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鉴定一个水稻三倍体×二倍体F_2群体的遗传稳定性 被引量:35
1
作者 吴先军 汪旭东 +1 位作者 周开达 朱立煌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10期1067-1071,共5页
一自然发生的三倍体水稻(OryzasativaL.)材料(SAR_3)与二倍体(生47)杂交,在F2代获得了一个稳定群体。群体形态表现、农艺性状分析和微卫星标记三个方面的研究表明:该杂交F2群体确系两个亲本的杂交后代,在杂交后有重组发生并迅速纯合,因... 一自然发生的三倍体水稻(OryzasativaL.)材料(SAR_3)与二倍体(生47)杂交,在F2代获得了一个稳定群体。群体形态表现、农艺性状分析和微卫星标记三个方面的研究表明:该杂交F2群体确系两个亲本的杂交后代,在杂交后有重组发生并迅速纯合,因而在形态上和遗传上呈现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倍体水稻 杂交f2 稳定 农艺性状 微卫星
下载PDF
落叶松F_2代杂种优势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含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9-54,共6页
对青山林场14年生落叶松杂种F2代2组子代测定林进行分析,探讨杂种落叶松F2代是否存在较大的分离,杂种后期生长优势能否保持。试材包括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研究结果表... 对青山林场14年生落叶松杂种F2代2组子代测定林进行分析,探讨杂种落叶松F2代是否存在较大的分离,杂种后期生长优势能否保持。试材包括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2代的树高同F1代相比未存在较大分离,变异系数平均只增加了2·3%和5·8%,杂种优势稳定且具有较大生产潜力,营建杂种F1代种子园是我国高寒地区大量生产具有较高遗传增益杂种种子的途径之一。7个杂种F2代家系树高、胸径和材积家系内存在一定幅度的变异,变异系数随着树木年龄的增加而减小,14年、8年、7年和6年生树高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7·6%、22·1%、23·9%和24·3%。15个杂种F2代家系随着树木年龄的增长,增产幅度呈下降趋势,但仍具有较大的杂种优势。以小北湖种源作参照,14年生高生长比8年生下降了18·5%,相比于长白落叶松种子园则下降了10·3%,杂种优势下降了2·4%,但14年生杂种F2代生长优势仍然明显,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超过优良种源小北湖28·1%、43·8%和123·8%,超过长白落叶松种子园7·8%、15·7%和33·8%,杂种优势为7·1%、4·1%和12·1%。7个杂种F2代家系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力较高,属于强度遗传,遗传增益都在10%以上,材积的遗传增益高达33%,所以杂种落叶松F2代仍可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杂种f2 杂种优势 年龄效应 杂种分离
下载PDF
鲔鲂F_1、F_2及其亲本肌间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蒋文枰 贾永义 +3 位作者 刘士力 李倩 李停 顾志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7-286,共10页
为研究新型鲐鲂杂交鱼的肌间骨,采用常规测量和解剖法对鲌鲂F_1(female 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male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鲌鲂F_2(self-crossing of F_1 hybrid offemale C.alburnus×male M.amblycephala)... 为研究新型鲐鲂杂交鱼的肌间骨,采用常规测量和解剖法对鲌鲂F_1(female 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male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鲌鲂F_2(self-crossing of F_1 hybrid offemale C.alburnus×male M.amblycephala)及其母本翘嘴鲌(C.alburnus)、父本团头鲂(M.amblycephala)肌间骨的数目、形态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翘嘴鲌肌间骨数目为134—139,平均为136.8根;团头鲂的肌间骨数目为121—129,平均为124.2根;鲌鲂F_1肌间骨数目为129—134,平均为131.6根;鲌鲂F_2肌间骨数目为127—134,平均为130.1根;鲐鲂F_1、F_2与翘嘴鲌、团头鲂之间肌间骨数目差异显著(P<0.05);鲌鲂F_1每一肌节所含肌间骨数目最多,为0.8024;鲌鲂F_2最少,为0.7744;翘嘴鲐和团头鲂介于鲐鲂F_1和F_2之间,分别为0.7953和0.7763。4种鱼均含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分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7种类型肌间骨,髓弓小骨比脉弓小骨多且复杂;鱼体左右两侧肌问骨的数目不完全相等,形态也不完全对称,但较为接近,且肌间骨越靠前端,形态越复杂;研究获得的鲌鲂F_1和F_2在肌间骨总数、复杂型肌间骨数目和躯体轴下肌肌间骨数目均较母本有所减少,鲌鲂F_2较F_1还呈下降的趋势,且每一肌节所含肌间骨最少,表现出一种有利于提高食用品质和精深加工的优势。研究结果为鲐鲂属间远缘杂交培育少肌间骨新品种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鲌鲂f1 鲌鲂f2 肌间骨 形态学 远缘杂交
下载PDF
澳大利亚湿加松F_2代在广东早期生长表现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天颐 薛晓峰 +1 位作者 刘纯鑫 黄少伟 《广东林业科技》 2008年第1期42-46,共5页
对广东省西江林场、银盏林场、通门林场、浸潭大树墩和龙坪林场等利用澳大利亚昆士兰F2代种子营造的湿加松幼林的生长状况和立地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幼林树高、地径或胸径生长与立地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高温多雨的广东地区,F2代湿加... 对广东省西江林场、银盏林场、通门林场、浸潭大树墩和龙坪林场等利用澳大利亚昆士兰F2代种子营造的湿加松幼林的生长状况和立地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幼林树高、地径或胸径生长与立地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高温多雨的广东地区,F2代湿加松具有广泛的适应性。3年生时的树高及胸径分别比同年龄的湿地松大20.26%和27.27%。坡位、坡向、表土层厚度等因素对湿加松幼林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广东省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适宜湿加松的生长。澳大利亚引进的F2代湿加松在广东省种植后生长情况较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加松 f2 早期生长
下载PDF
棉花杂种F_2代利用及发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全求 詹先进 +3 位作者 蓝家样 黄云 符家平 张志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23期65-67,70,共4页
大量的研究和生产上的实践均已证明,一些组合杂种F2代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但是在应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纤维品质的分离问题、F2的自交衰退、抗虫性分离问题、不能根据F1的产量来判断F2的优势等。对棉花杂种F2利用现状进行了概述,提... 大量的研究和生产上的实践均已证明,一些组合杂种F2代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但是在应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纤维品质的分离问题、F2的自交衰退、抗虫性分离问题、不能根据F1的产量来判断F2的优势等。对棉花杂种F2利用现状进行了概述,提出棉花杂种F2利用的发展思路,包括优化制种技术及降低种子成本、发展棉花杂种F2代的产量优势、避免纤维品质和抗性的分离、增强棉花杂种F2适应性等,以促进棉花杂种2代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杂种f2 问题 利用现状 发展思路
下载PDF
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杂交F2产量相关性状和抗病性及其QTL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掌军 刘妍 +7 位作者 王志兰 乔丹 石冰欣 卢春甜 刘凤楼 李清峰 张晓岗 刘生祥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17,共11页
在明确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各自遗传性状的基础上,以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杂交F2群体的331个单株为材料,进行产量相关性状、抗病性及其QTL分析,以期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小麦遗传改良提供基因资源。结果表明,产量相关性状在F2群体均出现较大分离... 在明确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各自遗传性状的基础上,以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杂交F2群体的331个单株为材料,进行产量相关性状、抗病性及其QTL分析,以期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小麦遗传改良提供基因资源。结果表明,产量相关性状在F2群体均出现较大分离,有效分蘖数、经济系数的群体平均值分别为7.05个、0.37,均超过高亲亲本(分别为6.31个、0.31),超高亲比例分别达57.40%、75.23%;穗粒数、穗粒质量的群体平均值分别为33.07粒、1.19g,均低于低亲亲本(36.49粒、1.22g),超中亲比例分别达34.14%、33.84%,超高亲比例分别达34.14%、26.88%。类群Ⅰ的平均穗粒数最多(49.25粒)、穗粒质量最高(1.61g),类群Ⅴ的有效分蘖数最多(14.50个),类群Ⅶ的经济系数最高(0.46),为优异产量相关性状类群。有效分蘖数与穗粒数、穗粒质量,穗粒数与穗粒质量、经济系数,穗粒质量与经济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有9.97%、0.91%、0.60%的单株表现为高抗白粉病(1~2级)、条锈病(1级)、叶锈病(1级),10.57%、15.41%、15.11%的单株表现为中抗白粉病(3~4级)、条锈病(2级)、叶锈病(2级),79.46%、83.69%、84.29%的单株表现为感白粉病(5~8级)、条锈病(3~4级)、叶锈病(3~4级)。有15.11%的单株同时抗白粉病、条锈病,13.29%的单株同时抗白粉病和叶锈病,9.67%的单株同时抗条锈病、叶锈病,8.76%的单株同时抗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利用新开发的13个SSR标记共发掘出25个产量相关性状和抗病性相关QTL,涉及2A、4A、5A、1B、2B、3B、5D、6D、7D等9条染色体,加性效应为-0.19~1.57,表型贡献率为2%~9%,LOD值最大为23.40。其中,4A、5A、1B、3B、5D、6D染色体存在产量相关性状和抗病性QTL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杂交f2 产量相关性状 抗病性 QTL
下载PDF
抗虫杂交棉F_1与F_2的经济性状相关特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旭升 狄佳春 赵亮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13-15,共3页
分析了7个抗虫杂交棉组合F_1与F_2代间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抗虫杂交棉F1与F2代间,籽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籽指、比强度、马克隆值及伸长率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单铃重、不孕籽率、纤维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株高、果枝数... 分析了7个抗虫杂交棉组合F_1与F_2代间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抗虫杂交棉F1与F2代间,籽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籽指、比强度、马克隆值及伸长率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单铃重、不孕籽率、纤维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株高、果枝数、结铃数、烂铃率、脱落率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F1的籽棉、皮棉产量的竞争优势与其F_2优势的衰退率之间仅存在弱的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要想获得产量具有竞争优势的抗虫杂交棉F_2,首先必须获得产量具有竞争优势的F1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虫杂交棉 杂种f1 杂种f2 经济性状 相关性
下载PDF
甘蔗细茎野生种(S.spontaneum)远缘杂种F_2代模糊综合评判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王丽萍 蔡青 +2 位作者 范源洪 陆鑫 马丽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4-7,共4页
应用灰色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法对甘蔗细茎野生种的远缘杂种F2代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云02-228、云03-77、云02-312、云02-281、云02-286、云02-294六个材料综合性状优良,可以作为优良亲本进一步回交利用;云02-317、云02-241需作进一步... 应用灰色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法对甘蔗细茎野生种的远缘杂种F2代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云02-228、云03-77、云02-312、云02-281、云02-286、云02-294六个材料综合性状优良,可以作为优良亲本进一步回交利用;云02-317、云02-241需作进一步的试验观察;云02-185、云02-297、云02-325、云02-227应予以淘汰。该结果为甘蔗细茎野生种远缘杂种F2代的进一步选育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增加了选育工作的预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细茎野生种 远缘杂种f2 灰色关联度 模糊综合评判
下载PDF
黑鲷(♀)×真鲷(♂)杂交子二代仔鱼早期发育及饥饿不可逆点 被引量:8
9
作者 陈淑吟 张志勇 +5 位作者 许津 吉红九 吴国均 贾超峰 祝斐 孟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2-128,共7页
以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一代为亲鱼,于2017年4月在水温(21.8±0.4)℃条件下,对自然受精、人工孵化获得的杂交子二代(F_2)早期仔鱼进行发育观察,并就饥饿对仔鱼早期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及... 以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一代为亲鱼,于2017年4月在水温(21.8±0.4)℃条件下,对自然受精、人工孵化获得的杂交子二代(F_2)早期仔鱼进行发育观察,并就饥饿对仔鱼早期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及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PNR)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F_2初孵仔鱼全长(2.40±0.15)mm,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混合营养期4~5 d,7日龄全长增长到(3.95±0.04)mm,生长态势正常;杂交F_2仔鱼开始摄食的初次摄食率及最高摄食率分别为45.8%及77.21%,6日龄时初次摄食率下降为29.83%,抵达PNR时间;饥饿仔鱼5日龄时负生长,全长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6日龄时全长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表明杂交F2早期仔鱼具有较好的生长态势;其开始投饵的最适时机应于仔鱼开口后的3 d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鲷(♀)×真鲷(♂)杂交子二代 仔鱼 初次摄食率 不可逆点
下载PDF
高丹草10个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房永雨 于肖夏 +2 位作者 于卓 石悦 谢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34,43,共10页
【目的】确定高丹草茎叶比、分蘖数等9个重要农艺性状及氢氰酸含量的QTL位点,为深入开展高丹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及高丹草F2群体为材料,在已构建的高丹草高密度分子连锁遗传图谱上,采用多... 【目的】确定高丹草茎叶比、分蘖数等9个重要农艺性状及氢氰酸含量的QTL位点,为深入开展高丹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及高丹草F2群体为材料,在已构建的高丹草高密度分子连锁遗传图谱上,采用多MQM模型法对氢氰酸含量、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长、叶宽、茎叶比、穗长、单株干质量、分蘖数10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高丹草F2群体的10个性状测量值呈正态分布,均可用于QTL分析;控制10个性状的QTL有24个,分布在除连锁群LGⅨ外的其余9个连锁群上,遗传贡献率变幅为6.1%~43.6%。在24个QTL中,控制氢氰酸含量的QTL有2个,控制叶片数、分蘖数和单株干质量的QTL各有1个,控制茎粗、叶长、叶宽、穗长、茎叶比的QTL各有3个,控制株高的QTL有4个。【结论】在已构建的高丹草高密度分子连锁遗传图谱上,定位出氢氰酸含量及株高、茎粗等10个性状的24个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丹草 杂种f2群体 重要性状 QTL定位
下载PDF
四倍体杂交冰草11个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姜志艳 于肖夏 +2 位作者 于卓 姜超 石悦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4,共8页
为了定位四倍体杂交冰草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和深入开展冰草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重要性状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其功能分析等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其F2群体为材料,在已构建出的四倍体杂交冰草高密度分子连锁遗传图谱上,采用多MQM模型法对株高... 为了定位四倍体杂交冰草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和深入开展冰草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重要性状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其功能分析等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其F2群体为材料,在已构建出的四倍体杂交冰草高密度分子连锁遗传图谱上,采用多MQM模型法对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长、叶宽、茎叶比、穗长、穗宽、单株干重、单株干重、分蘖数共1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两年一点的测量值呈正态分布,均适用于QTL分析;在LOD>3.0条件下,11个性状共定位了59个QTL,分布在14个连锁群上,其遗传贡献率变幅为6.7%~37.6%;在这59个QTL中,控制叶片数7个、分蘖数6个、单株鲜重4个、单株干重5个、茎粗5个、叶长4个、叶宽10个、穗长6个、穗宽5个、茎叶比4个、株高3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杂交冰草 杂种f2群体 重要农艺性状 QTL定位
下载PDF
长×巴F_2代杂交猪黑素皮质激素受体Ⅰ基因克隆与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敖秋桅 严雪瑜 +4 位作者 蒋钦杨 唐家梁 兰干球 郭亚芬 蒋和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猪黑素皮质激素受体Ⅰ基因(MC1R)碱基突变与其毛色分离的相关性,为研究猪的毛色遗传分子机制及遗传育种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 Bank已公布的猪MC1R基因同源序列(AF326520)设计引物,以70头不同毛色的长白猪×巴马小... 【目的】探讨猪黑素皮质激素受体Ⅰ基因(MC1R)碱基突变与其毛色分离的相关性,为研究猪的毛色遗传分子机制及遗传育种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 Bank已公布的猪MC1R基因同源序列(AF326520)设计引物,以70头不同毛色的长白猪×巴马小型猪杂交F2代(长×巴F2代)猪血液总DNA为模板,PCR扩增MC1R基因序列,并利用PCR-SSCP对长×巴F2代杂交猪的MC1R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结果】长×巴F2代杂交猪MC1R基因编码区序列约963 bp,与参考序列(AF326520)的同源性为99.37%,共有6处碱基发生突变,其中两处(284G→A和306T→C)为错义突变,284G→A导致95Val→Met,306T→C导致102Leu→Pro;其余4处均为同义突变,分别为6C→T、51G→A、364T→C和730G→A。PCR-SSCP检测结果显示,长×巴F2代杂交猪的MC1R基因均未表现出多态性。【结论】长×巴F2杂交猪的MC1R基因存在碱基突变,其基因型为ED1,但在不同毛色的长×巴F2代杂交猪群体中并未发现MC1R基因呈多态性,即猪毛色多样性不能简单以MC1R基因的多态性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巴f2代杂交猪 毛色 黑素皮质激素受体Ⅰ基因 碱基突变 PCR-SSCP
下载PDF
杂交棉F_2竞争优势及在生产上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新疆 徐宇强 +3 位作者 陶志柱 张静 李萍 王小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8期3357-3358,3365,共3页
研究7个强优势的陆地棉品种间杂种F2代的竞争优势,并对F2代在生产上的应用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F2代3个主要经济性状中,单株铃数竞争优势最大,是F2杂种优势主要来源,单铃重和常规对照相比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皮棉产量和对照相比,... 研究7个强优势的陆地棉品种间杂种F2代的竞争优势,并对F2代在生产上的应用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F2代3个主要经济性状中,单株铃数竞争优势最大,是F2杂种优势主要来源,单铃重和常规对照相比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皮棉产量和对照相比,增产幅度可达10%以上。因此,好的杂种F2代在生产上仍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棉f2 竞争优势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两种生态型大麻杂交F_(2)代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14
作者 张坤 陈璇 +7 位作者 杜光辉 郭鸿彦 郭蓉 吕品 郭孟璧 许艳萍 张庆滢 杨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29-1538,共10页
【目的】为探究两种生态型大麻杂交F代群体在不同生态环境种植下主要农艺性状间的遗传变异特点。【方法】以‘云麻1号’和‘Dame Blanche’杂交获得的F代株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在3种生态环境种植下对亲本和F代分离群体的株高、茎粗和分... 【目的】为探究两种生态型大麻杂交F代群体在不同生态环境种植下主要农艺性状间的遗传变异特点。【方法】以‘云麻1号’和‘Dame Blanche’杂交获得的F代株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在3种生态环境种植下对亲本和F代分离群体的株高、茎粗和分枝数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并对这些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广义遗传力估算。【结果】8个农艺性状在3种生态环境种植下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F_(2)代群体中多数农艺性状平均值介于双亲之间,但群体中各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在3个生态环境中,10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均超过10%,平均变异系数(3个生态环境下变异系数之和/3)由大到小依次为:第一分枝高>鲜重>分枝长>分枝数>株高>茎粗>叶宽>小叶宽>叶长宽比>叶长。各农艺性状间关系密切,除小叶宽、叶宽、叶长宽比(叶形)3个性状外,其余7个农艺性状在3个生态环境下均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分枝数、分枝长等农艺性状分布呈连续正态分布,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10个农艺性状广义遗传力变化幅度为29.508%~82.575%,由大到小依次为:分枝长>株高>第一分枝高>叶长>分枝数>茎粗>叶宽>小叶宽>鲜重>叶长宽比,其中分枝长和株高广义遗传力超过80%。【结论】在F_(2)代群体中10个农艺性状变异丰富,表现出广泛的性状分离,各农艺性状间关系密切,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两种生态型大麻杂交F代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离特征,结论可为大麻不同用途品种选育和相关性状的QTL定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 农艺性状 杂交f_(2)代 遗传变异 广义遗传力
下载PDF
陆地棉品种间杂种F_2代优势研究及经济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煦远 吴红星 董彩虹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31-137,共7页
用7个F1代具高竞争优势的陆地棉品种间杂种F_2代和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鄂棉15(对照)为材料,研究了F_2代及皮棉产量等经济性状的竞争优势,又对它们与株高等在艺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正确选配亲本,能将高产... 用7个F1代具高竞争优势的陆地棉品种间杂种F_2代和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鄂棉15(对照)为材料,研究了F_2代及皮棉产量等经济性状的竞争优势,又对它们与株高等在艺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正确选配亲本,能将高产、优质、早熟综合于一体,多代利用陆地棉品种间杂种。384×361F_2,鄂荆1号(3247)×361F2显著优于对照,分别增产15.49%、12.16%,且纤维长度、早熟性与对照相近,在生产上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决定F_2代皮棉产量主要是单株铃数、衣分以及它们之间的互作。同一农艺性状对不同经济性状影响程度很不相同,每个经济性状一般都受1~3个主要农艺性状和它们之间,或它们与其他农艺性状互作所制约。在湖北生态条件下,高产、优质、早熟的陆地棉品种间杂种F_2代应具备棉抹较高,果位适中而果高偏低,纵横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品种间杂种 f2 杂种优势 经济性状 农艺性状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杂交鲷与黑鲷投喂频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仇玉燕 张志勇 +6 位作者 陈淑吟 倪可雯 贾超峰 孟乾 祝斐 张志伟 汤晓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9-67,共9页
比较了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二代(杂交鲷或杂交F_(2))与黑鲷幼鱼在不同投喂频率下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表现,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选用杂交F;及黑鲷幼鱼为研究对象,设4个投... 比较了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二代(杂交鲷或杂交F_(2))与黑鲷幼鱼在不同投喂频率下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表现,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选用杂交F;及黑鲷幼鱼为研究对象,设4个投喂频率组(1T:1次·d^(-1)、2T:2次·d^(-1)、3T:3次·d^(-1)、4T:4次·d^(-1)),进行4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T升至2T,杂交F_(2)与黑鲷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成活率(SR)显著升高(P<0.05),胃蛋白酶、脂肪酶(LPS)、α-淀粉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投喂频率超过2T时,杂交F_(2)和黑鲷各实验组的WGR、SGR、SR及消化酶活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抗氧化酶活力3T与2T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4T(P<0.05)。相同的投喂频率下,2T组杂交F_(2)的WGR、SGR、胃蛋白酶、LPS均显著高于黑鲷(P<0.05),4T组杂交F_(2)的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均显著高于黑鲷(P<0.05)。研究结果表明,杂交F_(2)及黑鲷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2T,且杂交F_(2)在所有组别中的生长性能表现均优于黑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鲷 黑鲷 投喂频率 生长性能 生理生化指标
下载PDF
不同投饵率对黑鲷及其杂交子二代幼鱼影响差异
17
作者 孙瑞健 仇玉燕 +6 位作者 杨志强 徐大凤 肖李霞 秦亚丽 倪可雯 周堂建 陈淑吟 《渔业研究》 2023年第2期110-118,共9页
为探讨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二代(杂交鲷)与黑鲷幼鱼适宜的投饵率,实验设计了2.5%、4.0%、5.5%及7.0%等4个投饵率,并比较了两种实验鱼在不同投饵率下的生长性能、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及消化... 为探讨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二代(杂交鲷)与黑鲷幼鱼适宜的投饵率,实验设计了2.5%、4.0%、5.5%及7.0%等4个投饵率,并比较了两种实验鱼在不同投饵率下的生长性能、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及消化酶活性等方面的差异表现。结果显示:随着投饵率升高,杂交鲷及黑鲷的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基因)表达量均先升高后降低,且4.0%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表达量先降低后升高,4.0%组显著低于2.5%组(P<0.05),但与其他2组无显著差异(P>0.05);当投饵率升至4.0%时,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继续提高投饵率至7.0%,肝体指数、成活率及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投饵率对两种幼鱼的体质量变异系数(CV)及饵料系数(FCR)等无显著影响(P>0.05);当投饵率为4.0%和5.5%时,杂交鲷的FBW、WGR、SGR、胃蛋白酶活性及igf1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黑鲷(P<0.05)。研究结果表明,杂交鲷及黑鲷的幼鱼适宜投饵率为4.0%,且杂交鲷的生长性能及消化能力均优于黑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饵率 杂交鲷 黑鲷 影响差异
下载PDF
关于杂交粳稻二代(F_2)利用的探讨
18
作者 孟祥祯 冯瑞光 王玉珍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1-7,共7页
1986—1988年对四个杂交粳稻组合F_1和F_2的产量及其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个组合的F_2和F_1在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上的表现基本一致,F_2、不产生育性分离,株高和抽穗期分离不大,基本上是整齐的,充分说明这几个组合的F_2是... 1986—1988年对四个杂交粳稻组合F_1和F_2的产量及其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个组合的F_2和F_1在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上的表现基本一致,F_2、不产生育性分离,株高和抽穗期分离不大,基本上是整齐的,充分说明这几个组合的F_2是可以利用的.还阐明了利用F_2组合应具备的几种条件以及应采取的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杂种二代
下载PDF
披碱草与野大麦杂交种BC_1F_2代的同工酶分析
19
作者 李强 李造哲 +1 位作者 云锦凤 于卓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68,91,共5页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BC1F2代分蘖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BC1F2代的POD、EST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中...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BC1F2代分蘖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BC1F2代的POD、EST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在EST同工酶谱中产生了1条杂种带(Rf=0.11);BC1F2代POD同工酶谱的酶带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F2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Y1F2-5(7号)与P1F2-1(12号)及Y1F2-3(5号)与Y1F2-4(6号)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2代多数株系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E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 野大麦 杂种BC1f2 同工酶酶谱
下载PDF
中国近交系小鼠津白3(TA3)的遗传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芷沅 祁平 +3 位作者 赵永荃 肇李玫 冯建明 刘家勇 《天津医药》 CAS 1991年第6期323-326,F004,共5页
近交系津白3(TA3)系1956年李漪教授所创,为低癌系。为鉴定其是否纯系,做同系之间皮肤移植、杂交一代接受亲代 TA3与杂交二代的皮肤移植、毛色基因测试与生化标志基因监测。以上三项试验均证明近交系 TA3是纯合子。
关键词 近交系 杂交一代 杂交二代 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