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与融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9
1
作者 陈杰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17,共5页
长期以来我国的住房保障投入存在较大的欠缺,但自2008年以来我国保障性住房投入步伐大大加快,对社会民生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住房保障的范围与实施情况做历史总结与评述,并分析了投融资来源的主要渠道与规... 长期以来我国的住房保障投入存在较大的欠缺,但自2008年以来我国保障性住房投入步伐大大加快,对社会民生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住房保障的范围与实施情况做历史总结与评述,并分析了投融资来源的主要渠道与规模。本文指出,保障性住房因其福利性特点,依托市场化融资困难,目前我国对其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政府财政压力较大,住房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展望未来,我国保障性住房需要积极探索融资新路,获得多元化途径的资金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保障 公共住房 公共住房融资
下载PDF
房价收入比的起源、算法与应用:基于文献的讨论 被引量:41
2
作者 张清勇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4-119,135,共6页
房价收入比是反映住房支付能力和住房市场整体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考察了房价收入比的学术渊源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人居署等国际机构对该指标的推广和应用,并从房价收入比指标设计者、推广者的研究入手,讨论该指标的长处与局限性... 房价收入比是反映住房支付能力和住房市场整体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考察了房价收入比的学术渊源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人居署等国际机构对该指标的推广和应用,并从房价收入比指标设计者、推广者的研究入手,讨论该指标的长处与局限性,辨析其计算方法和具体的数据采集方法。在比较了房价收入比的理想算法和次优算法之后,兼顾数据可得性和计算结果准确性,本文提出了直接采用平均数计算中国房价收入比的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收入比 住房支付能力 住房市场
原文传递
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1991—2005 被引量:31
3
作者 张清勇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9-84,共6页
我国早有关于住房支付能力的讨论,以世界银行1992年的著作作为我国使用房价收入比概念起点的观点不合史实;跨国房价收入比数据一般不具可比性,也不存在国际惯例或国际警戒线;房价收入比用于衡量住房支付能力,重要的是其变动的走向,而不... 我国早有关于住房支付能力的讨论,以世界银行1992年的著作作为我国使用房价收入比概念起点的观点不合史实;跨国房价收入比数据一般不具可比性,也不存在国际惯例或国际警戒线;房价收入比用于衡量住房支付能力,重要的是其变动的走向,而不只是某年的具体数值。本文计算了我国1991—2005年的房价收入比,用以衡量城镇居民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支付能力,发现我国房价收入比整体上有所下降,但从2003年起又上升;房价收入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表现出东部趋升、中西部趋降的态势,上海、北京的房价收入比较高,北京和西藏的房价收入比波动较大,各省市间房价收入比的差别呈减小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支付能力 房价收入比
原文传递
住房市场与农民工住房选择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29
4
作者 董昕 周卫华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0-146,共7页
利用1998—2013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住房市场的区域特征,并测度各地区的农民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发现在东部地区的农民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较差,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较好,而且在中部地区的农民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要... 利用1998—2013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住房市场的区域特征,并测度各地区的农民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发现在东部地区的农民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较差,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较好,而且在中部地区的农民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要比西部地区更好一些。通过2010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全国106个城市流动人口的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农民工住房选择的区域差异,并对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最后,分别提出不同区域的农民工住房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市场 住房支付能力 农民工 住房选择 区域差异
原文传递
流入城市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分解 被引量:28
5
作者 于潇 徐英东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0-67,共18页
引入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对流动人口进行家庭异质性分解,检验家庭生命周期变量在流入城市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住房可负担性对家庭形成期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挤出效应更强;公共服务水平对家庭扩张期流动人口居留... 引入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对流动人口进行家庭异质性分解,检验家庭生命周期变量在流入城市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住房可负担性对家庭形成期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挤出效应更强;公共服务水平对家庭扩张期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引力效应更强;社会融入度对家庭萎缩期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引力效应更强;在家庭形成期,住房可负担性挤出效应对低学历、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在家庭扩张期,公共服务水平引力效应对高、低学历和高、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在家庭萎缩期,社会融入度引力效应对低学历、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使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流入城市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的群体异质性,有助于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留意愿 家庭生命周期 住房可负担性 公共服务水平 社会融入度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时空分布研究——35个大中城市租金负担能力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况伟大 丁言豪 《价格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19,共4页
住房租金支付能力是中等收入家庭以及"新市民"住房问题的核心。本文基于Kuang和Li(2012)的动态住房支出上限模型以及各国经验,将中国住房支付困难程度划分为6个等级,使用1996-2016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家庭支出和家庭收入数据发现,北... 住房租金支付能力是中等收入家庭以及"新市民"住房问题的核心。本文基于Kuang和Li(2012)的动态住房支出上限模型以及各国经验,将中国住房支付困难程度划分为6个等级,使用1996-2016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家庭支出和家庭收入数据发现,北京、杭州、海口、深圳、大连、厦门等16个城市租金收入比介入0.3-0.5,中等收入者存在"租不起房"问题,必要时可实施租金控制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支付能力 租金收入比 中等收入租金控制
原文传递
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发展:政策供给何以失灵--来自北上广深的观察与思考 被引量:17
7
作者 田莉 吴雅馨 严雅琦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9-94,109,共7页
探讨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开展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相关进展,借助"资源禀赋、发展路径、规划管控、政府-集体-市场关系"四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剖析上述4个城市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进展缓慢的原因:地方政... 探讨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开展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相关进展,借助"资源禀赋、发展路径、规划管控、政府-集体-市场关系"四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剖析上述4个城市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进展缓慢的原因:地方政府、市场主体的动力不足,并受制于村集体经济实力的不足。为推进集体土地上的租赁住房建设,需要规划、财政、金融等方面配套体系的完善与政策支持,这对促进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土地改革 租赁住房 特大城市 住房可支付性 土地财政
下载PDF
动态趋势与结构性差异:中国住房市场支付能力的综合测度 被引量:17
8
作者 董昕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127,共9页
鉴于住房支付能力对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影响,以及对中国住房市场支付能力一致性判断的缺乏,有必要对中国住房市场的支付能力进行准确测度。本文同时运用房价收入比、住房消费比、剩余收入等多个指标对1998~2010年中国住房市场的支付能... 鉴于住房支付能力对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影响,以及对中国住房市场支付能力一致性判断的缺乏,有必要对中国住房市场的支付能力进行准确测度。本文同时运用房价收入比、住房消费比、剩余收入等多个指标对1998~2010年中国住房市场的支付能力进行测度,并结合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相互印证,综合得出的结论有两方面:一是关于住房支付能力的衡量指标;二是关于中国住房市场支付能力的判断及对住房保障政策的启示。具体内容包括:(1)衡量住房支付能力的指标计算时,除收入和房价外,还应考虑面积等社会住房标准的变动;(2)作为参考指标,中国房价收入比的合理标准在5~7之间比较合适;(3)衡量我国住房支付能力的指标中,房价收入比和剩余收入指标的效果较好,两者反映情况也基本一致;(4)在收入增幅远高于房价增幅的情况下,我国住房市场的支付能力总体不强,且呈现出下降的态势;(5)中国住房支付能力的结构性差异明显,低收入家庭情况趋于恶化,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也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支付能力 住房保障 房价收入比 住房消费比 剩余收入法
原文传递
城市不同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夏刚 任宏 杨莉琼 《建筑经济》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0-54,共5页
住房支付能力度量方法分为比率法和剩余收入法。基于我国住房供应体系,构建了剩余收入法方法论框架,定义了住房支付能力、首付款支付能力、还款(或租金)支付能力等概念。并以2005年我国城市不同收入家庭为实例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住房支付能力度量方法分为比率法和剩余收入法。基于我国住房供应体系,构建了剩余收入法方法论框架,定义了住房支付能力、首付款支付能力、还款(或租金)支付能力等概念。并以2005年我国城市不同收入家庭为实例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家庭住房供应不足;低收入家庭对经济波动极为敏感,购房风险大于高收入家庭;低收入以下家庭住房保障有收入扶持和住房补贴两种方式;贷款期限延长,可支付购房家庭比例增加;降低住房面积可缓解我国城市土地开发压力,增加住房覆盖面,提高家庭住房支付能力。本文构建的剩余收入法方法论框架可用于研究不同城市不同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支付能力 收入水平 剩余收入法
原文传递
经济集聚、住房支付能力与流动人口城市迁移意愿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杨巧 陈诚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45,共17页
从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两个维度出发,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了城市经济集聚状况、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对流动人口城市迁移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普遍低于城-城流... 从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两个维度出发,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了城市经济集聚状况、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对流动人口城市迁移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普遍低于城-城流动人口,高经济集聚度的城市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更强,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房价对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呈倒U型,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呈正U型。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提高低住房支付能力城市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但对于一般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以及高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仅能提高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长期居留意愿 市民化意愿 经济集聚 住房支付能力
原文传递
住房负担能力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杰 朱旭丰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1-96,共6页
如何测定居民住房负担和价格可支付能力,既是开展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防范住房市场风险的基础工作。对居民住房负担能力研究的重点,需要对其定义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界定与把握,选择合适和科学的住房负担能力测度方法。就国际... 如何测定居民住房负担和价格可支付能力,既是开展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防范住房市场风险的基础工作。对居民住房负担能力研究的重点,需要对其定义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界定与把握,选择合适和科学的住房负担能力测度方法。就国际上研究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的最主要四种方法:传统的住房支出收入比法、考虑适当住房标准的住房支出收入比法、剩余收入法以及复合测度法等做了研究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负担能力 测度方法 综述
原文传递
性别比例失衡对房价的影响及其门槛特征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安全 张立斌 郭丽丽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103,共11页
本文基于地位寻求理论,分析了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中国城市房价的可能影响,并采用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是引起城市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且在省级层面上能够解释~6%23%的住房价格上涨。同时,... 本文基于地位寻求理论,分析了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中国城市房价的可能影响,并采用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是引起城市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且在省级层面上能够解释~6%23%的住房价格上涨。同时,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于房价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住房支付能力越弱的地区,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于房价的影响越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研究发现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于房价影响的大小,更多的是取决于房价本身,而不是家庭收入水平。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发现提供了合理的经济解释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 性别比例失衡 地位性商品 住房支付能力 门槛特征
原文传递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测度与比较 被引量:13
13
作者 解海 洪涛 靳玉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20,共8页
根据房价收入比、住房可支付性指数和剩余收入法的不同适用性,对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及其时序变动、区域差异和收入阶层差异进行了测度与比较。结果表明,最低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能力无法在住房市场中实现其住房需求;中等... 根据房价收入比、住房可支付性指数和剩余收入法的不同适用性,对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及其时序变动、区域差异和收入阶层差异进行了测度与比较。结果表明,最低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能力无法在住房市场中实现其住房需求;中等收入及以下各阶层住房支付能力呈下降趋势,且区域差异持续扩大;中国城镇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各收入阶层与相应住房类型匹配性不完善,中低收入阶层城镇居民面临着较严重的住房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支付能力 房价收入比 住房可支付性指数 剩余收入法
下载PDF
住房与交通可支付能力空间特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万膑莲 翟国方 +1 位作者 何仲禹 范晨璟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7-94,116,共9页
引入住房与交通可支付能力的创新方法,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的住房与交通综合负担展开研究,将住房类型分为三类,在交通成本的计算过程中纳入广义的时间成本概念,并通过可达性分析和交通调查两种不同方式获取交通成本数据,从排除家庭选择影... 引入住房与交通可支付能力的创新方法,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的住房与交通综合负担展开研究,将住房类型分为三类,在交通成本的计算过程中纳入广义的时间成本概念,并通过可达性分析和交通调查两种不同方式获取交通成本数据,从排除家庭选择影响和实际家庭选择倾向两个不同方面,对南京市的住房综合负担展开研究。并首次对中美综合负担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发现中美负担能力在"中心—边缘"空间结构中的格局差异。最后根据综合负担研究结果,分别从居民和城市政府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负担 交通负担 住房与交通可支付能力
原文传递
住宅价格与居民收入均衡关系及住房支付能力稳定性 被引量:13
15
作者 沈悦 张学峰 周奎省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92,共12页
文章通过聚类分析将35个大中城市按2000-2009年住宅价格分为四组,结合面板单位根、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住宅价格和居民收入的均衡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运用FMOLS模型探讨了住房支付能力稳定性问题。分析表明:35个大中城市的住宅价格和... 文章通过聚类分析将35个大中城市按2000-2009年住宅价格分为四组,结合面板单位根、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住宅价格和居民收入的均衡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运用FMOLS模型探讨了住房支付能力稳定性问题。分析表明:35个大中城市的住宅价格和居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支付能力稳定性比较弱;住宅价格和居民收入互为因果关系;住房支付能力稳定性弱不是普遍现象,仅存在于高房价城市;除收入外,城市的食品消费、医疗、教育和交通通信等软硬件设施也是影响住宅价格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价格 居民收入 住房支付能力 FMOLS
原文传递
公租房准入和退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曹小琳 余楚喜 《建筑经济》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76,共3页
以在全国率先发展建设公租房的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公租房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租金、监督管理、收入审核三个方面提出完善公租房准入和退出管理的对策建议,旨在为进一步完善重庆市乃至全国公租房的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公租房 租金 准入与退出机制 住房支付能力
原文传递
户主年龄、住房支付能力与家庭租购选择——基于CFPS的微观证据 被引量:12
17
作者 董纪昌 刘晓亭 +2 位作者 季康先 董志 李秀婷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61-1973,共13页
家庭住房租购选择偏好是租赁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旨在探讨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租购选择问题,探析家庭住房租购行为的生命周期效应及住房支付能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首先,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作用于家庭租购选择... 家庭住房租购选择偏好是租赁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旨在探讨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租购选择问题,探析家庭住房租购行为的生命周期效应及住房支付能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首先,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作用于家庭租购选择的住房租购偏好和住房支付约束两个传导渠道;其次,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面板Logit、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户主年龄、房价和收入对家庭购房可能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区域层面和收入层面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家庭购房的可能性随户主年龄呈"倒U型"分布,房价和收入对户主年龄与购房可能性的关系分别产生正向和负向调节效应,且对低收入和东部区域家庭作用更为明显.本研究可为政府引导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时代的住房问题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户主年龄 租购选择 “倒U型” 住房支付能力
原文传递
中国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洪涛 靳玉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7-121,共5页
分析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制定合适政策、持续释放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而中国区域间的显著差异为此提供了极好的数据平台。在两步骤分析框架下的实证检验表明:中国各省级区域的住房支付能力存在显著且持... 分析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制定合适政策、持续释放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而中国区域间的显著差异为此提供了极好的数据平台。在两步骤分析框架下的实证检验表明:中国各省级区域的住房支付能力存在显著且持续扩大的差异;在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中,住房价格、贷款利率水平、家庭非住房消费比例与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负相关,家庭收入、家庭储蓄、住房公积金缴存额与住房支付能力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支付能力 区域差异 住房可支付性指数
下载PDF
住房支付能力、生育行为与人口年龄结构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淑云 彭银 《西北人口》 CSSCI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通过构建房价收入比、人口出生率和少儿抚养比的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分析,发现自我国实施货币化分房政策以来,高房价对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年龄结构有重要影响。主要结论:(1)房价持续上涨,导致住房支付能力减弱,迫... 本文通过构建房价收入比、人口出生率和少儿抚养比的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分析,发现自我国实施货币化分房政策以来,高房价对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年龄结构有重要影响。主要结论:(1)房价持续上涨,导致住房支付能力减弱,迫使人们做出推迟婚育的抉择;(2)住房支付能力减弱,直接使人口出生率下降,但经过4到5年的调整,人口出生率又逐渐恢复;(3)住房支付能力降低,间接拉低少儿抚养比,导致人口结构的老化;(4)人口出生率和少儿抚养比的变动也会引起房价的变化,特别是人口出生率和少儿抚养比的降低会影响到预期房价。基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特征和人口发展的现状,本文认为在将房价控制在合理区间的同时,有必要积极调整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人口政策、教育措施、养老方式及住房保障政策相匹配,才能释放家庭活力,优化代际关系,最终实现人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 住房支付能力 生育行为 人口结构
下载PDF
中国城市住房支付能力空间差异与分类调控策略 被引量:9
20
作者 湛东升 虞晓芬 +1 位作者 余妙志 徐小任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9-231,共13页
住房支付能力事关广大百姓生活质量与福祉,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心的民生话题。2020年度住建部城市体检工作对中国城市住房支付能力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到城市体检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房价/房租和家庭可... 住房支付能力事关广大百姓生活质量与福祉,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心的民生话题。2020年度住建部城市体检工作对中国城市住房支付能力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到城市体检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房价/房租和家庭可支配收入数据,从购房群体和租赁群体视角客观评估了中国城市住房支付能力及其变化,并划分了中国城市住房支付能力空间类型区,最后分析总结了中国城市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机制与分类调控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房价收入比略微偏高且有所提升,2015年和2019年的平均房价收入比分别为7.01和7.76;中国城市房租收入比更加合理且有所下降,2015年和2019年的平均房租收入比分别为25.04%和22.01%。(2)中国城市住房支付能力空间分异明显,房价收入比呈现出明显的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特征,房租收入比却呈现明显的南高北低的特点。(3)根据房价收入比和房租收入比联合空间分布特点,可将中国城市住房支付能力划分为租购支付能力双弱型、租购支付能力偏弱型、购房支付能力偏弱型、租购支付能力双强型和租房支付能力偏弱型等5种空间类型区,不同空间类型区的住房支付能力调控策略有所区别。(4)中国城市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机制包括城市住房供给和需求、城市生活质量、社会预期和住房偏好、金融与房地产政策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支付能力 房价收入比 房租收入比 城市体检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