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浪作用下太湖改性沉积物对藻体絮凝去除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国锋 范成新 +2 位作者 钟继承 白秀玲 尹洪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7,共6页
以壳聚糖改性的太湖原位沉积物为分散介质,应用Y-型再悬浮发生装置,通过定量模拟太湖常见的中等级别风情,研究再悬浮作用下,改性沉积物对蓝藻水华的絮凝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在黏土加入量为0.2 g.L-1,壳聚糖分别为0.100和0.150g.L-1,其蓝... 以壳聚糖改性的太湖原位沉积物为分散介质,应用Y-型再悬浮发生装置,通过定量模拟太湖常见的中等级别风情,研究再悬浮作用下,改性沉积物对蓝藻水华的絮凝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在黏土加入量为0.2 g.L-1,壳聚糖分别为0.100和0.150g.L-1,其蓝藻的去除率分别为93.55%和99.19%;在静止30 min后,壳聚糖加入量为0.15 g.L-1时,水体的浊度去除率达到78.60%;静止8 h后,水体的浊度去除率达到93.88%.同时,短期内壳聚糖的加入对水体中PO43--P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初步结果表明,在中风风情下,壳聚糖的加入量为0.15 g.L-1时,能更有效地去除蓝藻.表明利用壳聚糖改性沉积物来絮凝沉降太湖水华藻体,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对比研究表明,引入水动力强度和水柱高度定量模拟方法,在确定壳聚糖投加量絮凝除藻中,具有明显的方法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沉积物 壳聚糖 絮凝作用 藻体去除 水动力影响
原文传递
废润滑油絮凝再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贤明 杨小平 欧阳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1,共4页
废润滑油絮凝再生对于节约日益紧缺的石油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阐述了絮凝剂的作用原理,着重介绍了国内外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在废油再生中的应用,并讨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废润滑油 絮凝 再生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在甘蔗糖厂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楠 邓智年 +2 位作者 李贤桢 周开英 梁智群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6,共4页
经过初筛、复筛,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富产絮凝剂并适用于甘蔗蔗汁絮凝澄清的微生物菌株A。根据生化和生理特征及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扫描的形态观察,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轮枝孢属(Verticilliumsp.)。同时对菌株进行培养条件的初步实验,获... 经过初筛、复筛,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富产絮凝剂并适用于甘蔗蔗汁絮凝澄清的微生物菌株A。根据生化和生理特征及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扫描的形态观察,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轮枝孢属(Verticilliumsp.)。同时对菌株进行培养条件的初步实验,获得该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6.0,28℃,140r/min,培养4d。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膏。微生物发酵液在蔗汁沉降试验中的絮凝率为69.2%,清汁色值IU为8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轮枝孢属 培养条件 絮凝 色值
下载PDF
絮凝沉降—臭氧氧化法处理硫化铜选矿废水试验 被引量:9
4
作者 夏艳圆 方夕辉 曾怀远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0-204,共5页
选矿厂废水排放量大,废水中固体悬浮物、浮选药剂、重金属离子等物质含量高,废水外排处理成本高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回用又影响浮选指标。因此,实现选矿废水的循环利用对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模拟废水浮选试... 选矿厂废水排放量大,废水中固体悬浮物、浮选药剂、重金属离子等物质含量高,废水外排处理成本高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回用又影响浮选指标。因此,实现选矿废水的循环利用对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模拟废水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废水中的Al^(3+)、Fe3^(3+)对硫化铜矿浮选有显著抑制作用,Pb^(2+)、Zn^(2+)、Fe^(2+)对硫化铜矿浮选影响较小;随着丁基黄药和Z-200浓度的增加,捕收剂对铜的选择性变差。采用絮凝—臭氧氧化工艺处理安徽某铜矿山选矿废水试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对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及悬浮物具有显著的沉降效果;在整个pH期间,臭氧对丁基黄药去除效果显著,pH=8时,臭氧对Z-200去除效果最佳。采用絮凝沉降—臭氧氧化联合工艺处理后的选矿废水用于浮选试验,其浮选指标略低于清水浮选指标,远优于废水直接回用浮选指标。即应用此工艺处理硫化铜浮选总尾矿水,可有效降低水中不利组分的含量,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选矿废水 循环利用 臭氧氧化 絮凝 浮选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聚二甲基二烯丙基铵盐的吸附和絮凝行为:反离子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田秉晖 吴晓清 +1 位作者 栾兆坤 彭先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09-714,共6页
通过对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改性得到了高分子量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硝酸铵(PDADMANO3)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硫酸铵(PDADMASO4).通过电导率,比浓粘度,原子力显微镜,以及高岭土悬浊液絮凝试验的残余浊度,Zeta电位和絮凝指数,研... 通过对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改性得到了高分子量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硝酸铵(PDADMANO3)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硫酸铵(PDADMASO4).通过电导率,比浓粘度,原子力显微镜,以及高岭土悬浊液絮凝试验的残余浊度,Zeta电位和絮凝指数,研究了一价阴离子(Cl-,ON3-)和二价阴离子(SO42-)对聚二甲基二烯丙基铵盐(PDADMAX)的溶液性质、吸附的结构与形貌和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反离子对PDADMAX的溶液性质、吸附的结构与形貌和絮凝性能有显著影响.PDADMANO3具有更高的絮凝效率和“电中和作用”,而PDADMASO4具有更宽的最佳絮凝范围和更大的絮体粒径,及更强的“吸附架桥作用”.特别对于聚电解质的吸附和絮凝机理的研究,单个高分子的原子力显微镜图象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铵盐 絮凝 吸附 聚电解质
下载PDF
纳米铁强化絮凝/砂滤/超滤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 被引量:8
6
作者 周争 赵丽 +3 位作者 黄建枝 葛小鹏 郑蓓 王东升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38-42,共5页
采用絮凝/砂滤/超滤组合工艺对印染废水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该工艺的除污效果,并对运行参数进行优化;同时,采用纳米铁与新型复合絮凝剂高效聚合氯化铝(HPAC)进行复合投加,以GC/MS进行有机物全分析,研究纳米铁对尾水中有毒有害... 采用絮凝/砂滤/超滤组合工艺对印染废水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该工艺的除污效果,并对运行参数进行优化;同时,采用纳米铁与新型复合絮凝剂高效聚合氯化铝(HPAC)进行复合投加,以GC/MS进行有机物全分析,研究纳米铁对尾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的削减作用。结果表明,絮凝/砂滤能够减轻超滤膜的负荷,延缓膜污染,是一种较优的预处理工艺。该工艺的运行周期可达8 h,超滤出水浊度<0.1 NTU、COD<25 mg/L,出水水质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的要求。纳米铁与絮凝剂的复合投加对有毒有害有机物具有一定的削减作用,用于印染废水的脱毒减排具有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废水 纳米铁 絮凝 砂滤 超滤
原文传递
表面电位对三峡库区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丁武泉 李强 李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8-702,共5页
测定了三峡库区紫色土细颗粒的表面电荷性质,用吸管法研究了K+和Mg2+体系对细颗粒泥沙静水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1)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细颗粒在Mg2+体系中的表面电位分别为-0.156,-0.171,-0.192V,在K+体系中约为其2... 测定了三峡库区紫色土细颗粒的表面电荷性质,用吸管法研究了K+和Mg2+体系对细颗粒泥沙静水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1)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细颗粒在Mg2+体系中的表面电位分别为-0.156,-0.171,-0.192V,在K+体系中约为其2倍;(2)当离子浓度为0.10molm-3时,三种紫色土细颗粒在Mg2+和K+体系中的泥沙平均沉降速度ω珚分别为1.56、1.47、1.35cmmin-1和1.05、1.01、0.99cmmin-1,表现为细颗粒泥沙表面电位值越大,其泥沙平均沉降速度越小;(3)在Mg2+离子体系和Na+离子体系中,三种紫色土细颗粒泥沙平均沉降速度ω珚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大而加快。并且,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在Mg2+和K+体系中均存在一个浓度临界点,在Mg2+体系中约为0.1molm-3,在K+体系中约为0.25mol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位 三峡库区 细颗粒泥沙 絮凝 沉降
下载PDF
Flocculation proces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b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salinity and humu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被引量:5
8
作者 LIU Qizhen LI Jiufa DAI Zhijun LI Daoj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For the great amount of organic compounds and the variation of salinity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the study on the flocculation proces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b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salinity and humus in the hi... For the great amount of organic compounds and the variation of salinity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the study on the flocculation proces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b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salinity and humus in the high-turbid system is of cri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turbidity maximum (TM) . For the great amount of organic compounds and the variation of salinity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the study on the flocculation proces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b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salinity and humus in the high-turbid system is of cri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turbidity maximum (TM) . The effects of salinity and humus on the fine-grained sediments have been analyzed through the synthetic study of the aspects of flocculation/coagulation power ( F), diameter (D) and zeta potential (Z). And the microcosmic configuration of the flocs has been analyzed by using a scan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 1 ) with the increase of salinity, F and D become greater and Z becomes smaller,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humus, F becomes smaller, but D and Z become greater; (2) the microcosmic configuration of the flocculation shows that humus packs on the fine sediments in the form of salt, and the flocculation model of C - P - OM (C stands for clay; P cations; OM organic materials) can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finegrained sediments in the high-turbid area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jiang Estuary fine-grained sediment floceulation SALINITY
下载PDF
高氨氮厌氧消化液后处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宋国梁 邓良伟 《中国沼气》 2007年第2期7-10,共4页
采用SBR-絮凝沉淀-Fenton氧化-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对高氨氮厌氧消化液的后处理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COD浓度为4516 mg.L-1时,SBR出水COD可降为1752 mg.L-1,去除率达到61.2%;絮凝沉淀出水COD浓度为1189 mg.L-1,去除率为32.1%;Fe... 采用SBR-絮凝沉淀-Fenton氧化-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对高氨氮厌氧消化液的后处理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COD浓度为4516 mg.L-1时,SBR出水COD可降为1752 mg.L-1,去除率达到61.2%;絮凝沉淀出水COD浓度为1189 mg.L-1,去除率为32.1%;Fenton氧化和活性炭吸附出水COD浓度分别为452和216 mg.L-1,去除率分别为61.7%和52.7%。当进水NH3-N浓度2162 mg.L-1时,SBR出水NH3-N浓度降至13.8 mg.L-1,去除率为99.4%,NH3-N主要在该段去除。整个组合工艺对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2%和99.9%,达到了很好的有机物和氨氮去除效果,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液 序批式反应器 絮凝 FENTON氧化 活性炭吸附
下载PDF
奶牛场高浓度污水的絮凝预处理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培媛 尚斌 +5 位作者 温富勇 赵海明 陶秀萍 董红敏 路永强 王俊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2-139,共8页
为了解决奶牛场高浓度污水深度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开展了化学絮凝预处理效果研究的试验。选用聚合氯化铝(PAC)和3种离子型的聚丙烯酰胺(PAM)作为絮凝剂,通过对絮凝处理后上清液体积、化学需氧量(COD)和浊度的检测和分析,比较了PAM单独使... 为了解决奶牛场高浓度污水深度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开展了化学絮凝预处理效果研究的试验。选用聚合氯化铝(PAC)和3种离子型的聚丙烯酰胺(PAM)作为絮凝剂,通过对絮凝处理后上清液体积、化学需氧量(COD)和浊度的检测和分析,比较了PAM单独使用以及PAC与PAM复合使用的絮凝效果。结果表明:单独投加PAM比PAC与PAM复合使用的处理效果好,且PAM的离子型对高浓度奶牛场污水处理中COD和浊度的去除率有显著影响。当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浓度为1 g/L、投加量为2.5 m L时处理效果最好,出水的COD、氨氮质量浓度和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12 892±2 354)mg/L、(462±53)mg/L和(31±3)mg/L,相应的去除率分别可达69.48%±4.10%、13.11%±8.59%和85.05%±1.27%,此时的经济成本为0.05元/m3。采用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对高浓度奶牛场污水进行预处理是可行的,能够有效降低奶牛场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减轻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研究结果可为奶牛场高浓度污水化学絮凝预处理方法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场 污水 絮凝 聚合氯化铝 聚丙烯酰胺
原文传递
煤气化系统黑水絮凝问题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康红欣 王肇君 +1 位作者 王堃 丛晓东 《中氮肥》 2014年第5期62-64,共3页
针对某化工公司煤气化黑灰水系统的特点,通过絮凝试验进行了有机絮凝剂的选型,并且进行了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与灰水阻垢分散剂的配伍试验,确定了适合现场煤气化黑灰水的有机絮凝剂型号及用量。
关键词 煤气化 黑灰水 絮凝 絮凝剂 阻垢分散
下载PDF
上湾选煤厂煤泥水絮凝试验研究与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陶亚东 朱子祺 +6 位作者 张佳彬 周瑞通 张新元 张玉刚 吕一波 吕玉庭 丁淑芳 《煤炭技术》 CAS 2018年第5期288-290,共3页
对上湾选煤厂的煤泥水性质进行分析,选用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铝对该厂低变质程度煤泥水进行絮凝沉降试验并优化药剂用量,试验结果表明:2种药剂联合用药,能获得最佳的加药量和最佳絮凝效果,并探讨了细泥影响絮凝沉降效果的机理,此结果... 对上湾选煤厂的煤泥水性质进行分析,选用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铝对该厂低变质程度煤泥水进行絮凝沉降试验并优化药剂用量,试验结果表明:2种药剂联合用药,能获得最佳的加药量和最佳絮凝效果,并探讨了细泥影响絮凝沉降效果的机理,此结果为选煤厂煤泥水处理工艺实现智能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水 选煤厂 絮凝 凝聚
下载PDF
pH值对高岭石同相凝聚及絮凝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亚越 廖春发 +1 位作者 陈潜 徐盛明 《矿冶》 CAS 2016年第5期36-41,共6页
利用带耗散因子功能的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以及沉降试验研究微细高岭石在不同p H值条件下的同相凝聚及其絮凝行为。研究结果表明,p H值升高,增加了高岭石氢氧化铝基面的表面电荷,抑制了高岭石同相凝聚,提高了高岭石的分散性。同时,高... 利用带耗散因子功能的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以及沉降试验研究微细高岭石在不同p H值条件下的同相凝聚及其絮凝行为。研究结果表明,p H值升高,增加了高岭石氢氧化铝基面的表面电荷,抑制了高岭石同相凝聚,提高了高岭石的分散性。同时,高分子对高岭石的吸附动力学也受到p H值的影响,在p H值8.5的情况下,高分子对高岭石吸附最紧密,而当溶液p H值6.5则形成了最为疏松的吸附层。即在弱碱性条件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对高岭石的絮凝效果更好。随着溶液从弱酸性变为弱碱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对高岭石的絮凝沉降速度也明显增加;沉降试验结果与QCM-D所测量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石 石英晶体微天平 同相凝聚 絮凝
下载PDF
改性壳聚糖复配FeCl_3处理微污染水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静雯 王英刚 +2 位作者 董怡华 王丽杰 徐广飞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38,共4页
用改性壳聚糖复配无机絮凝剂FeCl3处理微污染水。结果表明:用改性壳聚糖替代壳聚糖,在用量节省约50%时,显著提高了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与单独使用壳聚糖相比,改性壳聚糖、FeCl3、改性壳聚糖复配FeCl3处理微污染水,UV254去除率分别... 用改性壳聚糖复配无机絮凝剂FeCl3处理微污染水。结果表明:用改性壳聚糖替代壳聚糖,在用量节省约50%时,显著提高了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与单独使用壳聚糖相比,改性壳聚糖、FeCl3、改性壳聚糖复配FeCl3处理微污染水,UV254去除率分别从26%、42.4%、47%提高到68%,浊度去除率分别从52.6%、83.7%、79.7%提高到92.6%。在pH=7,沉降时间10 min等最佳条件下,改性壳聚糖复配FeCl3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水效果优于聚丙烯酰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改性 微污染水 絮凝
原文传递
聚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杰山 《广州化工》 CAS 2013年第9期41-43,共3页
简述了影响聚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PAM)的絮凝能力的因素、PAM在水处理中的使用方式以及它们的助凝效果,介绍了PAM在我国原水、城镇生活污水、放射性废水、重金属废水以及其它工业废水处理中的试验研究和应用情况,展望了PAM在水处理领域... 简述了影响聚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PAM)的絮凝能力的因素、PAM在水处理中的使用方式以及它们的助凝效果,介绍了PAM在我国原水、城镇生活污水、放射性废水、重金属废水以及其它工业废水处理中的试验研究和应用情况,展望了PAM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PAM) 水处理 絮凝 处理效果
下载PDF
壳聚糖对赤芍水提液的絮凝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山 吕明 公衍玲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9年第4期31-34,共4页
采用壳聚糖法对赤芍水提液进行了絮凝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芍药苷含量为指标,确定壳聚糖最佳絮凝工艺条件为:赤芍水提液浓度1∶10(g∶mL)、药液pH值5.0、壳聚糖加入量1.0 mL.g-1、絮凝水浴温度50℃、絮凝时间4 h,在此条件... 采用壳聚糖法对赤芍水提液进行了絮凝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芍药苷含量为指标,确定壳聚糖最佳絮凝工艺条件为:赤芍水提液浓度1∶10(g∶mL)、药液pH值5.0、壳聚糖加入量1.0 mL.g-1、絮凝水浴温度50℃、絮凝时间4 h,在此条件下,芍药苷的含量达到3.47 mg.mL-1。采用该方法精制赤芍水提液,芍药苷含量较高,且成本低,生产周期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赤芍水提液 絮凝 芍药苷
下载PDF
流态化多级速度梯度混凝反应对絮体的保护作用
17
作者 鲁雅梅 王瑶 +3 位作者 周丹丹 赵文元 王冰 杨翠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08-1613,共6页
多级速度梯度的建立理论上可为絮体的成长创造更理想的环境。目前对流化床混凝工艺的研究多是基于单级速度梯度开展的。以粒径为800μm和1200gm的树脂颗粒为固相,建立多级速度梯度流化床混凝装置,探讨絮体的成长与形态特征。研究结果... 多级速度梯度的建立理论上可为絮体的成长创造更理想的环境。目前对流化床混凝工艺的研究多是基于单级速度梯度开展的。以粒径为800μm和1200gm的树脂颗粒为固相,建立多级速度梯度流化床混凝装置,探讨絮体的成长与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单级速度梯度流化床混凝装置中,当以1200μm树脂颗粒为固相颗粒、混凝时间为50.3S时,絮体发生破碎,混凝效率较混凝时间为41.8S时降低3%;相同初始填充高度的多级速度梯度条件下,絮体尺寸随着混凝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由5.7μm成长至70.0~75.0μm,同时混凝效率也较单级速度梯度下提高了5%~10%。絮体之间的碰撞为絮体成长的主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速度梯度 混凝 分形维数
下载PDF
自激振荡新型絮凝器的研究
18
作者 梁春光 邓晓刚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06年第6期33-35,共3页
根据紊流水动力特征研究絮凝动力学问题,分析絮凝的动力因素:涡旋运动产生的剪切力和离心惯性力是絮凝颗粒产生接触碰撞的主要作用力,而涡旋剪切力是絮凝反应的主导动力,根据此观点,设计出新型自激振荡管道式絮凝器,利用自激振荡原理产... 根据紊流水动力特征研究絮凝动力学问题,分析絮凝的动力因素:涡旋运动产生的剪切力和离心惯性力是絮凝颗粒产生接触碰撞的主要作用力,而涡旋剪切力是絮凝反应的主导动力,根据此观点,设计出新型自激振荡管道式絮凝器,利用自激振荡原理产生有利于微絮体生成的水力条件,使絮凝效率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 旋涡 自激振荡
下载PDF
两性聚丙烯酰胺乳液选矿剂的合成及絮凝作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彭晓宏 蒋永华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88-991,共4页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特性粘数最高可达26.7dL/g的两性聚丙烯酰胺乳液。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聚合后乳胶粒子尺寸为0.6—8μm;红外光谱测定证实了共聚物中AM、NaAA、DAC链节的存在。研究了阳/阴离子单体原料配比,聚合物特性粘...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特性粘数最高可达26.7dL/g的两性聚丙烯酰胺乳液。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聚合后乳胶粒子尺寸为0.6—8μm;红外光谱测定证实了共聚物中AM、NaAA、DAC链节的存在。研究了阳/阴离子单体原料配比,聚合物特性粘数及其用量等对铝土矿赤泥絮凝性能的影响。这种速溶的两性聚丙烯酰胺乳液对铝土矿赤泥的絮凝效果显著:当APPAME质量分数为0.005%时,沉降时间仅需3min,沉淀区厚度〈40%,上层液透光率可达65%;其与泥浆粒子之间可通过电荷中和作用和吸附架桥作用的协同效应,而提高絮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聚丙烯酰胺 乳液选矿剂 铝土矿赤泥 絮凝机理
下载PDF
全尾砂絮凝沉降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韩亮 甘德清 +1 位作者 刘志义 律文志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43,共5页
充填料浆制备是充填采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尾砂絮凝沉降是料浆制备的关键技术。为探讨某铁矿山全尾砂絮凝沉降规律,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尾砂浆入料浓度、絮凝剂单耗、絮凝剂溶液浓度和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为自变量,以沉降速度、极限浓... 充填料浆制备是充填采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尾砂絮凝沉降是料浆制备的关键技术。为探讨某铁矿山全尾砂絮凝沉降规律,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尾砂浆入料浓度、絮凝剂单耗、絮凝剂溶液浓度和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为自变量,以沉降速度、极限浓度和上清液含固率为考察指标开展全尾砂絮凝沉降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絮凝剂单耗和尾砂浆入料浓度是影响全尾砂絮凝沉降效果的主要因素,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和絮凝剂溶液浓度为次要因素;沉降速度与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和絮凝剂单耗正相关,与尾砂浆入料浓度负相关,极限浓度与尾砂浆入料浓度和聚丙烯酰胺分子量正相关,上清液含固率与尾砂浆入料浓度和絮凝剂溶液浓度正相关;本次实验范围内最佳絮凝剂单耗为20g/t,最佳尾砂浆入料浓度为15%,聚丙烯酰胺最佳分子量为1800万,絮凝剂溶液浓度最佳为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尾砂 絮凝沉降 正交试验 极差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