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别角色与焦虑及抑郁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余小芳 邓小农 王立皓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 探讨性别角色特质与焦虑及抑郁的关系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Beck抑郁问卷 (BDI)对 336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男女生在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 ... 目的 探讨性别角色特质与焦虑及抑郁的关系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Beck抑郁问卷 (BDI)对 336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男女生在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正性的男性化特质或女性化特质与焦虑、抑郁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双性化与男性化者比女性化与未分化者焦虑、抑郁水平低。结论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焦虑及抑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特性 焦虑症 抑郁 学生
下载PDF
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一项整合的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高承海 万明钢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2-928,共7页
以321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民族接触(与汉族)、民族认同、民族本质论、民族刻板印象、群际焦虑和交往态度(偏见指标)等变量,以整合的视角探讨了民族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民族接触通过降低群际焦虑和民族认同... 以321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民族接触(与汉族)、民族认同、民族本质论、民族刻板印象、群际焦虑和交往态度(偏见指标)等变量,以整合的视角探讨了民族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民族接触通过降低群际焦虑和民族认同、减弱消极刻板印象和民族本质论而间接促进了民族交往,民族认同在民族接触和民族本质论之间、消极刻板印象在民族接触和群际焦虑之间存在中介作用。这项整合的研究理论上丰富了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际接触 民族本质论 民族认同 群际焦虑 刻板印象 交往态度
下载PDF
《黄色墙纸》中的疯癫涵义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靓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82-85,共4页
本文旨在论述美国小说《黄色墙纸》叙事者疯癫实质,通过解读作品中主人公疯癫的原因,可以发现,小说中叙事者的疯癫反映了她所生活的19世纪的意识形态和妇女地位。由于她兼具受束缚的女性和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其疯癫也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 本文旨在论述美国小说《黄色墙纸》叙事者疯癫实质,通过解读作品中主人公疯癫的原因,可以发现,小说中叙事者的疯癫反映了她所生活的19世纪的意识形态和妇女地位。由于她兼具受束缚的女性和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其疯癫也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女性追求独立和自我空间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19世纪女作家构建自己女性文学传统的努力。总而言之,这部小说体现了19至20世纪一个普遍的文学主题,即:疯癫并非是单纯的精神错乱,它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正是通过疯癫,女性得以反抗社会的压抑,表达自己的意志,并且保持其独立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癫 双重身份 创作焦虑感 空间焦虑感
下载PDF
《白蛇2:青蛇劫起》:女性主义、性别冲突与身份焦虑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可红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68,共4页
《白蛇2:青蛇劫起》作为传统民间传说的最新动画电影演绎,突破了传统的以男性主角结构故事逻辑的做法,将女性主义视角延伸至主体和象征层面,在以奇幻想象的超真实主义画面展开冒险故事过程中,探讨了当代女性所面临的社会性别与身份焦虑... 《白蛇2:青蛇劫起》作为传统民间传说的最新动画电影演绎,突破了传统的以男性主角结构故事逻辑的做法,将女性主义视角延伸至主体和象征层面,在以奇幻想象的超真实主义画面展开冒险故事过程中,探讨了当代女性所面临的社会性别与身份焦虑问题,将传统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全新的时空营造,赋予其当代的面孔和精神,借以思考和表达当下女性的一些困境与女性母题,无疑能够赋予古老东方传说新的生气和灵魂,将中国动画提升到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蛇2:青蛇劫起》 女性主义 性别冲突 身份焦虑
原文传递
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身份焦虑及其文化建构 被引量:21
5
作者 欧小军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0,共4页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与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型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依赖其专业身份的文化建构,从外在身份赋予到内在文化创生的专业身份建构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存在先赋性身份焦虑、结构性身份焦虑与建构性身份焦虑...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与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型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依赖其专业身份的文化建构,从外在身份赋予到内在文化创生的专业身份建构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存在先赋性身份焦虑、结构性身份焦虑与建构性身份焦虑,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文化、建构可以身份互塑的关系文化、形成能够转识成智的实践文化是双师双能型教师化解身份焦虑继而进行文化建构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双师双能 身份焦虑 文化建构
下载PDF
“文学香港”与都市文化认同 被引量:14
6
作者 罗岗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7-13,共7页
“文学香港”这个论题的提出 ,是想探究“文学”在形成“香港”文化身份的过程中究竟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特别在以民族国家作为基本规划单位的现代 ,香港作为一个大都市 ,它是否有可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从对相关问题的讨... “文学香港”这个论题的提出 ,是想探究“文学”在形成“香港”文化身份的过程中究竟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特别在以民族国家作为基本规划单位的现代 ,香港作为一个大都市 ,它是否有可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从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以及文学作品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都市文化认同的建构当然不能依赖于刻板的想象方式 ,“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香港 文化认同 怀旧情绪 焦虑 香港意识 都市文化 李碧华 《胭脂扣》
下载PDF
“佛系青年”:观念、认同与社会焦虑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保森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32-38,共7页
目前,“佛系青年”一词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反映当下青年群体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的重要语词。这个概念的流行,既与媒介的传播作用有关,也与青年的时代境遇相联。从观念、认同与社会焦虑等三个方面对“佛系青年”这个概念的发生、内涵... 目前,“佛系青年”一词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反映当下青年群体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的重要语词。这个概念的流行,既与媒介的传播作用有关,也与青年的时代境遇相联。从观念、认同与社会焦虑等三个方面对“佛系青年”这个概念的发生、内涵和传播过程进行考察,可以获取对这个概念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在这一基础上,对青年群体的现实境遇和精神困境做出更为清晰、合理的描述和解释。“佛系青年”再次折射出当下青年群体在人生意义层面上的缺失和贫乏,这不仅与青年群体自身有关,也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社会状况有着重要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群体 佛系青年 观念 认同 社会焦虑
下载PDF
舆论反转事件中的污名化反转现象与网民群体身份认同危机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超群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3-127,共5页
较之传统社会,污名化现象在网络社会表现出职业角色、权力角色和开放性角色这三种被污名化对象交错转换的新特征。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信任缺失与怨恨情绪。这意味着网民群体存在着高度的身份焦虑,只有明确正义正当的价值坐标... 较之传统社会,污名化现象在网络社会表现出职业角色、权力角色和开放性角色这三种被污名化对象交错转换的新特征。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信任缺失与怨恨情绪。这意味着网民群体存在着高度的身份焦虑,只有明确正义正当的价值坐标体系,打破社会结构固化现象,才有可能实现去污名化,回答"我们是谁"的终极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反转事件 污名化 身份焦虑 群体认同
下载PDF
网络祈愿:幸运游戏、精神走私与认同困境 被引量:17
9
作者 蒋建国 杨盼盼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8-75,F0003,142,143,共11页
近来,网络转发祈愿行为频繁出现于各社交媒体中,受到舆论广泛关注。网络转发祈愿是一场关于幸运符号的游戏行为,具有一定的功利诉求,与传统宗教信仰仪式有着极大的差异,它体现出当代青年人身份焦虑以及价值迷茫。网络转发祈愿迎合了当... 近来,网络转发祈愿行为频繁出现于各社交媒体中,受到舆论广泛关注。网络转发祈愿是一场关于幸运符号的游戏行为,具有一定的功利诉求,与传统宗教信仰仪式有着极大的差异,它体现出当代青年人身份焦虑以及价值迷茫。网络转发祈愿迎合了当代青年网民的情感与娱乐需求,又在传播过程中发展成为新的亚文化现象,在转发互动过程中体现的精神走私与个人主义倾向值得我们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祈愿 身份焦虑 精神走私 青年亚文化
原文传递
“模范少数族裔”神话祛魅——试论《无声告白》中华裔美国人的精神危机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郭英剑 王芳 《英语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62-70,共9页
小说《无声告白》以美国70年代模范族裔家庭为观察对象,展现了美国华裔成功表象下所面临的精神危机。本文拟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身份焦虑和婚姻危机来探索美国华裔在种族融合上的困境,揭示小说对于"模范少数族裔"神话的解构。
关键词 模范少数族裔 身份焦虑 婚姻危机 种族融合 解构
下载PDF
社会困局与个体焦虑: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被引量:15
11
作者 岳天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8-104,共7页
从现代性及其动力机制出发,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可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解读,宏观视角主要包括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全球化和社会运动等,微观分析包括信任与风险、安全与焦虑和自我认同的困境等。吉登斯极富压缩式的分析取向和扩张... 从现代性及其动力机制出发,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可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解读,宏观视角主要包括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全球化和社会运动等,微观分析包括信任与风险、安全与焦虑和自我认同的困境等。吉登斯极富压缩式的分析取向和扩张性的逻辑演绎,虽然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未来社会的诱人曙光,甚至隐隐听到了通向未来美好生活之途的车轮声,但有关于现代性的社会运动很难让人类社会更为安全和人道。人类在"焦虑性"磨难中的浸淫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适应性反应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登斯 现代性 自我认同 焦虑和风险
下载PDF
汉代“边民”的族群身份与身份焦虑 被引量:12
12
作者 朱圣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61,共12页
汉代边民身为编户齐民,却与"蛮夷"杂处;名处"华夏"郡县,却居于帝国历史与现实中的"夷区";来自中原,却渐染"蛮夷风";既隶属于边郡政府,又未能完全摆脱其他边境势力的影响。凡此种种,使得边民有... 汉代边民身为编户齐民,却与"蛮夷"杂处;名处"华夏"郡县,却居于帝国历史与现实中的"夷区";来自中原,却渐染"蛮夷风";既隶属于边郡政府,又未能完全摆脱其他边境势力的影响。凡此种种,使得边民有着不同于"内郡汉民"与"塞内蛮夷"的族群特征和群体心理。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边民特殊的介于华、夷之间的族群身份。在边疆危机时期及进入华夏中心后,此种身份能够促使边民产生关于自身身份的焦虑。为应对与消除焦虑,各地边民精英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边民 族群身份 身份焦虑
原文传递
焦虑、寻觅与重建:赛珍珠的文化身份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建香 王洁群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39-44,共6页
在文化上,赛珍珠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但中国人并不认同她;她的美国血统决定了她的美国身份,而美国却没完全接纳她。她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拥有单一而又确定的文化身份,因而内心里总有种无“家”可归的焦虑。她终生都在寻觅和重建自己的文... 在文化上,赛珍珠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但中国人并不认同她;她的美国血统决定了她的美国身份,而美国却没完全接纳她。她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拥有单一而又确定的文化身份,因而内心里总有种无“家”可归的焦虑。她终生都在寻觅和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一个中西文化的融合者、沟通者。这正是她从事写作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强大心理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文化身份 心理焦虑 寻觅 重建
下载PDF
承认与身份焦虑:我国档案学学科认同的坚守与重建 被引量:10
14
作者 周林兴 周丽 《山西档案》 2020年第6期28-35,27,共9页
基于霍耐特承认理论,从学科承认视角回溯并分析了档案学的学科认同困境及其根源,围绕自我承认、他者承认、社会承认三个层面对档案学学科身份焦虑进行解析。从以下几个维度提出了档案学认同危机与身份焦虑的消解策略:主动性认同视角,加... 基于霍耐特承认理论,从学科承认视角回溯并分析了档案学的学科认同困境及其根源,围绕自我承认、他者承认、社会承认三个层面对档案学学科身份焦虑进行解析。从以下几个维度提出了档案学认同危机与身份焦虑的消解策略:主动性认同视角,加强档案学学科主体复位,坚守学科精神阵地;契约性认同视角,增强档案学跨学科互动交流,拓展学科发展增长点;指导性认同视角,重塑档案学学科身份,深度融合社会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学 学科承认 身份焦虑 学科认同
下载PDF
试论中国文学外译中的认同焦虑问题 被引量:8
15
作者 周晓梅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19,共8页
在当前中国文学外译的过程中,由于作品的传播力相对受限,我们较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认同焦虑。本文认为,这一焦虑主要源于主体文化身份结构的失衡;而要消除焦虑,我们需要在确保译作翻译质量的同时,多关注国外读者的文化身份,了解他们的... 在当前中国文学外译的过程中,由于作品的传播力相对受限,我们较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认同焦虑。本文认为,这一焦虑主要源于主体文化身份结构的失衡;而要消除焦虑,我们需要在确保译作翻译质量的同时,多关注国外读者的文化身份,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促进其对中国文学作品产生较高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外译 文化认同 焦虑
原文传递
时间意识与张爱玲小说艺术 被引量:8
16
作者 冯爱琳 《惠州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6-51,共6页
本文着重探讨张爱玲小说中时间意识形成的心理动因及表现 ,以及由此呈现出的小说艺术风貌。文章认为 ,时间焦虑背后的心理动因是身份焦虑 ,其外在表现是作品中呈现的两类时间形式 :现实时间与心理时间 ,张爱玲的时间策略是以心理时间操... 本文着重探讨张爱玲小说中时间意识形成的心理动因及表现 ,以及由此呈现出的小说艺术风貌。文章认为 ,时间焦虑背后的心理动因是身份焦虑 ,其外在表现是作品中呈现的两类时间形式 :现实时间与心理时间 ,张爱玲的时间策略是以心理时间操纵现实时间 ,在“过去”的时间场上找寻一片澄明之境。“意象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意识 张爱玲 小说 文学艺术
下载PDF
学术期刊编辑的理性诉求与实践智慧——从高校社科学报编辑身份焦虑谈起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寿富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1-156,共6页
学术期刊的本位功能就是传递学术前沿信息,展示研究者最新学术成果。运用逻辑理性呈现学术探索的创新性智慧,是学术期刊编辑的理性诉求。编辑学者化的内在价值就是身为编辑应该具备以学科为论域的学术价值判断能力。编辑身份应然的学术... 学术期刊的本位功能就是传递学术前沿信息,展示研究者最新学术成果。运用逻辑理性呈现学术探索的创新性智慧,是学术期刊编辑的理性诉求。编辑学者化的内在价值就是身为编辑应该具备以学科为论域的学术价值判断能力。编辑身份应然的学术素养,表现了编辑学者化的正当性,凸显了编辑必须具备的素质水平。将这种素质水平应用到实际办刊中的能力,就是编辑的实践智慧。编辑要自觉用好学术信息传播平台,科学谋划期刊发展定位,不断提升自身学术素养,充分展示编辑过程中的实践智慧在有为有位中化解身份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编辑 身份焦虑 编辑学者化 学术思维 实践智慧
原文传递
焦虑·转换·认同:石黑一雄《浮世画家》中身份问题的三重视域 被引量:6
18
作者 韩伟 何琪萱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石黑一雄的《浮世画家》以战败后的日本社会为文本背景,以小说中主人公的身份问题结构全文。本文认为,小说主人公小野的身份焦虑产生于"自我抉择"与"他者权威"二者话语的激烈碰撞之中;在转换身份时,其不断地在"... 石黑一雄的《浮世画家》以战败后的日本社会为文本背景,以小说中主人公的身份问题结构全文。本文认为,小说主人公小野的身份焦虑产生于"自我抉择"与"他者权威"二者话语的激烈碰撞之中;在转换身份时,其不断地在"自我感"和"道德感"中取舍;在进行个体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主体小野又兼有"自我意识局限性"和"身份反思被动性"两种特征。文章试图从身份焦虑、身份转换与身份认同三个视域出发,对作品叙事表象之下潜藏的人物身份认同危机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以此挖掘小说蕴含的深刻哲理意味与精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世画家》 身份焦虑 身份转换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努鲁丁·法拉赫《地图》中的身份认同危机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建玫 常雪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31-40,69,154,共12页
索马里当代著名作家努鲁丁·法拉赫虽然在国外流亡多年,却始终关注并书写索马里人的身份问题。他的小说《地图》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欧加登战争为背景,展现了索马里孤儿阿斯卡尔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其身份诉求与索马里民族、历史和政... 索马里当代著名作家努鲁丁·法拉赫虽然在国外流亡多年,却始终关注并书写索马里人的身份问题。他的小说《地图》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欧加登战争为背景,展现了索马里孤儿阿斯卡尔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其身份诉求与索马里民族、历史和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对法拉赫的身份书写动因和《地图》中阿斯卡尔的身份焦虑及其对索马里国家身份追寻的分析有助于探讨小说的身份认同危机主题。法拉赫的身份书写动因与索马里的战乱以及他在国外长期流亡的无根状态息息相关,他通过阿斯卡尔的身份危机反映了他本人对个人身份和索马里国家身份的追寻和渴望,表达了他对索马里局势的担忧和他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拉赫 《地图》 身份焦虑 身份追寻 认同危机
下载PDF
性属、影响与民族——《伊莎贝拉》中约翰·济慈的身份认同焦虑书写 被引量:4
20
作者 崔丹 李增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CSSCI 2018年第2期49-55,共7页
约翰·济慈经典叙事长诗《伊莎贝拉或'紫苏花盆'》叙述伊莎贝拉与罗伦佐之间惆怅凄婉的爱情悲剧,表达出诗人的多重身份认同焦虑,体现出诗人欲通过诗歌书写实现对焦虑的超越。诗人对异性他者的态度徘徊在精神之恋与肉欲之爱... 约翰·济慈经典叙事长诗《伊莎贝拉或'紫苏花盆'》叙述伊莎贝拉与罗伦佐之间惆怅凄婉的爱情悲剧,表达出诗人的多重身份认同焦虑,体现出诗人欲通过诗歌书写实现对焦虑的超越。诗人对异性他者的态度徘徊在精神之恋与肉欲之爱中,展现其性属身份认同焦虑;对诗名渴求与前驱诗人的成就令诗人陷入'影响的焦虑',即个体身份认同焦虑;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令大英帝国的'英格兰性'消失殆尽,东方殖民扩张威胁甚至削弱英国国力,对此,诗人怀有民族身份认同焦虑。最终,诗人欲通过书写女性的疯癫与死亡,引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希腊神话典故,重拾希腊精神来克服以上诸种焦虑,实现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济慈 《伊莎贝拉》 身份认同焦虑 性属身份焦虑 影响的焦虑 民族身份认同焦虑 英格兰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