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2篇文章
< 1 2 1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被引量:60
1
作者 Prasanna Ghimir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97-707,共11页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the most common extranodal site involved by lymphoma with the majority being non-Hodgkin type.Although lymphoma can involve any par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the most frequent sites in o...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the most common extranodal site involved by lymphoma with the majority being non-Hodgkin type.Although lymphoma can involve any par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the most frequent sites in order of its occurrence are the stomach followed by small intestine and ileocecal region.Gastrointestinal tract lymphoma is usually secondary to the widespread nodal diseases and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tract lymphoma is relatively rare.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s are usually not clinically specific and indistinguishable from other benign and malignant conditions.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s the most common pathological type of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in essentially all site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although recently the frequency of other forms has also increased in certain regions of the world.Although some radiological features such as bulky lymph nodes and maintenance of fat plane are more suggestive of lymphoma,they are not specific,thus mandating 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for its definitive diagnosis.There has been a tremendous leap in the diagnosis,staging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ttributed to a better insight into its etiology and molecular aspect as well as the knowledge about its critical signaling path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Epstein-barr virus Helicobacter pylori Celiac diseas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下载PDF
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8
2
作者 林福玉 陈昭烈 +1 位作者 刘红 黄培堂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2-35,共4页
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在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中显示出强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包括细胞培养环境、基因工程途径改建细胞系及过程监控等。对于这些进展的充分了解对优化细胞培养工艺。
关键词 细胞培养 动物细胞 大规模培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3
作者 杨渤彦 勇威本 +4 位作者 朱军 郑文 张运涛 王小沛 孟松娘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138例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合随访资料 ,对DLBCL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87.7%侵犯淋巴结 ,6 0 .1%有结外侵犯 ,全组 5...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138例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合随访资料 ,对DLBCL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87.7%侵犯淋巴结 ,6 0 .1%有结外侵犯 ,全组 5年生存率为 4 1.3%。多因素分析表明 ,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是DLBC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国际预后指数 (IPI)计分低危组 5年生存率为 6 1.9% ,低中危组为 4 4 .3% ,高中危组为 2 0 .2 % ,高危组为 9.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伴结外侵犯者 ,化疗联合手术治疗 5年生存率为 5 5 .6 % ,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结论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是DLBC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外侵犯病例应采取手术和化疗联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LbCL 预后 临床特征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患者 生存率 化疗 结论 独立 国际
原文传递
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22
4
作者 徐方平 刘艳辉 +7 位作者 庄恒国 罗东兰 李丽 张芬 骆新兰 杜欣 李文瑜 陈琦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16-621,共6页
目的 探讨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简称老年人EBV阳性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96例DLBCL,应用EBV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病变组织中EBV感染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V阳性病例中CD10、CD20、CD30、CD79a、bc... 目的 探讨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简称老年人EBV阳性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96例DLBCL,应用EBV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病变组织中EBV感染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V阳性病例中CD10、CD20、CD30、CD79a、bcl-6、bcl-2、MUM-1、CD5、CD3、T细胞内抗原1(TIA-1)以及Ki-67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9例DLBCL的EBER阳性,其中48例为老年人。老年人EBV阳性DLBCL患者中位年龄为73岁,绝大部分( 42/48)年龄>60岁,男女比为1.4∶1;淋巴结病变11例,结外病变18例,39.6% (19/48)可见淋巴结病变及结外病变;Ann ArborⅠ~Ⅱ期与Ⅲ~Ⅳ期之比为13/35,33.3% (16/48)的患者肿瘤累及了2个或以上的结外部位,13.9% (5/36)的患者体能状态较差,23.3% (7/30)的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增高;国际预后指数(IPI)3 ~5的18例,IPI 0~2的12例;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镜下观察:淋巴结结构或累及的组织结构完全破坏,在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性背景上,可见中心母细胞、免疫母细胞、H/RS细胞样巨细胞弥漫性浸润或散在分布;老年人EBV阳性DLBCL包括大细胞亚型33例,多形性亚型14例,混合亚型1例。免疫表型上几乎全部表达C D20( 47/48)和(或)CD79a (45/45),绝大部分病例(44/47)可见MUM-1的表达,少量病例表达CDI0或bcl-6;bcl-2及CD30的表达率分别为80.0% (28/35)及28.9%( 11/38)。大多数(33/39)老年人EBV阳性DLBCL都有很高的增殖指数。与非老年人EBV阳性DLBCL相比,除了年龄偏高及bcl-6的表达较低外,其他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人EBV阳性DLBCL是具有一定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DLBCL亚型,但与非老年人EBV阳性DLBCL相类似,在病理诊断上还需结合临床、免疫学等资料去鉴别于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淋巴瘤 b细胞 原位杂交 老年人
原文传递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00例构成比及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罗东兰 刘艳辉 +5 位作者 庄恒国 李丽 徐方平 张芬 骆新兰 许洁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5-239,共5页
目的按照WHO(2008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亚型的构成比情况、免疫表型特点,及其总体生存率。方法按照新分类,结合形态学观察,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基因重排、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FISH... 目的按照WHO(2008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亚型的构成比情况、免疫表型特点,及其总体生存率。方法按照新分类,结合形态学观察,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基因重排、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技术对500例DLBCL,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归类,收集随访资料,并对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组之间、老年人EB病毒(EBV)阳性的DCBCL亚型和非特殊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NOS)之间进行总体生存率比较。结果500例中DLBCL—NOS约占77.2%(386/500),其次是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占9.4%(47/500),然后依次是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DLBCL(4.4%,22/500)、原发纵隔(胸腺)的大B细胞淋巴瘤(2.8%,14/500)、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2.6%,13/500),其余类型均属于比较罕见的。DLBCL—NOS按照形态学分类以中心母细胞性最为常见,约占95.1%(367/386);按免疫组织化学分型,非GCB型组在DLBCL—NOS中约占68.5%(219/320),GCB型组占28.4%(91/320),而CD5阳性DLBCL仅占3.1%(10/320)。总体生存率比较,GCB型组和非GCB型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组总体生存率与年龄匹配前、后的DLBCL—NOS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3和0.28)。对形态学表现为灰区的淋巴瘤病例进行FISH检测,发现了1例“双打击”(double—hit)淋巴瘤。结论DLBCL—NOS在DLBCL中占绝大多数,其次是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和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DLBCL,其他类型均属少见或罕见类型。按照Hans分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型,非GCB型占多数,GCB型和非GCB型分组总体生存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组和用年龄匹配前后的DLBCL—NOS组的总体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免疫表型分型 生存率分析
原文传递
化疗中期及化疗后18F-FDG PET/CT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被引量:21
6
作者 陈虞梅 周明舸 +1 位作者 刘建军 黄钢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98-601,共4页
目的研究化疗中期及化疗后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2008至2016年初始化疗方案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的DLBCL患者116例[男∶... 目的研究化疗中期及化疗后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2008至2016年初始化疗方案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的DLBCL患者116例[男∶女=1∶1.32,平均年龄(57.87±15.89)岁],分别在化疗前、化疗中期及化疗后行18F-FDG PET/CT检查。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PFS)期和总体生存(OS)期。对化疗中期及化疗后代谢参数[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Deauville评分(DS)]及化疗前后参数变化值ΔSUVmax、ΔMTV、ΔTLG行Pearson相关分析。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各参数预后预测能力。采用Kaplan-Meier法行生存分析,通过Cox回归模型计算风险比(HR)。结果化疗中期与化疗后ΔSUVmax、ΔMTV、ΔTLG间的r值分别为0.630(P〈0.01)、0.912(P〈0.01)和0.955(P〈0.01);2次检查DS一致率为89.7%(104/116),r值为0.733(P〈0.01)。化疗中期各指标判断疾病进展的能力均高于治疗结束后。化疗中期DS 1~3分组患者5年PFS率(83.1%与35.9%,P〈0.01;HR=5.969,P〈0.01)和OS率(95.7%与75.5%,P〈0.01;HR=8.161,P〈0.05)高于4~5分组。结论对于初始化疗方案为R-CHOP的DLBCL患者,化疗中期PET/CT能有效预测预后,化疗中期完全缓解的患者可省略化疗后PET/CT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弥漫性 预后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原文传递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和阴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石岩 陈刚 +5 位作者 周小鸽 宫丽平 于冉 郑媛媛 谢建兰 金妍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35-239,共5页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和阴性原发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活检及会诊中83例ALCL。最后确诊为原发性...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和阴性原发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活检及会诊中83例ALCL。最后确诊为原发性系统性ALCL74例,其中有8例未做ALK检测。通过分析临床资料、观察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表达CD30、ALK、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2、CD3、颗粒酶B/T细胞内抗原(TIA)-1的情况,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EB病毒小mRNA,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染色体是否存在异常。结果ALK^+ALCL48例,ALK^-ALCL18例。ALK^+ALCL发病年龄明显较ALK^-ALCL年轻,中位年龄分别为18和3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K^+ALCL比ALK^-ALCL患者更多伴有发热症状(33:4),常常是高热,并且总体存活率(80%:71%)和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12.5个月)更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LK^+ALCL更多原发于结内(81%:56%)。ALK^+ALCL和ALK^+-ALCL在形态学上差异不明显,多数病例呈弥漫生长,少数表现为结节状生长;66例ALCL中均可以见到标志性细胞,8例有灶状坏死,偶见黏液基质。ALK^+ALCL主要亚型是普通型(35例),其次是淋巴组织细胞型(8例),小淋巴细胞型(3例)和肉瘤型(2例)少见;ALK^-ALCL绝大多数是普通型(17例),仅1例是淋巴组织细胞型。ALK^+ALCL总是同时表达ALK、CD30和EMA;ALK^+ALCL的EMA表达率更高(100%:72%,P〈0.05),ALK^+ALCL的T细胞标记(如CD2/CD3、CD43/CD45RO)的表达率较低,细胞毒性分子表达率较高(P〉0.05)。ALCL未检测到EB病毒感染。FISH结果显示4例ALK^+ALCL中1例ALK基因正常,1例基因断裂伴多拷贝,2例仅有断裂;1例ALK^-ALCL中ALK基因正常。结论ALK^+ALCL与AL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免疫表型分型 诊断 鉴别
原文传递
68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文菁菁 刘志彬 +1 位作者 徐娟 徐才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04-1009,共6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681例DLBCL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免疫分型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42:1,中位年龄56岁,Ⅲ一...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681例DLBCL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免疫分型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42:1,中位年龄56岁,Ⅲ一Ⅳ期者占51.4%,有B症状者占37.6%,IPI评分中高危(3~5分)者占30.2%,结外起病者占49.8%,胃肠道受累占结外器官受累者的29.0%。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降低38.3%,LDH升高56.1%,β2微球蛋白(B2-MG)升高83.0%。有B症状组患者骨髓受累比例是无B症状组的5.2倍(OR=5.212,95%CI:2.821~9.632,P=0.000)。268例可进行免疫分型的患者中,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76例(28.4%)、non—GCB型192例(71.6%);non-GCB型患者组有乙型肝炎(乙肝)病史者、LDH升高者、Bcl-2阳性表达率均多于GCB型患者组(P〈0.05),两型在各年龄组、不同Ki-67、不同IPI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I〉60%时,结外起病者比例明显增多(51.8%对38.7%,P=0.008);IPI3—5分组患者中ALC降低者多于IPl0~2分组(P=0.000)。多因素分析发现IPI3~5分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P=0.000)。结论DLBCL患者中年男性起病多见,结内、结外比例相当,易有胃肠道受累;non—GCB型患者多于GCB型(前者有乙肝病史者居多、Bcl-2阳性表达率更高),ALC降低多见于IPI评分中高危组,IPI评分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性 临床研究 免疫表型分型 生发中心 预后
原文传递
7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晶 克晓燕 +5 位作者 赵灵芝 李敏 景红梅 王继军 赵伟 高子芬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67-670,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般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肿瘤细胞来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74例 DLBCL 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Bcl-6、CD10、MUM-1等蛋白表达。临床... 目的探讨中国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般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肿瘤细胞来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74例 DLBCL 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Bcl-6、CD10、MUM-1等蛋白表达。临床跟踪随访,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74例患者中,平均年龄58.5岁,男女比例为1.64:1。23.2%(69例中16例)的患者单纯累及淋巴结,15.9%(69例中11例)的患者单纯累及结外器官。55例可追踪随访的病例中死亡13例,死亡率23.6%;其中12例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占92.3%。预后分析显示:患者发病年龄>65岁(P=0.036)及国际预后指数(IPI)(P=0.009)与预后明显相关;不同肿瘤细胞来源(P=0.086)其生存曲线差异明显,但本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2微球蛋白及 Bcl-6表达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DLBCL 患病人群以中老年男性为主,1年内为死亡高发时间。发病年龄及 IPI 是明显影响预后的因素。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的肿瘤细胞来源类型,对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乳酸脱氢酶 国际预后指数( P ) 肿瘤细胞来源 预后
原文传递
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余正平 丁家华 +3 位作者 陈宝安 高冲 王淋淋 陈智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30-835,共6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以及肿瘤细胞来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6例DLBCL患者进行国际标准化预后指数(IPI)评分、AnnArbor分期、ECOG评分、肿瘤细胞来源以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的疗效进...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以及肿瘤细胞来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6例DLBCL患者进行国际标准化预后指数(IPI)评分、AnnArbor分期、ECOG评分、肿瘤细胞来源以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按IPI评分,低中危者61例(57.5%),中高危者45例(42.5%);按AnnArbor分期,Ⅰ期8例(7.6%),Ⅱ期16例(15.1%),BI期54例(50.9%),Ⅳ期28例(26.4%);25例(23.6%)患者伴骨髓受侵,其中16例诊断为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38例ECOG评分≥2分、67例(63.2%)乳酸脱氢酶(LDH)值升高;伴B症状者59例(55.7%)。106例DLBCL患者完全反应(CR)63例(59.4%),部分反应13例(12.3%),病情稳定3例(2.8%),死亡29例(27.4%),治疗总有效率为71.7%,4年总生存率为72.6%;单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临床分期、ECOG分级、肿瘤细胞来源、LDH水平、有无骨髓侵犯、治疗策略的选择、是否获得CR均与预后有关。COX核型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非生发中心来源(HR=4.24,P=0.001)、骨髓侵犯(HR:2.08,P=0.012)、是否获得CR(HR=2.72,P=0.006)以及治疗策略的选择(HR=2.58,P=0.009)是影响DLBC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髓侵犯、不同肿瘤细胞来源是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肿瘤细胞的来源类型,对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同时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DLBCL患者的疗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DLBCL的最佳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国际预后指数 肿瘤细胞来源 预后
原文传递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朱雄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2-265,共4页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lymphoma large 增生性疾病 弥漫性恶性 b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核 DLbCL 2001年 WHO分类 cell 瘤细胞核 基因表型 免疫表型 病理医师 重复性 形态学 变型 区分
下载PDF
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12
作者 曾丽平 文亦磊 +5 位作者 马韵 王桂秋 李莹 王瑾 徐丽丽 张雪梅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7-381,共5页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不同免疫亚型中的表达,以及bcl-2蛋白表达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plus和PV-9002法)对214例DLBCL进行CDIO、bcl-6、MUM-1、bcl-2及NF-kB检测...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不同免疫亚型中的表达,以及bcl-2蛋白表达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plus和PV-9002法)对214例DLBCL进行CDIO、bcl-6、MUM-1、bcl-2及NF-kB检测,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IgH/bcl-2易位及bcl-2扩增。结果214例DLBCL中,GCB型66例(30.8%),非GCB型148例(69.2%)。bcl-2蛋白阳性106例(49.5%),其中在非GCB型中比率(59.5%,88/148)较GCB型中比率(27.3%,18/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IgH/bcl-2易位仅有8例(3.7%),其中6例发生在GCB型(9.1%),2例发生在非GCB型(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bcl-2扩增113例(52.8%),在GCB型中发生率40.9%(27/66)低于非GCB型58.1%(86/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GCB型中bcl-2蛋白表达与NF-kB表达、bcl-2基因扩增均呈正相关(r=0.216和0.219,均P〈0.05),但这种相关性在GCB型未体现。bcl-2表达者生存期更短,对应中位生存时间为(31.4±3.8)个月,而不表达者则为(40.2±4.2)个月;当与DLBCL免疫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结合评估时,bel-2表达者的校正危险度比不表达者增加1.89倍。结论本组DLBCL以预后较差的非GCB型占多数,其遗传学改变以高频率bel-2基因扩增和低频率IgH/bel-2易位为特征;bcl-2蛋白表达主要发生在非GCB型,其机制涉及bel-2基因扩增及NF-kB活化。bel-2蛋白表达患者生存期短,死亡危险度较高,可以作为独立于临床分期和免疫类型的DLBCL预后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基因 bCL-2 易位 遗传 基因扩增 预后
原文传递
Latest developments in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被引量:14
13
作者 Zhao-Shan Niu Xiao-Jun Niu +1 位作者 Wen-Hong Wang Jing Zha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12期3305-3314,共10页
Hepatocarcinogenesis in human chronic liver diseases is a multi-step process in which hepatic precancerous lesions progress into ear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and progressed HCC, and the close surveillance and t... Hepatocarcinogenesis in human chronic liver diseases is a multi-step process in which hepatic precancerous lesions progress into ear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and progressed HCC, and the close surveillance and treatment of these lesions will help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with HCC.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imaging technology have facilitated the discovery of nodular lesions of ambiguous significance, such as dysplastic nodules. Further investigations showed that these nodules may be hepatic precancerous lesions, and they often appear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lthough the morphology of these nodules is not sufficient to support a diagnosis of malignant tumor, these nodules a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HCC, as indicated by long-term follow-up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pathology, molecular genetics and imaging technology have elucid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Based on our extensive review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vidence indicating that high-grade dysplastic nodules are more likely to transform into HCC than low-grade dysplastic nodules based on clinical, pathological, molecular genetic and radiological assessments. In addition,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precancerous nature of large cell change in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HCC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ecancerous lesions High-grade dysplastic nodule large cell change Small cell change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辉 常乃柏 +7 位作者 魏建平 赵声明 范芸 张野坪 李江涛 冯茹 程玮 田园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09年第3期152-154,共3页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及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利妥旨单抗在DLBCL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中的应用。方法DLBCL患者21例,IPI评分...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及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利妥旨单抗在DLBCL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中的应用。方法DLBCL患者21例,IPI评分低危和中低危(0~2分)14例,中高危和高危(3~5分)7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4~8个疗程,其中有5例接受APBSCT,动员方案为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加依托泊苷,预处理方案为CBV(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依托泊苷)方案。结果21例患者中CR13例(61.9%),总有效率90.5%(19/21);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69.74±10.43)%,2年总生存率为(84.44±8.35)%。IPI评分0~2分患者CR率92.9%,总有效率100%,3~5分患者CR率0,总有效率71.4%,IP10~2分患者CR率高于3~5分患者(P〈0.01);5例接受APBSCT的患者采集的中位单个核细胞(MNC)为7.34×10^8/妇,中位CD5细胞为8.82×10^6/kg,造血恢复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9天,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12天;主要不良反应是输注相关的不良反虚(14.3%)以及化疗相关的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疔治疗DLBCL疗效满意,IP10~2分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3~5分患者;利妥昔单抗不影响外周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及造血重建;利妥昔单抗应用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利妥昔单抗
原文传递
Outcomes in 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results fromamulticenter real-world study in China 被引量:15
15
作者 Shuo Wang Li Wang +17 位作者 Jianda Hu Wenbin Qian Xi Zhang Yu Hu Qi Zhu Bobin Chen Depei Wu Chung-Chou H.Chang Pengpeng Xu Xiaoyun Zheng Juying Wei Yao Liu Guohui Cui Yong Tang Yan Ma Haiwen Huang Hongmei Yi Weili Zhao 《Cancer Communications》 SCIE 2021年第3期229-239,共11页
Background: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patients refractory to rituximab-based immunochemotherapy have a dismal prognosis.However,the definition of refractory DLBCL remains inconsistent and no large cohort stud... Background: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patients refractory to rituximab-based immunochemotherapy have a dismal prognosis.However,the definition of refractory DLBCL remains inconsistent and no large cohort study data is available from Asian countries.To validate the definition and outcomes of refractory DLBCL in China,we conducted a multicenter,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Methods: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reatment REspoNse of refractory DLBCL(REAL-TREND)study was performed using real-world data from 8 centers in China.DLBCL patients with curative intent were included in the REAL-TREND dataset.Overall survival(OS)was estimated using the Kaplan-Meier method and compared by the log-rank test.Due to heterogeneity in response rates among different centers,the response rates of refractory patients were pooled using random-effect models.Multivariate surviv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Cox regression model.Results:A total of 2778 DLBCL patients diagnosed between January,2010 and December,2015 were enrolled to this study.After validating previous definitions,the SCHOLAR-1 study was most suitable to define refractory DLBCL.The estimated 5-year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fractory patients was 20%(95% confidence Interval[CI]=18%-22%).After the determination of refractory disease,overall response rate and complete remission rate were 30%(95%CI=22%-38%)and 9%(95%CI=4%-15%),respectively.Patients with either no response to immunochemotherapy or relapse within 12 months after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had inferior survival with a median OS of 5.9 months(95%CI=5.5-7.1 months)and 2-year OS rate of 16%(95%CI=12%-20%).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score 4-5(hazard ratio[HR]=2.22;95%CI=1.47-3.35),central nervous systemrelapse(HR=1.43;95%CI=1.04-1.97),and best response status(HR=2.68;95%CI=1.42-5.03 for partial remission.HR=5.97,95%CI=3.21-11.11 for stable disease/progressive disease)were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s.Conclusions:This is the first large-scale Asian cohort study focusing on outcomes of ref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REFRACTORY RELAPSE RITUXIMAb IMMUNOCHEMOTHERAPY treatment response prognosis
原文传递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储天晴 韩宝惠 +1 位作者 沈洁 戴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07-1109,共3页
目的分析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临床相关特点及治疗、预后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手术确诊LCNEC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无一例术前确诊;术后病理免疫组化分析符合神经内分泌特点;术后12例行铂类辅助化疗,但8例在... 目的分析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临床相关特点及治疗、预后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手术确诊LCNEC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无一例术前确诊;术后病理免疫组化分析符合神经内分泌特点;术后12例行铂类辅助化疗,但8例在手术后数月内发生复发或转移,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1年生存率85.7%(12/14);2年生存率为21.4%(3/14);3年生存率≤14.3%(2/14)。统计分析显示,期别、淋巴结转移和术后是否辅助化疗可能与预后相关。结论LCNEC是一种预后差、易侵袭和转移的肿瘤,不同分期、淋巴结转移程度和辅助化疗可能影响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神经内分泌癌 大细胞
下载PDF
51例原发性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丹 李甘地 +3 位作者 刘卫平 张文燕 李俸媛 廖殿英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3-226,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N DLBCL)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51例原发于结内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S P法)研究其免疫表型,使用的抗体有CD20、CD79α、CD45RO、CD... 目的 探讨原发性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N DLBCL)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51例原发于结内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S P法)研究其免疫表型,使用的抗体有CD20、CD79α、CD45RO、CD3、Bcl 2、Ki 67、CD30、CD15、κ、λ、CyclinD1、TdT、GFAP、CK、MPO等。对每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进行存活分析。结果 51例DLBCL被重新分型:中心母细胞性变型(CB) 40例,B免疫母细胞性变型(B IB) 3例,富于T细胞或组织细胞性变型(T/HCRBCL)1例,B细胞性间变性大细胞性变型(B ALCL)2例,浆母细胞性变型1例,无法分类4例。Bcl 2阳性表达24例(47. 1% )。Ki 67指数中位数50. 0%, 35例(68. 6% )≥40. 0%。有随访资料的35例存活分析表明, 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8. 5%和35. 3%,国际预后指数(IPI)≥3比IPI<3的患者5年生存率低(P<0. 01 ),有B症状比无B症状的患者5年生存率低(P<0. 05),Ki 67指数≥40. 0%比<40. 0%的患者5年生存率低(P<0. 05),BCL 2表达和不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IPI、B症状、Ki 67指数可以作为DLBCL患者的预后因素,而Bcl 2不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生存率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KI-67 DLbCL 预后 原发性 变型 变性 存活
原文传递
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38例临床特征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杨菁 金玲 +5 位作者 郑胡镛 张蕊 段彦龙 黄爽 周春菊 张永红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3-226,共4页
目的 分析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总结疗效和药物相关毒性.方法 2003年1月至2010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ALCL患儿38例,采用北京儿童医院-ALCL-2003方案.结果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 34例,男:女=... 目的 分析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总结疗效和药物相关毒性.方法 2003年1月至2010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ALCL患儿38例,采用北京儿童医院-ALCL-2003方案.结果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 34例,男:女=2.16∶1,中位发病年龄9岁,33例(86.8%)患儿有B症状,94.7%的患儿确诊时已达Ⅲ~Ⅳ期.全组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12 ~ 99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时间43个月.34例(89.5%)获得完全缓解.复发3例,均在开始治疗的20个月内发生.预计4年无病生存率为(81.2±6.4)%,预计4年总生存率为(86.4±5.7)%.单因素分析预后不良因素包括:3个以上结外器官受累,肝脾肿大(>3 cm),乳酸脱氢酶升高,临床分期为Ⅳ期,骨髓中出现噬血现象,年龄<3岁.主要药物相关毒性是骨髓抑制和黏膜炎,无化疗相关死亡发生.结论 儿童ALCL易出现结外侵犯,多有B症状.本组患儿化疗效果良好,方案安全性良好,多为早期复发,长春花碱(VBL)维持治疗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间变性 治疗 临床研究性 预后 儿童
原文传递
18F-FDG PET/CT Deauville评分和IHP标准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贺慧慧 吴小红 +7 位作者 杜晓庆 米宝明 陈礼平 张雨 徐巧玲 吴娜静 尤徐阳 郁春景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66-271,共6页
目的比较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 Deauville评分和国际统一标准化项目(IHP)标准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疗程结束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8年6月间212例[男119例,女93例,平均年龄59.6(10~88)岁]疗程... 目的比较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 Deauville评分和国际统一标准化项目(IHP)标准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疗程结束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8年6月间212例[男119例,女93例,平均年龄59.6(10~88)岁]疗程结束后行18F-FDG PET/CT评估疗效的DLBCL患者。分别采用IHP标准、Deauville评分3~5分(DC3)和Deauville评分4~5分(DC4)分析图像,以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种标准的疗效评估效能。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探讨不同标准与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的关系。结果DC4评估疗效的阳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6.8%(61/63)、94.3%(200/212);IHP标准相应指标为75.3%(67/89)、87.7%(186/212);DC3对应数据为82.9%(68/82)、92.0%(195/212)。IHP标准与Deauville评分间存在正相关性(rs=0.926,P<0.05)。IHP标准阳性、DC3阳性与DC4阳性患者的2年PFS率分别为78.7%、76.5%、69.8%,阳性组与阴性组(95.6%、94.7%、9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15、18.293与26.920,均P<0.05);2年OS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9.597、11.149与17.416,均P<0.05)。Deauville评分为1、2、3、4、5分组的2年PFS率分别为95.3%、91.7%、93.3%、88.9%、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99,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Deauville评分与PFS密切相关(P<0.05)。结论IHP标准、DC3与DC4均对淋巴瘤预后具有预测价值,DC4预测价值最优,且Deauville评分与疾病进展状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弥漫性 药物疗法 联合 治疗结果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原文传递
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发生率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敏 张秋露 +5 位作者 赵炜 黄欣 宫丽平 史秦峰 刘翠苓 高子芬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究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共92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C-MYC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FISH技术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 目的探究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共92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C-MYC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FISH技术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断裂及拷贝数变化等结构异常。结果922例DLBCL病例中,29例(3.15%)检测到MYC、BCL2和(或)BCL6基因断裂,其中25例为双重打击淋巴瘤(DHL),14例为MYC合并BCL2基因断裂,11例为MYC合并BCL6基因断裂;4例为三重打击淋巴瘤(THL)。以C-MYC表达≥40%、BCL2表达≥50%作为阳性阈值时,541例(58.68%)患者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以C-MYC表达≥70%及BCL2表达≥50%作为阳性阈值时,52例(5.64%)患者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DHL患者中,22例C-MYC表达≥40%且BCL2表达≥50%,其中9例C-MYC表达≥70%且BCL2表达≥50%。709例患者检测了P53蛋白表达,其中101例(14.25%)为突变型,13例(1.83%)为阴性,提示可能存在大片段缺失。结论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DLBCL中的发生率较低,基因结构异常与蛋白高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DHL的检出依赖分子遗传学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弥漫性 淋巴瘤 高级别 基因 MYC 基因 bCL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