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与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临床诊断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娜琴 邓婕 林智胜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7期88-91,共4页
目的:分析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与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对诊断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79例CD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及腹部CT小肠造影两种不同检查方式,... 目的:分析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与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对诊断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79例CD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X射线小肠钡剂造影及腹部CT小肠造影两种不同检查方式,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裂隙状溃疡、卵石征、多节段性病变、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腹腔囊肿等病变征象的差异。结果: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的裂隙状溃疡和卵石征诊断检出率分别为51.90%和50.63%;CT小肠造影诊断检出率均为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17,x2=7.295;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多节段性病变诊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88,P>0.05);CT小肠造影检查对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和腹腔囊肿诊断的检出率高于X射线钡剂小肠造影;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070,x2=7.173,x2=4.770,x2=6.161;P<0.05)。结论:X射线钡剂造影能较好的检出裂隙状溃疡与卵石征,但对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无诊断能力。X射线钡剂造影与CT造影在CD临床诊断中各具优势,需结合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综合判定,最大程度改善患者治疗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钡剂造影 CT造影 克罗恩病 肠壁增厚
下载PDF
超声连续节段顺序扫查法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
2
作者 杨军涛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4年第16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超声连续节段顺序扫查法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of newborn)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3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8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 目的:探讨与分析超声连续节段顺序扫查法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of newborn)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3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8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硬币原则将81例患儿分为超声组41例与X射线组40例。X射线组给予腹部X射线检查,超声组给予超声连续节段顺序扫查检查,记录两组的影像学特征并判断诊断价值。结果:超声组的肠壁增厚、腹腔积液、门静脉积气、肠壁积气等检出率分别为60.98%、82.93%、87.80%、68.29%,X射线组分别为35.00%、37.50%、35.00%、35.00%,超声组显著高于X射线组(P<0.05)。超声组的检查准确率为97.56%,X射线组为77.50%,超声组的检查准确率显著高于X射线组(P<0.05)。结论:相对于腹部X射线平片检查,超声连续节段顺序扫查法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应用能促进检出肠壁增厚、腹腔积液、门静脉积气、肠壁积气,提高患儿疾病的检查准确率,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X射线 超声连续节段顺序扫查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壁增厚
下载PDF
MSCT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蔡红法 杨骁驰 +1 位作者 赵文娟 钮恩斌 《中国医疗设备》 2016年第6期65-69,共5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为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SCT表现。结果在30例患者中,MSCT表现为肠壁增厚19例(其中表现为可逆性缺血17例,表现为不可逆性缺血2... 目的分析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为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SCT表现。结果在30例患者中,MSCT表现为肠壁增厚19例(其中表现为可逆性缺血17例,表现为不可逆性缺血2例),肠壁变薄8例(均表现为不可逆性缺血),肠壁无明显增厚或变薄1例,肠壁增厚与变薄并存2例。在可逆性肠缺血患者中,肠壁出现分层强化呈"靶征"11例,肠壁强化正常或增加3例,肠腔扩张、积液10例;在不可逆性肠缺血患者中,强化减弱或无强化7例,肠腔扩张、积液2例。在30例患者中,肠系膜水肿、浑浊22例,4例合并腹水;肠壁和/或门脉积气9例。结论肠系膜动脉狭窄或闭塞易导致肠系膜不可逆性缺血,通常可引起肠壁变薄;而可逆性肠系膜缺血多表现为肠壁不同程度的增厚。MSCT能快速、准确地诊断缺血性肠病,并能对其发病原因、病变范围、病情程度等作出准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肠病 多层螺旋CT 肠壁增厚 肠腔积液
下载PDF
CT纹理分析对结直肠癌与炎症性结直肠壁增厚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马永青 王志璐 +3 位作者 王帝 董婷宇 宋德领 丁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22-1226,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CT纹理参数在结直肠癌(CRC)与炎症性结直肠壁增厚中的差异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行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局限性结直肠壁增厚患者103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CRC组与炎性肠病(IBD)组,将平扫CT图像导入Firevoxel软件... 目的对比分析CT纹理参数在结直肠癌(CRC)与炎症性结直肠壁增厚中的差异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行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局限性结直肠壁增厚患者103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CRC组与炎性肠病(IBD)组,将平扫CT图像导入Firevoxel软件提取均值、标准差、偏度、不均匀度、峰度和熵值等纹理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存在差异的参数对CRC与IBD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CRC组患者熵值、不均匀度和峰度明显高于I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02、4.608、2.808,P均<0.01);熵值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852,95%CI 0.773~0.93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40%、65.00%,其次为不均匀度(AUC=0.770,95%CI 0.680~0.860)。熵值与不均匀度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诊断效能(AUC=0.915,95%CI 0.861~0.968),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0.00%、98.40%。结论CT纹理分析可以作为一种鉴别CRC与炎症性结直肠壁局限性增厚的有效工具,熵值联合不均匀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纹理分析 炎性肠病 肠壁增厚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经腹低频联合高频超声对克罗恩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丽健 包燕妮 谢春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20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诊断肠道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1例行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CD患者,分析异常肠段超声图像,并与内镜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对照;对...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诊断肠道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1例行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CD患者,分析异常肠段超声图像,并与内镜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对照;对受累肠壁血流进行分级,并检测粪便钙卫蛋白(+、-)性。结果CD超声的特征表现为受累肠壁不同程度增厚,呈“三明治征”“同心圆征”“水管征”;内膜面呈“平板状”或“鹅卵石样”改变,肠壁周围可出现肿大淋巴结及“脂肪爬行征”;较大的溃疡黏膜面超声能显示,而且可以实时观察到异常的肠管蠕动。其常见并发症有肠管狭窄、炎性包块、窦道形成、肠道穿孔及脓肿等;根据发病部位分型小肠-结肠型最多见(56.10%,23/41)、小肠型(26.83%,11/41)、结肠型(17.07%,7/41),活动期受累肠壁血流分级与粪便钙卫蛋白(+)性存在显著相关(r=0.57,P<0.01),一致性中等(Kappa=0.56,P<0.01)。结论经腹低频结合高频超声检查对临床在CD的诊断和随访中存在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超声 高频超声 肠壁增厚 联合诊断 克罗恩病 钙卫蛋白
下载PDF
超声结合生理盐水灌肠检查对小儿肠壁增厚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柴佩 米成嵘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第24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超声结合生理盐水灌肠检查对小儿肠壁增厚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2年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治的肠壁增厚性病变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都给予超声结合生理盐水灌肠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以... 目的探讨与分析超声结合生理盐水灌肠检查对小儿肠壁增厚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2年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治的肠壁增厚性病变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都给予超声结合生理盐水灌肠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以内镜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重点记录肠套叠与肠坏死情况,将患儿分为肠套叠组(38例)与肠坏死组(32例)。对比肠套叠与肠坏死两组超声特征(肠壁积气,“翻滚征”“葡萄串征”“蟹足征”),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水压,超声血流分级(Ⅰ级、Ⅱ级、Ⅲ级),诊断价值与内镜病理检查的一致性分析。结果肠套叠组中患儿表现为肠壁增厚,肠套叠组的肠壁积气、“翻滚征”“葡萄串征”“蟹足征”占比分别为73.68%、81.58%、84.21%、81.58%,均明显高于肠坏死组的50%、56.25%、62.5%、59.3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坏死组的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水压明显低于肠套叠组(P<0.05)。肠套叠组超声血流分级为Ⅰ级30例、Ⅱ级5例、Ⅲ级3例;肠坏死组分别为Ⅰ级12例、Ⅱ级10例、Ⅲ级10例,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0例患儿中,超声结合生理盐水灌肠检查判断为肠套叠39例,肠坏死31例,为此超声结合生理盐水灌肠检查对小儿肠壁增厚性病变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6.88%,与内镜病理检查一致性检验的统计量Kappa=0.971(P<0.001)。结论小儿肠壁增厚性病变以肠套叠与肠坏死为主,两者的超声特征与血流特征存在差异,同时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水压也存在差异,超声结合生理盐水灌肠检查对小儿肠壁增厚性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且与内镜病理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生理盐水灌肠 小儿 肠壁增厚性病变 肠套叠 肠坏死
下载PDF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7
作者 吴群英 李建英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研究腹部计算机断层CT提示大肠肠壁增厚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腹部CT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4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腹部CT检查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13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随后的1个... 目的研究腹部计算机断层CT提示大肠肠壁增厚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腹部CT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4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腹部CT检查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13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随后的1个月内均行肠镜检查且资料完整。结果 35例腹部CT提示大肠肠壁增厚并行肠镜检查提示为正常的患者中,肠壁增厚多位于右半结肠,与异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1例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病变部位多位于左半结肠(P=0.006)。与良性疾病相比,便血、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恶性肿瘤(P<0.05)。与非炎症性疾病相比,腹痛在炎症性疾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CT提示为弥漫性肠壁增厚,多见于炎症性疾病(P<0.001)。结论腹部CT提示右半结肠壁增厚,多见于正常者;而左半结肠壁增厚,多见于恶性肿瘤者;弥漫性肠壁增厚,多见于结肠炎症性疾病患者。如腹部CT提示肠壁增厚伴淋巴结肿大或临床有便血者,应高度警惕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肠壁增厚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 肠镜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