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被引量:67
1
作者 王人博 《法学论坛》 2003年第1期13-26,共14页
中国的法治理论是继受西方的产物。西方的法治学说主要有两种路向 :一是“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 ism) ;二是“普世主义”(ecumenicalism)。前者遵循西方的古典传统 ,通过展示西方某些最基本的价值标准以及对“法”的某些道德要求 ,... 中国的法治理论是继受西方的产物。西方的法治学说主要有两种路向 :一是“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 ism) ;二是“普世主义”(ecumenicalism)。前者遵循西方的古典传统 ,通过展示西方某些最基本的价值标准以及对“法”的某些道德要求 ,向人们证明建立一种理性的法律秩序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能的 ;后者则试图绕开西方那些基本价值和道德要求 ,单就“法律秩序”自身范围内寻求对法治的认知和实践。不同文化按自己的观点去证立法治 ,并从各自的实践和相互对话中达到对法治规范的共识也是可能的。中国法家的“法治观”在一定程度上与普世主义的路径是相融通的 ,本文尝试借着比较法家的法思想与实证主义的法思想来检讨当代中国接纳普世主义法治观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家 原教旨主义 普世主义 法律思想
下载PDF
从“公室告”与“家罪”看秦律的立法精神 被引量:17
2
作者 于振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39-44,共6页
在秦律中,当父家长的侵害对象是家庭中的卑幼时,这种行为属于“家罪”或“非公室告”,禁止卑幼控告,但不禁止家庭成员以外的人控告;当父家长的侵害对象超出家庭卑幼的范围时,这种行为就属于“公室告”,家庭卑幼也有义务和责任举报,甚至... 在秦律中,当父家长的侵害对象是家庭中的卑幼时,这种行为属于“家罪”或“非公室告”,禁止卑幼控告,但不禁止家庭成员以外的人控告;当父家长的侵害对象超出家庭卑幼的范围时,这种行为就属于“公室告”,家庭卑幼也有义务和责任举报,甚至可以将其捉拿归案以免自己受到株连。“公室告”与“家罪”的有关规定,源自法家之君权高于父权、官方利益高于家族利益的政治理念,明显带有限制父权的意图,是法家伦理观念和法律思想的体现,并不符合先秦儒家的家国观与忠孝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虎地秦简 公室告 家罪 立法精神 法家
下载PDF
法家学派之德治思想探微 被引量:5
3
作者 唐亚武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45,共3页
法家学派的法治思想中其实包含了丰富的德治内容,如对道德地位与作用的认同,对道德原则与道德秩序的认可、对执法者道德品质的强调等等,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法治体系及其建构很有借鉴意义,故很有必要对法家学派的德治思想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 德治 法治 法家 儒家
下载PDF
先秦法家的法治精神内涵 被引量:7
4
作者 关健英 《北方论丛》 2004年第3期117-120,共4页
先秦法家的“法治” ,虽然在字面上与现代意义的“法治”别无二致 ,但从实质上来看 ,“以法治国”不但与真正的法治精神相去甚远 ,甚至完全是背道而驰。作为一种治国方略 ,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与德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过分析“... 先秦法家的“法治” ,虽然在字面上与现代意义的“法治”别无二致 ,但从实质上来看 ,“以法治国”不但与真正的法治精神相去甚远 ,甚至完全是背道而驰。作为一种治国方略 ,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与德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过分析“以法治国”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指出先秦法家“以法治国”的“法治”从来都为人治主义所主宰 ,是人治的法治 ,专制的法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法家 法家学说
下载PDF
法家“以刑去刑”理论及实践的诸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史广全 李景瞳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9-42,共4页
法家的刑事政策思想以“以刑志刑为核心的 ,秦朝的重刑主义法制实践是法家这一思想的具体展开。而这一刑事法律思想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在犯罪原因论上它犯了以“人性恶”这一抽象的人性论来解说犯罪原因的单一罪因... 法家的刑事政策思想以“以刑志刑为核心的 ,秦朝的重刑主义法制实践是法家这一思想的具体展开。而这一刑事法律思想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在犯罪原因论上它犯了以“人性恶”这一抽象的人性论来解说犯罪原因的单一罪因论的错误 ;在刑罚功能论上犯了过分夸大和追求刑罚的一般预防功能的错误从而对罪犯的处刑过于严酷并由此激化社会矛盾 ;在法律经济学角度上它扩大了刑罚圈增加了刑罚量从而提高了刑罚执行成本 ,在经济层面上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以刑去刑 分析
下载PDF
儒法治国思想的异路与互补 被引量:5
6
作者 郁大海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606-609,共4页
儒家和法家政治法律思想差异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治国方略的不同路向 ,形成了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不同传统 ,并奠定了儒法互补的基本格局。儒法互补在历史上经历了汉代和唐代两次高潮 ,逐步实现了双向互补。自汉以来 ,历代统治者都深谙... 儒家和法家政治法律思想差异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治国方略的不同路向 ,形成了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不同传统 ,并奠定了儒法互补的基本格局。儒法互补在历史上经历了汉代和唐代两次高潮 ,逐步实现了双向互补。自汉以来 ,历代统治者都深谙儒法两家间会通嫁接的真谛 ,奉行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之术。离开了儒法互补 ,就无从把握和理解中国传统治国模式的深层结构和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法家 儒法互补 德法兼治
下载PDF
法家义利观探微 被引量:9
7
作者 许青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657-661,共5页
法家作为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对义利关系持有独特的观点。法家义利观以人性好利自私为立论基础,主张利以生义、以利为义、以法制利,以法为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作为法家的指导思想,法家义利观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法家作为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对义利关系持有独特的观点。法家义利观以人性好利自私为立论基础,主张利以生义、以利为义、以法制利,以法为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作为法家的指导思想,法家义利观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某种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下载PDF
“负志”之罪与秦之立法精神 被引量:8
8
作者 于振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24,共4页
秦代法令中的"负志"表示怀有志向或坚守节操,"负志"之人试图与当政者保持距离而拒绝入仕,因而受到法律的惩罚。法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利用人性的弱点为专制君主服务,以"富国强兵"的名... 秦代法令中的"负志"表示怀有志向或坚守节操,"负志"之人试图与当政者保持距离而拒绝入仕,因而受到法律的惩罚。法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利用人性的弱点为专制君主服务,以"富国强兵"的名义无视个人的权益,甚至蔑视个人的人格,秦代相关律令正是法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志 入仕 法家专制 君主
下载PDF
利异相监:法家理论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被引量:7
9
作者 艾永明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7年第6期65-80,共16页
"利异相监"是法家监察理论的核心观点,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指导学说。根据这一理论,帝国必须建立监察,监察制度必然以集权为宗旨,监察体制必须独立,监察官员应该专职。"利异相监"强调监察必须建立在"利... "利异相监"是法家监察理论的核心观点,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指导学说。根据这一理论,帝国必须建立监察,监察制度必然以集权为宗旨,监察体制必须独立,监察官员应该专职。"利异相监"强调监察必须建立在"利异"的基础之上,如果双方"利合",则不可相监。这是一种深刻的见解,含有丰富的合理因素,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根本上说,中国古代帝制时期的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的关系是"利合"而不是"利异",因而法家的监察理论本质上是一种违背客观实际的误设,中国古代帝制社会也不存在建立真正有效的监察制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异相监 监察理论 监察制度 法家 中国古代
下载PDF
法家的法治主义:历史话语与当代使命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曙生 《政法论丛》 2010年第6期22-28,共7页
从《史记》到《四库全书》,法家学派的法治主义主张蒙受了众多史家的非难与谴责;近现代以来,法家的法治主义又遭受了来自西方的"实质法治主义"学说的侵袭。其实,法家的"以法治国"、"严刑峻法"等政治法律... 从《史记》到《四库全书》,法家学派的法治主义主张蒙受了众多史家的非难与谴责;近现代以来,法家的法治主义又遭受了来自西方的"实质法治主义"学说的侵袭。其实,法家的"以法治国"、"严刑峻法"等政治法律思想是中国原生态法治概念,亦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在当今多元政治思潮并立、社会经济充满激烈竞争的新战国时代及严峻的中国现实问题面前,法家的法治主义主张不失为当今中国法治建设道路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法治主义 话语 使命
下载PDF
基于“法术势”思想的肿瘤证治思维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奕 庞博 +3 位作者 花宝金 刘福栋 姜晓晨 恩格尔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84-688,共5页
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与思想筑建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法家论著为依托的“法术势”思想是当时制衡思维的直接体现。通过嬗变与汇通,发现“法术势”思想体系与中医对肿瘤的认识有一定关联,在“法术势”概念中,... 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与思想筑建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法家论著为依托的“法术势”思想是当时制衡思维的直接体现。通过嬗变与汇通,发现“法术势”思想体系与中医对肿瘤的认识有一定关联,在“法术势”概念中,法即法度,包含立法与执法2个层面含义,与中医辨治肿瘤用药之法相似;术即思维过程的体现,是对法的指导和补充,与中医辨治肿瘤思维过程相通;势即事物的发展进程,与中医辨治肿瘤进退之势相合。“法术势”思维模式的运用是归纳演绎、逻辑推理在肿瘤临床辨治思维中的核心体现,本文从肿瘤治疗之“法术势”思维出发,依托法家构建的核心理论体系,浅谈其对肿瘤证治思维的启示,以期为开展基于中医“法术势”思维的恶性肿瘤辨证论治提供又一研究思路与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法术势 肿瘤 证治 平衡观
原文传递
汉代的循吏与酷吏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振波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8-71,共4页
两汉时期,循吏在注重发展地方经济、关心百姓疾苦和积极传播儒家文化的同时,还以身作则遵守法律,公平执法,教化与富民只是他们推行“法治”的辅助手段;而酷吏大多属于按君主旨意行事的鹰犬,所作所为多超乎法律之外,与“法治”精神是背... 两汉时期,循吏在注重发展地方经济、关心百姓疾苦和积极传播儒家文化的同时,还以身作则遵守法律,公平执法,教化与富民只是他们推行“法治”的辅助手段;而酷吏大多属于按君主旨意行事的鹰犬,所作所为多超乎法律之外,与“法治”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吏 酷吏 执法 法家
下载PDF
习近平与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巨成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4年第11期46-50,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感情、深入的了解、深刻的研究和科学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统。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事功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国国家、中国共产党的... 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感情、深入的了解、深刻的研究和科学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统。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事功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国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传统文化 法家 儒家
下载PDF
先秦儒、墨、道、法教育哲学三题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学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4-89,共6页
儒、墨、道、法的思想是 集哲学与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思想以坚固的哲学理论为其根基,哲学理论通过教育思想表达 其浓厚的实践意愿,哲学与教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哲学与教育是儒、墨、道、法思 想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儒、墨、道、法的思想是 集哲学与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思想以坚固的哲学理论为其根基,哲学理论通过教育思想表达 其浓厚的实践意愿,哲学与教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哲学与教育是儒、墨、道、法思 想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很合理地把握儒、墨、道、法的教 育思想各自的丰富性、完整性与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本体论 人性论 认识论 先秦时期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教育思想
下载PDF
法家“法治”思想对现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连军 赖雄麟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5-91,共7页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人类文明已步入现代的今天,建设法治文明更是始终不渝的前进方向。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诸多方面都处于转型之中,亟需法治力量的引领和推动,法治也...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人类文明已步入现代的今天,建设法治文明更是始终不渝的前进方向。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诸多方面都处于转型之中,亟需法治力量的引领和推动,法治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除了借鉴国外法治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必须从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汲取力量。法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线之一,法家思想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而成的,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统治产生了重要作用。通过厘清法家法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基本观点,将其与现代法治进行比较,明确法的产生不同、法治主体不同、法治对象不同、法治方式不同、法治目的不同,来摒弃法家的"法自君出""以刑去刑""法律绝对"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借鉴其精华,把其中"刑无等级""明法去私""法与时转""布之于众""明法律令"等法治精神融入到现代法治中国建设中来,对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公平正义、及时科学立法、树立法律的权威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对于切实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发展的崭新境界,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法治思想 依法治国
下载PDF
先秦法家人性论及其现代批判 被引量:6
16
作者 魏治勋 汪潇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38-48,共11页
先秦法家人性论不仅是法家学说构建的基础,更能将其与先秦其余各家学说区隔开来。虽然法家代表人物众多,观点不尽相同,但其人性论贯彻始终,并体现在法家政治思想论述和由法家主导的各国变法实践中。从历史角度看,由法家人性论延伸的政... 先秦法家人性论不仅是法家学说构建的基础,更能将其与先秦其余各家学说区隔开来。虽然法家代表人物众多,观点不尽相同,但其人性论贯彻始终,并体现在法家政治思想论述和由法家主导的各国变法实践中。从历史角度看,由法家人性论延伸的政治思想及其政治实践,客观上有利于富国强兵,巩固君主权威,强化中央集权,并在事实上促进了秦的统一。但就其根本,还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与现代法治精神即权力受到有效限制是相背离的,我们要以批判性的眼光,面向现代法治国家,重新诠释法家的人性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人性论 法治 现代批判
下载PDF
法家思想的演变与秦王朝的兴亡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圣正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6-70,共5页
法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革新运动。早期法家思想受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其特点是在肯定"法治"的同时不排斥"德治"。中期法家迫于战争的压力,废除"德治"原则,政策上具有国家主义特点,秦国因之而... 法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革新运动。早期法家思想受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其特点是在肯定"法治"的同时不排斥"德治"。中期法家迫于战争的压力,废除"德治"原则,政策上具有国家主义特点,秦国因之而强大。后期法家将"法治"转向了"术治",形成了一套绝对的君主专制理论,秦帝国因之而速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法治 君主专制
下载PDF
法家“契约诚信论”及其近代本土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韩东育 《古代文明》 2007年第1期52-63,共12页
诚信危机,是中国公德系统的刺目现象。危机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契约诚信的观念和行为缺乏制度的坚守、法律的保障和公德的护持。与儒家的心性命理派和道德理想主义不同,中国传统的实学事功派和儒家现实主义,曾创生过“不信而信”的契... 诚信危机,是中国公德系统的刺目现象。危机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契约诚信的观念和行为缺乏制度的坚守、法律的保障和公德的护持。与儒家的心性命理派和道德理想主义不同,中国传统的实学事功派和儒家现实主义,曾创生过“不信而信”的契约原理,这一原理曾一度在法家“循名责实”、“刑名参同”的理论体系中获得了法律的体现和制度的落实。通过对比发现,中国主要形成于法家思想中的契约式诚信体系与近代西方的相关体系之间,无论在政治前提、人情基础,还是手段方法上,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在证明法家诚信说具有近代转化之本土潜力和可能性的同时,也对何以步入近代的中国人每每拿管、商、申、韩对西方的法律契约原则作连类格义,以及许多日本学者习惯于把中国的苟子和韩非比作西方近代自由主义创始人的真正原因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契约诚信论 现代中国 道德体系
下载PDF
诸子之道与“无为而治”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圣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2,共5页
"无为而治"是先秦一种流行的政治理念。道家从自然主义出发,主张通过"去欲"、"去智"等手法实现"无为而治"。儒家从道德理想主义出发,主张通过道德教化、以身作则、贤人当政等途径实现"无... "无为而治"是先秦一种流行的政治理念。道家从自然主义出发,主张通过"去欲"、"去智"等手法实现"无为而治"。儒家从道德理想主义出发,主张通过道德教化、以身作则、贤人当政等途径实现"无为而治"。法家从权威主义出发,主张通过"势治"、"术治"和"法治"途径实现"无为而治"。各家的"无为而治"理想都因其实现途径上的片面性而难以在现实中得以有效贯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而治 道家 儒家 法家
下载PDF
先秦儒法两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思想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思斌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2-55,120,共5页
先秦儒法两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思想根源不同 ,在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和历史观的差异 ,是其“礼治”、“德治”、“人治”与“法治”治国方略之争的理论前提。剖析儒法两家不同的治国方略和法律思想 ,对于我们贯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现代... 先秦儒法两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思想根源不同 ,在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和历史观的差异 ,是其“礼治”、“德治”、“人治”与“法治”治国方略之争的理论前提。剖析儒法两家不同的治国方略和法律思想 ,对于我们贯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现代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法家 治国方略 法律思想 先秦 法律观 礼治 依法治国 法治 德治 人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