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教育”——兼谈“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差异 被引量:5
1
作者 温左琴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69-71,,75,,共4页
“文学教育”是一种“文明教育” ,与“语文教育”有很多不同。“文学教育”的特征是整体性把握 ,是指向一种“心态”的涵育 ,是以“情商”为主体的素质的提升。“文学教育”可以理解为“终生化”教育。它既是人的“文明素质”的重要构... “文学教育”是一种“文明教育” ,与“语文教育”有很多不同。“文学教育”的特征是整体性把握 ,是指向一种“心态”的涵育 ,是以“情商”为主体的素质的提升。“文学教育”可以理解为“终生化”教育。它既是人的“文明素质”的重要构成因素 ,同时也是“精神素质”不断生长的需要和土壤。对“文学教育”特殊性的强调 ,有助于“语文教育”知识体系的“素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教育 语文教育 终生化教育 素质教育
下载PDF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语文教育改革 被引量:1
2
作者 申士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语文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发挥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面向未来,实施... 语文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发挥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面向未来,实施整体性推进与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语文教育 教育改革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下载PDF
关于过分强调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思考
3
作者 吕文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89-91,共3页
众所周知,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更注重工具性,注重"双基"的培养。新课标实施后,有识之士试图改变这一倾向。于是,语文教育开始强调人文性,从语文课堂到三维目标的确立,再到语文教... 众所周知,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更注重工具性,注重"双基"的培养。新课标实施后,有识之士试图改变这一倾向。于是,语文教育开始强调人文性,从语文课堂到三维目标的确立,再到语文教材的编写,无不如此。可是,这样的反复强调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真正的语文教育从来都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且只有在二者的统一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 人文性 工具性 语文素养
下载PDF
中美高中语文课程的阅读素养——基于课标文本的对比分析
4
作者 钟彩顺 钟梦琪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4-71,共8页
阅读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其内涵不明。本研究拟比较中美两份语文课程标准,厘清阅读素养内容,反思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结果显示,两国课标都视阅读能力和文化养成为阅读素养的构成维度,但侧重点不同。中国课标以内容为导向,强调其... 阅读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其内涵不明。本研究拟比较中美两份语文课程标准,厘清阅读素养内容,反思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结果显示,两国课标都视阅读能力和文化养成为阅读素养的构成维度,但侧重点不同。中国课标以内容为导向,强调其文化养成功能,着重建构课程的文化内容体系。美国核心标准则以过程为导向,重视发展文本信息处理的认知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阅读能力。籍此,论文还探讨了阅读素养对外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素养 语文教育 课程标准
原文传递
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 被引量:37
5
作者 刘正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4-69,共6页
在百年语文教育变革中,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从不同向度建构了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历史谱系。一方面,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并非均衡地参与,因而造成语文教育现代性的生成及变革呈现出不平衡及单一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在不同历史阶段,现代性的核心价... 在百年语文教育变革中,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从不同向度建构了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历史谱系。一方面,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并非均衡地参与,因而造成语文教育现代性的生成及变革呈现出不平衡及单一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在不同历史阶段,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又被反复确认,并被不断重写。在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之间,又存在着既矛盾、冲突又暧昧的关系。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之下,重建语文教育既要重估经典教育的价值,又不能拒绝生活关怀;既要深刻反思科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又要从语文学科人文性及汉语语言本身的特性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语文教育 价值诉求
原文传递
试论语文教育的存在论方式 被引量:14
6
作者 潘庆玉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0-75,共6页
语文教育因其植根于语言的生活土壤,在所有教育科目中优先具有进入存在论境域的发言权。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在不同的哲学语境中意味着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立场。语文教育作为直接同语言打交道的精神生成与发展过程,无论其观念状态还是实... 语文教育因其植根于语言的生活土壤,在所有教育科目中优先具有进入存在论境域的发言权。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在不同的哲学语境中意味着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立场。语文教育作为直接同语言打交道的精神生成与发展过程,无论其观念状态还是实践形态都必然隐含着其所立足的存在论立场:主体—客体的存在论方式、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方式和交往—实践的存在论方式。从交往—实践的角度来把握语文教育的立场和方法,是当前语文教育正在努力实践和探索的方向,是对过去长期以来所奉行的认识论语文教育模式的一种积极批判,也是对存在主义语文教育立场忽视语言实践倾向的一个有力的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存在论方式 语文教育哲学
原文传递
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杜刚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86-90,共5页
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人格高尚、文化底蕴深厚、技能高超、实践能力强等内涵与特征。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办学定位不准确、课程结构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主要问题。新的改革要求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 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人格高尚、文化底蕴深厚、技能高超、实践能力强等内涵与特征。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办学定位不准确、课程结构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主要问题。新的改革要求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文学鉴赏、语言表达、阅读、写作、教学实践等能力。因此,应该采取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等有效路径,着力加强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而达到为基础教育阶段输送高素质优秀语文教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师 汉语言文学教育 应用型人才 培养
下载PDF
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3
8
作者 曹国辉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6期23-24,共2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而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导致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中存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而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导致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汉语言文学教育 实践教学 改革
下载PDF
从“诗教”到“语教”:语文教育百年反思(下)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发清 《河池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92-96,共5页
在多元语境中,诗教传统仍得到了隐性绵延。当语教理念成为独尊并罢黜多元之后,语文教育的诗魂就进一步迷失了。在"大一统"的格局中,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不可能异彩纷呈,更不可能形成流派。尊俗敌雅的偏颇不仅降低了语文教育质... 在多元语境中,诗教传统仍得到了隐性绵延。当语教理念成为独尊并罢黜多元之后,语文教育的诗魂就进一步迷失了。在"大一统"的格局中,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不可能异彩纷呈,更不可能形成流派。尊俗敌雅的偏颇不仅降低了语文教育质量,也降低了全社会的语文水准。在商业驱动和畸形评价的双重挤压下,语文无法不急功近利。语文教育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到常识,续接传统。并在诗与语之间找到平衡,使雅与俗达成交融,全面实现应有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语教 语文教育 反思
下载PDF
从“形式”与“实质”之争看语文教育的百年难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孝学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45-51,共7页
中国语文教育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围绕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等问题展开的争论,延续了百年之久:20年代初有"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之争;50、60年代有"文"、"道"之争;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有&qu... 中国语文教育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围绕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等问题展开的争论,延续了百年之久:20年代初有"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之争;50、60年代有"文"、"道"之争;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有"工具性"和"思想性"之争;90年代以后又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虽然每次争论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不同,但实质都是如何看待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这和世界教育史上"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形式"与"实质"由两相对峙到相互消融、最终归于统一的演变轨迹,对于语文教育是否也有普遍意义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 中国 形式教育 实质教育 思想教育 语文知识
下载PDF
清末民初语文变革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11
作者 周飞 苏新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9-117,共9页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是维系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心理纽带。语文变革推动了民族意识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是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推动了现代语文教育的改革与进步,现代语文教育又巩固了语...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是维系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心理纽带。语文变革推动了民族意识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是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推动了现代语文教育的改革与进步,现代语文教育又巩固了语文运动的建设成果,共同推动了我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清末民初语文变革推动了语文课程的现代化,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使我们认识到语文变革是民族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知识与技能是现代国民素质的基础,语文教材深刻反映出当时的国家主流价值观念。清末民初的语文变革启示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要面向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国家对语文教育的统筹规划,尤其要强化对课程、教材的管理与指导;要立足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守好语文课程的文化底色,铸牢语文教材的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语文变革 语文教育
原文传递
小学语文教材德育资源的挖掘与借鉴——基于清末民初语文教材的分析
12
作者 苏新春 周飞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24年第3期67-73,80,共8页
清末民初语文教材在构建新的伦理精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发现,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德育原则与目的、德育主题、德育题材与内容、德育形式与方法分别呈现出政治性、时代性、儿童性等特点。在国家变革、新旧道德交替的时代背景下... 清末民初语文教材在构建新的伦理精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发现,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德育原则与目的、德育主题、德育题材与内容、德育形式与方法分别呈现出政治性、时代性、儿童性等特点。在国家变革、新旧道德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清末民初小学语文教材探索了多种德育形式与方法,在宣传新伦理精神,改造国民性的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教材中也保留了较多不合时宜的伦理思想与价值取向,过分强调教材建设的政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材德育的效果。这些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树立学科德育观念,深度挖掘与利用语文教材的德育资源;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持续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基于儿童立场,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语文德育内容体系;遵循“文道统一”思想,促进语文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语文 德育
下载PDF
论人文素质教学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合策略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燕 《黑河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156-158,共3页
当前的高校文学教学应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学之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充分发挥语言文学教育的实际价值,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价值,以及汉语言文学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 当前的高校文学教学应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学之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充分发挥语言文学教育的实际价值,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价值,以及汉语言文学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人文素质教学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合方法,以期为现代文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学 汉语言文学教育 融合方法 教学策略
下载PDF
语文教育研究如何走出“吕叔湘之问”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心科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50,128,共10页
从话语情境、论者心态、批判方式可见"吕叔湘之问"并非全为事实,更多的是吕叔湘的一种言说策略,责问的目的是引起人们重视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进一步提高其质量。如果将"吕叔湘之问"这个特指概念... 从话语情境、论者心态、批判方式可见"吕叔湘之问"并非全为事实,更多的是吕叔湘的一种言说策略,责问的目的是引起人们重视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进一步提高其质量。如果将"吕叔湘之问"这个特指概念当成泛指概念,而又不能准确界定其意涵,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学风和文风。回答"吕叔湘之问",需要认清语文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建构一个"三种类型,四个维面,多个项目"的研究模型并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叔湘 语文教育 研究模型
原文传递
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优化路径 被引量:4
15
作者 冯光霞 《科教导刊》 2022年第36期50-52,共3页
在新经济形势下,新媒体的发展为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成为推进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要不断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规范化,保证汉语言文学教学... 在新经济形势下,新媒体的发展为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成为推进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要不断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规范化,保证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顺利实施。二是要借助先进的网络媒体平台,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三是要优化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通过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深入挖掘汉语言文学教育元素以及树立正确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观念,让汉语言文学课堂变得更加立体与鲜活。四是要结合新媒体特点构建正能量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环境,切实加强高校汉语言文学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汉语言文学教育 优化路径
下载PDF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科)技能培养初探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映晖 李玉鸽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58-60,共3页
传统的高等师范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对理论的过分偏重,实践教学环节的严重不足,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脱节,导致学生的从师职业技能普遍偏低,毕业生能力规格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本文以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为例,全面陈述... 传统的高等师范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对理论的过分偏重,实践教学环节的严重不足,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脱节,导致学生的从师职业技能普遍偏低,毕业生能力规格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本文以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为例,全面陈述了该专业的技能培养方案,以期解决师范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教育 技能培养 实施方案
下载PDF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略——基于语文新课改的视角 被引量:4
17
作者 姚锦莲 《钦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34-38,共5页
为满足语文新课改对新型语文师资的培养需求,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语文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课程目标应体现"三维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应根据新型语文师资的专业素养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应联系生... 为满足语文新课改对新型语文师资的培养需求,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语文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课程目标应体现"三维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应根据新型语文师资的专业素养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应联系生活和学生的实际;课程实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程评价应注重发展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新课程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课程改革
下载PDF
确定性的寻求——语文教育研究十年(2005—2014)评述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澄宇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8-34,共7页
回顾最近十年(2005——2014)的语文教育研究,从对语文学科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研究的梳理中,发现一种对语文学科确定性的寻求趋势。这一趋势追求语文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即通过研究,语文学科的本体边界更加明晰、认识更加... 回顾最近十年(2005——2014)的语文教育研究,从对语文学科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研究的梳理中,发现一种对语文学科确定性的寻求趋势。这一趋势追求语文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即通过研究,语文学科的本体边界更加明晰、认识更加准确、实践更有理可依;但与此同时,一种"非确定性"也随之产生。这两条理论路向相互对照,共同构成十年研究的主线。展望未来,有两大方向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学术突破,一是对语文教育的实证研究,二是对传统语文观念的再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十年语文教育研究 确定性寻求
原文传递
从“诗教”到“语教”:语文教育百年反思(下)
19
作者 杨发清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65-70,共6页
在多元语境中,诗教传统仍得到了隐性绵延。当语教理念成为独尊并罢黜多元之后,语文教育的诗魂就进一步迷失了。在"大一统"的格局中,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不可能异彩纷呈,更不可能形成流派。尊俗敌雅的偏颇不仅降低了语文教育质... 在多元语境中,诗教传统仍得到了隐性绵延。当语教理念成为独尊并罢黜多元之后,语文教育的诗魂就进一步迷失了。在"大一统"的格局中,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不可能异彩纷呈,更不可能形成流派。尊俗敌雅的偏颇不仅降低了语文教育质量,也降低了全社会的语文水准。在商业驱动和畸形评价的双重挤压下,语文无法不急功近利。语文教育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到常识,续接传统。并在诗与语之间找到平衡,使雅与俗达成交融,全面实现应有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语教 语文教育 反思
下载PDF
浅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亦欣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24期62-63,共2页
主要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展开深入研究,先阐述了汉语言文学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情怀等,然后重点通过培养学生人格、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主要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展开深入研究,先阐述了汉语言文学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情怀等,然后重点通过培养学生人格、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策略,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顺利推进,并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设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汉语言文学教育 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