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3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0
1
作者 郑一 王楠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985-1988,共4页
目的:观察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6年6月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46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 目的:观察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6年6月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46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1.0 g,ivgtt,bid+注射用美罗培南2.0 g,ivgtt,tid;观察组患者行腰大池置管引流释放脑脊液后,缓慢给予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20 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2 mL冲管后,缓慢给予注射用美罗培南20 mg,bi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脑脊液细菌培养情况、临床疗效、治愈时间及其治疗费用,并记录不良反应和治疗后6个月的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46例患者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5.7%。观察组患者痊愈率(92.3%)显著高于对照组(65.0%),治愈时间及其治疗费用均显著短/低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7.7%)显著低于对照组(40.0%),后遗症发生率(3.8%)显著低于对照组(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优于静脉给药,可显著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治疗费用,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万古霉素 鞘内注射 颅内感染 脑脊液
下载PDF
万古霉素静脉及鞘内联合用药治疗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2
作者 梁永平 马晓东 +1 位作者 管清亮 王宇博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269-271,共3页
目的观察使用万古霉素静脉及鞘内联合用药治疗开颅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开颅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治疗组选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注射液1.0 g,静脉滴注,2次/d,同时结合10m... 目的观察使用万古霉素静脉及鞘内联合用药治疗开颅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开颅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治疗组选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注射液1.0 g,静脉滴注,2次/d,同时结合10mg盐酸去甲万古霉素腰穿鞘内注射,1次/d;对照组选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注射液1.0 g,静脉滴注2,次/d。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5.2%(20/21)、61.9%(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2例与万古霉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盐酸万古霉素静脉及鞘内联合用药治疗手术后颅内感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感染 鞘内注射 万古霉素
下载PDF
Ommaya囊在神经外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凯 韩珊 +3 位作者 刘世勤 岳长波 徐学斌 赵守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16期3183-3186,共4页
Ommaya囊是巴基斯坦神经外科医师Ommaya发明的脑室引流工具,包括一个扁平状的储液器与一根引流管相接而成,其最初设计目的是在治疗真菌性脑膜炎时进行侧脑室内持续给药,因此又称为"储药囊"。Ommaya囊的引流管也可以置入患者... Ommaya囊是巴基斯坦神经外科医师Ommaya发明的脑室引流工具,包括一个扁平状的储液器与一根引流管相接而成,其最初设计目的是在治疗真菌性脑膜炎时进行侧脑室内持续给药,因此又称为"储药囊"。Ommaya囊的引流管也可以置入患者四脑室、疆池、囊腔与脑池。其对颅脑肿瘤、脑室出血、脑膜炎等疾病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脑脊液药理学、细胞学的实验研究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MAYA囊 颅脑肿瘤 脑出血 脑积水 颅内感染性疾病
原文传递
P物质IL-17与IL-6在颅内感染中的表达 被引量:10
4
作者 杜开先 范冬霞 +3 位作者 贾天明 董燕 霍爱香 高丽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5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P物质、IL-17与IL-6在颅内感染中的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23例明确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与25例明确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入院后24h内脑脊液中SP、IL-17、IL-6的含量,并与同期入院的非... 目的探讨P物质、IL-17与IL-6在颅内感染中的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23例明确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与25例明确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入院后24h内脑脊液中SP、IL-17、IL-6的含量,并与同期入院的非神经系统疾病患儿30例作对照,比较3组SP、IL-17、IL-6水平。结果脑脊液中SP、IL-17、IL-6变化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脑组升高更显著,与病脑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IL-17与IL-6在颅内感染早期表达明显增高,且以细菌感染时升高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感染 P物质 IL-17 IL-6
下载PDF
鞘内阶梯浓度用药治疗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向进 郭伟 +3 位作者 王莉莉 管桦 杨地 赵永阳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年第9期540-542,共3页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万古霉素鞘内阶梯浓度注射对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31例颅内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腰穿后鞘内注入生理盐水20 ml+盐酸万古霉素,1次/d,剂量从20 mg、40 mg、60 mg、80 mg、100 mg、120 mg、140 mg逐日递增,共...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万古霉素鞘内阶梯浓度注射对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31例颅内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腰穿后鞘内注入生理盐水20 ml+盐酸万古霉素,1次/d,剂量从20 mg、40 mg、60 mg、80 mg、100 mg、120 mg、140 mg逐日递增,共7 d。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体温、颅内压、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及细菌培养。结果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前各项指标明显异常,治疗2~3 d后逐渐改善,5~7 d即出现颅内压降低,体温、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指标趋于正常;治疗前与治疗后3 ̄7 d各项指标差异明显(P<0.0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单纯应用万古霉素鞘内阶梯浓度注射治疗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是临床治疗颅内感染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鞘内阶梯浓度注射 葡萄球菌 颅内感染
下载PDF
脑室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杨帆 陈俊良 +2 位作者 童民锋 周格知 袁坚列 《中华全科医学》 2018年第9期1435-1437,共3页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VAI)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6年8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室出血术后患者的资料,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颅内感染。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室...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VAI)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6年8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室出血术后患者的资料,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颅内感染。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室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室出血术后患者276例,其中男性184例(66.7%),女性92例(33.3%);年龄32~79岁,平均(65.9±8.1)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将患者分为VAI组和非VAI组,其中VAI组31例(11.2%),非VAI组245例(88.8%)。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双侧脑室引流(OR=1.213,95%CI:1.003~1.632,P=0.023)、皮下隧道<5 cm(OR=1.821,95%CI:1.554~2.232,P<0.001)和引流管留置>7 d(OR=2.658,95%CI:1.813~3.223,P<0.001)是VA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室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是脑室出血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双侧脑室引流、皮下隧道<5 cm和引流管留置>7 d是脑室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应重点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出血 脑室外引流 颅内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蒙特卡洛模拟评价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颅内感染的给药方案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晓蓉 崔容海 张李华 《安徽医药》 CAS 2018年第3期540-543,共4页
目的应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成人开颅术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颅内感染的给药方案。方法查阅有关成都地区万古霉素对MRSA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C)及其分布频率与中国成人开颅术后脑膜炎感染患者的群体... 目的应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成人开颅术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颅内感染的给药方案。方法查阅有关成都地区万古霉素对MRSA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C)及其分布频率与中国成人开颅术后脑膜炎感染患者的群体药动学资料,Crystal Ball软件模拟5 000例次后得到相应目标获得概率(PTA)和累计反应分数(CFR)。结果当MIC值分别为0.03、0.06、0.12、0.25、0.50、1、2 mg·L^(-1)时,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分布频率分别为12.79%、12.79%、12.79%、12.79%、12.79%、29.07%和6.98%。当MIC分别为≤0.25、0.05、1、2 mg·L^(-1)时,分别予2.5、5、10、20 mg·d-1即可达到满意的抗菌活性(PTA=100%);鞘内注射10 mg·d-1的给药方案,其CFR大于90%。结论结合各MIC分布频率与达满意抗菌活性的最低剂量可知,大多数成人开颅术后MRSA颅内感染的患者鞘内注射万古霉素10 mg·d-1时均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经验性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时可考虑10 mg·d-1的给药剂量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卡洛模拟 万古霉素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颅内感染 鞘内注射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不同营养方式对颅内感染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6
8
作者 徐波 李维平 《中华全科医学》 2012年第1期47-47,66,共2页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不同营养方式对颅内感染的影响。方法将两家医院2001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32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术后1周内按营养方式不同分组。术后48 h内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治疗组182例(EN组);术...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不同营养方式对颅内感染的影响。方法将两家医院2001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32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术后1周内按营养方式不同分组。术后48 h内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治疗组182例(EN组);术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治疗组144例(PN组)。观察两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和抗生素使用平均时间。结果两组病例术前年龄、性别、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N组颅内感染率6.05%,PN组颅内感染率18.75%。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PN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5.02±0.48)d、(8.35±1.71)d,两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EN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术后早期、规范的EN,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肠内营养(EN) 肠外营养(PN) 颅内感染
原文传递
蒙特卡洛模拟评价中国成人持续静脉输注万古霉素治疗开颅术后MRSA脑膜炎感染的给药方案 被引量:4
9
作者 简露 李涛 陈林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应用蒙特卡洛模拟(MCs)评价中国成人开颅术后脑膜炎患者持续静脉输注万古霉素(VAN)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给药方案。方法搜集我国开颅术后脑膜炎感染患者的群体药动学参数,以及成都区域VAN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 目的应用蒙特卡洛模拟(MCs)评价中国成人开颅术后脑膜炎患者持续静脉输注万古霉素(VAN)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给药方案。方法搜集我国开颅术后脑膜炎感染患者的群体药动学参数,以及成都区域VAN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和其分布频率,MCs 10000例次后得到对应的目标获得概率(PTA)与累计反应分数(CFR)。结果当MIC为0.03mg/L时予1g/d VAN即可达到满意的抗菌活性;当MIC为0.06mg/L时予1.5g/d VAN即可达到满意的抗菌活性;当MIC为0.12mg/L时予3g/d VAN可达到相对满意的抗菌活性(PTA>90%);但当MIC为0.25~2mg/L时即使予3g/d也不能达到满意的抗菌活性;各给药方案的CFR均小于90%。结论开颅术后治疗MRSA脑膜炎感染采用持续静脉输注常规给药剂量(2g/d)的VAN可能偏低,经验性持续静脉输注VAN可考虑联合用药或改用其他给药途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卡洛模拟 万古霉素 持续静脉输注 脑膜炎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下载PDF
万古霉素鞘内梯度用药并持续腰骶引流治疗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疗效 被引量:4
10
作者 向进 郭伟 +1 位作者 万勇 赵永阳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1038-1040,1043,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万古霉素鞘内梯度注射并腰骶引流对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对32例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腰骶穿刺后鞘内注入生理盐水20ml+万古霉素并持续腰骶引流(continued lumbosacral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C... 目的探讨应用万古霉素鞘内梯度注射并腰骶引流对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对32例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腰骶穿刺后鞘内注入生理盐水20ml+万古霉素并持续腰骶引流(continued lumbosacral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CLCFD),1次/d,剂量从20、40、60、80、100、120、140mg,逐日递增,共7d。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体温、血白细胞、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及细菌培养。结果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前各指标高于正常值,注射后1d各指标较用药前略升高(P>0.5),治疗2~3d后逐渐下降,4~7d即出现颅内压降低,体温、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指标恢复正常;治疗前、后对比各指标差异明显(P<0.05,P<0.01),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万古霉素鞘内梯度注射并持续腰骶引流治疗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是临床治疗颅内葡萄球菌感染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鞘内梯度注射 持续腰骶引流 葡萄球菌 颅内感染
原文传递
基于流量控制为目标导向的腰大池引流在创伤后颅内感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晨琰 钟兴明 沈丽娟 《创伤外科杂志》 2023年第10期750-754,共5页
目的探讨流量控制为目标导向的腰大池引流在创伤后颅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81例,男性45例,女性36例;年龄34~66岁,平均50.9岁。按收治时间... 目的探讨流量控制为目标导向的腰大池引流在创伤后颅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81例,男性45例,女性36例;年龄34~66岁,平均50.9岁。按收治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39例(2017年1月—2018年12月)和研究组42例(2019年1月—2020年12月),对照组行颅内感染常规腰大池引流治疗及护理,研究组行以流量控制为目标导向的腰大池引流疗法,即根据患者症状及颅内压高低调整引流袋高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温、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住院时长等临床指标变化;检测两组患者引流24h脑脊液中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IL-1β、IL-4、IL-6、IL-8、IL-10、IL-12、IL-13、IL-15、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IFN-γ均低于对照组[(0.60±0.12)μg/L vs.(1.06±0.20)μg/L、(0.77±0.19)μg/L vs.(1.40±0.10)μg/L、(60.81±4.07)μg/L vs.(332.30±45.03)μg/L、(0.34±0.03)μg/L vs.(1.92±0.32)μg/L、(35.51±3.23)μg/L vs.(48.63±6.43)μg/L、(0.74±0.12)μg/L vs.(1.46±0.15)μg/L、(0.59±0.12)μg/L vs.(1.58±0.16)μg/L、(0.80±0.26)μg/L vs.(1.72±0.25)μg/L、(4.62±0.38)μg/L vs.(23.19±2.90)μg/L、(2.94±0.69)μg/L vs.(10.50±1.93)μg/L],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14%vs.28.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单核趋化细胞蛋白-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48.90±179.25)μg/L vs.(1057.21±184.81)μg/L,P>0.05];研究组体温、GOS、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36.54±0.26)℃vs.(36.65±0.24)℃、(4.33±0.65)分vs.(3.49±0.68)分、(11.81±1.49)d vs.(13.79±1.56)d,P均<0.05]。结论对创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进行基于流量控制为目标导向的腰大池引流流量能够降低脑脊液细胞炎症因子水平,缩短住院时间,临床效果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内感染 腰大池引流 流量控制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肾病综合征合并播散性奴卡菌病一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勤 王宇晖 +2 位作者 杨玮 陈达洲 俞东容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7年第5期380-383,共4页
患者男,65岁,园丁。因“咳嗽、咳痰1周”于2016年11月3日入院。2015年12月23日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NS),肾脏病理提示膜性肾病,予泼尼松龙片(30mg,口服,1次/d)+雷公藤多甙片(10mg,口服,3次/d)治疗,因效果欠佳... 患者男,65岁,园丁。因“咳嗽、咳痰1周”于2016年11月3日入院。2015年12月23日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NS),肾脏病理提示膜性肾病,予泼尼松龙片(30mg,口服,1次/d)+雷公藤多甙片(10mg,口服,3次/d)治疗,因效果欠佳于12月31日转入杭州市中医院并于2016年1月19日将NS治疗方案调整为泼尼松龙片(根据体重换算为50mg,口服,1次/d)+环磷酰胺(CTX)(静脉滴注,累计量为0.8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奴卡菌病 皮肤感染 肺部感染 颅内感染
原文传递
二代测序技术在颅内感染中的应用
13
作者 吴佳诺 苏高健 +3 位作者 邓宇航 李欣梦 刘紫薇 黄贤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2期1573-1577,共5页
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也是神经外科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其进展是由所感染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所产生。治愈颅内感染的关键问题是尽早、准确地识别感染病原体,并精准使用病原菌有效的抗生素。而仅依靠传统检测方法识别导致... 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也是神经外科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其进展是由所感染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所产生。治愈颅内感染的关键问题是尽早、准确地识别感染病原体,并精准使用病原菌有效的抗生素。而仅依靠传统检测方法识别导致颅内感染的病原体并非易事。近年来二代测序技术(NGS)的迅速发展,使早期确认感染病原体成为可能,此技术可以高通量、快速高效、高精度的检测病原体,同时还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NGS作为一种新的病原检测手段,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文将其在不同病原体所致颅内感染的应用做综述,以期让广大临床工作者充分了解其优势及劣势,使NGS技术能够在诊断颅内感染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感染 二代测序技术 神经外科 脑脊液 病原微生物
下载PDF
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治疗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向进 郭伟 +2 位作者 戴黎萌 万勇 赵永阳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9年第9期1767-176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万古霉素脑室内梯度注射并持续脑室外引流对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5例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脑室穿刺置管并持续脑室外引流(continued intraventrical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后于脑室内注入... 目的探讨应用万古霉素脑室内梯度注射并持续脑室外引流对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5例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脑室穿刺置管并持续脑室外引流(continued intraventrical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后于脑室内注入生理盐水20ml+万古霉素1次/d,剂量从20mg,40mg,60mg,80mg,100mg,120mg,140mg,逐日递增,共7d。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体温、血白细胞、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及细菌培养。结果用万古霉素年脑室内注射治疗前各指标升高,治疗2~3d后逐渐下降,4~7d即出现颅内压降低、体温、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指标恢复正常;治疗前、后对比各指标明显差异(P<0.05,P<0.01),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万古霉素脑室内梯度注射并持续脑室外引流治疗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是临床治疗颅内葡萄球菌感染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脑室内梯度注射 脑室外引流 葡萄球菌 颅内感染
原文传递
降钙素原对脑出血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
15
作者 逯德胜 赵永峰 鲁徳忠 《吉林医学》 CAS 2019年第6期1177-1179,共3页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对于脑出血脑室外引流(Externalventricular drainageEVD)术后颅内感染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为脑室外引流相关感染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行脑室外引流的患者44例,确诊颅内感染的14...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对于脑出血脑室外引流(Externalventricular drainageEVD)术后颅内感染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为脑室外引流相关感染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行脑室外引流的患者44例,确诊颅内感染的1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在特定时期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数据采用SPA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清PCT、CRP、WBC、中性粒细胞比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检测对于脑出血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早期诊断价值有限,需要结合脑脊液检查综合进行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脑室外引流 颅内感染 早期诊断
下载PDF
颅后窝手术后感染原因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30
16
作者 秦家振 李运军 +2 位作者 戴宜武 张洪钿 罗永春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53-355,共3页
目的对颅后窝术后感染原因分析,为减少颅后窝手术后感染以及提高疗效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对发生颅后窝术后颅内感染28例进行细菌培养,并运用敏感抗生素加腰穿置管持续脑脊液引流,部分病例进行小剂量抗生素鞘内注射。结果感染得到有效控... 目的对颅后窝术后感染原因分析,为减少颅后窝手术后感染以及提高疗效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对发生颅后窝术后颅内感染28例进行细菌培养,并运用敏感抗生素加腰穿置管持续脑脊液引流,部分病例进行小剂量抗生素鞘内注射。结果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痊愈者27例,占96.4%。1例患者因感染未能控制,最终全身衰竭死亡。结论颅后窝手术因有较多易致感染因素,较其他开颅手术更易导致术后感染。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明胶海绵、止血纱以及人工植入物的放置,严密缝合伤口,减少局部积液及脑脊液漏的发生等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正确应用抗生素,腰穿置管引流、鞘内注射抗生素等对控制颅内感染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后窝手术 术后感染 治疗
下载PDF
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IFN-γ、IL-10、S-100B蛋白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山 李灵真 孔繁元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观察病毒性脑膜脑炎、化脓性脑膜脑炎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和血清中的IFN-γ、IL-10和S-100B蛋白含量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32例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病脑组)和28例化脓性脑膜脑炎患者(化脑组)作为观察组,30例与观察组相匹配的... 目的观察病毒性脑膜脑炎、化脓性脑膜脑炎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和血清中的IFN-γ、IL-10和S-100B蛋白含量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32例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病脑组)和28例化脓性脑膜脑炎患者(化脑组)作为观察组,30例与观察组相匹配的紧张性头痛或神经症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其脑脊液和血清中IFN-γ、IL-10和S-100B蛋白的浓度。结果病脑组和化脑组患者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清IFN-γ、IL-10、S-100B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1),急性期病脑组患者脑脊液和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化脑组(P<0.01),急性期化脑组患者脑脊液和血清IL-10、S-100B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病脑组(P<0.01);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清IFN-γ/IL-10比值关系为:病脑组>对照组>化脑组(P<0.01);急性期昏迷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无昏迷患者(P<0.01)。结论IFN-γ、IL-10、S-100B蛋白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理过程,脑脊液或血清中的S-100B蛋白浓度反映了神经胶质细胞的损害程度,脑脊液和血清中IFN-γ、IL-10及IFN-γ/IL-10比值的测定有助于病毒性脑炎与化脓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感染 后脊液 白细胞介素-10 Γ-干扰素 S-100B蛋白
下载PDF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12
18
作者 韩昆 孟庆海 姚维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744-746,共3页
目的 评价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特治星 )治疗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病例 35人 ,其中颅内肿瘤术后感染 10人 ,颅脑损伤术后感染 2 0人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V P分流术 )后感染 5人 ,给药方... 目的 评价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特治星 )治疗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病例 35人 ,其中颅内肿瘤术后感染 10人 ,颅脑损伤术后感染 2 0人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V P分流术 )后感染 5人 ,给药方案为生理盐水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4 .5 g ,静脉点滴 ,每 8h1次 ,3次 /d ,每次持续约1h ,疗程 2~ 3周。结果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总有效率为 97.1% ,细菌消除率94 3%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 .7% ,为轻度腹泻。结论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荐该药在神经外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
下载PDF
Mx1蛋白在颅内感染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作用初探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春梅 王丽娟 +2 位作者 韩金荣 牛晓艳 刘强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2-495,共4页
通过检测颅内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Mx1蛋白表达,探讨Mx1蛋白对颅内感染患者可能的免疫学作用及临床价值。应用流式细胞术、ELISA分别检测58例颅内感染患者(病毒性脑膜炎35例、化脓性脑膜... 通过检测颅内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Mx1蛋白表达,探讨Mx1蛋白对颅内感染患者可能的免疫学作用及临床价值。应用流式细胞术、ELISA分别检测58例颅内感染患者(病毒性脑膜炎35例、化脓性脑膜炎23例)及16例健康对照组人群PBMC中Mx1蛋白表达及外周血中IFN-α、IFN-β分泌水平。结果显示病毒性脑膜炎组Mx1蛋白表达及IFN-α、IFN-β分泌均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人群(P<0.01);而化脓性脑膜炎组与健康对照组人群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毒性脑膜炎患者PBMC中Mx1蛋白表达上调,其可能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抗病毒免疫过程,同时会为鉴别病毒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提供一定临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感染 Mx1蛋白 IFN—α IFN-Β
原文传递
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19期21-22,共2页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术后引起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23例颅脑外伤患者的资料,其中术后并发颅内感染者139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内感染与脑室外引流、脑脊液漏、手术时间(≥4...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术后引起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23例颅脑外伤患者的资料,其中术后并发颅内感染者139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内感染与脑室外引流、脑脊液漏、手术时间(≥4 h)、手术次数(≥2次)、低蛋白血症症(是)、开放性伤口、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年龄(≥60岁)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脑脊液漏、手术次数(≥2次)、手术时间和低蛋白血症相关(P<0.05)。结论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会因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并发颅内感染。手术时间≥4 h、脑室外引流与脑脊液漏是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临床上应对此类患者尽早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发生术后颅内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术后颅内感染 相关因素 脑脊液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