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 被引量:266
1
作者 陆铭 陈钊 严冀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4-63,共10页
本文考察了在收益递增条件下产生重复建设和区域经济分割的根源。由于发达地区在高技术产业拥有比较优势 ,且通常具有较快的技术进步速度 ,所以往往在贸易利益的分享中得到了较大的份额。而落后地区如果选择暂时不加入分工体系 ,它将失... 本文考察了在收益递增条件下产生重复建设和区域经济分割的根源。由于发达地区在高技术产业拥有比较优势 ,且通常具有较快的技术进步速度 ,所以往往在贸易利益的分享中得到了较大的份额。而落后地区如果选择暂时不加入分工体系 ,它将失去当期分工的收益 ,但却可以提高自己在未来分配分工收益的谈判中的地位 ,甚至可能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赶超。落后地区的战略性行为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其自身是有利的 ,但却造成了社会总产出减少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可以促使落后地区加入分工体系 ,这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重复建设 技术进步 地方保护主义 中国 市场机制 经济发展战略
原文传递
大规模风电运行的调度模式设计 被引量:12
2
作者 侯佑华 房大中 +3 位作者 白永祥 蒿峰 景志滨 郭抒翔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7-72,共6页
大规模风电入网,是当前内蒙古电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风电负荷特性对电网调度的影响,得出全网风电极小值对电网运行影响最大的结论。分析风电功率预测在电网运行管理中的作用,提出风电预测的超短期、短期和中期预测相结合的模式,... 大规模风电入网,是当前内蒙古电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风电负荷特性对电网调度的影响,得出全网风电极小值对电网运行影响最大的结论。分析风电功率预测在电网运行管理中的作用,提出风电预测的超短期、短期和中期预测相结合的模式,用于电网调度部门的风电运行管理,降低风电对电网的冲击。说明采用电网调峰容量接纳风电,可以大幅度降低电网接纳风电的风险;并指出应按照风电跨省、跨区接纳方式,设计适用于风电运行管理的扁平化调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功率预测 调峰 跨区输送 调度模式
下载PDF
比较优势分工视角下区域间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玉婷 葛明 高远东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80,共17页
既有研究注意到了碳转移,但未能充分关注区域间贸易是否具有碳减排作用。基于比较优势分工视角构建了区域间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性核算框架,借助MRIO、贸易情景假设及SDA分析法,利用2012年和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估计了区... 既有研究注意到了碳转移,但未能充分关注区域间贸易是否具有碳减排作用。基于比较优势分工视角构建了区域间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性核算框架,借助MRIO、贸易情景假设及SDA分析法,利用2012年和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估计了区域间贸易通过不同机制对全国及各省份碳排放的影响,并对贸易类型进行了区分。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区域间贸易大幅降低了中国碳排放总量,多数省份实现了碳减排,符合比较优势原理推论。第二,区域间贸易通过碳替代和碳转移两种机制影响地区碳排放,碳替代机制发挥了碳减排主要作用,碳转移机制增排和减排的影响相当。第三,从贸易类型看,中间品和最终品两类贸易都产生了积极减排贡献,中间品贸易的碳减排贡献较大。第四,从变化趋势看,中间品贸易结构低碳化发展已成为驱动全国及各省份碳减排的重要因素,而最终品贸易结构未呈现出低碳化趋势。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期望为推动贸易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优势 区域间贸易 碳排放 碳转移 碳替代
下载PDF
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外溢效应的机理分析与检验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存芳 董梅 +1 位作者 王青 张晓旭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80,共10页
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的外溢效应,是一个基于新兴实践的管理科学问题。运用系统工程和经济统计的思想,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梳理和分析提出三种外溢渠道的基础上,选取我国东部9个资源型企业与中西部3个省资源产业199... 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的外溢效应,是一个基于新兴实践的管理科学问题。运用系统工程和经济统计的思想,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梳理和分析提出三种外溢渠道的基础上,选取我国东部9个资源型企业与中西部3个省资源产业1995-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示范模仿渠道、竞争优化渠道的溢出效能检验显著为正,成为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外溢效应形成的主要渠道。(2)竞争优化渠道的溢出效能明显高于示范模仿渠道的溢出效能,源于两个渠道特性与效能决定因素的差异明显。(3)人流带传渠道的溢出效能检验并不显著,不能成为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外溢效应形成的主要渠道,这与我国现阶段资源开采产业的特征及其转入企业与当地企业的发展差距有关。研究结论可为调控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和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企业 跨区转移 外溢效应 机理分析 实证检验
原文传递
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 被引量:100
5
作者 石敏俊 王妍 +1 位作者 张卓颖 周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27-1338,共12页
减排责任的区域分解需要科学评价各地区的排放责任。碳足迹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为满足消费而进行的生产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水平,除了生产过程的直接碳排放,也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中间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应用2007年各省区投入产出模型和2... 减排责任的区域分解需要科学评价各地区的排放责任。碳足迹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为满足消费而进行的生产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水平,除了生产过程的直接碳排放,也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中间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应用2007年各省区投入产出模型和2002年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定量测算了各省区的碳足迹和省区间的碳排放转移。结果显示,各省区之间碳足迹和人均碳足迹存在显著的差异。碳足迹较大的省份为经济大省,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人均碳足迹较高的省份主要是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和能源富集区域及重化工基地;中国存在着从能源富集区域和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向经济发达区域和产业结构不完整的欠发达区域的碳排放空间转移。上述结果表明,人均碳足迹高的经济发达省份应承担较大的减排责任,能源富集区域和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有相当一部分的碳排放是为沿海发达省份和产业结构不完整的欠发达省份提供电力、原材料等高碳产品所致,减排责任的区域分解需要考虑碳排放空间转移的因素,适当减轻能源富集区域和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的减排责任,或使沿海发达省份向能源富集区域和重化工区域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扶持,帮助这些区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碳足迹 碳排放空间转移 减排责任区域分解 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
原文传递
环境规制、区际产业转移与污染避难所效应——基于省级面板Poisson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9
6
作者 魏玮 毕超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9-75,共7页
首先构建了一个解释污染避难所效应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若干假设。然后,采用2004年到2008年转移产业中新建企业的面板数据,借助反映企业区位决策的Poisson模型,证实了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中确实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最后表明,环境规制对重... 首先构建了一个解释污染避难所效应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若干假设。然后,采用2004年到2008年转移产业中新建企业的面板数据,借助反映企业区位决策的Poisson模型,证实了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中确实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最后表明,环境规制对重污染型新建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轻污染型新建企业的影响,且该影响会随着企业资本密度的提高而降低。此外,环境规制对中部地区的影响要比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际产业转移 污染避难所效应 环境规制
原文传递
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 被引量:59
7
作者 姚亮 刘晶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19,共4页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在全国尺度上,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切实贯彻区域统筹原则,这就需要对中国区域间的碳排放转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利用EIO-LCA方法及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来核算中国...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在全国尺度上,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切实贯彻区域统筹原则,这就需要对中国区域间的碳排放转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利用EIO-LCA方法及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来核算中国八大区域间产品(服务)以及隐含的碳排放在区域之间流动和转移总量。研究发现,经济拉动作用收支方面,东北区域、京津区域、南部沿海区域、西北区域和西南区域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总量大于其承接其他区域拉动作用的总量,北部沿海区域、东部沿海区域和中部区域反之。区域间隐含的碳排放转移收支方面,北部沿海区域和中部区域碳排放转入量大于转出量,承接了其他区域的高碳负荷产业转移,其他六个区域情况相反。另外,本研究还采用万元碳排放量表示区域间经济拉动的碳负荷系数,来衡量经济拉动作用的碳环境友好程度,即碳效率。区域承接的拉动作用的碳效率从大到小顺序是:京津,西南,东部沿海,北部沿海,西北,东北,南部沿海,中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EIO-LCA)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碳排放转移
下载PDF
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产出——基于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0
8
作者 刘凤朝 刘靓 马荣康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4-781,共8页
借鉴社会网络理论中的濡染模型,将网络节点行为变量引入知识生产函数对模型进行扩展,基于扩展后的模型考察我国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表明:(1)区域间知识溢出模式具有明显的... 借鉴社会网络理论中的濡染模型,将网络节点行为变量引入知识生产函数对模型进行扩展,基于扩展后的模型考察我国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表明:(1)区域间知识溢出模式具有明显的技术领域特征,在电子信息领域,不同区域节点是通过模仿结构相似的竞争者的行为获取外部知识;在生物医药领域,不同区域节点是在互惠网络中获取新知识。(2)在不同技术领域,知识吸收能力对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与区域创新产出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但是,吸收能力高的区域和吸收能力低的区域,都可以通过嵌入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交易网络 濡染效应 吸收能力 知识溢出 区域创新产出
原文传递
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莹 《特区经济》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3-284,共2页
产业区域间的转移直接影响着区域间分工格局的形成及变化,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本文从引发产业转移的动因入手,对国内外对产业区域间转移的起因、转移的模式、发展趋势及其量化指标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大体的回顾和陈述,并简... 产业区域间的转移直接影响着区域间分工格局的形成及变化,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本文从引发产业转移的动因入手,对国内外对产业区域间转移的起因、转移的模式、发展趋势及其量化指标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大体的回顾和陈述,并简要概括了产业区域间转移所呈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产业转移 要素流动 区域经济
下载PDF
区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马子红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0-142,146,共4页
区际产业转移,是解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际产业转移往往受到生产要素区位、市场、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加快区际产业转移,必须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区际产业转移 区域协调 影响因素 对策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间产业转移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艳梅 孙丽云 +1 位作者 张红丽 刘婷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75-2286,共12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间产业转移频繁,其中隐含着经济与能源碳排放的流动,从而影响区域碳排放强度。本文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方法,定量测度了2012年京津冀区域间产业转移及其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在产...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间产业转移频繁,其中隐含着经济与能源碳排放的流动,从而影响区域碳排放强度。本文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方法,定量测度了2012年京津冀区域间产业转移及其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在产业转移与碳排放转移两方面,北京均是净承接地,天津均是净转出地,河北则是产业转移的净转出地和碳排放的净承接地;(2)与假设不发生产业转移的情况相比,区域间产业转移促使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1418.00亿元,碳排放量增加3255.79万t,平均碳排放强度上升0.29t/万元;(3)产业转移对不同区域的具体影响效应不同,对北京和天津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正向影响,但不利于河北。因此,京津冀产业转移应充分发挥三地比较优势,优化配置产业承接与转出,并且在分享产业协同收益的同时,应共担节能减排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碳排放强度 影响分析 区域间投入产出 京津冀
原文传递
京津冀经济活动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红丽 沈镭 李艳梅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87-2298,共12页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之间经济往来更加密切,由此造成的隐含CO_2排放转移日益频繁,不利于区域公平及有效地分摊碳减排责任。本文在编制最新年份(2012年)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京津冀...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之间经济往来更加密切,由此造成的隐含CO_2排放转移日益频繁,不利于区域公平及有效地分摊碳减排责任。本文在编制最新年份(2012年)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活动隐含的CO_2排放转移特点。结果表明:(1)2012年,京津冀对其他区域的CO_2排放转移,比其他区域对京津冀的转移高出4350.52万t,这主要隐含于除采选业以外工业部门的终端产品转移;(2)京津冀区域内部,北京和天津分别向河北净转移449.75万t和88.46万t CO_2排放,这主要隐含于冶金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等高耗能部门的中间产品往来。鉴此,建议加强京津冀,尤其是高耗能工业部门的协作,提升区域整体节能减排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活动 CO2排放转移 多区域投入产出 京津冀地区
原文传递
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13
13
作者 马永红 李欢 王展昭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5,共7页
在对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与方法,从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要素因果关系出发,建立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要素耦合的SD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对模型进行检验及仿真分析。结... 在对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与方法,从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要素因果关系出发,建立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要素耦合的SD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对模型进行检验及仿真分析。结果发现,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加强中介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力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此外,产业转移技术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比较复杂,在创新投入方面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技术转移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际产业转移 区域创新系统 系统动力学 耦合机制
下载PDF
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简晓彬 周敏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3-99,共7页
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江苏为例,分别运用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不同影响和作用。研究表明,从地区和行业整体看,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没有表现... 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江苏为例,分别运用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不同影响和作用。研究表明,从地区和行业整体看,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制造业细分行业看,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的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区际产业转移则在地区和行业层面均表现出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从业人员、技术及管理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大小及方向不尽一致,在地区层面上,二者对地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在行业整体层面,二者则表现出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明显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了科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区际产业转移,加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推动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价值链 国际产业转移 区际产业转移 从业人员 技术及管理
下载PDF
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外溢效应与胁迫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存芳 董梅 +2 位作者 王青 张晓旭 杜沈悦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6-112,共7页
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的外溢效应与胁迫效应,是一个基于新兴实践的管理科学问题。文章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采取综合分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系统地梳理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效应相关问题研究的基本脉络、主要内容... 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的外溢效应与胁迫效应,是一个基于新兴实践的管理科学问题。文章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采取综合分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系统地梳理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效应相关问题研究的基本脉络、主要内容和重要结论,分析把握已有研究成果的共识和不足,提出需要着力进行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驱动机理、外溢效应、胁迫效应的系统研究,以及外溢效应与胁迫效应的比较研究,可为资源枯竭型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和地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企业 跨区转移行为 外溢效应 胁迫效应 研究综述
原文传递
区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联动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被引量:11
16
作者 关爱萍 陈超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7-91,共5页
基于甘肃省2006~2011年16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甘肃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后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不利于工业经济增长由粗放转向集约,而行业间前向溢出效应对此... 基于甘肃省2006~2011年16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甘肃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后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不利于工业经济增长由粗放转向集约,而行业间前向溢出效应对此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另外,产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和人力资本在较高条件分布情况下对行业内技术溢出作用明显,而技术研发水平则不利于产生行业内技术溢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际产业转移 行业技术溢出 经济增长方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常玉苗 赵敏 《水利经济》 2007年第2期6-7,11,共3页
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而复杂,建立合理有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基础。其综合评价的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环境系统,文中将其划分为调水沿线生态环境、调水周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生... 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而复杂,建立合理有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基础。其综合评价的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环境系统,文中将其划分为调水沿线生态环境、调水周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建立了具有总目标层、子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流域调水 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区际贸易、价值转移与区域平衡发展: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被引量:8
18
作者 乔晓楠 李欣 郝嘉鹏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7-178,共22页
本文提出“区域价值创造—区域价值交换—区域价值转移—区域价值分配—区域发展平衡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通过分别研究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区际贸易的价值转移机制,运用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区际贸易价值转移的方法,对2012年、2015年... 本文提出“区域价值创造—区域价值交换—区域价值转移—区域价值分配—区域发展平衡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通过分别研究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区际贸易的价值转移机制,运用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区际贸易价值转移的方法,对2012年、2015年、2017的区域价值转移情况进行计算。研究发现: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区际贸易所导致的价值转移量占全国价值创造总量的比值约为1.7%至2.0%。其中,东部区域多实现价值净转入,而中西部和东北区域价值则多被净转出,因此东部区域价值分配占比高于价值创造占比,而中西部和东北区域价值分配占比低于价值创造占比。进一步结合区域人均GDP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与基尼系数的计算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显著下降。并且,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可以验证区域分配价值对区域GDP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为认识区域平衡发展提供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际贸易 区域价值转移 区域平衡发展
原文传递
当前中国区际产业转移及其特征——基于三个维度的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许德友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5年第3期67-81,共15页
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均衡引发了国内不同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这种区际产业转移既是区域间要素禀赋动态变化的体现,也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路径。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外部需求的恶化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张,在市场推动和区域政策多重... 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均衡引发了国内不同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这种区际产业转移既是区域间要素禀赋动态变化的体现,也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路径。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外部需求的恶化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张,在市场推动和区域政策多重力量作用下,中国区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作者基于对文献资料和实践案例的思考,从当前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为什么转移、向哪里转移、怎么样转移"三个维度,即转移的动力与阻力、范围与方向、模式与政策三方面,立体式剖析发生在中国内部空间的产业转移,以求全面而深入地刻画当前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现状、特征及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际产业转移 动力机制 承接模式
原文传递
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政府生态责任与生态政策选择问题探讨 被引量:7
20
作者 蒋满元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25-28,共4页
在促进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一般是处在主导地位和能够发挥出宏观调控的关键性作用的。由于区际产业转移是利弊共存的,由于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人民群众的愿望、且也是政府理应承担的重要的责任;因而在促进和承接产业转移... 在促进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一般是处在主导地位和能够发挥出宏观调控的关键性作用的。由于区际产业转移是利弊共存的,由于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人民群众的愿望、且也是政府理应承担的重要的责任;因而在促进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除应担负起相应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政策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诚信责任外,还应在生态责任和环境责任方面有所作为;否则,政府的作用与责任不仅会大打折扣,而且产业转移的内在积极影响也必将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际产业转移 政府生态责任 生态政策选择 生态屏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