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乳腺普通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相互关系及鉴别诊断的探讨 被引量:24
1
作者 阚秀 沈丹华 +1 位作者 史斌 何京生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2-315,共4页
目的 探讨各种类型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特点、形态学分类、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以及不典型增生与乳腺原位癌的鉴别诊断标准。方法 (1)观察本院300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其病理形态改变。(2)观察86例大切片乳腺癌旁不... 目的 探讨各种类型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特点、形态学分类、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以及不典型增生与乳腺原位癌的鉴别诊断标准。方法 (1)观察本院300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其病理形态改变。(2)观察86例大切片乳腺癌旁不典型增生病灶与癌灶的关系。结果 乳腺增生症中,纤维腺瘤为主型好发于21-30岁年龄组,而不典型增生病变则多见于40-60岁组。其中囊肿病仅占6.0%,而纤维腺瘤变达25.4%;癌旁组织中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65.1%,其中以导管原位癌发生率最高,达74.9%。结论 研究证实了1997年(舟山)“乳腺增生症的组织学分类”(推荐方案)的可行性。乳腺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乳腺增生症可归纳为普通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的特殊增生细胞具有特别的诊断价值。重度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但大部分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普通性增生 乳腺不典型增生 乳腺原位癌 相互关系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新型钼靶X线机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怀娥 张宗欣 +2 位作者 尚延海 吴宗桧 王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 :探讨新型钼靶X线机与彩色多普勒超声 (colorDopplerultrasonography,CDUS)检查对乳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直径≤ 2 .0cm的 118例钼靶X线、CDUS乳腺结节资料采用双盲法进行前瞻性分析、定性诊断 ,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 目的 :探讨新型钼靶X线机与彩色多普勒超声 (colorDopplerultrasonography,CDUS)检查对乳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直径≤ 2 .0cm的 118例钼靶X线、CDUS乳腺结节资料采用双盲法进行前瞻性分析、定性诊断 ,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钼靶X线与CDUS对乳腺结节灶性质的判断、灵敏度分别为 96 .2 %、85 .9%;特异性分别为 10 0 .0 %、92 .5 %;总一致性比较 ,钼靶X线 (97.5 %)优于CDUS(88.1%) (P <0 .0 1) ;二者联合诊断与单独钼靶X线诊断结果相比较 ,灵敏度、特异度、总一致性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olorDopplerflowimaging ,CDFI)检测良、恶性乳腺结节灶血流信号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血流丰富率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检测到的良、恶性结节灶内血流阻力指数 (resistanceindex ,RI)及血流搏动指数 (pulsatilityindex ,PI)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新型钼靶X线机与CDUS均为评价乳腺结节灶较理想的设备。二者相比较 ,钼靶X线优于CDUS ,但两者在诊断乳腺结节性质方面有很强的互补 ;CDFI检测乳腺结节灶内血流敏感性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乳腺肿瘤 纤维囊性病 乳腺结节 诊断 钼靶X线机
下载PDF
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乳腺癌BI-RADS校正价值 被引量:25
3
作者 丁华杰 刘会玲 +1 位作者 那磊 聂明辉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4930-4931,4934,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乳腺癌BI-RADS分级的校正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该院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20例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120例乳腺癌患者资料,总结其边界、形态、内部...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乳腺癌BI-RADS分级的校正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该院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20例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120例乳腺癌患者资料,总结其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纵横比、钙化、血流分布、阻力指数、BI-RADS分级、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等特点,分析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乳腺癌BI-RADS分级的校正价值。结果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乳腺癌超声图像在边界、后方回声、纵横比、钙化、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形态、内部回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分布方面,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主要表现为0~Ⅰ级,阻力指数(RI)<0.7,乳腺癌多表现为Ⅱ~Ⅲ级,RI≥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两者BI-RADS分级校正后诊断符合率有明显提高。结论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乳腺癌具有重叠超声表现,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两者BI-RADS分级校正后的定性诊断能力有提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成像技术 乳腺纤维囊性病 纤维腺瘤 乳腺肿瘤 BI-RADS
下载PDF
手术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结节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洪中武 傅健飞 徐熙善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00-901,共2页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结节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2004年12月—2007年12月共有314例乳腺增生患者行乳腺区段切除术,术后被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57例,接受乳癖散结胶囊口服;对照组157例,仅行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和...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结节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2004年12月—2007年12月共有314例乳腺增生患者行乳腺区段切除术,术后被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57例,接受乳癖散结胶囊口服;对照组157例,仅行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再手术率分别为8.9%和21.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组中,31例(19.7%)治愈,57例(36.3%)显效,53例(33.8%)有效,16例(10.2%)无效;对照组中13例(8.3%)治愈,25例(15.9%)显效,30例(19.1%)有效,89例(56.7%)无效,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047,P<0.01)。结论伴有可疑癌变结节的乳腺增生患者,乳腺区段切除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可降低再手术率,且术后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纤维囊性病 外科手术 乳癖散结胶囊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调肾疏肝针法对乳腺增生患者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丽芬 宋阿凤 +1 位作者 王志华 卢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48-652,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较佳配穴和作用机制。方法:将20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调肾疏肝针法组(简称调肾疏肝组)、常规针刺组和中药组。调肾疏肝组穴取肾俞、命门、风府、灵墟、神封、步廊、期门等,每日针刺1次;常规针刺组穴取...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较佳配穴和作用机制。方法:将20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调肾疏肝针法组(简称调肾疏肝组)、常规针刺组和中药组。调肾疏肝组穴取肾俞、命门、风府、灵墟、神封、步廊、期门等,每日针刺1次;常规针刺组穴取足三里、膻中、肝俞、乳根、内关、期门,治疗方法同调肾疏肝组;中药组口服乳癖消片,每次6片,每日3次。3组患者皆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及雌二醇(E2)、泌乳素(PRL)、孕酮(P)、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变化情况。结果:调肾疏肝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2.0%、94.0%,常规针刺组分别为86.0%和88.0%,中药组分别为78.0%和84.0%,3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肾疏肝组疗效优于另2组;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血清PRL、P、P/E2均有显著改善(P<0.05),调肾疏肝组降低PRL和升高P、P/E2作用优于另2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调肾疏肝组和常规针刺组E2、CD8+、CD4+/CD8+有显著改善,调肾疏肝组降低E2的作用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调肾疏肝针法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方法,对乳腺增生患者的内分泌、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囊性病 乳腺 疏肝理气 从肾论治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下载PDF
温针灸、药线点灸联合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症气滞血瘀型的疗效及对患者性激素、血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谭娟 惠彩霞 +3 位作者 白雪峰 刘运磊 李彩霞 高瑞瑞 《河北中医》 2021年第4期653-657,共5页
目的观察温针灸、药线点灸联合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症气滞血瘀型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性激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乳腺增生症气滞血瘀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温针灸、药线点灸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 目的观察温针灸、药线点灸联合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症气滞血瘀型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性激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乳腺增生症气滞血瘀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温针灸、药线点灸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乳癖汤口服治疗。2组均月经来潮结束至下一月经来潮前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性激素雌二醇(E_(2))、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及泌乳激素(PRL)水平变化;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记录2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55/60),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30/6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E_(2)、LH、FSH、PRL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疼痛VAS、SCL-90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TG、LDL-C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前后T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药线点灸联合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症气滞血瘀型,能改善患者乳房疼痛症状及心理状态,降低患者性激素水平,改善血脂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纤维囊性病 乳腺疾病 温针疗法 灸法 中药疗法
下载PDF
穴位埋线与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对照观察 被引量:17
7
作者 卢文 房忠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观察埋线、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埋线组、电针组,每组43例。两组均取膻中、气海、肩井、气户等穴,埋线组1~2周埋线1次,8次为一疗程;电针组隔日治疗1次,24次为一疗程。分别于1疗程结束时、... 目的:观察埋线、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埋线组、电针组,每组43例。两组均取膻中、气海、肩井、气户等穴,埋线组1~2周埋线1次,8次为一疗程;电针组隔日治疗1次,24次为一疗程。分别于1疗程结束时、2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统计疗效。结果:1疗程时,埋线组总有效率为69.8%(30/43),电针组为88.4%(38/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疗程后埋线组愈显率为87.8%(36/41),电针组愈显率69.7%(23/33),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埋线、电针对乳腺增生病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1疗程时电针组疗效较好,2疗程后埋线组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穴位埋线结扎 电针 对照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林毅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 被引量:7
8
作者 司徒红林 周劬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1-102,共2页
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生活调养三方面论述了林毅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强调中西相参、辨证辨病、中医药周期治疗、内外合治。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中医药疗法 林毅
下载PDF
穴位埋线配合局部围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燕丽 刘军玲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第1期30-31,共2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局部围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配合局部围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复发率...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局部围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配合局部围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年后复发率为10.3%,对照组为89.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埋线配合局部围刺是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穴位埋线 围刺 乳腺增生
下载PDF
围刺配合电针对乳腺增生大鼠血清激素水平和乳腺组织形态、ER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荆荣霞 梁立红 +3 位作者 李霞 肖红玲 张拴成 佘延芬 《河北医药》 CAS 2014年第7期965-968,共4页
目的观察围刺配合电针对乳腺增生大鼠血清性激素雌与孕激素的比值(E2/P)、泌乳素(PRL)、睾酮(T)、乳腺组织形态和乳腺组织ER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干预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40只Wistar大鼠分为模型组、针刺组、三苯氧胺组及... 目的观察围刺配合电针对乳腺增生大鼠血清性激素雌与孕激素的比值(E2/P)、泌乳素(PRL)、睾酮(T)、乳腺组织形态和乳腺组织ER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干预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40只Wistar大鼠分为模型组、针刺组、三苯氧胺组及正常组,每组10只。采用己烯雌酚联合黄体酮肌内注射进行造模。针刺组:将大鼠固定,分别围刺第2对左右乳房后,接通电针仪持续刺激30 min,并针刺膻中穴,留针30 min;三苯氧胺组予三苯氧胺1.8 mg/kg灌胃治疗,1次/d,共30 d。于末次治疗后测定血清E2、P、PRL、T含量,计算E2/P比值;取大鼠第2对乳房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表现;运用免疫组化法对乳房乳腺组织中ER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E2/P:针刺组与三苯氧胺组比值均低于模型组(P<0.05)。PRL: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与三苯氧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乳腺组织ER表达: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大鼠乳腺组织ER阳性细胞表达情况显著降低,AOD值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围刺配合电针具有降低模型大鼠乳头高度、缩小乳头直径,改善血清E2/P、PRL、T紊乱状态和乳腺组织病理形态,降低乳腺增生模型大鼠乳腺组织ER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刺配合电针 乳腺纤维囊性病 雌孕激素比值 泌乳素 睾酮 乳腺组织形态 ER表达 大鼠
下载PDF
细胞角蛋白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景丽 张红英 +2 位作者 魏兵 郎志强 步宏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6-319,共4页
目的 研究细胞角蛋白(CK)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表达情况,寻求帮助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分子标记。方法 按Page标准选病例,收集本院1993-2002年病理标本,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92例(石蜡包埋标本)、冷冻切片30例以及导管上... 目的 研究细胞角蛋白(CK)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表达情况,寻求帮助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分子标记。方法 按Page标准选病例,收集本院1993-2002年病理标本,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92例(石蜡包埋标本)、冷冻切片30例以及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原代培养上皮细胞和浸润性导管癌细胞株T-47D和MCF-7。采用EnVision标准二步法研究CK34βE12、CK8以及CK14表达情况。结果 (1)石蜡组织中CK34BE12在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不典型性增生、导管原位癌以及浸润性导管癌的阳性结果分别为95.2%、33.3%、19.2%和12.5%;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浸润性导管癌的冷冻切片CK34βE12阳性率为100%和55%;CK34βE12在MCF7呈阴性染色,在普通性增生原代培养细胞及T-47D中呈阳性染色;(2)CK8与CK14在乳腺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的表达模式与其他病变不同。结论 CK34BE12有助于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但还不适用于术中冷冻快速诊断;CK8与CK14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模式可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角蛋白 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 鉴别诊断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不典型性增生
原文传递
耳穴贴压时长对乳腺增生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朱国香 吴晓萍 +4 位作者 高雅文 魏素兰 钟建亮 蓝素华 徐向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2357-2360,共4页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时长对乳腺增生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于2012年3月—2013年7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乳腺外科门诊抽取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患者120例。按患者门诊号顺序,将其平均分为4个组(中药组及3、5、7 d组)。中药组患者采...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时长对乳腺增生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于2012年3月—2013年7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乳腺外科门诊抽取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患者120例。按患者门诊号顺序,将其平均分为4个组(中药组及3、5、7 d组)。中药组患者采用常规中药治疗;3、5、7 d组患者在常规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耳穴贴压治疗,分别以3、5、7 d为更换另一耳的间隔时长。3个疗程后,比较并分析4组患者的疗效和3个耳穴贴压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 (1)4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93,P<0.05);3、5、7 d组与中药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3 d=24.63,D5 d=32.28,D7 d=30.21,P<0.05);而3 d组与5 d组(D=7.65,P>0.05)、3 d组与7 d组(D=5.58,P>0.05)、5 d组与7 d组(D=2.07,P>0.05)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个耳穴贴压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P<0.05);5、7 d组与3 d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d=4.72,χ27 d=4.99,P<0.05);而5 d组与7 d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结论常规中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较好,贴压时长为3、5、7 d的患者疗效无差异;贴压时长为3 d的患者复发率较高,但贴压时长为5 d和7 d的患者复发率无差异。在保证患者疗效、降低患者复发率的前提下,将贴压时长定为5 d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贴压 时长 乳腺纤维囊性病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乳腺滴灌疗法联合红金消结片治疗乳腺增生症50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邵文真 郑伟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1003-100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滴灌疗法联合红金消结片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效果以及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滨州市妇幼保健院乳腺增生症病人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50例。单一组病人采用乳腺导管滴灌的方法(... 目的探讨乳腺滴灌疗法联合红金消结片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效果以及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滨州市妇幼保健院乳腺增生症病人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50例。单一组病人采用乳腺导管滴灌的方法(药物为阿米卡星、地塞米松、0.9%氯化钠溶液、利多卡因、玻璃酸酶与曲安奈德)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增加红金消结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并以病人血清白介素6(IL 6)、白介素8(IL 8)、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分化簇3(CD3+T)、分化簇(4CD4+T)、分化抗原CD8(CD8+T)、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评价其免疫能力,并调查病人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联合组病人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单一组病人的72%(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的IL 6、IL 8、TNF α水平均有显著改善,且联合组病人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单一组病人(P<0.05);治疗后两组CD3+T、CD4+T、CD8+T、NK细胞水平均有显著改善,且联合组病人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单一组病人(P<0.05);联合组病人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94%,显著高于单一组病人的74%(P<0.05)。结论乳腺滴灌疗法与红金消结片联合治疗乳腺增生症比乳腺滴灌疗法单一治疗效果更好,而且对于病人炎性因子及免疫能力的改善也有着更好的效果,提高了病人治疗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纤维囊性病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α 抗原 CD3 抗原 CD4 抗原 CD8 投药 局部 乳腺滴灌疗法 红金消结片 免疫系统
下载PDF
细胞角蛋白34βE12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狄方 王念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 探讨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 3 4 βE12作为良性病变的标记物对鉴别乳腺病变的意义。方法 收集 90例有随访活检和组织病理学诊断对照的乳腺细针吸取细胞学 (FNAC)资料 :良性病变 50例 ,包括非增生性病变 3 0例和增生性病变 2 0例、... 目的 探讨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 3 4 βE12作为良性病变的标记物对鉴别乳腺病变的意义。方法 收集 90例有随访活检和组织病理学诊断对照的乳腺细针吸取细胞学 (FNAC)资料 :良性病变 50例 ,包括非增生性病变 3 0例和增生性病变 2 0例、导管内癌 10例和浸润癌 3 0例 ,对其FNAC涂片和相应的石蜡切片作 3 4 βE12的抗生物素蛋白 生物素 过氧化酶复合 (ABC)法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利用SPSS1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3 4 βE12在良性非增生和增生性病变组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2 ) 3 4 βE12在良性病变和癌组中的表达差异具显著性 ,3 4 βE12在癌组中 ,FNAC涂片和相应的石蜡切片分别为 66.7%和 63 .3 %的病例表现为完全阴性或散在 1+的肿瘤细胞胞质阳性 ;在良性病变组中 ,FNAC涂片和相应的石蜡切片分别为 10 0 %和 78%的病例表现为 2 +至 3 +的细胞阳性 ,且在石蜡切片中 3 4 βE12表现为完整的细胞膜和细胞质的强阳性 ,与癌中阳性标本之细胞质颗粒状阳性为主的表达特点不同。 (3 ) 3 4 βE12在细胞分化较好的筛孔型、乳头型和实性型导管内癌中为完全阴性和散在细胞胞质阳性 ,而在细胞分化较差的粉刺型导管内癌中为阴性至 3 +的细胞阳性。结论  3 4 βE12可作为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良性病变的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角蛋白34βE12 鉴别诊断 乳腺良恶性病变 细针吸取细胞学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端粒酶基因在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 被引量:7
15
作者 宋敏 米小轶 +4 位作者 李柏林 朱继江 高英贤 崔爽 宋继谒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 探讨端粒酶基因与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恶性转化的关系及其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hTR和hTRT在 5 0例乳腺导管增生组织 (其中单纯性增生 6例 ,轻度不典型增生 9例 ,中度不典型增生 1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 2 3例 ... 目的 探讨端粒酶基因与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恶性转化的关系及其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hTR和hTRT在 5 0例乳腺导管增生组织 (其中单纯性增生 6例 ,轻度不典型增生 9例 ,中度不典型增生 1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 2 3例 )及 2 6例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 在乳腺导管单纯性增生组织中hTR、hTRTmRNA呈弱表达 (1/6 )和阴性。在乳腺导管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TR、hTRTmRNA呈弱表达 (2 /9、1/9;4 /12、3/12 ) ,在乳腺导管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TR、hTRTmRNA表达增强 (14 /2 3,6 0 9% ,12 /2 3,5 2 1% ) ,在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基因hTR、hTRTmRNA呈较强阳性表达 (2 3/2 6 ,88 5 % ;2 1/2 5 ,80 8% )。乳腺导管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端粒酶基因表达与在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与导管内癌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基因hTR、hTRT的表达与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细胞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纤维囊性病 乳腺肿瘤 端粒 末端转移酶 端粒酶 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中药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症107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房忠女 卢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96-497,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埋线并用对乳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将107例患者按个人治疗条件及意愿分为中药组、埋线组和中药埋线并用组,中药组采用消核灵,埋线组采用穴位埋线法,中药埋线并用组联用以上两种方法。8周为1疗程,1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观... 目的观察中药、埋线并用对乳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将107例患者按个人治疗条件及意愿分为中药组、埋线组和中药埋线并用组,中药组采用消核灵,埋线组采用穴位埋线法,中药埋线并用组联用以上两种方法。8周为1疗程,1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3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中药埋线并用组与中药组、埋线组患者疗效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症均有较好临床疗效,两法并用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埋线 乳腺纤维囊性病
下载PDF
乳腺囊性病变的超声诊断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利民 张韵华 +2 位作者 袁锦芳 夏罕生 张晖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312-314,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囊性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囊性病变的超声图像资料。结果:乳腺囊性病变超声表现分为6种类型:①单纯囊肿型33例,均为良性,超声良恶性诊断均正确;②复杂囊肿型34例,... 目的:探讨乳腺囊性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囊性病变的超声图像资料。结果:乳腺囊性病变超声表现分为6种类型:①单纯囊肿型33例,均为良性,超声良恶性诊断均正确;②复杂囊肿型34例,2例恶性肿瘤超声均误诊;③簇状细小囊肿型10例,超声误诊1例恶性肿瘤;④实性为主伴局部囊变31例,超声误诊6例;⑤囊内型29例,超声误诊1例恶性肿瘤;⑥蜂窝型6例,5例诊断正确。结论:乳腺囊性病变有多种超声表现,囊性恶性病变有一定声像图特征,了解乳腺囊性病变声像图特征有助于提高此类疾病的超声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囊性病 乳腺 超声检查
下载PDF
乳腺癌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诊断探讨 被引量:8
18
作者 付春林 夏波 +2 位作者 任红兵 陈庭煊 李军川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947-948,950,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诊断要点及其与乳腺增生症、乳腺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60例乳腺癌临床表现、细针吸取和细胞学特点,与71例乳腺增生症和85例乳腺纤维腺瘤比较。结果 160例乳腺癌中,具备年龄大于或等于45岁;肿...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诊断要点及其与乳腺增生症、乳腺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60例乳腺癌临床表现、细针吸取和细胞学特点,与71例乳腺增生症和85例乳腺纤维腺瘤比较。结果 160例乳腺癌中,具备年龄大于或等于45岁;肿块固定、欠清,脆样穿刺针感,易吸出物质;细胞数量多,呈松散、紊乱样排列;胞质完整;核大,呈圆或不规则圆形,边缘不整齐,核质比明显增大或减小,核仁增大,核大小差异明显;易见散在细胞,未见肌上皮细胞等特点的相对病例数明显多于乳腺增生症和乳腺纤维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表现特殊,可与乳腺增生症和乳腺纤维腺瘤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纤维囊性病 细胞学 诊断 细针穿刺
下载PDF
针吸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包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晓英 马占儒 +1 位作者 郭俊芳 赵海军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针吸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包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3月临床诊断乳腺增生包块患者300例,随机分为针吸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组、针吸治疗组、三苯氧胺治疗组各100例,对比各组治疗乳腺增生包块的效果。结果针吸... 目的探讨针吸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包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3月临床诊断乳腺增生包块患者300例,随机分为针吸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组、针吸治疗组、三苯氧胺治疗组各100例,对比各组治疗乳腺增生包块的效果。结果针吸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组治愈26例,显效50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0%;针吸治疗组治愈9例,显效35例,有效3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82%;三苯氧胺治疗组治愈7例,显效29例,有效38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74.0%。针吸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吸联合三苯氧胺组疼痛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24h 62例,36h 28例,48h 5例,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吸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组治疗效果显著,并且疗效维持时间长。结论针吸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包块,在改善乳腺增生症状和体征方面更有优势,起效更快,适合在基层医院大规模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纤维囊性病 针刺穴位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针吸治疗乳腺增生“包块”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闫云珍 赵鹏飞 +1 位作者 张春雨 赵海军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9期997-999,共3页
目的探讨针吸治疗乳腺增生"包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3月,随机选取临床诊断乳腺增生"包块"患者400例,分为针吸治疗组、三苯氧胺药物治疗组、乳腺中频仪治疗组、离子导入治疗组,每组100例。对比针吸... 目的探讨针吸治疗乳腺增生"包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3月,随机选取临床诊断乳腺增生"包块"患者400例,分为针吸治疗组、三苯氧胺药物治疗组、乳腺中频仪治疗组、离子导入治疗组,每组100例。对比针吸治疗乳腺增生"包块"的临床价值,并比较各自的不良反应。结果针吸治疗组使用针吸治疗,治愈24例,显效52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三苯氧胺药物治疗组单用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治愈8例,显效36例,有效3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80%;乳腺中频仪治疗组用乳腺中频仪治疗,治愈6例,显效30例,有效40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76%;离子导入治疗组用三苯氧胺离子导入治疗,治愈6例,显效32例,有效38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76%;针吸治疗组与另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疼痛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作为比较,针吸治疗组疼痛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24h 60例(60%),36h 26例(26%),48h 6例(6%),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吸治疗有明显效果且疗效维持时间长,没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用祖国传统阴阳学说理论指导针吸治疗乳腺增生"包块",有明显治疗效果,该方法操作方便,不需特殊仪器,无不良反应,在基层适合大规模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组织检查 针吸 乳腺纤维囊性病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