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清华 郭新宁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方法:胃镜诊断Barrett食管109例,反流性食管炎125例,及对照组70例,分别在其胃窦部大、小弯各取2块活组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活检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Barrett食管幽门螺...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方法:胃镜诊断Barrett食管109例,反流性食管炎125例,及对照组70例,分别在其胃窦部大、小弯各取2块活组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活检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Barrett食管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2.31%,反流性食管炎为33.78%,对照组为54.29%。Barrett食管和反流性食管炎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对Barrett食管及反流性食管炎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内镜 反流性食管炎 幽门螺杆菌
原文传递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邓玉华 董耀兵 沈旺英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年第21期21-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木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7例Hp感染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标准三联组(45例,给予标准三联疗法...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木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7例Hp感染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标准三联组(45例,给予标准三联疗法)、双歧三联组(46例,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标准三联疗法)以及双歧四联组(46例,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四联疗法),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胃液p H值、Hp根治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胃液p H值、Hp根治率、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性消化性溃疡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双歧杆菌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与奥硝唑联用治疗慢性胃炎效果 被引量:14
3
作者 滕春媛 赵清喜 《齐鲁医学杂志》 2010年第2期165-166,168,共3页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与奥硝唑联用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病人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7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与奥硝唑治疗;对照组采用...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与奥硝唑联用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病人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7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与奥硝唑治疗;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均治疗7d,疗程结束4~6周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幽门螺杆菌根治率分别为82.00%和63.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08,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与奥硝唑联用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病人效果可靠,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 埃索美拉唑 左氧氟沙星 奥硝唑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雷贝拉唑三联疗法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4
4
作者 朱丽娟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4年第11期108-109,共2页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三联疗法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90例,随机分为雷贝拉唑组42例和奥美拉唑组48例。雷贝拉唑组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甲...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三联疗法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90例,随机分为雷贝拉唑组42例和奥美拉唑组48例。雷贝拉唑组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口服,连用7 d后改为单独服用雷贝拉唑;奥美拉唑组用药除将雷贝拉唑更换为奥美拉唑外,其余同雷贝拉唑组。观察两组患者上腹疼痛、反酸、嗳气、腹胀、烧心或恶心等不适症状的缓解情况,停药4周后溃疡愈合情况,Hp根除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两组用药1 d后症状明显改善,其中雷贝拉唑组30例症状缓解(71.43%),奥美拉唑组23例症状缓解(47.9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7 d后,两组症状改善无显著差异(P>0.05);停药后4周,雷贝拉唑组溃疡愈合总有效率为95.23%(40/42),奥美拉唑组总有效率79.17%(38/48),雷贝拉唑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奥美拉唑组(P<0.05);雷贝拉唑组39例Hp阴性(92.86%),奥美拉唑组35例Hp阴性(72.92%),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较奥美拉唑三联疗法起效更快,溃疡愈合率和Hp根除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贝拉唑 奥美拉唑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下载PDF
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黄英华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年第10期941-942,共2页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奥美拉唑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和甲硝唑三联治疗,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钠、阿...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奥美拉唑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和甲硝唑三联治疗,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片三联治疗。均为饭前口服,连续服用2周。治疗结束后4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通过胃镜检查,观察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结果治疗组溃疡愈合率为80.0%,有效率为13.3%,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溃疡愈合率为73.3%,有效率为16.7%,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p根除率为90.0%,对照组Hp根除率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具有疗效好、疗程短、依从性好、费用低的优点,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奥美拉唑 雷贝拉唑钠 三联疗法
下载PDF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关系和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莫惠芳 汤勇军 +1 位作者 钟卫红 许德清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hronicidiopathicurticaria,CIU)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关系及其治疗效果。方法300例CIU患者进行14碳-尿素呼气试验(14Curea-breathtest,14C-UBT),176例HP阳性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58例予抗过...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hronicidiopathicurticaria,CIU)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关系及其治疗效果。方法300例CIU患者进行14碳-尿素呼气试验(14Curea-breathtest,14C-UBT),176例HP阳性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58例予抗过敏治疗、59例抗过敏联合三联疗法治疗、59例中药联合三联疗法治疗,观察内容包括瘙痒、风团数量、风团大小、风团持续时间,比较各组治疗效果、分析CIU与HP之间关系。另外57例CIU患者进行自身血清抗体检测,其中35例HP阳性者予抗过敏联合三联疗法治疗,相同治疗方法与呼气试验组比较转阴率。10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其中65例进行呼气试验,43例血清抗体检测),以便对HP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CIU患者HP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联合三联疗法(抗过敏联合三联疗法、中药联合三联疗法)与单纯抗过敏治疗相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后者(P<0.05),转阴率也明显高于后者(P<0.01)。治疗后HP转阴与未转阴患者疗效比较,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结论CIU与幽门螺杆菌关系密切,中药联合三联疗法治疗CIU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幽门螺杆菌 中医治疗 三联疗法 呼气试验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对胃溃疡患者Ghrelin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占双 鲍秀琦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第10期36-37,共2页
目的:该项研究旨在通过测定幽门螺杆菌相关与非相关性胃溃疡患者血清中生长素(Ghrelin)在未接受抑酸药物治疗前的含量,探讨Ghrelin在胃溃疡时循环血中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快速尿素酶法与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法... 目的:该项研究旨在通过测定幽门螺杆菌相关与非相关性胃溃疡患者血清中生长素(Ghrelin)在未接受抑酸药物治疗前的含量,探讨Ghrelin在胃溃疡时循环血中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快速尿素酶法与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法联合检测26例胃溃疡患者,确定幽门螺杆菌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血清中Ghrelin的水平。结果:胃溃疡患者血清中Ghrelin的水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溃疡患者血清中Ghrelin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明显关系,推测幽门螺杆菌对胃溃疡Ghrelin患者水平的变化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胃生长素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三联疗法联合康复新液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9
8
作者 韩雪贞 《中国实用医刊》 2016年第21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三联疗法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Hp相关性溃疡患者80例,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康复新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三联疗法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Hp相关性溃疡患者80例,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康复新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92.5%(37/40)]高于对照组[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溃疡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三联疗法 消化性溃疡 康复新液
原文传递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菌群之间相互关系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清清 余熠 许春娣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33-636,共4页
以往,人们认为由于胃酸屏障作用,人类的胃处在无菌状态,直至1982年首次在胃内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定植,这一特殊细菌的发现曾被认为是世界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此后,许多研究资料显示,Hp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 以往,人们认为由于胃酸屏障作用,人类的胃处在无菌状态,直至1982年首次在胃内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定植,这一特殊细菌的发现曾被认为是世界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此后,许多研究资料显示,Hp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发生有关,部分患者感染后还可引起全身其他系统疾病。本文重点综述人类和动物模型感染Hp后,胃肠道菌群演变及可能的相互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益生菌 微生态
原文传递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Hp感染与C-myc基因蛋白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朝阳 汤桂芹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 探讨胃癌及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C—myc基因蛋白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W—S染色法观察52例胃癌、37例胃粘膜癌前病变及1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Hp的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C—myc基因蛋... 目的 探讨胃癌及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C—myc基因蛋白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W—S染色法观察52例胃癌、37例胃粘膜癌前病变及1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Hp的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C—myc基因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胃癌及癌前病变各组Hp感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胃癌各组间、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组问Hp感染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胃癌、癌前病变各组C—myc阳性率显著高于中~高分化腺癌组(P〈0.05)。Hp感染阳性胃癌、癌前病变组C—myc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各自Hp感染阴性组(P〈0.01)。结论 Hp感染与C—myc基因过表达密切相关,Hp感染可能是通过激活C—myc基因而诱发胃黏膜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癌前病变 幽门螺杆菌 C—myc基因蛋白
原文传递
一项降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复发率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文星 李秀丽 杨书环 《中国现代医生》 2007年第09S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降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复发率的治疗方法。方法将两组病人分别进行单纯病人治疗和家庭成员共同治疗,观察两组复发率的区别。结果单纯病人治疗组复发率为9.2%,共同治疗组复发率3.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为防止幽门螺杆... 目的探讨降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复发率的治疗方法。方法将两组病人分别进行单纯病人治疗和家庭成员共同治疗,观察两组复发率的区别。结果单纯病人治疗组复发率为9.2%,共同治疗组复发率3.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为防止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复发,应对病人和家庭成员共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根除 治疗 复发
下载PDF
董筠教授从脾胃论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慢性荨麻疹的经验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澳月 董筠 《四川中医》 2017年第1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从脾胃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理论依据与现代医学研究,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通过理论探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效果,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及治疗的联系,总结中医治疗方法的有... 目的:探讨从脾胃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理论依据与现代医学研究,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通过理论探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效果,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及治疗的联系,总结中医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揭示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荨麻疹有良好的疗效,并完善相关的理论依据。结论:应用中医整体辨证观念,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荨麻疹,以健脾化湿法为主要的中医治疗原则,拓宽了中医治疗思路,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虚弱 幽门螺杆菌 湿邪 慢性荨麻疹
下载PDF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晓红 尹琳 刘萍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6期455-459,共5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阳性菌株感染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选择发病1周内的脑梗死住院患者(病例组,n=70)以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门诊体检人群(对照组,n=30),检测血...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阳性菌株感染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选择发病1周内的脑梗死住院患者(病例组,n=70)以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门诊体检人群(对照组,n=30),检测血清HP IgG抗体和HPCagA阳性菌株IgG抗体的浓度和阳性率,调查两组传统高危因素分布情况、生活习惯、幼时和成人期社会经济状况,探讨HP和CagA阳性菌株血清抗体浓度和阳性率与脑梗死及其病因学亚型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血清HPIgG抗体阳性率和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血清CagAIgG抗体阳性率(P〈0.05)和浓度(P〈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agA菌株血清学阳性为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表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血清CagA菌株IgG抗体的阳性率和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CagA的高毒力HP菌株感染可能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脑梗死
原文传递
中医体质因素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治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林艳 徐训贞 +2 位作者 林雄平 王美蓉 王立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3期40-42,共3页
目的分析中医体质因素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1005例Hp感染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中医体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Hp感染患者体质类型依次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瘀血质、平和... 目的分析中医体质因素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1005例Hp感染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中医体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Hp感染患者体质类型依次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瘀血质、平和质及特禀质。其中痰湿质最多为342例(34.03%),抗体阳性164例(47.95%);其次为湿热质216例(21.49%),抗体阳性164例(47.95%);气虚质140例(13.93%),抗体阳性67例(47.86%);阳虚质110例(10.95%),抗体阳性55例(50.00%);气郁质90例(8.96%),抗体阳性44例(48.89%);阴虚质53例(5.27%),抗体阳性25例(47.17%);瘀血质31例(3.08%),抗体阳性16例(51.61%);平和质23例(2.29%),抗体阳性11例(47.83%);特禀质0例。病程<1年抗体阳性130例(26.75%),病程1~5年抗体阳性69例(14.20%),病程>5年阳性抗体77例(15.84%),病程>10年阳性抗体210例(43.21%),其中病程>10年与<1年的患者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程的患者。结论 Hp感染者主要见于痰湿质、湿热质,分析Hp抗体阳性率与体质类型无相关性,抗体阳性率主要分布在病程<1年与>10年的患者中,临床上应将该类患者作为中医防治的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中医体质 防治 感染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耐药状况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钢 胡毅 赵正中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914-2916,2920,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感染幽门螺杆菌(Hp)患者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及四联抗Hp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该院住院及门诊确诊的Hp感染患者180例,其中COPD患者(COPD组)与非COPD患者(对照组)各90例。...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感染幽门螺杆菌(Hp)患者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及四联抗Hp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该院住院及门诊确诊的Hp感染患者180例,其中COPD患者(COPD组)与非COPD患者(对照组)各90例。所有患者胃镜下取胃窦部黏膜组织进行Hp培养、鉴定,观察各组对克拉霉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的耐药情况;此外,根据不同的给药方案将两组均分为A、B、C 3个亚组,分别给予包含阿莫西林+克拉霉素(A组)、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B组)、阿莫西林+呋喃唑酮(C组)的3种四联方案,比较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感染Hp菌株对克拉霉素的、甲硝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1.11%、55.56%、3.33%、5.56%,而COPD组患者感染Hp菌株对上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26.67%、57.78%、7.78%、16.67%,两组均未发现对呋喃唑酮耐药的Hp菌株;两组左氧氟沙星及总双重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个亚组应用3种四联方案的根除率分别为A组90.0%、B组96.7%、C组100.0%,而COPD组分别为86.7%、80.0、96.7%;两组采用B组方案的患者Hp根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感染Hp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有增高趋势,应谨慎使用,包含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的四联方案可作为COPD患者初次Hp根除治疗的优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耐药 四联疗法
下载PDF
改良序贯疗法联合荆花胃康丸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韦晓静 钱韶红 王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191-194,共4页
[目的]观察改良序贯疗法联合荆花胃康丸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02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P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给予改良序贯疗法加荆花胃康胶丸治疗,对照组给予标准三联疗法,观察2组总体症... [目的]观察改良序贯疗法联合荆花胃康丸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02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P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给予改良序贯疗法加荆花胃康胶丸治疗,对照组给予标准三联疗法,观察2组总体症状缓解率、停药4周后Hp根除率、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94.12%,对照组Hp根除率为74.51%(P<0.05),主要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35%和26.09%(P<0.05)。[结论]改良序贯疗法联合荆花胃康丸能够显著提高Hp根除率,症状缓解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提高,疗效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序贯疗法 荆花胃康丸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原文传递
老年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及其与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程京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年第9期669-670,共2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老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及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测HP感染情况。其中102例患者确诊为HP感染,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根除HP治疗将...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老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及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测HP感染情况。其中102例患者确诊为HP感染,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根除HP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52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根除HP治疗,50例对照组患者未接受根除H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1年后HP感染复发率及溃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和7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年观察组溃疡复发率为13.5%,显著低于对照组26.0%(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HP感染复发率(9.6%)显著低于对照组(22.0%)(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P与老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根除HP治疗可显著减少溃疡复发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复发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基因芯片的制备和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荣辉 楼跃民 +4 位作者 何建华 陈如昌 郭小妹 孙兰青 陈俊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2-465,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寡核苷酸微阵列检测幽门螺杆菌23S rRNA基因A2142G、A2143G及C2182T点突变的方法。方法根据23S rRNA基因A2142G、A2143G及C2182T突变位点设计相应探针,样本经不对称PCR扩增后,其产物与芯片杂交。非荧光标记引物扩增PCR产... 目的建立一种寡核苷酸微阵列检测幽门螺杆菌23S rRNA基因A2142G、A2143G及C2182T点突变的方法。方法根据23S rRNA基因A2142G、A2143G及C2182T突变位点设计相应探针,样本经不对称PCR扩增后,其产物与芯片杂交。非荧光标记引物扩增PCR产物克隆至T载体,测序验证芯片结果,并结合临床最低抑菌浓度实验判断该方法的正确性。结果寡核苷酸微阵列技术与测序检测幽门螺杆菌23S rRNA基因多态性结果完全一致。经培养及鉴定幽门螺杆菌阳性的54份标本,杂交结果显示A2142位点均为野生型(54/54);A2143G突变率为11.11%(6/54),尚未发现A2143C和A2143T的突变;C2182T突变率为12.96%(7/54),尚未发现C2182A和C2182G的突变,其余均为野生型,上述结果与菌株体外试验MIC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建立一种寡核苷酸微阵列技术检测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的23S rRNA基因多态性的方法,可以高通量并直接检测胃黏膜而不需进行细菌培养,推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克拉霉素 抗药性 细菌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颜薇 张运群 王雪梅 《中华全科医学》 2013年第7期1055-1056,共2页
目的对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儿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研究。方法 2007年6月-2011年12月因上消化道症状来院治疗的患儿共348例分为:A组(<6岁)41例,B组(6~9岁)101例,C组(9~12岁)115例,D组(>12岁)91例。所有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 目的对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儿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研究。方法 2007年6月-2011年12月因上消化道症状来院治疗的患儿共348例分为:A组(<6岁)41例,B组(6~9岁)101例,C组(9~12岁)115例,D组(>12岁)91例。所有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取活检行细菌培养及病理切片。结果 H.pylori阳性率为52.6%。H.pylori阳性组炎性活动性发生率高于H.pylori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013,P=0.000)。H.pylori阳性组炎症活动程度集中在轻、中度,而H.pylori阴性组则主要集中在轻度。H.pylori阳性组胃黏膜炎症以中度为主,H.pylori阴性组胃黏膜炎症以轻、中度为主。结论儿童时期是H.pylori的易感期,应尽早诊断和治疗儿童H.pylori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感染 儿童 黏膜 病理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浸润转移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施宏 陈素玉 +4 位作者 陈刚 周东 林贤东 严俊 沈武成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7年第3期170-171,175,共3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fas、fasL、c-myc、VEGF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切片Giemsa染色检测Hp感染,免疫组化检测fas、fasL、c-myc、VEGF表达。结果Hp阳性组中VEGF、c-myc表...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fas、fasL、c-myc、VEGF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切片Giemsa染色检测Hp感染,免疫组化检测fas、fasL、c-myc、VEGF表达。结果Hp阳性组中VEGF、c-myc表达均高于Hp阴性组。VEGF表达率越高,分期越晚。结论Hp作为致癌物质,可能通过VEGF、c-myc参与胃癌发生发展,VEGF对胃癌浸润转移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幽门螺杆菌 浸润转移 相关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