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区人居环境吸引力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雪铭 张建丽 +1 位作者 杨俊 张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99-1208,共10页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人居环境吸引力。本文提出人居环境吸引力和引力场的概念,构建了社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指标体系,运用引力势能模型计算出184个社区的人居环境引力势能,借助MapInfo软件中的Vertical Mapper工具得...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人居环境吸引力。本文提出人居环境吸引力和引力场的概念,构建了社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指标体系,运用引力势能模型计算出184个社区的人居环境引力势能,借助MapInfo软件中的Vertical Mapper工具得到大连市人居环境引力势能等值线图和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1)运用引力场理论对人居环境评价研究,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2)大连市社区人居环境供求关系在空间上形成了"两心一带"分布格局;(3)大连市社区人居环境引力势能空间分异明显,大致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在中心广场、西安路锦辉商场等值线由同心圆状向外逐渐递减;(4)社区人居环境供求关系与引力势能成正比,与社区与引力势能中心的距离呈反比,城市空间发展结构、海岸带是大连人居环境引力势能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力 吸引场 引力势能 人居环境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新型重力储能研究综述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粟 肖立业 +4 位作者 唐文冰 张京业 邱清泉 郭文勇 张东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75-1582,共8页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电网对各种储能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重力储能是一种环保性和经济性均具有竞争力的物理储能,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了重力势能储能这一物理储能方式的工作原理和储能结构,详细分析了新型抽...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电网对各种储能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重力储能是一种环保性和经济性均具有竞争力的物理储能,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了重力势能储能这一物理储能方式的工作原理和储能结构,详细分析了新型抽水储能、基于构筑物高度差、基于山体落差、基于地下竖井的重力储能系统及综合储能系统,介绍了国内外重力储能的研究现状及示范工程,总结并分析了各种储能结构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展望了重力储能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储能 重力势能 水介质 固体介质
下载PDF
一种三杆并联机床的静力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孟祥志 王艳 蔡光起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4期1231-1235,共5页
推导了在重力和切削力作用下并联机床驱动力的计算方程 ,并对一种三杆并联机床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 ,该种并联机床进行切削加工时 ,各杆输出的驱动力比较均匀 ,没有突变 ,各杆驱动力最大不超过切削力的 1 .4倍 ;机床自重产生的驱... 推导了在重力和切削力作用下并联机床驱动力的计算方程 ,并对一种三杆并联机床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 ,该种并联机床进行切削加工时 ,各杆输出的驱动力比较均匀 ,没有突变 ,各杆驱动力最大不超过切削力的 1 .4倍 ;机床自重产生的驱动力在工作空间中无突变 ,并且在工作空间边缘处较大 ;为了克服机床自重 ,需要各杆输出较大的驱动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床 并联机器人 静力计算 重力势能
下载PDF
利用COSMIC RO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平流层重力波活动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徐晓华 郭金城 罗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99-1210,共12页
本文利用2006年5月至2013年4月COSMIC干温廓线数据,提取了青藏高原地区大气重力波势能,以此研究了青藏高原大气重力波势能的分布频率模型和大气重力波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高原大气重力波活动与高原地形、风速和高原大陆... 本文利用2006年5月至2013年4月COSMIC干温廓线数据,提取了青藏高原地区大气重力波势能,以此研究了青藏高原大气重力波势能的分布频率模型和大气重力波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高原大气重力波活动与高原地形、风速和高原大陆热辐射之间的相关性.青藏高原地区大气重力波势能的分布频率服从对数生长分布;青藏高原地区大气重力波在16~18km和28~31km高度较活跃,而在20~26km高度较平静;高原大陆边缘各季节重力波活动均较活跃,而高原大陆上空大气重力波活动呈明显季节性变化,其在冬春季节较活跃,在夏秋季节较平静;2010年冬季青藏高原大气重力波活动异常平静;各季节整个高原上空大气重力波活跃度有随大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高原上低层大气重力波向高层传播会发生耗散作用.地形与风速是影响青藏高原大气重力波活动的重要因素.地形主要影响平流层底部的重力波活动;纬向风比经向风对该地区平流层大气重力波活动的影响大,纬向风总体上会促进高原大气重力波活动.青藏高原大陆热辐射对高原大气的加热作用是导致青藏高原大气重力波活动呈季节性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波 青藏高原 势能 COSMIC 平流层
下载PDF
新型物料搬运储能技术的研究
5
作者 冯颖 宋永红 +2 位作者 陈张彬 朱恩廷 蔡永波 《电力勘测设计》 2024年第4期43-47,共5页
物料搬运储能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重力储能技术,利用自然地形高差条件,采用上、下料场和连接料场的双向运行的带式输送机组成封闭系统,并循环往复地在上、下料场之间搬运固体散状物料,实现储能。文章介绍物料搬运储能电站的运行方式和应用... 物料搬运储能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重力储能技术,利用自然地形高差条件,采用上、下料场和连接料场的双向运行的带式输送机组成封闭系统,并循环往复地在上、下料场之间搬运固体散状物料,实现储能。文章介绍物料搬运储能电站的运行方式和应用站址,分析了物料搬运储能技术的储能转化效率可达到59%~66.4%,提出了13MW级单元制物料搬运储能电站的装机模型,总结了物料搬运储能技术的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储能 重力储能 重力势能 储能转化效率
下载PDF
平衡阀平衡回路节能技术分析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武文斌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16年第8期14-16,共3页
针对常见的平衡阀平衡回路存在的能量损失问题,通过对其功率损失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了平衡阀平衡回路节能技术的两个研究方向,从这两个方向着手研究,提出了自重下降、再生回路、能量回收利用三种节能型平衡阀平衡回路,并对其节能性能进... 针对常见的平衡阀平衡回路存在的能量损失问题,通过对其功率损失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了平衡阀平衡回路节能技术的两个研究方向,从这两个方向着手研究,提出了自重下降、再生回路、能量回收利用三种节能型平衡阀平衡回路,并对其节能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回路 节能 重力势能 压力能 功率损失
下载PDF
泥石流沟床比降的几点讨论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51-55,共5页
沟床比降是影响泥石流发生和运动的基本参数,但通常在水力学和工程学中应用的比降计算公式在形式上是不确定的,也没有直观的几何意义。以积分形式重新定义比降发现影响泥石流运动的应是有效比降,它的改变在泥石流的发生和运动中起着... 沟床比降是影响泥石流发生和运动的基本参数,但通常在水力学和工程学中应用的比降计算公式在形式上是不确定的,也没有直观的几何意义。以积分形式重新定义比降发现影响泥石流运动的应是有效比降,它的改变在泥石流的发生和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泥石流的阵性特征可能是这种作用的一个表现;最后讨论了由比降参数γ决定的泥石流速度估算公式γ的分布将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比降 势能 速度估算
下载PDF
三维静力适应过程中声重力波的特性和能量转换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崔新东 刘宇迪 +3 位作者 赵增亮 李明华 宋学儒 胥永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2,共6页
为了研究三维静力适应过程的机理,推导三维静力适应方程组并导出声重力波的频散特征、解析解和能量转换关系以及位涡方程。结果表明,三维静力适应过程实际上就是三维声重力波和重力内波的频散过程,声重力波和重力内波的频率在水平方向... 为了研究三维静力适应过程的机理,推导三维静力适应方程组并导出声重力波的频散特征、解析解和能量转换关系以及位涡方程。结果表明,三维静力适应过程实际上就是三维声重力波和重力内波的频散过程,声重力波和重力内波的频率在水平方向上可以区分开来。声重力波的频率随着水平波数和垂直波数的增大而增大。取近轴近似,其解析解在空间上呈螺旋曲面,为大气中热通量和动量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输送提供了一种机制,从而为研究大气提供了新的视角。垂直速度在动能与有效势能的转换、有效势能与有效弹性势能的转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只发生在垂直方向上。在静力适应过程中总能量和位涡是守恒的。适应终态中有效势能比有效弹性势能大一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适应过程 声重力波 解析解 有效势能 有效弹性势能
下载PDF
重力储能放能效率探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卓冉 张梦研 +3 位作者 郭恩岐 张万松 林春丹 邢颖 《大学物理实验》 2023年第2期1-4,共4页
为了顺应未来能源“低碳”、“绿色”发展趋势,搭建实验装置探究重力储、放能及影响其效率的相关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重力储、放能效率在一定重物质量、供电电压大小下存在最佳峰值。实验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搭建,适合对重力储能放能展开... 为了顺应未来能源“低碳”、“绿色”发展趋势,搭建实验装置探究重力储、放能及影响其效率的相关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重力储、放能效率在一定重物质量、供电电压大小下存在最佳峰值。实验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搭建,适合对重力储能放能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储能 重力势能 能源效率
下载PDF
风暴生命史雷达特征量反演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家国 万玉发 王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05,共5页
从风暴演变各阶段物理特征出发,基于多普勒雷达观测的三维反射率因子,定义物理量——单体重力势能。结果表明:单体重力势能是一个能够简洁、客观描述风暴单体整体强度的物理量;利用该物理量可描述单体生命史为发展和减弱两个基本过程;... 从风暴演变各阶段物理特征出发,基于多普勒雷达观测的三维反射率因子,定义物理量——单体重力势能。结果表明:单体重力势能是一个能够简洁、客观描述风暴单体整体强度的物理量;利用该物理量可描述单体生命史为发展和减弱两个基本过程;单体重力势能大小有助于辨别风暴类型和强度。同时,生成和分析了风暴单体演变各阶段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分析表明:在30~150km的雷达观测范围内,风暴单体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降水廓线)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能较好地揭示风暴的垂直结构和生命史演变特征,但没有用重力势能那样简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风暴 生命史 单体重力势能 反射率因子廓线
下载PDF
快速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齐喆 张梦心 贾搏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5-64,共10页
快速轨道交通网络是联系区域主要城市间的主骨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区域快速轨道交通发展,在城市布局方面对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本文采用节点重要度来表征城市发展水平,用时间距离代替空间距离反映城... 快速轨道交通网络是联系区域主要城市间的主骨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区域快速轨道交通发展,在城市布局方面对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本文采用节点重要度来表征城市发展水平,用时间距离代替空间距离反映城市间可达性,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算不同运输方式下城市联系势能以及城市群网络结构的变化,以期为厘清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导向,协调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制订区域空间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轨道交通 城市群 空间分布 引力模型 联系势能 运输方式 交通紧凑度 网络集中度
下载PDF
芦山地震引发的重力侵蚀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漆力健 王兆印 +1 位作者 王旭昭 何晓燕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4,共7页
芦山地震造成了大量崩塌、滑坡。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表明,芦山地震重力侵蚀数量上以崩塌为主,规模小;滑坡少,但是规模较大。这些侵蚀主要发生在山体的上部和窄深峡谷内。较大规模的崩塌滑坡体均分布在流水深切的窄V型河谷段,岭谷高... 芦山地震造成了大量崩塌、滑坡。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表明,芦山地震重力侵蚀数量上以崩塌为主,规模小;滑坡少,但是规模较大。这些侵蚀主要发生在山体的上部和窄深峡谷内。较大规模的崩塌滑坡体均分布在流水深切的窄V型河谷段,岭谷高差越大,山体越陡,表现越明显。芦山地震崩滑的规模与分布首要控制因素是河谷地形地貌;崩塌滑坡分布与断层的距离相关性不如汶川地震明显。河谷深切使得潜在崩滑体具有较大单位崩滑势能,在强震影响下容易出现失稳。在芦山地震释放能量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崩塌滑坡发生需要更大势能和更大坡度。由于芦山地震区河谷下切不如汶川地震区强烈,地震震级较小,芦山地震的重力侵蚀总量仅为汶川地震的千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重力侵蚀 分布特点 崩塌势能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大气温度及重力波活动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文杰 闫召爱 +3 位作者 胡雄 郭商勇 程永强 郝文泽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利用瑞利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分析了北京地区35~70 km高度范围内大气温度和重力波活动的季节变化.发现北京地区30~70 km高度范围内的大气温度有明显的年周期变化:平流层顶最高温度出现在6,7月份.大约为270K:中间层70 km高度最低温度也出现... 利用瑞利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分析了北京地区35~70 km高度范围内大气温度和重力波活动的季节变化.发现北京地区30~70 km高度范围内的大气温度有明显的年周期变化:平流层顶最高温度出现在6,7月份.大约为270K:中间层70 km高度最低温度也出现在6.7月份,大约为200K.以2014年10月14日晚数据为例.分析重力波势能密度:发现50 km以下重力波势能存在耗散.而在50km以上重力波近乎无耗散地向上传播.通过对比35~50km高度范围内的平均势能密度.对北京地区重力波活动强弱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空重力波活动强度具有明显的年周期变化,冬季平均势能密度为18 J·kg^(-1),夏季为8 J·kg^(-1).且冬季重力波活动强度约为夏季的两倍.此外,还分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重力波势能密度随高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和不同高度的重力波势能密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大气温度 重力波 势能密度
下载PDF
基于COSMIC的平流层重力波参数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一洲 黄莹莹 +1 位作者 李汇军 李崇银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6-341,共16页
基于COSMIC卫星观测的2006年12月29日到2008年1月3日30°-40°N纬度内的温度剖面,分别利用垂直滑动窗、双滤波器和单滤波器三种方法计算低平流层重力波的扰动和势能,获得重力波扰动和势能随高度、经度的分布以及多时间尺度变化... 基于COSMIC卫星观测的2006年12月29日到2008年1月3日30°-40°N纬度内的温度剖面,分别利用垂直滑动窗、双滤波器和单滤波器三种方法计算低平流层重力波的扰动和势能,获得重力波扰动和势能随高度、经度的分布以及多时间尺度变化特性,分析重力波扰动势能与背景温度及风场的变化趋势和特点.比较三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发现:垂直滑动窗方法只能去除大垂直尺度的背景,无法抑制小尺度的扰动,其得到的结果误差较大;双滤波器法对温度剖面中的大尺度背景和小尺度扰动都能很好地抑制;单滤波器法得到的重力波扰动中基本不包含垂直方向的大尺度背景,但是包含一些小垂直尺度的扰动.因此,对于垂直波长为10 km左右的重力波,采用双滤波器法合适;如果需要得到小尺度重力波的变化特性,采用单滤波器法合适.采用双滤波器法无法得到势能随高度的变化,而采用单滤波器法能够给出每月势能随高度的分布.对30°-40°N纬度内的重力波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重力波扰动、势能与背景温度和水平风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波 平流层 COSMIC掩星观测 势能 时空变化
下载PDF
Gravity field recovery from GOCE orbits using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pproach 被引量:1
15
作者 Su Yong Fan Dongming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3年第2期40-46,共7页
The sum of the dissipative energy and energy constant of the GOCE satellite is found by a priori gravity field model at first, and the GOCE dissipative energy is obtained by computing the adjacent epoch difference via... The sum of the dissipative energy and energy constant of the GOCE satellite is found by a priori gravity field model at first, and the GOCE dissipative energy is obtained by computing the adjacent epoch difference via the differential method. Then, a gravity field model GOCE-ECPO1, which up to the degree and order 80, is recovered by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pproach from the 103-day precise orbital data of the GOCE satellite collected from November 1, 2009 to January 12, 2010. Finally, the model is compared with existing models EGM96, ITG-CHAMP05S, EIGEN-GRACE2010S, EIGEN-6C and GO CONS GCF 2 DIR_R3.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same order and degree, the accuracy of model GOCE-EBPO1 is higher than those of models EGM96 and ITG-CHAMP05S, but lower than those of models EIGEN-GRACE2010S, EIGEN-6C and GO_CONS_GCF 2 DIR_R3, which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pole g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conservation approach GOCE satellite gravity field model dissipative energy potential coefficient
下载PDF
竖直弹簧振子振动势能的初等解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景世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271-273,共3页
用初等数学知识求解竖直弹簧振子振动势能,验证了教材中的有关论述,加深了学生对保守力做功与势能增量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振动势能
下载PDF
无碳重力小车的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2
17
作者 石云浩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6年第10期80-81,共2页
重力小车只以给定重力作为动力来源,通过巧妙地装置将重力势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小车前行,并能自动避开道路上设置的障碍物。小车的动能完全由重力势能提供,深刻体现了无碳的概念,是对环保的最高理想,故又称为无碳重力小车。与其他类似... 重力小车只以给定重力作为动力来源,通过巧妙地装置将重力势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小车前行,并能自动避开道路上设置的障碍物。小车的动能完全由重力势能提供,深刻体现了无碳的概念,是对环保的最高理想,故又称为无碳重力小车。与其他类似的模型小车相比,无碳小车更注重能量的利用、车体结构的稳定性、匀速性等,适合广大青少年学习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碳 重力势能 三轮小车
下载PDF
Four Kinds of Potential Mass-Energy Space-Time Distribution Unified by a Dynamical Approach
18
作者 Weihong Qian 《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2022年第2期417-431,共15页
The unification of gravity and electricity since the early 20<sup>th</sup> century and the unification of four fundamental forces since the 1970s have become a mainstream of physical study by using differe... The unification of gravity and electricity since the early 20<sup>th</sup> century and the unification of four fundamental forces since the 1970s have become a mainstream of physical study by using different theories and method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dynamical approach to respectively reveal the physical natures of gravity and electricity as well as strong and weak for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ature of gravity is a dynamical product of mass-energy linear distributions between two adjacent objects and the nature of electricity is a dynamical product of mass-energy linear distributions between two adjacent unlike charges. Potential nuclear energies are mathematically shown by the products of mass-energy linear distributions between proton-neutron particles as well as hadron-lepton particles, which are also initially generated through external perpendicular forces with the maximum efficiency. Thus, four kinds of potential mass-energy space-time distribution rather than four long- and short-range forces showed a common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or similarity among them by using this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ELECTRICITY Strong-Weak Forces potential energy Unification
下载PD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Global Stratospheric GravityWaves and Their Activity during Sudden StratosphericWarming Revealed by COSMIC Measurements 被引量:1
19
作者 Xiaohua XU Daocheng YU Jia LU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1533-1546,共14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global stratospheric gravity waves(GW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W activity during 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SSW) using the GPS radio occultation m...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global stratospheric gravity waves(GW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W activity during 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SSW) using the GPS radio occultation measurements from the COSMIC mission during September 2006 to May 2013. Corresponding to the COSMIC RO observational window and analysis method,GW potential energy(Ep) with vertical scales no shorter than ~2 km is resolved. It is found that the distributions of GW Ep over 20-30 km and 30-38 km show similar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The variations of GW Ep with altitude and latitude along the westerly wind are identified in different seasons over 60°-80°W.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seasonal cycles are distinct in the time-latitude and time-altitude distributions of GW activities,which show larger Ep in winters when westerly wind dominates and smaller Ep in summers when easterly wind dominates. The influence of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on GW activity is recognized in the tropics. GW Ep enhances closely following the occurrence of minor SSW events; while during major events, GW Ep may not enhance, and sometimes may even weaken,in the regions where reversals of zonal wind occur, probably caused by the filtering impact of the 0 ms^(-1) wind level on the G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OSPHERIC gravity waves GPS radio OCCULTATION COSMIC potential energy 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
下载PDF
Crustal density structures and isostasy beneath the Western North China craton,Trans-North China Orogen,and surrounding regions 被引量:1
20
作者 Min Gao Djordje Grujic Qiu-Ming Che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569-580,共12页
To determine the lateral and vertical variations in crustal structure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seismicity of the Western North China Craton,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and the surrounding regions,the wavelet multi-... To determine the lateral and vertical variations in crustal structure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seismicity of the Western North China Craton,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and the surrounding regions,the wavelet multi-scale structures,Moho depth,crustal density structures,and isostatic state are modelled using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data,topography,and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s.We obtained homogeneous crustal densities and deviations of<1 km between the crustal thicknesses estimated from the isostatic model and those inverted from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in the Ordos Block,the Inner Mongolia Suture Zone,the Sichuan Basin,and the Jizhong Depression.These results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relatively simple and stable continental crustal structures,and indicate that these regions will remain stable in both the vertical and lateral directions.The Hetao Graben,Yinchuan Graben,Weihe Basin,and Shanxi graben system have heterogeneous crustal densities and are isostatically over-compensated.In contrast,the crust beneath the Yinshan Uplift,Lvliang Uplift,and northern and central Taihang Uplift is thin and under-compensated.The heterogeneous crustal densities and non-isostatic state beneath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Qinling Central China Orogen indicate that these two blocks are unstable in the vertical and lateral directions.Although Cenozoic deforma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thought to be driven by lithospheric stresses related to the India-Eurasia collision and Pacific slab retreat in South East Asia,we suggest that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created by the heterogeneous crustal structure modulates these first-order force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constrain the causes of seismicity in systems surrounding the Ordos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Crustal density structure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