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迹家族:概念、类型、理论框架与整合模式 被引量:85
1
作者 方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47-1659,共13页
足迹研究是当前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探讨了足迹类指标的内涵,将其定义为一类评估人类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排放等活动环境影响的指标;介绍了生态足迹、碳足迹、水足迹、能源足迹、化学足迹、氮足迹和生物多样性足... 足迹研究是当前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探讨了足迹类指标的内涵,将其定义为一类评估人类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排放等活动环境影响的指标;介绍了生态足迹、碳足迹、水足迹、能源足迹、化学足迹、氮足迹和生物多样性足迹7类典型足迹指标的概念与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适性的足迹家族概念,总结了足迹家族的选择性、开放性、系统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并根据足迹类指标的一般运算流程构建了足迹家族的理论框架;基于大量文献成果系统比较了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3类关键足迹的特征差异,提出了在足迹家族层面增强指标兼容性的措施;通过逐一测试各关键足迹与27项环境问题的相关程度,从决策相关性的角度初步探索了该足迹家族的整合模式;展望了未来足迹(家族)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迹家族 生态足迹 碳足迹 水足迹 整合 决策相关性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新疆水资源足迹及利用效率动态评估 被引量:38
2
作者 张燕 徐建华 吕光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75-780,共6页
水资源足迹是如实反映人类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的新概念,能深刻揭示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消费,为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以地处西北干旱区的新疆为例,运用水资源足迹概念对1990—2005年新疆水资源足迹进行综合评价... 水资源足迹是如实反映人类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的新概念,能深刻揭示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消费,为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以地处西北干旱区的新疆为例,运用水资源足迹概念对1990—2005年新疆水资源足迹进行综合评价,然后采用动态计量的分析方法对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水资源足迹、城乡消费结构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全社会水资源足迹总量从1990年的115.55亿m3增加到2005年的159.57亿m3,增幅38.1%,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水足迹强度由1990年的0.42m3.元-1下降到2005年的0.06m3.元-1,降幅85.5%,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与水资源足迹、城乡消费结构之间呈现一种长期稳定的趋势,需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与措施加以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水资源利用效率 协整 动态均衡关系
下载PDF
中国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修正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中才 王广成 关晓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1-266,共6页
本文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国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计算了中国1961年~2001年的生态足迹及能源足迹、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GDP与各种生... 本文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国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计算了中国1961年~2001年的生态足迹及能源足迹、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GDP与各种生态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DP分别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能源足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GDP与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不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能源消耗型;并建立了GDP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能源足迹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应用模型分析发现增加1%的GDP产出需要增加0.61%的生态足迹,需要增加2.38%的能源足迹、1.28%的耕地足迹,因此能源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瓶颈。因此,为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知识、技术、信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协整 Granger关系 误差修正模型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足迹家族研究综述 被引量:22
4
作者 方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7974-7986,共13页
综合测度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是生态经济学者追求的重要目标。足迹家族由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等一系列足迹类指标整合而成,旨在为决策者系统评估与权衡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从理论探索、整合实践和分类比... 综合测度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是生态经济学者追求的重要目标。足迹家族由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等一系列足迹类指标整合而成,旨在为决策者系统评估与权衡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从理论探索、整合实践和分类比较等三方面对足迹家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围绕极具争议的足迹定义、计算方法和加权方式等问题,深入分析了阻碍当前研究进一步推进的关键性因素;指出未来应从建立足迹类型学、完善跨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细化产品和机构环境足迹标准等方面入手,推动实现足迹家族的量化整合;并首次提出了足迹家族与行星边界耦合的构想,以期为监测和预警人类活动的生态阈值、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向可持续性评价转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迹家族 量化整合 指标分类 行星边界 进展
下载PDF
江苏省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梅艳 何蓓蓓 刘友兆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6-482,共7页
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江苏省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计算了江苏省1985~2006年的生态足迹及能源足迹、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在此基础上,对GDP与各种生态足迹之间... 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江苏省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计算了江苏省1985~2006年的生态足迹及能源足迹、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在此基础上,对GDP与各种生态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GDP与总生态足迹、能源足迹、耕地足迹、林地足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总生态足迹、能源足迹、耕地足迹是GDP的单向Granger原因,林地足迹与GDP之间是双向的Granger原因。并建立了GDP与总生态足迹、能源足迹、耕地足迹、林地足迹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利用模型分析发现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91.84%。研究结论揭示了江苏省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消耗型,总生态足迹、能源足迹、耕地足迹、林地足迹是影响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江苏省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协整 Granger关系 误差修正模型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基于足迹家族和行星边界的主要国家环境可持续性多维评价 被引量:17
6
作者 方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68-1875,共8页
足迹家族和行星边界都是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新近出现的热点概念。系统回顾了足迹家族和行星边界的概念缘起,首次提出了基于足迹家族和行星边界的环境可持续性概念及其评价框架。其中,足迹家族定义为:人类在自然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排... 足迹家族和行星边界都是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新近出现的热点概念。系统回顾了足迹家族和行星边界的概念缘起,首次提出了基于足迹家族和行星边界的环境可持续性概念及其评价框架。其中,足迹家族定义为:人类在自然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排放过程中占用的地球生态系统的再生和消纳能力;行星边界定义为:可供人类安全占用的地球生态系统的最大再生和消纳能力。由此,将环境可持续性定量描述为人类环境足迹小于或等于对应行星边界的情形,反之则为环境不可持续性。分析了该环境可持续性概念的6项基本特征:系统性、选择性、交互性、不确定性、尺度依赖性、赤字可权衡性。在此基础上,以全球30个主要国家为例,对提出的足迹家族-行星边界整合框架进行了实证应用。从与人类社会关系重大的环境问题入手,对各国在气候变化(碳排放)、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3方面的环境可持续性进行了多维测度。结果显示:22国的碳排放呈现不可持续性,人均碳赤字最高为美国的26.1 t·a-1(以CO2当量计);17国的水资源利用呈现不可持续性,人均水赤字最高为西班牙的1 497.8 m3·a-1;15国的土地利用呈现不可持续性,人均土地赤字最高为荷兰的2.3 hm2·a-1。研究表明,碳排放的可持续性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的贡献明显大于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则更多地受各国人均资源禀赋制约。本研究对科学量化和比较不同国家的环境可持续性具有参考价值,该评价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环境问题或国家以下尺度的核算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可持续性 足迹家族 行星边界 整合 环境赤字(盈余) 多维 environmental DEFICIT (reserve)
下载PDF
长吉一体化区域碳排放足迹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约翰 张平宇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9-95,共7页
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是长吉一体化发展前提和保障。研究1999-2008年长吉一体化区域碳足迹变化特征,并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碳足迹呈现先降后升,1999-2003年最低值为0.662hm2/人,下降了0.038hm2;2004-2007年快速上升达1.617hm2/... 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是长吉一体化发展前提和保障。研究1999-2008年长吉一体化区域碳足迹变化特征,并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碳足迹呈现先降后升,1999-2003年最低值为0.662hm2/人,下降了0.038hm2;2004-2007年快速上升达1.617hm2/人;受支柱产业能源消费特征影响煤炭、石油碳足迹上升;生产性能源足迹由1999年的0.210hm2/人上升到2008年的0.594hm2/人;生活消费从11.8%降为7.5%;2008年单位面积产值2.595万元,碳足迹强度逐年下降,生态压力呈波动变化;碳足迹与经济发展间未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STIRPAT模型 生态压力 长吉一体化
原文传递
环境足迹的指标分类与整合范式 被引量:10
8
作者 方恺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2-26,共5页
环境足迹是近年来国际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从指标的分类与整合两方面对环境足迹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所涉及的资源代谢方式,将环境足迹分为资源足迹、排放足迹和复合足迹三大类;基于足迹内部各组分之间的加和方式,又进一步将其分为... 环境足迹是近年来国际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从指标的分类与整合两方面对环境足迹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所涉及的资源代谢方式,将环境足迹分为资源足迹、排放足迹和复合足迹三大类;基于足迹内部各组分之间的加和方式,又进一步将其分为等权加和与特征化加和两类。据此提出了两种环境足迹整合范式:一种基于系统资源代谢,对所有物质流量进行等权加和,从而公式化表达资源总足迹、排放总足迹和环境总足迹;另一种基于生命周期影响评价,通过特征化加和清单物质来量化各类环境足迹,然后对核算结果进行标准化和权重化处理,最终得到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足迹 分类 整合 范式
下载PDF
中国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及预测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中才 王广成 娄美珍 《系统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3-67,共5页
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国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计算了中国1961~2001年的生态足迹及能源足迹、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GDP与各种生态足迹... 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国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计算了中国1961~2001年的生态足迹及能源足迹、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GDP与各种生态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DP分别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能源足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GDP与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不存在协整关系,并建立了GDP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能源足迹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应用模型分析发现能源足迹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应用本文所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可以预测我国生态足迹、能源足迹、耕地足迹的变化趋势,以模型(4)为例,预测了2006-2010年我国生态足迹及人均足迹,二者均呈现增长趋势,人均生态赤字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协整 Granger关系 误差修正模型 预测
下载PDF
环境足迹的核算与整合框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视角 被引量:7
10
作者 方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228-7234,共7页
环境足迹及其与生命周期评价(LCA)的关系是工业生态学关注的新热点。从探讨环境足迹与LCA的关系入手,以碳足迹、水足迹、土地足迹和材料足迹为例,分别对每一项足迹指标两个版本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比较。根据清单加和过程的特点,将所有足... 环境足迹及其与生命周期评价(LCA)的关系是工业生态学关注的新热点。从探讨环境足迹与LCA的关系入手,以碳足迹、水足迹、土地足迹和材料足迹为例,分别对每一项足迹指标两个版本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比较。根据清单加和过程的特点,将所有足迹指标划分为基于权重因子和基于特征因子两类,总结了两者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环境足迹核算与整合的统一框架。该框架基于LCA视角建立,但对系统边界和清单数据的要求相对灵活,因而也适用于生命周期不甚明确的情形。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足迹指标的方法学实质,同时也为环境影响综合评估提供了一条规范化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LCA) 清单加和 足迹整合
下载PDF
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傅素英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36,共5页
协调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综合运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了安徽省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计算1990~2004年安徽省各项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分析了GDP与各... 协调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综合运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了安徽省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计算1990~2004年安徽省各项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分析了GDP与各种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GDP分别与总生态足迹、能源足迹、水域足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与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不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安徽省经济发展属于能源、资源消耗型,增加1%的GDP产出需要增加0.58%的生态足迹,且分别需要增加0.10%的能源足迹和0.32%的水域足迹。据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安徽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消耗 经济增长 生态足迹 协整 误差修正
下载PDF
足迹检验技术现状与发展
12
作者 史力民 《中国司法鉴定》 2024年第1期42-47,共6页
如何传承足迹检验技术优势与进一步提高该项技术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一直是刑事技术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足迹检验技术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关注人才梯队建设及管理激励机制,指出其专业理论在指导实践方面的滞后性,... 如何传承足迹检验技术优势与进一步提高该项技术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一直是刑事技术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足迹检验技术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关注人才梯队建设及管理激励机制,指出其专业理论在指导实践方面的滞后性,提出深化足迹基础理论体系研究,加强足迹的发现提取和特征识别技术以及深度挖掘特征信息,促进足迹检验技术与信息化等现代刑侦技术的相互融合,提高足迹检验技术的应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迹检验 人身识别 信息化 融合
下载PDF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足迹的动态计量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军华 幸学俊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9年第5期131-134,共4页
首先对我国1978—2007年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然后对城市化与生态足迹进行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最后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对其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快速城市化导致生态足迹的增加,即生态... 首先对我国1978—2007年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然后对城市化与生态足迹进行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最后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对其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快速城市化导致生态足迹的增加,即生态环境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足迹 协整 脉冲响应函数
下载PDF
日照市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凯齐 李俊莉 +3 位作者 曹金秋 曲彩媛 孙文佳 王英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2期302-307,312,共7页
[目的]测算日照市1994—2013年生态足迹构成及其承载状况,剖析生态足迹与经济总量以及3次产业之间的关系,为日照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借鉴。[方法]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结果]1994—2013年日照市人均生态足迹... [目的]测算日照市1994—2013年生态足迹构成及其承载状况,剖析生态足迹与经济总量以及3次产业之间的关系,为日照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借鉴。[方法]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结果]1994—2013年日照市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呈现波动中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7.23%;人均生态足迹构成中,化石地所占比例最高;人均生态承载力不能满足人均生态足迹的需求,表现出生态赤字,研究期内生态压力指数增长了3.42倍;生态足迹的GDP弹性为0.489 5,其3次产业的弹性依次为0.651 5,0.624 2,-0.378 6。[结论]日照市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消耗型,生态足迹与GDP,3次产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为使资源、环境与经济、产业之间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升级第三产业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协整理论 误差修正模型
下载PDF
江苏省生态足迹和经济增长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梅艳 何蓓蓓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56-60,69,共6页
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结果表明:(1)GDP与总生态足迹、能源足迹、耕地足迹、林地足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 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结果表明:(1)GDP与总生态足迹、能源足迹、耕地足迹、林地足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却存在失衡。(2)经济发展对自身波动和总生态足迹的冲击响应强烈,而对来自耕地足迹的冲击响应微弱。(3)从影响大小程度来看,经济自身的波动在短期对经济发展影响十分显著;但在长期,林地足迹和总生态足迹的提高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决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经济增长 协整 误差修正模型 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
下载PDF
聚丙烯产品碳足迹核算及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楚珂 田涛 +2 位作者 王之茵 卢海虹 薛飞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2021年第6期17-23,共7页
聚丙烯作为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原料来源广泛,工艺路线多样。依据PAS 2050和ISO 14067等标准,应用全生命周期方法对三种聚丙烯生产路径碳排放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MTO工艺制聚丙烯碳排放值最大,炼化一体化次之,催化裂化最小。... 聚丙烯作为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原料来源广泛,工艺路线多样。依据PAS 2050和ISO 14067等标准,应用全生命周期方法对三种聚丙烯生产路径碳排放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MTO工艺制聚丙烯碳排放值最大,炼化一体化次之,催化裂化最小。在炼化一体化工艺中,蒸汽裂解制丙烯的碳足迹值要高于催化裂化。对比不同资源途径的聚丙烯碳足迹,对实现各类资源利用过程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聚丙烯 催化裂化 炼化一体化 MTO
下载PDF
环鄱阳湖区生态足迹与经济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傅春 陈炜 欧阳莹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25-1531,共7页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生态承载力状况的一个较成熟的方法。首先通过计量模型计量出环鄱阳湖区1989~2008年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值,并评价了其承载状况。结果显示,近20a来,环鄱阳湖区的生态足迹从1989年的1 401万hm2提升到2008年的3 145万h...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生态承载力状况的一个较成熟的方法。首先通过计量模型计量出环鄱阳湖区1989~2008年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值,并评价了其承载状况。结果显示,近20a来,环鄱阳湖区的生态足迹从1989年的1 401万hm2提升到2008年的3 145万hm2,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从1989年的6 255万hm2上升至2008年的7 215万hm2,基本上呈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能满足区域的生态足迹需求,表现出生态盈余,但其盈余空间从1989年的4 220万hm2降低至2008年的4 069万hm2,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其次,将生态足迹与区域的经济总量和三次产业进行协整分析后得出,生态足迹的GDP弹性为0.35,其三次产业的弹性分别为0.668 3、0.011、0.049 4。最后,从加强土地管理、强化区域贸易、改变消费方式、完善产业体系等角度提出了协调环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与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鄱阳湖区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经济产业发展 协整检验
原文传递
基于“多规合一”和生态足迹法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被引量:12
18
作者 唐丽静 王冬艳 杨园园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3-251,共9页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对实现中国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文以山东省沂源县为例,以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原则,借鉴生态足迹理论,依据国民经济核算规则,测算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生态足迹需求,结合...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对实现中国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文以山东省沂源县为例,以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原则,借鉴生态足迹理论,依据国民经济核算规则,测算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生态足迹需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及"多规"土地利用计划,以生态平衡为底限,以竭力保障区域整体公共生态服务功能为要求,优化"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土地利用结构。该县"十三五"规划期末生态保护红线、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合理规模为41 835.73、35 276.61、22 596.76、13 377.61、21 268.02、2 041.59、14 549.00 hm^2;合理规模在优先落实该县生态保护目标的情况下,保障了经济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下的区域公共生态服务功能最大限度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多规合一 结构优化 沂源县
下载PDF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农作物产量与碳足迹关系研究--以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建君 陈红 马晋宇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8-253,共6页
利用黑龙江省2002-2016年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与单位面积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改进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研究农作物产量与碳足迹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对二者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 利用黑龙江省2002-2016年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与单位面积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改进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研究农作物产量与碳足迹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对二者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与单位面积产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二者之间呈"波浪"型曲线形状;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单位面积产量与单位面积碳足迹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产量变化会导致碳足迹变化,而碳足迹变化并不会引起产量的改变。农作物生产过程中逐步实现农资产品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寻求新兴技术是黑龙江省实现农作物生产低碳发展的可选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碳足迹 协整关系 格兰杰因果关系 黑龙江
下载PDF
跨界互联:海南新能源汽车赋能低碳旅游产业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明 《时代汽车》 2021年第5期89-90,共2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海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低碳旅游产业的内涵特征,从理论角度分析交通碳足迹对低碳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通过总结海南新能源汽车赋能低碳旅游产业的模式,引出产业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低碳旅游 碳足迹 产业融合赋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