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在早期预测肠源性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价值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登元 朱宝华 +2 位作者 张凯 周丹丹 万小勇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611-614,共4页
目的检测伴或不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肠源性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can)水平,探索其在诊断肠源性脓毒症是否并发ARDS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南京市中心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江苏省中西医... 目的检测伴或不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肠源性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can)水平,探索其在诊断肠源性脓毒症是否并发ARDS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南京市中心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治的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腹腔感染造成的肠源性脓毒症患者113例,其中未合并ARDS患者55例;确诊并发ARDS患者58例。纳入时获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上转发光法检测血降钙素原(PCT)及血C反应蛋白(CR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Endocan,对比分析Endocan的价值。结果并发ARDS组患者Endocan水平低于未合并ARDS组患者(P<0.05),当患者血Endocan水平<5.36μg/L时,具有最好的诊断效率,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5%。且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大于血CRP与PCT。结论Endocan可作为诊断肠源性脓毒症合并ARDS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源性脓毒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诊断
下载PDF
源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败血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杨凯蒂 李禄全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03-906,共4页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时期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之一,病死率较高。研究表明NEC可并发肠源性败血症,且与高病死率有关,故积极探寻NEC导致败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对改善NEC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表明,NEC导...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时期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之一,病死率较高。研究表明NEC可并发肠源性败血症,且与高病死率有关,故积极探寻NEC导致败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对改善NEC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表明,NEC导致败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早产与低出生体质量、需要长时间静脉营养、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主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通过补充益生菌、谷氨酰胺、乳铁蛋白能够降低NEC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减少肠源性败血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源性败血症 新生儿
下载PDF
肠源性脓毒症 被引量:9
3
作者 杨妮 刘春峰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241-244,共4页
肠源性脓毒症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关注,肠道作为大的细菌及毒素储存库以及在机体免疫调控方面的作用成为引发脓毒症的重要原因,在婴幼儿甚至是很隐匿的。临床上很少刻意诊断肠源性脓毒症,只是当作感染的一个来源。本文就其发病机制,临... 肠源性脓毒症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关注,肠道作为大的细菌及毒素储存库以及在机体免疫调控方面的作用成为引发脓毒症的重要原因,在婴幼儿甚至是很隐匿的。临床上很少刻意诊断肠源性脓毒症,只是当作感染的一个来源。本文就其发病机制,临床争议问题及治疗进展进行文献回顾,提高临床医生对肠源性脓毒症的诊断及治疗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源性脓毒症 细菌移位 治疗
原文传递
调胃承气汤对肠源性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延林 郑刚 +6 位作者 熊明 王昊 易绍龙 努尔阿依木.莫合塔 依不拉音.库尔班 黄虎 赵锋利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874-878,共5页
【目的】探讨调胃承气汤对肠源性脓毒症(GOS)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乌司他丁组,中药高、低剂量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CLP)复制GOS... 【目的】探讨调胃承气汤对肠源性脓毒症(GOS)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乌司他丁组,中药高、低剂量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CLP)复制GOS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2、10、24 h,中药高、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调胃承气汤(剂量分别为9.45、4.73 g/kg)灌胃,乌司他丁组大鼠给予腹腔注射乌司他丁(剂量为30 000 U/kg),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最后一次给药0.5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LPS)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肠组织病理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occlud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L-6、LPS、iFABP水平显著提高(P <0.01),小肠组织occlud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 <0.01)。与模型组比较,乌司他丁组、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血清IL-6、LPS、iFABP水平显著降低(P <0.05或P <0.01),小肠组织occlud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01)。病理学观察发现,模型组小肠绒毛、黏膜间隙、固有层等结构产生严重异常,乌司他丁组、中药不同剂量组绒毛结构、黏膜间隙、固有层等结构相对完整。【结论】调胃承气汤可能通过上调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菌与内毒素引起炎性反应造成肠黏膜组织结构的损伤,进而对GOS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胃承气汤 肠源性脓毒症 肠黏膜屏障 OCCLUDIN蛋白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原文传递
固有淋巴细胞在早期肠源性脓毒症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登元 沈晓菲 +4 位作者 陆晓峰 赵阳 夏雪峰 管文贤 杜峻峰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固有淋巴细胞(ILCs)在早期肠源性脓毒症中的变化及其对于脓毒症免疫抑制的调控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9月确诊为肠源性脓毒症患者7例及健康志愿者7例的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ILCs的改变;进一步运用流式分选技术,获得ILC... 目的探讨固有淋巴细胞(ILCs)在早期肠源性脓毒症中的变化及其对于脓毒症免疫抑制的调控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9月确诊为肠源性脓毒症患者7例及健康志愿者7例的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ILCs的改变;进一步运用流式分选技术,获得ILCs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行体外共培养,分析培养后细胞组成亚群变化及中性粒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情况,培养上清液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γ干扰素(IFN-γ)表达情况。结果与健康志愿者比较,肠源性脓毒症患者外周血ILC2比例显著下降,而ILC1比例显著上升(P<0.05)。同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D-L1表达显著上调,并且与ILC1的比例呈正相关(R 2=0.5959)。肠源性脓毒症患者外周血ILC2在体外白介素-12刺激下能够转变为ILC1,并且共培养实验证实由ILC2转化的ILC1直接促进中性粒细胞表达PD-L1(P<0.05)。结论肠源性脓毒症患者在早期即存在ILC2/ILC1转化,并且调控中性粒细胞表达PD-L1,促进脓毒症免疫抑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淋巴细胞 肠源性脓毒症 中性粒细胞 免疫抑制 程序性死亡配体1 Γ干扰素
下载PDF
IPEX综合征并发肠源性脓毒症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Eamran Hossain 田亚 +2 位作者 陈源 张少丹 张会丰 《临床荟萃》 CAS 2021年第5期453-457,共5页
分析住院治疗的1例IPEX综合征(immune dysregulation polyendocrinopathy enteropathy X-linked syndrome)并发肠源性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疗经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要提高对IPEX综合征并发肠源性脓毒症的认知及重... 分析住院治疗的1例IPEX综合征(immune dysregulation polyendocrinopathy enteropathy X-linked syndrome)并发肠源性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疗经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要提高对IPEX综合征并发肠源性脓毒症的认知及重视程度,对于患儿尤其是婴幼儿的特殊疾病表现,如早发顽固性腹泻、多发内分泌病、自身免疫现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生长落后,可考虑进行全身对症治疗结合免疫系统疾病基因检测诊断,选择基因治疗或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有效正规治疗,帮助其获得长期生存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EX综合征 肠源性脓毒症 肺炎克雷伯菌 基因检测
下载PDF
调胃承气汤灌胃与灌肠对肠源性脓毒症大鼠肠上皮细胞occludin和ZO-1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赵锋利 吴思慧 +3 位作者 赵馥 罗苑苑 徐运升 冼绍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708-713,共6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调胃承气汤灌胃与灌肠对肠源性脓毒症(GOS)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灌胃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调胃承气汤9.450、4.725 g/kg灌胃),中药灌肠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调胃... 【目的】观察和比较调胃承气汤灌胃与灌肠对肠源性脓毒症(GOS)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灌胃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调胃承气汤9.450、4.725 g/kg灌胃),中药灌肠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调胃承气汤9.450、4.725 g/kg灌肠),每组8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CLP)复制GOS大鼠模型。各组在造模后2、10、24 h分别对应给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D-乳酸(D-LA)水平,逆转录实时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小肠组织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ZO-1)基因及肝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基因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occludin、ZO-1蛋白的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肠病理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组织结构有明显损伤,血清PCT和D-LA水平显著升高(P <0.01),小肠组织occludin、ZO-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 <0.01),肝脏组织TNF-α、INF-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 <0.01),小肠组织occludin、ZO-1蛋白免疫组化阳性表达明显减少(P <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治疗组能明显改善小肠的损伤程度,显著降低血清PCT和D-LA水平(P <0.05或P <0.01),上调小肠组织occludin和ZO-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下调肝脏组织TNF-α和INF-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P <0.05或P <0.01),并且能提高小肠组织occludin和ZO-1蛋白免疫组化阳性表达(P <0.05或P <0.01);与灌胃组比较,中药灌肠组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P <0.05或P <0.01)。【结论】调胃承气汤可上调GOS模型大鼠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及下调体内炎性因子TNF-α、INF-γ的表达,从而修复肠黏膜屏障,治疗GOS,且灌肠疗法要优于灌胃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胃承气汤 肠源性脓毒症 紧密连接 OCCLUDIN ZO-1 灌肠 灌胃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原文传递
肠源性脓毒症诊治新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杨海波 张静喆 《医学综述》 2010年第10期1508-1511,共4页
肠源性脓毒症是内外科危重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已成为危重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肠源性脓毒症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一般脓毒症症状。治疗应重视早期复苏和基础疾病的处理。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营养支持、选择性肠道去污染疗法... 肠源性脓毒症是内外科危重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已成为危重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肠源性脓毒症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一般脓毒症症状。治疗应重视早期复苏和基础疾病的处理。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营养支持、选择性肠道去污染疗法、调节胃肠菌群和中医药治疗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源性脓毒症 机制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健脾理气方联合穴位按揉对肠源性脓毒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周玲霞 章琳 钱雅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6期1438-1439,1440,共3页
目的:观察健脾理气方(自制)鼻饲联合按揉足三里、关元穴位对肠源性脓毒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43例肠源性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鼻饲健脾理气中药协定方,每次1... 目的:观察健脾理气方(自制)鼻饲联合按揉足三里、关元穴位对肠源性脓毒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43例肠源性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鼻饲健脾理气中药协定方,每次100mL,服14天;同时采用指按法和指揉法按揉足三里、关元穴位,每穴5~10min,每日2次,连续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①肠鸣音和腹部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②胃肠功能评分;③检测血中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D-乳酸的变化;④治疗前后APACHEII评分和机体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评分(SIRS评分)改善情况;⑤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RP、PCT、D-乳酸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肠功能评分、APACHEII评分、SIR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健脾理气方配合按揉足三里、关元穴位对肠源性脓毒症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穴位按揉 肠源性脓毒症
下载PDF
一种经肝门静脉注射制备肠源性脓毒症大鼠模型的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守军 康新 +4 位作者 路晓光 杨轶仑 范治伟 白黎智 宋轶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7年第1期48-56,共9页
目的建立一种经肝门静脉注射制备肠源性脓毒症(GOS)大鼠模型。方法清洁级SD大鼠84只(250~300 g,12周龄),12只大鼠用于盲肠结扎并穿孔法(CLP)制备肠源性腹腔渗出液。72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肝门静脉对照组(PV-S组)、肝门静脉渗液组(P... 目的建立一种经肝门静脉注射制备肠源性脓毒症(GOS)大鼠模型。方法清洁级SD大鼠84只(250~300 g,12周龄),12只大鼠用于盲肠结扎并穿孔法(CLP)制备肠源性腹腔渗出液。72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肝门静脉对照组(PV-S组)、肝门静脉渗液组(PV-E组)和下腔静脉渗液组(VC-E组),每组24只。PV-S组经肝门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 m L/只),PV-E组和VC-E组分别经肝门静脉和下腔静脉注射等量腹腔渗出液。各组大鼠再按腹腔渗液注射后1,2,4,6 h分为4个亚组。各亚组大鼠在相应时相点经腹主动脉采血,处死后取肺组织并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血清和BALF中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计算肺组织湿/干重(W/D)比值,观察肺形态学和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PV-E组在腹腔渗液注射液后1,2,4,6 h血清和BALF中内毒素、TNF-α及IL-6含量以及肺组织病理学评分、肺湿/干重比均显著高于同时相点PV-S组大鼠(P均<0.05)。与PV-E组比较,VC-E组在腹腔渗液注射液后1,2,4,6 h血清和BALF中内毒素水平均升高(P均<0.05),而血清和BALF中TNF-α、IL-6水平降低(P均<0.05)。PV-E组大鼠经肝门静脉注射腹腔渗出液后1,2,4,6 h肺组织W/D值(1 h:8.53±2.05;2 h:9.41±1.24;4 h:10.35±0.69;6 h:11.05±1.95)较同时相点的PV-S组(1 h:5.16±1.13;2 h:5.17±1.34;4 h:5.14±2.04;6 h:5.13±1.95)和VC-E组(1 h:6.71±0.73;2 h:7.65±1.32;4 h:8.40±0.43;6 h:9.41±1.87)均明显增大(P均<0.05)。与PV-S组比较,PV-E组肺组织明显肿胀,有广泛点、片状出血点及淤血;VC-E组肺组织病变程度较PV-E组轻。与PV-S组和VC-E组比较,PV-E组肺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肺泡腔中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红细胞浸润,肺泡壁破坏严重、肺间质明显水肿,各时相点病理学组织学评分高于PV-S组(1 h:5.32±1.35 vs 0.25±0.02;2 h:6.44±0.72 vs 0.23±0.04;4 h:7.52±1.45 vs 0.27±0.02;6 h:8.69±0.35 vs 0.22±0.05,P均<0.05)和VC-E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源性脓毒症 盲肠结扎并穿孔法 肝门静脉注射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