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永远不能忘记历史——纪念圆明园罹难153周年
1
作者 王开玺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5-9,共5页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她是这个国家或民族曾经走过的历史印迹,是整个国家和全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是维系国家存在的根基与纽带,是维系民族向心力的文化魂魄与血脉。无论是曾经的历史成就与辉煌,还是历史上曾经的失败...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她是这个国家或民族曾经走过的历史印迹,是整个国家和全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是维系国家存在的根基与纽带,是维系民族向心力的文化魂魄与血脉。无论是曾经的历史成就与辉煌,还是历史上曾经的失败与耻辱,都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尽管英法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值此圆明园罹难153周年之际,深切缅怀英勇抵抗英法联军的民族战士与英雄,进行历史的回忆与深思,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明园罹难 历史印迹 民族记忆 历史责任
下载PDF
西斯铃·锡杖·萨巴依
2
作者 陇菲 《大音》 2013年第2期28-56,共29页
本文根据一系列图像、文献资料,讨论了从古埃及具有生育神话内涵的西斯铃(Sistrum,通译叉铃),经中世纪佛教法器锡杖的中介,到今日维吾尔民族乐器萨巴依以及其他相关乐器的传承关系。由此,中国民间一系列第一个音节和西斯铃第一个音节有... 本文根据一系列图像、文献资料,讨论了从古埃及具有生育神话内涵的西斯铃(Sistrum,通译叉铃),经中世纪佛教法器锡杖的中介,到今日维吾尔民族乐器萨巴依以及其他相关乐器的传承关系。由此,中国民间一系列第一个音节和西斯铃第一个音节有一音之转关系同类摇响乐器(锡杖、萨巴依、斯得尔马克、西萨、洒尺)的历史脉络,比较清楚地显露了出来。从西斯铃到锡杖,从锡杖到萨巴依、斯得尔马克、西萨、洒尺、师刀、太平鼓,沿着这一条线索,我们可以追溯古代埃及对古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斯铃(sistrum 通译叉铃) 锡杖(xizhang) 萨巴依(sabayi) 历史脉络(historic trace)
原文传递
瓦楞子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陶明宝 张乐 +3 位作者 王智磊 陈林 刘友平 陈鸿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6-221,共6页
通过对古代及现代医药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分析,总结了瓦楞子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查阅三国至清朝时期本草原著30部,并查阅《中国药典》9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中药... 通过对古代及现代医药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分析,总结了瓦楞子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查阅三国至清朝时期本草原著30部,并查阅《中国药典》9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2部,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瓦楞子炮制方法加以归纳、总结。瓦楞子炮制历史悠久,历代的炮制方法有生品研碎、火煅、煅醋淬、煅醋煮、煅盐水煮等,目前全国各地主要沿用了煅法。现行的炮制规范中对煅制工艺和火候的表述过于广泛,缺乏定性定量指标和统一的炮制质量标准,而且现行的质控标准主要以碳酸钙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需进一步对炮制工艺进行研究,包括煅制火候、温度、时间、煅淬次数、粉碎粒度等具体工艺参数,并比较不同炮制工艺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发挥瓦楞子的最佳药物疗效。另外应进一步对瓦楞子中有机质类成分及某些微量元素进行研究,以增加其质控指标或方法,从根本上全面控制瓦楞子的内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楞子 炮制方法 历史沿革 碳酸钙 煅法 工艺参数 微量元素
原文传递
内蒙古通辽地区出土的鲜卑金饰牌及其历史文化蕴涵 被引量:7
4
作者 塔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8-73,共6页
公元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横贯内蒙古通辽市中部地区的新开河流域,出土了三批八件鲜卑金饰牌。这些埋藏于地下1800年左右的金饰牌,无论造型艺术、纹饰图案及实际用途均带有一种神秘色彩。鲜卑金饰牌不仅反映了古代鲜卑人的历史足迹,... 公元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横贯内蒙古通辽市中部地区的新开河流域,出土了三批八件鲜卑金饰牌。这些埋藏于地下1800年左右的金饰牌,无论造型艺术、纹饰图案及实际用途均带有一种神秘色彩。鲜卑金饰牌不仅反映了古代鲜卑人的历史足迹,而且是萨满巫师通达上天和祖先,沟通自然万物神灵的圣物,亦是古代欧亚草原文化交流的有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卑金饰牌 历史足迹 原始宗教
下载PDF
陕西书院的历史概貌与区域特征初探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晓喆 胡玲翠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8-31,共4页
为了整理研究陕西书院的历史概貌与区域特征,采用历史考证、统计与分析等方法,研究认为:陕西自唐代以后日渐沦为全国书院发展落后区域,多灾多难的社会环境、日益衰弱的经济基础、教育之传统与思想文化之保守等是陕西书院发展历史的最主... 为了整理研究陕西书院的历史概貌与区域特征,采用历史考证、统计与分析等方法,研究认为:陕西自唐代以后日渐沦为全国书院发展落后区域,多灾多难的社会环境、日益衰弱的经济基础、教育之传统与思想文化之保守等是陕西书院发展历史的最主要背景。作为人文荟萃之地的陕西书院,在陕西学术、教育、文化史上的历史留痕是不可忽视的,而关学与实学的标举发扬是陕西书院划在中国书院史上的最亮痕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书院 统计分析 历史留痕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历史溯源、发展脉络与世界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陆军 储成君 +2 位作者 杨书豪 任雅娟 王倩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1年第5期7-11,共5页
准确把握历史逻辑和深刻内涵是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中国共产党实践、发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视角,以百年时间轴为主线,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和不同阶段特征,系统梳理了习近... 准确把握历史逻辑和深刻内涵是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中国共产党实践、发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视角,以百年时间轴为主线,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和不同阶段特征,系统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逻辑和理论体系,总结概括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实践效果,并提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全球共识,分享可持续发展中国方案的路径和趋势,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历史溯源 发展脉络 世界意义
下载PDF
追随崔致远在中国唐代的历史遗迹
7
作者 赵诚焕 《阴山学刊》 2001年第3期28-30,84,共4页
韩国新罗学者崔致远于 86 9年入唐学习 ,于 885年以唐使者身份归国 ,在此期间 ,他的游踪范围涉及到漂水、高淳、盱眙和淮山、淮阴和水廓、淮安和新罗坊、扬州和唐城、苏州和邮亭等江南地域。实地考察这些历史遗迹 ,为崔致远的研究开拓... 韩国新罗学者崔致远于 86 9年入唐学习 ,于 885年以唐使者身份归国 ,在此期间 ,他的游踪范围涉及到漂水、高淳、盱眙和淮山、淮阴和水廓、淮安和新罗坊、扬州和唐城、苏州和邮亭等江南地域。实地考察这些历史遗迹 ,为崔致远的研究开拓新视野 ,注入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崔致远 历史遗迹 唐代 使节 学者
下载PDF
古代新疆汉语的历史足迹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洋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134-137,共4页
两汉至南北朝,汉语在西域取得一席之地。唐宋时期,汉语的使用范围扩大到了部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元明时期,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可以不用翻译而"通汉语"了。清代,汉语在新疆分布已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 古代新疆 汉语 历史足迹
下载PDF
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旧址建筑的史迹
9
作者 张道明 王森 刘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7期115-117,133,共4页
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隶属于东北讲武堂奉天本部,是东北讲武堂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原黑龙江陆军军官养成所改编而来,因“九一八”事变而停办,仅招收2届学员。目前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旧址是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风格独特,... 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隶属于东北讲武堂奉天本部,是东北讲武堂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原黑龙江陆军军官养成所改编而来,因“九一八”事变而停办,仅招收2届学员。目前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旧址是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风格独特,是上个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传统复兴“中国式”早期的建筑设计。其史迹和建筑设计思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内涵,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军事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武堂 史迹 建筑风格
下载PDF
性别叙事与历史记忆的建构——以高满堂的年代剧作品为例
10
作者 陈雨 《文化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100-113,共14页
重述历史是新世纪重要的文化症候,影视剧既参与了这种建构、重述历史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这一文化症候的表象。在编剧高满堂的一些重要年代戏作品中,特别是在那些性别色彩鲜明的段落中,在作品人物谱系背后,有着相通的书写规则和叙事模式... 重述历史是新世纪重要的文化症候,影视剧既参与了这种建构、重述历史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这一文化症候的表象。在编剧高满堂的一些重要年代戏作品中,特别是在那些性别色彩鲜明的段落中,在作品人物谱系背后,有着相通的书写规则和叙事模式,不同类型的角色发挥了不同的叙事功能,实践着不同的表述策略。当情节被结构为相似的性别场景时,它就负载了某种历史意识与文化逻辑,中心/边缘、胜利/失败、自我/他者的二元结构寄宿在大众文化的性别叙事中,作为一种新的暴力因素,它转移、遮没了历史的狰狞与创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叙事 历史记忆 历史和解
下载PDF
《二酉英华》土司“史影”稽考
11
作者 曾超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7-12,共6页
《二酉英华》是清代冯世瀛所编辑的有关酉阳、秀山、彭水、黔江籍诗人所作诗歌的第一部总集。在该诗歌总集中,不少人用诗歌咏赞的凝练笔墨,描述了中国土司时代酉阳司的文治武功、社会生活,反映了中国土司时代酉阳司的史迹与史影。
关键词 《二酉英华》 酉阳司 史影 稽考
下载PDF
廊坊师范学院前身的历史追溯
12
作者 杭炜 张广义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97-104,共8页
廊坊师范学院按照通常惯例,一直把原廊坊师范专科学校作为其历史沿革的主干,把1946年的安次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作为最初前身。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研究和比对发现,以廊坊师范专科学校的历史沿革为主干,1946年的安次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并不是廊... 廊坊师范学院按照通常惯例,一直把原廊坊师范专科学校作为其历史沿革的主干,把1946年的安次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作为最初前身。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研究和比对发现,以廊坊师范专科学校的历史沿革为主干,1946年的安次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并不是廊坊师范学院的最初前身,其前身不仅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安次县立乡村师范学校,而且可以追溯到1914年的安次师范讲习所。从师讲所到乡师再到简师,三段办学,两次延续,不仅印证了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曲折发展的历史,也体现了师范教育在安次这片热土上的顽强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廊坊师范学院前身 历史追溯 简易师范学校 乡村师范学校 师范讲习所
下载PDF
百战愈古稀 丹青悭一传——新出唐《萨孤吴仁墓志》考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书钦 《西北民族论丛》 2020年第2期-,共18页
唐《萨孤吴仁墓志》为现今存世的唯一一块中古北族萨孤氏墓志,其问世首先可以讨论厘清中古以降史籍关于萨孤氏载述不一的状态;其次,《旧唐书》《新唐书》虽然未予萨孤吴仁立传,但其墓志载述正好和史籍零星记载互补,从而丰满再现了一代... 唐《萨孤吴仁墓志》为现今存世的唯一一块中古北族萨孤氏墓志,其问世首先可以讨论厘清中古以降史籍关于萨孤氏载述不一的状态;其次,《旧唐书》《新唐书》虽然未予萨孤吴仁立传,但其墓志载述正好和史籍零星记载互补,从而丰满再现了一代名将萨孤吴仁戎马倥偬、勋功彪炳的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孤吴仁 墓志 薛孤 史籍校证 行迹述考
原文传递
质朴美——周同宾散文的特色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书晋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31-33,共3页
以"一部乡土史书"《皇天后土》荣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的南阳作家周同宾,经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散文语言。他善于博取众家之长,追求为人作文的真诚,使其散文短小精悍,文质精美,以真情动人,成... 以"一部乡土史书"《皇天后土》荣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的南阳作家周同宾,经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散文语言。他善于博取众家之长,追求为人作文的真诚,使其散文短小精悍,文质精美,以真情动人,成为20世纪末中国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史书 皇天后土 简洁 质朴
下载PDF
历史地理学追述和研究前瞻
15
作者 孟桂芳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27-30,共4页
一般认为历史地理学导源于沿革地理学,《汉书·地理志》乃其开创之作。本文通过追述历史地理学科属性,浅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已取得的成绩,展望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极其学科生命力所在之处。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导源 研究趋势
下载PDF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作地系年考辨
16
作者 赵睿才 刘冰莉 《杜甫研究学刊》 2020年第1期10-19,共10页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的名篇,可是其作时作地问题至今尚存争议。传统以为,组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或二年(767)的夔州,至今仍为多数学者袭用。这样一来,除其四、其五分咏先主祠、武侯庙没有问题,其余三首都是预想之词,理解起来总有些&qu...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的名篇,可是其作时作地问题至今尚存争议。传统以为,组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或二年(767)的夔州,至今仍为多数学者袭用。这样一来,除其四、其五分咏先主祠、武侯庙没有问题,其余三首都是预想之词,理解起来总有些"隔"。其症结是:杜甫身在夔州,庾信宅、宋玉宅、昭君村等,何得而咏之?传统的惯例是先游历,后歌咏之——从游历角度看,组诗是纪行诗(从根本说是咏怀诗)。因而,可以断定组诗非作于一时一地,时间跨度大概是永泰二年(766)暮春至大历三年(768)春末,地点是从夔州经归州到江陵,最终定稿于江陵;如果非得将组诗定于一时之手笔的话,那应是大历三年(768)。这对诠释杜甫本次悲壮行旅意义非常:纠考历史积累之讹误,还杜诗之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杜诗 《咏怀古迹五首》 编年 行迹 考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