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核糖体DNA的ITS序列探讨裂叶沙参的系统位置——兼论ITS片段在沙参属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 被引量:43
1
作者 葛颂 B.A.Schaal 洪德元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7年第5期385-395,共11页
本文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对来自沙参属全部2组7亚组的10个种和作为外类群的风铃草属2个种的核糖体DNA ITS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在重点探讨裂叶沙参分类地位的同时,分析了ITS片段序列在沙参属系统发育重建中的价值。结果表明,在沙参属中... 本文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对来自沙参属全部2组7亚组的10个种和作为外类群的风铃草属2个种的核糖体DNA ITS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在重点探讨裂叶沙参分类地位的同时,分析了ITS片段序列在沙参属系统发育重建中的价值。结果表明,在沙参属中,ITS片段在长度、GC含量和位点变异量上均比较一致;长度539bp~541bp,GC含量57%~60%,信息位点只占总位点的3.9%。采用PAUP软件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裂叶沙参A.lobophylla与大花盘亚组的A.himalayana组成一支,而不是象以往形态学和杂交试验所推断的与泡沙参A.potaninii或A.stenanthina近缘。可见,ITS序列进一步支持将裂叶沙参移出泡沙参复合体甚至移出有齿亚组的推论,但同时也表明将其作为A.stenanthina的近缘种是不适宜的。尽管本研究所测定的类群已涵盖了整个沙参属,但种间序列的两两比较表明,沙参属种间在ITS片段上的分化很小(0.0~3.9%),相比之下,沙参属类群与风铃草属类群间的分化却很高(17.8%~19.2%)。这大概和沙参属起源较晚、遗传分化较小有关。本文还就ITS片段在沙参属和桔梗科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叶沙参 核糖体DNA its 分类地位 沙参属
下载PDF
rDNA片段的序列分析在苦苣苔亚科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汪小全 李振宇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97-105,共9页
本文测定了苦苣苔亚科4族、5属、5种植物的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及5.8SrRNA基因的3′端序列。这几种苦苣苔亚科植物的ITS1的长度范围为234~258bp,ITS2的长度范围为218~2... 本文测定了苦苣苔亚科4族、5属、5种植物的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及5.8SrRNA基因的3′端序列。这几种苦苣苔亚科植物的ITS1的长度范围为234~258bp,ITS2的长度范围为218~246bp。Whytockiabijiensis的ITS1(258bp)和ITS2(218bp)在长度、序列及GC含量上均与其它几个种有较大差异,其代表的尖舌苣苔族可能很早就自苦苣苔亚科的祖先沿单独的一个分支演化。以W.bijiensis作为功能性外类群,运用PAUP软件分析仅得到一个最简约树。在简约树上,Cyrtandraumbelifera、Briggsialongipes和Annamolifolia形成一个单系群,bootstrap分析对该分支的支持强度达97%,Chiritacrasifolia位于该分支的基部。由于系统树上Cyrtandraumbelifera代表的浆果苣苔族和Annamolifolia代表的芒毛苣苔族均起源于长蒴苣苔族,结合这3个族在形态上存在过渡系列,建议将浆果苣苔族和芒毛苣苔族均并入长蒴苣苔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苣苔亚科 分子系统发育 RDNA
下载PDF
新疆石竹属野生种核糖体DNA的ITS序列与亲缘关系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露 蔡友铭 +2 位作者 诸葛强 邹惠渝 黄敏仁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49-554,共6页
新疆是我国石竹属植物分布和分化中心 ,种质资源丰富。通过采用PCR直接测序法 ,对新疆石竹属 (Di anthus)植物野生种共 8个种及外类群 (LychniscoronataThunb)rDNA的ITS区 (包括ITS 1、5 .8SrDNA和ITS 2 )进行序列测定。研究结果说明 ,... 新疆是我国石竹属植物分布和分化中心 ,种质资源丰富。通过采用PCR直接测序法 ,对新疆石竹属 (Di anthus)植物野生种共 8个种及外类群 (LychniscoronataThunb)rDNA的ITS区 (包括ITS 1、5 .8SrDNA和ITS 2 )进行序列测定。研究结果说明 ,新疆石竹属植物的ITS序列总长度为 6 17~ 6 2 1bp ,长度变异较小 ,仅相差 4bp ,种间序列同源性很高 ,达 97.6 %~ 99.8% ,外类群的序列同源性为 80 %左右。ITS区序列在石竹属内是相当保守的。石竹属物种间序列变异位点基本上是转换多于颠换 ,且转换率较高 ,转换 /颠换率为 1.0~ 3.0。系统地位和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分布于中国的石竹属植物 3个组即齿瓣组 (sect.BarbulatumWilliams)与石竹组 (sect.Dianthus)、瓣组 (sect.Fim briatumWilliams)的亲缘关系较远 ,而sect.Dianthus与sect.FimbriatumWilliams的亲缘关系较近。ITS系统发育树揭示了石竹组起源早于瓣组和齿瓣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石竹属 野生种 核糖体DNA its序列 亲缘关系 花卉
下载PDF
基于ITS序列分析探讨杜鹃属映山红亚属的组间关系 被引量:22
4
作者 高连明 杨俊波 +1 位作者 张长芹 李德铢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320,共8页
以叶状苞亚属的叶状苞杜鹃为外类群 ,对杜鹃属映山红亚属 (subg .Tsutsusi) 2组 12种杜鹃和羊踯躅亚属 (subg .Pentanthera) 3组 4种杜鹃的ITS区 (包括 5 8SrDNA)的序列进行了系统学分析。 3个亚属的ITS区序列长度范围为 6 42 - 6 45b... 以叶状苞亚属的叶状苞杜鹃为外类群 ,对杜鹃属映山红亚属 (subg .Tsutsusi) 2组 12种杜鹃和羊踯躅亚属 (subg .Pentanthera) 3组 4种杜鹃的ITS区 (包括 5 8SrDNA)的序列进行了系统学分析。 3个亚属的ITS区序列长度范围为 6 42 - 6 45bp。排序后ITS区的序列长度为 6 5 3个位点 ,gap做缺失处理时 ,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分别占 6 5 8%和 3 6 8%。运用PAUP4 0软件分析 ,获得 15个最简约树 ,步长为 75 ,一致性指数 (CI)和维持性指数 (RI)值分别为 0 9333和 0 95 15 ,利用 15个最简约树获取严格一致树 ,结果表明 :1)映山红亚属为一单系类群 ,其内部支持率为 81% ;2 )不支持将R tashiroi独立成假映山红组 ,也不支持将R tashiroi并入映山红组 ,而支持将R tashiroi并入轮生叶组中的观点 ;3)支持将R tsusiophyllum并入映山红组中的观点 ;4 )大字杜鹃的系统位置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s序列分析 杜鹃属 映山红亚属 组间关系 系统发育
下载PDF
棕熊蛔虫ITS rDNA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彭仕明 黄勉 +5 位作者 陈武 唐剑栋 蔡勤辉 梁玉珍 林瑞庆 朱兴全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CAS 2008年第3期1-5,共5页
目的以核糖体DNA(rDNA)的第一与第二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1及ITS-2)鉴定从广州动物园棕熊分离的蛔虫种类。方法应用PCR方法以保守引物NC5和NC2扩增蛔虫样本的ITS及5.8SrDNA序列,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Esay载体,... 目的以核糖体DNA(rDNA)的第一与第二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1及ITS-2)鉴定从广州动物园棕熊分离的蛔虫种类。方法应用PCR方法以保守引物NC5和NC2扩增蛔虫样本的ITS及5.8SrDNA序列,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Esay载体,用菌落PCR及酶切鉴定阳性菌落,对阳性菌落进行测序,并与Gen.Bank“公布的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猪蛔虫(Ascariis suum)、浣熊贝利斯蛔虫(Baylisascaris procyonh)及狮弓蛔虫(Toxascaris leonina)ITS序列比较。结果从棕熊分离的2个蛔虫样本的ITS及5.8SrDNA总长为859—861bp,种内相似性为99.7%,与GenBank^TM公布的人蛔虫、猪蛔虫、浣熊贝利斯蛔虫及狮弓蛔虫的相似性分别为84.6%、84.5%、89.3%及72.3%,序列差异明显。结论棕熊蛔虫不同于上述种类蛔虫,可能为Baylisacaris transfu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熊 蛔虫 内转录间隔区(its) PCR扩增 序列比较
下载PDF
根据ITS序列证据重建防己科蝙蝠葛族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12
6
作者 洪亚平 陈之端 路安民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7-104,共8页
研究了国产防己科蝙蝠葛族trib .Menispermeae 9属 2 0种和外类群青牛胆族trib .Tinosporeae 2属 3种植物完整的ITS(包括 5.8SrDNA)序列。trib .Menispermeae的ITS长 52 7~ 60 1bp ,排序后长 667bp。当gap处理为missing时具 2 81个有... 研究了国产防己科蝙蝠葛族trib .Menispermeae 9属 2 0种和外类群青牛胆族trib .Tinosporeae 2属 3种植物完整的ITS(包括 5.8SrDNA)序列。trib .Menispermeae的ITS长 52 7~ 60 1bp ,排序后长 667bp。当gap处理为missing时具 2 81个有信息位点。PAUP软件分析结果表明 :①trib .Menispermeae是一个单系类群 ,该分支得到bootstrap 1 0 0 %的支持 ;②确定了存疑种Pachygonevalida的系统学位置 ,该种是Coc culus属的成员 ;③Sinomenium和Menispermum两属有很近的系统学关系 ,组成族内稳定的一支 ,它们的ITS序列同源性极高 ,ITS1比族内其它属长 41~ 73bp ;④Stephania和Cyclea也是系统发育关系很近的两个类群。前者具两个主要分支 ,其ITS1、ITS2的G +C含量差异较大 ,在种类组成上 ,该两大支与传统上Stephania属内处理的 2个亚属──千金藤亚属subgen .Stephania和山乌龟亚属subgen .Tuberiphania基本一致 ;Cyclea属内种间的ITS序列差异小 ,同源性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己科 蝙蝠葛族 its序列 系统学意义
下载PDF
野生硫磺菌分离株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兰玉菲 王庆武 +1 位作者 安秀荣 王明才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34,共4页
采用组织分离的方法从野生硫磺菌(Laetiporus sulphureus)子实体上分离得到菌株ts,以其基因组为模板扩增获得该菌株的ITS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GenBank中Laetiporus sulphureus var.sulphureus的3个日本分离株聚为一簇,ITS核... 采用组织分离的方法从野生硫磺菌(Laetiporus sulphureus)子实体上分离得到菌株ts,以其基因组为模板扩增获得该菌株的ITS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GenBank中Laetiporus sulphureus var.sulphureus的3个日本分离株聚为一簇,ITS核苷酸一致率为98.31%~99.25%,而与其它22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硫磺菌属菌株的ITS核苷酸一致率为91.93%~98.12%,依此结果,ts菌株应为L.sulphureus var.sulphure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磺菌硫磺原变种 转录间隔区
下载PDF
双孢蘑菇褐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河 周国英 刘君昂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4-76,共3页
对引起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褐腐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分子鉴定。分离培养褐腐病病原菌,采用CTAB法抽提其基因组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菌株rDNA ITS区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克隆转化至大肠杆菌,挑选克隆成功的菌株... 对引起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褐腐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分子鉴定。分离培养褐腐病病原菌,采用CTAB法抽提其基因组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菌株rDNA ITS区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克隆转化至大肠杆菌,挑选克隆成功的菌株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并下载部分具有代表性种的ITS序列,利用软件MEGA4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通过序列分析,鉴定出引起双孢蘑菇褐腐病的病原菌为Mycogonepernici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孢蘑菇 褐腐病 转录间隔区 分子鉴定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ing the Cultivars of Laminaria Lamx. (Phaeophyceae) with Molecular Markers 被引量:9
9
作者 Cui-JuanSHI Zi-MinHU +3 位作者 Ying-JunHE Yu-PingZOU Da-MingZHANG De-LinDU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83-291,共9页
: Molecular markers were used to identify and assess cultivars of Laminaria Lamx. and to delineate thei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analysis was used for detection. After scree... : Molecular markers were used to identify and assess cultivars of Laminaria Lamx. and to delineate thei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analysis was used for detection. After screening, 11 primers were selected and they yielded 133 bands in all, of which approximately 99.2% were polymorphic. The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gametophytes ranged from 0.412 to 0.956. Two clusters were formed with the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 (UPGMA) dendrogram based on the simple matching coefficient. All cultivars of 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 used for breeding in China fell into one cluster. L. japonica from Japan, L. saccharina (L.) Lam., and L. angustata Kjellm. formed the other cluster and showed higher genetic variation than L. japonica from China. Nuclear ribosomal DNA (rDNA) sequences, including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 1 and ITS2) were studied and aligned. The nucleotides of the sequences ranged from 634 to 668, with a total of 692 positions including ITS1, ITS2, and the 5.8S coding region. The phylogenetic tree obtained by the neighbor-joining method favored, to some extent, the results revealed by RAPD analysis.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s that RAPD and ITS analyses could be used to identify and assess Laminaria germplasm and to distinguish some species and, even intraspecies, in Lamina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variation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 Laminaria Lamx PHYLOGENESIS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原文传递
斑鼻羚毛首线虫ITS序列的PCR扩增及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任娣 陈武 +3 位作者 宋亚芬 袁子国 朱兴全 林瑞庆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50,共4页
以茂名野生动物园斑鼻羚体内分离出的毛首线虫为研究对象,用保守引物PCR扩增其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5.8 S序列,并进行克隆、转化、测序和序列分析,对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获得2个毛首线虫样品的ITS及5.8 S rDNA序... 以茂名野生动物园斑鼻羚体内分离出的毛首线虫为研究对象,用保守引物PCR扩增其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5.8 S序列,并进行克隆、转化、测序和序列分析,对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获得2个毛首线虫样品的ITS及5.8 S rDNA序列,总长为1 316 bp,样品间序列相似性为99.2%。将序列与GenBankTM公布的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羊毛首线虫的ITS1、5.8 S和ITS2序列相似性高,分别为97.3%-97.6%、100%和97.8%-98.0%,表明斑鼻羚体内分离的毛首线虫属于羊毛首线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鼻羚 毛首线虫 内转录间隔区 PCR技术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刺革菌科4种药用真菌的ITS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曹小迎 蒋继宏 +2 位作者 孙勇 陈凤美 刘群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1-264,共4页
目的对刺革菌科桦褐孔菌、缝裂木层孔菌、松针层孔菌及鲍姆木层孔菌4种药用真菌rDNA ITS片段进行分析,探讨该片段在中外同类真菌的系统学及鉴别研究意义。方法对这4种药用真菌的rDNA ITS区进行了PCR扩增、测序,运用Clustal X、Mega 3... 目的对刺革菌科桦褐孔菌、缝裂木层孔菌、松针层孔菌及鲍姆木层孔菌4种药用真菌rDNA ITS片段进行分析,探讨该片段在中外同类真菌的系统学及鉴别研究意义。方法对这4种药用真菌的rDNA ITS区进行了PCR扩增、测序,运用Clustal X、Mega 3.1等软件对ITS区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获得rDNA ITS1、ITS2和5.8S rDNA完整序列,桦褐孔菌、缝裂木层孔菌、松针层孔菌、鲍姆木层孔菌的ITS1序列长度范围为244324bp,ITS2序列长度范围为229~274bp。以圆瘤孢多孔菌(DQ200923)为外类群,用分子进化遗传分析软件得到了包括这4种药用真菌及GenBank中3个与这4种中3种相应真菌的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这一分析结果与来自形态学的鉴别结果相吻合。结论ITS序列可作为这4种药用真菌分子鉴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革菌科 内转录间隔区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海蜇养殖群体及自然捕获群体ITS序列遗传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国华 刘相全 +3 位作者 杨建敏 张锡佳 刘爱英 谭福奕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0-95,共6页
为调查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自然海区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对烟台莱州湾和江苏海州湾自然海区捕获群体及威海养殖群体24个个体的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获得DNA片段长度在1 080-1 096 bp之间,包括完整的ITS1,5.8... 为调查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自然海区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对烟台莱州湾和江苏海州湾自然海区捕获群体及威海养殖群体24个个体的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获得DNA片段长度在1 080-1 096 bp之间,包括完整的ITS1,5.8S和完整ITS2序列。结果表明,在所测碱基序列中共发现26个变异位点,4处多碱基插入位置,29个插入缺失位点。群体内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2.179-2.750和0.002 02-0.002 54,群体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值波动在2.797-3.031之间,遗传距离在0.002 30-0.002 81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在0.032 50-0.730 8之间,群体内及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指标数值比较相近,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比较小,群体遗传结构相似,群体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转录间隔区(its)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点柄粘盖牛肝菌菌种分子鉴定与最适培养条件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牛玉蓉 王明花 +3 位作者 张国庆 陈青君 刘松 蒋玮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0,共5页
点柄粘盖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是一种菌根性食用菌,在对其菌种进行分子鉴定的基础上进行了最适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由孢子分离得到的菌种为点柄粘盖牛肝菌纯菌种;菌丝生长最佳的营养元素为葡萄糖、氯化铵与硝酸铵,最适温度为25... 点柄粘盖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是一种菌根性食用菌,在对其菌种进行分子鉴定的基础上进行了最适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由孢子分离得到的菌种为点柄粘盖牛肝菌纯菌种;菌丝生长最佳的营养元素为葡萄糖、氯化铵与硝酸铵,最适温度为25℃,31℃时菌丝不萌发,最适pH值为4.5,喜偏酸性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柄粘盖牛肝菌 分离 转录间隔区 生长条件
下载PDF
狮体内蛔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广生 张莹 +2 位作者 盛中华 常巧呈 王春仁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26-28,共3页
对采自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美洲狮体内蛔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首先提取狮体内蛔虫基因组DNA,以特异性引物扩增虫体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并进行测序,然后与其他蛔科线虫比对,分析亲缘关系。结果显示狮体内蛔虫ITS及... 对采自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美洲狮体内蛔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首先提取狮体内蛔虫基因组DNA,以特异性引物扩增虫体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并进行测序,然后与其他蛔科线虫比对,分析亲缘关系。结果显示狮体内蛔虫ITS及5.8S rDNA序列总长为925 bp,其中ITS1序列长为423 bp,5.8S序列长为157 bp,ITS2序列长为345 bp。与狮弓蛔虫、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和犊弓首蛔虫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6%,70.7%,70.7%,75.2%,因此鉴定该虫为狮弓蛔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蛔虫 内转录间隔区(its) 序列分析 鉴定 美洲狮
下载PDF
用ITS序列识别牧草种质资源 被引量:6
15
作者 姚娜 谭嘉力 +2 位作者 赖志强 韦锦益 徐海雄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144,共4页
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物种,对于开展基础性的分类学研究和应用性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极为重要。本文以广西畜牧研究所牧草种质资源圃的8个物种共22个品种为材料,进行植物条形码ITS测序。PCR结果显示ITS的扩增成功率达到100%,... 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物种,对于开展基础性的分类学研究和应用性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极为重要。本文以广西畜牧研究所牧草种质资源圃的8个物种共22个品种为材料,进行植物条形码ITS测序。PCR结果显示ITS的扩增成功率达到100%,同源性的分析表明各物种中的ITS序列变异显著,共找到99个可以用来区分物种的变异位点,系统进化树的结果表明利用ITS序列进行物种水平鉴定成功率达100%,能够作为DNA条形码识别植物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 物种鉴别
原文传递
基于nrDNA ITS序列东北地区丁香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艳萍 魏继承 +1 位作者 何淼 卓丽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5-47,共3页
通过nrDNA ITS测序分析,对东北地区的丁香属内11个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依据ITS序列中的信息位点,应用系统发育分析软件MEGA2.1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传统的依形态特征进行的分类。但该系统树对于属下各分... 通过nrDNA ITS测序分析,对东北地区的丁香属内11个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依据ITS序列中的信息位点,应用系统发育分析软件MEGA2.1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传统的依形态特征进行的分类。但该系统树对于属下各分支间的关系作出了与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不同的推断:与在形态分类中不同,短花冠亚属(Ligustrina)并未与其余种构成姐妹群关系,而是和巧玲花系(Pubescentes)关系最近,二者组成的分支与欧丁香系(Vulgares)形成姐妹群关系;顶生花序系(Villosae)是系统树中的基部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属 NRDNA its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一种山东地栽香菇病害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5
17
作者 兰玉菲 蔚承祥 +1 位作者 王庆武 崔晓 《中国食用菌》 2015年第6期74-76,共3页
从山东肥城采集到香菇病害样品,分离得到病原菌分离物FC,提取其基因组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其r DNA ITS区域序列并进行测序。将获得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FC分离物与Gen Bank中8个米根霉(R.oryzae)... 从山东肥城采集到香菇病害样品,分离得到病原菌分离物FC,提取其基因组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其r DNA ITS区域序列并进行测序。将获得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FC分离物与Gen Bank中8个米根霉(R.oryzae)分离物同源性最高,为98.27%,结合形态学特征,证明该分离物为米根霉(R.oryz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病害 its 分子鉴定
下载PDF
一种鸡腿菇病害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5
18
作者 兰玉菲 安秀荣 +2 位作者 王庆武 常文程 唐丽娜 《山东农业科学》 2012年第3期84-87,共4页
从莒县鸡腿菇种植区采集到表现鸡爪症状的样品,分离得到病原菌分离物RZ,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其基因组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其rDNA ITS区域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克隆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挑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将获得的序... 从莒县鸡腿菇种植区采集到表现鸡爪症状的样品,分离得到病原菌分离物RZ,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其基因组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其rDNA ITS区域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克隆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挑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将获得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RZ分离物与GenBank中Bionectria ochroleuca 2个分离物聚为一簇,ITS的核苷酸一致率均为99.17%,从分子水平上证明该分离物为淡色生赤壳菌(B.ochroleu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腿菇 病害 转录间隔区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寄生于猫的马来西亚弓首蛔虫在我国的发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明伟 朱兴全 +2 位作者 曹湛 林瑞庆 宋慧群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0-532,共3页
目的对采集于广州1只猫小肠内、形态与犬弓首蛔虫相似的寄生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以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作为遗传标记对虫体进行种特异PCR鉴定,并测定了ITS-2序列,将序列与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马来西亚弓首蛔... 目的对采集于广州1只猫小肠内、形态与犬弓首蛔虫相似的寄生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以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作为遗传标记对虫体进行种特异PCR鉴定,并测定了ITS-2序列,将序列与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马来西亚弓首蛔虫序列进行比较,得到其序列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果用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种特异性引物对试验虫体DNA进行扩增时,能扩增出明显的DNA片段,而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种特异性引物对试验虫体DNA扩增时不能扩增出任何DNA片段。试验虫体的ITS-2序列与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的ITS2序列相似性为100%,与猫弓首蛔虫的相似性为88.7%~89.0%,与犬弓首蛔虫相似性为75.8%。结论经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从广州猫体采集的蛔虫为马来西亚弓首蛔虫,在我国为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弓首蛔虫 核糖体DNA(rDNA) 内转录间隔区(its) PCR鉴定
下载PDF
广州动物园鸬鹚鲁道夫对盲囊线虫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媛 陈武 +3 位作者 林瑞庆 黄勉 宋慧群 朱兴全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3,6,共4页
目的以核糖体DNA(rDNA)的第一与第二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1及ITS-2)鉴定从广州动物园鸬鹚体内分离出来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种类。方法将鲁道夫对盲囊线虫样品GZ1、GZ2、GZ3和GZ4的ITS-1、5.8S、ITS-2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T... 目的以核糖体DNA(rDNA)的第一与第二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1及ITS-2)鉴定从广州动物园鸬鹚体内分离出来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种类。方法将鲁道夫对盲囊线虫样品GZ1、GZ2、GZ3和GZ4的ITS-1、5.8S、ITS-2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TM公布的Contracaecum rudolphii A、B种相应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来自鸬鹚体内的4条鲁道夫对盲囊线虫具有相同长度的ITS序列,其ITS-1、5.8S、ITS-2分别为451、157和268bp,与GenBankTM公布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B种(C.rudolphii B)序列几乎完全一致,但在第108位缺失T。结论来自广州动物园鸬鹚体内的对盲囊线虫是C.rudolphii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鸬鹚 对盲囊线虫 内转录间隔区(its) PCR扩增 序列比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