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 被引量:431
1
作者 王守仁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3,22,共6页
本文讨论了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认为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要求我们客观评价过去十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认识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质,建设和完善大学英语综合评估体系,构建和谐语言生态,落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工具性 人文性 大学英语综合评估体系 教学质量
原文传递
精神与逻辑:职业教育的技术理性与跨界思维 被引量:118
2
作者 朱成晨 闫广芬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9-122,共14页
在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需要遵循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双重价值逻辑,以此彰显职业教育的技术理性。面对新技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性"应然愿景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性"实然样态之间的冲突与... 在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需要遵循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双重价值逻辑,以此彰显职业教育的技术理性。面对新技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性"应然愿景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性"实然样态之间的冲突与博弈,需要以跨界思维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的技术逻辑,以培养具有超越职业能力、追求技术精神的技术型人才,体现其技术的"价值性"属性,凸显其技术的"现代性"逻辑。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与技术演进的历史关联、技术迭代的实践助推、技术介入的理性融合,进而表征出职业教育技术理性在历史、社会与空间上的三重逻辑。职业教育的技术理性体现在"自然人"、"学校人"、"职业人"、"生命人"与"社会人"五位一体和谐统一的逻辑路向上。职业教育技术理性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技术精神上,既要体现人对技术精神的理性追求,也要体现社会对技术精神的生动彰显。因此,职业教育技术理性的追求需要超越技术的工具性,追寻技术的人文性,通过横跨"职业域"、"技术域"、"教育域"与"社会域"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的技术型人才,促进人、社会、职业、技术与教育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实现跨界融合、和谐共生,从而使职业教育在横跨其他界域的过程中彰显其技术的价值逻辑和时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技术理性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跨界思维
原文传递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 被引量:86
3
作者 肖希明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67,共6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工具"的图书馆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图书馆,却呈现无限生机。公共文化空间体现的是图书馆的价值理性,长期以来这种理性被忽视了,然而当今社会却迫切需要图书馆价值理性的回归...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工具"的图书馆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图书馆,却呈现无限生机。公共文化空间体现的是图书馆的价值理性,长期以来这种理性被忽视了,然而当今社会却迫切需要图书馆价值理性的回归。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图书馆具有平等性、公益性、开放性、人文性等文化特质,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需要重视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作用,重视开展各种读者活动,重视新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空间 图书馆功能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下载PDF
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兼论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被引量:71
4
作者 项聪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56,共6页
传统工科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已成为工具理性思考的典型。新工科应该将"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是由学生个体发展、工程本质属性、社会需求以及国家意志所决定的。新工科人才质量规格体现为... 传统工科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已成为工具理性思考的典型。新工科应该将"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是由学生个体发展、工程本质属性、社会需求以及国家意志所决定的。新工科人才质量规格体现为"六个更加":更加具有家国情怀、更加具备国际视野及交往能力、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加具备工程创造力、更加具备工程领导力、更加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为此,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须回归"生活世界",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世界、面向工程、面向未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工程师 工程教育 新工科
原文传递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教育技术发展的现实思考 被引量:68
5
作者 张宏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8-32,53,共6页
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技术思维的僭越,人性发展的圈囿,情感沟通的缺位等问题。为了克服教育技术发展面临的困境,达成对技术异化的超越,需竭力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整合。人和技术的双重性为其有效整合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规定了其整... 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技术思维的僭越,人性发展的圈囿,情感沟通的缺位等问题。为了克服教育技术发展面临的困境,达成对技术异化的超越,需竭力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整合。人和技术的双重性为其有效整合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规定了其整合的限度。历史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和谐共生以及当下在其他领域的再次整合为其提供了范例。欲使教育技术发展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效融合,我们需转变"技术至上"观念,使"人机对话"有效促进"人际对话";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使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回归"以人为本",使教育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整合
原文传递
论价值理性 被引量:55
6
作者 徐贵权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14,共5页
价值理性是不同于工具理性的一种独特理性,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更新的价值智慧、价值良知,对人的生活实践具有支撑、规约、范导功能。面对工具理性张扬并挤压价值理性、价值理性边缘化的现实,我们必须在继续重视工具理... 价值理性是不同于工具理性的一种独特理性,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更新的价值智慧、价值良知,对人的生活实践具有支撑、规约、范导功能。面对工具理性张扬并挤压价值理性、价值理性边缘化的现实,我们必须在继续重视工具理性的同时,大力弘扬价值理性,并以价值理性激发、规范、引导工具理性。我们必须加强价值理性建设,健全价值理性,从而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价值良知
下载PDF
教育价值分类研究 被引量:63
7
作者 杨志成 柏维春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23,共6页
教育价值分类研究有利于厘清教育价值关系,使教育实践回归教育本真价值。基于教育学分析形成的教育价值分类与基于人的价值结构形成的教育价值分类的分析,可以发现两种分类间有着本质的联系性与相关性。其中,教育性价值属于教育的元价值... 教育价值分类研究有利于厘清教育价值关系,使教育实践回归教育本真价值。基于教育学分析形成的教育价值分类与基于人的价值结构形成的教育价值分类的分析,可以发现两种分类间有着本质的联系性与相关性。其中,教育性价值属于教育的元价值,体现了生命发展的价值;经济性价值中的部分价值,如人力资源发展价值属于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体现了教育培养人的社会生产能力的价值;教育的政治性价值、经济性价值中的效益价值、文化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属于教育的消费性价值,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社会生活价值的实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价值 元价值 工具性价值 消费性价值
原文传递
整体型治理的行动逻辑 被引量:57
8
作者 曾令发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114,共5页
整体型治理是继新公共管理运动后在全球兴起的一场治理革命,它是在当前公共治理碎片化和风险社会来临的背景下为解决棘手难题而进行的公共治理结构的重建。整体性治理是从新涂尔干主义途径来寻求公共治理的协调和整合,并且运用现代信息... 整体型治理是继新公共管理运动后在全球兴起的一场治理革命,它是在当前公共治理碎片化和风险社会来临的背景下为解决棘手难题而进行的公共治理结构的重建。整体性治理是从新涂尔干主义途径来寻求公共治理的协调和整合,并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治理效率。当然,在寻求公共治理工具理性的同时,整体性治理通过恢复公民身份和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来获得价值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型治理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技术异化及其本质探源 被引量:50
9
作者 闫坤如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0-107,共8页
马克思从人的异化和物的异化来阐释劳动异化,人工智能技术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异化的当代表现形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深了人的自我异化危机,导致人类的主体性危机以及人类交往的异化形态。文章尝试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原因以及人... 马克思从人的异化和物的异化来阐释劳动异化,人工智能技术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异化的当代表现形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深了人的自我异化危机,导致人类的主体性危机以及人类交往的异化形态。文章尝试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原因以及人对技术的应用来追溯人工智能技术异化的思想源泉,从人工智能社会的数据主义盛行、客体主体化、算法权力化等方面深入分析导致人工智能异化的技术根源,从工具理性的泛滥与价值理性的缺失的主体性原因分析其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 劳动异化 人工智能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下载PDF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导效应 被引量:44
10
作者 卓越 赵蕾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7-32,共6页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作为新兴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体现着较为明显的工具理性的倾向,并在体系构成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多种管理工具融合与共同作用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其更加融合和体现了现代民主对公平、服务、责任与回应...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作为新兴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体现着较为明显的工具理性的倾向,并在体系构成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多种管理工具融合与共同作用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其更加融合和体现了现代民主对公平、服务、责任与回应性等价值理性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绩效管理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下载PDF
教育功利化现象审视:工具理性的视角 被引量:45
11
作者 张兴峰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6-28,共3页
借助社会学理论分析发现,由于教育功利化现象的存在,人们依据功利的原则来评价、衡量教育行为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并日渐忽视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进而背离了教育的本真意义。纠正这一偏向的最佳途径,是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行有机的结合。
关键词 教育功利化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原文传递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断裂与整合 被引量:32
12
作者 石义华 赖永海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00-103,共4页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但随着物欲的恶性膨胀以及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 ,导致二者关系的扭曲与断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统一与整合是人类理性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重新整合二者的关系就要处...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但随着物欲的恶性膨胀以及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 ,导致二者关系的扭曲与断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统一与整合是人类理性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重新整合二者的关系就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短期效应与长远利益、技术训练与品格培养这四对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断裂 整合
下载PDF
国家认同的建构——从边疆民族跨国流动视角的讨论 被引量:42
13
作者 何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24-27,共4页
在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是关系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础。而边疆民族因其居住地属于国家边缘地带和其族群属于非主体民族而形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并具有选择的地缘条件和社... 在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是关系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础。而边疆民族因其居住地属于国家边缘地带和其族群属于非主体民族而形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并具有选择的地缘条件和社会条件。为此,必须高度重视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而且应从边疆各民族主体出发,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并以文化价值为目标的原则进行国家认同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民族 国家认同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 被引量:40
14
作者 张宏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8-112,147,共6页
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从形而下的知识、技术层面的浅层渗透,跃升为形而上的思想、精神层面的深度融合,成为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应然层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要真正实现深度融合,语文课程性质应彰... 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从形而下的知识、技术层面的浅层渗透,跃升为形而上的思想、精神层面的深度融合,成为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应然层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要真正实现深度融合,语文课程性质应彰显其民族性,语文课程目标需提振学生文化自信,语文课程内容要开阔学生文化视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可重构学生的精神世界。但两者融合的实然表征则是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待统一,工具理性目标和价值理性目标有待整合,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待显性化,传统文化教育过程的体验性有待提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应通过转变观念,合理定位语文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功能;借鉴历史,吸收中国古代教育传统精华;观照现实,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评价;勇于创新,促进传统与现代的理性链接等路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 工具理论 价值理性
原文传递
新一轮“人才争夺战”的工具导向和价值反思: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 被引量:38
15
作者 赵国钦 张战 +1 位作者 沈展西 洪倩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84,共10页
人才作为支撑创新驱动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历来是各地方政府争夺的对象。2017年以来,各大中城市纷纷出台人口引进政策,将"人才争夺战"推向白热化。本文以2017年以来37个城市的人才吸引政策为研究对象,以政策作用面和... 人才作为支撑创新驱动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历来是各地方政府争夺的对象。2017年以来,各大中城市纷纷出台人口引进政策,将"人才争夺战"推向白热化。本文以2017年以来37个城市的人才吸引政策为研究对象,以政策作用面和共词分析为方法 ,梳理了政策竞争中工具导向和竞争关切价值。研究发现,本轮"人才争夺战"的本质是将人口作为产业和区域发展重要资源的地方政府间竞争。主要目标是高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需求面政策比例过高,政策工具较为单一且同质化现象突出。基于此,本文建议中央政府评估竞争可能诱发的资源错配和零和博弈风险。建议地方政府在竞争过程中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重视先发优势和错位竞争,丰富备择政策工具,优化政策协同体系,平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争夺 政府间竞争 政策文本分析 工具导向 价值反思
原文传递
从教育治理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及其价值理性 被引量:37
16
作者 靳澜涛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1-56,共6页
"教育治理"与"教育治理现代化"先后进入我国教育发展话语系统,成为理论热点和实践焦点,但二者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后者被添附"现代化"的规范表述不仅意味着技术和物质层面的发达,其实质在于整个教育治... "教育治理"与"教育治理现代化"先后进入我国教育发展话语系统,成为理论热点和实践焦点,但二者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后者被添附"现代化"的规范表述不仅意味着技术和物质层面的发达,其实质在于整个教育治理系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耦合,这就形成了教育治理的传统与现代两个面向。从"教育治理"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话语变迁,彰显出从"多元治理"到"功能适当化"的教育治理主体异质化、从"简政放权"到"放管结合"的教育治理权责均衡化、从"技术治理"到"治理技术"的教育治理方式创新化、从"依法治教"到"教育法治"的教育治理依据多样化、从"线性治理"到"系统治理"的教育治理内容体系化。这五重转型确证了教育治理现代化既是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的增量改革过程,也是一个理性化或祛魅化过程,教育治理的主体、权责、方式、依据和内容都遵循着"结构—功能"逻辑,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延伸的组织工具理性,亦即将整个教育系统看作完成国家教育治理目标的工具系统,而实现教育公平正义恰恰是贯穿工具系统的价值理性,后者作为人文化的终极目标因应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治理 教育治理现代化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教育公平正义
下载PDF
社区规划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背离与统一 被引量:22
17
作者 刘荣增 崔功豪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40,共3页
探讨了城市社区规划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背离与统一 ,从哲学角度阐释了城市社区规划中的人本思想。
关键词 城市社区规划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可持续社区
下载PDF
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视角看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 被引量:32
18
作者 徐萍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1-116,共6页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人的行为不单纯是工具理性的主体-客体关系,更应是基于价值理性的主体-主体的交往行为,并通过真实、真诚、正确的言语实现交往的有效性。高校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可借鉴其交往行动理论,通过师生间的思想层面上...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人的行为不单纯是工具理性的主体-客体关系,更应是基于价值理性的主体-主体的交往行为,并通过真实、真诚、正确的言语实现交往的有效性。高校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可借鉴其交往行动理论,通过师生间的思想层面上的有效互动,培养有思想、有理想、有精神追求的青年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行动理论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师生关系 重构
原文传递
双向审视:民事诉讼制度建构的实体与程序之维 被引量:30
19
作者 张卫平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1-149,共19页
对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应当从实体与程序两个维度予以考量。为了更为细致地考察实体与程序因素对民事诉讼制度建构的影响,还必须对实体维度和程序维度的各个具体面相予以分析考察,因为即使在同一维度之中,不同的面相对诉讼制度的建构亦... 对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应当从实体与程序两个维度予以考量。为了更为细致地考察实体与程序因素对民事诉讼制度建构的影响,还必须对实体维度和程序维度的各个具体面相予以分析考察,因为即使在同一维度之中,不同的面相对诉讼制度的建构亦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同一维度之中,各种因素之间还存在着紧张关系,例如,在程序维度中,各诉讼价值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除此之外,基于实体和程序之间的立场差异,实体与程序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紧张关系。因此,在建构诉讼制度之时,必须注意妥当处置这些紧张关系,以实现程序法的工具价值,并在实现其独立价值的过程中寻求其衡平。尤其是在现阶段,民事诉讼法更不能因为对其独立价值的追求而忽视工具价值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法与程序法 工具价值 诉讼价值 意思自治 制度体系化 程序资源 处分原则 辩论原则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的法治认同:意义、内容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李春明 张玉梅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1-137,共7页
研究公众的法治认同问题,为法治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从公众对法治的功能认知的角度,法治认同可分为工具性认同和价值性认同,从公众与法律的关系的角度,可分为义务性守法认同和权利性的用法认同... 研究公众的法治认同问题,为法治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从公众对法治的功能认知的角度,法治认同可分为工具性认同和价值性认同,从公众与法律的关系的角度,可分为义务性守法认同和权利性的用法认同,从公众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来看,可以分为客体性法治认同和主体性法治认同。当代中国公众法治认同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主体对法的利益维护的感受、对法的价值的体认,以及全面性的法治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认同 工具性 价值性 守法 用法 客体 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