1
|
媒介本体化与文艺批评属性的变异 |
李震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6
|
|
2
|
作品、市场、社会:文学公共领域形成初探 |
胡振明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3
|
文学政治价值的生成机制 |
胡铁生
张晓敏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4
|
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学公共领域 |
霍盛亚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5
|
言说与论争:文学公共领域的流变 |
胡振明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6
|
从行为实践到空间实践:论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公共领域属性 |
马聪敏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7
|
论哈贝马斯“文学公共领域”的裂解 |
蒙曜登
|
《长春大学学报》
|
2017 |
1
|
|
8
|
英国伦敦空气污染的政治隐喻与文学书写——以约翰·伊夫林的《防烟》为例 |
霍盛亚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7 |
2
|
|
9
|
“普通读者”与外国文学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
张琰
殷企平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22 |
2
|
|
10
|
英国文学公共领域的转型与“柏林布鲁克”文人圈 |
霍盛亚
李增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1
|
英国奥古斯都文学中的公共经验 |
王欣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2020 |
0 |
|
12
|
作者、作品、读者:18世纪欧洲文学公共领域的建构 |
胡振明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3
|
文学经典的质性与阐释的公共性 |
张同胜
|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 |
1
|
|
14
|
朦胧诗派的忏悔意识:以北岛为例 |
唐世奇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1
|
|
15
|
伍尔夫的《奥兰多》与英国文学市场 |
何亦可
于学勇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0 |
|
16
|
《两匹马的对话》与英国“公众舆论”的形成 |
霍盛亚
李增
|
《外国问题研究》
|
2013 |
0 |
|
17
|
以批评为启蒙,以批判为批评——论莱辛的文学批评 |
克劳斯·L.贝格哈恩
胡蔚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8
|
英国文学公共领域、咖啡馆与约翰·德莱顿的文学公共活动 |
霍盛亚
|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
201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