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抗白粉病相关基因GST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金华 张西平 +1 位作者 胡言光 吉万全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4-38,共5页
以从小麦抗白粉病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中获得的EST-3(Genbank序列号EX567360)为标签,采用电子克隆的方法对其进行延伸,并对电子克隆结果进行半定量RT-PCR验证,最后对白粉菌不同侵染时间进行了表达分析。经RT-PCR扩增,EST-3表达的带型... 以从小麦抗白粉病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中获得的EST-3(Genbank序列号EX567360)为标签,采用电子克隆的方法对其进行延伸,并对电子克隆结果进行半定量RT-PCR验证,最后对白粉菌不同侵染时间进行了表达分析。经RT-PCR扩增,EST-3表达的带型变化趋势与其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cDNA的差异显示情况一致,且RT-PCR获得的序列与电子克隆的序列一致性达98%。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序列是由875bp核苷酸组成的,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蛋白为229个氨基酸,GenBank序列号JK841279,含有一个N端和C端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结构域,该序列与小麦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GST)一致性较高,达97%。表达分析结果显示,白粉菌侵染24h表达受到抑制,48h开始表达,侵染72h表达最强,96h又开始下降,表明GST基因属于白粉菌诱导型相关基因,参与小麦对白粉病的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小麦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gst) 电子克隆
下载PDF
桂郁金水提物对大鼠肝胞浆和微粒体内Ⅱ相脱毒酶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石卫州 程允相 +1 位作者 樊星花 杨秀芬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3-166,共4页
目的:研究桂郁金水提物对大鼠肝胞浆液和微粒体内Ⅱ脱毒酶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桂郁金水提液按(生药剂量)0.81,2.43,7.29 g·kg-13个剂量组,灌胃给药,1次/d,连续3周,末次给药后,动物取血,分离血清,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 目的:研究桂郁金水提物对大鼠肝胞浆液和微粒体内Ⅱ脱毒酶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桂郁金水提液按(生药剂量)0.81,2.43,7.29 g·kg-13个剂量组,灌胃给药,1次/d,连续3周,末次给药后,动物取血,分离血清,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摘除肝脏,差速离心法制备肝脏胞浆液及微粒体,测定胞浆液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微粒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的活性。结果:桂郁金水提液对大鼠体重增长和肝脏指数及血清ALT,AST含量均无明显影响;桂郁金各剂量组明显降低Cr含量(P<0.01);中、高剂量组明显降低了BUN含量(P<0.01)。在肝胞浆液,与对照组比较,桂郁金各剂量组对CAT和GR的活性没有明显影响;桂郁金各剂量均明显增高GSH-Px活性(P<0.01);桂郁金中、高剂量明显增高SOD活性(P<0.01,P<0.05)。在肝微粒体中,与对照组比较,桂郁金各剂量组对UGT的活性没有显著的影响;桂郁金各剂量均明显增高GST活性(P<0.05)。结论:桂郁金对大鼠肝脏和肾脏没有毒性,对肾脏可能还具有保护作用。桂郁金可诱导胞浆液和微粒体内脱毒酶的功能,具有抗氧化作用,并能加速体内毒性代谢物的排除,增加肝脏的解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郁金 抗氧化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脱毒酶
原文传递
日本血吸虫重组28GST T细胞表位谱的预测及鉴定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光富 张兆松 +4 位作者 王勇 王新军 朱翔 季旻珺 吴观陵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2-355,共4页
目的 :用软件预测日本血吸虫重组 2 8GST抗原分子T细胞表位谱 ,并鉴定其Th1型细胞表位。方法 :用软件预测重组2 8GSTT细胞表位谱 ,并筛选几种较好的T细胞表位 ,人工合成表位肽或用基因工程制备重组表位肽融合蛋白。体外刺激经照射的尾... 目的 :用软件预测日本血吸虫重组 2 8GST抗原分子T细胞表位谱 ,并鉴定其Th1型细胞表位。方法 :用软件预测重组2 8GSTT细胞表位谱 ,并筛选几种较好的T细胞表位 ,人工合成表位肽或用基因工程制备重组表位肽融合蛋白。体外刺激经照射的尾蚴感染并用 2 8GST加强免疫的C5 7BL/ 6小鼠 (H 2 b)脾细胞 ,通过淋巴细胞增殖试验、ELISA及流式细胞术等 ,分析各种表位的免疫刺激作用 ,鉴定Th1型细胞表位。结果 :在 9个候选的表位中 ,P6 (73~ 86aa)是刺激作用最强的Th1型细胞表位。结论 :重组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表位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下载PDF
三丁基锡对蓝子鱼的激素和酶指标及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杜永兵 李远友 +5 位作者 禹龙香 郑一军 胡长博 陈伟洲 孙泽伟 章跃陵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6-802,共7页
采用静态暴露方式研究三丁基锡氯化物(TBTCl)对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的毒性效应.当蓝子鱼暴露于40~4000ng·L-1TBTCl中10d或20d后,雌鱼和雄鱼的肝体指数显著升高,鳃、肝脏、脾脏、心脏、皮肤等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 采用静态暴露方式研究三丁基锡氯化物(TBTCl)对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的毒性效应.当蓝子鱼暴露于40~4000ng·L-1TBTCl中10d或20d后,雌鱼和雄鱼的肝体指数显著升高,鳃、肝脏、脾脏、心脏、皮肤等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上述病变随毒物暴露剂量或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加剧.与对照组相比,暴露10d后,40ng·L-1组的血浆睾酮水平和400ng·L-1组的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4000ng·L-1组的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降低、肝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极显著升高;暴露20d后,各处理组的血浆睾酮和皮质醇水平无显著变化,但40、400ng·L-1组的肝脏GST活性显著升高.结果提示,肝体指数、肝脏代谢酶活性、血浆皮质醇水平,以及有关组织的病理变化可以作为评估三丁基锡等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的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丁基锡 黄斑蓝子鱼 肝体指数 组织病理变化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类固醇激素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在铜锈环棱螺肝组织中的累积降解及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双玲 陆开宏 +2 位作者 郑忠明 潘洁慧 朱津永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9,共6页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有毒微囊藻藻液中(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50%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蓝藻组:只投喂铜绿微囊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有毒微囊藻藻液中(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50%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蓝藻组:只投喂铜绿微囊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藻液和肝组织中藻毒素浓度,藻液中包括藻相和水相的总微囊藻毒素(MC)浓度分别为:对照组0μg·L-1;混合藻组(14.47±1.22)μg·L-1;蓝藻组(29.47±2.43)μg·L-1。螺在两种不同毒素浓度藻液中暴露15d后再移入四尾柵藻藻液中降解15d。结果表明,暴露期间,混合藻组、蓝藻组螺肝组织中MC含量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且同期混合藻组MC含量都明显高于蓝藻组;作为机体代谢生物标志物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随MC浓度及其暴露时间发生相应变化;作为解毒生物标志物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在混合藻组先被诱导后被抑制,在蓝藻组初期变化不明显后表现为诱导。在15d降解过程中,混合藻组和蓝藻组MC含量均持续下降;机体生物标志物ACP、ALP和GST活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本试验结果为ACP、ALP和GST活性作为MC胁迫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一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MC) 生物标志物 酸性磷酸酶(ACP) 碱性磷酸酶(ALP)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下载PDF
利金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抗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斯宁 韦思尊 +5 位作者 杨红梅 冯原 潘玲 利华 陆彩云 李瑞祥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8期1103-1106,共5页
目的观察利金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及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及总抗氧化力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乙酰半... 目的观察利金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及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及总抗氧化力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乙酰半胱氨酸组,利金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分别为通过烟熏法复制COPD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各组大鼠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干预,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乙酰半胱氨酸组给予乙酰半胱氨酸颗粒1 ml/kg灌胃;利金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利金方药液3ml/kg、6 ml/kg、12 ml/kg灌胃。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BALF中SOD、GST、CAT、总抗氧化力的含量,并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气管内可见慢性炎症改变,肺泡扩张,肺泡间隔变窄并断裂,部分相邻肺泡融合成较大囊腔等病理学改变,大鼠血清及BALF中SOD、GST、CAT、总抗氧化力的含量明显降低;肺组织病理下,利金方低、中、高剂量组和乙酰半胱氨酸组的炎症反应较模型组明显减低,血清及BALF中SOD、GST、CAT、总抗氧化力的含量均明显上升;利金方高剂量组的病理学减轻程度优于利金方低、中剂量组和乙酰半胱氨酸组;利金方高剂量组血清及BALF中SOD、GST、CAT、总抗氧化力的含量较乙酰半胱氨酸组均明显上升。结论利金方可提高COPD大鼠血清及BALF中SOD、GST、CAT、总抗氧化力的含量,减轻气道损伤,从而达到治疗COPD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利金方 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 过氧化氢酶 总抗氧化力
下载PDF
CpG寡核苷酸的筛选及其对rSj28GST的免疫佐剂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光富 张兆松 +8 位作者 朱鸿飞 王勇 朱翔 王新军 季旻珺 刘丰 蔡晓萍 吴海玮 吴观陵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 研究 Cp G寡核苷酸 (Cp G ODN)对日本血吸虫重组 2 8k Da GST(r Sj2 8GST)抗原分子的免疫佐剂作用和诱导 Th1型反应的效应。方法 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筛选对鼠有良好免疫刺激作用的 Cp G ODN;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 r Sj2 8GST抗原分... 目的 研究 Cp G寡核苷酸 (Cp G ODN)对日本血吸虫重组 2 8k Da GST(r Sj2 8GST)抗原分子的免疫佐剂作用和诱导 Th1型反应的效应。方法 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筛选对鼠有良好免疫刺激作用的 Cp G ODN;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 r Sj2 8GST抗原分子 ;EL ISA检测小鼠抗 r Sj2 8GST的同型抗体 Ig G1 、Ig G2 a水平。结果 筛选出的 Cp G ODN如 182 6、2 0 0 2、182 6 4、2 10 2等具有良好的免疫刺激活性 ,其 SI>2 ;纯化的 r Sj2 8GST抗原分子 ,呈单一电泳条带 ;以 Cp G ODN为 r Sj2 8GST免疫佐剂 ,其免疫小鼠产生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同型抗体 Ig G2 a与 Ig G1 比值也明显升高。结论  Cp G ODN182 6 4是一种良好的免疫佐剂 ,并可显著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G寡核苷酸 日本血吸虫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免疫佐剂
下载PDF
四溴双酚-A污染对颤蚓的氧化胁迫及毒性 被引量:5
8
作者 李亚宁 周启星 +1 位作者 胡献刚 罗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012-2017,共6页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分别采用动、静态生物慢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对颤蚓(Monopylephorus limosus)体内抗氧化酶系统及相Ⅱ结合酶系统活性的影响以及颤蚓暴露于单一浓度的TBBPA后,其体...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分别采用动、静态生物慢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对颤蚓(Monopylephorus limosus)体内抗氧化酶系统及相Ⅱ结合酶系统活性的影响以及颤蚓暴露于单一浓度的TBBPA后,其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随时间的响应.结果表明,暴露8 d后,颤蚓体内SOD的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变化趋势明显分为升高、降低、再升高3阶段,在0.05 mg/L时SOD的活性被最大诱导(p<0.01),达到对照组的7.8倍,各浓度组SOD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由对照组的1.5倍到对照组的7.8倍;同时,CAT的活性变化则呈升高、降低、再升高、再降低4阶段,0.5 mg/L时其活性达到最大值(p<0.01),除0.005 mg/L和0.25 mg/L浓度组CAT活性受抑制外,其余浓度组CAT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由对照组的1.1倍到1.9倍.染毒浓度为0.25 mg/L时,GST的活性达到最大诱导(p<0.01),其活性先缓慢上升后下降,并且各处理组GST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单一浓度TBBPA污染暴露的10 d时间内,颤蚓体内SOD的活性变化趋势形成了一个变形的'M'形曲线,在第3 d时其活性达到最大诱导,而CAT活性的变化则表现为一个不规则的'N'形曲线,在第5 d时其活性达到最大诱导,并且SOD的活性比CAT的活性受时间的影响小,相对来说更稳定.可见,SOD与GST的活性变化似乎更能反映出TBBPA对颤蚓的污染效应及其毒性作用,而SOD的活性变化似乎更为灵敏,但是二者能否作为指示TBBPA污染的生物标志物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蚓(Monopylephorus limosus) 四溴双酚-A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氢酶(CAT)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
下载PDF
小叶章DaGST基因克隆及启动子分析
9
作者 张玉 王继丰 +2 位作者 冷海楠 梁佳文 徐明怡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7725-7732,共8页
为了解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 Kom.)中GST基因的生物学信息,为后续研究GST基因在小叶章中的功能提供理论基础。利用RT-PCR技术和染色体步移法克隆小叶章GST基因及其上游启动子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 为了解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 Kom.)中GST基因的生物学信息,为后续研究GST基因在小叶章中的功能提供理论基础。利用RT-PCR技术和染色体步移法克隆小叶章GST基因及其上游启动子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克隆得到小叶章GST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DaGST,其开放阅读框为703 bp,编码233个氨基酸,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为25.45 kD。保守结构域预测小叶章DaGST蛋白含有GST-N-Tau和GST-C-Tau两个典型的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小叶章DaGST蛋白与大麦(Hordeum vulgare)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克隆得到1 184 bp启动子序列,启动子结构分析表明,小叶章DaGST基因启动子除具有典型的TATA-box、CAAT-box作用元件外,还包括激素响应元件(ABRE,MeJA,SA)等。通过小叶章DaGST基因及启动子的分析,为进一步阐明小叶章的胁迫应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章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启动子
原文传递
高羊茅FaGST1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锡 赵德刚 +3 位作者 陈莹 吴佳海 袁暘暘 王小利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14-1624,共11页
【目的】克隆高羊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FaGST1,并进行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抗逆分子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和RACE从高羊茅黔草1号中克隆FaGST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植物融合表... 【目的】克隆高羊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FaGST1,并进行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抗逆分子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和RACE从高羊茅黔草1号中克隆FaGST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植物融合表达载体pCAMBIA1300-FaGST1-GFP,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入烟草叶片表皮细胞,观察FaGST1基因亚细胞定位情况,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高盐、高温、干旱及低氮胁迫处理下高羊茅叶片中该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FaGST1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1003 bp,开放阅读框(ORF)为681 bp,编码227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约25.60 kD,理论等电点(pI)为5.58,亲水指数平均值-0.342,不稳定系数32.96,为稳定的亲水蛋白,定位于细胞核。FaGST1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50.44%,β-转角占5.75%,无规则卷曲占30.54%,延伸链占13.27%。FaGST1蛋白的保守结构区域为含有G位点的N末端结构域和含有H位点的C末端结构域。FaGST1蛋白与黑麦草GST蛋白(AMY26594.1)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3%,其次是海滨雀稗GST蛋白(AMN87043.1),为91%,与玉米(ACG39365.1)和小米(KQK86785.1)GST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在80%以上,与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基本相符,即FaGST1蛋白与黑麦草、海滨雀稗、玉米和小米等禾本科植物GST蛋白亲缘关系较近。高羊茅FaGST1基因在干旱、高温、高盐胁迫和低氮胁迫处理下均出现抑制表达。【结论】FaGST1基因负向调控高羊茅逆境胁迫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羊茅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基因克隆 亚细胞定位 生物信息学分析 非生物胁迫 表达分析
下载PDF
陆地棉GST基因家族全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许磊 陈文 +4 位作者 司国阳 黄艺园 林毅 蔡永萍 高俊山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37-752,共16页
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具有多功能的超家族蛋白,在植物初次生代谢、逆境胁迫、胞间信号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配体其在植物激素代谢以及物质转运方面也发挥作用。为了解析陆地棉(Go... 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具有多功能的超家族蛋白,在植物初次生代谢、逆境胁迫、胞间信号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配体其在植物激素代谢以及物质转运方面也发挥作用。为了解析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GST基因家族的信息,本研究对该基因家族成员的种类、进化关系、物理定位、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以及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陆地棉全基因组中共含有70个GST基因,进化树和基因结构分析将该家族分为U族、F族、T族、Z族、EF1Bγ族和TCHQD族。基因定位分析发现,除了AD/At2、AD/At4、AD/At5、AD/Dt5、AD/Dt10号染色体上没有GST基因外,其他染色体上都有GST基因,并且在AD/At9、AD/Dt7、AD/Dt12、AD/Dt13这4条染色体上出现基因簇。对F族(Phi类)9个GST基因进行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除Gh GSTF1可能为假基因外,Gh GSTF2~9等8个基因在陆地棉根、茎、叶以及各个发育时期的纤维中均有表达;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Gh GSTF8可能参与原花青素/花青素的转运和积累;Gh GSTF4、Gh GSTF6和Gh GSTF9可能在调节陆地棉的生长和胁迫反应中起作用,而Gh GSTF2、Gh GSTF3、Gh GSTF5和Gh GSTF7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为陆地棉GST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及功能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谷胱甘肽转移酶 全基因组分析 进化
下载PDF
口服黄芩素对大鼠药物代谢酶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田硕 何国荣 +3 位作者 高梅 孙加琳 王夙博 杜冠华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230-2234,2301,共6页
目的:考察口服黄芩素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CY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活性的影响。方法:大鼠连续7 d口服200 mg.kg-1黄芩素后,差速离心法制备肝微粒体和肝胞浆,采用特异性探针底物法测定肝微... 目的:考察口服黄芩素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CY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活性的影响。方法:大鼠连续7 d口服200 mg.kg-1黄芩素后,差速离心法制备肝微粒体和肝胞浆,采用特异性探针底物法测定肝微粒体CYP450酶系6种同工酶活性的变化,采用比色法检测GST和UGT活性的变化。结果:大鼠口服黄芩素对CYP2C9,CYP2E1,GST和UGT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6.76%,29.12%,37.45%和70.86%(P<0.05或0.01),对CYP1A2,CYP2C19,CYP2D6和CYP3A4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其他药物与黄芩素合用时,需考虑可能由于代谢酶活性变化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素 细胞色素P450(CYP450)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 酶(UGT) 药物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Natural Products Modulate the Multifactorial Multidrug Resistance of Cancer 被引量:1
13
作者 Safaa Yehia Eid Mahmoud Zaki El-Readi +2 位作者 Sameer Hassan Fatani Essam Eldin Mohamed Nour Eldin Michael Wink 《Pharmacology & Pharmacy》 2015年第3期146-176,共31页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is a critical problem in cancer chemotherapy. Cancer cells can develop resistance not only to a single cytotoxic drug, but also to entire classes of structurally and functionally unrelated c...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is a critical problem in cancer chemotherapy. Cancer cells can develop resistance not only to a single cytotoxic drug, but also to entire classes of structurally and functionally unrelated compounds. Several mechanisms can mediate the development of MDR, including increased drug efflux from the cells by ABC-transporters (ABCT), activation of metabolic enzymes, and defective pathways towards apoptosis. Many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SMs) can potentially increase sensitivity of drug-resistant cancer cells to chemotherapeutical agents. The present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modulation of MDR by certain medicinal plants and their active compounds. The inhibition of ABCTs (P-gp/MDR1, MRP1, BCRP) and metabolic enzymes (GST and CYP3A4), and the induction of apoptosis are useful indicators of the efficacy of a potential medicinal drug.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was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drug resistance including: expression of resistance proteins, activation of metabolic enzymes, and alteration of the apoptosis and how to overcome their resistance effect on cancer cells. The overall goal of this review was to evaluate how commonly used medicinal plants and their main active secondary metabolites modulate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 cells in order to validate their uses as anticancer drugs, introduce new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resistant cancer, and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anticancer strategies and/or combination therapies. In conclusion, SMs from medicinal plants exhibit multitarget activity against MDR-related proteins, metabolic enzymes, and apoptotic signaling, this may help to overcome resistance towards chemotherapeutic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ABC-Transporters (ABCT) Metabolic Enzymes Apoptosis CytochromeP3A4 (CYP3A4)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
下载PDF
三个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克隆及在不同寄主专化型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传鹏 张帅 +6 位作者 高雪珂 雒珺瑜 朱香镇 王丽 张开心 杨亦桦 崔金杰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3-832,共10页
【目的】明确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体内3个高表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谱,并比较它们在不同寄主专化型棉蚜中的表达差异。【方法】从棉蚜的伏蚜和苗蚜转录组数据库中挑选GSTs并克隆得到全长cDNA序列,使用q... 【目的】明确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体内3个高表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谱,并比较它们在不同寄主专化型棉蚜中的表达差异。【方法】从棉蚜的伏蚜和苗蚜转录组数据库中挑选GSTs并克隆得到全长cDNA序列,使用qRT-PCR分析这些基因在不同寄主专化型棉蚜不同龄期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克隆到3个高表达的GSTs基因,分别命名为AgoGST-s1(GenBank登录号:MN688789)、AgoGST-d1(GenBank登录号:MN688790)、AgoGST-d2(GenBank登录号:MN688791)。这3个基因在不同龄期均表达,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谱基本一致,表达量呈现从低到高的变化趋势。AgoGST-s1基因在各个发育阶段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幅度较小,而AgoGST-d1、AgoGST-d2的变化幅度较大。对比两种寄主专化型棉蚜相同龄期时的表达情况发现,黄瓜型棉蚜中GSTs基因的表达量在大部分龄期都高于棉花型棉蚜。【结论】AgoGST-s1、AgoGST-d1、AgoGST-d2基因表达量伴随棉蚜生长发育变化趋势明显,在不同寄主专化型棉蚜体内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可能与棉蚜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发育阶段 寄主专化型 表达谱
原文传递
Cry8E亚致死浓度对马铃薯甲虫解毒酶和保护酶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任羽 郭文超 +1 位作者 岳明翠 阿布都热合曼.吐尔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4-799,共6页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8E杀虫晶体蛋白对马铃薯甲虫具有中等毒性,用亚致死剂量9和7μg/m L的Cry8E分别饲喂2、3和4龄的马铃薯甲虫幼虫,然后测定羧酸酯酶(Car E)、乙酰胆碱酯酶(ACh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β...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8E杀虫晶体蛋白对马铃薯甲虫具有中等毒性,用亚致死剂量9和7μg/m L的Cry8E分别饲喂2、3和4龄的马铃薯甲虫幼虫,然后测定羧酸酯酶(Car E)、乙酰胆碱酯酶(ACh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β-羧酸酯酶的活性随Cry8E浓度的升高明显提高,随龄期增长活性降低,酶活性在浓度间和龄期间差异都极显著。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下降,2龄幼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明显升高,并且随龄期变化差异显著(P<0.01)。3龄幼虫体内的CAT酶活性随Cry8E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1)。本研究阐明了Cry8E对马铃薯甲虫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为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芽胞杆菌 马铃薯甲虫 羧酸酯酶 乙酰胆碱酯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过氧化氢酶
下载PDF
哈维氏弧菌GST核酸疫苗制备及其对斜带石斑鱼的免疫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海阳 黄郁葱 +3 位作者 丁燏 朱帆 简纪常 吴灶和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50-55,共6页
通过同源引物从致病性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ZJ0603基因组中克隆GST的开放阅读框(ORF),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GST。大量抽提重组质粒后,于背鳍基部肌肉注射重组质粒免疫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分析重组质粒的免疫效果... 通过同源引物从致病性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ZJ0603基因组中克隆GST的开放阅读框(ORF),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GST。大量抽提重组质粒后,于背鳍基部肌肉注射重组质粒免疫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分析重组质粒的免疫效果。通过核酸水平检测重组质粒在鱼体肝、肌肉、头肾和脾脏组织的分布;用ELISA法检测鱼体血清的抗体水平,用Western-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该序列全长615 bp;免疫7 d后,鱼体中均有质粒分布;斜带石斑鱼血清中产生抗GST的高效抗体(1∶4 096);相应的目的蛋白也在鱼体中成功表达。攻毒后,疫苗免疫保护率达80%,表明GST可作为防治哈维氏弧菌病有效候选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维氏弧菌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斜带石斑鱼 核酸疫苗
下载PDF
增效磷对昆虫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及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淦军 谭福杰 尤子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A04期39-44,共6页
增效磷(SV_1)对敌百虫在棉铃虫、粘虫、二化螟及小白鼠4种测试动物上均表现增效作用,增效比值为2~3.本试验用增效磷进行昆虫体壁或小白鼠口投处理,体内谷胱甘肽(GSH)含量在5小时后明显下降。离体状态下,二化螟6龄幼虫中肠谷胱甘肽转移... 增效磷(SV_1)对敌百虫在棉铃虫、粘虫、二化螟及小白鼠4种测试动物上均表现增效作用,增效比值为2~3.本试验用增效磷进行昆虫体壁或小白鼠口投处理,体内谷胱甘肽(GSH)含量在5小时后明显下降。离体状态下,二化螟6龄幼虫中肠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被增效磷抑制,当增效磷浓度为5.1×10^(-8)molL^(-1)时,抑制率可达68.3%。体内抑制试验表明,用 SV_1预处理5小时后,GST活性首先增大,以后慢慢降低,24小时后,又被抑制43.0%。初步认为,SV_1影响参与降解敌百虫的 GSH—GST 体系的作用,也是对敌百虫产生增效作用的一个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效磷 敌百虫 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转移酶
下载PDF
重组谷胱甘肽-S-转移酶-肝素酶Ⅰ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其性质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云康 高兴 +2 位作者 汪德健 王富军 赵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8-463,共6页
肝素酶Ⅰ(HeparinaseⅠ,HepⅠ)是一种多糖裂解酶,可特异性裂解硫酸肝素分子中糖苷键以制备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由于重组肝素酶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时极易形成包涵体,将肝素酶Ⅰ基因的N端融合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标签,在大肠杆菌中... 肝素酶Ⅰ(HeparinaseⅠ,HepⅠ)是一种多糖裂解酶,可特异性裂解硫酸肝素分子中糖苷键以制备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由于重组肝素酶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时极易形成包涵体,将肝素酶Ⅰ基因的N端融合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标签,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低温表达。结果显示,约90%的GST-HepⅠ融合蛋白以可溶性形式表达,表达的目标蛋白粗酶经过一步亲和纯化,比活为124.7 U/mg,纯化倍数达到366.7倍,酶活回收率为31.0%;结果表明Ca2+对重组GST-HepⅠ有很强的激活作用,GPC-HPLC结果显示重组GST-HepⅠ与天然肝素酶Ⅰ裂解图谱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黄杆菌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肝素酶Ⅰ 融合表达 亲和纯化
下载PDF
恩诺沙星对脊尾白虾APND、ECOD和GST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翟倩倩 李健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3-60,共8页
为研究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药物代谢酶对恩诺沙星的响应及其在恩诺沙星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作者以10、20和40 mg/kg恩诺沙星连续投喂脊尾白虾3 d,于投喂后的第1、2天以及停止投喂药物的第1、4、8、12、24、48、72、120小时... 为研究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药物代谢酶对恩诺沙星的响应及其在恩诺沙星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作者以10、20和40 mg/kg恩诺沙星连续投喂脊尾白虾3 d,于投喂后的第1、2天以及停止投喂药物的第1、4、8、12、24、48、72、120小时取样,测定了脊尾白虾肝胰腺、鳃和血清中的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minopyrine-N-demethylase,APND)、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7-ethoxycoumarinO-Deethylase,EC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恩诺沙星对脊尾白虾肝胰腺、鳃和血清中Ⅰ相药物代谢酶APND和ECOD活性均呈现显著抑制作用(P<0.05)。投喂药物后,APND和ECOD活性呈现先下降后逐渐上升趋势,3个剂量组酶活性均在最后一次给药后8 h达到最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恩诺沙星对各组织中Ⅱ相药物代谢酶GST活性呈现显著诱导作用(P<0.05),此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恩诺沙星对脊尾白虾APND、ECOD及GST活性的作用均呈现剂量依赖性。本研究表明,脊尾白虾Ⅰ相和Ⅱ相代谢酶均会对药物做出反应,可作为其养殖过程中药物代谢及适用性的指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恩诺沙星 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PND) 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ECOD)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下载PDF
慢性苯中毒者体内部分必需元素与GS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晓玲 杨文草 +1 位作者 万俊香 夏昭林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2-344,共3页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基因多态与慢性苯中毒患者血清中必需元素的关系。[方法]选择接触苯作业的慢性苯中毒工人为中毒组,接触苯而未发生苯中毒的工人为接触组,不接触任何工业毒物,环境及生活条件与前两组相匹配的健康人群为...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基因多态与慢性苯中毒患者血清中必需元素的关系。[方法]选择接触苯作业的慢性苯中毒工人为中毒组,接触苯而未发生苯中毒的工人为接触组,不接触任何工业毒物,环境及生活条件与前两组相匹配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以含有内对照(白蛋白)的PER检测GSTT1和GSTM1的基因多态性。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镁、铜、锌、铁、钙、锰、硒含量。[结果]中毒组和接触组血清镁、锰、硒均值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中毒组中GSTM1缺失型的比例明显高于接触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2%、25.0%和22.5%)o中毒组GSTM1 缺失型和GSTT1缺失型的血清镁、锰、硒均值都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镁、锰、硒3种元素可能参与了毒物代谢酶GST的合成和激活过程,推测这3种必需元素的减少导致了GST基因多态性的变化;个体对苯的敏感性或耐受性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与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苯中毒 必需元素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