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知识的个性化意义及其实现 被引量:16
1
作者 伍远岳 郭元祥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56-59,共4页
知识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对象物,更是由符号、逻辑和意义组成的复合体。知识教学不应该仅仅关注知识的假定性意义,而更应该关注知识的个性化意义。传统哲学意义上的知识观由于过于重视知识的假定性意义,而造成了知识个性化意义的缺失。... 知识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对象物,更是由符号、逻辑和意义组成的复合体。知识教学不应该仅仅关注知识的假定性意义,而更应该关注知识的个性化意义。传统哲学意义上的知识观由于过于重视知识的假定性意义,而造成了知识个性化意义的缺失。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实现知识的个性化意义:多维目标,丰富教学价值;创设情境,实现有效关联;加强体验,促进意义建构;深化理解,实现意义增值;差异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内在结构 个性化意义
下载PDF
个性化阅读的课程理念与教学转向
2
作者 陈尚达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6年第1期38-41,共4页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个性化阅读的课程理念体现在个体知识生成课程,对话关系创造课程,从知识课程走向教师课程、学生课程。它的教学转向包括教学目的转向、教学过程转向、教学方法转向和教...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个性化阅读的课程理念体现在个体知识生成课程,对话关系创造课程,从知识课程走向教师课程、学生课程。它的教学转向包括教学目的转向、教学过程转向、教学方法转向和教学评价转向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 课程理念 教学转向 对话性交互作用 生成性思维
下载PDF
学习独立性的意蕴及其实现 被引量:9
3
作者 罗祖兵 温小川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8,共8页
学习独立性缺失是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导活动的绝对主导性而导致学生学习活动受到严重挤压甚至消失的现象。造成该缺失的原因是对教学统一性的强调过甚,对教导价值的过分夸大以及对教师价值的过分推崇。它导致了教学中的过度教导,对... 学习独立性缺失是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导活动的绝对主导性而导致学生学习活动受到严重挤压甚至消失的现象。造成该缺失的原因是对教学统一性的强调过甚,对教导价值的过分夸大以及对教师价值的过分推崇。它导致了教学中的过度教导,对学生主体性的束缚和对发展机制的错误理解。本文从逻辑、历史和现实三个角度论证了学习独立性的存在。学习的独立性是指学习可以脱离或较少依赖教导而存在。其提出有利于实现学习的本体性目的,促进知识的个性化,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使课堂教学以学为本。实现学习独立性的策略是"有限教导",即教师尽量不教,尽量少教和尽量间接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的独立性 知识的个性化 有限教导
原文传递
论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及其变革 被引量:17
4
作者 邓涛 孙启林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6-30,共5页
刻板地将个人主义教师文化曲解为消极文化并对其大加挞伐是错误的。个人主义文化其实是一种内涵丰富、成因复杂、利弊共存的教师文化形式。在变革教师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全面中肯地认识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内涵、成因和利弊的基础... 刻板地将个人主义教师文化曲解为消极文化并对其大加挞伐是错误的。个人主义文化其实是一种内涵丰富、成因复杂、利弊共存的教师文化形式。在变革教师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全面中肯地认识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内涵、成因和利弊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取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个人主义文化 成因 利弊 变革
下载PDF
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家成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00-103,共4页
在当代中国教育研究与西方教育研究中,"生命"概念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尤其表现在"生命"、"生活"、"个人"、"意义"、"体验"等话语及其思维方式方面。
关键词 学校教育 生命 生活 个人 意义 体验
下载PDF
教育:个体建构意义世界的民主生活——杜威教育哲学的生活之维 被引量:7
6
作者 邹红军 杨伦 柳海民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7,共5页
生活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一定价值序列下自由自觉的实践性的秩序与状态,是生存的实践论阐释与伦理性关照,理性设计、自由生成、趋善向好是其本真意涵。生活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从杜威教育思想来看,首先,教育是一种"生活",... 生活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一定价值序列下自由自觉的实践性的秩序与状态,是生存的实践论阐释与伦理性关照,理性设计、自由生成、趋善向好是其本真意涵。生活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从杜威教育思想来看,首先,教育是一种"生活",在教育中意味着人过一种"教育生活"。其次,教育是一种"民主生活",自由平等、合作参与、交流反思是联合生活的本质体现。在最高价值取向上,教育是以个体建构合于真、善、美之意义世界为旨归的民主生活,自我清理、重审意义、以人为本、群我共在是个体建构意义世界的合理径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民主生活 个体建构 意义世界
下载PDF
个性化教育及其本质涵义 被引量:5
7
作者 王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24-126,共3页
个性化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存在深远影响。笔者首先概括论述了当代西方国家个性化教育的发展,然后对个性化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三者是统一的。
关键词 个性化教育 本质涵义 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
下载PDF
数智时代的学习异化:个体化、窄化与意义贫困
8
作者 邹红军 赵洪瑶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90,共11页
思考数智时代的学习异化,是技术时代对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的人文关切与回应,是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否实现数字技术与数字福祉相统一的合意性考量,关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正当性基础。异化指一物被转让因而与自身相分离,成为自... 思考数智时代的学习异化,是技术时代对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的人文关切与回应,是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否实现数字技术与数字福祉相统一的合意性考量,关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正当性基础。异化指一物被转让因而与自身相分离,成为自足之物朝异己方向发展并达至与己对立的一种状态。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普遍感受,异化表征的是“人们自愿做某些不是人们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以及个体与自我、他人、世界之间“缺乏关系的关系”状态。在数智时代,学习成为“人们自愿做但不是人们真正想做的事”,学习者与学习活动及其结果、自我、其他学习者以及世界之间的互动日渐缺乏。个体化现象愈演愈烈,在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再到学习的义务与责任的渐次转变中矗立着学习的个体化这一事实,学习的个体化进程所支持的解放逻辑转而成为一股异己力量危及自身,孕育着风险社会中的强制学习与学习者的强制自主;数字技术加剧对可计算性、敏捷性、绩效与透明度等的强迫,对“有用”“可见”的学习的狭隘追求导致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的萎缩,乃至对学习理解和实践的窄化,进而带来学习者的片面发展以及与他人的过度竞争;面对人工智能对人的挑战,尤其是日益智能化的机器学习对人的学习的挑战,在工具性意义与价值性意义的断裂处,潜藏着学习者的“物化”隐忧与学习意义贫困问题。回应数智时代的学习异化,需要在超越有限学习的广阔视野中寻求数字技术与数字福祉的统一,重申教育作为权利与共同利益的原则,以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促进全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在辩证认识数字技术与深刻洞察学习异化的同时,对未来教育与学习的可能痛点进行前瞻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学习异化 人的学习 个体化 意义贫困
下载PDF
王阳明心性观与个体意义世界重构 被引量:1
9
作者 姜家君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26-34,共9页
王阳明开启了理学的本体转向,他将天理的依据回归自然本心,提出此心即理,通过修炼本心,即能达到体认天理的目的。在对心与性、情、身的关系的论述上,可以看出王阳明对于完善理学体系的努力。他力图使成圣的依据、道德对规范与主体的道... 王阳明开启了理学的本体转向,他将天理的依据回归自然本心,提出此心即理,通过修炼本心,即能达到体认天理的目的。在对心与性、情、身的关系的论述上,可以看出王阳明对于完善理学体系的努力。他力图使成圣的依据、道德对规范与主体的道德自觉性及意愿相融合,从而将超然的天理拉回现实世界,构建属于人的意义世界,突出了主体意识和个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性 个体意义
下载PDF
维斯特的“世界话语”研究及对普通术语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邱碧华 《中国科技术语》 2011年第2期8-14,共7页
欧根·维斯特是第一个从术语学角度对"世界话语"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他的这项研究对维也纳术语学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从简介这项研究产生的学术背景入手,着重介绍了维斯特的"世界话语"理论,并论述了&q... 欧根·维斯特是第一个从术语学角度对"世界话语"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他的这项研究对维也纳术语学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从简介这项研究产生的学术背景入手,着重介绍了维斯特的"世界话语"理论,并论述了"世界话语"理论对形成维斯特普通术语学理论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话语 个体和概念 符号和含义 四部分词语模型
下载PDF
存在的虚无与意义的追问——鲁迅的生命哲学探索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芳德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51-54,共4页
价值与意义的失落与寻找 ,是 2 0世纪中外思想大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鲁迅对生存的孤独、惶惑、绝望、虚无与荒诞有痛切的体验和深刻的反思 ,在对绝望的反抗中 ,寻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鲁迅 孤独个体 存在的虚无 意义追问
下载PDF
个体认同的意义框架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剑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09-113,共5页
个体认同问题是现代社会凸现出来的重要议题,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均与此密切关联。个体认同总是在一定的意义框架下进行的,国家话语、市场话语和地方性话语这三种意义框架分别在中国社会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对个体认同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个体认同问题是现代社会凸现出来的重要议题,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均与此密切关联。个体认同总是在一定的意义框架下进行的,国家话语、市场话语和地方性话语这三种意义框架分别在中国社会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对个体认同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分析各种意义框架对个体认同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建构更完善的文化系统来引导社会个体的自我认同,以期实现更佳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认同 意义框架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小议文字体系中的个体符号 被引量:1
13
作者 陆述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7-109,共3页
一个个方块汉字是汉字体系中的个体符号,一个个的word(词)是表音文字的个体符号。
关键词 文字体系 个体符号 线形排列 表义 表音
下载PDF
文章修改的个体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洁华 莫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5期114-118,共5页
实验研究表明 ,写作能力的差异反映了修改能力的差异 ,在修改中 ,高水平作者比低水平作者发现并修改更多的意义错误 ,而在修改字面错误时两者没有差异 ;同时无论高水平作者或低水平作者 ,修改别人文章的成绩都好于修改自己文章的成绩 。
关键词 文章修改 个体差异 字面错误 意义错误 写作能力 修改能力 认知
下载PDF
柬埔寨华校小学生个体量词语用习得
15
作者 郭敏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72-75,共4页
柬埔寨华校三到六年级小学生的个体量词在语用方面表现出的习得顺序为:先掌握量词及与其搭配名词的词汇意义,再关注其语用意义(先泛化语用意义,既扩大其使用范围,再与母语中的非语言因素意义产生竞争),最后逐步掌握,学生习得这些量词的... 柬埔寨华校三到六年级小学生的个体量词在语用方面表现出的习得顺序为:先掌握量词及与其搭配名词的词汇意义,再关注其语用意义(先泛化语用意义,既扩大其使用范围,再与母语中的非语言因素意义产生竞争),最后逐步掌握,学生习得这些量词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词汇意义、语用意义及非语言因素的意义,并逐步向目的语靠近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量词 词汇意义 语用意义
下载PDF
“N人”的个体义、集合义及可接受性
16
作者 杨安红 蒋华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6-39,共4页
现代汉语中存在“N人”一类说法。“N人”表达集合义,可以从其前后成分中得到验证;“N人”显示个体义,主要从其前数量词语或后现表人名词中得到体现。根据“N人”句法语义上的差别,我们将“N人”分为A、B、C三类,认为三类存在一个稳定... 现代汉语中存在“N人”一类说法。“N人”表达集合义,可以从其前后成分中得到验证;“N人”显示个体义,主要从其前数量词语或后现表人名词中得到体现。根据“N人”句法语义上的差别,我们将“N人”分为A、B、C三类,认为三类存在一个稳定性和可接受性渐弱的序列。最后从“N人”的经济性、“N人”与“N的人”组合的对比以及“N人”的命名作用等方面探讨“N人”的语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人” 稳定性 集合义 个体义 可接受性
下载PDF
作为科学话语研究对象的“涵义”与“意义”
17
作者 晓河 《河北学刊》 2002年第4期135-139,共5页
科学话语中的“涵义”与“意义”的不同 ,自弗雷格作出区分之后 ,已成为现代逻辑符号学的基础 ,成为历史的财富。可在我国 ,对这两个概念的应用十分混乱。为此 ,必须弄清汉语的“涵义”与“意义”是与德语Sinn -Bedeutung,法语sens-sign... 科学话语中的“涵义”与“意义”的不同 ,自弗雷格作出区分之后 ,已成为现代逻辑符号学的基础 ,成为历史的财富。可在我国 ,对这两个概念的应用十分混乱。为此 ,必须弄清汉语的“涵义”与“意义”是与德语Sinn -Bedeutung,法语sens-signification ,俄语смысл -значение ,英语meaning -significance(因sense不用 )相对应。本文从符号学、心理学等学科对此做了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义 意义 个性化涵义
下载PDF
Reestablishing the Significance of“Family”in the Modern World
18
作者 Sun Xiangche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0年第4期44-59,共16页
There are several misunderstandings about“family”in today’s world:first,“individual”and“family”are viewed as two incompatible choices of values;second,the existential experience of“affection towards their rela... There are several misunderstandings about“family”in today’s world:first,“individual”and“family”are viewed as two incompatible choices of values;second,the existential experience of“affection towards their relatives(qin qin)”is confused with the institutional expression of“family”in history;third,the asymmetric structure of“family”is wrongly taken as the root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eriority and subordination;fourth,there is a false assumption that one’s role and responsibility within the family is incompatible with freedom as an individual in the modern world;fifth,“family”is merely viewed as a social organization,and its identity as a spiritual and cultural existence is largely neglected.In that sense,the inherent value of“family”is overlooked in the modern world.Reestablishing an idea of“family”surrounded by“individual consciousness”in the modern context can clarify the positive value of“family”,make“family”a solid guarantee for the achievements of“individuals”,and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the“individual standard”.Meanwhile,the modern world must also rene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cultivating the moral self and regulating the family”and“running the state rightly and making the world peaceful”,and help“family”exert a more universal influence.“Family”must be reinterpreted as a basic pattern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must redefine the ontological meaning of“family”as a carrier of“relationships”,an“emotional encounter”,an“ethical principle”,a“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and a“method to transcend spiritu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understandings about“family” idea of“family”surrounded by“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Confucian ideology the ontological meaning of“family”
下载PDF
论文艺作品的审美视角
19
作者 李虎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75-78,共4页
文艺作品,作为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如何评价其优劣高下,应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尺度,有一个可以作为依据的美的评判标准。
关键词 个性化 艺术效应 多义性 形象思维
下载PDF
The Equality–Inequality Dialectics
20
作者 Amos AvnyOmnidev International Yehud Israel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0年第6期337-346,共10页
The assay argues that the Equality-Inequality dialectics is a very complex issue,which reflects many social dilemmas.On one side are the state official commitments to secure,maintain and protect all kinds of formal eq... The assay argues that the Equality-Inequality dialectics is a very complex issue,which reflects many social dilemmas.On one side are the state official commitments to secure,maintain and protect all kinds of formal equalities.On the other side are the natural and genetic distinctions that differ between human-beings while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inequality.In fact,this is kind of a contradiction exists in many fields of social sciences.The essay’s author reviews some of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events,such as social mobility,individualism and education and points out on future solutions.Among the proposed suggestions are:1)Embracing Frankl’s giving“Meaning to Life”as a leverage for increasing pleasure of life;2)Recognizing and promoting Creative Individualism as the legitimized ground for inequality;3)Increasing Social Cohesion,required for social empowerment and attaining security and happi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quality and inequality social mobility educational inequality capitalist egotism creative individualism meaning of lif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