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方牧草产业发展基础、前景与建议 被引量:52
1
作者 王国刚 王明利 +2 位作者 王济民 杨春 汪武静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14-2121,共8页
牧草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快发展牧草产业,是减轻饲料粮对粮食安全压力的有效途径。鉴于我国北方地区牧草生产压力大,基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育种与推广成效、发展规模与模式等视角,探讨了南方地区牧草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及其前... 牧草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快发展牧草产业,是减轻饲料粮对粮食安全压力的有效途径。鉴于我国北方地区牧草生产压力大,基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育种与推广成效、发展规模与模式等视角,探讨了南方地区牧草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及其前景与效益。研究表明,南方地区牧草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优质品种育种与推广成效显著,牧草种植初具规模,探索形成了适宜区域特点的种植模式;草商品市场需求强劲,南方地区发展牧草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社会经济效应;但也面临着土地不平、技术不高、政策不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新时期亟需制定牧草种植补贴政策,完善生产经营体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实施优质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工程、草地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等一揽子重大工程项目,支撑南方牧草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产业 粮食 饲料粮 草山草坡
下载PDF
取食对寄生蜂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宋南 罗梅浩 原国辉 《昆虫天敌》 CSCD 2006年第3期132-138,共7页
寄生蜂是调节昆虫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对寄主害虫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寄生蜂摄入的营养、寄生蜂的寿命和生殖力以及其对寄主的搜寻效率等。寄生蜂的营养主要来源于幼蜂体内营养积累和成蜂取食两个途径。其中成蜂取食又包括取食... 寄生蜂是调节昆虫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对寄主害虫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寄生蜂摄入的营养、寄生蜂的寿命和生殖力以及其对寄主的搜寻效率等。寄生蜂的营养主要来源于幼蜂体内营养积累和成蜂取食两个途径。其中成蜂取食又包括取食寄主和取食非寄主食物两个方面。某些种类的成蜂通过取食寄主来获得生存和生殖所需的营养,但是大部分成蜂需要取食糖类来作为其主要能源,而且糖类对寄生蜂的生存和生殖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寄生蜂的食物来源、食物营养在寄生蜂体内的分配、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寄生蜂的影响以及寄生蜂在寄主搜寻和非寄主食物搜寻之间的权衡,以期为寄生蜂的饲养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蜂 食物来源 营养分配 食物搜寻 寄主搜寻 权衡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羊茅镉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茵 孔凡美 +1 位作者 冯固 李晓林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22-1127,共6页
采用盆栽方法模拟土壤Cd污染状况,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羊茅生长及对Cd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加Cd15~50mg·kg-1对菌根侵染率无显著影响;在不加Cd的土壤中,接种菌根真菌有助于Cd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运输;在Cd污染土壤... 采用盆栽方法模拟土壤Cd污染状况,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羊茅生长及对Cd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加Cd15~50mg·kg-1对菌根侵染率无显著影响;在不加Cd的土壤中,接种菌根真菌有助于Cd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运输;在Cd污染土壤中,接种菌根真菌并未明显改善紫羊茅的磷营养状况,并且也没有明显增加紫羊茅的生物量,但是地上部的Cd浓度和吸收量均显著低于不接种的处理,其原因是菌根真菌强化了Cd在紫羊茅根系的固持作用,减少Cd在地上部的分配比例,从而降低了紫羊茅地上部对Cd的积累.试验还观察到,不同菌根真菌对紫羊茅吸Cd量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Glomusintraradices在Cd污染的土壤中对Cd吸收的抑制效应大于Glomousmosseae.这些结果一方面说明菌根真菌侵染是紫羊茅地上部Cd含量减少的直接原因,同时也反映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作为污染物由土壤环境进入食物链系统的门户之一的丛枝菌根真菌在调节生态系统中重金属Cd的生物循环、减轻重金属Cd对食物链的污染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羊茅 地上部 丛枝菌根真菌 土壤 接种 磷营养 菌根侵染率 影响 CD15 观察
下载PDF
沿淮洼地农业结构优化理论探讨及其对秸秆饲用、牧草生产与粮食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夏伦志 徐义流 +3 位作者 张长青 肖扬书 阎晓明 张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8-226,共9页
为提高沿淮洼地农业经济与生态效益,探讨农业结构优化评价标准与量化指标。首先对沿淮洼地农业生态条件、农牧业结构及其相互链接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用单位耕地年产可消化生物量(DBYHY)作为评价标准,论述以其优化种养结构,促进秸秆饲... 为提高沿淮洼地农业经济与生态效益,探讨农业结构优化评价标准与量化指标。首先对沿淮洼地农业生态条件、农牧业结构及其相互链接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用单位耕地年产可消化生物量(DBYHY)作为评价标准,论述以其优化种养结构,促进秸秆饲用化、牧草与饲料作物生产以及评价粮食安全的科学性。探讨以总消化养分校对值(TDNc)作为筛选、建立DBYHY生产模型的量化指标,得出在沿淮洼地不同种植模式下TDNc数值排序为:水花生>稻-黑麦草轮播>紫花苜蓿单播>2/5黑麦草+3/5苜蓿混播>稻-麦轮播>稻-油轮播>玉米-油轮播;一季的花生>水稻>油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淮洼地 秸秆饲用 牧草生产 粮食安全 单位耕地年产可消化生物量 总消化养分校对值
下载PDF
农区种草是改进农业系统、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步骤 被引量:93
5
作者 任继周 林慧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9,共9页
从耕地、粮食与人口关系分析,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其中人的口粮中长期预测不过2亿t,我国自给无虑,而饲料等非口粮用粮达5亿t,现有耕地农业系统难以承担。而国际粮食市场容量不足,价格波动过大,不可依赖。数量巨大的饲料用粮需求... 从耕地、粮食与人口关系分析,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其中人的口粮中长期预测不过2亿t,我国自给无虑,而饲料等非口粮用粮达5亿t,现有耕地农业系统难以承担。而国际粮食市场容量不足,价格波动过大,不可依赖。数量巨大的饲料用粮需求是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真正严重的威胁。中国未来粮食安全必须向动植物产品并重型食物结构转变,进行新的食物生产与消费结构的调整是面对国际粮荒的长期战略。农区草业是将牧草引入传统耕地农业,在保证谷物生产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资源,在大幅度提高第一性生产的生产效率的同时,又为第二性生产提供优质、充足、廉价的饲料资源,以先进养殖业,提高饲料报酬率,提高草食型畜禽等节粮产品的比重,以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充分发展而不加重谷物生产负担。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无可替代。我国农区尚有4 968.5万hm2的土地资源发展农区草业,发展空间巨大。发展农区草业将酝酿一次对耕地农业的革命,不仅为改进农业系统提供最初的动力,而且可发掘农区草地资源,解放巨大食物资源潜力,实现人-畜分粮,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区种草 草业 粮食安全 食物结构
下载PDF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4
6
作者 袁旭 张立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25-30,共6页
玉米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丰年喂畜、歉年转粮的作用。在玉米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国情,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积极发展食品工业,稳步发展现代玉米加工业,重视玉米秸秆的科学利用,搞好玉米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玉... 玉米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丰年喂畜、歉年转粮的作用。在玉米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国情,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积极发展食品工业,稳步发展现代玉米加工业,重视玉米秸秆的科学利用,搞好玉米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玉米产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生产 饲料加工 食品加工 综合利用 秸秆利用 产业化发展
下载PDF
基于SWOT模型的山东省牧草产业发展战略 被引量:17
7
作者 江帆 赵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388-2395,共8页
"粮改饲"政策旨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解决粮食安全、农业污染等问题。本研究介绍了山东省牧草产业发展现状,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山东发展牧草产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W)、机遇(opportunities... "粮改饲"政策旨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解决粮食安全、农业污染等问题。本研究介绍了山东省牧草产业发展现状,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山东发展牧草产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W)、机遇(opportunities,O)、威胁(threats,T),并将以4项要素交叉分析得出了SO、WO、ST、WT战略,分析得出SO战略是当前山东牧草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即充分利用政策机遇发挥自然条件优势,选择土质资源、畜牧产业优势突出的地区,例如黄河三角洲地区,建立"粮改饲"试点基地,并针对四项战略的实施在试点基地建设、完善技术规程、政策宣传、产业融资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牧草产业 SWOT模型 产业战略 粮改饲 粮食安全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广西的桑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考 被引量:9
8
作者 祁广军 乐波灵 +2 位作者 韦伟 朱方容 虞崇江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15-1119,共5页
蚕桑产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优势特色的新兴产业,其中以饲料用桑、药食用桑、生态桑等桑树资源多用途开发利用为代表的桑产业方兴未艾,在广西的蚕桑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广西的桑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蚕桑产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优势特色的新兴产业,其中以饲料用桑、药食用桑、生态桑等桑树资源多用途开发利用为代表的桑产业方兴未艾,在广西的蚕桑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广西的桑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加强基础研究、建立研发示范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交流合作与人才引进、扩大舆论宣传等进一步促进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产业 饲料用途 药食用途 生态修复 发展对策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对黄海6种主要饵料鱼类的质量分析评价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忠义 林群 +2 位作者 戴芳群 张波 金显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68,共5页
根据黄海6种饵料鱼类的碳氮比、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碳含量及非水分含量5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质量排序。结果表明,依代表生物基本能量的第1主成分,6种鱼的质量顺序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凤鲚Coilia mystus、黄鲫Seti... 根据黄海6种饵料鱼类的碳氮比、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碳含量及非水分含量5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质量排序。结果表明,依代表生物基本能量的第1主成分,6种鱼的质量顺序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凤鲚Coilia mystus、黄鲫Setipinna taty、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细条天竺鲷Apogonichthys lineatus和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niveatus;依代表营养价值的第2主成分,6种鱼的质量顺序为黄鲫、凤鲚、黑鳃梅童鱼、赤鼻棱鳀、鳀和细条天竺鲷;营养质量的综合排序为凤鲚、黄鲫、鳀、赤鼻棱鳀、细条天竺鲷和黑鳃梅童鱼。结果表明,单一营养质量指标或同类营养质量指标都不能完全代表整个饵料鱼类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黄海 饵料鱼类 营养质量
下载PDF
开辟优质资源,促进畜牧业经济发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嘉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06-109,共4页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养殖户丰产增收的经济问题,而且事关食品安全和环保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消费者对动物源食品的需求已经从以前对量的需求过渡为现如今对质的...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养殖户丰产增收的经济问题,而且事关食品安全和环保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消费者对动物源食品的需求已经从以前对量的需求过渡为现如今对质的需求,这也是食品安全和环保问题备受社会关注的原因。所以,要想促进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注重对优质牧草和饲料的开发利用,在源头上保证动物源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本文主要从畜牧业经济的角度阐述优质牧草和饲料的重要作用,并针对饲养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更好的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牧草 优质饲料 畜牧业经济 食品安全
下载PDF
“三料”转化与生态农业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代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饲料、肥料、燃料作为能流、物流的主要形态和通道,影响着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文用源、流、库的关系和数据资料,分析了“三料”转化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如何提高其转化效率,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路线。秸秆资...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饲料、肥料、燃料作为能流、物流的主要形态和通道,影响着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文用源、流、库的关系和数据资料,分析了“三料”转化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如何提高其转化效率,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路线。秸秆资源和腐食食物链的开发是技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 肥料 燃料 能量转化 生态农业
下载PDF
新型饲草开发利用的基础生物学问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丽雯 卢蕊 +2 位作者 范吉标 胡龙兴 陈良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6-836,共11页
饲草是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基石。然而,现阶段由于饲草品种匮乏以及饲草种植结构单一引起的饲草短缺已成为饲草产业的一大瓶颈问题。因此,在大力发展传统优质饲草的基础上,亟须挖掘新型饲草的生产潜力。新型饲草是指在产量、营养品质、适... 饲草是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基石。然而,现阶段由于饲草品种匮乏以及饲草种植结构单一引起的饲草短缺已成为饲草产业的一大瓶颈问题。因此,在大力发展传统优质饲草的基础上,亟须挖掘新型饲草的生产潜力。新型饲草是指在产量、营养品质、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单方面或多方面较传统饲草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饲用价值才被开发利用的饲草。该文以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藜麦(Chenopodium quinoa)、饲用油菜(Brassica napus)、籽粒苋、田菁(Sesbaniacannabina)和野大豆(Glycinesoja)等为主要对象,系统梳理了新型饲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探讨了新型饲草育种中存在的重要基础生物学问题,并提出了推动新型饲草产业健康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促进新型饲草的种业创新和饲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大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饲草 分子设计育种 基础生物学问题 粮食安全
原文传递
加强饲草基础生物学研究,保障饲草种业与国家大粮食安全 被引量:3
13
作者 景海春 王台 +2 位作者 林荣呈 曹晓风 种康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9-724,共6页
现代科技刚刚进入草牧业领域,“投入少、产出低、平台差”制约了我国饲草育种与产业化发展。尽管目前草牧业蓄势待发,但科技创新不足难以保障我国大粮食安全;且我国开展饲草育种研究的机构和团队屈指可数。为此,我们组织了“饲草生物学... 现代科技刚刚进入草牧业领域,“投入少、产出低、平台差”制约了我国饲草育种与产业化发展。尽管目前草牧业蓄势待发,但科技创新不足难以保障我国大粮食安全;且我国开展饲草育种研究的机构和团队屈指可数。为此,我们组织了“饲草生物学”专辑,旨在推动各界关注饲草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发展和国家饲草种业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 种业 生物学 草牧业 大粮食
原文传递
野化培训大熊猫的采食动态及食物利用率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浩 刘斌 +10 位作者 罗瑜 杨杰 张贵权 魏荣平 黄炎 周小平 汤纯香 李德生 王鹏彦 张和民 张玲 《野生动物》 2011年第4期186-190,共5页
2003年7月~2004年9月,我们对大熊猫"祥祥"在野化培训阶段的体重、粪便量、采食部位等数据进行了收集,通过消化率估算了采食量,用丢弃竹子重量估算了竹子利用率,并结合采食变化规律分析了"祥祥"的采食策略。结果表... 2003年7月~2004年9月,我们对大熊猫"祥祥"在野化培训阶段的体重、粪便量、采食部位等数据进行了收集,通过消化率估算了采食量,用丢弃竹子重量估算了竹子利用率,并结合采食变化规律分析了"祥祥"的采食策略。结果表明,经过1a多时间的野化培训,"祥祥"的体重从最初的62.2kg增加到68.2kg。但由于对野外环境的不适应和精饲料供给量的减少,体重曾有所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体重与粪便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R=0.186,P>0.05)。通过方差分析表明,"祥祥"的采食量比放归前期有明显增加(P<0.01),比同时期的圈养个体采食量也有明显增加(P<0.01);对竹子不同部位的选择可以明显地分为秆期、叶期和笋期,这与野生大熊猫的采食策略相似。大熊猫"祥祥"初步具备了野外生存的基础,与之相关的饲养管理方式为今后的野化培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野化培训 采食 食物利用率
下载PDF
提高中国粮食安全方法探究──基于深根豆科牧草的利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泓杉 林年丰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15期100-106,共7页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仅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0%,却必须保障世界22%人口的温饱,粮食供应十分紧张,粮食安全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为缓解粮食供应压力,以蛋白牧草代替粮食。试用黄花草木樨进行栽培,通过测得其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和多...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仅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0%,却必须保障世界22%人口的温饱,粮食供应十分紧张,粮食安全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为缓解粮食供应压力,以蛋白牧草代替粮食。试用黄花草木樨进行栽培,通过测得其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和多糖含量与粮食营养含量进行当量计算,同时将进行栽种试验的初期和末期的土壤采样,对比两次测得的土壤理化特征值。测得结果如下:黄花草木樨粗蛋白质含量达到鲜重的17.5%,且营养配比合理,可以替代粮食作物,替代率可达35%左右;另外,栽培黄花草木樨的退化土壤的盐、碱含量、pH值和钠离子交换率明显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明显升高。基于此,开发蛋白质牧草可提高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并且对其栽种的土壤环境并无毒害污染且具有明显的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草木樨 盐碱土的生物改良 蛋白质牧草饲料 粮食安全
下载PDF
曲江县种草养牛的绿色食品生产环境条件初探
16
作者 丁明懋 周国逸 +4 位作者 张德强 温达志 罗仲良 李德明 黄得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7-21,共5页
简述了在曲江县的气候条件下的牧草试种情况及适于在该县种植的一些牧草品种.并对曲江县的大气、水、土壤三方面的环境质量及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环境条件 牧草 绿色食品生产
下载PDF
华南地区典型生境中红火蚁觅食行为及工蚁召集规律 被引量:33
17
作者 许益镌 陆永跃 +1 位作者 曾玲 梁广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55-861,共7页
观察研究了华南地区几种典型生境中红火蚁对不同类型食物的觅食行为和工蚁召集动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红火蚁觅食行为存在搜寻、召集及搬运等主要过程。不同生境中红火蚁对食物的搜寻时间存在一定差异,荔枝园中搜寻时间明显长于其它生境... 观察研究了华南地区几种典型生境中红火蚁对不同类型食物的觅食行为和工蚁召集动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红火蚁觅食行为存在搜寻、召集及搬运等主要过程。不同生境中红火蚁对食物的搜寻时间存在一定差异,荔枝园中搜寻时间明显长于其它生境;荔枝园、荒地、路边生境中红火蚁对蜂蜜的搜寻时间明显长于其它几种食物;同一生境中红火蚁对不同重量的同种食物搜寻时间无明显变化。发现食物后召集的工蚁数量随着时间延长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对于较大的食物一般30min左右召集的工蚁数量达到最大,之后趋于稳定并逐渐减少,而对于可以直接搬动的食物发现后15min左右群体召集数量达到最大并很快将其搬走。召集工蚁数量与发现后时间的关系符合二次非线性方程,建立了火腿肠、花生油和蜂蜜等食物上红火蚁工蚁召集数量与发现时间的关系模型,分别为Na=4183.91e^-0.0327T-4231.48e^-0.0346T,Na=3253.78e^-0.0233T-3314.59e^-0.0271T,Na=117.97e^-0.0131T-163.93e^-0.0808T。对于不同食物红火蚁发现后召集的最大工蚁数量间有明显差异,其中花生油上最大,平均为176.3头,火腿肠上次之,为90.4头,蜂蜜上最少,为68.0头。对于不同重量的同种食物,工蚁的召集动态规律较为一致,发现食物后25-30min左右工蚁的召集数量均达到最大值,之后缓慢减少,发现食物后时间长度和食物上工蚁数量也符合房室模型函数Na=c1×exp(-c2T)-c3×exp(-c4T)。同种食物不同重量之间同一时间召集的工蚁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呈随食物重量增大而增大趋势。不同生境中对相同质量同种食物工蚁召集数量动态总体变化规律相近,但在发现食物后工蚁数量增长的速度和最大召集工蚁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以路边工蚁数量增长最快、工蚁总数最多,苗圃次之,荔枝园、荒地中工蚁增长速度均较低。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觅食行为 召集 食物
下载PDF
白蚁采食行为中的信息交流 被引量:10
18
作者 文平 嵇保中 刘曙雯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2-360,共9页
白蚁作为社会性昆虫,其采食个体间依赖各种信息交流机制进行联系与协作,其中包括踪迹、警戒、食物信息、同伴识别和助食等。通常的联系信号为挥发性或半挥发性化学物质或者一定频谱和功率的机械振动波。其中踪迹信息素、蚁源烃类、警戒... 白蚁作为社会性昆虫,其采食个体间依赖各种信息交流机制进行联系与协作,其中包括踪迹、警戒、食物信息、同伴识别和助食等。通常的联系信号为挥发性或半挥发性化学物质或者一定频谱和功率的机械振动波。其中踪迹信息素、蚁源烃类、警戒信息素、助食素和机械振动信号等都在白蚁采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白蚁采食过程中食物定向和食物品质信息的传达主要依靠腹板腺分泌的踪迹信息素,已发现有十二碳烯醇类、降碳倍半萜类和大环二萜类。蚁源的机械振动也在食物品质表达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食物品质的表达机制还不明确。白蚁采食协作的基础是同伴识别,蚁源烃类(C21~C35)是同伴识别的主要信息物质,采食个体分泌的助食素则可促成共同取食。警戒信息素传递白蚁采食的安全信息,通常为一些兵蚁源的萜类物质,但得到功能鉴定的结构还不多。近来研究还发现特殊的蚁源机械振动也可起到示警作用。已初步证实各种信息交流机制间存在交互作用,但交互作用的机理有待进一步解析。生物物理因素在白蚁采食行为中的作用值得更多重视。本文以白蚁的采食行为为线索,评述白蚁采食个体间信息交流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利用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蚁 社会性昆虫 采食行为 食物信息 信息交流 踪迹信息素
下载PDF
Effects of variation in food resources on foraging habitat use by wintering Hooded Cranes(Grus monacha) 被引量:8
19
作者 Meng Zheng Lizhi Zhou +1 位作者 Niannian Zhao Wenbin Xu 《Chinese Birds》 CSCD 2015年第3期186-195,共10页
Background:The ideal habitat use of waterbirds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fixed,but current habitat use depends 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especially those of food characteristics,considered crucial to their use of habi... Background:The ideal habitat use of waterbirds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fixed,but current habitat use depends 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especially those of food characteristics,considered crucial to their use of habitats.Understanding how waterbirds respond to variation in food availability at degraded wetland sites and change their habitat use patterns over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should direct future conservation planning.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dentify these spatial-temporal foraging habitat use patterns of Hooded Cranes(Grus monacha)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foo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everely degraded wetlands of the Shengjin and Caizi lakes along with the Yangtze River floodplain.Methods:We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in food characteristics,relative abundance and density of Hooded Cranes in various habitat types across three winter periods from November 2012 to April 2013.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these winter periods and habitat types on the pattern of use by the cranes and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patterns and food characteristics using linear regression.Results:The food 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at use clearly changed over spatial-temporal scales.In the early and mid-winter periods,the most abundant,accessible and frequented food resources were found in paddy fields,while in the late period the more abundant food were available in meadows,which then replaced the paddy fields.There were fewer effects of winter periods,habitat typ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habitat use patterns except for the effect of habitat types on the relative abundance,determined as a function of food abundance,but independent of food depth and sediment permeability.Conclusions:In response to the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lake wetlands,the cranes shifted their habitat use patterns by making tradeoffs between food abundance and accessibility over spatial-temporal scales that facilitated their survival in the mosaic of these lake wet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oded Crane(Grus monacha) HABITAT use food characteristics WINTERING ECOLOGY foragING HABITAT
下载PDF
Foraging behavior of the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Anser albifrons) wintering at Shengjin Lake: diet shifts and habitat use 被引量:6
20
作者 Yanguang Fan Lizhi Zhou +2 位作者 Lei Cheng Yunwei Song Wenbin Xu 《Avian Research》 CSCD 2020年第1期65-73,共9页
Background: The habitat use and foraging behaviors of waterbir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their food resources. Reductions in food supply can cause waterbirds to shift their habitats an... Background: The habitat use and foraging behaviors of waterbir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their food resources. Reductions in food supply can cause waterbirds to shift their habitats and adjust their foraging behaviors to meet their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and increase fitness. Seasonal withdraw of the water levels in the river-connected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floodplain provides abundant food resources for the wintering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Anser albifrons). Sedge(Carex) meadows are critical foraging habitats for herbivorous waterbirds in the hydro-fluctuation belt, which changes with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climate.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the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 to temporal-spatial changes of food availability in the Sedge meadows.Methods: Fields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at Shengjin Lake from November 2017 to April 2018. According to the phenology of Shengjin Lake, we divided the wintering season into three periods. The food density, minimum temperature, food items, grass height, and number of foraging geese were surveyed, and samples of the foraging behavior were collected.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oraging behavior and habitat use relative to the food resources, using correlation and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Results: Along with the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food resources, the food abundance and items varied widely among the foraging sites. Over the whole wintering period, the foraging habitat with the highest utilization rate was the meadows, followed by the paddy fields, and then mudflats. Furthermor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meadows showed a bimodal distribution trend, while the paddy fields showed a unimodal trend, and a decreasing trend was seen in the mudflats over the whole wintering period. The results of the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showed that the foraging rate was related to the food density and grass height, with a linearly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the winter.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agING behavior foragING rate food resources GRASS height HABITAT us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