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词尾“了”的时体意义 被引量:41
1
作者 林若望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1,共19页
本文再次阐述词尾"了"是个时体混合标记的分析,主张"了"的时间意义可拆解成三部分:1)一部分表示事件过程的完整貌,2)另一部分表示事件达成后结果状态的非完整貌,3)最后一部分表示主题时间和参考时间的相对过去时意... 本文再次阐述词尾"了"是个时体混合标记的分析,主张"了"的时间意义可拆解成三部分:1)一部分表示事件过程的完整貌,2)另一部分表示事件达成后结果状态的非完整貌,3)最后一部分表示主题时间和参考时间的相对过去时意义。此外,文中论证词尾"了"对事态的结果状态有所要求,越明确的结果状态越容易和"了"共现。这个分析除了能解释"了"的时体意义外,也能说明某些和"了"相关而且不容易解释的特殊现象。文章同时也评论词尾"了"不具相对过去时的意义而是个单纯体标记或完成标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尾“ 完整体 非完整体 结果状态
原文传递
从“是”和“的”、“有”和“了”看肯定和叙述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冬梅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34,95-96,共13页
"是"和"有"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度极高的两个动词,"的"和"了"是使用频度极高的两个虚词。本文证明了,"是"和"的"相通,都表示肯定,"有"和"了"相通,都... "是"和"有"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度极高的两个动词,"的"和"了"是使用频度极高的两个虚词。本文证明了,"是"和"的"相通,都表示肯定,"有"和"了"相通,都表示叙述,而"是/的"和"有/了"的区分是汉语里最重要的分野,即肯定和叙述的分野。同时,通过对"是"和"有"共现、"的"和"了"共现情形的考察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即叙述可以被肯定,肯定很难再被叙述。而这种不对称关系是汉语中的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包含关系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是” “的”“有”“”肯定 叙述 词类包含
原文传递
汉语方言“达成”貌的类型学考察 被引量:16
3
作者 史有为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103,共13页
汉语方言中达成貌的表现形式有形式上的附加、变音或助动,固定或交替,总合或分立等多种类型。不同的形式分别与近古历史上的“却”“着”“了”“去”相对应,可能是其发展。它们在自身形式上以及与宾语前置的相关性上表现出由北而南的走... 汉语方言中达成貌的表现形式有形式上的附加、变音或助动,固定或交替,总合或分立等多种类型。不同的形式分别与近古历史上的“却”“着”“了”“去”相对应,可能是其发展。它们在自身形式上以及与宾语前置的相关性上表现出由北而南的走向,表现出彼此间的某种平行与不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达成貌 类型学
下载PDF
同命题“了”字句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光全 柳英绿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30,共6页
同一个命题可以与不同的“了”结合生成不同的“了”字句,不同的“了”字句不仅语义上有差异,而且语用价值也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 同命题 报事范畴 叙事范畴 论事范畴
下载PDF
基于事件过程结构的“了”语法意义新探 被引量:14
5
作者 税昌锡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58,96,共15页
事件是事物或实体随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关系的变化而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状态,再从另一状态变为又一状态直至该事物或实体发生本质改变的过程。"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完结""起始"两面性,可以标示事件随时间展... 事件是事物或实体随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关系的变化而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状态,再从另一状态变为又一状态直至该事物或实体发生本质改变的过程。"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完结""起始"两面性,可以标示事件随时间展开过程中的活动起始、活动终结和遗留状态起始三种事态,"完结""起始"本质上互为变体,受与之相关的动词性词语或整个句子在事件过程结构中所体现的过程特征的制约。句中"了"和句末"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同一性,传统观念中的"了_1""了_2"仅有区别句法分布的作用,不具区别语法意义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过程结构 事态 动词过程特征 “完结…'起始”两面性
下载PDF
“要不是”违实句探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晋霞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58-76,共19页
现代汉语中,“要+不是”格局的“要不是”主要有四种用法:直陈条件句、选择关系句、假转关系句、违实条件句。违实条件句占绝对优势。从违实解读的实现路径看,违实条件句“要不是”有三种:正推式、倒推式、评价式。正推式占绝对优势。... 现代汉语中,“要+不是”格局的“要不是”主要有四种用法:直陈条件句、选择关系句、假转关系句、违实条件句。违实条件句占绝对优势。从违实解读的实现路径看,违实条件句“要不是”有三种:正推式、倒推式、评价式。正推式占绝对优势。就时制和时体而言,违实句“要不是”通常用于过去时和现在时,少量也可用于“近现在的将来”;同时,后件句末“了”表示已然对于“要不是”实现违实解读十分重要。违实句“要不是”的前、后件均为假命题,文章重点分析了后件为假对后件语言形式的影响,主要有四种:1.否定标记;2.反问句;3.心理动词;4.含否定义的词汇成分。违实“要不是”与直陈“要不是”在韵律上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停顿和重音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不是” 违实 否定 韵律
下载PDF
现场讲解中用于交互的句尾“了”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娅琼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5-677,共13页
在博物馆的现场讲解中,有一种特殊的"了讲解"。首先,它用于句尾,但与表示事态变化的"了2"有较大的差异。其次,它主要用于现场讲解语体,多见于判断句,一般出现在说话人发生位移或正在位移(含视线转移)的情境。此外,... 在博物馆的现场讲解中,有一种特殊的"了讲解"。首先,它用于句尾,但与表示事态变化的"了2"有较大的差异。其次,它主要用于现场讲解语体,多见于判断句,一般出现在说话人发生位移或正在位移(含视线转移)的情境。此外,它可以省略,不影响所在句子的命题意义。语料考察发现,该类"了"的使用并不随意,它是言者单向用来与听者交互的手段,帮助言者提醒听者位置、知识状态等的改变。本文在真实语料(4小时录音转写)的基础上,考察此类"了"使用的限制条件、表达功能和"交互"特征,并结合知域理论分析用于交互的句尾"了"用法产生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解 交互位移知识状态
原文传递
从方言语音看“了”的功能演化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前瑞 吴继章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60,96,共14页
本文主要基于河北、河南和山东部分方言的语音材料来分析助词"了"的形式与意义平行弱化的趋势,检视陈前瑞、胡亚(2016)提出的普通话词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的适应性。这些方言中词尾"了"完成体的先... 本文主要基于河北、河南和山东部分方言的语音材料来分析助词"了"的形式与意义平行弱化的趋势,检视陈前瑞、胡亚(2016)提出的普通话词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的适应性。这些方言中词尾"了"完成体的先时性用法中,不含无定量化成分的较多地采用复杂的语音形式,体现了该用法与早期完结体用法的联系。已然、带有无定量化宾语的先时性用法则采取弱化的语音形式并与完整体用法同形,一定程度上支持从完成体的先时性用法到完整体的演化路径。句尾"了"的新情况用法和最近将来时功能倾向于采用弱化的形式,支持句尾"了"从新情况用法发展出完整体的演化路径,也说明最近将来时可能是从新情况用法发展而来。汉语方言时体范畴复杂的音义关系需要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式来描写与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变化 汉语方言 多功能模式 语法化
下载PDF
“了”的使用机制及教学策略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媛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1,共5页
本文根据"了"的语法意义及句法表达情况,着重从"事件"表达的角度探讨"了"的使用机制和句法形式上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 使用机制 教学策略
原文传递
“V得一V”构式探析
10
作者 刘永华 《语言研究集刊》 2024年第1期51-60,M0005,共11页
“V得一V”构式是“V一V”构式的扩展式之一,可以追溯到动词重叠式“VV”。该构式萌芽于南宋,活跃于元明清,现代汉语中有少量遗存。该构式与“V了一V”“V上一V”有平行关系和竞争关系,具有四种语法意义,其中的“得”是表达“V一V”能... “V得一V”构式是“V一V”构式的扩展式之一,可以追溯到动词重叠式“VV”。该构式萌芽于南宋,活跃于元明清,现代汉语中有少量遗存。该构式与“V了一V”“V上一V”有平行关系和竞争关系,具有四种语法意义,其中的“得”是表达“V一V”能动性或客观条件许可的显性语法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得一V
原文传递
河南鄢陵方言“了”的用法及其语法化
11
作者 高水云 邓晓华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7,共10页
鄢陵话“了”有“了/liao^(44)/”、“了/liao^(0)/”、“了/l■^(0)/”三个读音,核心语义分别为完结、非已然达成、已然实现,三者均可位于词尾和句尾(或从句尾)。“了/liao^(44)/”位于词尾为完结体,位于从句尾表时间次序,但完结义未虚... 鄢陵话“了”有“了/liao^(44)/”、“了/liao^(0)/”、“了/l■^(0)/”三个读音,核心语义分别为完结、非已然达成、已然实现,三者均可位于词尾和句尾(或从句尾)。“了/liao^(44)/”位于词尾为完结体,位于从句尾表时间次序,但完结义未虚化;“了/liao^(0)/”位于词尾为派生类完整体,位于从句尾为先时标记、假设条件助词或话题标记;“了/l■^(0)/”位于词尾为屈折类完整体,位于句尾为完成体。鄢陵话“了”的语法化呈多分支进行,词尾不同读音的“了”分别与其句尾(或从句尾)同音形式有直接演化关系。语境和句法位置的变化对鄢陵话“了”的语义分化有重要影响。鄢陵话“了”的演化表明,有相同来源的语法形式可能位于不同语法化分支,因此语音弱化程度低的形式不一定语法化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鄢陵话 语法化
原文传递
完整体类型的类型学思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前瑞 李纯泽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74,共19页
本文梳理学界对世界语言中屈折完整体和派生完整体的认识过程,发现派生类完整体可以经由两种不同路径演变为屈折类完整体,二者既可以共存于同一种语言,又存在不同方向的兴替。中国学者对汉语“了”类体标记与叙述性关系的论述,有的远早... 本文梳理学界对世界语言中屈折完整体和派生完整体的认识过程,发现派生类完整体可以经由两种不同路径演变为屈折类完整体,二者既可以共存于同一种语言,又存在不同方向的兴替。中国学者对汉语“了”类体标记与叙述性关系的论述,有的远早于经典类型学文献的出版时间,有的是在与时体类型学经典研究基本隔离的情况下形成的独立认识。使用完整体等跨语言比较概念能够避免选定具体语言中特定形式的机会主义影响,有利于解决汉语句尾和词尾体标记话语功能多样性的难题,更能体现类型学研究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折完整体 派生完整体 比较概念
原文传递
从肯定和叙述的角度看副词“就、才”和句末“了、的”的共现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冬梅 姜炫先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52,共8页
本文考察了副词"就、才"和句末"了、的"的共现情形。表面上看,句末用"了"还是"的"是由副词决定的,实际上,句末助词的选择由整个句子是叙述句还是肯定句决定的,叙述句中用"了",肯定... 本文考察了副词"就、才"和句末"了、的"的共现情形。表面上看,句末用"了"还是"的"是由副词决定的,实际上,句末助词的选择由整个句子是叙述句还是肯定句决定的,叙述句中用"了",肯定句中用"的"。这进一步说明了叙述和肯定的分野在汉语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 “才” “的” 叙述 肯定
原文传递
“没”和句尾“了”共现的句法条件和语义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立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00-104,共5页
"没"用作副词表示"未然",一般不能与表示"已然"的"了"同在一个句子里,但在一些句子里它确实可以和句尾"了"共现。本文分析认为这些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都有"再"或隐含了"... "没"用作副词表示"未然",一般不能与表示"已然"的"了"同在一个句子里,但在一些句子里它确实可以和句尾"了"共现。本文分析认为这些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都有"再"或隐含了"再"。"再"表示一个动作过去发生过、将来还要发生但是现在未发生,"没+再"表示一个否定的状态从过去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与当前状态相关,所以可以跟句尾"了"共现。另外,"再"表示动作的重复,所以谓语动词是否能重复决定了这类句子的可接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时相关性
下载PDF
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几个例句辨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冠明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8-525,576,共8页
例句的可靠性和对例句的准确理解,在语法史研究中非常重要。"被"字被动式、"把"字处置式、动态助词"了"、动结式动补结构等语法形式的产生都是汉语语法史上的大事,也是汉语语法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例句的可靠性和对例句的准确理解,在语法史研究中非常重要。"被"字被动式、"把"字处置式、动态助词"了"、动结式动补结构等语法形式的产生都是汉语语法史上的大事,也是汉语语法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但个别在以往研究中广泛引用的例句,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准确性。本文对这几个例句进行辨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法史 例句
原文传递
日本学习者句末助词“了_2”的习得情况考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小兵 欧阳丹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4年第4期8-15,38,共9页
本文使用中介语语料库和纸笔测试等方法 ,对日本学习者"了2"的习得进行系统考察。考察发现:句末助词"了2"的偏误比动词后的"了1"要多;"了2"的偏误主要是"遗漏"和"误加";&q... 本文使用中介语语料库和纸笔测试等方法 ,对日本学习者"了2"的习得进行系统考察。考察发现:句末助词"了2"的偏误比动词后的"了1"要多;"了2"的偏误主要是"遗漏"和"误加";"遗漏"主要受认知难度的影响,"误加"源于日语迁移;学习者初学时把"了2"看作日语的"た",之后逐渐以日常意义上的"变化"来理解"了2";学习者先习得的是一部分"了2","了2"的整体习得要比"了1"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词 偏误 习得 语料库
下载PDF
对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了”教学的新认识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雁雁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74-82,共9页
文章结合"了"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将初级阶段留学生输出的口语语料归于五种结构形式,梳理统计口语语料中五种结构的出现频率、偏误类型及偏误率,反观学生所用教材中"了"的呈现内容对学生输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 文章结合"了"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将初级阶段留学生输出的口语语料归于五种结构形式,梳理统计口语语料中五种结构的出现频率、偏误类型及偏误率,反观学生所用教材中"了"的呈现内容对学生输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会话教材,精读教材呈现的内容对学生输出影响更大。文章认为,初级阶段留学生"了"的教学可以从输出率、偏误率均为最高的"V+了+NP"结构入手,分五步完成;在教学中,应重视精读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夯实教材中涉及的结构形式,给出的例句均应具有明确语境,所给语境应考虑学生的共同知识背景,需强调的重点应在典型例句中详尽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阶段 留学生教学
下载PDF
时间副词“才”与句尾“了”共现偏误的跨语言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小兵 薄巍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和双语对译语料,考察时间副词"才"与句尾"了"的共现偏误及其原因。研究提出,对时间副词"才"与句尾"了"不共现的本体语法解释不利于教学语法的可操作性。通过分析英、俄、... 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和双语对译语料,考察时间副词"才"与句尾"了"的共现偏误及其原因。研究提出,对时间副词"才"与句尾"了"不共现的本体语法解释不利于教学语法的可操作性。通过分析英、俄、韩、日、泰、越南等不同母语类型学习者的一语迁移,发现共现偏误的原因及共现偏误分布的特征,进而归纳出该偏误对所有学习者来说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时间副词"才"在教学语法和国别化教学中应给予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现偏误 母语迁移 教学语法
下载PDF
句尾“了”的语法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邹海清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4期44-47,62,共5页
学界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不够全面和严密,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另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 学界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不够全面和严密,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另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实性的确认义。事态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致性,所以句尾"了"的变化义与确认义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中间地带,某些变化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确认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性 真实性 变化义 确认义
下载PDF
谈《祖堂集》“动_1+了+动_2”格式中“了”的性质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新年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53,共6页
《祖堂集》里的连动式“动1+了+动2”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格式.本文从“动1”的情状类型、“动1”和“动2”之 间的语义关系、句子的焦点结构三个方面考察出现在这个格式中的“了”的性质,认为“动1+了+动2”格式里的“了”有些已 经虚化... 《祖堂集》里的连动式“动1+了+动2”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格式.本文从“动1”的情状类型、“动1”和“动2”之 间的语义关系、句子的焦点结构三个方面考察出现在这个格式中的“了”的性质,认为“动1+了+动2”格式里的“了”有些已 经虚化为完成体助词,不再是完成动词、结果补语或动相补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堂集》 “动1++动2”格式 完成体助词 句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