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甫诗歌中的“鲍谢”并称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秋婷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26-29,共4页
杜甫通过山水自然因素将“鲍谢”并称,而杜甫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关注又远大于谢朓,二者相互印证,可以得出杜诗中的“鲍谢”并称指的是鲍照和谢灵运。杜甫作为文坛一代名家,其影响力对“鲍谢”并称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后世传播过程中... 杜甫通过山水自然因素将“鲍谢”并称,而杜甫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关注又远大于谢朓,二者相互印证,可以得出杜诗中的“鲍谢”并称指的是鲍照和谢灵运。杜甫作为文坛一代名家,其影响力对“鲍谢”并称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后世传播过程中,“鲍谢”常与孟浩然联系并固定使用,具有称赞他人才华卓越、超越世俗、隐居避世等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谢”并称 杜甫 山水诗 隐居避世
下载PDF
当代武侠小说侠隐结局的人类学考察——以金庸武侠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巍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6-123,共8页
当代中国武侠小说中大侠的命运结局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在归隐与死亡的宿命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齐一化。然而这种独特的归隐宿命并不常见于更早期文本中的侠客,他们不仅可以建功立业追随王权,也可以功成名就娶妻生子。归隐或死亡的... 当代中国武侠小说中大侠的命运结局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在归隐与死亡的宿命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齐一化。然而这种独特的归隐宿命并不常见于更早期文本中的侠客,他们不仅可以建功立业追随王权,也可以功成名就娶妻生子。归隐或死亡的宿命归结于江湖世界的独立本体化。而身处其中的大侠也由草莽一跃而成为权力肩负者。身处独立江湖的侠客拥有了早期神话和史诗中神祗和英雄的特征及其使命,大侠必须以武功为手段行使他们安定江湖世界的伟大职责,最后以死亡或归隐的方式完成这一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湖 归隐 死亡 大侠 神性 权力
下载PDF
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看士人隐逸审美心态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国敏 戴剑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6期10-16,共7页
 隐逸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古代中国士人崇尚隐逸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隐士文化。中国古代山水诗与隐士文化有着天然联系。以"二谢"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古代士人隐逸审美...  隐逸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古代中国士人崇尚隐逸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隐士文化。中国古代山水诗与隐士文化有着天然联系。以"二谢"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古代士人隐逸审美心态发展、渐变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士人在山水审美中脱离世俗尘嚣,走到与道相冥合的人生境界,既完成了对"道"的维持与操守,又保证了自己的生存意义与人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态 魏国 晋国 南北朝 山水诗 隐士文化
下载PDF
朝隐与山水:魏晋南北朝隐逸观的新转向
4
作者 韩晴 雷应鸣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12,共8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成为思想的主流。士人对于“仕”与“隐”的态度也不再囿于传统儒家的以“仕”为理想、以“隐”为被动的选择和暂时的退路观念,而是在老庄无为逍遥思想的影响下“自觉”进行的主动追求。政治形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成为思想的主流。士人对于“仕”与“隐”的态度也不再囿于传统儒家的以“仕”为理想、以“隐”为被动的选择和暂时的退路观念,而是在老庄无为逍遥思想的影响下“自觉”进行的主动追求。政治形势的变化和老庄思想的流行使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一种新的隐逸观——朝隐。朝隐巧妙地将仕与隐统一起来,以仕为隐,即仕即隐,它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与统治阶级斗争调和的结果,也是老庄思想流行后士大夫独特的处世哲学的体现。士大夫可以不再面对仕进与退隐的艰难抉择,庙堂与山林成为士大夫可以兼得的人生理想。在这种新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模式中,山水作为自然符号成为士大夫所追逐的对象,成为他们对精神自由的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仕与隐 朝隐 山水
下载PDF
论陈留的区域文化对蔡邕的影响
5
作者 袁亚铮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9-103,114,共6页
近年的蔡邕研究多集中在其辞赋和碑文上,而对地域文化对于蔡邕的影响却鲜有论及。蔡邕出仕以前一直闲居故乡陈留,所以陈留的地域文化对蔡邕的影响极大。东汉时期的陈留有着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其地域文化及对蔡邕的影响体现在:陈留的... 近年的蔡邕研究多集中在其辞赋和碑文上,而对地域文化对于蔡邕的影响却鲜有论及。蔡邕出仕以前一直闲居故乡陈留,所以陈留的地域文化对蔡邕的影响极大。东汉时期的陈留有着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其地域文化及对蔡邕的影响体现在:陈留的部分地区在先秦时期是宋国、陈国、郑国、卫国的故地,而宋、陈是老庄思想的发源地,此地的隐逸风气自先秦时就长盛不衰,而蔡邕三十八岁之前一直隐居乡里,当与其故乡的隐逸氛围有关;东汉晚期陈留士人擅长清谈、爱好文艺的风气对蔡邕也影响甚大,蔡邕为了在清谈中取胜还援引《论衡》为助;陈留士人好读书、尚著述的风气促使蔡邕走上了治学之路,以致蔡邕的后半生一直致力于修史工作。蔡邕的行为方式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均受到陈留区域风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留 蔡邕 区域文化 隐逸 清谈 崇文尚著
下载PDF
论孔稚珪的隐逸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关系──兼论《北山移文》的主旨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正岚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6-80,共5页
《北山移文》对出处同归的玄学思想的批判, 突出了隐逸作为士人节操的道德意义。孔稚 对家传道教信仰的坚持,与其《北山移文》中的隐逸观念具 有人格和学理上的一致性。因此一般认为《北山移文》乃游戏文字的说法是不确的。
关键词 《北山移文》 隐逸观念 玄学思想 人格 孔稚gui 宗教信仰
原文传递
姚贾诗派简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周衡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76-79,共4页
姚贾诗派是中晚唐之际重要的文人群体和诗歌流派 ,幽居是姚贾诗派的生存状态与人格精神 ;禅定与苦吟 ,体现了姚贾诗派的禅学观与创作风度 ;《极玄集》
关键词 姚贾诗派 幽居 苦吟 禅定
下载PDF
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生存方式和思想境界 被引量:2
8
作者 文师华 《地方文化研究》 2013年第3期72-81,共10页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这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归隐后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情趣可以概括为:耕种田地...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这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归隐后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情趣可以概括为:耕种田地、游玩山水、读书抚琴、饮酒赋诗、与家人团聚、与邻曲谈心等。陶渊明归隐后的思想境界表现在:崇尚自然,重视天伦之乐,重视农耕,安贫乐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归隐 原因 生存方式 生活情趣 思想境界
下载PDF
探项圣谟的逸气与家风——兼论项元汴子孙的精神诉求 被引量:2
9
作者 陈艳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7-109,共23页
项圣谟是项元汴家族中绘事成就最高者,本文考证了他与兄弟、叔侄的关系,通过其兄弟、叔侄的视野、事迹、表现及思想展示出他的生活环境,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某些联系和共性。他的族人都非常关注时政,同胞兄弟项嘉谟和堂兄弟项子毗为明王朝... 项圣谟是项元汴家族中绘事成就最高者,本文考证了他与兄弟、叔侄的关系,通过其兄弟、叔侄的视野、事迹、表现及思想展示出他的生活环境,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某些联系和共性。他的族人都非常关注时政,同胞兄弟项嘉谟和堂兄弟项子毗为明王朝殉节;伯父项德新无法入仕则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项圣谟受其影响较多,堂妹项佩亦随夫隐居鸳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圣谟 隐逸 项元汴
原文传递
韩国朱熹关联题画诗研究——以儒学大师李滉、李珥为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晓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59-65,共7页
在朝鲜时代,人们对朱子学说非常崇拜和敬仰。朱熹的《武夷棹歌》、《武夷九曲图》传入韩国后,不少学者对朱子诗进行次韵,或者将"九曲图"画在屏风上,更有人效仿朱子,遍游朝鲜胜地,经营自己的九曲及书院。现存最早与朱熹相关联... 在朝鲜时代,人们对朱子学说非常崇拜和敬仰。朱熹的《武夷棹歌》、《武夷九曲图》传入韩国后,不少学者对朱子诗进行次韵,或者将"九曲图"画在屏风上,更有人效仿朱子,遍游朝鲜胜地,经营自己的九曲及书院。现存最早与朱熹相关联的题画诗是徐居正的"武夷精舍图",而书写最多的文人则是退溪李滉。我们可以从韩国文人笔下的朱熹相关题画诗中体会到当时文人对诗画美的向往与追求。从九曲之美到对祖国山河之爱,这种思想后来也被众多韩国古代文人雅士所接受,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亚洲文化史与世界文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关联题画诗 李滉 李珥 隐逸 书院
下载PDF
再谈肯尼斯·雷克思罗斯诗歌中的道学意蕴与风骨 被引量:1
11
作者 迟欣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16-120,共5页
美国"垮掉派"之父——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中具有中华文化和哲学因素已经被学界所认可,其中浓烈的道学意蕴使其诗歌具有更为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雷氏诗歌以寻求文学上的自由为突破口,去寻求庄子逍遥游思想中绝对的自由... 美国"垮掉派"之父——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中具有中华文化和哲学因素已经被学界所认可,其中浓烈的道学意蕴使其诗歌具有更为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雷氏诗歌以寻求文学上的自由为突破口,去寻求庄子逍遥游思想中绝对的自由。他在形体的逍遥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省,从而达到精神的逍遥。同时,他周游各国,归隐山林,苦心修行,从大自然和冥想思辨中唤醒人类对精神生命的重新认识。他"遁入自然"的诗歌作品与中国道家的隐逸文化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 庄子 逍遥游 自由 自然 隐逸
下载PDF
苏轼归隐向往新解
12
作者 曹志平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48-50,共3页
苏轼的归隐向往,不仅根基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而且导源于那个时代的浓郁的政治忧患和生命忧患。剖析苏轼壮心、忧心、归心互相交织的动态心路历程,对于探究宋士大夫的文化心态和多舛命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苏轼 归隐 忧患 理想
下载PDF
秦代方士卢敖隐居地考述
13
作者 李乔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3-22,共10页
受秦始皇之命入海求神仙药不得的秦朝博士卢敖,因惧怕刚愎自用、专横失道的秦始皇追究,遂"亡而不返",隐居修炼去了。关于卢敖隐居地,有河南卢氏县、山东诸城卢山、湖南武冈云山、浙江景宁卢栖洞,以及吉林安图卢敖洞、辽宁桓... 受秦始皇之命入海求神仙药不得的秦朝博士卢敖,因惧怕刚愎自用、专横失道的秦始皇追究,遂"亡而不返",隐居修炼去了。关于卢敖隐居地,有河南卢氏县、山东诸城卢山、湖南武冈云山、浙江景宁卢栖洞,以及吉林安图卢敖洞、辽宁桓仁仙人洞等多种说法。在这些说法中,山东诸城卢山说与当地好神仙方术的历史人文环境有关;湖南武冈云山说实为把宋代修真隆回县望云山的卢慧错讹为卢敖所致;浙江景宁卢栖洞为唐代道士卢敖(卢遨)栖居之所;卢敖隐居吉林、辽宁可能性较小;河南卢氏县山清水秀,有着隐居修炼的传统,是卢敖最有可能的隐居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敖 隐居地 卢氏县
下载PDF
向往归隐,抱心守灵——刘蓉山水田园诗解读
14
作者 尹伊 石潇纯 马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26-30,共5页
刘蓉一生致力于义理经世之学与桐城古文、诗歌创作,是湘军中文学成就极高的重要将领。他的诗作,温暖、深情、自然,赋予生命的气息,是湘军诗人群体的中坚。在刘蓉的诗作中,最能体现他的本色、才情和心志与风格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刘蓉... 刘蓉一生致力于义理经世之学与桐城古文、诗歌创作,是湘军中文学成就极高的重要将领。他的诗作,温暖、深情、自然,赋予生命的气息,是湘军诗人群体的中坚。在刘蓉的诗作中,最能体现他的本色、才情和心志与风格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刘蓉注重诗文的经世致用,修身治国;无意官场,向往归隐是他的本真心志,他以平和亲切的姿态观照自然万物,呈现的是乐观豁达的胸襟。这些诗如绿色的风,清新自然、温暖积极,既再现了上进纯净的心灵,也抒发了拥书自雄、忧国忧民的经世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蓉 经世致用 归隐 山水田园诗
下载PDF
张良“欲从赤松子游”原因考
15
作者 宁江英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2-16,共5页
在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复国无望、汉初韩国国除、军功爵制决定的任官制度、吕氏迫害等都未构成张良欲隐居的原因。张良欲隐居的直接诱因是其"多病"欲求长寿,道家思想信仰则是其欲隐居的思想根源。
关键词 张良 赤松子 隐居 多病 道家思想
下载PDF
隐士的文化学思考
16
作者 李磊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2年第1期47-52,共6页
隐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封建专制统治一方面迫使知识分子言听计从,另一方面为了维系其政治机制的活力,亟待一种刺激机制,隐士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同时,由于隐士动机... 隐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封建专制统治一方面迫使知识分子言听计从,另一方面为了维系其政治机制的活力,亟待一种刺激机制,隐士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同时,由于隐士动机与追求的岐异,形成了不同的隐士类型及独特的精神风貌。隐士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士 文化
下载PDF
“不爱官职爱泉石”——论陈法的隐逸情怀及其仕宦生涯
17
作者 刘海涛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2期101-104,共4页
陈法是清初理学名臣,但其思想中有着浓厚的隐逸情怀。儒家的"经世"理念与出世的"隐逸"情怀所形成的激烈冲突使陈法的仕宦生涯一直处在"仕"与"隐"的往复之中。在仕宦的不同阶段,陈法的隐逸思想... 陈法是清初理学名臣,但其思想中有着浓厚的隐逸情怀。儒家的"经世"理念与出世的"隐逸"情怀所形成的激烈冲突使陈法的仕宦生涯一直处在"仕"与"隐"的往复之中。在仕宦的不同阶段,陈法的隐逸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渴求悠游山林到吏隐,陈法一直在努力找寻着"经世"与"隐逸"的平衡点,但终因其刚直的性格,陈法最终毅然放弃了仕途,实现了彻底的归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法 隐逸 仕宦
下载PDF
俄罗斯汉学家关于中国货币史的研究
18
作者 博罗赫.奥莉加.尼古拉耶夫娜 李锦霞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23-31,共9页
俄罗斯对中国货币与货币流通的研究由来已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有许多汉学家从事中国货币的研究工作,然而这个课题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最主要的。В·阿列克谢耶夫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后半叶对中国货币的研究... 俄罗斯对中国货币与货币流通的研究由来已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有许多汉学家从事中国货币的研究工作,然而这个课题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最主要的。В·阿列克谢耶夫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后半叶对中国货币的研究发展成为俄罗斯汉学一个独立学科。充分利用有关知识加强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和论述是中国货币研究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硬币 中国纸币 俄罗斯科学院 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考古学
下载PDF
汉晋碑刻所见隐逸现象及隐士政策
19
作者 蒋波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8-31,共4页
汉晋之际归隐现象比较常见,同时期碑刻资料中有大量相关记载。碑文显示两汉、三国、晋代均有不少隐者,他们生活清贫,但注重个人品节修养。碑文中的"处士"一词值得关注,它包含未仕的读书人和不愿入仕的隐士两种含义,需要具体... 汉晋之际归隐现象比较常见,同时期碑刻资料中有大量相关记载。碑文显示两汉、三国、晋代均有不少隐者,他们生活清贫,但注重个人品节修养。碑文中的"处士"一词值得关注,它包含未仕的读书人和不愿入仕的隐士两种含义,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辨别。汉晋之际隐士的社会地位较高,受到人们普遍尊崇,所以当时政府重视并征召隐士。碑刻资料所见隐逸诸问题,有利于补充对这一时期隐逸文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 碑刻 隐逸 处士 名义 隐士政策
下载PDF
入世还是归隐——从生命的视域看周敦颐诗歌中的困境
20
作者 董甲河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82-86,共5页
周敦颐在诗歌中显露了他的两难之境。他一方面在现世积极进取,安顿众民的生命,虽然做出许多惊世之事,却受到诸多限制,并因现世的名利追求让他深感失望,透露了一位儒士的生命悲情;另一方面逃离现世,放下世俗的烦恼,回归自然,游山玩水,观... 周敦颐在诗歌中显露了他的两难之境。他一方面在现世积极进取,安顿众民的生命,虽然做出许多惊世之事,却受到诸多限制,并因现世的名利追求让他深感失望,透露了一位儒士的生命悲情;另一方面逃离现世,放下世俗的烦恼,回归自然,游山玩水,观赏道教圣地,多次显露归隐之意,追求个体的生命解脱。他一直在入世与归隐之间纠结,并用诗歌抒发个体生命的悲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自然 归隐 生命悲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