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鼎湖山格木群落的生物量和光能利用效率 被引量:35
1
作者 蚁伟民 张祝平 +1 位作者 丁明懋 王伯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97-403,共7页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 ,发现其中格木 ( Erythrophleum fordii)群落的生物量为 568.1 72 t/hm2 ,叶面积指数为 2 7.80 2 5m2 /m2 ,均高于大面积分布的厚壳桂 ( Cryptocarya chinensis)群落。用红外线 CO2 气体分析法 ...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 ,发现其中格木 ( Erythrophleum fordii)群落的生物量为 568.1 72 t/hm2 ,叶面积指数为 2 7.80 2 5m2 /m2 ,均高于大面积分布的厚壳桂 ( Cryptocarya chinensis)群落。用红外线 CO2 气体分析法 ,分层测定了格木群落主要植物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 ,计算了群落的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结果表明 ,格木群落的总生产力为 2 4 970 k J/m2 · a,由总生产力计算其光合有效辐射能的吸收利用率为 1 7.0 5% ,净生产力的利用率为 4 .4 82 % ,都比厚壳桂群落高。测定格木群落的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格木群落 光能利用效率 生物量 生产力
下载PDF
干旱胁迫降低了内蒙古羊草草原的碳累积 被引量:31
2
作者 郝彦宾 王艳芬 崔骁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98-906,共9页
采用涡度相关法,分析了2004年(平水年)和2005-2006年(干旱年)生长季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生态系统呼吸(ecosys... 采用涡度相关法,分析了2004年(平水年)和2005-2006年(干旱年)生长季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Re)的季节和年度变化。结果表明:平水年羊草草原的日最大GPP和Re分别为4.89和1.99g C·m-2·d-1,而干旱年GPP和Re分别为1.53-3.01和1.38-1.77g C·m-2·d-1。与平水年相比,干旱年日最大GPP、Re分别下降了38%-68%和11%-12%。平水年羊草草原累积的GPP、Re分别为294和180g C·m-2,而在干旱年分别为102-123g C·m-2和132-158g C·m-2。和平水年相比,干旱年的GPP、Re分别下降了58%-65%和12%-27%。用Van't Hoff模型模拟的8个窄土壤含水量(θ)跨度生态系统呼吸(Re)对土壤温度(Ts)的敏感程度表明:曲线斜率在θ=0.16-0.17m3·m-3范围内达到最大,高于或者低于这个阈值,Re对Ts的敏感度降低。干旱胁迫降低了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量。与平水年相比,干旱年的GPP比Re下降的幅度更大,干旱胁迫降低了内蒙古羊草草原的碳累积,使生态系统由碳汇变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累积 干旱 生态系统呼吸 总初级生产力 羊草草原 净生态系统交换
原文传递
鼎湖山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和光能利用效率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祝平 丁明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25-534,共10页
报道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黄果厚壳桂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根据群落的种类成分和结构特征,分层选主要树种,用样本收获法和红外线CO2气体分析法,测定了群落的生物量、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计算了群落的生产力和光能利... 报道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黄果厚壳桂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根据群落的种类成分和结构特征,分层选主要树种,用样本收获法和红外线CO2气体分析法,测定了群落的生物量、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计算了群落的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群落的生物量为208t·hm-2;总生产力为128704kJ·m-3·a-1,净生产力为30451kJ·m-2·a-1;由总生产力计算光合有效辐射能的吸收利用率为9,66%,净生产力的利用率为2.286%,并与厚壳桂群落作比较,阐明了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的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生物量 光能利用效率 鼎湖山
下载PDF
鼎湖山森林群落的光能利用效率 被引量:25
4
作者 张祝平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本文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的光能利用效率。根据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成层现象,应用红外线CO_2气体分析法,分层测定了主要植物22种58株的光合速率.计算了群落的生产力;用量子传感器分层测定了两个... 本文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的光能利用效率。根据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成层现象,应用红外线CO_2气体分析法,分层测定了主要植物22种58株的光合速率.计算了群落的生产力;用量子传感器分层测定了两个群落的光合有效辐射,并计算其光能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阔叶林总生产力的光能利用效率为14.28%,混交林为12.01%,说明了不同森林类型对光能资源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光能利用率 鼎湖山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VPM遥感模型估算 被引量:29
5
作者 陈静清 闫慧敏 +4 位作者 王绍强 高艳妮 黄玫 王军邦 肖向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2-742,共11页
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简称GPP)时空格局及其变化动态的准确监测是区域碳收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遥感模型正在为区域碳通量监测提供更为实时、准确的模拟数据.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 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简称GPP)时空格局及其变化动态的准确监测是区域碳收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遥感模型正在为区域碳通量监测提供更为实时、准确的模拟数据.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简称MODIS)遥感数据和涡度相关碳通量观测数据发展而来的VPM模型经过10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在全球涵盖十类生态系统的21个站点上开展模型的校验与验证研究,为区域GPP的准确估算与监测奠定了方法基础.本研究构建了评估GPP区域格局的VPM模型区域模式,以空间分辨率500m、时间步长8天的MODIS卫星影像数据以及相同时空分辨率的温度与光合有效辐射数据为模型输入数据,模拟估算我国2006~2008年GPP及其空间分布格局.VPM模型模拟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GPP年总量平均值为5.0Pg C/a,其中森林、草地、农田和灌丛生态系统分别占34%,17%,37%和12%.本研究模拟的全国GPP总量与多模型模拟的平均结果(5.40 Pg C/a)相当,但不同模型估算的各类生态系统GPP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通过利用遥感数据对VPM模型中的关键参数(最大光能利用率)进行参数空间化,表达同一土地覆被类型内部光能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应用目前我国准确性最为可靠的土地利用与植被数据提取土地覆被数据,首次将农业多熟种植作为单独的植被类型引入模型中,模型参数与输入数据的精度保障了模型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PM模型 总初级生产力 最大光能利用率 MODIS
原文传递
黑河上游植被总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7
6
作者 闫敏 李增元 +2 位作者 田昕 陈尔学 谷成燕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共12页
定量描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对于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MODIS MOD_17 GPP(MOD_17)产品在通量站点低估的现象,通过3个实验依次改进了模型输入参数(气象数据和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 PAR))和模型本身... 定量描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对于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MODIS MOD_17 GPP(MOD_17)产品在通量站点低估的现象,通过3个实验依次改进了模型输入参数(气象数据和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 PAR))和模型本身的参数(最大光能利用率),分析了各个参数对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结果表明各参数对模拟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阿柔草地站,最大光能利用率的重新标定对结果影响最大,GPP估算结果的提高最为明显;在关滩森林站利用广义神经网络算法得到的GLASS f PAR代替原始MODIS f PAR产品,比其他参数的改进效果更明显,GPP的值更接近涡动通量观测值。利用改进的MOD_17模型重新估算了黑河上游2001–2012年间植被GPP,通过趋势分析得出该研究时段内GPP以9.58 g C·m^(–2)·a^(–1)的平均速率呈上升趋势。同时计算了气候因子(温度、降水和饱和水汽压差(VPD))与时间序列GPP的偏相关性,分析了植被G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2001–2012年平均温度和VPD与年GPP大部分区域呈正相关,体现了温度和VPD对植被生长的促进作用;2001–2012年的降水量与年GPP无明显相关,且大部分区域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MOD_17模型 趋势分析 气候因子 偏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无定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莫兴国 林忠辉 刘苏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999-5007,共9页
建立分布式生态水文过程模式,模拟分析了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近40a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循环和植被生产力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无定河流域近40a来温度上升,而降水量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年际波动幅度变小。与之相应,地表蒸散量也... 建立分布式生态水文过程模式,模拟分析了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近40a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循环和植被生产力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无定河流域近40a来温度上升,而降水量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年际波动幅度变小。与之相应,地表蒸散量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然而,因大气CO2浓度的上升,植被净生产力明显增加,速率约为0.6gCm-2a-1,水分利用效率随之提高。该流域生态系统对HadCM3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显著,蒸散、地表径流和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均增加,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模式 气候变化响应 水循环 植被生产力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厘定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军邦 杨屹涵 +2 位作者 左婵 顾峰雪 何洪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085-7099,共15页
总初级生产力(GPP)是生态系统植被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的能力表征,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区域生态安全。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2,应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遥感的叶面积指数数据产品(MCD... 总初级生产力(GPP)是生态系统植被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的能力表征,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区域生态安全。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2,应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遥感的叶面积指数数据产品(MCD15A2H),以强迫法构建了遥感数据驱动的模型新版本——CEVSA-RS;基于CEVSA-RS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GPP时空变化的相对影响,从气候潜在总初级生产力(GPPCL)和现实总初级生产力(GPPRS)的大小和趋势两方面厘定了人类活动影响。2000至2017年全国平均潜在GPP(1016.36 gC m^(-2)a^(-1))略高于对应现实GPP(962.85 gC m^(-2)a^(-1)),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长江以南大部、秦岭、太行山脉以东以及大兴安岭以东和长白山地区等森林植被覆盖区,现实GPP高于潜在GPP;而西部草地及灌丛等地区现实GPP低于潜在GPP。全国GPP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其中现实GPP的增速(46.04 gC m^(-2)10a^(-1))高于潜在GPP的增速(41.46 gC m^(-2)10a^(-1)),人类活动影响促进GPP增长,主要体现在华南地区和华北平原等地;内蒙古东部、东北平原北部、青藏高原西部等地人类活动呈负面影响。人类活动影响大于气候影响的区域可达全国陆地面积的53%,其中西部生态相对脆弱的草地区人类活动仍为负面影响,这些地区以草定畜,发展草牧业和保护生态,仍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GPP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CEVSA-RS
下载PDF
基于VPM与MOD17产品的中国农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估算比较 被引量:22
9
作者 牛忠恩 闫慧敏 +2 位作者 陈静清 黄玫 王绍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1-198,共8页
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与PSN(photosynthesis)模型是2个基于MODIS数据估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光能利用率模型,该文对比了VPM和PSN模型在中国农田生态系统估算中的结果并对其差异形... 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与PSN(photosynthesis)模型是2个基于MODIS数据估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光能利用率模型,该文对比了VPM和PSN模型在中国农田生态系统估算中的结果并对其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在位于冬小麦-夏玉米二熟区的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以及种植春玉米的盈科灌区绿洲站,与碳通量观测数据相比,VPM模拟结果分别高估3.82%、12.08%,基于PSN模型利用MODIS数据计算的MOD17产品则分别低估53.35%、63.03%;2)在中国农田生态系统,MOD17产品普遍低于VPM模拟结果,在西北、东北及黄淮海等地区约低于50%以上,在南方地区低于不到30%;3)在中国北方旱作区,MOD17产品与VPM模拟结果呈强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5,模型中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参数是导致MOD17产品在北方旱作种植区低于VPM模拟结果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估算 农作物 最大光能利用率 总初级生产力 VPM MOD17产品
下载PDF
二氧化碳的时空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何江浩 蔡玉林 秦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4-202,共9页
利用大气本地站数据验证了2010~2015年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reenhouse Gases Observing SATellite,GOSAT)二氧化碳L4B浓度数据,分析了二氧化碳浓度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合总初级生产力数据和人类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分析了二氧化碳空间... 利用大气本地站数据验证了2010~2015年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reenhouse Gases Observing SATellite,GOSAT)二氧化碳L4B浓度数据,分析了二氧化碳浓度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合总初级生产力数据和人类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分析了二氧化碳空间特征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GOSATL4B级数据与地面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2)二氧化碳在不同气压高度上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较大,近地面二氧化碳浓度波动幅度最大且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特性,全球有4个高值中心,分别为东亚、西欧、美国东海岸,以及非洲中部地区;北半球近地面的二氧化碳浓度整体高于南半球,南半球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且变化趋势与北半球相反.(3)研究期间二氧化碳浓度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二氧化碳浓度随季节变化规律明显.(4)东亚地区样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与初级生产力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充分证明了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汇作用;而与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了人类活动是二氧化碳增加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观测卫星 二氧化碳 时空变化 总初级生产力
原文传递
任豆林的生物量和光能利用率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祝平 何道泉 敖惠修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02-509,共8页
本文研究了粤北石灰岩地区以任豆(Zeniainsignis)为主的自然林(萌生34年)的生产能力,并与任豆人工林(6年生)作对照。结果表明,在1992年7月调查时,自然林和人工林的现存生物量分别是125.38和10.... 本文研究了粤北石灰岩地区以任豆(Zeniainsignis)为主的自然林(萌生34年)的生产能力,并与任豆人工林(6年生)作对照。结果表明,在1992年7月调查时,自然林和人工林的现存生物量分别是125.38和10.34t·hm-2;平均增长量为3.69和1.72t·hm-2·a-1;木材蓄积量为86.35和9.93m3·hm-2;其乔木层总生产力为84284和21510kJ·m-2·a-1;对光合有效辐射能的利用效率为5.43%和1.39%。反映了任豆自然林现存生物系和生产力比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同龄荫生林,在1991年11月调查)现存生物量196t·hm-2低,而比热带和亚热带半干旱区森林植物量分别107和98.7t·hm-2高。任豆人工林因盖度和叶面积指数比自然林低,故总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也比较低,说明任豆人工林尚有较高的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豆 森林树种 任豆林 生物量 光能利用率
下载PDF
陆地总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精度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林尚荣 李静 柳钦火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4-252,共19页
准确估算陆地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数值对碳循环过程模拟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多种基于植被指数以及基于光能利用率的遥感GPP算法,综述了不同算法在其研究区域的估算精度;并分析了MODIS/GPP以及BESS/GPP两种遥... 准确估算陆地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数值对碳循环过程模拟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多种基于植被指数以及基于光能利用率的遥感GPP算法,综述了不同算法在其研究区域的估算精度;并分析了MODIS/GPP以及BESS/GPP两种遥感GPP产品在不同植被类型的估算精度。通过对比全球碳通量站网络GPP数据表明,MODIS/GPP产品在全球估算结果具显著相关性(R2=0.59)及中等标准误差(RMSE=2.86 g C/m2/day),估算精度较高的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草地等;估算精度较低类型包括常绿阔叶林,稀树草原等。本文对GPP产品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通过综述前人研究中发现的遥感估算GPP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可能的提高卫星遥感GPP产品估算精度的方法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总初级生产力 遥感陆地生态系统模型 MODIS/GPP产品 BESS/GPP产品 碳循环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长季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及其环境调控机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利琼 韩广轩 +5 位作者 于君宝 吴立新 朱敏 邢庆会 王光美 毛培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415-2422,共8页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2011年生长季的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进行了观测,研究湿地NEE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月份芦苇湿地的NEE日变化均呈"U"形曲线,CO2最大净吸收率和释放率的日均值分别为(0.4...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2011年生长季的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进行了观测,研究湿地NEE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月份芦苇湿地的NEE日变化均呈"U"形曲线,CO2最大净吸收率和释放率的日均值分别为(0.44±0.03)和(0.16±0.01)mg CO2·m-2·s-1;芦苇湿地NEE、生态系统呼吸(R eco)、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季节变化均呈现生长旺季(7—9月)较高、生长初期(5—6月)和生长末期(10—11月)较低的趋势;R eco和NEE在8月达到峰值,GPP在7月达到峰值.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的CO2交换受到光合有效辐射(PAR)、土壤温度(T s)和土壤体积含水量(SWC)的共同影响.白天NEE与PAR呈直角双曲线关系;5 cm深处T s与夜间生态系统呼吸(R eco,n)呈指数关系,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为2.30,SWC和T s是影响芦苇湿地Reco,n的主要因子.在整个生长季,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明显的CO2的汇,总净固碳量为780.95 g CO2·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CO_2 交换 总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呼吸 芦苇湿地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鄱阳湖流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姚炳楠 陈报章 车明亮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9-649,共11页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在陆地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MODIS GPP遥感数据产品、土地覆盖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对2000–2013年鄱阳湖流域GPP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GPP的...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在陆地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MODIS GPP遥感数据产品、土地覆盖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对2000–2013年鄱阳湖流域GPP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GPP的年总量变化介于88–2 493 g C·m^(–2)·a^(–1)之间,平均值为1 361 g C·m^(–2)·a^(–1);GPP年总量最小值出现在2002年,最大值出现在2004年。GPP年际变化呈现明显的上下波动现象,并呈缓慢增长趋势。近14年植被GPP年均值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由湖区中心向四周散射递增的特点,GPP显著增加的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温对GPP年际变化的影响程度强于降水。此外,火灾对GPP的年际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可为了解研究区的植被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时空分布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陆面过程模式CLM4的中国区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模拟与评估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媛媛 谢正辉 +1 位作者 贾炳浩 于燕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10,共14页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决定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初始物质和能量,是陆地碳循环与大气碳库的重要联系纽带.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4-CN(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 with Carbon- Nitrogen interactions)...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决定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初始物质和能量,是陆地碳循环与大气碳库的重要联系纽带.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4-CN(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 with Carbon- Nitrogen interactions)模拟和分析中国区域1982~2004年GPP(CLM4_GPP)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与基于观测数据升尺度所得到的MTE_GPP(Model Tree Ensemble,MTE)进行比较,评估CLM4在中国区域GPP的模拟能力,同时探讨了不同土地覆盖资料对GPP的影响.结果表明:(1)CLM4-CN能够较好地刻画中国区域GPP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但在量值上大部分区域尤其是30°N以南地区存在高估,CLM4-CN模拟的GPP多年平均值为13.7 PgC a^-1,而MTE_GPP仅为6.9 PgC a^-1;(2)CLM4-CN可以合理模拟GPP的季节变化(与MTE_GPP相关系数大于0.9),在量值上对温带阔叶落叶林、寒带阔叶落叶林、寒带阔叶落叶灌木、C3极地草地、C3非极地草地和农作物模拟较好(均方根偏差RMSD 〈 100 gC m^-2 month^-1);(3)不同植物功能型CLM4_GPP表现出的年际变率均大于MTE_GPP,仅热带针叶常绿林、寒带阔叶落叶林和C3极地草地的CLM4_GPP与MTE_GPP变化趋势一致;(4)降水是研究时段内控制整个中国区域GPP的主要气候因子,但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5)两种不同土地覆盖资料GPP模拟结果的显著差异表明,精确的土地覆盖是准确模拟GPP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CLM4模式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MTE_GPP数据
下载PDF
基于VPM模型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动态变化 被引量:13
16
作者 平晓莹 马俊 +3 位作者 刘淼 常禹 宗敏 熊在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89-1598,共10页
总初级生产力(GPP)是碳循环的重要参数,它的准确估算对碳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作用.利用VPM模型及2000—2015年MOD09A1数据/气候因子的空间数据,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GPP进行模拟.结果表明:2000—2015年,保护区GPP年均值为1... 总初级生产力(GPP)是碳循环的重要参数,它的准确估算对碳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作用.利用VPM模型及2000—2015年MOD09A1数据/气候因子的空间数据,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GPP进行模拟.结果表明:2000—2015年,保护区GPP年均值为1203 g C·m^(-2)·a^(-1),GPP呈极显著趋势增长.森林植被GPP年际增长变化在不同植被垂直带下没有显著区别,但从高山苔原带往上,GPP年际增长明显减小.GPP与降水的年际相关性不显著,与温度的正相关关系集中分布在阔叶红松林带和高山苔原带.春季气温对GPP影响最大,有80%像元显示与气温呈正相关.GPP与温度的年际相关性明显高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VPM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通量观测数据的玉米水碳交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战领 杨汉波 雷慧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88-93,共6页
揭示玉米生长期内水分、二氧化碳交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对于认识玉米生长规律,指导农业灌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美洲通量网(Ameri Flux)3个农田通量站的数据,计算玉米生育期内的水分消耗量ET(evapotranspiration)、总初级... 揭示玉米生长期内水分、二氧化碳交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对于认识玉米生长规律,指导农业灌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美洲通量网(Ameri Flux)3个农田通量站的数据,计算玉米生育期内的水分消耗量ET(evapotranspiration)、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和生态系统净交换量NEE(net ecosystem exchange)及水分利用效率,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饱和水汽压差和光合有效辐射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玉米整个生育周期约为156~180 d,ET为440~520 mm,GPP为1 320~1 640 g/m2,以C计,NEE为-560^-620 g/m2,以C计;水分利用效率,NEE/ET为1.2~1.4 g/kg,GPP/ET为3.0~3.5 g/kg。水分利用效率与饱和水汽压差(VPD)成负指数关系,存在常数k使得GPP/ET正比于VPD-k,最优k值为0.42~0.63。水分利用效率与光合有效辐射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水分 辐射 玉米 总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大气水分亏缺对中国两种典型草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孟莹 姜鹏 方缘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633-3642,共10页
土壤水分供给(SWC)和大气水分亏缺(VPD)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变量。在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GPP)方面,与SWC相比,关于VPD如何调控GPP变异的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选取了水分限制的内蒙古温带草原(内蒙古站)和温度限制的青藏高原高寒灌... 土壤水分供给(SWC)和大气水分亏缺(VPD)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变量。在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GPP)方面,与SWC相比,关于VPD如何调控GPP变异的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选取了水分限制的内蒙古温带草原(内蒙古站)和温度限制的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海北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VPD如何调控这两个生态系统GPP变异。按照研究时间段SWC与多年同时间段SWC均值的比值(RSWC)由小到大将两个站点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划分为3个SWC水平:干旱25%(RSWC前25%区间)、中间50%(RSWC中间50%区间)和湿润25%区间(RSWC后25%区间)。结果发现,海北站不同SWC水平下VPD和GPP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相同SWC水平下VPD和GPP之间的关系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之不同,在低SWC中,内蒙古站的VPD和GPP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但随着SWC的提高,这种负相关转化为正相关,二者关系在不同SWC水平间差异显著(P<0.05)。在仅考虑VPD和SWC对GPP影响的情境下,水分亏缺时内蒙古站的SWC可以解释超过60%的GPP变异,而海北站GPP变异的90%是由VPD所解释。本研究表明,在未来大气干旱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相对于低温、潮湿的生态系统,水分受限制的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可能更容易受到大气干旱的负向效应影响,并且该效应更加依赖土壤水分的变异。这为植被生产力模型如何将大气干旱效应耦合到模型中提供了重要的机理支持和参考,同时也有助于预测未来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对大气干旱的响应与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水分亏缺 总初级生产力 温带草原 高寒灌丛草甸 异质性响应
原文传递
沙质草地生长季生态系统碳净交换量特征及土壤呼吸贡献率 被引量:11
19
作者 牛亚毅 李玉强 +3 位作者 龚相文 王旭洋 罗永清 张建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423-2430,共8页
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LI-8150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分析了生长季生态系统二氧化碳(CO_2)净交换量(NEE)的变化特征,土壤呼吸(R_s)对生态系统呼吸(R_(eco))的贡献率,以及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大小... 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LI-8150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分析了生长季生态系统二氧化碳(CO_2)净交换量(NEE)的变化特征,土壤呼吸(R_s)对生态系统呼吸(R_(eco))的贡献率,以及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大小。结果表明:生长季NEE存在明显的月均日变化特征,总体呈单峰型,其中7月的日变化最为明显,NEE月均日最大吸收速率(-5.62μmol·m^(-2)·s^(-1))和最大释放速率(3.14μmol·m^(-2)·s^(-1))均出现在7月份;生长季内生态系统总体表现为碳汇,固碳量为25.85 g C·m^(-2);R_s对R_(eco)的贡献率为78.39%,R_(eco)对GPP的贡献率为90.62%,生长季内GPP总累积量为275.51g 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质草地 碳通量 土壤呼吸 生态系统呼吸 总初级生产力
原文传递
无定河区域1981-2001年植被生产力和水量平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20
作者 莫兴国 郭瑞萍 林忠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基于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过程模型(VIP模型)和NOAA-AVHRR遥感信息,模拟了1981~2001年黄土高原无定河区域(36-40°N,108-111°E)植被总第一性生产力(GPP)和水量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该研... 基于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过程模型(VIP模型)和NOAA-AVHRR遥感信息,模拟了1981~2001年黄土高原无定河区域(36-40°N,108-111°E)植被总第一性生产力(GPP)和水量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1981-2001年间气候有明显变暖趋势,斜率为0.08℃·a^-1降水量下降,斜率为-3.2mm·a^-1. GPP年总量1998年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平均值为289g·m^-2·a^-1(C),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377g·m^-2·a^-1。(C)(1994年)和143g·m^-2·a^-1。(C)(2001年)。年降水量、蒸散量和径流量随时间都呈下降趋势,且其空间分布有明显的由南向北梯度递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第一性生产力 水量平衡 气候变化 VIP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