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与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国土景观多样性 被引量:59
1
作者 王向荣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3-42,共10页
中国是景观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然而这种特质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景观多样性与独特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在自然与文化的视野下,对国土景观有整体和深入的研究,认识国土景观的产生、演变、现状和发展趋势,认识... 中国是景观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然而这种特质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景观多样性与独特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在自然与文化的视野下,对国土景观有整体和深入的研究,认识国土景观的产生、演变、现状和发展趋势,认识景观的自然与文化价值,在景观的保护、修复和转换中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证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变革的过程中,经由漫长历史岁月沉积下来的国土景观仍然受到珍视,每一片土地的景观独特性都能够持续,国土景观的多样性得到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 自然 文化 多样性 保护 修复 转换
下载PDF
二战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演变 被引量:48
2
作者 孟广文 Hans Gebhardt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44-1656,共13页
二战以后联邦德国①已成为世界第四和欧洲最大的经济体,然而,城乡以及联邦各州之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本文在国内相关初步研究基础上,从动态、区域和景观视角对联邦德国战后至今乡村地区整体发展过程、特征与区域... 二战以后联邦德国①已成为世界第四和欧洲最大的经济体,然而,城乡以及联邦各州之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本文在国内相关初步研究基础上,从动态、区域和景观视角对联邦德国战后至今乡村地区整体发展过程、特征与区域差异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我国乡村地区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战后德国乡村地区经历了农业规模减小、生产率提高,传统乡村景观改变,特别是德国东西部地区乡村差异化发展的过程。原东德地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由传统乡村和农业向农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居住城镇化、农民工人化的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和集体农业转变,但德国统一后这一体系难以适应欧盟的标准,导致农村衰落,居民大规模外迁。经过战后短暂的再城市化,原西德乡村地区经历了一个逆城市化过程,大量工厂和年轻人搬到农村,很多乡村已经由传统的农庄转变为有吸引力的现代化居民点。然而,尽管乡村现代化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但城市风格的楼房和宽阔笔直的道路也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结构形态和优美的自然风貌。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德开始制定乡村发展和更新规划,并实施"我们的乡村应更美丽"的行动计划,其主要目标包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种类、开发农业房地产和乡村旅游,初步实现了传统乡村和农业向现代代化和生态化的转变。联邦德国乡村地区未来4个发展的趋势包括高科技农业、可更新的能源、生态公园和非农业化发展。根据联邦德国发展经验和我国乡村城市化的现状,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路径应首先完善乡村发展的政策纲领、规划体系和行动计划,鼓励当地居民参与乡村发展规划的制定;城乡一体化应包括乡村城市化与乡村现代化及生态化两部分;具有特色的乡村地区应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乡村发展规划 乡村转型 新农村建设 联邦德国
原文传递
京郊西北地区农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特征 被引量:35
3
作者 岳德鹏 王计平 +2 位作者 刘永兵 李海龙 黄月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95,F0003,共8页
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三年Landsat TM多光谱遥感图像(1989年、1996年、2005年)进行解译判读,获取京郊西北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运用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重心模型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 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三年Landsat TM多光谱遥感图像(1989年、1996年、2005年)进行解译判读,获取京郊西北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运用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重心模型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1989~2005年间农用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频繁流转,以耕地流失最为显著,去向主要为城市及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增加缓慢,沙荒地向林地转移明显;农用地各类型的新增速率远小于同期的转移速率,而城市及建设用地则相反;1989~1996年间研究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率较1996~2005年间的大,变化集中表现在西北城郊过渡区域,城镇用地扩张导致耕地的利用重心不断向西偏南方向转移;研究区农用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增加,各景观类型的平均斑块形状趋于分散和简单,景观多样性、景观均匀度呈现增加趋势,而景观优势度在逐渐减小。以利用农业用地为鲜明特征的城市化过程是影响北京西北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的直接因素,城市及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使得林地、耕地斑块的平均面积逐渐变小,景观格局连通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农地利用 景观格局 转移矩阵
下载PDF
西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马亚鑫 丛辉 +1 位作者 周维博 张晗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6-192,共7页
为探究西安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以1995年和2013年的TM5遥感影像图为数据源,借助ERDAS9.1、ArcGIS9.3工具对此进行空间分析,得到西安市1995-2013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通过FRAGSTAT4.1软件得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研究区... 为探究西安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以1995年和2013年的TM5遥感影像图为数据源,借助ERDAS9.1、ArcGIS9.3工具对此进行空间分析,得到西安市1995-2013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通过FRAGSTAT4.1软件得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研究区域各县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景观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为主,占50%左右,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耕地是西安市较为重要的景观类型;1995-2013年林地、城镇建设用地与园地面积增加,呈"涨势",耕地、水域与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呈"落势",趋势状态指数Pt为0.4,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整体接近动态平衡,呈双向转换趋势;西安市景观多样性指数从1.238下降到1.213,均匀度指数从0.691下降到0.677,优势度指数从0.554上升到0.578,破碎化指数从0.086下降到0.074,表明景观异质性程度降低;其中,经济与人口因素是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园地转化的主要驱动力,亦是水域、未利用地发生转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政策因素是林地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转换趋势 景观格局指数 驱动力 西安市
下载PDF
新疆焉耆盆地绿洲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俊 周成虎 李建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0-358,i0003,共10页
通过GIS技术的叠加和提取功能建立了焉耆盆地两个时间段的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焉耆盆地内部绿洲景观类型的动态演化过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焉耆盆地经过近40年的土地开垦后,人工绿洲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农田向自... 通过GIS技术的叠加和提取功能建立了焉耆盆地两个时间段的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焉耆盆地内部绿洲景观类型的动态演化过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焉耆盆地经过近40年的土地开垦后,人工绿洲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农田向自然绿洲和荒漠的扩张在整个研究阶段均可见;农田开垦的对象表现为从草地(含部分沼泽地)→多汁木本盐柴类荒漠→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迁移,体现了农田绿洲开垦从易到难,自然绿洲不断缩小,人工绿洲不断扩大的过程;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盆地内湖泊水体、湖泊周边及农田绿洲出现明显的生态退化。焉耆盆地今后的规划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工绿洲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盆地环境治理很大程度决定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空间结构 景观演化 转化过程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
下载PDF
景观都市主义:生态策略作为城市发展转型的“种子” 被引量:24
6
作者 杨锐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7-51,共5页
中国的城市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尺度、速度和范围进行,其大地景观也随之发生着巨变,这给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他们需要:1)寻求一些设计策略和生态手段来解决环境危机并增强城市的弹性抵抗能力;2)重塑当代中国风景园... 中国的城市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尺度、速度和范围进行,其大地景观也随之发生着巨变,这给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他们需要:1)寻求一些设计策略和生态手段来解决环境危机并增强城市的弹性抵抗能力;2)重塑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文化识别性。与此同时,景观都市主义理论过去10余年在北美崛起,尽管这一理论能否适应中国的情境依然存在较大疑问,但它已经不可避免地来到了中国。更为重要的是,另一种从生态角度全面继承和发展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即生态都市主义,正在哈佛设计界兴起。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解读从生态规划到景观都市主义再到生态都市主义的发展历程,旨在探索其潜在的对我国城市发展转型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都市主义 生态策略 生态都市主义 城市转型
下载PDF
参与式设计在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中的应用——以天津市迎水里社区参与式景观改造为例 被引量:24
7
作者 曹磊 罗俊杰 赵迪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228-233,共6页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大量社区逐渐老化,部分社区公共空间已不能满足居民正常需求,甚至出现安全隐患。在此背景下,以天津市迎水里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为例,提出参与式设计在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过程中的流程步骤、...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大量社区逐渐老化,部分社区公共空间已不能满足居民正常需求,甚至出现安全隐患。在此背景下,以天津市迎水里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为例,提出参与式设计在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过程中的流程步骤、调研方法、议题整合方法以及改造设计方式,探索政府、设计团队、社区居民、社区管理机构各方在社区更新改造过程中的参与形式与运作机制,分析参与式设计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为后续社区公共空间的景观改造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设计 老旧小区 公共空间 景观改造
下载PDF
基于产业融合的乡村景观变迁——以淘宝村为例 被引量:23
8
作者 杜春兰 林立揩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79,共5页
在快速城镇化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相互影响,且乡村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处于弱势。乡村景观包含人工与自然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乡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经济类型对于乡村景观的影响最为深远。新... 在快速城镇化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相互影响,且乡村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处于弱势。乡村景观包含人工与自然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乡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经济类型对于乡村景观的影响最为深远。新型城镇化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更加强调人的在地城镇化,以改善乡村的经济条件为首要任务,以产业融合作为主要途径,因此乡村的经济结构必将发生转型,乡村景观也势必会因此而变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依托网络和物流的"淘宝村"经济发展模式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实现在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创新与传统文化虽不是矛盾,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空间生产理论清晰地阐释了经济发展决定空间模式,因此,如果在经济发生转型之后,空间没有响应,那激化的矛盾对于乡村景观将是毁灭性的,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自身的适应性而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经济结构 乡村景观 转型 变迁
下载PDF
上海市中心区公园儿童游憩的代际演变 被引量:19
9
作者 董楠楠 陈奕璇 张圣红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8-42,共5页
公园是城市儿童接触自然最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之一,社会变迁背景下儿童群体的公园游憩特征呈明显的代际差异。采用访谈结合问卷回忆的方式,分析上海中心区三代样本人群儿童时期的游园特征。研究发现三代人群童年时期公园的出游意愿、游... 公园是城市儿童接触自然最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之一,社会变迁背景下儿童群体的公园游憩特征呈明显的代际差异。采用访谈结合问卷回忆的方式,分析上海中心区三代样本人群儿童时期的游园特征。研究发现三代人群童年时期公园的出游意愿、游憩特征和游憩偏好等都存在明显的代际变化,并从儿童游憩空间的供需结构演化背景阐释城市公园儿童游憩代际演变的深层原因,对当前公园中儿童人群场地的更新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儿童 公园游憩 代际演变
下载PDF
南四湖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动态演变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芝聪 谢小平 白毛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316-3324,共9页
以山东省南四湖湿地为例,选取1987、2002、2014年3期遥感影像,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度、景观梯度和格网化模型等方法,对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7—2014年,研究区景观蔓延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逐渐减小,景观... 以山东省南四湖湿地为例,选取1987、2002、2014年3期遥感影像,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度、景观梯度和格网化模型等方法,对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7—2014年,研究区景观蔓延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逐渐减小,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逐渐增大,景观类型面积趋于均匀且分布格局间断零散,人类活动对南四湖湿地景观的干扰度呈现增强趋势.研究期间,南四湖湿地总面积逐渐增加,其中,湖泊面积先减少后增加,2014年面积达到最大;湖滨池塘面积也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但增速减缓;河流面积基本保持稳定;沼泽面积持续减少.南四湖地区的农业活动、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的成立及南水北调工程在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景观 格局演变 格网化 景观梯度
原文传递
乡土景观与乡土建筑之死:建造体系的现代转型与建构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杨宇振 覃琳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8-121,共4页
乡土景观的死亡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乡土建筑的死亡在于传统建造体系的消失;乡土符号的挪用已经成为一种当下普遍的形式操作。建筑的生产作为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正视和积极回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各种复杂问题。它的转... 乡土景观的死亡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乡土建筑的死亡在于传统建造体系的消失;乡土符号的挪用已经成为一种当下普遍的形式操作。建筑的生产作为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正视和积极回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各种复杂问题。它的转型与建构需要来自传统的语言符号、却又必须忘记这些语言符号,创造性地建立新时期的语法和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景观 乡土建筑 建造体系 符号 转型
原文传递
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场所精神构建探析——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 被引量:16
12
作者 程岚 段渊古 +1 位作者 殷晓彤 孟宇轩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6-240,共5页
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通过阐述工业废弃地改造过程中场所精神丧失的现状,运用场所理论,依据场地自然生态及人文历史环境,提出从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景观再生、文脉延续三方面加强场所归属感及对场所的认同感,恢复场所活力,构建场所... 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通过阐述工业废弃地改造过程中场所精神丧失的现状,运用场所理论,依据场地自然生态及人文历史环境,提出从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景观再生、文脉延续三方面加强场所归属感及对场所的认同感,恢复场所活力,构建场所精神,从而探索工业废弃地改造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废弃地 场所精神 景观改造 场地文脉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公园的形成——兼论宋代城市公园发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毛华松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6-121,共6页
公园是城市文明演变的阶段性产物,研究公园的起源,对城市文明演变的阶段划分有一定的标志性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始,园林史研究者逐步关注古代园林的公共性,并分析了不少的公共园林实例,普遍认为中国公园的产生始于清末的近代城市内。... 公园是城市文明演变的阶段性产物,研究公园的起源,对城市文明演变的阶段划分有一定的标志性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始,园林史研究者逐步关注古代园林的公共性,并分析了不少的公共园林实例,普遍认为中国公园的产生始于清末的近代城市内。这一观点与我国城市文明演变的阶段很不相符,因为至迟在宋代,已在开放式街巷城市中形成城市公园。根据已有研究分析和历史文献检索,阐述了公园的概念和发展脉络;并通过城市文明演变、"与民同乐"的平等思想普及、群体游园炽盛等物质文化背景分析,结合宋代方志中的典型公园实例,提出城市公园形成于宋代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园 公共园林 宋代园林 城市变革
下载PDF
学术转型视角下传统佛寺园林国内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国维 陆琦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6-100,共5页
佛寺园林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20世纪以来传统佛寺园林研究适逢当时学术转型及其史学流变思潮,相关态势与其时学科分化及研究方法之转变并行不悖,值得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发展脉络。从20世纪初至今的时间分期入手梳理佛寺园林相... 佛寺园林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20世纪以来传统佛寺园林研究适逢当时学术转型及其史学流变思潮,相关态势与其时学科分化及研究方法之转变并行不悖,值得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发展脉络。从20世纪初至今的时间分期入手梳理佛寺园林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发现:70年代末以前寺园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尚有佛教园林研究专门化倾向,主要领域集中于建筑史学和造园学;70年代末至今的佛寺园林研究主要呈现佛道一体的园林叙述语境,但仍有学者以佛教为叙述逻辑进行园林研究且数量逐渐增多,该阶段研究内容与方法更为多元,为未来宗教主导下的寺园专门化研究指明了方向。意欲从学术与史学流变角度寻找佛寺园林的研究脉络、发展路径与热点方向,对寺园研究成果、经验进行一定的评析与体认,以期理清研究思路,不足之处请诸学者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学术转型 佛寺园林 进展述评
下载PDF
“大湾区”背景下广州都市乡村振兴转型发展策略——基于全域风景化视角 被引量:14
15
作者 叶杰 江海燕 张俊杰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3-68,共6页
“大湾区”作为高度城市化区域的高级发展阶段,城乡要素在高位交互协同,与之对应的都市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空前。通过对比世界级湾区乡村风景发展模式,梳理广州乡村人文和田园景观风貌要素,从大湾区背景提出广州都市乡村“全域风景化”的... “大湾区”作为高度城市化区域的高级发展阶段,城乡要素在高位交互协同,与之对应的都市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空前。通过对比世界级湾区乡村风景发展模式,梳理广州乡村人文和田园景观风貌要素,从大湾区背景提出广州都市乡村“全域风景化”的转型振兴发展策略,即从宏观提出全域发展导向转型、从中观提出全域空间实现手段转型和从微观提出全域风景营造转型的三大策略。该策略构建了广州全域风景化的乡村一体图景,为大湾区都市风景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大湾区 全域风景化 风景旅游 转型发展 广州村庄
下载PDF
从工业废弃地到城市游憩空间的转化与更新--以安徽省淮南大通矿生态区改造为案例 被引量:11
16
作者 殷柏慧 张洪刚 端木山 《中国园林》 2008年第7期43-49,共7页
以淮南大通矿工业废弃地为案例,从分析工业生产遗留下来的城市废弃地与城市发展需求、以及市民生活品质需求之间的矛盾入手,通过阐述由工业废弃地对城市发展、人口健康、环境景观等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提出利用工业废弃地,将其转化为城... 以淮南大通矿工业废弃地为案例,从分析工业生产遗留下来的城市废弃地与城市发展需求、以及市民生活品质需求之间的矛盾入手,通过阐述由工业废弃地对城市发展、人口健康、环境景观等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提出利用工业废弃地,将其转化为城市绿色游憩空间,在满足城市新功能需求的同时,综合进行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景观建设以及活化更新,提供市民休闲与游憩场所,建设和谐矿区的生态改造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工业废弃地 游憩空间 生态修复 改造 大通矿
下载PDF
让空间回归市民--上海外滩滨水区景观改造设计 被引量:13
17
作者 吴威 奚文沁 奚东帆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2-25,共4页
外滩作为上海的形象地标,见证了上海的变迁与历史。为迎接上海2010世博会的召开,外滩区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景观改造。本着将滨水空间回归市民的初衷,此次改造试图探寻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新思路,在设计理念上综合考虑了整体的风貌、交... 外滩作为上海的形象地标,见证了上海的变迁与历史。为迎接上海2010世博会的召开,外滩区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景观改造。本着将滨水空间回归市民的初衷,此次改造试图探寻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新思路,在设计理念上综合考虑了整体的风貌、交通、景观、功能等方面的因素,以"谦逊"的设计手法,充分尊重外滩现状历史风貌,在空间布局上缝合了城市与黄浦江的联系,提升了外滩区域的活力,满足了市民和游客的多重需要,使外滩成为上海市又一重要的城市景观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外滩 滨水空间 回归市民 景观改造
下载PDF
“场域”理念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转型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章明 吴尤 《园林》 2023年第3期4-11,共8页
灰色基础设施造成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同时蕴藏着城市更新背景下存量开发的潜力,兼具挑战与机遇。不同学科对于基础设施的研究存在概念上的差异,缺乏相对统一的认知共识和行动纲领。聚焦基础设施这一关键要素,以景观都市主义的视角... 灰色基础设施造成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同时蕴藏着城市更新背景下存量开发的潜力,兼具挑战与机遇。不同学科对于基础设施的研究存在概念上的差异,缺乏相对统一的认知共识和行动纲领。聚焦基础设施这一关键要素,以景观都市主义的视角,强调景观在促进基础设施转型中的能动作用,结合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尝试提出“场域基础设施”的概念,总结基础设施在经济模式和城市存量发展模式转型下的一般规律和演变趋势。分析基础设施及所属城市公共空间与场域理论内在关联的三大要素,即“磁场”、机制、过程;归纳“场域基础设施”在重新组织和构建城市空间进程中复合化转型的表征,即复合性、动态性、协作性、多元性。以跨学科的视角和“大环境观”构建融合工程、景观、建筑和规划“四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和行动纲领,倡导以“场域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间营造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基础设施 景观都市主义 场域理论 转型 复合 动态 协作 多元
下载PDF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现状及方向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陆琦 闫留超 《中国名城》 2017年第1期24-28,共5页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然而乡村建设正逐步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快速城市化"。乡村景观营建作为乡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重要议题之一。当下乡村景观正处于由传统景观向现代景观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乡村景...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然而乡村建设正逐步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快速城市化"。乡村景观营建作为乡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重要议题之一。当下乡村景观正处于由传统景观向现代景观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乡村景观的营建是由对土地层面上的生产、生活的态度所决定,应回归乡村存在的本性和特点,因此乡村景观营建的方法或策略应是顺应乡村景观生命系统的内在规律与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具体场地的认知与分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价值的发掘与提升、利益的平衡与协调,从设计的眼光重新去发现、去改造,以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引导乡村景观在新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健康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景观 转型 营建
下载PDF
用人文和谐的理念重放老公园的光彩 被引量:11
20
作者 顾芳 曹宏伟 朱铭莺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5-68,共4页
老公园的改造应从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以人为本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严格按照"保护、修复、调整、提高"的思路开展,通过改造使公园的布局更趋合理,在提高公园景观美感的同时,提升公园历史文化内涵,增加公园的社会效益和... 老公园的改造应从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以人为本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严格按照"保护、修复、调整、提高"的思路开展,通过改造使公园的布局更趋合理,在提高公园景观美感的同时,提升公园历史文化内涵,增加公园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复兴公园改造为例,通过对公园改造的必要性分析、改造后特色景点的描述、改造前后各类指标的分析对比及游客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探索老公园改造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老公园 改造 生态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