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民俗与民族精神 被引量:9
1
作者 陈勤建 周晓霞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84-93,共10页
民俗是一国一民族固有的传承性生活文化的总和。是其最根本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群体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集体体现。要将我们的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熔铸成一体,引向深入,有必要对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的文化事项——民俗予以正确的认识与... 民俗是一国一民族固有的传承性生活文化的总和。是其最根本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群体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集体体现。要将我们的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熔铸成一体,引向深入,有必要对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的文化事项——民俗予以正确的认识与深层的把握。本文从分析民俗的文化属性入手,从三个层面揭示其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作者认为对于民俗,要有科学的分析,要对它重新全面地梳理,去粗取精,除芜存真,则是凝聚民心。重塑当代国民性,熔铸民族精神的一个有益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 文化遗产 精神文明
原文传递
再议“生生不息”是运河文化的根本精神 被引量:6
2
作者 谢光前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0-17,共8页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潮起涌动,运河在二千五百年间对中国历史变迁的深刻影响被广泛认知,其所承载的实用功能和文化价值被普通认同,由此凝练运河文化在漫长的时间之流和宏大的空间系列中所积淀的精神特质,就成为时代之必需。华夏五千年文明...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潮起涌动,运河在二千五百年间对中国历史变迁的深刻影响被广泛认知,其所承载的实用功能和文化价值被普通认同,由此凝练运河文化在漫长的时间之流和宏大的空间系列中所积淀的精神特质,就成为时代之必需。华夏五千年文明,运河二千五百年历史,虽然在漫长的历程中出现过曲折、困迫、艰难、坎坷,但迄今仍挺立于东方,文明形态依然熠熠生辉,在面向未来的征程中活力四射,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大运河承载着古代中国连接政治与经济两个中心的重任,几经淤塞却能够不屈再生,不仅成就了唐宋元明清几代盛世的辉煌,而且繁衍和滋润了无数可以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生生不息的精神蕴含着道法自然的智慧、百折不挠的斗志、创新包容的气度和汇通天下的理想。在当代,作为世界遗产、人类文明标志的大运河依然金帆犹在,川流不息!“千年运河”将为民生福址、文化自信、国家兴盛贡献新生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不息 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文化自信 根本精神
下载PDF
中英合同法有关情事变更原则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任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2期135-140,共6页
论述了英美法中的合同落空制度和我国民法、合同法中的情事变更原则的理论基础 ,介绍了三者的构成条件 ,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通过比较 ,分析了两大法系在情事变更问题上的异同 。
关键词 合同落空 情事变更 根本精神 基本原则
下载PDF
吾心自有光明月——阳明良知学简论 被引量:5
4
作者 吴光 《教育文化论坛》 2013年第3期1-4,共4页
阳明学在宋明理学谱系中固然属于心学阵营,但它和陆九渊心学乃至孟子心性之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良知学。良知学的基本理论结构,是以良知为德性本体论,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论,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论,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 阳明学在宋明理学谱系中固然属于心学阵营,但它和陆九渊心学乃至孟子心性之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良知学。良知学的基本理论结构,是以良知为德性本体论,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论,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论,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阳明学的根本精神,一是道德理想主义精神,二是人文精神,三是和而不同的精神,四是力行实践的精神,它对于导正当今社会的道德滑坡、良知泯灭等不良风气,提倡从民本到民主的政治改革,建设和谐社会,提倡"实干兴邦"等思想文化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良知学 根本精神 当代意义
下载PDF
新时代绍兴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戴大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30-35,共6页
"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样板。十五年来,绍兴始终坚持"枫桥经验"基本精神,不断践行、丰富和发展"枫桥经验",经济实力、城乡建设、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并从中得到"五个... "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样板。十五年来,绍兴始终坚持"枫桥经验"基本精神,不断践行、丰富和发展"枫桥经验",经济实力、城乡建设、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并从中得到"五个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启示。对进一步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出了理性思考,即在继续坚守走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的"枫桥经验"本质内涵的前提下,通过"五个牢牢把握",推动"枫桥经验"从乡村治理走向城乡治理,不断提升城乡治理现代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桥经验 基层社会治理 基本精神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传承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红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91-96,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内涵上说,它具有天人合一的根本指向、伦理道德的主体地位、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境界提升的人生追求等特点;蕴涵着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刚健自强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宽厚胸...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内涵上说,它具有天人合一的根本指向、伦理道德的主体地位、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境界提升的人生追求等特点;蕴涵着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刚健自强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宽厚胸怀、崇德重义的传统情操、贵公贱私的牺牲精神、尚中贵和的思维模式等基本精神。当前,应继承和弘扬这些精神,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主要特点 基本精神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精神与教学期待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九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第10期3-9,共7页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取向和主要变化,涵盖了新课标的基本精神,需要认真落实。增加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的吻合度,则需要加强对课标的整体理解,按照课改的教学思想组织教学,以基于标准的评价促进教学。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程标准修订 基本精神 教学期待
下载PDF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释
8
作者 方科平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101-102,105,共3页
孟子"知言"说的文学意义是从文学接受角度立论,被认为是一种接受美学。刘勰对孟子"知言"说进行了创造性转换,从创作立言角度提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理论命题。此命题必然隐含着一个逻辑前提,那就... 孟子"知言"说的文学意义是从文学接受角度立论,被认为是一种接受美学。刘勰对孟子"知言"说进行了创造性转换,从创作立言角度提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理论命题。此命题必然隐含着一个逻辑前提,那就是"心"、"言"、"文"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成为刘勰"搦笔论文"的理论基础。从此出发,刘勰提出了文章写作的根本原则。此外,该命题也表现了刘勰对立言者主体精神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逻辑前提 根本原则 主体精神
下载PDF
高校德育环境与校园基本建设
9
作者 李建恩 高进旗 《洛阳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103-106,共4页
校园基本建设是形成校园德育环境的硬条件,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大学生思想品德。高校校园基本建设要确立规划第一的观念,要充分体现园林特色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 高校 德育 校园建设 校园环境 以人为本 文化内涵 人文精神
下载PDF
关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全球化的几点思考
10
作者 于语和 刘顺峰 《政法学刊》 2013年第3期60-65,共6页
文化与法律文化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成文法典化、公法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根本特质,而儒家文化则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了固守、学习、迷信、融合等四个不同的演进阶段。面对全球化法律文化浪潮的冲击... 文化与法律文化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成文法典化、公法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根本特质,而儒家文化则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了固守、学习、迷信、融合等四个不同的演进阶段。面对全球化法律文化浪潮的冲击,当下我国应理性建构新的、顺应时代的、并具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色的新法律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法律文化 根本特质 精神内核 历史演进 全球化 理性重构
原文传递
从夏目漱石青少年时期论文看其基本精神结构的形成
11
作者 张小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99-105,共7页
在夏目漱石的《正成论》、《观菊花偶记》、《中学改良策》、《关于文坛平等主义代表者惠特曼的诗》等青少年时期的一些主要论文中,已经显示了漱石基本精神结构的主要特征:在汉文学中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思想占据其... 在夏目漱石的《正成论》、《观菊花偶记》、《中学改良策》、《关于文坛平等主义代表者惠特曼的诗》等青少年时期的一些主要论文中,已经显示了漱石基本精神结构的主要特征:在汉文学中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思想占据其主要精神领域的同时,汉文学中的"文"所赋予历来知识分子的对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和批判眼光也成为漱石日后保持部分独立精神的思想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目漱石 精神结构
下载PDF
一篇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12
作者 杨家卿 《焦作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4-6,共3页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代表” 基本精神 理论创新
下载PDF
认真领会与时俱进的基本精神
13
作者 胡德尊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6-8,共3页
与时俱进是理论创新,是复兴中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强音。基本精神是创新、发展、求是。
关键词 与时俱进 基本精神 创新 发展 求是
下载PDF
电子基础实验中创新环境的营造
14
作者 张洁 郭宇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5-17,共3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其独立思考应处于主导地位,而营造创新环境则是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本文通过电子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实例,对在基础实验教学中如何营造创新环境进行实践和探索,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基础实验 创新精神 环境 营造
下载PDF
中国行政基本法典的精神气质 被引量:100
15
作者 周佑勇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77,共17页
行政基本法典是推动中国行政法法典化的根基,必因其内在的体系化功能而承载着典范性、通则性、良善性和民族性的精神气质。典范性是行政法典编纂的总体气质,要求按照体系性思维构建行政法规范的统一秩序,并融入内在的价值精神,实现形体... 行政基本法典是推动中国行政法法典化的根基,必因其内在的体系化功能而承载着典范性、通则性、良善性和民族性的精神气质。典范性是行政法典编纂的总体气质,要求按照体系性思维构建行政法规范的统一秩序,并融入内在的价值精神,实现形体完备、实质融贯的体系化构造。通则性是行政法典编纂体例之典范,要求采取通则型的基本法典模式,能够为行政法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结构体系和开放的框架秩序。良善性是行政基本法典的价值内核,要求将良法善治的价值理念融入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条款及整个制度体系构建中,制定一部合乎“良法”标准的统一法典。民族性是行政基本法典的精神特质,要求其传承和形塑中华法治文明,体现和融入本土法治实践,回应和引领时代法治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基本法典 体系化 法典化 民族精神
原文传递
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被引量:36
16
作者 冯之浚 刘燕华 +2 位作者 方新 穆荣平 张伟 《科研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0,共10页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价值创造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创新驱动发展涉及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科学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社会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完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价值创造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创新驱动发展涉及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科学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社会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完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加速政府职能转变,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制度文化环境,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强化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形成全社会关心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发展局面,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 根本动力 创新生态 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
原文传递
民法体例中商法规则的编内与编外安排 被引量:9
17
作者 范健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6-134,共9页
民法规定私法领域的基本制度,商法在民法基本规则之上形成了独特的商法规范体系;同属私法的民法和商法存在互动衔接、互动交融。无论一国在立法体例上采取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在民法和商法具有统一适用规则的场合,作为提供基础制度的... 民法规定私法领域的基本制度,商法在民法基本规则之上形成了独特的商法规范体系;同属私法的民法和商法存在互动衔接、互动交融。无论一国在立法体例上采取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在民法和商法具有统一适用规则的场合,作为提供基础制度的民法基于法律的体系性,需要对民商法规则作出一体安排,即构成民法对商法规则的编内安排;在民法和商法不具有统一适用规则的场合,则需要在民法体例之外另行立法安排,即构成民法对商法规则的编外安排,商法典及大量商事单行法属此情形。因立法例的差异,民法与商法互动存有程度上的不同。民事立法编内安排商事规则应当以私法统一规则需求为前提基础,以具有法律适用意义为必要条件,以保持民法的"纯洁性"为核心。以该标准审视我国的《民法总则(草案)》,该草案对商事规则的安排存在"详略不当"的问题,需要及时修正以使民法为商事制度创新留有充分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总则 商法规则 民商分立 编内安排 编外按排
原文传递
论人民性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向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9-25,共7页
文艺的人民性问题的提出,是始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即作品中的普通民众的地位及作者对其所采取的态度。在社会主义之前的历史阶段上的文艺中,人民性的思想基础是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人民性的思想基础是历史唯... 文艺的人民性问题的提出,是始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即作品中的普通民众的地位及作者对其所采取的态度。在社会主义之前的历史阶段上的文艺中,人民性的思想基础是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人民性的思想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外古今的文艺史上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出发点,对于人民的奋斗精神、理想愿望表现了支持意向,对于普通民众的悲苦命运、不幸遭遇表现了同情态度,都是人民性的表现。在社会主义的人民文艺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与人民当家做主的历史地位相适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显现为新质的人民性,实现为与文艺的社会主义党性的一致性,是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性 社会主义文艺 创作导向 党性 伪人民性
下载PDF
论图书馆基本精神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建亮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0,共6页
特殊图书馆的精神与图书馆的特殊精神是不同的。前者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甚至不同类型图书馆的精神,后者是图书馆的基本精神,是对前者的抽象。而图书馆基本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甚至不同类型图书馆中必然表现为特殊图书馆的精... 特殊图书馆的精神与图书馆的特殊精神是不同的。前者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甚至不同类型图书馆的精神,后者是图书馆的基本精神,是对前者的抽象。而图书馆基本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甚至不同类型图书馆中必然表现为特殊图书馆的精神。文章提出藏书、征书、组织知识、甘当书童、平等服务等方面的图书馆基本精神并加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基本精神 图书馆特殊精神 图书馆
下载PDF
民法解释的民法性探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屈茂辉 于邦志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34-39,共6页
传统民法解释过分追求如何“解释”却忽视了“民法”二字。民法解释应从民法本身最基本的价值出发,并以此为解释的根本规则。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本身本质价值的集中体现,界定民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和外延并处理好其内部潜在的效力冲突是确... 传统民法解释过分追求如何“解释”却忽视了“民法”二字。民法解释应从民法本身最基本的价值出发,并以此为解释的根本规则。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本身本质价值的集中体现,界定民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和外延并处理好其内部潜在的效力冲突是确立合理的民法解释规则的必要前提。强调民法解释的民法性,以民法的本体价值指导民法解释,使其它技术性解释方法能在民法的价值范围内充分发挥作用,在准确解释的基础上合理地裁判案件,通过个案的公正坚定人们的法律信仰,展示法律的生命力,加快我们的法治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解释 民法基本原则 民法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