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从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生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29,共9页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时期,成型于秦汉时期,经历了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台谏相辅、台谏合一的体系演变。监察制度包括职掌巡视纠弹的御史体系与谏诤封驳的谏官体系,两个体系相辅相成便能发挥约束权力的功效;当谏官体系日趋衰...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时期,成型于秦汉时期,经历了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台谏相辅、台谏合一的体系演变。监察制度包括职掌巡视纠弹的御史体系与谏诤封驳的谏官体系,两个体系相辅相成便能发挥约束权力的功效;当谏官体系日趋衰弱、与御史体系混为一体的时候,监察制度整体效用也大为削弱。有必要在探究不同监察制度体系演变更替之后,进一步分析古代监察制度权威性的根源、有效性的基础,以及制度理念和功能蜕变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制度 御史 谏官 复合性体系 单一性体系
原文传递
浅析唐代君主政治生态环境与制度文明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宝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47,共11页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隋唐时期,开始步入一个空前完善的历史时期。尤其在制度与文化方面呈现出一派盛唐气象。这个时期的君主政治表现出许多为后代所仰慕、具有典范意义的君臣模式与制度文明,不仅对中国历史也对东亚历史乃至世界...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隋唐时期,开始步入一个空前完善的历史时期。尤其在制度与文化方面呈现出一派盛唐气象。这个时期的君主政治表现出许多为后代所仰慕、具有典范意义的君臣模式与制度文明,不仅对中国历史也对东亚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唐代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历史地位,是与唐初以来的政治生态环境及其完善的制度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君主政治 君臣道合 给事中 谏官
下载PDF
论杜甫的朝班记忆与谏官形象重塑 被引量:1
3
作者 傅绍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79,共10页
朝班记忆是杜甫晚年诗歌创作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杜甫在朝廷的谏官生涯虽然短暂,却构成了他难忘的政治回忆。在离开长安的日子里,杜甫以朝班记忆为媒质,不断忆写自己为官时期谏诤经历。记忆特有的补偿和修复功能,让杜甫在回忆书写中... 朝班记忆是杜甫晚年诗歌创作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杜甫在朝廷的谏官生涯虽然短暂,却构成了他难忘的政治回忆。在离开长安的日子里,杜甫以朝班记忆为媒质,不断忆写自己为官时期谏诤经历。记忆特有的补偿和修复功能,让杜甫在回忆书写中对自己的谏诤活动进行了建构性叙述。在这些叙述中,他克服了自己曾经极为卑谦的罪臣心理,用廷争、抗疏、折槛等词语描述自己当年失败的谏诤,勾画了自己理想谏臣的角色。在远离朝廷时,送友人入朝和太岁节俗等场景,触动了他的朝班记忆,他也用诗歌抒写自己深刻而执着的谏臣心理。杜甫晚年的朝班记忆书写,成功地完成了自己谏官形象的重塑,后世对他政治心理和朝官形象的认识和认可,也是基于他的这种记忆重塑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朝班记忆 谏官 形象重塑
下载PDF
北宋管师仁任谏官考论
4
作者 张林杰 《兰台世界》 2021年第2期137-140,共4页
在管氏人物中,北宋政治家、龙泉管氏的代表人物管师仁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宋史》有其传记。学术界鲜有人涉足管师仁的研究,实为遗憾。管师仁曾任过谏官,《宋史》中有涉及管氏任职谏官的记载,但不甚翔实。结合其他史料,对管氏任谏官一职... 在管氏人物中,北宋政治家、龙泉管氏的代表人物管师仁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宋史》有其传记。学术界鲜有人涉足管师仁的研究,实为遗憾。管师仁曾任过谏官,《宋史》中有涉及管氏任职谏官的记载,但不甚翔实。结合其他史料,对管氏任谏官一职详加考证,对我们研究管师仁的整个生平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师仁 谏官 革新派 考论
下载PDF
北宋晚期政治纷争中的台谏官--以“张舜民罢御史”为例
5
作者 刘增威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92-97,共6页
北宋台谏机构在仁宗朝得以强化,台谏合流成为趋势。在政治纷争中,台谏官往往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拥有独立言事的权力,可以品评朝政得失。在政治斗争漩涡中,他们或者坚持己见,以国家利益为重,对朝政得失进行劝谏,或者依附君主和宰执,... 北宋台谏机构在仁宗朝得以强化,台谏合流成为趋势。在政治纷争中,台谏官往往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拥有独立言事的权力,可以品评朝政得失。在政治斗争漩涡中,他们或者坚持己见,以国家利益为重,对朝政得失进行劝谏,或者依附君主和宰执,掀起政治纷争的浪潮。宋代鼓励台谏言事,其中免不了夹杂着意气之争。元祐二年(1087)四五月间,围绕张舜民罢监察御史一事,台谏机构引发轩然大波。累上奏疏请求恢复张舜民的职位,这场纷争历时两个月,以台谏官的人事大调整而告结束,大部分台谏官集体被调离岗位,其中通过台谏官与君权、相权的权力角逐,折射出台谏官势力的病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舜民 台谏官 政治纷争
下载PDF
论杜甫和白居易谏诤心态差异的文化模型 被引量:5
6
作者 傅绍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0-76,共7页
唐代设置了从八品至三品的谏官体系,谏官的制度化,一方面满足了文人谏政的政治愿望;另一方面又使得谏诤权力固化,削弱了文人谏政的政治使命感。这种现象在白居易的任职经历中表现得最为集中。与杜甫相比,杜甫虽然最高官职仅是八品拾遗,... 唐代设置了从八品至三品的谏官体系,谏官的制度化,一方面满足了文人谏政的政治愿望;另一方面又使得谏诤权力固化,削弱了文人谏政的政治使命感。这种现象在白居易的任职经历中表现得最为集中。与杜甫相比,杜甫虽然最高官职仅是八品拾遗,但却终身未忘谏诤本色。而白居易任拾遗只是其政治生涯中的短暂时光,谏职期间,敢杀身进谏。而不任谏职之后,则再无谏臣风采。杜甫和白居易代表了唐代谏臣的两大类型。杜甫是使命性谏官,而白居易则是职务性谏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白居易 拾遗 谏诤心态
下载PDF
张湄《瀛百咏》之台湾地区食农书写
7
作者 赖丽娟 《闽台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81-96,共16页
张湄著有《瀛百咏》,为其吟咏台湾风物之写实作品,对了解当时台湾地区的风物民情,大有神益。兹以笔者数年前发现乾隆七年刊刻的《瀛百咏》一卷为底本,结合笔者成长背景、务农经验,分析《瀛百咏》中有关食物和水果的书写,以探讨清代前期... 张湄著有《瀛百咏》,为其吟咏台湾风物之写实作品,对了解当时台湾地区的风物民情,大有神益。兹以笔者数年前发现乾隆七年刊刻的《瀛百咏》一卷为底本,结合笔者成长背景、务农经验,分析《瀛百咏》中有关食物和水果的书写,以探讨清代前期台湾社会之农业生活。其中食物分为主食、副食、饮料、调味品;主食又细分为小米、“都都”;副食则为鹿肉、鱼肉;饮料专指酒;调味品则指蔗糖。水果方面有:、西瓜、菩提果、番柑、番橘、波罗蜜、菠萝、番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湄 巡台御史:《瀛百咏》 《柳渔诗钞》 食农
下载PDF
雍正年间“台湾北路番乱事件”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齐笑婕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3年第1期104-121,共18页
雍正年间“台湾北路番乱事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由大甲西社主导的“番乱”倾向于“泄愤”,因未触及清廷在台统治,官府在剿抚初期偏重于“安抚”;第二阶段由牛骂、沙辘、南大肚三社主导的“番乱”具有明显的“谋逆”倾向... 雍正年间“台湾北路番乱事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由大甲西社主导的“番乱”倾向于“泄愤”,因未触及清廷在台统治,官府在剿抚初期偏重于“安抚”;第二阶段由牛骂、沙辘、南大肚三社主导的“番乱”具有明显的“谋逆”倾向,且南、北二路在这一阶段皆有暴动发生,因此官方采取“重兵围剿”方式进行平叛。此次“番乱”处理中官方的被动应对与民间力量的主导性作用,共同反映了国家视野下地方治理偏重“治官”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巡台御史 雍正皇帝 大甲西社 剿抚
下载PDF
铁面谏官与教育宗师屠仁守 被引量:1
9
作者 胡仕奇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71-75,共5页
屠仁守是清末年间名动全国、首屈一指的铁面御史,是开时代风气的教育宗师。他出身官宦世家,一生横跨官场与学界:作为官员,恪守御史职责,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为官铁面正直;作为学者和教育家,他学识渊博,贯通中西,他在改革旧书院体制、培养... 屠仁守是清末年间名动全国、首屈一指的铁面御史,是开时代风气的教育宗师。他出身官宦世家,一生横跨官场与学界:作为官员,恪守御史职责,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为官铁面正直;作为学者和教育家,他学识渊博,贯通中西,他在改革旧书院体制、培养人才、开启学风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仁守 铁面谏官 教育宗师
下载PDF
清初西北茶马御史述论
10
作者 郭宇昕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65,214,共14页
顺治二年,清朝平定陕西后,沿袭明朝之制,由中央选派监察御史一员赴西北地方专责西北茶马贸易及苑监牧政,称“茶马御史”。茶马御史任期例以一年一更,下辖茶马司、苑马寺及孳牧诸监。受西北形势影响,茶马御史权责屡有调整,后经几任茶马... 顺治二年,清朝平定陕西后,沿袭明朝之制,由中央选派监察御史一员赴西北地方专责西北茶马贸易及苑监牧政,称“茶马御史”。茶马御史任期例以一年一更,下辖茶马司、苑马寺及孳牧诸监。受西北形势影响,茶马御史权责屡有调整,后经几任茶马御史整饬,茶、马诸务有所复兴,但始终未复旧观。由于清朝用马情况与边疆形势相比明朝发生了变化,不再专一依赖茶马御史提供马匹,加之蒙古各部相继臣服,边外平靖,已无须专职维护,待清世祖驾崩、清廷满汉关系变化引发政治形势转变,茶马御史遂于康熙七年裁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茶马御史 茶马贸易 马政 西北
原文传递
唐后期藩镇官员兼宪衔探析——兼论御史台与藩镇的关系
11
作者 李瀚 《唐宋历史评论》 2021年第2期109-124,共16页
兼宪衔是唐后期常见的藩镇官员带职。在拥有寄予官资的本官的同时,藩镇官员通过兼宪衔获得使下御史身份。以往学界认为御史台职官是以兼宪衔的形式授予藩镇官员,忽视了监察御史里行、殿中侍御史内供奉、侍御史内供奉三职的特殊性。监察... 兼宪衔是唐后期常见的藩镇官员带职。在拥有寄予官资的本官的同时,藩镇官员通过兼宪衔获得使下御史身份。以往学界认为御史台职官是以兼宪衔的形式授予藩镇官员,忽视了监察御史里行、殿中侍御史内供奉、侍御史内供奉三职的特殊性。监察御史里行等三职可以不搭配其他官职独立使用,在实际上发挥着本官的功能。在安排官员的朝位班序时,担任监察御史里行等三职的官员入御史班,其他带兼宪衔的官员依据本官确定站位。但藩镇长官可以依据兼宪衔入御史班。相较其他使职,节度使、观察使等藩镇长官与御史台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这一联系也在御史台与藩镇间的文书往来、藩镇官员的台参礼仪中有所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兼宪衔 监察御史里行 御史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