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2 ℃ Global Temperature Target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Long-TermGoal of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From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to the Paris Agreement 被引量:24
1
作者 Yun Gao Xiang Gao Xiaohua Zhang 《Engineering》 SCIE EI 2017年第2期272-278,共7页
The Paris Agreement proposed to keep the increase in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to well below 2 ℃ above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to pursue efforts to limit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to 1.5 ℃ above pre-industriallevel... The Paris Agreement proposed to keep the increase in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to well below 2 ℃ above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to pursue efforts to limit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to 1.5 ℃ above pre-industriallevels. It was thu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treaty to endow the 2 ℃ global temperature target with legal effect.The qualitative expression of the ultimate objective in Article 2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has now evolved into the numerical temperature rise target in Article 2 of theParis Agreement. Starting with the Second Assessment Report (SAR)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an important task for subsequent assessments has been to provid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to help determine the quantified long-term goal for UNFCCC negotiation. However, due to involvementin the value judgment within the scope of non-scientific assessment, the IPCC has never scientifically af-firmed the unacceptable extent of global temperature rise. The setting of the long-term goal for addressingclimate change has been a long process, and the 2 ℃ global temperature target is the political consensus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assess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long-term global goal for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scientific assessment, negotiation processes, and global low-carbon development, from aspects of the origin of the target, the series of assessments carried out by the 1PCCfocusing on Article 2 of the UNFCCC,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global temperature goal at the political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ln 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Long-term GOAL Critical vulnerability Intuitive building
下载PDF
论框架公约——以国际环境条约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小平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2007年第4期90-99,共10页
本文以国际环境条约为例,介绍了框架公约的发展历程,集中讨论了框架公约方法的优缺点,指出框架公约的实质是协调国际立法中的政治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框架公约不仅是国际法在形式上的创新,同时也包含了在条约法上新的表达同意的方式,... 本文以国际环境条约为例,介绍了框架公约的发展历程,集中讨论了框架公约方法的优缺点,指出框架公约的实质是协调国际立法中的政治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框架公约不仅是国际法在形式上的创新,同时也包含了在条约法上新的表达同意的方式,由此引发了在国际法中主权、效率与合法性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公约 多边环境条约 条约法 环境外交
原文传递
城市浅埋隧道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勇 胡学兵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444-448,共5页
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全地面结构物,采用隧道方案的也越来越多。城市隧道最显著的特征是浅埋、地面结构物复杂、围岩差。文中结合厦门市机场路一期工程梧村山隧道的莲前西路下穿道这一具体工程,在分析现有城... 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全地面结构物,采用隧道方案的也越来越多。城市隧道最显著的特征是浅埋、地面结构物复杂、围岩差。文中结合厦门市机场路一期工程梧村山隧道的莲前西路下穿道这一具体工程,在分析现有城市浅埋隧道施工方案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施工步骤和支护参数,结合有限元分析计算,验证展线明挖方案和管幕暗挖两种方案都是合理可行的,考虑到投资和施工风险,最终决定采用展线明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 框架 管幕 暗挖 明挖
下载PDF
全球供应链治理视角下跨国公司人权尽责的法律规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卓伦 《人权法学》 2022年第4期125-148,161,162,共26页
供应链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使公司社会责任问题日趋复杂,并逐渐成为全球供应链治理的重要内容。全球供应链治理为优化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治理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合作治理与混合治理的方式应对当前治理差距。通过该理论可以发现,当前世界范围... 供应链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使公司社会责任问题日趋复杂,并逐渐成为全球供应链治理的重要内容。全球供应链治理为优化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治理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合作治理与混合治理的方式应对当前治理差距。通过该理论可以发现,当前世界范围内以强制性人权尽责为核心的法律规制实践基本符合供应链治理的核心要求,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瑕疵。在“工商业与人权条约”进程缓慢、规制跨国公司及供应链商业活动迫在眉睫、人权尽责立法逐渐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背景下,以制定框架公约的方式推进全球供应链中跨国公司人权尽责的法律规制具有可欲性与可行性。法理依据、国家义务、强制性人权尽责、专职协调机构、冲突解决办法与供应商的救济是该框架的核心内容。我国是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国家,政府与工商业界应进一步关注强制性人权尽责的国际发展,通过建设性参与工商业与人权国际框架公约、加强国内企业实施人权尽责等方式充分应对日益显现的“强制性人权尽责主流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社会责任 供应链治理 强制性人权尽责 框架公约 工商业人权条约
下载PDF
从国际环境问题看软法与硬法的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伟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70-72,共3页
全球气候的变化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联合国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并陆续通过了多个相关的国际公约、议定书、协定以及宣言等.在整个国际环境问题的协商、谈判和相关立法的过程中,硬法与软法都... 全球气候的变化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联合国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并陆续通过了多个相关的国际公约、议定书、协定以及宣言等.在整个国际环境问题的协商、谈判和相关立法的过程中,硬法与软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详细分析了在全球气候问题的处理中软法与硬法的关系之后强调指出:软法与硬法相结合是有效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恰当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环境问题 国际环境法 框架公约 硬法与软法共治
下载PDF
Operationalizing Cultural Autonomy in International Law as a Form of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6
作者 Janos Fiala-Butor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19年第10期441-463,共23页
According to most commentators,cultural autonomy is not a right recognized by positive international law.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ore elements of cultural autonomy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right to effective parti... According to most commentators,cultural autonomy is not a right recognized by positive international law.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ore elements of cultural autonomy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right to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guaranteed by Article 15 of th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Minorities(FCNM).The existing standards developed by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the Framework Convention are rather vague,and fail to regulate several issues important for effective participation.This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wording of the Convention,but by the Committee’s choice to provide states with a very wide margin of appreciation.To fill in the gaps in the Committee’s jurisprudence,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case study of a recently adopted law on support for minority cultures in Slovakia.By using a qualitative-substantive approach,it specifies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autonomy by defining its purpose,as well a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it can be achieved.Applying the Committee’s general criteria to the specific problems raised by the Slovak law,the article establishes the core positive law requirements vis-à-vis the right to cultural autonomy.In closing,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ommittee should adopt detailed standards,similar to those proposed in the text,in order to enforce the right to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in practice.Operationalizing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leads in substance to the enforcement of the right to cultural autonomy,which is a developed form of the for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ONAL MINORITIES minority rights culture CULTURAL AUTONOMY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 framework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MINORITIES (FCNM)
下载PDF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中的焦点问题 被引量:52
7
作者 于贵瑞 牛栋 王秋凤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16,共7页
大气中CO2 等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升高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食物和水资源的安全、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等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为了通过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来遏止或制止地球变暖的进程 ,在世界各国的政治努力下 ,已... 大气中CO2 等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升高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食物和水资源的安全、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等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为了通过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来遏止或制止地球变暖的进程 ,在世界各国的政治努力下 ,已经缔约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尽管就《公约》和《议定书》的具体实施细则还没有达成协议 ,但它标志着地球村的人们已经迈出了保护全球环境的重要一步。该文在回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进程和争论中的焦点问题的基础上 ,指出了我国为履行国际义务和保护国家利益亟需开展综合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必要的知识与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谈判 焦点问题 气候变暖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碳平衡
下载PDF
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发展:从温室效应理论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被引量:18
8
作者 杜志华 杜群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5-149,共5页
本文考察了温室效应理论对缔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决定性影响 ,并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本法律原则 (规则 )及其对国际环境立法的贡献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国际法 温室效应理论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
下载PDF
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的缺陷及其对策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兴 刘最跃 《时代法学》 2006年第2期68-74,共7页
我国气候变化立法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的实施。目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大国际环境问题。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战略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应对气候... 我国气候变化立法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的实施。目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大国际环境问题。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战略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举措。我国应当按照《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法律要求,健全和完善气候变化立法以进一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问题 气候变化立法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京都议定书》
下载PDF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历程及主要经济体的态度与政策 被引量:14
10
作者 董敏杰 李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21,共9页
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联合国设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召开了十五次国际气候变化大会,取得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与"巴厘岛路线图"等重要成果,确定了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义务... 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联合国设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召开了十五次国际气候变化大会,取得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与"巴厘岛路线图"等重要成果,确定了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义务,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确立了基本框架。国际社会已准备就《京都议定书》以后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进行谈判,各国官方机构、学术机构与学者围绕减排义务的类型、区别对待与责任分担,提出了多种方案。发达经济体是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合作的主要参与者。美国的气候政策出现了重大转变,奥巴马总统将气候变化政策作为重点政策领域之一;欧盟与日本则一直积极推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发展中经济体也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合作,如印度已制订了《气候变化国家行动方案》。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不需承担气体排放减少量化任务,但仍积极参与这一历史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国际谈判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京都议定书
下载PDF
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机制路径探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瑞萍 杨肃昌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8-142,共5页
林业碳汇交易的首要问题是确立碳排放权,林业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应兼顾公平与效率;林业碳汇交易的重心是国内林业碳交易市场,要注重与清洁发展机制的协调,通过明晰林业碳汇产权、确定交易价格、明确交易的利益分配、确立交易主体客体和... 林业碳汇交易的首要问题是确立碳排放权,林业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应兼顾公平与效率;林业碳汇交易的重心是国内林业碳交易市场,要注重与清洁发展机制的协调,通过明晰林业碳汇产权、确定交易价格、明确交易的利益分配、确立交易主体客体和第三方,拓展林业碳汇融资渠道,建立林业碳贸易机制,开征"碳税"等方式,实现林业碳汇交易的市场机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京都议定书》 林业碳汇 碳排放权 清洁发展机制
下载PDF
不能孤立存在的社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防冻剂的“CGIs”与“遗产社区” 被引量:13
12
作者 马克.雅各布 唐璐璐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12-23,共12页
本文明确了"社区""群体"和"个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15条)的三重奏常常被简化为"社区"的这一现状并试图矫正。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可以使用首字母缩略词"... 本文明确了"社区""群体"和"个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15条)的三重奏常常被简化为"社区"的这一现状并试图矫正。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可以使用首字母缩略词"CGIs",或者强调群体和网络的重要性,甚至调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工具。但如果这种简化情况不能避免,则可以利用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没有定义"社区"这一点,用"遗产社区"(欧洲委员会2005年《文化遗产社会价值框架公约》第2条)的概念替代"社区"——尤其是在引入了人与组织的网络这一观念的佛兰德政策变体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式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Is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鲁公约 遗产社区 行动者网络理论
原文传递
中国控烟策略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3
13
作者 梁晓峰 《预防医学》 2022年第5期433-434,共2页
我国2003年11月签署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2005年10月批准,2006年1月正式生效。《公约》生效以来,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的现在吸烟率有所下降,2018年为26.6%,但控烟工作成效微弱。
关键词 烟草控制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法规
原文传递
《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框架公约》评述 被引量:9
14
作者 廖敏文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17,共8页
《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将少数民族保护作为人权保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区域性多边条约。它产生于东欧剧变后 ,保护少数民族权利日显其对欧洲大陆的稳定、民主、安全与和平的重要性的背景下... 《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将少数民族保护作为人权保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区域性多边条约。它产生于东欧剧变后 ,保护少数民族权利日显其对欧洲大陆的稳定、民主、安全与和平的重要性的背景下。它在《欧洲人权公约》的基础上 ,不仅明确赋予和承认了“属于少数民族的人”应享有的广泛权利 ,而且规定了缔约国在限制其可能对少数民族的利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行为、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的地位、保护和发展“属于少数民族的人”的权利方面的国家义务 ,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少数民族 《框架公约》 权利结构 人权 权利保护
原文传递
塑造全球治理议程:国际组织自主性的行动逻辑——以UNFCCC秘书处为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周逸江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8-154,8,共28页
国际组织是参与全球治理的关键行为体,理解国际组织自主性是分析国际组织如何影响全球治理议程的核心,而平衡国家中心与国际组织中心两种视角是全面认识国际组织官僚机构在全球政策议程中自主性与影响力的起点。缔约方集体对国际组织官... 国际组织是参与全球治理的关键行为体,理解国际组织自主性是分析国际组织如何影响全球治理议程的核心,而平衡国家中心与国际组织中心两种视角是全面认识国际组织官僚机构在全球政策议程中自主性与影响力的起点。缔约方集体对国际组织官僚机构的授权是国际组织官僚机构权威的基石,授予性权威是其自主性行为的首要合法性来源。缔约方集体授权有力地塑造了国际组织官僚机构的自主性行动路径。对于所涉问题领域单一的条约秘书处,缔约方集体授权相对清晰具体,监督成本较低,因此,条约秘书处自主性行动范围的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缔约方集体对其任务授权的增加。同时,授权特点进一步塑造了条约秘书处寻求以间接方式影响政策结果的自主性行动逻辑。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提出了基于组织授权的国际组织自主性分析视角,并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为例,认为其自主性行动范围的扩张并非其自主性显著提升的表现,而是依赖于缔约方集体的任务授权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作为知识中介人、谈判辅助者和行动协调者对气候治理政策结果施加影响的行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组织自主性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秘书处 授权 全球气候治理 非国家行为体
原文传递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适应谈判历程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敏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互补性策略,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的谈判中,适应在很长一段时期都处于减缓的从属地位。《公约》20多年的适应谈判进程可划为早期缓慢发展、科学和技术讨论、适应与减缓并重、增强适...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互补性策略,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的谈判中,适应在很长一段时期都处于减缓的从属地位。《公约》20多年的适应谈判进程可划为早期缓慢发展、科学和技术讨论、适应与减缓并重、增强适应行动和全面适应行动5个阶段,呈现出由无到有、重要性不断增强的特点。这一特点反映了全球对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及适应气候变化挑战的不断增强。未来适应谈判将聚焦于如何通过《公约》现有机制增强行动及如何增加适应资金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适应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坎昆适应框架 巴黎协定 气候谈判 适应
下载PDF
全面无烟是全民健康的保障 被引量:12
17
作者 姜垣 刘黎香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5-566,共2页
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生效11年后,在全球和中国都取得了进展,控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控烟取得进步的保障。本文介绍不同控烟政策在不同国家的效果以及中国公共场所禁烟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在中国只有全面无烟才能实现全民健康。
关键词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公共场所禁烟 健康中国
原文传递
论《京都议定书》对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兴 《时代法学》 2005年第3期103-109,共7页
《京都议定书》是国际社会在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法文件。《京都议定书》对国际政治将产生如下影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推动欧盟一体化的进程... 《京都议定书》是国际社会在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法文件。《京都议定书》对国际政治将产生如下影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推动欧盟一体化的进程,并进一步提升欧盟的国际政治地位;发展中国家阵营内部呈现出进一步分化的趋势。《京都议定书》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各国总体的经济福利产生影响;《京都议定书》产生的“碳泄漏”问题可能使得缔约国在竞争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影响;《京都议定书》将推动能源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推动低碳技术和高能效技术的创新与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国际经济 国际政治 潜在影响 发展中国家 全球气候变暖 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中大国 欧盟一体化 国际社会 政治地位 经济福利 主要表现 能源技术 国际法 合作方 竞争力 缔约国 资本流 内部 各国
下载PDF
论全球气候变化政策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巧生 成金华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4-20,共7页
本文首先就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经济学特征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随后剖析了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国际谈判过程,最后,分析了中国气候变化政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碳税不能有效解决中国的碳减排问题,中国参与战略的立足点必须放在维护国家的... 本文首先就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经济学特征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随后剖析了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国际谈判过程,最后,分析了中国气候变化政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碳税不能有效解决中国的碳减排问题,中国参与战略的立足点必须放在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上,争取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京都议定书 全球气候变化政策 碳减排问题 碳税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公约》下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挑战和展望 被引量:9
20
作者 耿宜佳 李子圆 田瑜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0,共9页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领域。本文梳理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议题的发展脉络,分析了保护形势的变化,认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无论是在工作领域还是在战略目标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工作领域方面,从最初仅关...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领域。本文梳理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议题的发展脉络,分析了保护形势的变化,认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无论是在工作领域还是在战略目标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工作领域方面,从最初仅关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逐渐拓展到识别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以及探讨解决这些威胁因素的工具和方法上。战略目标方面,从保护10%的海洋目标提升到至少保护30%的海洋区域。特别是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这一热点问题也纳入到议题的讨论范畴。结合科学研究文献和国际进程评估报告对相关议题进展进行了评估,认为在工作领域上,目前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议题更侧重减少海洋生物多样性威胁,在工具和方法上较为欠缺。在战略目标上,不仅要实现30%的数量目标,还需要考虑科学地保护规划和利用。在处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问题上,需要明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作用。通过对议题的梳理和评估,识别出目前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1)各国政府及利益攸关方政治意愿和行动力不强;(2)全球海洋受保护区域面积不足,保护成效较低;(3)资金来源不够;(4)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合作不足。基于此,建议未来在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时考虑加强海洋保护政策的制定;增加海洋保护区面积,提高保护成效;强化资源调动和能力建设;并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多边协定之间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公约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海洋保护区域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