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筋定义及特性之启发 被引量:45
1
作者 刘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88-891,共4页
近年来,经筋理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尽管学术界对经筋的认识已渐趋于统一,但实际上经筋的实质仍未明确。在这种情况下,经筋的现代研究在本质上并无益于推动经筋理论的发展。通过解析经筋的字义,充分讨论了经筋与... 近年来,经筋理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尽管学术界对经筋的认识已渐趋于统一,但实际上经筋的实质仍未明确。在这种情况下,经筋的现代研究在本质上并无益于推动经筋理论的发展。通过解析经筋的字义,充分讨论了经筋与经和筋在概念上的区别和联系,指出这三者之间的模糊认识是导致现代研究对经筋定位认识模糊的基本原因。通过对《灵枢·经筋》条文的概括总结,提出经筋是中国古代医家在目视解剖条件下发现的一类重要的人体结构,其整体形态与脉道类似,而在局部性状上表现为条束状的筋样质地和外观。综合对经筋定义和特征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理解经筋的概念,并能够正确看待当前学术界对经筋的误读误解的原因。只有明白经筋的形态和功能为何,才能在现代医学人体结构上准确地定位,并切实地按照中医固有的思维优势去发展传统理论和指导现代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 六经 灵枢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灵枢》“心胀”探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陆曙 戴飞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172-3173,共2页
"心胀病"为五脏六腑胀病之一,见于《灵枢·胀论第三十五》篇,历代医家多有转述,且多将"心胀"释之为病症名,但对"心胀"之阐释却欠清析。复习历代中医古典医籍、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病的特征,无论是从... "心胀病"为五脏六腑胀病之一,见于《灵枢·胀论第三十五》篇,历代医家多有转述,且多将"心胀"释之为病症名,但对"心胀"之阐释却欠清析。复习历代中医古典医籍、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病的特征,无论是从心胀病的字面含义,还是从其临床症状、病因病机上看,心胀病与现代医学的扩张型心肌病相似。文章从病因病机证治几个方面对心胀病进行探讨,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心胀病相关理论及其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扩张型心肌病中医治则治法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 心胀病 扩张型心肌病
原文传递
《灵枢》中眩晕病机及针灸治疗探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吴敏 梁嘉琪 刘龙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28期130-132,137,共4页
《灵枢》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有详尽的论述,其对病因的认识包括心肾受邪、髓海不足、营卫逆乱、上气不足,治则包括从脏腑论治、调经络虚实、导营卫之气。《灵枢》重视足太阳经对眩晕治疗的重... 《灵枢》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有详尽的论述,其对病因的认识包括心肾受邪、髓海不足、营卫逆乱、上气不足,治则包括从脏腑论治、调经络虚实、导营卫之气。《灵枢》重视足太阳经对眩晕治疗的重要作用,针灸治疗多选取足太阳经穴位。《灵枢》对眩晕的论述对今天中医对眩晕的诊治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 眩晕 针灸
下载PDF
基于《灵枢》解结理论探讨郑氏温通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婷婷 赵耀东 +3 位作者 蒋梅霞 刘娟娟 陈梓瑜 韩聪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036-3039,共4页
“解结”一词来源于《灵枢》,“结”在中医上可理解为邪气壅聚或经筋横络成结。腰椎间盘突出症隶属于中医“腰痛”“痹症”范畴,致病因素中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为“虚结”,外感邪气、气滞血瘀以及痰湿为标为“实结”;而郑氏温通针法... “解结”一词来源于《灵枢》,“结”在中医上可理解为邪气壅聚或经筋横络成结。腰椎间盘突出症隶属于中医“腰痛”“痹症”范畴,致病因素中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为“虚结”,外感邪气、气滞血瘀以及痰湿为标为“实结”;而郑氏温通针法通过其“温”“通”“补”的针刺效应可以在经筋层次、经脉层次、脏腑层次对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虚结”和“实结”进行松解和祛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结理论 郑氏温通针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理论探讨 灵枢 针刺 虚结 实结
原文传递
《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之浅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晶 刘惠娟 +2 位作者 欧阳里知 胡舒宁 常小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81-82,共2页
《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对针灸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灵枢·官能》篇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确指出不适合针刺治疗的疾病,可使用艾灸进行治疗。医者进行针刺疗法或艾灸疗法必须从个人的生理机制、寒热属性、虚实... 《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对针灸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灵枢·官能》篇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确指出不适合针刺治疗的疾病,可使用艾灸进行治疗。医者进行针刺疗法或艾灸疗法必须从个人的生理机制、寒热属性、虚实表现及疾病阴阳变化等条件出发。鉴于此,本文系统的探讨针刺和艾灸的各自特点及其适应范围,从时令气候、疾病性质、机体状态、施术部位等方面入手,查阅、整理、总结相关古代医籍的针刺与艾灸部分,论证各时期"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理论对临床治疗疾病的指导意义及补充发展,讨论针刺与艾灸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为临床选取针刺疗法或艾灸疗法进行治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及借鉴意义,以便更好地促进针刺与艾灸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
下载PDF
以脾藏象为例论《灵枢》《素问》脏腑体系建构方法差异性 被引量:9
6
作者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67-1072,共6页
关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皆重《素问》而轻《灵枢》。作者以脾藏象为例,通过对脾与胃的解剖关系、脾开窍于唇、脾藏营、脾瘅、脾病则四肢不用等脾之系列生理病理现象的揭示,以及《黄帝内经》重胃轻脾的经文等,系统论证了《黄帝内经》... 关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皆重《素问》而轻《灵枢》。作者以脾藏象为例,通过对脾与胃的解剖关系、脾开窍于唇、脾藏营、脾瘅、脾病则四肢不用等脾之系列生理病理现象的揭示,以及《黄帝内经》重胃轻脾的经文等,系统论证了《黄帝内经》之“脾”系解剖学之胰腺,进而阐述《灵枢》以实证为基础建立脏腑系统的特征。《素问》则以关系为主,脾之属土、不主于时、脾胃为五脏气机之枢轴及重脾轻胃等理论特征,系古代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素问》之哲学化的医学理论,系建立在《灵枢》实证认识基础上,是对实证认知的补充与完善,《灵枢》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脏腑理论中的作用应得到现代中医学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问 灵枢 藏象 脏腑体系
原文传递
从《灵枢·九宫八风》浅议“虚邪贼风”中的天人相应理论 被引量:9
7
作者 唐雨墨 张宝成 高永翔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31-1334,共4页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通常解释为"对一年四季中的各种病邪,要根据节气的变化而谨慎躲避"。文章从《灵枢·九宫八风》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太一""九宫""八风&q...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通常解释为"对一年四季中的各种病邪,要根据节气的变化而谨慎躲避"。文章从《灵枢·九宫八风》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太一""九宫""八风"等概念的解析,初步揭示"太一游宫"理论的内涵,对"虚邪"的定义进行讨论,并初步探讨《灵枢·九宫八风》与"天人相应"观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宫八风 虚邪贼风 太一游宫 天人相应 灵枢 黄帝内经 虚邪
原文传递
《灵枢》九刺中“分刺”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9
8
作者 李雪青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17期51-52,共2页
九刺法是古代针灸临床用于不同病症的九种刺法,分刺法是其中之一,有研究者发现近10年九刺法中输刺法、经刺法、分刺法及大泻刺法没有相应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文献发表,只有巨刺法、络刺法、毛刺法、远道刺法、焠刺法等5种刺法获得现代医家... 九刺法是古代针灸临床用于不同病症的九种刺法,分刺法是其中之一,有研究者发现近10年九刺法中输刺法、经刺法、分刺法及大泻刺法没有相应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文献发表,只有巨刺法、络刺法、毛刺法、远道刺法、焠刺法等5种刺法获得现代医家的临床应用。笔者根据《灵枢》的针刺理论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从针刺手法、机理、临床应用三个方面介绍,使"分刺"被更多医者接受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 分刺 临床价值
下载PDF
《灵枢·终始篇》人迎寸口脉法几个关键问题刍议 被引量:8
9
作者 张立志 许能贵 常乐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4-495,共2页
为进一步挖掘人迎寸口脉法针灸的学术之精华,作者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提出了人迎寸口诊脉应以人迎及寸口处应指力最强的脉位进行力度对比,而不是比较两处脉管大小和宽度;浅析了"躁"脉的三个特征以及如何体会《灵枢·终始篇... 为进一步挖掘人迎寸口脉法针灸的学术之精华,作者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提出了人迎寸口诊脉应以人迎及寸口处应指力最强的脉位进行力度对比,而不是比较两处脉管大小和宽度;浅析了"躁"脉的三个特征以及如何体会《灵枢·终始篇》所述几盛的技巧。同时指出人迎寸口脉法也有其不足性,一方面,人迎寸口脉法有严格的禁忌症,另一方面,在病位上,某些病证无虚实的变化,也没有阴阳脉的变化。因此,针灸临床不应局限于切诊人迎、寸口两个部位,有时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诊断,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从而避免针灸取穴的盲目性,以提高针灸临床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终始篇 人迎寸口脉法 刍议
下载PDF
《灵枢·终始》针刺补泻取穴考 被引量:7
10
作者 姚鑫 刘振国 黄作阵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30-733,共4页
对《灵枢·终始》针刺补泻取穴进行文献分析,探究其补泻部位之涵义与针刺取穴之方法,并进一步还原其操作方式。根据文献分析结果,认为其补泻部位在各经的脉口处,即"本输"所在,而非传统认为的经脉,如"泻足少阳而补足... 对《灵枢·终始》针刺补泻取穴进行文献分析,探究其补泻部位之涵义与针刺取穴之方法,并进一步还原其操作方式。根据文献分析结果,认为其补泻部位在各经的脉口处,即"本输"所在,而非传统认为的经脉,如"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之"足少阳"乃指足少阳本输,而非足少阳胆经。针刺取穴方法之"二泻一补"表示泻阳经本输2次,补阴经本输1次;"二补一泻"表示补阳经本输2次,泻阴经本输1次,并且应为早期本输的特征,即"一穴本输",而非当时盛行的五输穴,各经脉"本输"的具体部位见于《灵枢·卫气》。据此,或能进一步还原《灵枢·终始》篇针刺操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 本输 针刺取穴 补泻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著录版本源流考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雯 《中医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562-1564,共3页
目的:考证《黄帝内经》的著录、流传及版本源流情况。方法:从《黄帝内经》的著录版本入手,采用文献学方法兼评历代主要版本,系统考述《黄帝内经》的版本源流。结果:《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全面、最有价值的古典医学文献,奠定了... 目的:考证《黄帝内经》的著录、流传及版本源流情况。方法:从《黄帝内经》的著录版本入手,采用文献学方法兼评历代主要版本,系统考述《黄帝内经》的版本源流。结果:《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全面、最有价值的古典医学文献,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结论:《黄帝内经》的著录流传情况及版本源流系统梳理为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素问 灵枢 版本考证 中医古籍
下载PDF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针灸学术思想刍议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国山 刘密 +3 位作者 章海凤 雷毅军 李铁浪 常小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2012-2013,共2页
《邪气脏腑病形》篇为《黄帝内经·灵枢》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邪气伤人,经脉相传"、"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刺之有道,必中气穴"四点出发,就其针灸学术思想特点... 《邪气脏腑病形》篇为《黄帝内经·灵枢》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邪气伤人,经脉相传"、"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刺之有道,必中气穴"四点出发,就其针灸学术思想特点进行讨论。认为《邪气脏腑病形》篇对针灸学理论的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陈述了邪气致病及循经传变过程,针刺与脉象之间的关系,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的针刺治疗原则及针刺补泻相关理论,这些都为后世针灸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针灸
下载PDF
基于《灵枢》原文的九针形制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斌 郭青丽 +1 位作者 苏晓川 滕军燕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654-6656,共3页
《灵枢》九针是中医典籍中唯一一套论述系统而且形制相对完备的外治工具。自《灵枢》成书以降,历代医籍凡涉及针具的文论多直引其条文,因此《灵枢》原文是目前研究九针形制比较权威的材料。初步分析《灵枢》论述九针的原文发现:九针的... 《灵枢》九针是中医典籍中唯一一套论述系统而且形制相对完备的外治工具。自《灵枢》成书以降,历代医籍凡涉及针具的文论多直引其条文,因此《灵枢》原文是目前研究九针形制比较权威的材料。初步分析《灵枢》论述九针的原文发现:九针的形制思路来源广泛,包括更加古老的针具、兵器、农作物,以及毫毛和蚊喙等生物器官。九针的立制,大应天地四方,近合人体结构,既在宏观上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大理法,又在细节上与人体的具体部位结构以及相关疾病存在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说明了九针的形制创立,是来自于临床病治,并且是在确切的人体结构知识指导下完成的。《灵枢》原文九针形制的相关内容,对于了解早期针灸学术体系,总结古代针具演化源流,乃至合理设计未来针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针 形制 灵枢 黄帝内经 针具 针灸
原文传递
《灵枢》中医养生及护理小议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卫莉 李雪青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62-63,共2页
《灵枢》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护理理论。分别从5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根据患者不同体质进行养生、护理;二是"天人相参"根据四时不同进行养生、护理;三是养生、护理过程中要治神;四是整体养生... 《灵枢》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护理理论。分别从5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根据患者不同体质进行养生、护理;二是"天人相参"根据四时不同进行养生、护理;三是养生、护理过程中要治神;四是整体养生、护理观;五是饮食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 中医 养生 护理
下载PDF
从古琴参透“阴阳二十五人”经脉左右择取的刺约 被引量:5
15
作者 赖海华 赖韦折仑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157-3161,共5页
两千多年来,人们理解了《灵枢》的诊断理论、取穴规则和针刺操作方法,而对关系到治疗效果、治疗不良反应、决定经脉左右择取的靶向原则——刺约未能参透,不乏错缪。文章通过分析《灵枢》中对'阴阳二十五人'的描述并对古琴音色... 两千多年来,人们理解了《灵枢》的诊断理论、取穴规则和针刺操作方法,而对关系到治疗效果、治疗不良反应、决定经脉左右择取的靶向原则——刺约未能参透,不乏错缪。文章通过分析《灵枢》中对'阴阳二十五人'的描述并对古琴音色的辨别对比,把人的血气按古琴音位分作5个形态及25种类型,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推论出治疗的针刺靶向——左右择取刺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 五音 刺约 靶向 音色 音位
原文传递
《针灸医籍选》教材建设的探讨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希言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09-110,共2页
为适应新世纪教学和未来针灸学术发展的要求,对《针灸医籍选》这一编写于1980年代的教材从编写形式入手,突出重点,增加针灸医案和趣味性,达到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拓视野的作用。
关键词 针灸医籍选 教材建设 针灸医案 针灸古籍 灵枢经
下载PDF
《灵枢》针灸脉诊之管窥 被引量:5
17
作者 习振文 李娟 郭应强 《甘肃中医》 2010年第12期1-2,共2页
《灵枢》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临床针灸治疗。
关键词 《灵枢》 脉诊 针灸
下载PDF
基于《灵枢 ·邪客》阴阳卫气论探讨失眠症的治疗
18
作者 李茜 哈永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0期53-55,共3页
此文从失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对《灵枢·邪客》进行阐释,指出不寐病的基本病机是卫阳之气不能入于足少阴肾经而濡养五脏,治法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泻阳跷脉之申脉,补阴跷脉之照海,同时饮用半夏汤。半夏汤由半... 此文从失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对《灵枢·邪客》进行阐释,指出不寐病的基本病机是卫阳之气不能入于足少阴肾经而濡养五脏,治法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泻阳跷脉之申脉,补阴跷脉之照海,同时饮用半夏汤。半夏汤由半夏、秫米、千里甘澜水组成,方中半夏因生长特性具有引阳入阴的作用;秫米甘黏微凉,能养营补阴,临床可用薏苡仁、夏枯草代替;千里甘澜水可增加药液浓度,提高疗效,同时使药液不快速下行至膀胱,起到保证睡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寐 《灵枢》 针药结合疗法 半夏汤 综述
下载PDF
基于阴阳二十五人学说构建望诊模型理论体系探讨
19
作者 张诗敏 李玉清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34-240,共7页
[目的]基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构建望诊模型,为临床望诊等相关诊疗提供借鉴。[方法]对阴阳二十五人学说进行模型及基本理论解析,对阴阳二十五人之“五上”主形人色、形、神、态生理体质诸要素以及病理体质特征等予以分形解析,... [目的]基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构建望诊模型,为临床望诊等相关诊疗提供借鉴。[方法]对阴阳二十五人学说进行模型及基本理论解析,对阴阳二十五人之“五上”主形人色、形、神、态生理体质诸要素以及病理体质特征等予以分形解析,对其亚型人仪态、形色、气血特征进行分形解析。[结果]系统分析认为,该学说基于阴阳五行理论所建立的阴阳二十五人模型,可以研判人体五行所属,确定五行属性,这种阴阳五行体质分类方法是对人体生理病理体质复杂性的一种深度关照,由此构建了一个周密完备的生理病理体质辨别标准体系。而且,该模型具备对应于整体望诊所要求的神、色、形、态等诸要素,可作为临床望诊之理论先导加以系统地认知和应用。[结论]若将望诊方法与这一严密的架构体系进行对接,可以更为系统准确地开展临床望识诊疗,甚至整个临床诊疗活动,这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临床诊疗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五行 二十五人 灵枢 望诊模型 理论体系
下载PDF
《内经》针刺补泻手法对“气至”现象的利用与控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毅刚 田丰伟 王竹行 《针灸临床杂志》 2004年第3期1-3,共3页
《灵枢》《素问》文献研究表明针刺“气至”现象是针刺引起气的活动 ,针刺“气至”可分为“正气至”、“谷气至”、“邪气出”、“正邪相争”等不同反应 ,针刺“补泻手法”的技巧在于对不同性质气至现象的利用与控制 ,形成了深浅补泻、... 《灵枢》《素问》文献研究表明针刺“气至”现象是针刺引起气的活动 ,针刺“气至”可分为“正气至”、“谷气至”、“邪气出”、“正邪相争”等不同反应 ,针刺“补泻手法”的技巧在于对不同性质气至现象的利用与控制 ,形成了深浅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方员补泻等。补泻手法的技术关键乃是基于一种观念上“出邪气 ,补正气”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针刺补泻手法 气至现象的利用 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