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肠癌PARP表达与P-selectin和ICAM-1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1
作者 郝兰香 王娅兰 李圆圆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82-887,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与大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AR(聚腺苷二磷酸核糖,系PARP产物)、P-selectin及ICAM-1的表达;并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PAR与P-selectin、ICAM-1的共表达。... 目的初步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与大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AR(聚腺苷二磷酸核糖,系PARP产物)、P-selectin及ICAM-1的表达;并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PAR与P-selectin、ICAM-1的共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内PAR、P-selectin及ICAM-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肠黏膜(P<0.05);3种蛋白的表达仅与大肠癌转移有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AR与P-selectin和ICAM-1的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内PARP活性增强,并可能通过上调P-selectin和ICAM-1的表达而有利于大肠癌侵袭转移,有望成为判断大肠癌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P 大肠癌 转移 免疫组化 免疫荧光双标法
下载PDF
CD151和c-Met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荣玮 王俊苹 +4 位作者 于秀文 张晓杰 庄敏 刘晓雨 田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CD151和c-Met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各个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法对正常大肠黏膜和大肠腺癌组织各120例进行CD151和c-Met检测,及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CD151和... 目的探讨CD151和c-Met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各个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法对正常大肠黏膜和大肠腺癌组织各120例进行CD151和c-Met检测,及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CD151和c-Me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D151大肠正常黏膜和腺癌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21.7%(26/120)、72%(86/120),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Met大肠正常黏膜和腺癌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17.5%(21/120)、60%(72/120),腺癌组织与正常黏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大肠腺癌中,CD151和c-Met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的部位、大小无相关性,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Duke分期有关(P<0.05)。CD151和c-Met在大肠正常黏膜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经双变量相关分析,Spearman系数r=0.970,表达呈正相关(P<0.001)。CD151+、α3β1+、CD151+α3β1+与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期密切相关,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的因素(P<0.01、P<0.05、P<0.0001)。结论 CD151和c-Met在大肠癌的表达密切相关。CD151与c-Met联合表达是大肠癌临床预后判断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CD151 c—Met 免疫荧光双染
下载PDF
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对临床结核性创面石蜡组织中泡沫细胞及结核分枝杆菌显示效果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王鹏 尹斌 +3 位作者 贾赤宇 鲍武 苏映军 洪超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7-163,共7页
目的观察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对临床结核性创面石蜡组织中泡沫细胞及结核分枝杆菌(MTB)的显示效果,并与3种常规染色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2019年4月—2020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收治10例符合入选... 目的观察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对临床结核性创面石蜡组织中泡沫细胞及结核分枝杆菌(MTB)的显示效果,并与3种常规染色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2019年4月—2020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收治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结核性创面患者(男女各5例,年龄28~77岁),取其扩大清创术中切取并于该院病理科保存的创面石蜡组织进行研究。将每例患者创面石蜡组织制成40张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每种方法10张。计算4种染色方法切片剔除率;观察4种染色方法的创面肉芽肿组织识别检出情况并计数,观察4种染色方法的创面组织泡沫细胞识别检出情况;比较4种染色方法的创面肉芽肿组织及非肉芽肿组织中MTB检出情况;比较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肉芽肿组织及非肉芽肿组织中泡沫细胞的亚型分型及其分布、MTB检出率,创面组织中泡沫细胞形态清晰度以及MTB与泡沫细胞的非特异性着色率和阳性反应丢失率。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切片剔除率分别为3%(3/100)、1%(1/100)、6%(6/100)、2%(2/100),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种染色方法均能识别创面肉芽肿组织,肉芽肿结构数相近(F=1.284,P=0.28)。4种染色方法均能识别创面组织泡沫细胞,每张切片均检出。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创面肉芽肿组织与非肉芽肿组织中均未见MTB;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均显示MTB在创面肉芽肿组织及非肉芽肿组织中均有分布,多数MTB分布于创面肉芽肿组织中。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不能区分泡沫细胞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皮肤 泡沫细胞 分枝杆菌 结核 石蜡切片 免疫荧光双重染色 染色效果
原文传递
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在结核分枝杆菌肺炎患者中的诊断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仁德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25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在结核分枝杆菌肺炎患者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佳木斯市肿瘤医院诊治的结核分枝杆菌肺炎患者66例作为结核组,同期选择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炎患者66例作为非结核组。取所有患者的胸腔... 目的:探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在结核分枝杆菌肺炎患者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佳木斯市肿瘤医院诊治的结核分枝杆菌肺炎患者66例作为结核组,同期选择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炎患者66例作为非结核组。取所有患者的胸腔积液标本,采用涂片镜检-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进行检测,判断检测效果。结果:结核组的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总蛋白(total protein,TP)、葡萄糖(glutamate,GLU)均高于非结核组(P<0.05)。在66例结核分枝杆菌肺炎患者中,涂片镜检-荧光染色法检出56例,检出率为86.4%;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检出65例,检出率为98.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132例患者中,涂片镜检-荧光染色法的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为84.8%和98.5%,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的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为98.5%和1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显示涂片镜检-荧光染色法与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2和0.984。结论: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在结核分枝杆菌肺炎患者中的应用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都在98.0%以上,可提高检出率,可为结核分枝杆菌肺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荧光双重染色 结核分枝杆菌 肺炎 涂片镜检-荧光染色 敏感度 特异度 腺苷脱氨酶
下载PDF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血管紧张素Ⅱ对脊髓投射神经元氨基酸递质释放的调节 被引量:2
5
作者 胡联 朱大年 +2 位作者 王强 孙中杰 姚泰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5-390,共6页
用脊髓 (T8)中间外侧柱 (IML)微透析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 ,研究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微量注射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10 0pmol,n =11)后脊髓IML氨基酸递质释放的变化。在RVLM区微量注射ANGⅡ ( 10 0pmol,n =11) ,能显著增... 用脊髓 (T8)中间外侧柱 (IML)微透析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 ,研究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微量注射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10 0pmol,n =11)后脊髓IML氨基酸递质释放的变化。在RVLM区微量注射ANGⅡ ( 10 0pmol,n =11) ,能显著增加 (P <0 0 1)脊髓 (T8)内天门冬氨酸 (ASP ,从 4 75± 1 0 1升至 8 90± 2 2 8pmol/2 0 μl)和谷氨酸 (GLU ,从 18 99± 8 64升至 73 88± 2 9 2 6pmol/2 0 μl)的释放。在同一RVLM部位注射losartan( 10nmol,n =8)可以显著抑制注射ANGⅡ引起的GLU释放升高反应 (P <0 0 5 )。免疫荧光双标记结合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RVLM内 62 %~ 91%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呈AT1受体免疫阳性。此结果提示ANGⅡ诱发的脊髓内谷氨酸释放可能来源于RVLM内AT1受体免疫阳性的谷氨酸能脊髓投射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 脊髓中间外侧柱 血管紧张素Ⅱ 微透析 免疫荧光双标记 氨基酸递质 心血管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TSP-1及其受体CD47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初步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艾娜 谢席胜 +2 位作者 夏梦迪 龙琼先 王彦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9期9-14,共6页
目的构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模型,观察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及其受体CD47在肾脏的分布及变化,并探讨其在肾IR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n=5)和模型组(n=32),模型组下设IR... 目的构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模型,观察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及其受体CD47在肾脏的分布及变化,并探讨其在肾IR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n=5)和模型组(n=32),模型组下设IRI后1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4个时间点(4个小组),每个时间点各8只大鼠。通过阻断肾血流45分钟后再灌注构建肾IRI大鼠模型。观察肾IRI后各组大鼠尿量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的肾功能,通过HE染色了解肾脏病理损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肾组织中羟自由基和丙二醛的浓度。通过肾组织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双染,观察TSP-1和CD47蛋白在肾脏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尿量明显减少,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随着缺血再灌注后时间的延长,肾小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变性与坏死。肾间质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等变化。模型组大鼠肾小管HE染色病理损伤评分较正常组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IRI肾组织中的羟自由基和丙二醛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在肾IRI早期,肾小管TSP-1、CD47表达水平即明显增加,至肾IRI 24小时时TSP-1、CD47在残存肾小管中仍有较高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双染发现,在肾IRI肾小管TSP-1和CD47存在共表达。相关性分析发现羟自由基和丙二醛的浓度与TSP-1及CD47积分光密度呈正相关。结论肾IRI时大鼠肾脏TSP-1和CD4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氧化应激反应密切相关。TSP-1及其受体CD47共同参与了肾IRI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化应激 血小板反应蛋白-1 CD47 免疫荧光双染
下载PDF
Lewis y抗原与CD 147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琦 刘娟娟 +3 位作者 刘大我 朱连成 严丽梅 林蓓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9年第5期70-73,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Lewis y抗原及CD 147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00~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30例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高分化9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11例)、20例上皮性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20例上皮性浆... 目的探讨Lewis y抗原及CD 147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00~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30例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高分化9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11例)、20例上皮性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20例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瘤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样本中Lewis y抗原、CD 147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上述两种蛋白与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的关系。结果 Lewis y抗原的阳性表达方面,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90.00%)明显高于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60.00%)、浆液性囊腺瘤(35.00%)、及正常卵巢组(0)(P<0.05);Lewis y抗原的阳性表达率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间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P>0.05)。CD 147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86.67%)高于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55.00%)、浆液性囊腺瘤(35.00%)以及正常卵巢组(5.00%)(P<0.05),但其阳性表达率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Lewis y抗原和CD 147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同时高表达,且其表达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Lewis y抗原与CD 147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中呈现明显阳性表达,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可能与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 CD 147 LEWIS y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荧光双标法
原文传递
45S rDNA基因的不稳定性及其与转录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敏 周玲 +2 位作者 黄婧 徐安莉 王平 《激光生物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51-155,共5页
45S rDNA基因由串联重复序列构成,是遗传不稳定性的热点区域,易于发生DNA断裂和重组。以Hela和CHO细胞系为研究对象,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45S rDNA基因的不稳定性表型。结果表明,位点特异性的染色体浓缩失败是其... 45S rDNA基因由串联重复序列构成,是遗传不稳定性的热点区域,易于发生DNA断裂和重组。以Hela和CHO细胞系为研究对象,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45S rDNA基因的不稳定性表型。结果表明,位点特异性的染色体浓缩失败是其在中期染色体上不稳定性的主要表型。具有这种表型的染色体在后期可能会出现落后或粘连现象,甚至有可能引发断裂,形成卫星核。同时,免疫荧光双染色技术检测表明DNA双链断裂的标记蛋白(γH2AX)和RNA聚合酶I的上游结合因子(UBF)在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都存在共定位现象。该结果为探讨45S rDNA基因的不稳定性与转录的关系提供了直观的细胞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S RDNA基因 不稳定性 转录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免疫荧光双染色技术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
9
作者 王桂兰 顾晓林 +2 位作者 陈莉 鄂群 曹斌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48-954,共7页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HSPs)在涎腺良性、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对涎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法检测41例良性和17例恶性肿瘤中HSPs的表达。采用stata7.0卡方检验和s...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HSPs)在涎腺良性、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对涎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法检测41例良性和17例恶性肿瘤中HSPs的表达。采用stata7.0卡方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5种HSPs在良、恶性肿瘤中均明显表达,且良性混合瘤的HSP84(β)和HSP86(α)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腺瘤和腺淋巴瘤(P<0.01)。(2)HSP27在恶性肿瘤中表达率显著下降,与肿瘤恶性显著负相关(r=-0.3506,P<0.01),同时HSP70、HSP86(90α)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显著增加,尤其HSP70/HSP86(90α)在恶性肿瘤中双阳性表达率高达100%(Fisher s exactP<0.05)。结论(1)HSPs共同参与了涎腺肿瘤的发生,但存在表达种类和率的差异。(2)HSP27表达减弱可能是涎腺肿瘤分化降低的标志。(3)HSP70、HSP90,尤其HSP86(90α)可能通过致瘤顾客蛋白的持续活化促使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以HSP86(90α)为主的Hsp90可能是涎腺恶性肿瘤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热休克蛋白 免疫组化 免疫荧光双标记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下载PDF
P16、Ki67联合细胞学检查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娇 舒丽莎 +3 位作者 陈书玲 岳环 张凡 张国辉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6年第10期2176-2179,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的P16、Ki67的共表达情况,探讨P16、Ki67筛查宫颈病变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50例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50例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50例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及20例细胞学检查正常宫颈脱... 目的通过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的P16、Ki67的共表达情况,探讨P16、Ki67筛查宫颈病变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50例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50例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50例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及20例细胞学检查正常宫颈脱落细胞中的P16、Ki67的表达情况,并行Cervista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以病理活体组织检查(活检)为金标准。结果 HR-HPV A 9组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低级别病变(CINⅠ),宫颈高级别病变组(CINⅡ-Ⅲ,鳞癌)中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56,P<0.05);P16、Ki67共表达在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66,P<0.05),依次为0.00%、33.33%、55.00%、86.96%、100.00%。在ASCUS中,P16、Ki67诊断宫颈高级别病变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高于Cervista HR-HPV检测。结论 A 9组感染是引起宫颈鳞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P16和Ki67共表达在宫颈高级别病变中高于低级别病变,在ASCUS中,P16和Ki67对宫颈高级别病变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ervista HR-HPV检测,与细胞学检查联合,具有很大的筛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 KI67 免疫荧光双标 宫颈脱落细胞 宫颈高级别病变
原文传递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和Smac表达及神经调节素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琴 张睿 +1 位作者 张红 郭云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8-662,共5页
目的观察神经调节素-1β(NRG-1β)对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次级线粒体源性caspase激活剂(Smac)表达的影响,探讨NRG-1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健康♂Wiste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 目的观察神经调节素-1β(NRG-1β)对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次级线粒体源性caspase激活剂(Smac)表达的影响,探讨NRG-1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健康♂Wiste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对照组(n=50)和治疗组(n=50)。治疗组动物单剂量给予NRG-1β干预治疗。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双标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XIAP和Smac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能诱导脑组织细胞凋亡,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NRG-1β处理能明显减少脑组织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凋亡细胞数(P<0.05)。缺血/再灌注可诱导XIAP和Smac蛋白的表达,NRG-1β处理能上调XIAP和下调Smac的表达,协调神经细胞中XIAP/Smac的比例(P<0.05)。结论脑缺血后给予NRG-1β处理,可能通过协调XIAP/Smac蛋白的表达水平,调节细胞凋亡的发展过程,避免神经元发生不可逆损伤,从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节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XIAP SMAC 免疫荧光双标 免疫印迹
下载PDF
一种鉴定小鼠胚胎质量的双重荧光染色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芦天罡 郭勇 +1 位作者 倪和民 刘云海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28-932,共5页
尝试改进并建立一种较可靠的、适合小鼠胚胎质量参考鉴定的双重荧光染色(细胞计数)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本实验中抗羊脾细胞抗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5,作用时间为30min。豚鼠补体最佳稀释度为1∶5,两种分染染料H33342和PI的工作浓度均... 尝试改进并建立一种较可靠的、适合小鼠胚胎质量参考鉴定的双重荧光染色(细胞计数)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本实验中抗羊脾细胞抗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5,作用时间为30min。豚鼠补体最佳稀释度为1∶5,两种分染染料H33342和PI的工作浓度均降低至5.3μg/ml便可着色,染色时间延长至90min,加大了染料工作液中柠檬酸钠的浓度,并在计数观察前增加压片这一步骤。染色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血清物质对抗体补体的不良影响以及避光和快速的操作。双重荧光染色后小鼠胚胎内细胞团(ICM)细胞着色为蓝色,滋养层(TE)细胞着色为粉红色,数目清晰可辨。此方法可以作为一种简洁有效的小鼠胚胎质量鉴别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囊胚 双重荧光染色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BP1与Bcl-2表达相关性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贺广珍 李金运 张敬川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3年第9期2002-2006,共5页
目的:检测Beta protein 1(BP1)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Bcl-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运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5例乳腺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BP1的表达及乳腺癌组织中Bcl-2... 目的:检测Beta protein 1(BP1)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Bcl-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运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5例乳腺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BP1的表达及乳腺癌组织中Bcl-2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乳腺癌组织中BP1和Bcl-2有无共定位。结果:乳腺组织中,RT-PCR检测癌组织中BP1 mRNA表达量为0.944±0.534,相应癌旁组织中BP1 mRNA表达量为0.115±0.081,两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示癌组织中BP1蛋白表达水平为0.949±0.593,相应癌旁组织中为0.095±0.057,两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BP1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两种检测方法分别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得到一致的结果,癌组织BP1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乳腺癌组织中BP1与Bcl-2表达的相关性:RT-PCR检测BP1 mRNA的表达量为0.944±0.534,Bcl-2 mRNA的表达量为0.885±0.503(r=0.685,P<0.05);Western blot结果示BP1蛋白表达水平为0.949±0.593,Bcl-2蛋白表达水平为0.644±0.388(r=0.678,P<0.05)。结果表明BP1与Bcl-2的表达存在正相关。间接免疫荧光双标法:激光共聚集显微镜下观察到BP1与Bcl-2共定位于乳腺癌细胞的胞浆中。结论:BP1基因是导致乳腺癌发生的一种癌基因并可能成为乳腺癌中新的治疗靶点。BP1与Bcl-2的表达存在正相关,BP1可能通过上调Bcl-2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其发挥致癌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BP1 Bcl-2 RT-PCR WESTERN BLOT 间接免疫荧光双标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凝集素-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
14
作者 张冰 黎玮 +1 位作者 蔡文清 李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0期808-810,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血小板凝集素-1(TSP-1)在不同分级的膀胱肿瘤中的表达.方法 2000年4月~2003年9月的70例膀胱肿瘤患者切除标本,其中G1期28例、G2期27例、G3期15例(采用WHO病理分级),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标本进行染色,VEGF...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血小板凝集素-1(TSP-1)在不同分级的膀胱肿瘤中的表达.方法 2000年4月~2003年9月的70例膀胱肿瘤患者切除标本,其中G1期28例、G2期27例、G3期15例(采用WHO病理分级),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标本进行染色,VEGF和TSP-1的表达均采用平均血管密度(MVD)表示,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采用免疫荧光双染判断共表达,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VEGF表达的MVD值与肿瘤分级呈正相关;G1与G2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G2期与G3无显著性差异( P>0.1);TSP-1表达的MVD值随着肿瘤分级增加而降低,但无相关关系,但G1期与G2、G3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G2期与G3无显著性差异( P>0.1);在G1期,TSP-1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无相关关系( rs=0.167, P>0.1);激光扫描荧光双染显示,VEGF与TSP-1可以同时表达.结论 VEGF的表达随膀胱肿瘤分级增加而增强;VEGF是促进肿瘤形成的因素;TSP-1是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因素,但其抑制作用仅发生在初期;荧光双染仅可提供共同表达的证据,不能判断表达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血小板凝集素-1(TSP-1) 免疫组化法 平均血管密度 免疫荧光双染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下载PDF
叉头框C2在人胚淋巴管发生过程中的表达
15
作者 田丽娜 邓伟国 +4 位作者 邹积艳 马莉 丁言良 宋文龄 付艳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6-889,共4页
目的探讨人淋巴管胚胎期的发生和发育及叉头框C2(FOXC2)的表达。方法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作为淋巴管的标记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的方法,检测FOXC2和LYVE-1在妊娠5~11周的85例人胚胎标本淋巴管的... 目的探讨人淋巴管胚胎期的发生和发育及叉头框C2(FOXC2)的表达。方法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作为淋巴管的标记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的方法,检测FOXC2和LYVE-1在妊娠5~11周的85例人胚胎标本淋巴管的表达及淋巴管的发生发育情况。结果妊娠7周后的胎儿颈部及胸部的淋巴管出现LYVE-1表达。在妊娠大约10周时,胎儿肠系膜间淋巴管内皮细胞开始出现LYVE-1表达。FOXC2的表达早于LYVE-1,于妊娠第6周开始在中胚层间充质明显表达。FOXC2不仅表达于淋巴管,并广泛分布于椎体、心血管等部位。妊娠11周后的胎儿淋巴管内皮细胞中仍能见到FOXC2和LYVE-1的表达。结论在妊娠7~8周间(人胚胎发育35~42d),淋巴管开始形成,FOXC2和LYVE-1与淋巴管的发生和发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头框c2 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 淋巴管发生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 人胚胎
下载PDF
细胞周期蛋白E、B1在胃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6
作者 黄曼玲 杨玉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72-274,共3页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E、B1在胃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双标法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49例胃肠癌组织中cyclin E和cylcin Bl的表达。结果 胃肠癌中cyclin E和cylcin B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9%和40.8%,正常...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E、B1在胃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双标法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49例胃肠癌组织中cyclin E和cylcin Bl的表达。结果 胃肠癌中cyclin E和cylcin B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9%和40.8%,正常组织未见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cyclin E和cylcin Bl在胃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生长方式和分化程度相关,在膨胀性生长和高中分化肿瘤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浸润性生长和低分化的肿瘤(P<0.05),cyclin Bl在有远处转移的胃肠癌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的肿瘤组织(P<0.05)。结论cyclin E和cyclin Bl在胃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E 细胞周期蛋白B1 胃肠癌 肿瘤 基因表达 抗体
下载PDF
乳腺癌Ki-67及PCNA表达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景丽 张红英 +4 位作者 步宏 张杰 于萍 魏兵 张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 研究Ki 6 7与PCNA两种增殖抗原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原位表达特点以及二者的差异性问题。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双标法对 30例乳腺癌组织切片进行Ki 6 7及PCNA染色 ,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分析细胞核的荧光阳性面积 ,并对... 目的 研究Ki 6 7与PCNA两种增殖抗原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原位表达特点以及二者的差异性问题。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双标法对 30例乳腺癌组织切片进行Ki 6 7及PCNA染色 ,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分析细胞核的荧光阳性面积 ,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CNA的核阳性面积明显大于Ki 6 7,二者的阳性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在乳腺癌组织中 ,PCNA抗原表达较强 ,几乎涵盖了所有Ki 6 7的增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KI-67 PCNA 基因表达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抗体 病理诊断
下载PDF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生膜中的表达 被引量:7
18
作者 郭长梅 惠延年 +4 位作者 王雨生 阎峰 韩泉洪 崔志利 马吉献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增生膜中的表达,并鉴别增生膜中阳性细胞来源。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玻璃体切割手术获得的43例PVR增生膜进行CTGF蛋白的检测,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在阳性表...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增生膜中的表达,并鉴别增生膜中阳性细胞来源。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玻璃体切割手术获得的43例PVR增生膜进行CTGF蛋白的检测,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在阳性表达的增生膜和正常人眼球标本中判定CTGF阳性细胞来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VR增生膜中阳性细胞形态多是一类胞体为长圆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的上皮样细胞。17例C2-C3级膜中12例阳性,26例D1-D3级膜中19例阳性,其染色反应为阴性"-"、弱阳性"+"、阳性"2+"和强阳性"3+"的分别有5、3、6、3例和7、5、8、6例,总阳性率分别为70.6%和73.1%。统计学分析CTGF阳性表达与膜分级问无相关性(P>0.1)。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显示PVR增生膜中有RPE、巨噬细胞、神经胶质细胞,CTGF阳性细胞来源于RPE细胞;正常眼球RPE层不表达CTGF。结论正常眼球RPE层不表达CTGF,PVR形成过程中RPE细胞在TGF-β1等生长因子的刺激下,CTGF表达上调,表明CTGF参与了PVR增生膜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增生膜 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免疫荧光双标记法 CTGF 玻璃体切割手术 RPE细胞 细胞来源 神经胶质细胞 TGF-β1 阳性表达 PVR 双标记技术 上皮样细胞 统计学分析 眼球标本 细胞形态
下载PDF
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PVR增生膜中的EGFR 被引量:2
19
作者 闫峰 惠延年 +3 位作者 郭长梅 马吉献 苏静波 李婷婷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2-484,共3页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增生膜(PRM)中的表达,并判断EGFR阳性细胞可能的来源。方法 PVR增生膜43例,按病程分为3期,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其EGFR表达并做定量分析;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判定EGF...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增生膜(PRM)中的表达,并判断EGFR阳性细胞可能的来源。方法 PVR增生膜43例,按病程分为3期,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其EGFR表达并做定量分析;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判定EGFR阳性细胞来源。结果 早期膜中阳性荧光总量约为中期膜的2.06倍,12例晚期膜均表达阴性;EGFR表达阳性的细胞,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pan)和巨噬细胞标记抗体(HAM-56)呈阳性表达。结论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巨噬细胞具有EGFR,在PVR早期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荧光方法 检测 PVR 增生膜 EGFR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下载PDF
Ki-67和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玉 王晋芬 《临床医药实践》 2008年第5期334-336,共3页
目的:研究Ki-67与PCNA两种增殖抗原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原位表达特点及二者的差异性问题。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双标法对60例乳腺癌组织切片进行Ki-67及PCNA染色。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分析细胞核的荧光阳性面积,并对二者进行... 目的:研究Ki-67与PCNA两种增殖抗原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原位表达特点及二者的差异性问题。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双标法对60例乳腺癌组织切片进行Ki-67及PCNA染色。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分析细胞核的荧光阳性面积,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CNA的核阳性面积明显大于Ki-67。二者的阳性面积呈正相关。结论:在乳腺癌组织中,PCNA抗原表达较强,几乎涵盖了所有Ki-67的增殖信息,二者对增殖情况的反映各具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KI-67 PCNA 间接免疫荧光双标法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