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首乌联合定量运动对大鼠肝脏微循环及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常青 赵海娟 +4 位作者 李春 廖福龙 王伽伯 肖小河 游云 《中国药物警戒》 2014年第4期193-197,202,共6页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制首乌联合定量运动对肝脏微循环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2×2析因设计,大鼠随机分为静止不给药(S/C)组,静止给药(S/D)组,游泳不给药(SW/C)组,游泳给药(SW/D)组,每天给予不同水平的制首乌醇提物(0g·kg-1、20g...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制首乌联合定量运动对肝脏微循环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2×2析因设计,大鼠随机分为静止不给药(S/C)组,静止给药(S/D)组,游泳不给药(SW/C)组,游泳给药(SW/D)组,每天给予不同水平的制首乌醇提物(0g·kg-1、20g·kg-1p.o)及不同水平的游泳运动(0h、1h),连续30d。采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检测大鼠肝脏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检测大鼠血清NOS3含量及肝功能9项生化指标。结果与S/C组比,制首乌醇提物降低大鼠肝脏血流平均灌注量(P<0.01),同时显著降低血清内皮源一氧化氮合成酶(NOS3)含量(P<0.05),并可显著升高大鼠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显著降低间接胆红素(IBIL)(均P<0.001)。游泳对制首乌引起的肝脏微循环灌注量和血清NOS3含量下降均有显著恢复作用,但游泳不能改善制首乌引起的血清胆红素异常。结论本研究首次证明大剂量长期服用制首乌可导致肝脏微循环灌注量障碍,而适当的运动则可能拮抗药源性肝脏微循环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首乌 运动 肝脏微循环 肝脏功能
下载PDF
肝脏微循环障碍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及其发生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郝菁华 任万华 +4 位作者 石军 韩国庆 朱菊人 谢英渤 王书运 《微循环学杂志》 2001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探讨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病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40例慢乙肝患者均行肝活检 ,活检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同时常规检查肝脏功能。结果 :40例慢乙肝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 目的 :探讨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病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40例慢乙肝患者均行肝活检 ,活检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同时常规检查肝脏功能。结果 :40例慢乙肝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微循环障碍 ,其中 2 3例肝窦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WP小体。 40例中vWF沿肝窦壁呈阳性表达的有 2 5例 ,肝细胞内HBcAg阳性表达 17例。vWF与HBcAg同时表达者肝功能均不正常。 2 8例肝功异常者中有9例肝细胞内无HBcAg表达 ,但vWF为阳性表达。结论 :慢乙肝存在肝脏微循环障碍 ;肝脏微循环障碍可协同乙肝病毒对肝细胞的免疫损伤 ,从而影响肝脏功能 ;肝窦内皮细胞中WP小体的出现可能是导致肝脏微循环障碍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微循环障碍 乙型肝炎 病理
下载PDF
NO在肝纤维化形成中对肝脏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刘近春 张新日 +2 位作者 韩德五 李艳娇 刘清华 《微循环技术杂志(临床与实验)》 2004年第5期295-297,共3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对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和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3组 :正常对照组 (normalcontrol,NC) :以正常饮食喂养 ;采用复合因素致肝纤维化组 (hepaticfibrosis,HF) :同时用生理盐...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对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和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3组 :正常对照组 (normalcontrol,NC) :以正常饮食喂养 ;采用复合因素致肝纤维化组 (hepaticfibrosis,HF) :同时用生理盐水1.5ml·只 -1·d -1灌胃 ;HF +Arg组 :以肝纤维化对照组为基础 ,同时予L -精氨酸 (L-arginine,L -Arg)100mg·Kg-1·d-1灌胃。于实验4周末 ,观察血浆内毒素(lipopolysaccaride ,LPS)、NO、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ase ,SOD)水平 ,观察各组肝组织纤维增生程度 ,用台盼蓝原位灌流肝脏来观察肝脏微循环的改变。结果血浆内毒素水平在HF组均明显高于NC组 ,HF +Arg组内毒素水平虽比NC组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 ;NO水平HF +Arg组明显高于HF组 ;血浆MDA水平各实验组均明显高于NC组 ;血浆SOD活性HF组明显低于NC组和HF+Arg组 ;肝脏纤维组织目标面积HF组明显大于HF +Arg组 ;用台盼蓝原位灌流肝脏发现HF组灌流时间最长 ,HF +Arg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外源性NO可能通过改善肝脏微循环 ,防止肝脏缺血和炎性细胞介质诱导的氧化损伤 ,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微循环 肝纤维化形成 HF 观察 血浆内毒素 对照组 正常 灌流 灌胃 MDA
下载PDF
活血化瘀法在肝硬化中医药治疗中的实践应用与发展
4
作者 齐婧姝 王宇 刘成海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27-32,共6页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阐释肝硬化的血瘀病机及其活血化瘀治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围绕肝硬化的中医病机证治,首先分析了中西医肝脏的概念异同,认为肝脏微循环系统即是中医“肝络”,其在维持肝脏生理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微循环障碍(或...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阐释肝硬化的血瘀病机及其活血化瘀治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围绕肝硬化的中医病机证治,首先分析了中西医肝脏的概念异同,认为肝脏微循环系统即是中医“肝络”,其在维持肝脏生理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微循环障碍(或“肝络”瘀阻)则是肝硬化的核心病理(病机);继而,从中医经典文献、近代名医经验、现代循证医学评价方面论证了活血化瘀是肝硬化的重要中医药治法,在具体实践时需根据活血化瘀中药的不同功效、疾病不同阶段等灵活应用,并注重与其他治法合理配合;最后,提出改善肝脏微循环是活血化瘀中药祛瘀生新治疗肝硬化的重要药理基础与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活血化瘀法 肝络 肝脏微循环 中药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模拟失重环境下腹腔感染大鼠肝脏微循环障碍及抗感染疗效 被引量:4
5
作者 邓忠伟 鲍时明 +6 位作者 孙宏伟 姜福全 徐冰心 周金莲 王平 张宏文 崔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59-564,共6页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环境下腹腔感染大鼠肝脏微循环变化及抗感染治疗效果。方法健康雄性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n=10),分别为模拟失重并腹腔假手术组(microgravity+sham—operation,MSO)、模拟失重并腹腔感染组(microgra...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环境下腹腔感染大鼠肝脏微循环变化及抗感染治疗效果。方法健康雄性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n=10),分别为模拟失重并腹腔假手术组(microgravity+sham—operation,MSO)、模拟失重并腹腔感染组(microgravity4-abdominal-infection,MAI)、模拟失重并腹腔感染治疗组(microgravity+abdominal-infection+moxifloxacin,MAIM)、正常重力腹腔假手术组(normal—gravity+sham—operation,NGSO)、正常重力腹腔感染组(normal-gravity+abdominal-infection,NGAI)和正常重力腹腔感染治疗组(normal-gravity+abdominal-infection+moxifloxacin,NGAIM)。采用尾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动物模型,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腹腔感染模型。根据分组要求,尾悬吊模拟失重48h时,建立腹腔感染动物模型。MAIM组和NGAIM组动物分别于CLP后0h、24h及48h经尾静脉注射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30mg/kg)。CLP后60h取材,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蛋白印迹和实时PCR分别检测肝组织中内皮素-1(ET-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并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MAI组及NGAI组可见肝窦增宽,局部淤血,伴有点状坏死,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MAIM组及NGAIM组的病变程度较MAI和NGAI组减轻。MAI组的血清NO值和肝组织中ET-1和iNOS表达水平最高,显著高于MSO组(P〈0.05)。MAIM组的血清NO值、肝组织中ET-1和iNOS表达均较MAI组明显下降(P〈0.05)。正常重力各组的血清NO值、肝组织中ET-1和iNOS表达与模拟失重各组的情况相类似,除血清NO值外,均不同程度低于模拟失重各组的表达水平。实验各组ET-1、iNOS的蛋白和mRNA表达基本同步。结论模拟失重环境下CLP所致腹腔感染可造成肝脏微循环障碍,静脉使用盐酸莫西沙星对控制感染和改善肝脏病理性榻害有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腹腔感染 大鼠 肝脏微循环 盐酸莫西沙星
原文传递
大鼠烧伤后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在早期肝脏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宏 王建民 +2 位作者 陈菁 李兵仓 陈林 《微循环学杂志》 2001年第4期1-2,F003,共3页
目的 :观察烧伤早期肝脏微循环的变化 ,探讨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对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复制 30 %TBS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测定烧伤前及烧伤后 1、3、6、12、2 4和 48h肝有效血流量(EHBF)和肝组织内NO和ET含量以及观察肝脏病... 目的 :观察烧伤早期肝脏微循环的变化 ,探讨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对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复制 30 %TBS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测定烧伤前及烧伤后 1、3、6、12、2 4和 48h肝有效血流量(EHBF)和肝组织内NO和ET含量以及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烧伤后肝EHBF迅速下降 ,肝脏ET及NO含量明显增加 ,肝组织ET含量与EHBF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烧伤早期肝组织ET及NO含量增高 ,二者合成与释放平衡失调 ,是导致肝微循环障碍引起肝血有效流量相对减少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内皮素 一氧化氮 肝脏损伤 大鼠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窦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7
作者 主余华 王京 +2 位作者 梁斌 任万华 张春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50-754,共5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窦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将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EGb761治疗组26例及对照组21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肝组织活检术,肝组织行HE染色,并各取10例电镜观察治疗前后的肝窦微循环变化.结...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窦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将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EGb761治疗组26例及对照组21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肝组织活检术,肝组织行HE染色,并各取10例电镜观察治疗前后的肝窦微循环变化.结果:治疗后肝活检证实,与治疗前(炎症计分:15.7±6.3;纤维化计分:11.9±6.2)和对照组治疗后(炎症计分:14.2±6.6;纤维化计分:11.5±5.6)相比,EGb761治疗组肝组织损伤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炎症计分:10.7±4.8;纤维化计分:8.3±4.2)(P<0.05);与治疗前相比,EGb761治疗组电镜下肝窦内血细胞聚集或微血栓形成(32vs56,P<0.01)、窦腔及Disse隙胶原沉积(23vs38,P<0.05)、窦内皮损伤(41vs59,P<0.05)、毛细血管化(17vs32,P<0.05)等肝脏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保护慢性乙肝患者肝窦内皮细胞,抑制肝窦内血细胞聚集及微血栓形成,抑制肝窦及Disse隙内胶原沉积及肝窦毛细血管化,改善肝脏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慢性乙型肝炎 肝窦 肝脏微循环
下载PDF
急性胆管炎时肝微循环的变化及其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E-选择素的作用
8
作者 黄显凯 韩本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1999年第5期270-272,共3页
为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 ( I C A M1) 和 E选择素 ( Eselectin) 在急性胆管炎肝微循环变化中的作用, 对急性胆管炎时肝脏组织学、肝脏血流量及肝组织伊文思蓝 ( E B) 含量的变化, 以及 I C A M... 为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 ( I C A M1) 和 E选择素 ( Eselectin) 在急性胆管炎肝微循环变化中的作用, 对急性胆管炎时肝脏组织学、肝脏血流量及肝组织伊文思蓝 ( E B) 含量的变化, 以及 I C A M1 和 E选择素单抗预处理对以上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 急性胆管炎时肝窦内皮细胞及肝细胞出现变性和结构破坏, 肝窦及肝细胞周围多形核粒细胞 ( P M N) 数量显著增多, 肝微血管血流量明显减少, 肝组织 E B含量显著增高, 肝窦通透性增高; 而抗 I C A M1 及 E选择素单抗预处理使以上损害均明显减轻。由此表明, I C A M 1 及 E选择素在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炎 肝微循环 细胞间粘附分子 E-选择素
下载PDF
活体荧光显微镜技术在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肝脏微循环结构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胡良硕 王浩华 +1 位作者 王建华 吕毅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6-290,共5页
目的探讨活体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模型大鼠的肝脏微循环结构变化的应用效果。方法取雄性SD大鼠70只,将其中4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胆总管结扎(BDL)模型2周组、BDL模型4周组及BDL模型6周组,每组10... 目的探讨活体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模型大鼠的肝脏微循环结构变化的应用效果。方法取雄性SD大鼠70只,将其中4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胆总管结扎(BDL)模型2周组、BDL模型4周组及BDL模型6周组,每组10只,应用活体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大鼠肝脏微循环结构变化。将余下的30只sD大鼠于BDL模型建立4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动态观察给予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内皮素-1(ET-1,ET-1组)、NO供体亚硝基半胱氨酸(GSNO,GSNO组)后BDL模型大鼠肝脏微循环的急性改变。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BDL模型大鼠共死亡9只,存活率为85.0%(51/60)。假手术组大鼠全部存活。随着BDL造模时间延长,肝脏肝窦直径逐渐变小,BDL模型2周组、BDL模型4周组及BDL模型6周组肝窦直径分别为(13.6±1.0)μm、(8.8±0.7)μm和(8.0±0.5)μm,与假手术组的(17.4±1.0)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18.24,15.57,P〈0.05)。随着BDL造模时间延长,肝窦开放数量逐渐减少,BDL模型2周组、BDL模型4周组及BDL模型6周组肝窦开放数量分别为(6.8±0.8)个/200μm、(4.3±1.8)个/200μm、(4.0±1.2)个/200μm,与假手术组的(8.8±0.5)/200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2.77,2.12,P〈0.05)。注射生理盐水15min后,生理盐水组肝窦直径为(7.2±1.2)μm,与注射前的(6.9±0.5)D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P〉0.05);肝窦开放数量为(6.8±1.4)+/200μm,与注射前的(6.6±0.4)个/200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P〉0.05)。注射ET-115min后,ET-1组肝窦直径为(5.4±0.5)μm,与注射前的(7.9±0.6)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肝脏微循环 活体荧光显微镜
原文传递
CT灌注成像探索缩宫素对兔产后失血性休克-肝脏微循环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0
作者 张程程 李巨 +1 位作者 李强 魏明周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6期1095-1098,共4页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探索缩宫素对兔产后失血性休克-肝脏微循环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即假休克组、缺血再灌注组、催产素处理组。S组行剖宫产术;I/R组剖宫产术后,建立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模型;OT组在...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探索缩宫素对兔产后失血性休克-肝脏微循环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即假休克组、缺血再灌注组、催产素处理组。S组行剖宫产术;I/R组剖宫产术后,建立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模型;OT组在I/R基础上,于孕兔产后失血性休克后10min及再灌注后10min、30min各时间点经耳缘静脉以2U/kg剂量推注缩宫素。I/R组与S组分别于相同时间段注射与OT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均行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与I/R组相比,S组和OT组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及血容量数值明显增大(P<0.05);而OT组与S组比较各数值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表明缩宫素对兔产后失血性休克-肝脏微循环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失血性休克 肝脏微循环 CT灌注成像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麻鸭球结膜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特点 被引量:8
11
作者 曾常春 聂广 +1 位作者 朱清静 杨玲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1999年第6期20-22,共3页
目的:观察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球结膜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阳性血清反复攻击建立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并检测球结膜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用... 目的:观察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球结膜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阳性血清反复攻击建立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并检测球结膜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用DHBV反复攻击造模后,其病理组织学改变具有肝脏细胞炎症,肝纤维组织增生,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升高(P<0.01),球结膜微循环明显障碍(P<0.01),血液流变学改变(P<0.01)。结论:乙型肝炎肝纤维化麻鸭具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微循环 血液流变学 乙型肝炎
下载PDF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窦和 Disse腔病变与肝微循环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健虎 严家春 马勇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 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窦及Disse腔内病变与肝微循环的关系。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染色(SMA、FN、LN及Ⅳ-C),用光镜观察肝活检组织病理学及上述成份的分布,取分级诊断G1~G4、CAHC各30例,CSH10例。设正常肝5例和LC10例作对照。结果... 目的 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窦及Disse腔内病变与肝微循环的关系。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染色(SMA、FN、LN及Ⅳ-C),用光镜观察肝活检组织病理学及上述成份的分布,取分级诊断G1~G4、CAHC各30例,CSH10例。设正常肝5例和LC10例作对照。结果 肝窦及Disse腔病理改变有扩张、塌陷、阻塞及狭窄。肝窦塌陷等病变使有效肝窦密度随分级上升而减少,与此同时也可见众多扩张的肝窦及小静脉随分级上升而增多,在G4及CAHC尤为显著。免疫组化显示SMA分布演变尤具特征性,SMA等四种成分在肝内沉着从G1~G4和CAHC逐级增多、增粗、增浓,填塞肝窦和域Disse腔。在CAHC与LC相似。结论 肝窦塌陷等病变使有效肝窦密度减少;扩张的肝窦及小静脉是肝内“功能性捷径”,其中血流快,绕过了肝实质而进入窦后肝静脉系统;肝窦基底膜形成而毛细血管化,其后果是导致肝细胞供血不足。以上病理变化以及肌成纤维细胞的收缩特性,导致肝微循环障碍,严重影响肝细胞的存活及正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炎 微循环 免疫组织化学 肝窦
下载PDF
小体积肝移植的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靓 梁廷波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428-432,共5页
目的介绍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损伤机理及移植物保护措施。方法复习和总结了相关文献资料并作综述。结果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过高的门静脉压力导致移植物机械性损伤,并通过改变肝窦微循环状态及激活各类细胞因子使移植物损伤进一步加重... 目的介绍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损伤机理及移植物保护措施。方法复习和总结了相关文献资料并作综述。结果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过高的门静脉压力导致移植物机械性损伤,并通过改变肝窦微循环状态及激活各类细胞因子使移植物损伤进一步加重。通过手术或药物的方法降低门静脉压力可对移植物起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了解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损伤机理对于临床提高活体肝移植的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体积肝移植 门静脉高压 肝窦微循环 内皮素-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