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晨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3-107,共5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育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农民。新型农民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较高的技能素质、较强的经营能力。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育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农民。新型农民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较高的技能素质、较强的经营能力。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是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主要内容。培育新型农民要注重先进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注重农村先进生产经营方式的发展,注重民主法制意识的树立,注重制度体系的创新。培育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新时期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 和谐农村
下载PDF
构建和谐社会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东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7年第1期43-48,共6页
公共服务是政府提供给全民的一种普遍式服务,但目前我国公共服务的提供在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公民权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不均等现象,这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 公共服务是政府提供给全民的一种普遍式服务,但目前我国公共服务的提供在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公民权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不均等现象,这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的背景下,要通过对这六方面公共服务的逐步改善,消除公共服务的城乡非均等现象,以此来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城乡 公共服务均等化
下载PDF
和谐社会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被引量:4
3
作者 黄羽新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1-54,共4页
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目前,一些农民中存在一些不良思想,直接影响了和谐社会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建设和谐社会新农村首先要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消除各种不良的思想,同时,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农民... 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目前,一些农民中存在一些不良思想,直接影响了和谐社会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建设和谐社会新农村首先要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消除各种不良的思想,同时,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相结合,妥善处理农村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思想政治教育 和谐社会 新农村
下载PDF
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建设和谐新农村 被引量:9
4
作者 孙昌乾 《现代农业科学》 2009年第1期178-180,共3页
农民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主导力量,认真分析和审视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以及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的因素,提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并加以正确引导,才能更好的创造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法治化。
关键词 农民 法律意识 和谐 新农村
下载PDF
和谐村镇建设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桂北16个村庄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8
5
作者 龙海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34-40,共7页
和谐村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基础。当前和谐村镇创建工作面临着认识上的偏颇,村民的素质不高,村级文化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缺乏新意和活力等四大困境。它既有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机制不健全... 和谐村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基础。当前和谐村镇创建工作面临着认识上的偏颇,村民的素质不高,村级文化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缺乏新意和活力等四大困境。它既有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机制不健全、工作不到位的原因。在和谐村镇创建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导向、经济、调节、认识五大功能,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发展和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村镇 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功能 广西
下载PDF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妻子”生存状态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左海霞 郭明顺 +1 位作者 杜鸿波 张娟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和谐环境,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排斥着农村夫妻共同迁居城市就业和生活,这导致了许多半流动农村家庭的出现。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在农村社区的不稳定性和欠和谐发展,给广大农村造成了各种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和谐环境,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排斥着农村夫妻共同迁居城市就业和生活,这导致了许多半流动农村家庭的出现。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在农村社区的不稳定性和欠和谐发展,给广大农村造成了各种经济的、社会的隐患,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不和谐因子。夫妻在外出与留守的抉择中,多数妻子无奈地选择了后者,承担起了本应双方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研究表明:虽然大多数"留守妻子"是由于子女的教育才留守在农村的,但她们却缺乏将子女教育成才的自信和能力;丈夫外出后,大多数农村"留守妻子"认为其安全感和幸福感降低了,部分认为更幸福的妇女主要是由于经济收入的增多或可以免除家庭暴力行为;"留守妻子"的选举投票自主权有所增强,但是她们参加干部竞选的积极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和谐家庭 留守妻子 生存状态 农民工 和谐农村
下载PDF
和美乡村生态审美文化研究——艺术乡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被引量:4
7
作者 唐衡璇 冯凤举 +2 位作者 陈建国 郭松 唐琳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3年第3期78-84,共7页
民族地区传统生态审美文化历经千百年生产生活实践而拓展到文化艺术等领域,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传统生态智慧相吻合,与现阶段“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命运共同体”等观念呼应,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美乡... 民族地区传统生态审美文化历经千百年生产生活实践而拓展到文化艺术等领域,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传统生态智慧相吻合,与现阶段“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命运共同体”等观念呼应,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美乡村生态审美文化,以“和”为理念贯穿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价值追求。对现代乡村生态审美文化进行塑形与铸魂,是一个体现“真、善、美、宜、益”审美规律的人类生存文化模式。生态审美文化为艺术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生态审美的尺度和导向。艺术乡建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美生形态,经由艺术赋能与组织创新,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和美乡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生态审美文化 和美乡村 民族地区
下载PDF
新时代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建构逻辑理路、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段雨 胡亮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4-121,共8页
农村环境治理是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的内在构成要素,构建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价值取向与行动指南。通过建立“利益-文化-情感”的密切联结与互动,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能够有效激发各治理主体参与农村环境治理... 农村环境治理是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的内在构成要素,构建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价值取向与行动指南。通过建立“利益-文化-情感”的密切联结与互动,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能够有效激发各治理主体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内生性动力,破解农村环境治理中主体缺位与错位的困境。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生态利益碎片化、文化认同不一致及情感联结纽带缺失的现实挑战。为此,应以共同生态利益为坚实基础、以重塑不同主体的文化共振与情感联结为重要抓手,建设融合利益、文化与情感为一体的新型环境治理机制,从而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能,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 逻辑理路 现实挑战 优化路径 和美乡村
下载PDF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基层治理中复合型社会关联的变化及其重塑 被引量:1
9
作者 高飞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2,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不仅象征着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的战略性转变,也反映了脱贫攻坚后国家对乡村振兴的新期待。这一转变不仅关乎公共利益的有效分配,而且涉及社会团结的再次塑造。现有研究虽然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不仅象征着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的战略性转变,也反映了脱贫攻坚后国家对乡村振兴的新期待。这一转变不仅关乎公共利益的有效分配,而且涉及社会团结的再次塑造。现有研究虽然突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在改善农村面貌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对其在促进社会团结方面可能带来的复杂影响考虑不足。本研究采用社会关联的视角深入分析了Y镇危房改造期间村民、村干部和驻村干部间的互动,探讨了在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社会关系为何没有同步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如何影响基层治理。研究表明,过于依赖上级资源输入和制度供给的乡村建设,相对忽视了基层治理能力的培育。这种不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驻村干部的模糊定位、村民的自利行为加剧以及贫困群体与界面群体政策不匹配。在迈向和美乡村的征程中,急需构建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的复合型社会关联,以增强社区自治和内生发展动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这一发现不仅扩展了乡村振兴的研究视野,而且为构建结合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新型乡村治理格局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格局 乡村振兴 和美乡村 社会关联
原文传递
“千万工程”背景下和美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沣桥村为例
10
作者 郑泽康 张彤阳 《住宅产业》 2024年第5期29-32,共4页
伴随着“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的启动,“和美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以安徽省六安市沣桥村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其存在村庄缺乏规划定位不明晰、村庄生态环境需提升... 伴随着“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的启动,“和美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以安徽省六安市沣桥村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其存在村庄缺乏规划定位不明晰、村庄生态环境需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足、产业支撑薄弱、村民文化生活缺失、缺乏村庄自治等方面的问题。对此采用相应的和美乡村规划设计,探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方法与路径,以期为类似和美乡村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千万工程 和美乡村 沣桥村
下载PDF
和谐农村构建途径探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月想 丁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588-5590,共3页
在分析影响构建和谐农村因素的基础上,从农村的经济发展、基层民主、教育水平、养老医疗保障和文化活动5个方面论述了构建和谐农村的途径选择。
关键词 和谐农村 农村问题 路径选择 构建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和美乡村景观建设研究
12
作者 张羽清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39,共9页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和美”一词包含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处的生态智慧和处世哲学,应通过总结和提炼,融入乡村景观设计。文章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美元...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和美”一词包含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处的生态智慧和处世哲学,应通过总结和提炼,融入乡村景观设计。文章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美元素的提炼总结,指出乡村景观设计需要体现生态“和合”的平衡美、生活“和谐”的道德美、生命“和美”的意境美,以彰显新时代中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文章针对乡村景观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景观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从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角度出发,提出乡村景观原真化、乡村建筑人情化、乡村装饰园林化等建设思路,追求中华和美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内在一致性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乡村景观的基底、内涵和意境,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设计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景观 景观哲学
下载PDF
我国农耕文明“和”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13
作者 齐利平 郝卫红 +1 位作者 郭丽云 王彤梅 《山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3-106,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耕文明传承。“和”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首次赋予乡村建设“和”的内涵。赓续历史文脉,深入挖掘中华农耕文明中“和”文化的丰富内涵,探寻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耕文明传承。“和”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首次赋予乡村建设“和”的内涵。赓续历史文脉,深入挖掘中华农耕文明中“和”文化的丰富内涵,探寻其蕴含的时代价值,提出“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对于建设和美乡村和实现农业强国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和”文化 和美乡村
下载PDF
共同富裕目标下和美乡村的建设规范路径研究
14
作者 肖颖 李文锐 《市场周刊》 2024年第20期14-18,共5页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仅是我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做出的新战略部署,更是事关农民幸福、农业富强、农村美丽的关键抓手。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和美乡村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法治保障、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等...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仅是我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做出的新战略部署,更是事关农民幸福、农业富强、农村美丽的关键抓手。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和美乡村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法治保障、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等多个维度都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为此,要完善法治体系、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夯实共同富裕的乡村底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美乡村 建设规范路径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下载PDF
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被引量:4
15
作者 顾绍梅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6-19,共4页
乡村生态文明是在乡村建立生态的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需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这既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支撑。社会主义乡村生态文明要在"和谐"中搞建设,在建设中求"... 乡村生态文明是在乡村建立生态的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需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这既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支撑。社会主义乡村生态文明要在"和谐"中搞建设,在建设中求"和谐",在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 新农村
下载PDF
农民交易谈判能力形态与农地制度演进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宏力 臧玮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69,共8页
农民交易谈判能力增强与提高的过程即新型农村经济社会制序型构的过程,是和谐农村社会制序型构的必要条件。农地产权重构及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社会制度结构发生有利于农民阶层的变迁,从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制序的演进摆脱对非绩效... 农民交易谈判能力增强与提高的过程即新型农村经济社会制序型构的过程,是和谐农村社会制序型构的必要条件。农地产权重构及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社会制度结构发生有利于农民阶层的变迁,从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制序的演进摆脱对非绩效轨道的路径依赖走上良性轨道有所助益.是提高农民交易谈判能力的主体变量。农民交易谈判能力的经济分析,必须考虑其伦理维度和道德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交易谈判能力 农村经济社会制序 和谐农村
下载PDF
再议“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17
作者 齐利平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92-95,共4页
脱贫地区“和美乡村”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自然资源匮乏、产业不发达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和美乡村”,重点在于找到束缚发展的难点问题,即自然资源匮乏、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短缺、村庄发展和治理能力弱... 脱贫地区“和美乡村”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自然资源匮乏、产业不发达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和美乡村”,重点在于找到束缚发展的难点问题,即自然资源匮乏、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短缺、村庄发展和治理能力弱、资金短缺和人才流失严重。问题解决的路径主要是夯实基础设施,拓展农村集体经济空间,加强精神风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美乡村 建设 问题 解决路径
下载PDF
“差序格局”的消解与和谐新农村建设 被引量:4
18
作者 路红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8-122,共5页
以人际关系的差序性为本质特征的“差序格局”,在当代中国农村依然广泛存在,并发挥着不可轻忽的消极社会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障碍。要尽快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努力促进“差序格局”的消解。... 以人际关系的差序性为本质特征的“差序格局”,在当代中国农村依然广泛存在,并发挥着不可轻忽的消极社会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障碍。要尽快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努力促进“差序格局”的消解。消解“差序格局”的关键,在于用市场经济全面、彻底地取代小农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和谐社会 新农村 市场经济
下载PDF
和谐农村的本质特征与构建途径探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凤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4350-4351,4391,共3页
农村和谐问题直接关系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村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在这个过程中,明确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内涵、本质特征与构建途径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和谐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下载PDF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农村社区与基层责任政府建设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荣庆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24-27,89-90,共4页
农村社区是伴随着新公共管理学兴起的一种主要社会管理方式,而我国农村独特的"内在熟人社会"发展模式,决定了当前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时期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必然性。同时,在政府社会管理转型时期,政府主导依然是推进农村和谐... 农村社区是伴随着新公共管理学兴起的一种主要社会管理方式,而我国农村独特的"内在熟人社会"发展模式,决定了当前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时期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必然性。同时,在政府社会管理转型时期,政府主导依然是推进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因此,政府责任体系建设也是必然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责任政府 和谐社区 和谐农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