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性书写对“大小说”的建构——从“乡土中国三部曲”的创作谈起
1
作者 叶炜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1-17,共7页
从作家的本质属性来说,任何作家的写作都是一种地方性书写。地方性书写对于"大小说"的意义重大。对于"大小说"而言,地方就是那只等待解剖的五脏俱全的麻雀。"大小说"的写作多从解剖地方入手,"乡土... 从作家的本质属性来说,任何作家的写作都是一种地方性书写。地方性书写对于"大小说"的意义重大。对于"大小说"而言,地方就是那只等待解剖的五脏俱全的麻雀。"大小说"的写作多从解剖地方入手,"乡土中国三部曲"《福地》《富矿》《后土》即是如此,三部作品所关注的正是作为"地方"的苏北鲁南。当下许多中国作家感到困惑的是中国"地方经验"如何重构,"乡土中国三部曲"的写作实践证明,地方性书写必须回到乡村现场,作家要努力把自己的身心深深融进中国乡村大地,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真实的当下中国农村图景呈现给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书写 大小说 乡土中国三部曲
下载PDF
明代四大奇书叙事结构与“八股制艺” 被引量:1
2
作者 倪浓水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年第1期41-45,共5页
明代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长篇小说。在没有先前文本可以参考的情况下,长期受"八股制艺"的训练和影响的作家们,在《金瓶梅》、《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等文本的结构营造中,不约而同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和移植了"八... 明代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长篇小说。在没有先前文本可以参考的情况下,长期受"八股制艺"的训练和影响的作家们,在《金瓶梅》、《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等文本的结构营造中,不约而同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和移植了"八股制艺"的结构形态。其结果使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在起步阶段就有了清晰的"体法意识"和"体法形态",同时也突破了西方长篇小说以情节和人物命运为主的传统结构模式,开辟了以"文化结构"为主旨来追求统一性和完整性的中国式长篇小说结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奇书 八股制艺 叙事结构
下载PDF
琐谈《镜花缘》与明清六大小说的关系
3
作者 李德身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24-27,共4页
李汝珍撰著的《镜花缘》是一部化用群书、推陈出新的学者型杂体小说。文章从文学发展的继承、创新角度,以确凿翔实的对照比较,论证了《镜花缘》与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两大顶峰小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镜花缘》中多次提到《西游记》... 李汝珍撰著的《镜花缘》是一部化用群书、推陈出新的学者型杂体小说。文章从文学发展的继承、创新角度,以确凿翔实的对照比较,论证了《镜花缘》与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两大顶峰小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镜花缘》中多次提到《西游记》,而且有意翻新,可以看出李汝珍不仅熟读此书,更富有独创性的艺术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花缘》 杂体小说 明代“四大奇书” 清代两大顶峰小说
下载PDF
构建四大名著中医药文化汉英平行语料库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珊珊 孔祥国 都立澜 《西部中医药》 2019年第3期145-149,共5页
阐述四大名著中医药文化汉英平行语料库建立的背景、方法与意义,并就语料库的使用给出了翻译示例,旨在为探究古典文学中医药文化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四大名著 中医药文化 英译 语料库
下载PDF
古典小说阐释中的“奇书”视野和“名著”视野
5
作者 陈文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87-93,共7页
“奇书”视野,是晚明清初流行的一种阐释路径,其特点是把“四大奇书”的主旨纳入儒学的框架;“名著”视野,是五四以来逐渐流行的一种阐释路径,其特点是以“革命”话语阐释“四大名著”。这两种阐释路径,都有各自的历史因缘和文本依据,... “奇书”视野,是晚明清初流行的一种阐释路径,其特点是把“四大奇书”的主旨纳入儒学的框架;“名著”视野,是五四以来逐渐流行的一种阐释路径,其特点是以“革命”话语阐释“四大名著”。这两种阐释路径,都有各自的历史因缘和文本依据,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它们都不能定于一尊,则是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补救的方法,是将两种视野互相参照,尽可能避免盲人摸象的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奇书 四大名著 古典小说 文本阐释
下载PDF
“四大奇书”连称的关键词批评及阅读史意义
6
作者 温庆新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78-185,共8页
作为古代通俗章回小说一类重要的接受现象,历代读者尝试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连称为“四大奇书”。基于特定的社会情境,“四大奇书”的连称往往会限定通俗章回小说各种意义符号被诠释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既限定... 作为古代通俗章回小说一类重要的接受现象,历代读者尝试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连称为“四大奇书”。基于特定的社会情境,“四大奇书”的连称往往会限定通俗章回小说各种意义符号被诠释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既限定世人批评行为的介入方式,亦影响世人诠释实践的逻辑。“四大奇书”的关键词批评不仅是一个批评论断,而且作为一类认知视角而存在,更是一种批评行为。它促成了一定的群体习惯,改变了读者阅读的理解途径与意见生成,最终形成一种阐释范式,反过来制约读者的自由阅读。探讨“四大奇书”连称的阅读史意义,既要注意历代文教生态之于文本阐释的群体性表达,亦应重视读者个体建构的艰难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奇书” 关键词批评 阅读史意义
下载PDF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文化英语译介元认知探究
7
作者 朱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4期172-175,198,共5页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文化英语译介是一种元认知跨文化模因传播活动。翻译元认知为译者自身知识、理解能力,以及控制和操控认知过程的能力,其对翻译认知活动进行认知和调控。译者元认知运用还原法、对照法翻译《水浒传》饮食文化;采用意象...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文化英语译介是一种元认知跨文化模因传播活动。翻译元认知为译者自身知识、理解能力,以及控制和操控认知过程的能力,其对翻译认知活动进行认知和调控。译者元认知运用还原法、对照法翻译《水浒传》饮食文化;采用意象替换法、文化阐释法翻译《三国演义》军事文化;使用受众呼唤法、画面营造法翻译《西游记》社会文化;借助概念整合法、内涵明示法翻译《红楼梦》生态文化。译者元认知最大限度地保留四大名著文化内涵,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与创造。四大名著文化的成功传译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战略,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特殊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名著 文化 英语译介 元认知 技巧 概念整合法
下载PDF
四大名著文本中的无标度规律 被引量:3
8
作者 孙龙龙 顾长贵 +1 位作者 冯靖 吴果林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7-83,共7页
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分别提取每段句子数时间序列、每段字数时间序列和每句字数时间序列。采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法从以上各个层次分析每一名著,发现在每个层次上每一名著均显示出无标度规律且标度指数都在0.60左右,说明在各个层次上文本... 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分别提取每段句子数时间序列、每段字数时间序列和每句字数时间序列。采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法从以上各个层次分析每一名著,发现在每个层次上每一名著均显示出无标度规律且标度指数都在0.60左右,说明在各个层次上文本都表现出长程相关。进一步,将每段字数时间序列划分成大约10个长度为1 000的时序片段,使用去趋势波动分析发现《红楼梦》和《水浒传》这两本小说前后部分的标度指数都存在显著差异,即这两本著作前部分的标度指数大约为0.55,而后部分大约为0.65。这一显著变化,佐证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和高鹗的说法,支持了《水浒传》可能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合作完成的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名著 去趋势波动分析法 无标度规律
下载PDF
士人“印可”与明代通俗章回小说的早期流传——以“四大奇书”为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温庆新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7-135,共9页
明代通俗章回小说流传初期大多受过当时"社会名流""缙绅文士"的"印可"推崇,以扩大知名度。这与此类小说由社会上层向下层民间流传的传播路径有关。彼时士人往往在文人雅集、信函往来及个人著述中,通过强... 明代通俗章回小说流传初期大多受过当时"社会名流""缙绅文士"的"印可"推崇,以扩大知名度。这与此类小说由社会上层向下层民间流传的传播路径有关。彼时士人往往在文人雅集、信函往来及个人著述中,通过强调此类小说可比附"经史"典籍、裨益圣教等方式予以主动推崇。"缙绅文士"喜好的原因除小说塑造了不同类型的文本趣味外,更是明代中后期"厌常喜新"士风的流露。这些促使彼时士人以此相"矜夸""以为奇"及"以送日",热衷于小说"本事"的索隐,从而影响相关小说的诠解倾向。甚至,出现"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的现象,从而推动明季通俗章回小说创作与接受的双相互动与双重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可” “缙绅文士” 通俗章回小说 “四大奇书” “厌常喜新”
原文传递
清代三大演义定本的形成 被引量:2
10
作者 欧阳健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7-55,共9页
清人通过修订、新编、评点等手段 ,最终形成了《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三大演义的传世定本 ,这是对历史小说最重要的贡献 ,从中反映了小说演进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关键词 定本 三大演义 清代 《三国演义》 《隋唐演义》 《东周列国志》
下载PDF
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四大名著”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文新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9年第2期24-34,F0002,共12页
"四大名著"包括《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其前身是与"四书"相对而言的"四大奇书"。"四大奇书"的近世文化品格,其突出表现是在婚姻关系中确认感情的重要性,"父母之... "四大名著"包括《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其前身是与"四书"相对而言的"四大奇书"。"四大奇书"的近世文化品格,其突出表现是在婚姻关系中确认感情的重要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惯例并不绝对合理,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中确认个人的自主性,而不仅仅是家族意志的工具。"四大名著"对于诸多社会现象的描写和反思,对于我们从事现代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 四大奇书 四大名著 近世文化
下载PDF
Scale-Invariance Exists in the Series of Character Intervals in the Four Great Chinese Novels
12
作者 Quan-Chao Gu Gui-Qiu Qin +2 位作者 Yi-Qing Wang Chang-Gui Gu Hui-Jie Yang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9期1139-1142,共4页
The scale-invariance behavior has been widely observed in English or other phonetic language text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amine whether the semantic language, Chinese can also show this behavior. Typically, the s... The scale-invariance behavior has been widely observed in English or other phonetic language text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amine whether the semantic language, Chinese can also show this behavior. Typically, the scale-invariance behavior is examined in the series of character intervals for the four great Chinese novels by a method of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We observe that the scale-invariance behavior characterized by a scaling exponent around 0.60 exists in each novel. Moreover, we divide each novel into three parts with equal number of chapters, and we also observe the existence of scale-invariance in the interval series for each part. Interestingly, we find that there is evident difference in the scaling exponents between the first(or second) part and the third part in the novel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rts is not evident for the other three novels. Our observation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two writing style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current prevailing view that the first 80 chapters and the last 40 chapters were accomplished by Xueqin Cao and E Gao, respectively. Our method may shed light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writing styles in written tex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LE-INVARIANCE CHARACTER INTERVALS FOUR great Chinese novels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原文传递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之“四大名著”指导策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丽云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第32期175-176,共2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文章的细细品读不仅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内容,还能够更好地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不过仅仅进行课内阅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文章的细细品读不仅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内容,还能够更好地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不过仅仅进行课内阅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地进行课外文章的阅读,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也可以帮助小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素材,使小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够更加全面地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四大名著 阅读策略
原文传递
经典的世代更替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兼论中国文学史书写的长时段视角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文新 方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74,共7页
从世代更替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经典以"五经"、"四书"和"四大名著"最为重要,而"四大奇书"又是"四大名著"的雏形。就大传统而言,汉代确立了以"五经"为核心的经典体系,至宋... 从世代更替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经典以"五经"、"四书"和"四大名著"最为重要,而"四大奇书"又是"四大名著"的雏形。就大传统而言,汉代确立了以"五经"为核心的经典体系,至宋则确立了以"四书"为核心的新的经典格局。明中叶以后,小传统文化力量参与社会文化建构的活力空前旺盛,"四大奇书"作为俗文化经典的地位在明末清初得到确认。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胡适、鲁迅等学者致力于确立"四大章回小说"在主流文化中的经典地位,将其从边缘推到中心。1949年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四大名著",当代教育导向与传媒力量、文化消费结合,成功地确立了"四大名著"作为文化经典的地位。大体说来,"五经"的经典地位与中国文化史上的中古时代相终始,"四书"的经典地位与中国文化史上的近古时代相终始,"四大名著"经典地位的建立则是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五经 四书 四大名著 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如何正确理解“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
15
作者 周明初 《长江学术》 2017年第4期43-52,共10页
纪德君教授的《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再思考》,对徐朔方先生提出的"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仍多误解。徐先生的"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是综合考察了宋(金)元明时期包括杂剧、南戏、话本在内的小说戏曲传世之作的结果... 纪德君教授的《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再思考》,对徐朔方先生提出的"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仍多误解。徐先生的"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是综合考察了宋(金)元明时期包括杂剧、南戏、话本在内的小说戏曲传世之作的结果,并非仅仅是考察了明代"四大奇书"所得的结论。如果仅仅从明代"四大奇书"出发批评徐先生的"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难免以偏概全。纪教授一再认为徐先生的"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是贬低了四大奇书写定者的创造性劳动,当与纪教授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代累积型作品 集体创作 个人创作 四大奇书
下载PDF
四大名著中的筷箸意象
16
作者 章玉 《吕梁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43-47,共5页
筷子作为中国的一种进餐工具,将其置入文学作品中,赋予其文学意义便具有意象的功能。中国四大名著中所包含的筷箸意象,有的是作为小说中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则是作为小说故事发生或展开的背景而存在,它们在小说的人物身份和性... 筷子作为中国的一种进餐工具,将其置入文学作品中,赋予其文学意义便具有意象的功能。中国四大名著中所包含的筷箸意象,有的是作为小说中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则是作为小说故事发生或展开的背景而存在,它们在小说的人物身份和性格、故事情节和主题上发挥独特的作用。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更充分了解筷箸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筷箸 意象 四大名著
下载PDF
“伟大的美国小说”与美国民族性的建构-反思-重构
17
作者 孙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5-104,195,共11页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把现代民族国家定义为“想象的共同体”,并指出小说对催生集体想象、进而建构民族性的重要贡献,特别是那些极具民族代表性、表现集体记忆、引发读者强烈共鸣的作品,始终与民族国家保持着互为建构的双向作用关...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把现代民族国家定义为“想象的共同体”,并指出小说对催生集体想象、进而建构民族性的重要贡献,特别是那些极具民族代表性、表现集体记忆、引发读者强烈共鸣的作品,始终与民族国家保持着互为建构的双向作用关系。就美国而言,“伟大的美国小说”在美国民族性的建构、反思、重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1868年被首次提出,“伟大的美国小说”在美学批评上经历了现实主义、传奇小说、多元主义修正的流变,体现出批评家建构文学美国性的努力;在主题内容上表现出对诠释“美国梦”、特别是书写“美国梦”幻灭故事的持续热衷,体现出小说家对美国民族性的反思式呈现。21世纪之交的“伟大的美国小说”出现了“后族裔”和“新现实主义”转向,成为“美国世纪”走向终结时重构美国民族性的一股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伟大的美国小说 美国民族性 美国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