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定犯时代下违法性认识的立场转换 被引量:27
1
作者 王俊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0-194,共15页
在法定犯时代,为了在教义学上合理限定行政犯的处罚范围,应当转换违法性认识的基本立场,重新激活故意理论。责任理论导致故意概念的形式化,难以说明故意责任的实质。故意理论值得赞同,但是这里的“故意”指的是构成要件故意,从而违法性... 在法定犯时代,为了在教义学上合理限定行政犯的处罚范围,应当转换违法性认识的基本立场,重新激活故意理论。责任理论导致故意概念的形式化,难以说明故意责任的实质。故意理论值得赞同,但是这里的“故意”指的是构成要件故意,从而违法性认识应属于不法要素。采取故意理论,不会产生处罚的漏洞,其关键在于厘清未必的不法认识与法律过失的关系。在这一立场之下,理论上区分事实错误与违法性错误并没有意义,关键只在于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抵触行为规范的意思。无论是事实错误,还是规范错误,均有可能发生故意阻却的效果。而在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与空白构成要件中,强行区分事实错误与违法性错误,不仅没有必要,事实上也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 责任说 构成要件故意说 事实错误 违法性错误
下载PDF
再论违法性认识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星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40,共8页
在违法性认识是否有存在必要问题上,应当采用自然犯和法定犯的区分说。违法性区分说存在其合理性,正确认识违法性认识的理论内核对于正确把握违法性认识意义重大。角色分工的特点决定着行为主体在故意实施某种犯罪行为时,一般具有充分... 在违法性认识是否有存在必要问题上,应当采用自然犯和法定犯的区分说。违法性区分说存在其合理性,正确认识违法性认识的理论内核对于正确把握违法性认识意义重大。角色分工的特点决定着行为主体在故意实施某种犯罪行为时,一般具有充分的违法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 故意犯罪 角色分工
原文传递
犯罪故意的明知内容:社会危害性认识还是违法性认识 被引量:8
3
作者 薛瑞麟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168-174,共7页
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部分东欧国家以及我国,响起了一片倒社会危害性之声,仿佛它是破坏法制的"万恶之源"。与此相联系,国内一些学者在犯罪故意的明知内容上主张用违法性认识取代社会危害性认识。其实,在犯罪故意中,行为人明... 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部分东欧国家以及我国,响起了一片倒社会危害性之声,仿佛它是破坏法制的"万恶之源"。与此相联系,国内一些学者在犯罪故意的明知内容上主张用违法性认识取代社会危害性认识。其实,在犯罪故意中,行为人明知的社会危害性是对狭义社会危害性的认识。所谓的狭义社会危害性,是指对法益造成的实际危害或现实威胁,即李斯特倡导的实质违法性,它不包括犯罪主观方面和行为人的自身情况。这样的概念并不模糊,正如贝卡利亚所言,它是"任何中等智力的人都能够理解的"。在我国当前的国情条件下,坚持社会危害性认识说,仍是必要的、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危害性及其认识 违法性认识 刑事违法性认识
下载PDF
违法性认识论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玲玲 裴兆斌 胡宏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5-82,共8页
违法性认识是刑法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重要而棘手的问题,这些年出现的一些颇具争议的轰动性案件再次引发了对违法性认识相关问题的思考。本文对违法性认识的各种理论学说进行了思辨,分析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中的关系定位... 违法性认识是刑法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重要而棘手的问题,这些年出现的一些颇具争议的轰动性案件再次引发了对违法性认识相关问题的思考。本文对违法性认识的各种理论学说进行了思辨,分析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中的关系定位。提出了应树立社会危害性认识主导故意犯罪认定观,把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纳入责任要素范畴,应用违法性认识错误回避的可能性进一步考量刑事责任,推进犯罪构成理论在我国的系统化与科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 社会危害性认识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原文传递
违法认识可能性理论的检讨与反思 被引量:8
5
作者 赵运锋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3-112,共10页
违法性认识是犯罪成立的责任主义基础,不过,违法认识可能性判断依然缺乏规范性与明确性,为缓和违法认识可能性导致的司法紧张,需要通过预防必要性进行缓和。在大陆法系阶层式犯罪论体系下,违法认识可能性的体系地位对正当化事由、保安... 违法性认识是犯罪成立的责任主义基础,不过,违法认识可能性判断依然缺乏规范性与明确性,为缓和违法认识可能性导致的司法紧张,需要通过预防必要性进行缓和。在大陆法系阶层式犯罪论体系下,违法认识可能性的体系地位对正当化事由、保安处分及规范责任论构建等内容具有积极意义。在我国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中,违法认识可能性应该是故意要素。违法性认识是可谴责性的意志表现,是对整体法秩序的反对或轻视。规范要素与事实要素的区分具有相对性,需从形式依据、实质依据、政策依据等维度进行判断,并对两者的区分标准进行完善和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 责任主义 预防必要性 规范要素 风险社会 犯罪构成
下载PDF
违法性认识解读 被引量:3
6
作者 方加亮 《河南社会科学》 2003年第4期58-60,共3页
将违法性认识作为犯罪故意的内容,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对违法性认识本身如何理解,理论中尚有缺乏明晰之处。基于理论的完善与实践的需要,对违法性认识应注意三点:一、对违法性认识的主体应予明确化,即区分认识主体与评... 将违法性认识作为犯罪故意的内容,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对违法性认识本身如何理解,理论中尚有缺乏明晰之处。基于理论的完善与实践的需要,对违法性认识应注意三点:一、对违法性认识的主体应予明确化,即区分认识主体与评价主体;二、对违法性认识中“法”的理解,应采用违反法律规范的认识说;三、在违法性认识中,犯罪客体只是一种评价性要素,并非认识主体的认识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 认识主体 评价主体 犯罪客体 犯罪故意 刑法
下载PDF
违法性认识错误的证明困境及其出路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桐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4-127,共14页
随着法律规范的精细化和法定犯时代的到来,以知法推定为基础的“不知法不免责”理念逐渐松动,违法性认识错误成为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辩护事由。虽然违法性认识证明的困难性已难以成为支撑“违法性认识不要说”的理论根据,但是与仅属于主... 随着法律规范的精细化和法定犯时代的到来,以知法推定为基础的“不知法不免责”理念逐渐松动,违法性认识错误成为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辩护事由。虽然违法性认识证明的困难性已难以成为支撑“违法性认识不要说”的理论根据,但是与仅属于主观事实的违法性认识不同,违法性认识错误兼具主观事实和否定事实的双重特性,辩方如何有效证明其存在仍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之一。在诉讼证明中,应当明确控方证明违法性认识的推论步骤,严格限制推定的适用范围;对属于辩方证明的违法性认识错误应从证明方式、证明责任、证明标准3个方面区分定罪证明与量刑证明,充分发挥间接证明的灵活性,以保障违法性认识错误作为辩护事由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 违法性认识错误 主观事实 否定事实 证明责任
原文传递
论规范的故意概念对不法与罪责区分论之否定——从一个学术史的考察开始谈起
8
作者 石佳宇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8-97,共10页
从学术史的发展角度看,不法与罪责的主客观二分具有多义性。随着法益侵害判断的主观化与归责理论“客观化”原则的倾塌,故意犯在不法层面的行为归属判断的主观性格日渐显现。犯罪故意不是事实的心理要素而是具有规范功能的判断要件。规... 从学术史的发展角度看,不法与罪责的主客观二分具有多义性。随着法益侵害判断的主观化与归责理论“客观化”原则的倾塌,故意犯在不法层面的行为归属判断的主观性格日渐显现。犯罪故意不是事实的心理要素而是具有规范功能的判断要件。规范的犯罪故意概念应包含认知、行为决意与情绪意志三部分,其中违法性认识应填充于情绪意志之中从而架构起犯罪故意的规范面向,而期待可能性作为个人的行为能力判断则是规范故意的成立前提。至此,罪责阶层的两大主观化要素统一于规范的犯罪故意概念,既有的不法与罪责的二分法将名存实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法 罪责 规范故意 违法性认识 期待可能性
下载PDF
不法归属视野下违法性认识的功能论证——兼论《刑法》第14条之规范解释 被引量:3
9
作者 石佳宇 《南大法学》 CSSCI 2023年第4期30-51,共22页
随着不法归属理论由客观转向主观,违法性认识也在犯罪故意规范化的过程中获得了不法归属的功能:一方面,其在宏观层面重新定义了行为不法归属的起点———即“禁止风险”的含义;另一方面,其在微观层面重新形塑了主观不法归属的核心要件... 随着不法归属理论由客观转向主观,违法性认识也在犯罪故意规范化的过程中获得了不法归属的功能:一方面,其在宏观层面重新定义了行为不法归属的起点———即“禁止风险”的含义;另一方面,其在微观层面重新形塑了主观不法归属的核心要件———犯罪故意。立足于不法归属之上的故意说,既能合理解释教义学知识变化,也能正确回应学理对其的质疑。从我国《刑法》第14条的规定出发,结合本土刑法理论有关犯罪本质与犯罪构成关系的论述可以得出:我国刑法同样承认主观的不法归属理论,因此违法性认识也应是犯罪故意的要素。我国刑法犯罪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应是“刑事违法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在特定案件事实中应引入“刑法量的认识可能性”概念合理对行为人的刑事违法性认识进行推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 主观归属 犯罪故意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下载PDF
风险社会中责任与预防的平衡——以违法性认识为视角
10
作者 孟瑽瑢 《河北法律职业教育》 2024年第10期76-80,共5页
风险社会中立法司法呈现出以积极预防为目标的从严从重趋势,具体体现为轻罪比例增加,抽象危险犯以及法定犯数量增多。这种做法虽然有效应对了新风险,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责任主义的要求相违背。违法性认识在责任与预防这种对抗中发挥了... 风险社会中立法司法呈现出以积极预防为目标的从严从重趋势,具体体现为轻罪比例增加,抽象危险犯以及法定犯数量增多。这种做法虽然有效应对了新风险,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责任主义的要求相违背。违法性认识在责任与预防这种对抗中发挥了平衡作用,因此具有必要性。一方面,对违法性认识以规范标准评价其具体内容可以达到预防目的,另一方面,将具备相当的违法性认识作为承担责任的必要条件有效回应了责任主义对人权保护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主义 违法性认识 风险社会
下载PDF
犯罪故意成立视野下的违法性认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阳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4-78,共5页
违法性认识问题历来是刑法学界争论的焦点。在犯罪故意成立的视野范围内探讨违法性认识,应该从概念界定、构造和价值等方面进行,得出违法性认识是对行为违反法律规范或法律秩序的意识,即是行为形式违法性的认识,并且以直接、现实的认识... 违法性认识问题历来是刑法学界争论的焦点。在犯罪故意成立的视野范围内探讨违法性认识,应该从概念界定、构造和价值等方面进行,得出违法性认识是对行为违反法律规范或法律秩序的意识,即是行为形式违法性的认识,并且以直接、现实的认识为已足的结论,肯定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故意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 犯罪故意 违法性 规范评价
下载PDF
“套路贷”犯罪中涉恶问题的分析与疏解 被引量:3
12
作者 盛豪杰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69-78,共10页
套路贷犯罪中行为人构成恶势力的情况较为常见。在扫黑除恶刑事政策下,正确界定套路贷犯罪中的涉恶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对于套路贷恶势力的认定,危害性标准具有独立意义。由于危害性标准属于综合标准,法院在认定危害性标准时需要履行充... 套路贷犯罪中行为人构成恶势力的情况较为常见。在扫黑除恶刑事政策下,正确界定套路贷犯罪中的涉恶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对于套路贷恶势力的认定,危害性标准具有独立意义。由于危害性标准属于综合标准,法院在认定危害性标准时需要履行充分说明义务。在恶势力内部,恶势力成员的构成需要考察行为人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主要考察行为人对恶势力整体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客观方面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实质判断标准。对于成员间的地位问题,首要分子应是实际行使领导管理权且在套路贷恶势力中形成向心力的人。区分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与从犯,应在承认共同犯罪的主从犯地位的前提下,按照主客观事实进行综合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黑除恶 套路贷 恶势力 集团犯罪 违法性认识
下载PDF
论犯罪故意与违法性认识
13
作者 刘红 路红青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2002年第3期65-68,共4页
在外国刑法理论中“不知法律不负责”是一条古老的规则 ,在刑法理论与审判实践中一直重视区分法律错误与事实错误。但是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 ,这一规则面临着一些争论与问题。本文在介绍外国刑法有关理论的同时 ,联系我国的理论观... 在外国刑法理论中“不知法律不负责”是一条古老的规则 ,在刑法理论与审判实践中一直重视区分法律错误与事实错误。但是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 ,这一规则面临着一些争论与问题。本文在介绍外国刑法有关理论的同时 ,联系我国的理论观点进行讨论 ,提出了判断违法性认识是否为犯罪故意内容的标准 ,应当以司法者的判断为主 ,但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具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故意 违法性认识 社会危害性 刑法
下载PDF
无违法性认识减轻处罚之证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旭 陈凯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1-127,共7页
“不知法不免责”与“不知法不为罪”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不能采取单一的非此即彼的方法加以消解,完全考虑或者完全不考虑都会导致紧张关系的加剧。综合权衡法律权威与公众意志、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后,在厘清违法性认识相关理论的基础... “不知法不免责”与“不知法不为罪”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不能采取单一的非此即彼的方法加以消解,完全考虑或者完全不考虑都会导致紧张关系的加剧。综合权衡法律权威与公众意志、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后,在厘清违法性认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刑法外部和内部均能证明对无违法性认识的行为人予以减轻处罚的合理性。在司法实务中,可以尝试对空白罪状的法定犯、前行为合法而后行为无违法性认识的法定犯、无行业知法义务的法定犯、因生活环境突然变换无违法性认识的法定犯以及因存在违法性继承而无违法性认识的法定犯减轻处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 减轻处罚 证成
下载PDF
法定犯自然犯化对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婧雨 何婧如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14-119,共6页
法定犯设立之初是基于行政规制目的,将严重违反经济、行政法规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以违反前置法规为形式标准区分自然犯与法定犯,自然犯的反伦理道德性明显,对其产生的违法性认识错误一律视为不可避免,而法定犯是涉及经济、行政管理等特... 法定犯设立之初是基于行政规制目的,将严重违反经济、行政法规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以违反前置法规为形式标准区分自然犯与法定犯,自然犯的反伦理道德性明显,对其产生的违法性认识错误一律视为不可避免,而法定犯是涉及经济、行政管理等特定领域的犯罪,其错误可避免性的判断以一般内行人为尺度,进入特定领域活动的人对行业规范的认识若未达到一般内行人的标准则应视为行为人未努力获取必要的法知识,其错误可以避免。随着法定犯的自然犯化,二者界限变得不甚明确,诸多犯罪具有双重属性,继续按照区分原则对错误可避免性进行判断不再可行,此时,就需要寻求统一适用的方式即以一般人为标准兼采个人能力对错误可避免性进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 自然犯 法定犯
下载PDF
刑法中的违法性认识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国付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8-30,共3页
传统刑法理论并不要求在犯罪故意中有违法性认识,我国刑法界也以"不知法律不免责"为通说。然而随着刑法理论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理论观点受到质疑。我国刑法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的评... 传统刑法理论并不要求在犯罪故意中有违法性认识,我国刑法界也以"不知法律不免责"为通说。然而随着刑法理论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理论观点受到质疑。我国刑法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的评价违法性认识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 社会危害性认识 刑事责任
下载PDF
法定犯时代违法性认识的体系定位及司法适用
17
作者 朱叶雯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92-99,112,共9页
在法定犯语境下,不知法的不利后果由谁承担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风险如何分配的论争甚嚣尘上,确定违法性认识的体系定位及司法认定具有定纷止争的作用。相比自然犯本身蕴含的反社会性、反伦理性,法定犯的设置主要基于刑事政策的需要。法... 在法定犯语境下,不知法的不利后果由谁承担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风险如何分配的论争甚嚣尘上,确定违法性认识的体系定位及司法认定具有定纷止争的作用。相比自然犯本身蕴含的反社会性、反伦理性,法定犯的设置主要基于刑事政策的需要。法定犯作为原先规定在经济法则、行政法规中的条款对于普通社会大众来说具有获取的困难性、理解上的复杂性。但是实践中以违法性认识在司法实践中作为抗辩理由基本不被采纳,也产生了同案不同判的情况,理论与法律适用的抵牾不可忽视。通过梳理违法性认识的体系定位,以此论证违法认识可能性在个案判断中不应仅作为责任阻却事由,而应同时发挥入罪和出罪的作用,在现行立法框架下,建构针对法定犯的违法性认识判断方法及裁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 法定犯 违法认识可能性
下载PDF
韩国的犯罪故意论及其启示
18
作者 金昌俊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1-176,共6页
韩国主观主义犯罪论之下的犯罪故意论是形式性的。这一形式性的犯罪故意论与形式的犯罪体系相辅相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客观主义犯罪论之下的犯罪故意制度和理论是实质性的。而且其犯罪故意制度和理论中存在着无... 韩国主观主义犯罪论之下的犯罪故意论是形式性的。这一形式性的犯罪故意论与形式的犯罪体系相辅相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客观主义犯罪论之下的犯罪故意制度和理论是实质性的。而且其犯罪故意制度和理论中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弊端,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的故意论 实质的故意论 违法性认识 危害性认识 故意的双重地位和双重功能
原文传递
浅析违法性认识错误
19
作者 杨培华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22-25,共4页
违法性认识错误,是刑事司法实践中比较常见的客观存在的情况之一,直接影响到犯罪的成立与否、成立形态,并最终影响到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承担。我国刑法学界对违法性认识这一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争论也较为激烈。违法性认识独... 违法性认识错误,是刑事司法实践中比较常见的客观存在的情况之一,直接影响到犯罪的成立与否、成立形态,并最终影响到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承担。我国刑法学界对违法性认识这一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争论也较为激烈。违法性认识独立于犯罪故意、过失,但可能阻却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错误 犯罪故意 违法性认识
下载PDF
违法性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之影响——在理论体系的不适应中寻求概念的衔接
20
作者 齐敏光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35-40,共6页
"不知法不免责"现于罗马法时期,但随着社会发展及人类对刑罚功能认识的变化,各国学者纷纷提出质疑,一时可谓"群星璀璨"。作为舶来品,其引入必会对社会主义刑法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社会危害性与违法性认识之间的关... "不知法不免责"现于罗马法时期,但随着社会发展及人类对刑罚功能认识的变化,各国学者纷纷提出质疑,一时可谓"群星璀璨"。作为舶来品,其引入必会对社会主义刑法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社会危害性与违法性认识之间的关系如何?文章将违法性认识区分为实质违法性认识与形式违法性认识,认为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是实质违法性认识的内容,二者在概念上具有同质性,实质违法性认识应成为故意的内容;形式违法性认识应作为犯罪主观方面独立于故意范畴的要件,可以从轻或减轻刑事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 社会危害性 刑事责任 概念衔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