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控制 被引量:26
1
作者 魏世刚 汪亚丽 张姚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72-474,共3页
目的探讨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指导临床控制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检验科医源性感染患者41例,详细记录医源性感染患者感染途径及感染性疾病的种类。结果共分析患者1 648例,其中发生... 目的探讨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指导临床控制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检验科医源性感染患者41例,详细记录医源性感染患者感染途径及感染性疾病的种类。结果共分析患者1 648例,其中发生检验科医源性感染患者41例,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为2.49%,其中检验科医护人员感染8例占19.51%,其他科室医护人员6例占14.63%,患者感染23例占56.10%,保洁员感染4例占9.76%;发生医源性感染的41例患者中18例为体液及粪便感染占43.90%,12例为血源性感染占29.27%,4例为化学试剂感染占9.76%,7例为其他途径感染占17.07%;发生医源性感染的41例患者中甲型肝炎感染12例占29.27%,乙型肝炎感染3例占7.32%,丙型肝炎感染11例占26.83%,戊型肝炎感染6例占14.63%,梅毒感染4例占9.76%,结核分枝杆菌感染5例占12.19%。结论检验科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各种医源性感染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改善检验科的工作环境,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处理,规范检验报告的清洁,防范和控制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验科 医源性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控制措施
原文传递
非结核分支杆菌与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和预防控制 被引量:22
2
作者 胡忠义 《疾病控制杂志》 2000年第4期350-353,共4页
非结核分枝菌 (NTM)引起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呈上升趋势。通过注射、手术及美容等途径感染人体 ,引起皮肤软组织和手术切口等感染。NTM的病原学鉴定是确立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的重要依据 ,常用方法有细菌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强化医院... 非结核分枝菌 (NTM)引起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呈上升趋势。通过注射、手术及美容等途径感染人体 ,引起皮肤软组织和手术切口等感染。NTM的病原学鉴定是确立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的重要依据 ,常用方法有细菌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强化医院感染专业知识教育、建立消毒灭菌规范、管好侵入性操作行业是预防和控制 NTM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核分枝杆菌 医院感染 流行 预防措施
下载PDF
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临床检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洪兵 冉柏林 +2 位作者 陈周 王纯 文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3777-3779,共3页
目的探讨输血前4项感染性指标临床检测价值,为降低临床输血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4年2月-2015年2月医院3 568例需输血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于输血前采集静脉血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 目的探讨输血前4项感染性指标临床检测价值,为降低临床输血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4年2月-2015年2月医院3 568例需输血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于输血前采集静脉血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苍白密螺旋体抗体(TP-Ab)4项指标,对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3 568例患者中检出HBsAg阳性302例,阳性率8.46%,抗-HCV阳性38例,阳性率1.07%,TP-Ab阳性31例,阳性率0.87%,抗-HIV1/2阳性11例,二次确认检测阳性9例,阳性率0.25%;传染科、肿瘤科患者HBsAg阳性率、抗HCV阳性率显著高于总阳性率(P<0.05),内科、外科、传染科TP-Ab阳性率显著高于总阳性率(P<0.05),传染科抗-HIV1/2阳性率显著高于总阳性率(P<0.05)。结论临床患者输血前进行4项感染性指标检测可有效减少患者和医护人员医院感染发生,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感染性指标 医源性感染
原文传递
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污染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强明珠 陶爱女 周明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151-2153,共3页
目的研究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对的预防策略,降低内镜使用引发的感染率。方法通过现场检查总结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随机抽检184件处于临用状态的内镜,通过内腔取样及外表面... 目的研究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对的预防策略,降低内镜使用引发的感染率。方法通过现场检查总结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随机抽检184件处于临用状态的内镜,通过内腔取样及外表面取样检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结果 184份样本检查合格169份,合格率为91.85%;胃镜、支气管镜、肠镜、喉镜合格率分别为86.00%、95.56%、89.36%、97.62%;15份标本检验菌落数超标,共检测出26株病原菌,其中幽门螺杆菌14株、大肠埃希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结核分枝杆菌各1株;15份标本检查不合格原因中,清洗不彻底占40.00%、消毒液使用不当占40.00%、个人防护不当占13.33%、特殊感染者内镜未特殊处理占6.67%。结论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引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临床应加强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建立科学化监测模式,杜绝医源性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感染 内镜 清洗 消毒 检查
原文传递
留置导尿致医源性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燕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预防留置导尿致医源性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月行留置导尿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留置导尿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留... 目的探讨预防留置导尿致医源性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月行留置导尿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留置导尿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留置导尿护理管理,将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导尿口尿样、接尿口尿样进行病原菌检测,计算有菌率并进行比较,总结留置导尿致医源性感染发生的关键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4个周期后,其尿道口、接口处平均有菌率分别为21.9%、6.9%;对照组患者则为51.5%、2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留置导尿的操作水平及规范良好的护理工作,对留置导尿致医源性感染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置导尿 医源性感染 预防措施
原文传递
老年病人医院感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秀娜 王仙园 周娟 《护理研究》 2004年第12期2076-2078,共3页
对老年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特点及护理对策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老年病人 医院感染 护理
下载PDF
医源性肺部感染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郎然 刘广义 +2 位作者 王锡波 战松梅 黄晓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409-2412,共4页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及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的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肺部感染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中检出病原菌577株,采用改良Ho...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及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的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肺部感染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中检出病原菌577株,采用改良Hodge方法测定碳青霉烯酶表型,采用B-last方法测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析CRPA及CRAB的耐药性及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32.95%和29.55%,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5.11%,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100.00%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47.75%,而对氨曲南100.00%耐药;176株PAE检出CRPA 31株,检出率17.61%,检出耐亚胺培南PAE 17株,检出率54.84%,检出耐美罗培南PAE 14株,检出率45.16%;178株ABA检出CRAB 39株,检出率21.91%,检出耐亚胺培南ABA 22株,检出率56.41%,检出耐美罗培南ABA 17株,检出率43.59%。结论医源性感染患者CRPA及CRAB的耐药率呈逐年增加,临床医师应根据细菌鉴定和药敏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便提高疗效和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感染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 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 耐药机制
原文传递
质量管理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翟静妤 《中国医刊》 CAS 2018年第6期669-671,共3页
目的探讨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运用质量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内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传统方法清洗消毒的421条次消化内镜作为对照组,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采用质量管理流程进行清洗消毒的421条次消化内镜作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运用质量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内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传统方法清洗消毒的421条次消化内镜作为对照组,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采用质量管理流程进行清洗消毒的421条次消化内镜作为观察组。两组分别抽取243例内镜使用患者对内镜清洗消毒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清洁质量合格率、消毒质量合格率、细菌学检测合格率及内镜清洗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实施质量管理可显著提高内镜清洗消毒的合格率,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镜 清洗消毒 质量管理 医源性感染
下载PDF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管理 被引量:11
9
作者 曲永萍 陆以霞 张晓波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773-2775,共3页
目的探讨如何预防消化内镜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方法阻断内镜检查治疗中易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内镜室环境的管理;内镜及附件清洗消毒的管理;内镜工作人员的管理。结果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杜绝由内镜引发的医源性感染。结论... 目的探讨如何预防消化内镜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方法阻断内镜检查治疗中易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内镜室环境的管理;内镜及附件清洗消毒的管理;内镜工作人员的管理。结果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杜绝由内镜引发的医源性感染。结论阻断内镜检查治疗中易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各个环节,可确保安全的内镜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镜 内镜室 医源性感染 清洗消毒 管理
原文传递
中晚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室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 被引量:11
10
作者 沈爱莲 邬术平 +1 位作者 张晓菁 蒋希英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997-1000,共4页
目的调查中晚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室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肿瘤患者手术室医源性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1 523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 目的调查中晚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室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肿瘤患者手术室医源性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1 523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手术室医源性感染发生情况及引起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 523例患者中326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21.41%,其中86例经追踪寻找感染来源确定为手术室医源性感染,感染率为5.65%,占术后医院感染的26.38%;感染途径57例为体液感染、12例为尿液感染、8例为粪便感染、4例为血液感染、2例为手术器械感染、3例为其他因素感染,分别为66.28%、17.65%、9.30%、4.65%、2.33%、3.49%;患者不同性别、原发疾病、术前是否合并营养不良、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前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均与手术室医源性感染发生无相关性(P>0.05),连台手术、手术室内人员≥10人、术中反复多次侵入性操作时感染率分别为8.96%、10.73%、8.37%,非连台手术、手术室内人员<10人、无术中反复多次侵入性操作时感染率分别为4.17%、4.62%、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为连台手术、手术室内人员≥10人、术中反复多次侵入性操作是影响手术室医源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为连台手术、手术室内人员较多及术中反复多次侵入性操作是引起中晚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室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针对以上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手术室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手术 手术室 医源性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医院在用紫外线杀菌灯辐射照度分布状况及衰减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秦德昌 庆宏 +6 位作者 钟瑞芬 韩欣 姜涛 万露露 王琪 杨东旭 王建国 《中国医疗设备》 2019年第12期23-25,29,共4页
目的分析我院各病区在用紫外线杀菌灯辐射照度分布状况及紫外线杀菌灯辐射照度随时间衰减规律。方法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使用紫外线辐照计对紫外线杀菌灯辐射照度进行检测。在我院各病区随机抽样27个检测点进行检测,间隔3个月重复检... 目的分析我院各病区在用紫外线杀菌灯辐射照度分布状况及紫外线杀菌灯辐射照度随时间衰减规律。方法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使用紫外线辐照计对紫外线杀菌灯辐射照度进行检测。在我院各病区随机抽样27个检测点进行检测,间隔3个月重复检测,记录并比较两次检测的辐射强度变化。对新购置的4支国产紫外线杀菌灯每隔48 h检测其辐射照度,连续监测1000 h,记录其辐照强度对时间的变化数据。结果我院在用紫外线杀菌灯两次检测合格率分别为62.96%和37.04%。新紫外线杀菌灯的辐照强度整体上随时间变化呈现逐渐衰弱的趋势。结论紫外线杀菌灯作为医疗机构普遍使用的物理杀菌方式,其辐射照度必须定期检测,以保证相应医疗区域的洁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杀菌灯 辐射照度 消毒技术规范 医源性感染
下载PDF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源性交叉感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11
12
作者 林国跃 张辉 +5 位作者 杜小璐 杨建萍 张雅楠 单金晶 张玉强 韦潇睿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调查某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V、HCV、HIV、TP交叉感染情况,为临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对近8年内133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不同层次分组透析,使用两种方法连续检测比对,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处理... 目的调查某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V、HCV、HIV、TP交叉感染情况,为临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对近8年内133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不同层次分组透析,使用两种方法连续检测比对,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处理分析。结果 (1)13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BV 17例(12.78%)、HCV 22例(16.54%)、HBV和HCV混合感染2例(1.50%)、TP 2例,无HIV感染者。(2)HBV和HCV感染主要集中在移植性肾病、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中,二者感染率与在感染区透析关系密切,其中HCV感染率与移植性肾病相关、与输血史相关(P<0.05);而HBV感染与输血史未见明显关联(P>0.05),但透析后明显高于透析前(P<0.05)。(3)连续对应检测近3年127例透析患者,仅有1例HBs Ag指标转为阳性,未发生HCV、HIV、TP新的交叉感染。结论 HCV感染与移植性肾病、输血史、移植次数高度有关,HBV感染存在透析后交叉感染的风险。血液净化中心严格按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认真操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医源性交叉感染将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血液净化 透析 医源性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人免疫缺陷病毒 梅毒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IV、TP、HBV和HCV的情况调查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继霞 罗南萍 +1 位作者 公衍文 薛炼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32-433,共2页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感染现状,为控制传染科疾病的医源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320例患者进行HIV、TP、乙肝五项、抗-HCV检测。结果:本文患者...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感染现状,为控制传染科疾病的医源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320例患者进行HIV、TP、乙肝五项、抗-HCV检测。结果:本文患者HIV感染0例,梅毒感染7例(占2.19%),乙肝感染153例(占47.81%),与国内相关报道大致相符,丙肝感染37例(占11.56%),低于国内相关统计数据;其中梅毒+丙肝混合感染1例,梅毒+乙肝混合感染4例,丙肝+乙肝混合感染20例,总感染率达到53.75%。严格感控措施后,感染率由44.44%降到了21.21%。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是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发人群,与正常健康查体人群的梅毒、乙肝、丙肝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异,混合感染多见,严格感控措施后感染率下降明显,提示加强血液透析患者传染性疾病的监控,有助于阻止医源性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缺陷病毒(HIV) 梅毒螺旋体(TP) 乙肝病毒(HBV) 丙肝病毒(HCV) 血液透析 医源性感染
下载PDF
复方黄连氧气湿化液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石兰萍 田琳琳 +3 位作者 杨冬艳 张杰 王德 袁劲松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7年第10期2562-2564,共3页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复方黄连氧气湿化液,以解决现行氧疗中湿化液污染问题。[方法]采用二阶段交叉设计方法,比较使用不同时间段蒸馏水湿化液与复方黄连氧气湿化液的细菌培养结果及合格率;确定复方黄连氧气湿化液的更换时间。同时向氧疗...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复方黄连氧气湿化液,以解决现行氧疗中湿化液污染问题。[方法]采用二阶段交叉设计方法,比较使用不同时间段蒸馏水湿化液与复方黄连氧气湿化液的细菌培养结果及合格率;确定复方黄连氧气湿化液的更换时间。同时向氧疗病人发放问卷,调查氧疗时的气味、病人氧疗后的舒适度及呼吸道不适感。[结果]使用24h的氧气湿化液采样培养:复方黄连液菌落数低于蒸馏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样合格率高于蒸馏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复方黄连液的病人吸氧时舒适感高于使用蒸馏水的病人,而吸氧后咽部干燥不适感低于使用蒸馏水的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使用24h、48h复方黄连氧气湿化液的采样结果,确定复方黄连氧气湿化液的更换时间为48h。[结论]复方黄连液可有效降低湿化液的污染,减少医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提高氧疗舒适度及病人依从性,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氧气湿化液在临床做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气湿化液 医院内感染 复方黄连液 菌落计数 舒适度
下载PDF
气管切开术后医源性感染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小芬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5288-5289,共2页
目的分析ICU及呼吸科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医源性感染相关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模式,回顾性分析40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临床资料;22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感染组,18例未感染患者作为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 目的分析ICU及呼吸科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医源性感染相关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模式,回顾性分析40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临床资料;22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感染组,18例未感染患者作为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气管切开术后医源性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年龄、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插管保留时间。结果 40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中,22例发生医源性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55.0%;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中死亡3例,死亡率为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机械通气时间、插管保留时间为气管切开术后医源性感染相关因素。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和减少呼吸机的使用、科学有效的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组织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严格遵守消毒技术规程,提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以期达到预防医院感染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术后 医源性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小方 傅菊芳 《齐鲁护理杂志》 1999年第2期8-9,共2页
院内感染目前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据报道国外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17%,我国部分医院感染率为9.1%。作者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血液内科1991年1月至1993年12月收治的22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院... 院内感染目前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据报道国外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17%,我国部分医院感染率为9.1%。作者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血液内科1991年1月至1993年12月收治的22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老幼患者,接受诱导治疗,白细胞数低等均与医院内感染呈显著正相关。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口腔、肛周、肠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医院感染
下载PDF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对预防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效果 被引量:7
17
作者 邵晓明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17期185-187,共3页
目的分析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对预防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效果。方法我院检验科自2017年1月起开始实行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对检验科的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实验室环境设施建立、医疗废弃物处理以及血液检验进行加强管理。比较生物安全管理实... 目的分析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对预防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效果。方法我院检验科自2017年1月起开始实行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对检验科的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实验室环境设施建立、医疗废弃物处理以及血液检验进行加强管理。比较生物安全管理实施前(2016年1月至12月)、生物安全管理实施后(2017年1月至12月)1年内检验科医源性感染发生率及检验科人员工作效能。结果管理前的医源性感染发生率为4.09%,管理后的医源性感染发生率为1.75%;管理后医源性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检验科人员的工作态度、检验质量、安全意识及操作规范性评分均高于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医源性感染,降低医务人员与患者感染的风险,保障医患的健康,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全管理 检验科 医源性感染 预防
下载PDF
膝关节注射治疗的频次、药物及医院等级对注射后膝关节感染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徐驰 倪明 +5 位作者 张庆猛 李恒 张振东 李睿 李昕 陈继营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分析膝关节注射治疗的注射频次、药物及治疗医院等级对注射后膝关节感染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预行关节置换术且有膝关节腔注射史患者121例,其中男58例,女63例,平均年龄(65±11)岁。根据急性化脓性... 目的分析膝关节注射治疗的注射频次、药物及治疗医院等级对注射后膝关节感染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预行关节置换术且有膝关节腔注射史患者121例,其中男58例,女63例,平均年龄(65±11)岁。根据急性化脓性关节感染诊断标准和假体周围感染国际共识,25例诊断为关节感染,设为感染组,其余96例设为对照组。比较组间关节注射频次、注射药物(玻璃酸钠/糖皮质激素)及注射医院等级(三甲医院/非三甲医院)等因素。结果感染组和对照组关节腔注射频次分别为(4.6±2.2)次和(4.1±2.4)次,组间关节腔注射频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60%和34.4%的患者行糖皮质激素治疗,两组关节腔注射的药物有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组和对照组分别有92%和66.7%的患者在非三甲医院行关节腔注射治疗,两组关节腔注射医院的等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节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和非三甲医院行关节腔注射均可增加注射后感染风险,但注射频次的增加不会引起注射后感染风险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感染性 注射 关节内 医源性感染
下载PDF
三门峡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谷增齐 王丹 +2 位作者 贾亮 刘旭 张晓峰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115-117,共3页
目的了解三门峡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为防控医源性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要求对各监测对象进行样品采集、检测与评价,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年—2020... 目的了解三门峡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为防控医源性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要求对各监测对象进行样品采集、检测与评价,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年—2020年共监测样品1 954份,合格率为90.74%。2017年—2019年合格率分别为90.76%、85.93%、93.03%和94.06%,不同年份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灭菌器械、内镜合格率均为100.00%,物体表面、手卫生和医院污水合格率各年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监测三级医院样品1 954份,合格率为93.00%,监测二级医院样品754份,合格率为87.14%,三级医院合格率高于二级医院(P<0.05);三级医院手卫生、医疗用水合格率均高于二级医院(P<0.05)。结论建议加强医疗机构消毒工作,提高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污水等消毒质量,达到有效预防控制医源性感染传播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机构 消毒监测 医源性感染 传播风险
原文传递
妇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对肠道真菌感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柴瑞芬 刘志敏 +2 位作者 葛璐 陈静 孙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3086-3088,共3页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应用对妇科住院手术患者肠道真菌感染发生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肠道真菌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8月妇科住院手术的2870例患者,均于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观察应用不同抗菌药物对患者肠道...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应用对妇科住院手术患者肠道真菌感染发生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肠道真菌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8月妇科住院手术的2870例患者,均于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观察应用不同抗菌药物对患者肠道真菌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调查患者有无肠道真菌医院感染发生,并及时采集粪便送检,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27例发生肠道真菌医院感染,感染率为0.94%;共检出真菌29株,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酵母菌属、热带假丝酵母菌及曲霉菌属,分别占48.27%、27.59%、17.24%及6.90%;抗菌药物应用>3d、应用种类>2类、血红蛋白水平≤110g/L及体质量指数≤18.5kg/m2时患者发生肠道真菌医院感染率均高于抗菌药物应用≤3d、应用种类≤2类、血红蛋白水平>110g/L及体质量指数>18.5kg/m2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是妇科住院手术患者肠道真菌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抗菌药物时间、多种类应用及体质营养状况较差时肠道真菌医院感染发生风险性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妇科 手术 肠道 真菌 医院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