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组诗写作看魏燮均对杜甫的继承
1
作者 李贵银 李光辰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0-85,共6页
清代辽东地区著名诗人魏燮均在诗歌创作上转益多师,杜甫是其师法对象之一。在感时伤乱主题的创作上,魏燮均有意效法杜甫,以组诗形式写作了大量诗歌,其中拟杜甫《秋兴》八首而作的《拟杜少陵秋兴八首即用原韵》最具代表性。拟作用原韵且... 清代辽东地区著名诗人魏燮均在诗歌创作上转益多师,杜甫是其师法对象之一。在感时伤乱主题的创作上,魏燮均有意效法杜甫,以组诗形式写作了大量诗歌,其中拟杜甫《秋兴》八首而作的《拟杜少陵秋兴八首即用原韵》最具代表性。拟作用原韵且做到了主旨与原作基本一致,虽然在艺术成就上与原作尚有差距,但也自成一体,颇见功力。由于具有诗史性质,魏燮均的组诗不仅有助于研究当时辽东地区的文学状况,也有助于了解清朝末年辽东的历史和百姓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燮均 组诗 杜甫 《九梅村诗集》
下载PDF
论刘克庄晚年诗歌主流——从“效后村体”谈起 被引量:3
2
作者 侯体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85,共8页
刘克庄晚年的诗歌数量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二,这些作品是其诗歌主张与技巧达到成熟与稳定时创作的,更能代表他个人追求和承认的独特品格。通过对几组"效后村体"的分析,从七律、村居、组诗三个关键词入手,可以发现闲适唱酬与组诗... 刘克庄晚年的诗歌数量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二,这些作品是其诗歌主张与技巧达到成熟与稳定时创作的,更能代表他个人追求和承认的独特品格。通过对几组"效后村体"的分析,从七律、村居、组诗三个关键词入手,可以发现闲适唱酬与组诗形态在其晚年诗风形成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与其晚年里居的生活方式具有深度的同构性与契合性,并且由此反映出刘克庄晚年向江西诗派回归的趣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村体 闲适唱酬 组诗 刘克庄
原文传递
论越南诗人阮秉谦《白云庵诗集》中的唐音宋调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玉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90-97,共8页
阮秉谦是越南汉诗史上的关键人物,他近百年的人生展现了越南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的生活轨迹,他的《白云庵诗集》是中国古代汉语诗歌向越南传播以后结出的硕果,反映了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在越南的积淀。阮秉谦使越南诗歌的组合形式多样化,扩... 阮秉谦是越南汉诗史上的关键人物,他近百年的人生展现了越南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的生活轨迹,他的《白云庵诗集》是中国古代汉语诗歌向越南传播以后结出的硕果,反映了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在越南的积淀。阮秉谦使越南诗歌的组合形式多样化,扩展了组诗的规模,其组诗注重篇章连缀的整体效用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起承转合与相互勾连,成为了越南第一位充分发展组诗的诗人。同时,他的诗歌意象具有唐人之风。作为理学诗人,阮秉谦诗歌言志明理的倾向非常鲜明,他描摹景物超越了普通诗人情景合一的艺术境界,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宋代理学诗人景理合一的诗学取向。越南早期的汉诗曾普遍地受到唐诗的影响,直到阮秉谦的出现,才真正完成了从唐音向宋调的转变。阮秉谦还频频化用中国诗歌名句,并将越南咏物诗的题材往日常化、生活化方面进行了极大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秉谦 《白云庵诗集》 唐诗 组诗 宋诗 理学
下载PDF
论杜甫连章诗的组织艺术 被引量:2
4
作者 聂巧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34-40,共7页
本文在对《杜工部全集》的连章诗进行定量的统计和综合考察的基础上 ,从结构、章法主旨的表现以及艺术化的传达诸方面探讨了杜甫连章诗的组织艺术特点 ,进而阐述了连章诗的组织艺术对形成杜诗沈郁顿挫的主体风格以及杜诗“诗史”特征的... 本文在对《杜工部全集》的连章诗进行定量的统计和综合考察的基础上 ,从结构、章法主旨的表现以及艺术化的传达诸方面探讨了杜甫连章诗的组织艺术特点 ,进而阐述了连章诗的组织艺术对形成杜诗沈郁顿挫的主体风格以及杜诗“诗史”特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杜甫 诗歌 连章诗 组织艺术 结构
下载PDF
“设论体”词探微 被引量:1
5
作者 彭洁明 《安康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2-66,共5页
词体在经历了创作上和理论上厘定疆界、创立词体规范的过程之后,有不少词作者或以独造之心、或出游戏之意将其他文体的手法、体式等引入词体,而词中有近似赋中"设论体"的一类词,旁采"设论体"的立意结构,以飞动之笔... 词体在经历了创作上和理论上厘定疆界、创立词体规范的过程之后,有不少词作者或以独造之心、或出游戏之意将其他文体的手法、体式等引入词体,而词中有近似赋中"设论体"的一类词,旁采"设论体"的立意结构,以飞动之笔,借无何有之乡,写郁结之意,这类词始于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又多采用《沁园春》一调,托物寄寓,设客问答,往往既有失落忧伤之情,又有自矜自傲之意,既有"知命不忧"的无奈概叹,又到底意难平的自我抒发。这类词自宋至清,创作代不乏人,自成格局,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论体 辛弃疾 《沁园春》 联章
下载PDF
黄庭坚组诗创作新论
6
作者 韩元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321-323,共3页
黄庭坚的组诗创作是展现其诗学祈向的重要部分,在以往研究中,学者往往只关注一方面而失其全璧。黄庭坚的限韵、同韵组诗在韵脚选择、结构安排上展示了其过人的才力,其中也不乏真挚、深厚的情感;其旅途、课税系列组诗,不仅为我们展现了... 黄庭坚的组诗创作是展现其诗学祈向的重要部分,在以往研究中,学者往往只关注一方面而失其全璧。黄庭坚的限韵、同韵组诗在韵脚选择、结构安排上展示了其过人的才力,其中也不乏真挚、深厚的情感;其旅途、课税系列组诗,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他的思想和心境,其生动活泼的语言也在实践上证明了他对艺术的关键性把握。正是其组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结合,才成为我们了解黄庭坚诗歌艺术及其思想性的关键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组诗 文学价值
下载PDF
论清代竹枝词创作中的继承与演进
7
作者 胡晓博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89-101,共13页
清代是竹枝词发展的鼎盛时期,但也面临着书写困境。此时期的竹枝词与唐宋元明各朝竹枝词相比,有继承也有推进。其继承表现在对唐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七绝体诗歌样式的选择、风土内容的书写等方面。其推进则表现在企图以五绝体竹枝词打破七... 清代是竹枝词发展的鼎盛时期,但也面临着书写困境。此时期的竹枝词与唐宋元明各朝竹枝词相比,有继承也有推进。其继承表现在对唐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七绝体诗歌样式的选择、风土内容的书写等方面。其推进则表现在企图以五绝体竹枝词打破七绝体竹枝词在创作中的垄断地位,通过大型组诗、详细加注的创作方式来突破单首或小型竹枝组词容量简短的限制,重新审视竹枝词的功能并将之引入政治生活领域等方面。清初,屈复的五言竹枝词创作主张及实践曲折地反映了作为遗民的心态;清代中后期,竹枝词创作中组词、小注的广泛使用及域外见闻的介绍,则表现出了清人在竹枝词创作中教化民众、启迪民智及关切政治的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竹枝词 发展演变 创作形式 组诗 自注 政治关切
下载PDF
论《安世房中歌》与汉初宗庙祭乐的创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树国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77,共8页
《安世房中歌》17章最早记录于《汉书·礼乐志》,题为唐山夫人所作。清代以来争议不断。《安世房中歌》应包括"房中燕乐"和"房中祠乐"两部分,"房中燕乐"即周汉以来通称的"房中乐",包括&qu... 《安世房中歌》17章最早记录于《汉书·礼乐志》,题为唐山夫人所作。清代以来争议不断。《安世房中歌》应包括"房中燕乐"和"房中祠乐"两部分,"房中燕乐"即周汉以来通称的"房中乐",包括"大海荡荡"等4首杂言体的楚声作品,为唐山夫人所作;其他13首"房中祠乐"是四言体的雅诗作品,为叔孙通所作之宗庙乐章。高祖驾崩以后,叔孙通采用古礼及秦仪制作宗庙乐章即"安世乐",诗中的"祖庙"即高庙,诗篇盛陈高祖功德。《安世房中歌》组诗本为祭祀高庙而作,吸收了高祖唐山夫人的四首楚声作品,在缅怀高祖文治武功的同时,施教申申,强调孝德,对参与祭祀的公卿、宗室、受封诸侯们施以教训,是庙祀组诗中的代表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世房中歌》 房中燕乐 房中祠乐 庙祀组诗
下载PDF
觉悟叙事:杜甫纪行诗的佛教解读 被引量:3
9
作者 田晓菲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6-113,共8页
佛教在文学中的影响具有一种普遍渗透性质。以此角度对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秦州—同谷"组诗做出解读,这样一组常被独立阅读和欣赏的纪行诗,实则隐含了一个觉悟有情的成佛叙事。杜甫的自注把十二首单另的诗凝聚为一个有机的整... 佛教在文学中的影响具有一种普遍渗透性质。以此角度对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秦州—同谷"组诗做出解读,这样一组常被独立阅读和欣赏的纪行诗,实则隐含了一个觉悟有情的成佛叙事。杜甫的自注把十二首单另的诗凝聚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按照作者自注所指示的那样把"秦州—同谷"诗作为"组诗"进行阅读,会发现组诗的结构只有在读者读到终篇的时候才得以真正建立,而这一结构正是诗人经历种种磨难最终修炼到觉悟有情的叙事结构。《发秦州》以对孔子的回应开篇与收尾,然而组诗却以追寻—觉悟/自我解脱—自我牺牲的佛教叙事结构贯穿始终。因此,在探讨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时,虽然可以进行多学科交叉的探讨,但出发点是文学研究还是宗教研究,却会为文本带来不同的观照。如果能够做出文学解读,注重诗人用诗歌形式展示和暗示(而不是直接表达言说)的意义,却反而会看到组诗的宗教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与文学 “秦州-同谷”组诗 佛教解读 觉悟叙事
下载PDF
先唐组诗标题形态的演变与定型
10
作者 李正春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56,共4页
组诗的标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早期组诗"名有实无","题"与"意"脱离。从屈原始,"因意命题"制题法出现,组诗制题的方式出现了转折性突破。汉代组诗标题形态处在过渡状态之中... 组诗的标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早期组诗"名有实无","题"与"意"脱离。从屈原始,"因意命题"制题法出现,组诗制题的方式出现了转折性突破。汉代组诗标题形态处在过渡状态之中,既有传统命题方式,也有新的探求。到了六朝,组诗的标题形态逐渐规范、定型,"母题"与"子题"关系已形成固定格局,为唐代组诗标题的定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唐 组诗标题 演变
下载PDF
试论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的咏史组诗
11
作者 韦春喜 张影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4-159,164,共7页
吴筠的《高士咏》与《览古》诗是前代少见的咏史组诗。《高士咏》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社会上的伪隐之风,对历史上的高士进行咏赞。《览古》诗则从道家哲学观、社会观的角度,对历史发展、演变作出了哲学思考,告诫士子应全身远害。... 吴筠的《高士咏》与《览古》诗是前代少见的咏史组诗。《高士咏》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社会上的伪隐之风,对历史上的高士进行咏赞。《览古》诗则从道家哲学观、社会观的角度,对历史发展、演变作出了哲学思考,告诫士子应全身远害。吴筠的咏史组诗有其艺术特色与价值意义: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达到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现出平和冲淡与悲沉凝重两种艺术风格,并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标志着大型咏史组诗的出现,并对后世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筠 咏史组诗 道教
下载PDF
刘秉忠征云南组诗的研究
12
作者 杨英楠 辛昕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7-100,共4页
刘秉忠跟随忽必烈征战云南,用诗歌的方式记录了征战的过程,描写了征战的艰难,刻画了元军战士的英勇。作为北方诗人南下,其组诗中也包含了对于南方景物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地域的差异性,为南北文风融合奠定了基础。通过征云南组诗,也可以... 刘秉忠跟随忽必烈征战云南,用诗歌的方式记录了征战的过程,描写了征战的艰难,刻画了元军战士的英勇。作为北方诗人南下,其组诗中也包含了对于南方景物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地域的差异性,为南北文风融合奠定了基础。通过征云南组诗,也可以进一步探究刘秉忠的思想情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秉忠 征云南组诗 异乡景物 仁者情怀
下载PDF
“兴”的重新发现与南宋中期“杂兴体”的郁起
13
作者 程维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0-136,共7页
杂兴体组诗起源于唐朝的杜甫和储光羲,在南宋中兴时期,出现了一次不同寻常的爆发。这不但与南宋诗学、经学的新空气有关,更直接的原因是对于江西诗坛为代表的诗法系统的抵拒。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人的杂兴体组诗,在整体特色上也表现... 杂兴体组诗起源于唐朝的杜甫和储光羲,在南宋中兴时期,出现了一次不同寻常的爆发。这不但与南宋诗学、经学的新空气有关,更直接的原因是对于江西诗坛为代表的诗法系统的抵拒。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人的杂兴体组诗,在整体特色上也表现出与江西诗法相反的倾向。南宋中兴诗坛杂兴体的盛起在宋诗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是一股返动的、“破执”的力量,它对宋代诗学建立起来的各种法则、界限都从本质上进行了抗议,是宋诗史上的一场规则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兴时期 杂兴体 渊源 意义
下载PDF
论嵇康与嵇喜的赠答送别组诗
14
作者 叶当前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0年第2期16-21,共6页
嵇康与嵇喜赠答送别组诗既体现了兄弟的手足情深,也表达了二人志向迥异的哲思。名为送别,实乃言志。亲情难以愈合分离,说明了魏晋之际两条思想路线斗争的激烈。
关键词 嵇康 嵇喜 赠答送别诗 组诗
下载PDF
“她”山之石,不能攻“狱”——论翟永明《女人》组诗的精神困境
15
作者 李及婷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31-134,149,共5页
《女人》组诗是翟永明公开发表的第一组诗歌,在组诗里,诗人用特有的视角思考女性主体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尝试寻找出女性的生存状态,并试图用性别对抗的方式攻破女性自身的局限。诗人虽未彻底打破女性之"狱",但其开创性的探索精... 《女人》组诗是翟永明公开发表的第一组诗歌,在组诗里,诗人用特有的视角思考女性主体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尝试寻找出女性的生存状态,并试图用性别对抗的方式攻破女性自身的局限。诗人虽未彻底打破女性之"狱",但其开创性的探索精神,使《女人》组诗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人》组诗 翟永明 精神困境
下载PDF
私人抒情与生态关怀——李元胜《命有繁花》组诗的精神特征
16
作者 姚溪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55-61,共7页
李元胜的《命有繁花》组诗表现出私人抒情和生态关怀两大精神特征,这根源于诗人独立的写作意识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也得益于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虽然每首诗侧重点不同,写作目的有异,但都体现出私人化的意境营造和与自然相通的深层... 李元胜的《命有繁花》组诗表现出私人抒情和生态关怀两大精神特征,这根源于诗人独立的写作意识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也得益于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虽然每首诗侧重点不同,写作目的有异,但都体现出私人化的意境营造和与自然相通的深层人文关怀,同时交融情感与理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又凭借连贯的逻辑串联起来,语言文字显得灵动、协调。提升诗歌的精神特质,可能成为新诗创作新传统之建构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元胜 《命有繁花》组诗 新诗精神特征 私人抒情 生态关怀
下载PDF
储光羲组诗的结构形态与意境创造——兼论其诗歌史意义
17
作者 程龙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1-47,共7页
储光羲诗歌中组诗占比颇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史现象。储光羲组诗的结构形态繁复多样,主要可分为起结有序和错杂无序两种模式,多以意义的承接、题材的相同、抒情的一致而出现。组诗的结构形态与诗歌的意境创造之间具有某种一致性,即... 储光羲诗歌中组诗占比颇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史现象。储光羲组诗的结构形态繁复多样,主要可分为起结有序和错杂无序两种模式,多以意义的承接、题材的相同、抒情的一致而出现。组诗的结构形态与诗歌的意境创造之间具有某种一致性,即组诗对同一书写对象的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以及意象的选取运用等,有效地扩展、深化和融合了诗歌意境,凸显了组诗的文体优势。此外,储光羲关怀社会现实、兴寄田园生活的“比兴体田园组诗”,是其诗美理想及诗歌史意义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光羲 组诗 结构形态 意境 比兴体田园组诗
下载PDF
源起于生命焦虑的形式冲动---论左思《咏史诗》的用典美学
18
作者 李鹏飞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42-48,共7页
通过互文性理论的借用,将古代诗学中的用事拓展为对《咏史诗》中用事、引语的全面细读,发现《咏史诗》主要继承了《古诗十九首》以组诗构建士人原型的结构,把“游士”的原型进一步转换为“寒士”原型。左思以组诗形式创造士人精神原型,... 通过互文性理论的借用,将古代诗学中的用事拓展为对《咏史诗》中用事、引语的全面细读,发现《咏史诗》主要继承了《古诗十九首》以组诗构建士人原型的结构,把“游士”的原型进一步转换为“寒士”原型。左思以组诗形式创造士人精神原型,是形式冲动下的诗学创造。用典的古今对比与意象的异质对举的基本结构糅合言语、意象与典故为有机整体,将历史事象纳入时空对比之中,为通过组诗的形式形成类比结构、建立认知原型提供了可能,也是发愤抒情、美刺讽谏、明志修身等文学功能发生的基础。《咏史诗》奠定了咏史诗体美感表达的基本技术,凸显了咏史诗体的认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思 《咏史诗》 组诗 用典美学
下载PDF
论阮籍《咏怀》诗的行吟特质与地理空间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京州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69,共6页
阮籍在青年时代笃好游历,拥有"游行丘林,经日不返"的漫游经历,这对他创作《咏怀》诗具有潜在影响。《咏怀》诗包含多种行吟关键词,如"徘徊""出门""驱车""登高""驱马""... 阮籍在青年时代笃好游历,拥有"游行丘林,经日不返"的漫游经历,这对他创作《咏怀》诗具有潜在影响。《咏怀》诗包含多种行吟关键词,如"徘徊""出门""驱车""登高""驱马""步游"等,同时还穿插使用大量地名,凸显了该组诗的行吟特质。地理空间的具体展开,在《咏怀》诗中表现为切换、对举、弱化、虚幻等多重手段。因为痛感现实空间的迫厄,诗人又幻想游于仙界,进一步扩充了《咏怀》诗的地理和抒情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籍 《咏怀》 漫游 行吟 地理空间
下载PDF
浅谈二十世纪女性诗歌里女性形象的自我认同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怀昭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89-92,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中期翟永明《女人》组诗的发表宣告了女性诗歌新时代的到来,诗人在这组诗中塑造了独立、自信、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并对传统诗歌中的母亲形象进行了大胆的颠覆;其诗歌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女性意识。中国现代女性诗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翟永明《女人》组诗的发表宣告了女性诗歌新时代的到来,诗人在这组诗中塑造了独立、自信、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并对传统诗歌中的母亲形象进行了大胆的颠覆;其诗歌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女性意识。中国现代女性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很大程度上带有男性理想女性形象的影子,她们将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寄托于外在生命的自由追求而不是对内在生命力量的探询。女性要真正实现自我认同,不仅需要身体的言说,走向女性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寻找女性自我的生命力量,这有赖于两性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人》组诗 现代女性诗歌 女性形象 自我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