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新区划图编制所建立的地震动衰减关系 被引量:126
1
作者 俞言祥 李山有 肖亮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3年第1期24-33,共10页
介绍了建立新一代地震区划图所采用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总体思路,并从资料、衰减关系分区、衰减关系模型、回归方法、转换等方面说明了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建立过程,给出了我国分区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结果。新的地震动衰... 介绍了建立新一代地震区划图所采用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总体思路,并从资料、衰减关系分区、衰减关系模型、回归方法、转换等方面说明了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建立过程,给出了我国分区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结果。新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建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基于更加丰富可靠的强震记录和烈度资料;二是采用了具有大震近场饱和特征的地震动衰减模型;三是采用了使结果更加稳定的分步回归方法;四是在地震动衰减关系分区时考虑了地震活动性特征。与第四代地震区划图衰减关系相比,由于地震动衰减模型的变化和高震级强震记录的增加,高震级下的峰值加速度有所降低,而中强地震区的峰值加速度则在低震级时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区划图 衰减关系 地震烈度 加速度
下载PDF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房屋抗震可靠度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伟军 林立 杨春侠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0-104,99,共6页
通过对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房屋结构的抗震可靠性研究,提出了基于概率地震烈度所对应的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分布的可靠度计算公式和采用将各烈度地震对应的峰值加速度概率进行离散化处理的方法,基于作者早期的混凝土多孔砖墙片试验的结果推... 通过对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房屋结构的抗震可靠性研究,提出了基于概率地震烈度所对应的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分布的可靠度计算公式和采用将各烈度地震对应的峰值加速度概率进行离散化处理的方法,基于作者早期的混凝土多孔砖墙片试验的结果推导出该结构水平最大位移和累积能量耗损的双参数破坏准则,分析了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房屋结构在不同地震设防区的抗震安全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可靠度 混凝土多孔砖 双参数准则 地震烈度 地面运动加速度
下载PDF
盆地构造地震地面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志新 徐纪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85-1091,共7页
本文用错格实数傅里叶变换的拟谱法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地震波在冲积扇、盆地等不均匀地震构造体区域的传播过程和地面运动分布.结果表明,地震波由岩石区进入盆地结构后,在盆地内上下多次反射振荡,对地面建筑物可能形成多次连续的振动... 本文用错格实数傅里叶变换的拟谱法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地震波在冲积扇、盆地等不均匀地震构造体区域的传播过程和地面运动分布.结果表明,地震波由岩石区进入盆地结构后,在盆地内上下多次反射振荡,对地面建筑物可能形成多次连续的振动和破坏,仅有极少量地震波能量返回岩石区域中,这是防灾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地面运动特征;地震波在盆地边界地质构造条件下,形成的地震波体波与次生面波动的叠加干涉形成了大振幅的地面运动,它可能导致建筑物的极大破坏;破坏峰值的空间位置可能远离岩石和盆地沉积层的边界或者地震断层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构造 错格实数傅里叶微分算子 地面运动加速度 多次反射 地震波干涉
下载PDF
巴东5.1级地震震害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恒 张静波 杨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2,27,共4页
巴东5.1级地震造成大量简易房屋不同程度的破坏。土坯结构的典型震害特征为局部倒塌和竖向开裂,石砌体结构的典型震害特征为局部倒塌和局部垮落。对震中附近记录到的地震波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动的高频成分极为丰富,卓越周期约为0.1 s,与... 巴东5.1级地震造成大量简易房屋不同程度的破坏。土坯结构的典型震害特征为局部倒塌和竖向开裂,石砌体结构的典型震害特征为局部倒塌和局部垮落。对震中附近记录到的地震波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动的高频成分极为丰富,卓越周期约为0.1 s,与单层简易房屋自振周期吻合,而共振效应是单层简易房屋震害重于其他柔性结构的重要外因;灾区简易房屋普遍存在的结构体系稳定性差、构件强度不足、节点连接弱等缺陷是震害较重的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东地震 震害分析 抗震设计 地震动加速度 自振周期
下载PDF
Effects of soil amplification ratio and multiple wave interference for ground motion due to earthquake 被引量:1
5
作者 ZHAOZhixin XUJiren RyujiKubot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22期2405-2414,共10页
Influences on the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s by soil amplification effects and multiple seismic wave interfer- ences in the heterogeneous medium are investigated. Detailed velocity structure obtained from the microtrem... Influences on the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s by soil amplification effects and multiple seismic wave interfer- ences in the heterogeneous medium are investigated. Detailed velocity structure obtained from the microtremor array sur- vey is adopted in the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 Analyses for amplification ratios of core samples of ten drill holes with 40 m deep in the sedimentary layers show that the soil amplifi- cation ratio influences nonlinearly the seismic ground motio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results, the ground motion in the heavily damaged zone in the Japanese Kobe earthquake of 1995 is simulated in a digital SH seismic wave model by using the pseudospectral method with the staggered grid RFFT differentiation (SGRFFTD). The simulated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heterogeneous velocity structure results in a compli- cated distribution of the maximum amplitudes of accelera- tion waveforms with multiple peaks at the surfac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aximum amplitudes coincides well with that of collapse ratios of buildings in Kobe. The dual peaks of the collapse ratios away from the earthquake fault coincide well with the double peak amplitudes of simulated seismic acceleration waves also. The cause for the first peak ampli- tude of the ground motion is attributable to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secondary surface wave from the bedrock propagating horizontally along the surface sedimentary layer and the body wave from the basin bottom according to analyses of wave snapshots propagating in inhomogeneous structure of the Osaka group layers. The second peak amplitude of the ground motion may be attributive to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secondary surface wave from the tunneling waves in the shallow sediments and the body wave.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n complicated distributions of earthquake damages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s on the ground motion by soil amplifi- cation effects and multiple seismic wave interferences due to the structure. Explorations of the structure to the bedrock are necessary for the ur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放大率 多波干涉 地面运动 地震损害 地震波 数字模拟
原文传递
塑性减震技术在地下强爆炸环境下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楼沩涛 陈春毅 +1 位作者 刘乾 张向荣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6-301,共6页
本文介绍了地下封闭爆炸中利用塑性减震技术对参试的重要测试仪器进行减震防护研究的基本原理和设计的基本思路 .根据振动冲击理论计算和模拟实验实测结果研制的减震装置将 63kg重的摄像装置的切向峰值加速度由地表激励的 1 695 m/s2减... 本文介绍了地下封闭爆炸中利用塑性减震技术对参试的重要测试仪器进行减震防护研究的基本原理和设计的基本思路 .根据振动冲击理论计算和模拟实验实测结果研制的减震装置将 63kg重的摄像装置的切向峰值加速度由地表激励的 1 695 m/s2减至在减震装置上的 98m/s2 ;将 2 3.5 kg重的摄像装置的垂向峰值加速度由地表激励的 40 0 m/s2 减至 1 47m/s2 .实测结果表明 ,本文所研制的塑性减震装置 ,其减震效果与预计的结果相一致 ,增强了摄像装置在强冲击、大位移特殊环境下的物理生存能力 ,保证了拍摄图像的清晰完整 ,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减震技术 地下封闭爆炸 地震动加速度 摄像装置 减震防护 振动冲击理论
下载PDF
基于设定地震的重大工程场地设计反应谱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41
7
作者 陈厚群 李敏 石玉成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99-1404,共6页
场址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合理确定是重大工程抗震安全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分析了基于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所得到的一致概率反应谱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个新的反应谱确定方法,其直接采用不经烈度转换的反应谱衰减关系式且以... 场址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合理确定是重大工程抗震安全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分析了基于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所得到的一致概率反应谱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个新的反应谱确定方法,其直接采用不经烈度转换的反应谱衰减关系式且以场地相应设防概率水平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前提,采用发生概率最大的原则和与潜在震源中主干断裂相关联的原则确定场地相关设计反应谱。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所确定的设计地震及场址反应谱参数较为合理,易于为工程设计人员所接受,并能满足工程抗震设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定地震 一致概率反应谱 峰值加速度 潜在震源
下载PDF
地震动加速度过程的小波模拟 被引量:14
8
作者 谢异同 张同亿 吴敏哲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23,共5页
本文应用基数B-样条小波模拟地震动加速度过程,将小波分析引入地震动加速度过程的研究,实现了地震动加速度的模拟,并可给出其解析表达式,便于设计地震动的调整及地震反应的求解。
关键词 地震动加速度 小波模拟 基数B-样长小波 地震反应 工程地震
下载PDF
基于地震波入射角的地下管道地震应力计算 被引量:18
9
作者 黄强兵 彭建兵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979-984,共6页
针对目前常用的地下管道地震应力的简化计算方法未考虑地震波入射方向和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地震波入射角的地下管道地震应力的简化计算方法。首先,以弹性地基梁理论和地震波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引入地震波入射角φ,根据... 针对目前常用的地下管道地震应力的简化计算方法未考虑地震波入射方向和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地震波入射角的地下管道地震应力的简化计算方法。首先,以弹性地基梁理论和地震波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引入地震波入射角φ,根据管土间相互作用的原理,推导了管土之间相互作用系数—变形传递系数,求得了基于地震波入射角的地下管道直线段和弯头段的地震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并且考虑了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然后,通过计算实例分析了地震波入射角对于不同口径埋地管道最大地震应力的影响,与目前国内外常用地下管道地震应力计算方法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简单易行、可靠合理的方法。该方法对工程实际中地下管道的抗(防)震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地震波入射角 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 地下管道 地震应力
下载PDF
近场强地震动合成方法研究及地震动模拟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国新 史家平 《东北地震研究》 2008年第2期4-10,共7页
本文通过对近场强地震动合成方法的研究,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合成了沈阳地区近场强地震动,将得到的断层附近加速度时程结果与已有的采用混合有限元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认为这一合成地震动的方法在重大工程选址以及缺乏强震记录地区开展... 本文通过对近场强地震动合成方法的研究,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合成了沈阳地区近场强地震动,将得到的断层附近加速度时程结果与已有的采用混合有限元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认为这一合成地震动的方法在重大工程选址以及缺乏强震记录地区开展抗震设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震动 加速度 断层
下载PDF
考虑风险极限的建筑钢结构抗震延性检测仿真
11
作者 赵云丽 李冉 《计算机仿真》 2024年第8期562-566,共5页
抗震延性是衡量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下是否具备足够延性和韧性的重要指标。传统的静力测试方法往往需要破坏性取样,对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为了解决传统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考虑风险极限的建筑钢筋结构抗震延性检测方法。通过三参数模... 抗震延性是衡量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下是否具备足够延性和韧性的重要指标。传统的静力测试方法往往需要破坏性取样,对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为了解决传统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考虑风险极限的建筑钢筋结构抗震延性检测方法。通过三参数模型获取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以描述地震的强度作用;建立建筑钢筋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并获取建筑钢筋的结构特征参数;在考虑风险极限的情况下,通过地震中建筑钢筋延性能力与地震中风险极限下建筑钢筋的延性需求值的对比,完成建筑钢筋结构的抗震延性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建筑钢筋结构抗震延性检测精度在85%以上,且准确度高、整体应用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极限 抗震延性检测 建筑钢筋结构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
下载PDF
强震记录中的“尖刺”现象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宝峰 温瑞智 谢礼立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295-299,共5页
选取国内外典型地震的强震记录分析,发现一些具有尖刺现象的记录,研究"jerk"方法在识别尖刺中的应用,并使用统计方法重点研究峰值加速度中所存在的尖刺现象,初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给出识别和处理尖刺的方法 ,并研究尖刺对于... 选取国内外典型地震的强震记录分析,发现一些具有尖刺现象的记录,研究"jerk"方法在识别尖刺中的应用,并使用统计方法重点研究峰值加速度中所存在的尖刺现象,初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给出识别和处理尖刺的方法 ,并研究尖刺对于加速度、速度、位移、加速度傅里叶幅值谱以及相关反应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造成尖刺现象的原因很多,仅通过强震记录难以判断;2"jerk"方法在识别复杂的尖刺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比值法可初步识别复杂的尖刺;4尖刺的处理方法会影响到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记录 峰值加速度 尖刺 反应谱
下载PDF
地震动位移峰值对斜拉桥地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媛 赵凤新 +1 位作者 霍新 张郁山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8-424,共7页
根据同一加速度反应谱拟合了加速度峰值相同、速度峰值相同、位移峰值不同的两组地震动时程。以大跨斜拉桥的三维模型为例,在以上两组时程的激励下,应用有限元方法,对斜拉桥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弹性阶段,地震动位移... 根据同一加速度反应谱拟合了加速度峰值相同、速度峰值相同、位移峰值不同的两组地震动时程。以大跨斜拉桥的三维模型为例,在以上两组时程的激励下,应用有限元方法,对斜拉桥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弹性阶段,地震动位移峰值对斜拉桥的动力响应影响不明显;但当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时,在位移峰值较大的一组地震动激励下,桥梁的墩底弯矩和塔顶位移会有更大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反应谱 斜拉桥 地震反应 位移峰值
下载PDF
地震动加速度过程的四阶基数B-样条小波模拟 被引量:3
14
作者 谢异同 张同亿 吴敏哲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1年第2期18-21,共4页
应用四阶基数B-样条小波来模拟地震动加速度过程,将小波分析引入了地震动加速度过程的 研究。
关键词 地震动加速度 小波模拟 基数B-样条小波 小函数 工程地震
下载PDF
梁式桥抗震设计的弹塑性位移反应谱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宇 王森 +1 位作者 车艳阳 武芳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共5页
合理选取四类场地320条强震记录,研究地震动特性及恢复力模型动力参数对弹塑性位移谱与残余位移谱影响。结果表明,给出某一标准设防烈度的弹塑性反应谱,其它设防烈度下弹塑性反应谱可据PGA设防烈度与PGA标准烈度比值调整获得;可忽略屈... 合理选取四类场地320条强震记录,研究地震动特性及恢复力模型动力参数对弹塑性位移谱与残余位移谱影响。结果表明,给出某一标准设防烈度的弹塑性反应谱,其它设防烈度下弹塑性反应谱可据PGA设防烈度与PGA标准烈度比值调整获得;可忽略屈服后刚度比对弹塑性位移谱影响,但应选择偏于保守的屈服后刚度比统计残余位移谱,由此建立的残余位移谱只适用短周期、低延性一般规则桥梁中、低矮桥墩的抗震设计;阻尼比与位移延性比为影响弹塑性位移谱及残余位移谱重要因素,阻尼比增大会减少桥梁非弹性变形及震后残余位移。基于该结果建立适用于我国梁式桥抗震设计的弹塑性及残余位移谱,为考虑残余位移影响的梁式桥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塑性反应谱 抗震设计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屈服后刚度 延性
下载PDF
断层破裂速度对地震动及其地震灾害影响的有限单元法模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松 朱守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6-697,共12页
断层破裂传播速度通常会影响强地面运动加速度的空间分布及地震的灾害程度,但究竟是如何影响的,目前未见全面的定量分析.为此,本研究设断层破裂速度从小到大发生改变(从亚剪切波速度到超剪切破裂速度),同时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在不同破... 断层破裂传播速度通常会影响强地面运动加速度的空间分布及地震的灾害程度,但究竟是如何影响的,目前未见全面的定量分析.为此,本研究设断层破裂速度从小到大发生改变(从亚剪切波速度到超剪切破裂速度),同时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在不同破裂传播速度的情况下,破裂产生的地震动及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PGA)的空间分布,计算时保持在所有情况下其断层上的最终位错相等,即所有不同破裂情况下产生的地震矩震级保持不变,都为M_(W)=7.0.计算结果显示:总体上,破裂传播的速度越快,PGA的幅值越大并且高值区分布的范围也越广,其地震灾害会越严重;超剪切破裂相对于亚剪切破裂会加剧地震灾害.但是,当破裂速度正好等于介质的剪切波速度时,断层面附近PGA峰值最大,断层附近的地震灾害最为严重.此外,研究中还发现,当破裂传播速度等于√2倍剪切波速度时(该速度称为Eshelby速度),不产生剪切马赫波;这与超剪切破裂产生剪切马赫波的普遍现象不一致;但此时PGA并没有大幅度减小,其震害也不会有显著改变.因此,本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地震震源过程、地震动效应以及灾害评估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破裂速度变化 强地面运动加速度 超剪切破裂 Eshelby速度 有限单元法
下载PDF
基础摩擦滑移隔震结构起滑加速度研究
17
作者 江云帆 郭子雄 刘阳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7-196,共10页
起滑条件是影响滑移隔震结构动力响应特性的重要参数,也是滑移隔震结构性能化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两自由度模型模拟滑移隔震结构,基于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分析了隔震结构参数(包括自振周期、质量比和摩擦系数)和地震动参数(包括反应... 起滑条件是影响滑移隔震结构动力响应特性的重要参数,也是滑移隔震结构性能化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两自由度模型模拟滑移隔震结构,基于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分析了隔震结构参数(包括自振周期、质量比和摩擦系数)和地震动参数(包括反应谱特征周期和近断层地震动脉冲)对隔震结构起滑加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参数比地震动参数对起滑加速度的影响更明显。隔震结构的起滑加速度-自振周期曲线分为下降、水平、上升和先上升后水平4段。所选地震动集激励下,当自振周期小于1.4 s时,相同自振周期结构的起滑加速度随质量比的增大而减小;大于7.8 s时,起滑加速度随质量比的增大而增大。起滑加速度随摩擦系数的增加而等比例增大。基于分析结果,采用分段拟合方法建立了起滑加速度计算公式,公式计算结果和多自由度结构算例的时程分析结果吻合良好。研究成果可为滑移隔震结构的起滑条件研究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滑移隔震 起滑加速度 两自由度体系 数值分析 地震动时程
下载PDF
The Study on the Strong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in the Pishan Area,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18
作者 Li Wenqian Tao Zhengru +1 位作者 Wei Bin He Jing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8年第1期40-52,共13页
Small earthquake data from the Pishan MS6.5 aftershocks is collected by the Xinjiang Regional Digital Seismic Observation Network.Five parameters of the focal region are obtained by micro genetic inversion:stress dro... Small earthquake data from the Pishan MS6.5 aftershocks is collected by the Xinjiang Regional Digital Seismic Observation Network.Five parameters of the focal region are obtained by micro genetic inversion:stress dropΔσof 75.95 bars,quality factor parameters Q0of 186.33 andηof 0.26,geometric attenuation parameters R1of 72.18km and R2of 139.70km.We calculate the Fourier spectrum and combine it with the random phase spectrum to get the ground motion time history,and build the strong motion accelera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The strong ground motion acceleration attenuation of the Pishan area is thus obtained.Because of the insufficiency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records,we added the records from the Wuqia MS6.9 earthquake on October 5,2008,the Akto MS6.2 earthquake on October 6,2008,and the Lop MS6.0 earthquake on March 9,2012 to the data.The comparison of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nd the empirical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s with strong ground motion records reveal that the strong motion data of Pishan and Lop earthquakes is higher than the empirical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s.The Wuqia MS6.9 earthquake strong motion data is consistent with Yu Yanxiangs(2013)short axis result,and lower than the present res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EARTHQUAKE data Parameters of FOCAL region Micro GENETIC INVERSION ground motion accelera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下载PDF
新疆皮山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19
作者 李文倩 魏斌 +2 位作者 何金刚 张振斌 朱皓清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90,共10页
利用2015年7月3日皮山M_S6.5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采用微遗传算法反演得到震源区的5个介质参数,即应力降Δσ为75.95bars,品质因子Q_0为186.33,η值为0.26,几何衰减分段点R_1为72.18km,R_2为139.70km;并由此计算得到的傅氏谱再配合随机... 利用2015年7月3日皮山M_S6.5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采用微遗传算法反演得到震源区的5个介质参数,即应力降Δσ为75.95bars,品质因子Q_0为186.33,η值为0.26,几何衰减分段点R_1为72.18km,R_2为139.70km;并由此计算得到的傅氏谱再配合随机相位谱,进而得到地震动时程,建立了震源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由于缺乏强震记录,本文还收集了2008年10月5日乌恰M_S6.9地震、2008年10月6日阿克陶M_S6.2地震、2012年3月9日洛浦M_S6.0地震的强震数据,将计算结果与经验性衰减关系以及3次强震记录进行比较后发现,皮山地震、洛浦地震的强震数据普遍高于经验性衰减关系,乌恰地震的强震数据与俞言祥等文中的衰减关系吻合较好,在远场低于本文的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小震数据 震源区参数 微遗传反演 地震动衰减关系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中硬场地对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放大效应研究
20
作者 李爽 吕悦军 +1 位作者 方怡 谢卓娟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3-144,共12页
当前,合理确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反应谱特征周期是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北京地区典型中硬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场地条件对不同周期地震动反应谱值的影响。首先,计算不同震级、震中距条件下的基岩地震动加速度... 当前,合理确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反应谱特征周期是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北京地区典型中硬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场地条件对不同周期地震动反应谱值的影响。首先,计算不同震级、震中距条件下的基岩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合成基岩输入地震动时程;再利用110个工程场地的钻孔资料进行土层地震反应计算,分析中硬场地条件对不同输入环境下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值的放大效应。结果表明,中硬场地对高、中频震动放大效应明显,尤其是对0.2—0.5s周期段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值的放大倍数大多在1.3以上;场地覆盖层厚度变化对不同频段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值的放大倍数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与场地自振周期的相关性很强;在不同的地震动输入环境下,中硬场地对不同频段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一结论对实际的抗震设防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硬场地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 场地影响 放大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