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时间延伸网络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熊盛武 丁威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CAS 2009年第6期885-888,共4页
提出了时间延伸网络模型,该模型模拟接到自然灾害预警时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撤离人群,及最大化地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将启发式算法与时间延伸网络相结合,并把影响地区分割为点,通过区域之间的公路交通连接形成一个随时间动态... 提出了时间延伸网络模型,该模型模拟接到自然灾害预警时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撤离人群,及最大化地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将启发式算法与时间延伸网络相结合,并把影响地区分割为点,通过区域之间的公路交通连接形成一个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撤离网络,实时地将受灾地区的人群撤离到安全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点可能完全被影响,需要动态地重组撤离网络,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受灾群众撤离。研究模型以及方法对于地震等其他自然灾害中人群的撤离,以及交通堵塞的疏散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网络 时间延伸网络 安全区 影响区 自启发算法
下载PDF
浆固碎石桩成桩注浆渗透影响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温世清 刘汉龙 陈育民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8-163,共6页
浆固碎石桩作为一种新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其主要通过注浆改善桩体的加固效果,同时通过浆体渗透来改善桩周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从而减小浆固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针对浆体对桩周土体的渗透作用,按照平面轴对称问题,推导出注浆渗透影响... 浆固碎石桩作为一种新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其主要通过注浆改善桩体的加固效果,同时通过浆体渗透来改善桩周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从而减小浆固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针对浆体对桩周土体的渗透作用,按照平面轴对称问题,推导出注浆渗透影响范围的计算方法和浆固区压缩模量计算公式,并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验证了浆固区压缩模量计算公式的正确性。随后,利用数值计算分析,对浆固区影响范围进行量化分析,并通过数值拟合得到了考虑注浆渗透影响的桩体等效半径计算公式。所得结果对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固碎石桩 渗透影响范围 浆固区压缩模量 桩体等效半径
下载PDF
采区溜井卸矿冲击载荷作用的理论分析与验证 被引量:64
3
作者 宋卫东 王洪永 +1 位作者 王欣 杜建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6-332,340,共8页
以运动学理论为基础对矿石在溜井中的运动规律进行理论推导,结合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初始冲击时法向冲击力较大,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法向冲击力逐渐减弱切向冲击力逐渐增强,对井壁造成的破坏由以法向... 以运动学理论为基础对矿石在溜井中的运动规律进行理论推导,结合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初始冲击时法向冲击力较大,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法向冲击力逐渐减弱切向冲击力逐渐增强,对井壁造成的破坏由以法向破坏为主转变为剪切破坏为主;(2)冲击点的间隔越来越大,冲击角度逐渐减小,矿石经过2~3次冲击井壁之后垂直落入井中;(3)理论推导得到形成的2个冲击带位于井口下2.0~5.6m及26.4~38.2m处,试验得出的破坏范围为井口下1.95~10.2m及19.4~40.2m处,试验所得的冲击带范围较理论推导结果略大;(4)处于冲击区域的压力盒数据变化最大,处于矿石磨损区域的压力盒数值变化较小且变化趋势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载荷 理论推导 冲击带 相似模型试验
下载PDF
重复采动巷道塑性区时空演化规律及稳定控制 被引量:28
4
作者 吴祥业 刘洪涛 +3 位作者 李建伟 郭晓菲 吕坤 王婧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389-3400,共12页
针对双巷布置工作面留巷受重复采动影响围岩变形破坏严重、支护难度大、存在冒顶隐患等问题,以神东布尔台矿22205回风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方法,分析了重复采动巷道围岩塑性区及应力时空演化规律,获得巷道... 针对双巷布置工作面留巷受重复采动影响围岩变形破坏严重、支护难度大、存在冒顶隐患等问题,以神东布尔台矿22205回风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方法,分析了重复采动巷道围岩塑性区及应力时空演化规律,获得巷道围岩从掘进稳定到废弃的整个动态破坏过程,以及不同位置围岩破坏状态的静态空间展现,阐明重复采动巷道塑性区变化的动-静组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采动过程中塑性区扩展时间阶段与空间区域存在对应关系并根据现场实测得到空间区域具体范围,是分析巷道变形机理及提出分次支护方案的重要基础。②获得塑性区非对称扩展机理:其范围由偏应力大小决定,方位则由主应力方向主导,偏应力大小及角度共同作用造成塑性区非对称扩展,进而产生非对称变形,并以此揭示了重复采动巷道塑性区随时空扩展力学机制。③根据塑性区扩展形态,得出一次采动过程中塑性区深度及范围扩展显著且顶、底板明显大于两帮;2次采动过程中塑性区深度变化较小,而范围明显增加,主要发生在煤壁帮顶角位置及煤柱帮底角位置。④基于重复采动过程中塑性区扩展时空关系,提出分次补强支护方法,解决重复采动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根据塑性区扩展形态及现场实测明确具体补强时间、地点及参数,并进行顶板补强支护,节省工期同时保障了回采期间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影响 保留巷道 塑性区 偏应力 围岩控制
下载PDF
T形中间包新型控流装置的模拟及试验 被引量:28
5
作者 陈远清 仇圣桃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5-49,共5页
针对连铸生产过程中钢包长水口与中间包湍流控制器对中存在偏差的实际情况,基于八流T形连铸中间包,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对中偏差对流场的影响;同时为减弱对中偏差的影响,设计了新型控流装置,并通过数值模拟和工业试验对其冶金效... 针对连铸生产过程中钢包长水口与中间包湍流控制器对中存在偏差的实际情况,基于八流T形连铸中间包,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对中偏差对流场的影响;同时为减弱对中偏差的影响,设计了新型控流装置,并通过数值模拟和工业试验对其冶金效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水口与稳流器对中偏差为50 mm时,中间包流场明显恶化,冲击区液面流速和湍流强度大幅增加,大大增加了卷渣风险,且死区体积增加了4个百分点;而新型控制装置使冲击区最大湍动能降低50%,冲击区液面更加平稳,死区体积基本不变,B类、C类夹杂物的合格率提高约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中间包 控流装置 对中 冲击区 卷渣
原文传递
转子系统碰摩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政策 徐健学 龚璞林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3期474-480,共7页
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现代理论对一个带间隙转子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 ,通过以转速比变化为参数的分岔图发现 :在超临界转速下存在完整的间隔混沌、周期加分岔序列 ,即系统在周期运动与混沌运动之间交替 ,且周期加一、周期数与临界转速... 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现代理论对一个带间隙转子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 ,通过以转速比变化为参数的分岔图发现 :在超临界转速下存在完整的间隔混沌、周期加分岔序列 ,即系统在周期运动与混沌运动之间交替 ,且周期加一、周期数与临界转速的倍数对应相等 ;在转速小于临界转速时 ,各个连续阶次谐运动的转换区分别都出现了经由一个倍周期分岔直接导致的混沌频带 ,后又直接由一个逆倍周期分岔转化为周期一的现象。同时还揭示了阻尼对系统谐波振动幅值和转换区混沌频带宽的抑制作用 ,以及非线性刚度对混沌频带的抑制和对谐波响应幅值的促进作用。提出设计转子系统时应适当增加阻尼和选材时综合考虑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系统提高转速时 ,转速不要在转换区滞留太长及工作转速尽量不要选在系统的临界转速的倍频上等建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 混沌频带 转子系统 碰摩行为
下载PDF
不规则波对浪溅区结构物冲击作用的试验研究——频域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任冰 王永学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3-60,74,共9页
对不规则波对浪溅区结构物的冲击作用实验结果进行了谱分析研究。给出了不同试验组次的结构物底面所受波浪冲击压力的谱分析结果,得到了结构物底面所受波浪冲击压力的谱矩m0沿结构物底面的分布规律,讨论了入射波波要素和结构物底面距静... 对不规则波对浪溅区结构物的冲击作用实验结果进行了谱分析研究。给出了不同试验组次的结构物底面所受波浪冲击压力的谱分析结果,得到了结构物底面所受波浪冲击压力的谱矩m0沿结构物底面的分布规律,讨论了入射波波要素和结构物底面距静水面的相对高度s H1 3对作用于结构物底面的冲击压力谱矩m0,avg.的影响,给出了平均冲击压力谱矩m0,avg.与统计分析的压力特征值Pc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波 波浪冲击 浪溅区 谱分析 海上结构物 冲击作用 频域分析
下载PDF
MBS树脂在改性PC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孟宪谭 朱卫东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2年第5期24-26,共3页
从宏观、微观方面对MBS/PC混合物的变形进行了分析 ,对MBS/PC混合物冲击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MBS树脂 改性 PC 应用 聚碳酸酯 耐冲击性能 变形 断裂 热老化 MBS/PC混合物
下载PDF
冲击高应力膨胀破碎软岩大变形巷道控制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毕颖 赵政文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4-180,共7页
针对义马煤业某煤矿21220工作面深部冲击高应力软岩巷道大变形的支护问题,采用FLAC3D有限元方法对21220工作面进行了模拟。模拟了巷道的破坏形态,揭示了巷道的变形、应力和裂纹扩展特征。理论分析了软岩巷道塑性区,软岩具有明显的膨胀潜... 针对义马煤业某煤矿21220工作面深部冲击高应力软岩巷道大变形的支护问题,采用FLAC3D有限元方法对21220工作面进行了模拟。模拟了巷道的破坏形态,揭示了巷道的变形、应力和裂纹扩展特征。理论分析了软岩巷道塑性区,软岩具有明显的膨胀潜力,当地应力单独作用时,现场需要的支护强度不太大,采用联合支护方式即可满足这一要求;当岩石的膨胀释能释放时,巷道会发生明显的变形,且变形是永久性的。提出了“喷-锚-注-喷-壳”支护方案,现场试验表明:顶板沉降量为70~80 mm,巷帮变化量为160~180 mm,底鼓收敛量为70~80 mm;改进后的支护体系有效地控制了围岩的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巷道 膨胀软岩 巷道变形 控制机理 塑性区
下载PDF
鞍钢厚板厂柱状层流冷却技术开发 被引量:4
10
作者 钱振声 《宽厚板》 2003年第2期31-34,共4页
本文阐述柱状层流冷却装备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及采用的措施。指出了该系统的优点与不足 ,提出了冷却装置三区理想的结构形式。
关键词 水处理 冲击区 喷头 冷却装置 控制冷却 轧钢厂 柱状层流冷却
下载PDF
单层板壳穿甲数值仿真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建 肖玉凤 +1 位作者 杨世全 杨冬梅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2-385,共4页
板壳结构在高速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穿甲是非常复杂的高度非线性动态响应过程,现有各种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应用范围与条件.借助于有限元程序LS-DYNA对单层板壳结构在具有锥形弹头导弹高速冲击载荷作用下的侵彻、穿孔过程进... 板壳结构在高速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穿甲是非常复杂的高度非线性动态响应过程,现有各种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应用范围与条件.借助于有限元程序LS-DYNA对单层板壳结构在具有锥形弹头导弹高速冲击载荷作用下的侵彻、穿孔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讨论弹体以不同速度、不同角度冲击不同厚度钢板所形成的塑性区域范围、破口形状和破口半径,定量描述了穿甲后钢板中的塑性区分布以及破口半径的大小.仿真分析表明,弹体的冲击速度和入射角度是影响板壳中塑性区分布范围和破口半径大小的主要因素.表明该数值算法适用于解决高速冲击动力学问题,模拟和预测材料在高速冲击下的瞬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载荷 穿甲 数值仿真 塑性区 破口半径
下载PDF
弹体侵彻混凝土开坑阶段阻力的计算 被引量:7
12
作者 薛建锋 沈培辉 王晓鸣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9-504,共6页
为了研究弹体侵彻开坑过程中弹头表面阻力,采用应力波表层损伤理论分析了混凝土开坑区的侵彻特性,并在应力波反射形成层裂的基础上解释了靶面成坑机理,建立了计算开坑区弹头表面阻力的新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方法对新模型进行验证。... 为了研究弹体侵彻开坑过程中弹头表面阻力,采用应力波表层损伤理论分析了混凝土开坑区的侵彻特性,并在应力波反射形成层裂的基础上解释了靶面成坑机理,建立了计算开坑区弹头表面阻力的新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方法对新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实验与新模型的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开坑过程中弹体表面阻力与速度和弹体头部形状有关。新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开坑深度与速度的关系,适用于弹体侵彻混凝土靶的阻力计算,克服了Forrestal半经验法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动力学 侵彻阻力 开坑区 应力波 损伤理论 层裂
原文传递
常规运载火箭解决落区安全问题的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田继超 宋强 +1 位作者 洪刚 张然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0-36,共7页
常规运载火箭在内陆发射场发射,落区在国内。火箭子级返回过程中存在空中解体或触地爆炸的可能性,落区安全性问题比较突出。常规运载火箭短时间内无法实现重复使用的目标,为解决落区安全性问题,在火箭不需做较大改进的情况下,采用将推... 常规运载火箭在内陆发射场发射,落区在国内。火箭子级返回过程中存在空中解体或触地爆炸的可能性,落区安全性问题比较突出。常规运载火箭短时间内无法实现重复使用的目标,为解决落区安全性问题,在火箭不需做较大改进的情况下,采用将推进剂空中排放或者发动机空中再次点火将剩余推进剂燃尽措施,降低火箭子级落地速度并解决子级触地爆炸的问题;同时采用栅格舵控制子级落点,将落区范围缩小,提高常规运载火箭发射落区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运载火箭 安全性 落区 再次点火 落点控制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空间多维关联规则模型与算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添强 秦小麟 +1 位作者 叶水生 包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1-306,共6页
空间对象具有自相关、连续性、多尺度等特点,导致空间关联规则挖掘与传统的统计关联规则挖掘不同,不存在统计的“事务”,挖掘更加复杂。本文用基于空间相关的影响域来创建“空间事务”,以代替传统关联规则挖掘中的事务,建立了一种新的... 空间对象具有自相关、连续性、多尺度等特点,导致空间关联规则挖掘与传统的统计关联规则挖掘不同,不存在统计的“事务”,挖掘更加复杂。本文用基于空间相关的影响域来创建“空间事务”,以代替传统关联规则挖掘中的事务,建立了一种新的应用于挖掘空间多维数据的空间多维关联规则模型(Spatialmultidimensionalassociationrulesmodel,SMARM)。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的挖掘算法SMARBIA,用基于影响域、空间支持度等剪枝技巧,克服了空间多维关联规则挖掘过程中候选项目集庞大的困难。实验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减少候选项目集而获得较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据挖掘 空间多维关联规则 空间数据 影响域
下载PDF
高含沙水流脉动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铭 尤超 赵荥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2-88,98,共8页
以某工程的表孔为依托,建立1∶100单体模型。通过配置不同含沙量的水流,对水垫塘底板含沙水流的脉动压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水流条件不同,含沙量对脉动强度的影响不同:水流条件较强时,脉动压强随着含沙量的增大,呈现先减... 以某工程的表孔为依托,建立1∶100单体模型。通过配置不同含沙量的水流,对水垫塘底板含沙水流的脉动压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水流条件不同,含沙量对脉动强度的影响不同:水流条件较强时,脉动压强随着含沙量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又增大的趋势,含沙水流最大脉动压强比清水最多减小24.73%;水流条件较弱时,脉动压强随着含沙量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含沙水流最大脉动压强比清水最大增加78.74%。冲击区含沙水流脉动压力分布比清水更接近正态分布,脉动压力能量大部分集中在0.4 Hz以内,功率谱无明显的优势频率,水流主要以低频大尺度漩涡为主。通过对高含沙水流水垫塘底板的脉动压强进行观测,总结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高含沙水流脉动压强特性的变化规律,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沙水流 冲击区 脉动压强 功率谱
下载PDF
3种非淹没双体丁坝作用尺度划分准则及比较 被引量:4
16
作者 曹晓萌 顾正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0-207,共8页
为了研究丁坝群对河流系统的作用,通过对不同间距下非淹没双体丁坝流场的比较分析,提出基于大尺度涡不相重叠、基于双丁坝断面流速分布相似和基于下游丁坝断面流速分布恢复的3种非淹没双体丁坝作用尺度划分准则,并对3种准则的优缺点及... 为了研究丁坝群对河流系统的作用,通过对不同间距下非淹没双体丁坝流场的比较分析,提出基于大尺度涡不相重叠、基于双丁坝断面流速分布相似和基于下游丁坝断面流速分布恢复的3种非淹没双体丁坝作用尺度划分准则,并对3种准则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3种划分准则对同一工况下非淹没双体丁坝的间距阈值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恢复段长度的经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双丁坝断面流速分布相似和基于下游丁坝断面流速分布恢复准则的计算结果相近且均在经验范围之内,基于大尺度涡不相重叠准则的计算结果偏小,但计算简单,可结合丁坝回流区长度计算公式用于对丁坝群作用尺度进行初步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坝 作用尺度 恢复区 数值模拟 河流系统
下载PDF
钢铁冶金方坯连铸机中间罐扩容改造
17
作者 李靖宇 《山西冶金》 CAS 2024年第8期202-204,共3页
通过对新钢一钢厂方坯连铸机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其中间罐由于容量小、冲击区域窄小等问题,在浇铸过程中钢水流动性差,钢渣不能上浮,铸坯夹渣等问题显著,且冲击区域常有穿罐现象。在中间罐存放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只有扩大中间框的容量才能... 通过对新钢一钢厂方坯连铸机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其中间罐由于容量小、冲击区域窄小等问题,在浇铸过程中钢水流动性差,钢渣不能上浮,铸坯夹渣等问题显著,且冲击区域常有穿罐现象。在中间罐存放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只有扩大中间框的容量才能够减少杂质的上浮,提高铸坯的质量,为了减小钢水对中间罐壁的冲击力度,需要同时对中间罐的冲击区域进行尺寸扩大,从而提升整个中间罐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罐 铸坯 质量 冲击区 改造
下载PDF
Continuum damage mechanics based modeling progressive failure of woven-fabric composite laminate under low velocity impact 被引量:4
18
作者 Zhi-gang HU Yan ZHA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51-164,共14页
A continuum damage mechanics (CDM) meso-model was derived for both intraply and interply progressive failure behaviors of a 2D woven-fabric composite laminate under a transversely low velocity impact.An in-plane aniso... A continuum damage mechanics (CDM) meso-model was derived for both intraply and interply progressive failure behaviors of a 2D woven-fabric composite laminate under a transversely low velocity impact.An in-plane anisotropic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of a 2D woven composite ply was derived based on CDM within a thermodynamic framework,an e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with damage for the fibre directions and an elastic-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with damage for the shear direction.The progressive failure behavior of a 2D woven composite ply is determined by the damage internal variable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with appropriate damage evolution equations.The interface between two adjacent 2D woven composite plies with different ply orientations was modeled by a traction-separation law based interface element.An isotropic damage constitutive law with CDM properties was used for the interface element,and a damage surface which combines stress and fracture mechanics failure criteria was employed to derive the damage initiation and evolution for the mixed-mode delamination of the interface elements.Numer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s were both carried out on a 2D woven glass fibre/epoxy laminate.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counterparts,verifying the progressive failure model of a woven composite laminate.The proposed model will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dynamic deformation and progressive failure behavior of composite laminate structures in the low velocity impact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um damage mechanics (CDM) Woven composite laminate Low velocity impact Interface element Cohesive zone
原文传递
冲击作用下钢护筒复合桩塑性区形成及迁移机制
19
作者 李扬 王振宇 +3 位作者 王鹤兰 高荣雄 袁毅 蔡怀强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4年第1期45-57,共13页
为探究钢护筒复合桩在冲击作用下塑性区形成和迁移机制,基于经摆锤冲击试验验证的钢护筒复合桩船舶撞击数值模型,通过对比钢护筒复合桩(SCC桩)和普通钢筋混凝土桩(RC桩)塑性区产生和发展的异同,以及不同钢护筒尺度下基桩塑性区的形成和... 为探究钢护筒复合桩在冲击作用下塑性区形成和迁移机制,基于经摆锤冲击试验验证的钢护筒复合桩船舶撞击数值模型,通过对比钢护筒复合桩(SCC桩)和普通钢筋混凝土桩(RC桩)塑性区产生和发展的异同,以及不同钢护筒尺度下基桩塑性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深入分析了钢护筒复合桩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塑性区域的产生和演化情况,探索了钢护筒长径比和厚径比对基桩塑性区域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钢护筒缩短了冲击作用下基桩的塑性区发展时间,使同种桩基中不同桩身位置的塑性区的产生部位趋于一致,增加了基桩参与受力的范围;钢护筒入土深度的增加和厚度的减小均导致基桩塑性区域向钢护筒包裹段转移,厚度偏小的钢护筒容易在冲击荷载作用下产生局部屈曲,导致基桩远离冲击侧也产生塑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基桩 钢护筒 冲击作用 动力响应 塑性区域
下载PDF
超高速撞击条件下靶体损伤区的数值模拟分析
20
作者 钱秉文 周刚 +7 位作者 陈春林 李名锐 高鹏飞 王可慧 戴湘晖 李明 马坤 吴崇欣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超高速撞击问题中,靶体损伤区研究能够弥补部分实验中难以精确获取成坑形貌的问题,为撞击机理研究和数值模拟的校验提供重要依据.损伤区的数值模拟研究开展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经过实验验证的损伤区判据.本文总结了已有的损伤区定量测... 超高速撞击问题中,靶体损伤区研究能够弥补部分实验中难以精确获取成坑形貌的问题,为撞击机理研究和数值模拟的校验提供重要依据.损伤区的数值模拟研究开展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经过实验验证的损伤区判据.本文总结了已有的损伤区定量测量实验结果,发现对于同一种靶体,多种切片显微测试方法得到的损伤区深度比较吻合,这给损伤区分析提供了便利.基于iSALE程序模拟分析了累计塑性应变、损伤因子和峰值压力作为损伤区判断参数的适用性,认为TPS=0.1适合作为损伤判据;D=1可以作为损伤判据,但误差较大需谨慎使用;峰值压力不适合作为损伤判据.通过参数化分析发现,随着孔隙率增大和靶体强度增大,损伤区深度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撞击 损伤区 塑性应变 损伤因子 峰值压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