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纳米粒子自球形向棒状的转变和生长的光化学法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生春 董守安 +1 位作者 唐春 李品将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73-879,i001,共8页
在含有HAuCl4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MAC)的DMF-H2O-丙酮介质中,以CTMAC形成的胶束为模板,丙酮为光敏剂,光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不同长径比的棒状金纳米粒子.通过改变DMF∶H2O(V/V)的比例来改变溶液的极性,增加胶束聚集数,实现了自球形... 在含有HAuCl4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MAC)的DMF-H2O-丙酮介质中,以CTMAC形成的胶束为模板,丙酮为光敏剂,光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不同长径比的棒状金纳米粒子.通过改变DMF∶H2O(V/V)的比例来改变溶液的极性,增加胶束聚集数,实现了自球形胶束向棒状的转变,从而得到以金纳米棒占优势的金胶体溶液.研究了HAuCl4和CTMAC的浓度以及照射时间对金纳米棒生长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获得了直径在20~22nm,长为0.5~3μm的金纳米棒,讨论了光化学反应和金纳米粒子在形成的棒状胶束中的自组装生长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棒状 光化学法 球形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最佳实验条件 化学还原法 胶束聚集数 CTMAC 光化学反应 纳米棒 胶体溶液 照射时间 生长机理 光敏剂 长径比 H2O DMF 自组装 丙酮 C形
下载PDF
金纳米棒的光学性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柯善林 阚彩侠 +2 位作者 莫博 从博 朱杰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75-1290,共16页
金纳米棒在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波段具有独特的可调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光学特性,其良好的稳定性、低生物毒性、亮丽的色彩和在催化、信息存储、生物医学等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相关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结合已有的研究基... 金纳米棒在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波段具有独特的可调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光学特性,其良好的稳定性、低生物毒性、亮丽的色彩和在催化、信息存储、生物医学等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相关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本文主要综述了金纳米棒光学性质的研究进展,包括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局域场增强效应、共振耦合效应及荧光特性,并对金纳米棒的应用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表面等离子共振 局域场增强 等离子体共振耦合 荧光
下载PDF
种子生长法制备长径比为2-5的金纳米棒 被引量:15
3
作者 潘碧峰 崔大祥 +8 位作者 徐萍 李清 黄拓 陈浩 刘凤涛 邵君 尤晓刚 贺蓉 高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3-335,共3页
报道了种子生长法合成金纳米棒。以氯金酸(HAuCl4)为原料,以硼氢化钠(NaBH4)为还原剂,首先还原金离子(Au3+)得到直径为3-4nm的金种子。以银离子(Ag+)为辅助离子,以十六烷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以抗坏血酸为弱还原剂,加入金种子溶... 报道了种子生长法合成金纳米棒。以氯金酸(HAuCl4)为原料,以硼氢化钠(NaBH4)为还原剂,首先还原金离子(Au3+)得到直径为3-4nm的金种子。以银离子(Ag+)为辅助离子,以十六烷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以抗坏血酸为弱还原剂,加入金种子溶液之后可以获得纳米棒。研究表明,通过改变银离子的用量可以控制金纳米棒长径比为2-5。TEM和UV-vis光谱的表征证实了金纳米棒的形貌和光谱特征,并深入探讨了金纳米棒的生长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维金属材料 金纳米棒 种子生长法 形貌控制
下载PDF
SERS标记的金纳米棒探针用于免疫检测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红燕 芦玲慧 +2 位作者 吴超 潘建高 胡家文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603-1608,共6页
报道了基于金纳米棒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免疫检测.将拉曼活性分子对巯基苯甲酸吸附于金纳米棒表面,制备出SERS标记的金纳米棒探针.该探针和蛋白抗体结合形成SERS标记抗体.通过SERS标记抗体、待测抗原和俘获抗体(固体基底上修饰的抗... 报道了基于金纳米棒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免疫检测.将拉曼活性分子对巯基苯甲酸吸附于金纳米棒表面,制备出SERS标记的金纳米棒探针.该探针和蛋白抗体结合形成SERS标记抗体.通过SERS标记抗体、待测抗原和俘获抗体(固体基底上修饰的抗体,即俘获抗体)之间的免疫应答反应,将金纳米棒探针组装到固体基底上,形成SERS标记抗体-抗原-俘获抗体"三明治"夹心复合体.待测抗原浓度越大,固体基底上俘获的金纳米棒探针的数目越多,从而可通过SERS信号的强弱来检测待测抗原的浓度.由于金纳米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峰位置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调控,可通过激发光和SPR的耦合来提高SERS信号,从而提高免疫检测的灵敏度.单组分抗原可检出的浓度范围高于1×10-8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钠米棒 巯基聚乙二醇 对巯基苯甲酸 免疫分析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原文传递
金纳米棒组装体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效应的FDTD模拟 被引量:7
5
作者 李玉玲 阚彩侠 +6 位作者 王长顺 刘津升 徐海英 倪媛 徐伟 柯军华 施大宁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27-1836,共10页
贵金属纳米结构的光学性质与其尺寸、形貌、介质环境等因素的相关性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计算了不同构型二聚体和多聚体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特性.研究了金纳米棒结构和组装方式对SPR耦合效应... 贵金属纳米结构的光学性质与其尺寸、形貌、介质环境等因素的相关性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计算了不同构型二聚体和多聚体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特性.研究了金纳米棒结构和组装方式对SPR耦合效应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验规律比较吻合.金纳米棒二聚体的光吸收结果表明:对于肩并肩(S-S)的组装体,随着间隙的减小,金纳米棒的横向SPR(SPRT)峰有较小的红移,而纵向SPR(SPRL)峰显著蓝移.对于端对端(E-E)的组装体,随着组装体间隙的减小,金纳米棒的SPRT峰无明显移动,而SPRL峰显著红移,并在近红外较长波段范围内出现新的共振峰,其强度随着间隙的减小而增强;结合弹簧振子模型和纳米颗粒在外电场作用下的极化,对组装体共振吸收峰的移动和新的耦合共振峰的出现提出了初步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组装体 时域有限差分法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耦合效应
下载PDF
功能纳米材料光热抗肿瘤实验设计
6
作者 于树玲 许宁宁 +3 位作者 刘宇 郑岩 石家华 袁金涛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88,共8页
将科研课题和功能纳米材料实验教学有机融合,依托校仪器共享平台,设计了光热抗肿瘤综合实验。实验课前以视频、文献和课件等形式介绍背景知识,课堂上进行纳米材料光热抗肿瘤机制讲解,并结合实验目的启发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通过... 将科研课题和功能纳米材料实验教学有机融合,依托校仪器共享平台,设计了光热抗肿瘤综合实验。实验课前以视频、文献和课件等形式介绍背景知识,课堂上进行纳米材料光热抗肿瘤机制讲解,并结合实验目的启发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通过多元评价考核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将大型仪器使用纳入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科研热情;在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研融合 光热抗肿瘤 金纳米棒
下载PDF
金纳米棒核/二氧化硅壳纳米复合结构的可控制备及细胞成像 被引量:6
7
作者 王英帅 周颖 +4 位作者 王珺楠 邵丹 孙允陆 李晶 董文飞 《中国光学》 EI CAS 2013年第5期743-749,共7页
采用模板合成以及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金纳米棒核/二氧化硅壳(GNR@SiO2)纳米复合粒子,探讨了这种新型纳米复合结构的可控制备、光谱性质、细胞毒性和细胞成像。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透射电镜、共聚焦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 采用模板合成以及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金纳米棒核/二氧化硅壳(GNR@SiO2)纳米复合粒子,探讨了这种新型纳米复合结构的可控制备、光谱性质、细胞毒性和细胞成像。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透射电镜、共聚焦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对反应时间的调控,获得的纳米复合粒子的二氧化硅壳层厚度可以控制在20~30nm。由于二氧化硅壳层的存在,大大提高了金纳米棒的稳定性,同时降低了金纳米棒的细胞毒性;此外,由于二氧化硅壳层具有良好的化学修饰作用,因此可以将荧光探针分子标记在二氧化硅壳层表面,修饰后的纳米复合粒子可以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从而实现细胞内的光学成像。因此,该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在生物传感、细胞成像以及光热治疗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二氧化硅 核壳结构 细胞毒性 细胞成像
下载PDF
金纳米棒标记HepG2人肝癌细胞的荧光成像及其AFM探测 被引量:5
8
作者 孙桂敏 杨培慧 +1 位作者 孙俊环 蔡继业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36-641,共6页
金纳米棒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制备了长径比为8:1的金纳米棒,其在480 nm波长激发下,在560 nm和707 nm波长处有两个荧光发射峰。基于金纳米棒的荧光性质,将其标记于HepG2人肝癌细胞表面,利... 金纳米棒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制备了长径比为8:1的金纳米棒,其在480 nm波长激发下,在560 nm和707 nm波长处有两个荧光发射峰。基于金纳米棒的荧光性质,将其标记于HepG2人肝癌细胞表面,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标记后的细胞进行荧光成像。在488 nm激发下,获得了绿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的荧光图像,并进一步用高分辨率的原子力显微镜探测了GNRs标记后细胞形貌及机械性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荧光成像 原子力显微镜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肝癌细胞
下载PDF
基于金纳米棒的等离子体荧光增强体系构建及其对四羧基铝酞菁单态氧产量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陈川 曾颜 +2 位作者 黄靖茹 谢桢烨 王东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1期1-5,共5页
在合适的外场激发下,金属纳米粒子可以产生较强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并使其周围荧光分子的荧光明显增强,该现象称为金属增强荧光。在实际制备中,荧光增强往往与荧光分子的光谱性质和荧光分子与金属表面的距离息息相关。本实验以金纳米棒(Au... 在合适的外场激发下,金属纳米粒子可以产生较强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并使其周围荧光分子的荧光明显增强,该现象称为金属增强荧光。在实际制备中,荧光增强往往与荧光分子的光谱性质和荧光分子与金属表面的距离息息相关。本实验以金纳米棒(Au NRs)为基底材料,光敏剂四羧基铝酞菁(AlC_(4)Pc)为荧光分子,合成了Au NRs@SiO_(2)-AlC_(4)Pc纳米粒子,通过匹配Au NRs的径向表面等离子共振峰与AlC_(4)Pc的荧光发射峰,制备从2.1 nm至28.6 nm不同厚度的SiO_(2)壳层以调整Au NRs和AlC_(4)Pc的间距,最终间距为10.6 nm时获得了7.0倍的荧光增强和2.1倍的单态氧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棒 表面等离子共振 四羧基铝酞菁 金属增强荧光 金属增强单态氧
下载PDF
基于金纳米棒刻蚀比色法检测铁、铜离子
10
作者 李红 丁晓莹 +2 位作者 刘慈航 张靖涵 饶艳英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3-962,共10页
采用种子生长法制备金纳米棒(AuNRs)以构建光学传感器,用于Fe^(3+)和Cu^(2+)的高选择性快速可视化检测。在酸性环境中,Fe^(3+)和Cu^(2+)通过与KI溶液反应,将I-氧化成I2。I2刻蚀AuNRs,导致其纵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吸收峰蓝移,从而... 采用种子生长法制备金纳米棒(AuNRs)以构建光学传感器,用于Fe^(3+)和Cu^(2+)的高选择性快速可视化检测。在酸性环境中,Fe^(3+)和Cu^(2+)通过与KI溶液反应,将I-氧化成I2。I2刻蚀AuNRs,导致其纵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吸收峰蓝移,从而实现对Fe^(3+)和Cu^(2+)的检测。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50℃时,添加0.8 mL 0.1 mol·L^(-1)HCl、2 mL AuNRs生长液和20 mmol·L^(-1)KI溶液,与2 mL 500μmol·L^(-1)Fe^(3+)或30μmol·L^(-1)Cu^(2+)反应25或90 min,可将AuNRs刻蚀至LSPR吸收峰消失。该方法对Fe^(3+)和Cu^(2+)检测具有高选择性和准确性,对于Fe^(3+)、Cu^(2+)共存体系的检测,可通过加入适量F-与Fe^(3+)生成配合物[FeF_(6)]^(3-)完成对Fe^(3+)的化学掩蔽,消除Fe^(3+)的干扰,实现共存体系中Cu^(2+)的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铁离子 铜离子 比色法检测
下载PDF
基于Tikhonov反演的退偏振动态光散射法棒状颗粒测量
11
作者 尹秀文 刘伟 +2 位作者 綦华宇 王雅静 秦福元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8-167,共10页
利用退偏振动态光散射法测量棒状纳米颗粒尺寸时,计算过程中通常使用指数拟合算法,但该算法受初始值的影响较大,选取的初值不同拟合结果也不同。为解决该问题,提出利用Tikhonov正则化算法对退偏振动态光散射实验获得的垂直偏振和水平偏... 利用退偏振动态光散射法测量棒状纳米颗粒尺寸时,计算过程中通常使用指数拟合算法,但该算法受初始值的影响较大,选取的初值不同拟合结果也不同。为解决该问题,提出利用Tikhonov正则化算法对退偏振动态光散射实验获得的垂直偏振和水平偏振自相关函数进行反演,从而得到平移和旋转衰减线宽,再计算得出平移扩散系数和旋转扩散系数,进而拟合得到纳米棒的长度和直径。搭建了退偏振动态光散射实验装置,对三种金纳米棒样品进行了退偏振动态光散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修正去掉吸附层后,金纳米棒的长度和直径测量值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量值相比,其偏差在8%以内,这表明修正后的测量结果与TEM的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偏振动态光散射 金纳米棒 平移扩散系数 旋转扩散系数 多分散性
原文传递
包裹金纳米棒的PLGA液态氟碳纳米粒在光声成像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苏蕾 冉海涛 +3 位作者 王志刚 宫玉萍 刘成波 张斌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研制一种包裹金纳米棒的PLGA液态氟碳纳米粒;观察其在体外实验中的光声成像效果,以及产生液气相变的条件和相变过程中光声信号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包裹金纳米棒(gold nano rod,GNR)及液体氟碳的PLGA纳米粒(gold ... 目的研制一种包裹金纳米棒的PLGA液态氟碳纳米粒;观察其在体外实验中的光声成像效果,以及产生液气相变的条件和相变过程中光声信号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包裹金纳米棒(gold nano rod,GNR)及液体氟碳的PLGA纳米粒(gold nano particle,GNP)。实验分为3组:包裹金纳米棒及液态氟碳的PLGA纳米粒(GNP组)、金纳米棒(GNR组)及未包裹金纳米棒的PLGA液态氟碳纳米粒(PLGA组)。利用脉冲激光触发3组样品,光声成像仪器记录光声信号变化;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球液气相变情况。结果成功制备包裹金纳米棒的PLGA液态氟碳纳米粒,其平均粒径为504.9nm;激光触发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GNP组发生液气相变,光声成像仪记录到GNP组和GNR组明显的光声信号,且信号强度随金纳米棒含量增加而增加;而对照组PLGA组未观察到光声信号;GNP组时间一光声信号强度曲线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而GNR组光声信号稳定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包裹金纳米棒的PLGA液态氟碳纳米粒在激光的触发下能发生液气相变,且产生较强的光声信号,从而使其能成为良好的光声成像对比剂,为今后光声成像的体内研究以及光热治疗打下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声成像 金纳米棒 液气相变
原文传递
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对血吸虫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鑫 汪世平 +3 位作者 周云飞 黄成铭 吴朝阳 沈国励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70-874,共5页
目的评价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对日本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利用构建的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感染日本血吸虫1、2、4、6、8周的兔血清抗原,并与IHA抗体检测结果作比较。结果血吸虫感染第1周的兔血清IHA特异抗体... 目的评价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对日本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利用构建的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感染日本血吸虫1、2、4、6、8周的兔血清抗原,并与IHA抗体检测结果作比较。结果血吸虫感染第1周的兔血清IHA特异抗体检测为阴性,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抗原呈阳性。2种方法检测血吸虫感染第2周、第4周、第6周和第8周的兔血清均为阳性。结论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抗原具有早期识别能力,感染第1周的兔血清抗原检测即呈阳性反应。该方法可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也可为其他寄生虫病的早期诊断带来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日本 金纳米棒 免疫传感器 循环抗原 诊断
原文传递
基于金纳米棒放大的高灵敏度纳米光纤生化传感器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明 李凯伟 +3 位作者 代方 周文超 舒风风 吴一辉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0-65,共6页
为满足生物医学领域对传感器灵敏度和特异性的要求,利用金纳米棒对纳米光纤消逝场强的消光作用,提出基于金纳米棒标记放大的锥形光纤生化传感器。通过理论计算金纳米棒对光纤传输特性的影响,设计实验证明纳米光纤具有对单个金纳米棒的... 为满足生物医学领域对传感器灵敏度和特异性的要求,利用金纳米棒对纳米光纤消逝场强的消光作用,提出基于金纳米棒标记放大的锥形光纤生化传感器。通过理论计算金纳米棒对光纤传输特性的影响,设计实验证明纳米光纤具有对单个金纳米棒的响应能力。采用双抗夹心法对PBS溶液中的羊IgG检测,检测下限可达0.02ng/mL,证实此种传感器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提出的纳米光纤生化传感器结构简单、响应迅速、成本低廉,在医学临床诊断、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纳米光纤 金纳米棒 单纳米粒子探测 生化检测
原文传递
Probing hydroxyl radical generation from H2O2 upon plasmon excitation of gold nanorods using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Molecular oxygen-mediated activation 被引量:3
15
作者 Tao wen Hui Zhang +3 位作者 Yu Chong Wayne G. Wamer Jun-Jie Yin Xiaochun Wu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663-1673,共11页
Gold nanostructures are among the noble metal nanomaterials being intensely studied due to their good biocompatibility, tunable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and ease of modification. These properties g... Gold nanostructures are among the noble metal nanomaterials being intensely studied due to their good biocompatibility, tunable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and ease of modification. These properties give gold nano- structures many potential chemical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Herein, we demonstrate the critical role of oxygen activation during the decomposi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H202) in the presence of photoexcited gold nanorods (AuNRs) by using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techniques. Upon SPR excitation, 02 is activated first, and the resulting reactive intermediates further activate H202 to produce ,OH. The reactive intermediates exhibit singlet oxygen-like (102-1ike) reactivity, indicated by 102-specific oxidation reaction, quenching behaviors, and the lack of the typical 102 ESR signal. In addition, by using the antioxidant sodium ascorbate (NaA) as an example, we show that hydroxyl radicals from H202 activation can induce much stronger NaA oxidation than that in the absence of H202. These results may have significant biomedical implications. For example, as oxidative stress levels are known to influence tumorigenesis and cancer progression, the ability to control redox status inside tumor microenvironments using noble metal nanostructures may provide new strategies for regulating the metabolism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new approaches for cancer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nanorod oxygen activation hydroxyl radicalplasmon catalysis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原文传递
Multispectral Plasmon of Anisotropic Core-shell Gold Nanorods@SiO2: Dual-band Absorption Enhancement with Coupling Dye Molecules 被引量:3
16
作者 CHE Yuping WANG Yang +3 位作者 YOU Tingting CHANG Huaiqiu YIN Penggang ZHAI Jin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772-780,共9页
Direct evidence of effects o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of gold naaorods(GNRs) on dual-band light absorption enhancement with coupling dye molecules was reported by introducing gold nanorod@SiO2(GNR@SiO2) c... Direct evidence of effects o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of gold naaorods(GNRs) on dual-band light absorption enhancement with coupling dye molecules was reported by introducing gold nanorod@SiO2(GNR@SiO2)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into a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system. GNR with asymmetric shape had unusual anisotropic SPR[transvers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TSPR) and longitudin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 The excel- lent SPR of GNR made it a promising candidate as enhancing light absorption material to increase power conversion efflciency(PCE). The PCE was improved nearly 17.2% upon incorporating GNRs, mostly due to the increase in Jsc, while Vo~ and FF were unchanged. The improvement was mostly contributed by the SPR of the GNRs with coupling of N719. And there was also a complementary to N719 in visible light range. Therefore, SPR is an effective tool in improving the photocurrent and consequently enhancement of PCE. The TSPR and LSPR effects of GNRs on light harvesting were reflected in the increased monochromatic incident photon-to-electron conversion efficiency(IPCE). We also utilized finite-difference tirne-domain(FDTD) to investigate the light coupling of GNRs with TiO2. Compare to the base anode, the IPCE of optimized electrode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and peaks broadening at 500--600 nm and 610--710 nm. We got an increase in overall conversion efficiency from 6.4% to 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nanorod PLASMON Dual-band absorptio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 N719
原文传递
金纳米棒@碳中空胶囊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被引量:4
17
作者 姚同杰 崔铁钰 +2 位作者 方雪 崔放 吴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421-2426,共6页
以聚吡咯为碳壳前驱体制备了金纳米棒镶嵌于碳壳内的中空胶囊.先合成羧基修饰的聚苯乙烯微球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稳定的金纳米棒;再利用二者之间的静电力将金纳米棒组装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最后,通过氧化聚合将聚吡咯壳包覆在聚苯乙... 以聚吡咯为碳壳前驱体制备了金纳米棒镶嵌于碳壳内的中空胶囊.先合成羧基修饰的聚苯乙烯微球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稳定的金纳米棒;再利用二者之间的静电力将金纳米棒组装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最后,通过氧化聚合将聚吡咯壳包覆在聚苯乙烯@金纳米棒复合物的表面.在氮气保护下经高温煅烧,聚吡咯壳被碳化为碳壳的同时聚苯乙烯微球分解,从而制得金纳米棒@碳中空胶囊.在煅烧过程中,由于碳壳的保护,金纳米棒很好地保持了"棒状"形貌.通过调节吡咯单体的浓度,可以控制聚吡咯壳和碳壳的厚度.金纳米棒@碳中空胶囊在以NaBH4为还原剂还原亚甲基蓝的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吡咯 金纳米棒 中空胶囊 催化性能
下载PDF
从零维到三维:纳米金单质的发现史
18
作者 李小云 袁振东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02-1407,共6页
含有零维金纳米球的胶体金在古埃及就已经被用于制造彩色玻璃,但直到20世纪,人们才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20世纪下半叶,一维金纳米棒的成功制备及其奇异的光学性质引起了科学家对金纳米颗粒的关注。随后,二维金纳米片、三维金纳米哑铃等... 含有零维金纳米球的胶体金在古埃及就已经被用于制造彩色玻璃,但直到20世纪,人们才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20世纪下半叶,一维金纳米棒的成功制备及其奇异的光学性质引起了科学家对金纳米颗粒的关注。随后,二维金纳米片、三维金纳米哑铃等金纳米颗粒的相继出现,丰富和发展了人们对纳米金单质的认识。几种新的纳米金单质的发现,从而启发了人们对“纳米金单质”及其应用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单质 金纳米球 金纳米棒 金纳米片 金纳米哑铃
原文传递
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主客体作用诱导的金纳米棒可控自组装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军燕 齐利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2-128,共7页
纳米结构基元的可控自组装是自下而上构筑功能材料及纳米器件的有效途径。各向异性的金纳米棒具有独特的等离激元特性,而如何通过简单有效的方法实现其可控自组装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本文利用环糊精(CD)与吸附于金纳米棒表面的十六烷... 纳米结构基元的可控自组装是自下而上构筑功能材料及纳米器件的有效途径。各向异性的金纳米棒具有独特的等离激元特性,而如何通过简单有效的方法实现其可控自组装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本文利用环糊精(CD)与吸附于金纳米棒表面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主客体作用,实现了金纳米棒(GNR)在水溶液中的可控自组装。通过调节α-CD的浓度可以分别实现金纳米棒肩并肩组装或头对头组装,初步揭示α-CD与CTAB的超分子作用是金纳米棒组装的主要诱因。根据实验结果推测α-CD诱导金纳米棒组装的机理如下:在α-CD浓度较低时,GNR表面的CTAB吸附层部分被α-CD/CTAB超分子复合物取代,从而发生缓慢的肩并肩组装;在α-CD浓度较高时,GNR表面的CTAB吸附层大量被α-CD/CTAB复合物取代,并且GNR两端的CTAB几乎完全被取代,因而发生快速的头对头组装。借助于α-淀粉酶对α-CD的水解作用,可以利用该组装体系实现对溶液中微量淀粉酶的检测。这种基于主客体作用的自组装策略为非球形纳米基元的可控自组装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纳米粒子自组装 主客体作用 Α-环糊精 Α-淀粉酶
下载PDF
无种子法纳米金棒的制备及其对肿瘤细胞光热治疗效应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新环 韩秋森 +3 位作者 李婧影 杨蓉 刁国旺 王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63-1369,共7页
采用简便快捷的无种子法一步完成了纳米金棒的制备.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可以调控纳米金棒的吸收峰从可见到近红外转移.将巯基聚乙二醇(PEG-SH)置换金棒表面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分子,大大提高了金棒的生物相容性.制备的纳米金棒在... 采用简便快捷的无种子法一步完成了纳米金棒的制备.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可以调控纳米金棒的吸收峰从可见到近红外转移.将巯基聚乙二醇(PEG-SH)置换金棒表面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分子,大大提高了金棒的生物相容性.制备的纳米金棒在近红外(NIR)光照射下对肿瘤细胞有很好的杀伤效果.研究结果为纳米金棒用于抗肿瘤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棒 等离子共振吸收 生物相容性 表面修饰 热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