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 被引量:384
1
作者 喻国明 耿晓梦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118,F0002,共10页
元宇宙是集成与融合现在和未来全部数字技术于一体的终极数字媒介,它将实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连接革命,进而成为超越现实世界的、更高维度的新型世界。本质上,元宇宙描绘和构造了未来社会的愿景形态。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不同于分割感官... 元宇宙是集成与融合现在和未来全部数字技术于一体的终极数字媒介,它将实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连接革命,进而成为超越现实世界的、更高维度的新型世界。本质上,元宇宙描绘和构造了未来社会的愿景形态。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不同于分割感官以致传播权力外化的模拟媒介技术,数字媒介以再造“数据躯体”具身的新型主体方式实现了传播权力向个人的回归,个体的赋能赋权是数字时代媒介技术进化的根本逻辑。以此为原点研判未来传播的发展与格局,可以发现,在互联网技术完成对传统社会深刻解构(即“去组织化”)的同时,其孕育的下一代数字媒介使命在于重新架构社会形态的“再组织化”,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社会。其中,区块链技术是实现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信任、协同的技术基础;以VR/AR/M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为代表的交互技术持续迭代升级,为元宇宙的世界提供从物理世界到生(心)理世界,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的全面无缝连接;游戏范式则是元宇宙的运作方式和交互机制;网络及计算技术的不断升级夯实了元宇宙网络层面的连接力与效率。可见,元宇宙是对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全面融合、连接与重组,由此构造出元宇宙作为未来互联网终极发展的目标愿景。就推动互联网相关要素全面融合的关键抓手而言,去中心化地扩展现实是推进元宇宙构建的重要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数字媒介 互联网 媒介化社会 虚拟现实 场景
下载PDF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 被引量:77
2
作者 刘少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70,共9页
随着社会生活大规模的网络化发展,社会认同也日益超越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的边界,在网络交往中成为无边界限制、流动扩展的真正意义的社会认同。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根据社会生活和社会认同的实际变迁,对认同的研究也实现了从个体认同、... 随着社会生活大规模的网络化发展,社会认同也日益超越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的边界,在网络交往中成为无边界限制、流动扩展的真正意义的社会认同。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根据社会生活和社会认同的实际变迁,对认同的研究也实现了从个体认同、群体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转变。由于网络化发展使社会空间呈现出三个层次,以网络化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社会认同也出现层次分化。网络社会认同主要以社会表象的形式存在,这种在网络交往中形成的社会表象,超越了个体表象和集体表象的局限,对实现迪尔凯姆所希求的社会整合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口大国、社会复杂分化、感性文化传统和民主集中制政体等特殊条件,社会认同在中国的发展变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化 社会认同 社会分化 社会表象
原文传递
多维解释视角下中国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2
3
作者 汪斌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8-106,共9页
信息化和老龄化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最突出的时代特征。基于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从新人力资本、家庭禀赋和宏观机会三个角度构建了中国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的本土化解释模型。研究结果发现在新人力资本因素中... 信息化和老龄化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最突出的时代特征。基于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从新人力资本、家庭禀赋和宏观机会三个角度构建了中国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的本土化解释模型。研究结果发现在新人力资本因素中,受教育水平、收入、健康状况、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对老年人互联网使用有显著的正效应。在家庭禀赋因素中,居住地有网络、子女数量越少和空巢的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可能性更大。在宏观机会因素中,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受到了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信息化水平越高省份的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可能性更大。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土化多维解释模型的适宜性,有利于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国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老年人 新人力资本 网络社会
下载PDF
地理距离对互联网社会中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36
4
作者 黄鑫楠 孙斌栋 张婷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2-735,共14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地理距离在信息化时代下是否仍然起作用引起了争议,地理距离是否已死成为关系到地理学科安身立命的重大命题。本文选取两档具有代表性的综艺节目为例,基于网络上的节目百度指数测度节目的信息关注度,分析节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地理距离在信息化时代下是否仍然起作用引起了争议,地理距离是否已死成为关系到地理学科安身立命的重大命题。本文选取两档具有代表性的综艺节目为例,基于网络上的节目百度指数测度节目的信息关注度,分析节目关注度的时空变化,检验地理距离对信息关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地理距离在网络信息传播与接收中仍然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即离播出地区距离越远,节目关注度越低,尤其在信息传播初期更为明显;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地理距离的作用也在逐渐变弱。研究认为,即使在即时信息传播的互联网时代,包括地理距离在内的地理因素仍然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距离 信息时代 信息传播 综艺节目 百度指数
原文传递
网络时代的感性意识形态传播和社会认同建构 被引量:32
5
作者 宋辰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合法性认同的力量下降,社会认同的评价性要求更为强烈。在网络社会,社会认同建构的自主性开始凸现,抗争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抬头,并且已经对传统的合法性认同构成挑战。网络时代的社会认同的建构是一个组织诸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合法性认同的力量下降,社会认同的评价性要求更为强烈。在网络社会,社会认同建构的自主性开始凸现,抗争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抬头,并且已经对传统的合法性认同构成挑战。网络时代的社会认同的建构是一个组织诸意义和价值的过程,而意识形态往往在个体的意义和价值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网络时代开始了意识形态由理论形式向感性形式的转向。因此,网络时代社会认同的自主性建构是以感性意识形态为内核的,而扎根于人的内心的感性意识形态赋予了网络认同不可小觑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体现在蕴藏于基层社会的巨大现实权力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同 感性意识形态 网络社会
下载PDF
网络社会的“新部落”:后亚文化圈层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陈龙 李超 《传媒观察》 CSSCI 2021年第6期5-12,共8页
作为“新部落”的网络亚文化圈层表现出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流动的场域、纯粹的社交和共享的情感。就其与网络亚文化“新部落”的联结来看,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性:交叉重合的圈层场域促成多元身份形塑;新部落圈层内部交往形成了情感纽带... 作为“新部落”的网络亚文化圈层表现出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流动的场域、纯粹的社交和共享的情感。就其与网络亚文化“新部落”的联结来看,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性:交叉重合的圈层场域促成多元身份形塑;新部落圈层内部交往形成了情感纽带;符号互动中建构了圈层社交规则。从功能上说则建立了圈层归属感,产生了新型交往实践和生活方式,助推圈层经济的发展等。本文认为,在看到圈层作为网络亚文化“新部落”功能的同时,还需警惕网络亚文化圈层建构/传播中存在的陷阱与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新部落 后亚文化 圈层
原文传递
从“社会”到“群”:互联网时代人际交往方式变迁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姬广绪 周大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3-60,共8页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类学研究开始强调网络的重要性,提出新分支学科——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互联网人类学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从社区恢复理论到亲密关系建构理论的变化。对照中国互联网人类学的发展,技术带来了时代机遇,同时也带来...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类学研究开始强调网络的重要性,提出新分支学科——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互联网人类学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从社区恢复理论到亲密关系建构理论的变化。对照中国互联网人类学的发展,技术带来了时代机遇,同时也带来一种新的社会变化。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社会团结的机制从过去的"社会"向今天的以微信为代表的"群"形式演变,重建了今天的人际交往格局。为此,人类学必须对此文化现象予以充分重视,将互联网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同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实践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人类学 “社会” “群” 文化转型
下载PDF
互联网思维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28
8
作者 陈远 蔡金奎 许亮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8-42,共5页
本文在研究智慧图书馆和互联网思维概念的基础上,首先对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然后运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思维、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及跨界思维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智慧图书馆 互联网思维 大数据思维 用户思维 社会化思维 平台思维 跨界思维
下载PDF
中国虚拟社会治理研究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2
9
作者 徐晓林 陈强 曾润喜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7-11,共5页
信息技术革命和中国社会的转型,催生虚拟社会治理研究的兴起。本文探讨虚拟社会的概念、虚拟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社会分层与虚拟社会治理、流动空间与虚拟社会治理、越轨行为与虚拟社会治理和虚拟社会治理模式等,认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 信息技术革命和中国社会的转型,催生虚拟社会治理研究的兴起。本文探讨虚拟社会的概念、虚拟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社会分层与虚拟社会治理、流动空间与虚拟社会治理、越轨行为与虚拟社会治理和虚拟社会治理模式等,认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虚实关系"是虚拟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虚拟社会治理应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网情,不被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审视和批判干扰;中国虚拟社会治理的模式应从政府主导型走向多中心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虚拟社会 社会治理
原文传递
网络传播与社会人群的分化 被引量:21
10
作者 彭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8-94,共7页
网络不仅以信息传播的方式对社会产生着影响,也在逐渐作用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是对社会人群分化的影响。网络对人群分化产生作用的主要因素为:网民的媒体选择、网民的技术拥有能力、社会网络的作用、网络亚文化的作用... 网络不仅以信息传播的方式对社会产生着影响,也在逐渐作用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是对社会人群分化的影响。网络对人群分化产生作用的主要因素为:网民的媒体选择、网民的技术拥有能力、社会网络的作用、网络亚文化的作用以及网络话语的竞争等。当然,这些因素不是独立而是共同作用的。网络中的个体也不是处于一个单一的群体中,而是同时处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受到这些群体的影响与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网络社会 人群分化 社会区隔 社会网络 网络亚文化 网络权力
下载PDF
网络时代与风险社会 被引量:18
11
作者 庄友刚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35-440,共6页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性、资本关系的全球扩张、当代市场发展的趋势三个层面上,网络时代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境遇。从实际的历史进程看,风险社会成为网络时代不可避免的历史后果。这为我们审视和反思网络时...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性、资本关系的全球扩张、当代市场发展的趋势三个层面上,网络时代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境遇。从实际的历史进程看,风险社会成为网络时代不可避免的历史后果。这为我们审视和反思网络时代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对网络时代和风险社会的反思与批判在现代性反思与批判和全球资本主义反思与批判两个向度上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代 风险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 反思与批判
下载PDF
当前我国网络流行语中的舆情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姜胜洪 《未来与发展》 2010年第6期104-107,共4页
网络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它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这些特点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网络语言中,以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为甚。本文以2009年度网络语言中影响力较大的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着力于从舆情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 网络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它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这些特点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网络语言中,以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为甚。本文以2009年度网络语言中影响力较大的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着力于从舆情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络流行语不仅描绘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焦虑",而且流露出网民对公权的质疑和讽刺,以及对关乎公共利益的真相的期盼和渴求,应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流行语 舆情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论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正良 李大立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72-74,共3页
大学生是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特殊群体 ,作为大学生与网络虚拟环境交互作用产物的大学生网络行为 ,与其现实行为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文章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 ,以期对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健康成... 大学生是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特殊群体 ,作为大学生与网络虚拟环境交互作用产物的大学生网络行为 ,与其现实行为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文章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 ,以期对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虚拟社会 大学生 行为特征
下载PDF
互联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吴兆彤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67,共5页
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引发了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 ,同任何其他新技术一样 ,互联网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导致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在经济领域 ,互联网络有力地推动全球性资... 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引发了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 ,同任何其他新技术一样 ,互联网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导致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在经济领域 ,互联网络有力地推动全球性资源配置和适应信息化———全球化经济的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 ,但数字鸿沟的存在却让互联网没有连接的地区也被新的全球经济所抛弃 ,造就了新的经济依附。在政治领域 ,互联网使每个公民都有了更便捷的政治参与渠道 ,也让民主制度面临新的困境。在文化领域 ,互联网为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冲突、整合、升华提供了新的条件 ,也让有些民族、国家的文化在实力悬殊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中面临生存危机 ;互联网作为新的社会化主体 ,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早期社会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络 社会 影响
下载PDF
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与治理策略 被引量:18
15
作者 蒋颖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1-75,共5页
谣言的治理是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为例,从谣言的内容生产、社会心理、传播主体等方面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特征,并提出了谣言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 郑州特大暴雨灾害 网络谣言 公共危机事件 风险社会
原文传递
信息安全管理的有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吕诚昭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26,共5页
文章首先分析了两个层面的信息安全 :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社会安全 ,然后着重讨论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几个有关问题 ,如安全威胁、全方位安全管理、后门问题等 ,强调安全管理需要在负责性上突破 。
关键词 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系统安全 internet
下载PDF
网络政治安全治理的网络技术之维 被引量:17
17
作者 刘远亮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3-13,共11页
网络政治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在网络社会的特殊呈现形态,所反映的是网络技术变革与政治体系间一种深度交融和互动的关系,这种内在的关联决定了推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必须将网络技术作为重要变量加以考察.在网络政治安全治理中重视网络技... 网络政治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在网络社会的特殊呈现形态,所反映的是网络技术变革与政治体系间一种深度交融和互动的关系,这种内在的关联决定了推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必须将网络技术作为重要变量加以考察.在网络政治安全治理中重视网络技术因素,是网络政治安全本身鲜明的技术特性使然,是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网络政治安全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增强政治体系对网络技术变革适应性的现实需要.以网络技术为切入路径促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进而有效应对因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运用而引发的政治安全风险和挑战,需要我们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树立正确的网络技术观念,以积极的网络技术运用促进网络政治安全,以优良的网络技术治理消除网络政治安全隐患,以持续的网络技术创新夯实网络政治安全的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政治安全 网络技术 政治安全能力
下载PDF
网络信息传播与和谐社会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金镇 张继兰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0-62,共3页
在理解网络信息传播与和谐社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信息传播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和谐网络社会”的概念,分析了网络信息传播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与优势。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 和谐社会 互联网 网络社会
下载PDF
后美国时代的互联网与国家 被引量:17
19
作者 洪宇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7,共22页
全球互联网嵌入并延续着传统、现代、后现代相混杂的政治经济格局。在此不均衡性和非代表性的基础上,美国主导的治理方案却指向全球同一的、非领土性、割裂国家与集体权利有机联系的政治体。所导致的结果是,既有制度安排内部不断涌现话... 全球互联网嵌入并延续着传统、现代、后现代相混杂的政治经济格局。在此不均衡性和非代表性的基础上,美国主导的治理方案却指向全球同一的、非领土性、割裂国家与集体权利有机联系的政治体。所导致的结果是,既有制度安排内部不断涌现话语和观念之争。始于2008年的全球数字化衰退更是激化之于国家角色的想象嬗变与实践裂变。这使得何为国家复归、国家为何复归、国家如何复归成为"后美国时代"互联网治理领域的冲突焦点。本文在技术与国家两个层面提出理论进路:(1)从媒介本体论转向社会-技术复合体概念,以此打破治理讨论的绝对化思维,扩大本土模式的去标签化空间;(2)借鉴战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正视"互联网中的国家"以及国家之于传播关系、传播资源、传播制度的复杂性和流动性角色。本文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标准和行动准星的国家复归,是服务于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性手段与历史性步骤。从实践环境、治理目标与道德内涵角度,中国推动主权模式毋宁说是开放式的,是以国家为基石的多利益攸关方机制。因此,如何调用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开放式网络主权与新型的多边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治理 国家理论 网络地域政治 国家与传播 社会性治理
原文传递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守旗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745-752,共8页
网络社会的到来是全人类的一件大事,它赋予了青少年道德教育以崭新的内涵。网络社会的实质是网络文化,青少年作为网络社会的拓荒者,在创造网络文化的同时也在受到文化的改造。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网络社会的到来是全人类的一件大事,它赋予了青少年道德教育以崭新的内涵。网络社会的实质是网络文化,青少年作为网络社会的拓荒者,在创造网络文化的同时也在受到文化的改造。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并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化 网络社会 青少年 思想品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