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孔集料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确定方法的研究
1
作者 杨均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11,共3页
理论最大相对密度间接决定了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计算法、溶剂法和真空法都不能准确的获得多孔集料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文中提出采用浸渍法实测多孔集料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通过试验证实其精度较高。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理论最大相对密度 多孔集料 浸渍法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岛隧结合段高压旋喷桩地基沉降试验及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延宁 蒋斌松 +2 位作者 于健 高潮 方大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14-1521,共8页
港珠澳大桥岛隧结合段管节下部基础采用降水堆载预压+高压旋喷桩的复合地基形式。常见的原位测试技术不能合理评价地基加固效果,基于半无限空间的布辛涅斯克解,设计了一种采用堆载方式模拟地基应力分布用以分析评价管节沉降的试验方法,... 港珠澳大桥岛隧结合段管节下部基础采用降水堆载预压+高压旋喷桩的复合地基形式。常见的原位测试技术不能合理评价地基加固效果,基于半无限空间的布辛涅斯克解,设计了一种采用堆载方式模拟地基应力分布用以分析评价管节沉降的试验方法,通过预先埋置的高精度静力水准系统实测加载过程中的地基沉降,获得较好试验数据。用分层总和法、考虑变形模量非线性的切线模量法与实测数据及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切线模量法与实测值更为接近。试验表明以堆载方式模拟实际附加压力进而研究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特性的方法直接有效,可作为重要工程地基评价的辅助手段。研究结果对于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和现场原位测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沉管隧道 载荷试验 高压旋喷桩 复合地基 切线模量法
原文传递
库水长期升降作用下库岸边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邓成进 王孔伟 +1 位作者 袁秋霜 贾巍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6-100,共5页
选取三峡库区典型库岸的砂岩进行"浸泡-风干"循环试验,模拟库水升降条件对库区水位变幅区岩石强度的影响。根据岩石试验结果和岩体RMR法推算出经历不同水位条件下岩体参数劣化规律,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变幅区砂岩的劣化对库岸... 选取三峡库区典型库岸的砂岩进行"浸泡-风干"循环试验,模拟库水升降条件对库区水位变幅区岩石强度的影响。根据岩石试验结果和岩体RMR法推算出经历不同水位条件下岩体参数劣化规律,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变幅区砂岩的劣化对库岸典型滑坡区库岸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库岸边坡在库水长期作用下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水位升降过程对变幅区岩体质量的劣化作用较为明显,会导致库岸边坡破坏的时间大为缩短;库岸坍塌破坏过程与此类滑坡稳定性有直接的联系,可能最终会导致此类滑坡复活。研究成果可为库区内此类滑坡长期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岸边坡 浸泡-风干试验 库水位变幅区 滑坡复活 岩体RMR法
下载PDF
变压器绕组温升外推法的数学方法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敏 王博 +3 位作者 王伟 李鑫 董永星 郎丰源 《变压器》 2022年第2期33-37,共5页
本文中作者详细介绍了GB 1094.2-2013液浸式变压器温升试验绕组外推法计算电源切断瞬间的绕组温度的数学方法推导过程,并根据其计算原理提出了一种通过软件计算相关参数的方法和变压器绕组温度测量值的修正建议。
关键词 液浸式变压器 温升试验 绕组温度 外推法
下载PDF
沉管隧道变截面管段浮运流场及水流力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魏立新 杨春山 +1 位作者 莫海鸿 陈俊生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607-612,共6页
为了探索沉管隧道变截面管段浮运过程水流流场特征,开展管段浮运阶段绕流的CFD模拟,在模型试验结果验证的基础上,揭示变截面管段浮运过程水流流场及水流力分布特征,而后针对现有规范水流力计算公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修正理论计算法。研究... 为了探索沉管隧道变截面管段浮运过程水流流场特征,开展管段浮运阶段绕流的CFD模拟,在模型试验结果验证的基础上,揭示变截面管段浮运过程水流流场及水流力分布特征,而后针对现有规范水流力计算公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修正理论计算法。研究结果表明:CFD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吻合,数值模拟管段浮运可行且具备合理性;迎水面均匀流绕流管段,在壁面粘滞力和逆压梯度的作用下,来流与壁面分离并被挤向主流区;管尾流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形成一定尺度的回流区;数值分析及模型试验结果验证了规范公式水流力分布规律,但规范公式计算量值存在不容忽视的误差;耦合流速影响的水流力修正计算较规范方法,能更准确的表征出管段受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变截面管段 流场特征 模型试验 CFD模拟 修正计算法
下载PDF
海河沉管隧道注浆基础施工工艺试验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建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5-109,共5页
结合天津海河沉管隧道注浆基础做法进行研究,确定注浆工艺及参数,应用时确保沉管注浆基础质量。通过注浆基础模拟试验,确定了砂浆的配合比、浆液扩散半径、注浆压力等各项参数;通过不同检测方法比选,确定冲击影像及表面波法监测浆液填... 结合天津海河沉管隧道注浆基础做法进行研究,确定注浆工艺及参数,应用时确保沉管注浆基础质量。通过注浆基础模拟试验,确定了砂浆的配合比、浆液扩散半径、注浆压力等各项参数;通过不同检测方法比选,确定冲击影像及表面波法监测浆液填充效果;实际应用中对施工工艺进行了合理优化,对各项控制参数进行检验与修正。结果表明,海河隧道注浆基础顺利施工完成,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注浆基础 工艺试验 冲击影像法
下载PDF
砂流法处理沉管隧道地基的模型试验方法 被引量:11
7
作者 莫海鸿 房营光 +2 位作者 黎伟 陈俊生 谷任国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11年第3期14-17,共4页
介绍了针对广州市洲头咀变截面沉管隧道地基砂流法处理而设计的足尺砂流法试验模型,用于验证砂流法施工工艺设计并确定合理的施工参数,详细介绍了该模型、试验方案、试验参数、试验过程以及试验中的水压力和砂盘发展半径的量测方法及其... 介绍了针对广州市洲头咀变截面沉管隧道地基砂流法处理而设计的足尺砂流法试验模型,用于验证砂流法施工工艺设计并确定合理的施工参数,详细介绍了该模型、试验方案、试验参数、试验过程以及试验中的水压力和砂盘发展半径的量测方法及其测点布置等,并给出了试验测取的模型板底处的水压力-时程典型曲线、砂盘发展半径-时程典型曲线以及试验后砂盘效果图,该模型试验为国内为数极少的沉管隧道地基处理模型试验之一,并且是首个变截面沉管隧道地基的足尺模型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地基 变截面 砂流法 足尺模型试验 试验方法
下载PDF
南昌红谷隧道沉管灌砂基础施工技术 被引量:6
8
作者 杨艳玲 陈旺 万安锣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2-568,共7页
以南昌红谷沉管隧道为例,建立物模灌砂试验,实践表明砂水比1∶8-1∶12、水泥熟料掺量6%、灌砂压力控制在0.1-0.15MPa,砂积盘半径能达到7.5-8 m。综合灌砂量、压力监测、水下探摸、管内测量4种监测方式,并利用全波场无损检测法和冲击映... 以南昌红谷沉管隧道为例,建立物模灌砂试验,实践表明砂水比1∶8-1∶12、水泥熟料掺量6%、灌砂压力控制在0.1-0.15MPa,砂积盘半径能达到7.5-8 m。综合灌砂量、压力监测、水下探摸、管内测量4种监测方式,并利用全波场无损检测法和冲击映像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灌砂过程监测及其充填效果综合评价,得出结论:中孔以扩散半径达到7.5-8 m及充盈度≥65%为终孔指标,边孔以扩散半径达到7.5-8 m及溢砂与前一孔溢砂融合为终孔指标,进而指导砂泵压力及停泵时间;通过合理配置灌砂设备及选择优质灌砂料,并分析灌砂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E1—E6管段基础灌砂完成后,管段沉降值均在可控范围内,表明沉管管段灌砂基础质量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昌红谷沉管隧道 灌砂基础 模型试验 全波场无损检测 冲击映像法 砂积盘监测
下载PDF
冲击映像法在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钢壳混凝土界面脱空检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长亮 李松辉 +3 位作者 张龑 彭英俊 刘勋楠 白冰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38-2147,共10页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的沉管结构是国内首次大规模采用的钢壳混凝土“三明治”沉管结构。这种新型结构形式复杂,自密实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易在钢板与混凝土交界面形成脱空缺陷,局部脱空导致抗压强度降低,影响结构的整体安全。为实现钢壳混...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的沉管结构是国内首次大规模采用的钢壳混凝土“三明治”沉管结构。这种新型结构形式复杂,自密实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易在钢板与混凝土交界面形成脱空缺陷,局部脱空导致抗压强度降低,影响结构的整体安全。为实现钢壳混凝土脱空缺陷的快速、准确检测,以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为研究背景,基于冲击映像法开展大型沉管隧道钢壳混凝土脱空质量检测方法研究。首先,通过研究近源波场响应特性的变化规律,研发包括设备、软件及模型在内的钢壳混凝土脱空检测技术。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出钢壳混凝土脱空质量评价指标。最后,通过足尺模型试验对方法的效果进行验证,经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率为91%。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冲击映像法能够准确描述钢壳混凝土病害分布、定量评价脱空状况,为深中通道高质量建设和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 钢壳混凝土 无损检测 冲击映像法 足尺模型试验 脱空检测
下载PDF
Sand deposit-detect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del test of sand flow 被引量:2
10
作者 黎伟 房营光 +2 位作者 莫海鸿 谷任国 陈俊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2840-2848,共9页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sand-flow found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of Guangzhou Zhoutouzui variable cross-section immersed tunnel, a kind of sand deposit-detecting method was devised on the basis of full-scale 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sand-flow found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of Guangzhou Zhoutouzui variable cross-section immersed tunnel, a kind of sand deposit-detecting method was devised on the basis of full-scale model test of sand-flow method. The real-time data of sand-deposit height and radius were obtained by the self-developed sand-deposit detector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tecting method is simple and has high precision. In the use of sand-flow method, the sand-carrying capability of fluid is limited, and sand particles are all transported to the sand-deposit periphery through crater, gap and chutes after the sand deposit formed. The diffusion range of the particles outside the sand-deposit does not exceed 2.0 m. Severe sorting of sand particles is not observed because of the unique oblique-layered depositing proces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gap and chutes directly affect the sand-deposit expansion, and the expansion trend of the average sand-deposit radius accords with quadratic time-history cu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ersed tube TUNNEL FOUNDATION treatment model test of sand-flow method SAND DEPOSIT detect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and-deposi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