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陶器、煮粥、酿酒与社会复杂化的发展 被引量:31
1
作者 刘莉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34,共11页
在旧大陆,陶器的起源独立发生在两个地区: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和东亚地区。非洲最早的陶器与利用野生粟和高粱煮粥的生计方式有关。这种炊煮方式发展为酿造谷芽酒的传统,典型的酿酒器是鼓腹陶罐。在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的陶... 在旧大陆,陶器的起源独立发生在两个地区: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和东亚地区。非洲最早的陶器与利用野生粟和高粱煮粥的生计方式有关。这种炊煮方式发展为酿造谷芽酒的传统,典型的酿酒器是鼓腹陶罐。在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的陶器与利用水生动物和用野生植物煮粥有关。在中国,新石器早期小口鼓腹壶成为常见的器型,有些用来酿酒,说明此时利用谷物酿酒可能已是黄河及长江流域的普遍现象。新石器中期陶器分布可划为两大地区类型:东部地区器型复杂,以酒器居多,如鬶和高柄杯。西部地区的仰韶文化器型简单,代表性器物为尖底瓶。有些尖底瓶用来酿造谷芽酒,也是集体饮酒(咂酒)的容器。西部地区咂酒群饮代表了以集体为本位的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器功能 尖底瓶 咂酒 谷芽酒 宴饮
原文传递
华林园宴饮赋诗考 被引量:4
2
作者 罗建伦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21-25,共5页
作为魏晋时期的著名皇家园林,华林园(本名芳林园)在将近两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作用。西晋晋武帝的华林园聚会已成为文坛佳会,但华林园的本来面目还没被世人所详知。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补不足。
关键词 芳林园 华林园 宴饮 赋诗
下载PDF
再读跨湖桥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淳 潘艳 魏敏 《东方博物》 2008年第2期14-25,5,共13页
在《跨湖桥》考古报告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浮选、孢粉和非孢粉微化石、PIXE技术和拉曼光谱等多种分析手段,对跨湖桥遗址的人工制品和生态物进行了分析,复原了当时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变迁、古食谱和制陶技术,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讨了先民的生... 在《跨湖桥》考古报告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浮选、孢粉和非孢粉微化石、PIXE技术和拉曼光谱等多种分析手段,对跨湖桥遗址的人工制品和生态物进行了分析,复原了当时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变迁、古食谱和制陶技术,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讨了先民的生存方式。文章认为,8000年前跨湖桥的富裕环境很可能促使复杂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并出现比较复杂的社会结构,而水稻栽培和猪的驯养很可能与这类社会常见的仪式和宴享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湖桥遗址 古环境 古食谱 陶器技术 稻作栽培 宴享
原文传递
论离台内渡台湾进士施士洁与日本文人 被引量:1
4
作者 孟建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84-92,共9页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割让了台湾。大量的日本文人随着日本船坚炮利的强势武力来到了台湾,进而来到厦门。内渡后的施士洁于台人和内渡台人心目中地位始终相当崇高,密集往来于西岑、泉州、厦门之间。或调解互控纷争,或探亲访友...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割让了台湾。大量的日本文人随着日本船坚炮利的强势武力来到了台湾,进而来到厦门。内渡后的施士洁于台人和内渡台人心目中地位始终相当崇高,密集往来于西岑、泉州、厦门之间。或调解互控纷争,或探亲访友,或宴饮唱酬。1904年施士洁受命任厦门商务总会坐办,后主办贡燕业务,因此施士洁在厦门交游更为广泛,不乏有日本文人与之交游。残酷战争的硝烟和乌云并没有造成中日民间的仇恨和老死不相往来,离台内渡的施士洁以开放的胸襟和气度,开始了和日本文人的交往、唱酬、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士洁 日本诗人 交游 唱酬 对话
下载PDF
动物考古视角下的宴飨行为研究
5
作者 赵潮 李涛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9-173,共5页
本文结合中西方民族学与考古学研究案例,探讨了动物遗存及其反映的人为加工等信息在宴飨活动鉴别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强调,通过动物遗存研究宴飨活动,需加强埋藏学研究,关注动物遗存的出土情境,利用多条线索识别和检验宴飨活动的特... 本文结合中西方民族学与考古学研究案例,探讨了动物遗存及其反映的人为加工等信息在宴飨活动鉴别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强调,通过动物遗存研究宴飨活动,需加强埋藏学研究,关注动物遗存的出土情境,利用多条线索识别和检验宴飨活动的特征。同时,还应加强理论模型的构建,将宴飨活动的具体分析融入对古代社会、经济组织的探索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宴飨 动物骨骼 考古背景 中国史前时期
原文传递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礼学渊源及形成的机制原理 被引量:23
6
作者 刘丽文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3-43,共11页
本文从礼学角度论证了春秋时期政治舞台上普遍应用的赋诗言志现象的渊源及形成的机制原理,认为赋诗言志是对燕享礼仪中固有乐歌形式的模仿和意义的替换。即《诗经》中诗在燕享之礼中本是固定的,程式化的,其发挥作用的原理是被“礼”化... 本文从礼学角度论证了春秋时期政治舞台上普遍应用的赋诗言志现象的渊源及形成的机制原理,认为赋诗言志是对燕享礼仪中固有乐歌形式的模仿和意义的替换。即《诗经》中诗在燕享之礼中本是固定的,程式化的,其发挥作用的原理是被“礼”化了的诗的乐章之义。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仪多被僭越,乐章之义失落了,于是燕享礼仪中诗经历了一个从取乐章之义到取词章之义又到“点歌”即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演变。就思维方式看,《诗》的乐章之义和词章之义,都是以一种象征即比兴式思维对《诗》进行的再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礼学 诗歌 比兴思维 礼仪程序 乐歌形式
原文传递
清华简《(旨阝)夜》与西周时期的“饮至”典礼 被引量:10
7
作者 伏俊琏 冷江山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64,共6页
清华简《(旨阝)夜》篇的出土,证明《尚书.西伯戡黎》中的"西伯"是周武王,"戡黎"的时间是在武王八年,即武王继位之明年(前1049)。本篇还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戡黎凯旋后举行"饮至"典礼的盛况,周武王及开国... 清华简《(旨阝)夜》篇的出土,证明《尚书.西伯戡黎》中的"西伯"是周武王,"戡黎"的时间是在武王八年,即武王继位之明年(前1049)。本篇还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戡黎凯旋后举行"饮至"典礼的盛况,周武王及开国元勋毕公、召公、周公、辛公、史逸、吕尚皆亲临宴会。武王和诸位功臣举爵酬饮,赋诗言志。简文记录了武王的2首诗和周公的3首诗,而保存下来了武王的1首、周公的2首残诗。这种情形和《穆天子传》中所记穆王和西王母瑶池宴咏很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旨阝)夜》 西伯戡黎 饮至 周公赋诗 瑶池宴咏
下载PDF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英译研究
8
作者 魏敏敏 《现代英语》 2024年第3期121-123,共3页
《春夜宴桃李园序》不仅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诗人与酒仙形象,还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对其英译的分析有助于丰富李白作品的研究,并促进中西文学与文化的交流。本研究以中国香港译家耿亮的英译本为例,探讨了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春夜宴桃李园序》不仅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诗人与酒仙形象,还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对其英译的分析有助于丰富李白作品的研究,并促进中西文学与文化的交流。本研究以中国香港译家耿亮的英译本为例,探讨了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文化意象的传递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等方面。研究发现,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译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归化与异化等策略,有效地实现了文化信息的传递和交际目的。然而,对某些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意象和典故,适当添加注释将有助于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目的论 《春夜宴桃李园序》 英译
原文传递
从黄河流域到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汉藏语系人群早期迁徙的考古学证据
9
作者 刘莉 陈剑 +2 位作者 王佳静 赵雅楠 陈星灿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75,共19页
汉藏语系是世界第二大语系。最近,通过语言学与遗传学研究,汉藏语系的起源已被溯至距今8000年前后生活在中国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粟作农耕人群。研究还发现,汉藏语系的最初分化发生在距今6000—5000年间,与仰韶文化的西向及西南向扩张... 汉藏语系是世界第二大语系。最近,通过语言学与遗传学研究,汉藏语系的起源已被溯至距今8000年前后生活在中国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粟作农耕人群。研究还发现,汉藏语系的最初分化发生在距今6000—5000年间,与仰韶文化的西向及西南向扩张大体同时。但截至目前,相关考古学研究还很不充分,我们对这些原始汉藏语系移民的生活方式尚缺乏了解。本文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甘肃、四川地区三处遗址陶器表面的微体化石遗存,再结合区域考古背景及近现代嘉绒藏族的民族志记录,初步探讨了与仰韶人群早期西南向迁徙有关的物质文化与仪式活动。最早的仰韶移民可能在川西北高原与原土著狩猎-采集人群相融合,并采用广谱的生计策略,既经营粟作农业,也利用当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与此同时,仰韶移民似乎保持了此前在黄河流域发源地建立的重要仪式传统。他们用红曲霉菌和稻米制曲酿酒,而后可能在伴有仪式性舞蹈表演的公共宴饮活动中饮用。对于原始汉藏语系移民来说,这种仪式活动可能在维护与强化文化身份认同、社会价值,以及与故乡的联结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且至今仍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锅庄-咂酒仪式中有所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器 酒类发酵 仪式性宴饮 水稻 身体实践的社会记忆
原文传递
由宴饮词略论宋代宴饮文化
10
作者 赫广霖 张钟匀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70-74,共5页
宋代宴饮词是宋词里十分闪耀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国内政治的稳定、统治阶层的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等诸多因素直接推动了宴饮词的发展,形塑了特色鲜明的宴饮文化。宋代宴饮活动... 宋代宴饮词是宋词里十分闪耀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国内政治的稳定、统治阶层的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等诸多因素直接推动了宴饮词的发展,形塑了特色鲜明的宴饮文化。宋代宴饮活动主要有“前筵”“后筵”和“尾声”三部分。“前筵”和“后筵”以主宾酬和、饮酒劝酒为主要活动,“尾声”部分则会奉茶奉汤,在整个宴饮过程中,主宾的酬唱皆与填词紧密结合。由宴饮词可以管窥宋代宴饮文化。发达的宴饮文化促进了宋词的全面繁荣与广泛传播,然而,耽于享乐的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问题,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宴饮词 宴饮文化 影响 启示
下载PDF
陈叔宝及其皇室文人述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嵇发根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72-75,共4页
以武力起家建立陈国的吴兴长城陈氏家族,自陈霸先至末帝陈叔宝,不乏饱学艺文之士,尤以陈后主陈叔宝为代表,也包括一批宗室文人和后宫才女。陈叔宝的诗以宫廷游宴诗为主,在其数量较多的边塞诗中则不乏佳作。陈叔齐的《籁记》、陈叔... 以武力起家建立陈国的吴兴长城陈氏家族,自陈霸先至末帝陈叔宝,不乏饱学艺文之士,尤以陈后主陈叔宝为代表,也包括一批宗室文人和后宫才女。陈叔宝的诗以宫廷游宴诗为主,在其数量较多的边塞诗中则不乏佳作。陈叔齐的《籁记》、陈叔达的《隋记》都是寄痛寓志之作。皇后沈婺华则堪称文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叔宝 宫廷游宴诗 宗室文人 边塞诗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斋宴·盛宴》的“沉默”主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江山 孙妮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2-76,共5页
作为三次提名"布克奖"的印度英语女作家,安妮塔·德赛对印度当代文学影响深远。在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性主义语境下解读《斋宴·盛宴》中的"沉默"主题,可以凸显作者如何揭示印度传统女性对父权统治的抗争,以... 作为三次提名"布克奖"的印度英语女作家,安妮塔·德赛对印度当代文学影响深远。在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性主义语境下解读《斋宴·盛宴》中的"沉默"主题,可以凸显作者如何揭示印度传统女性对父权统治的抗争,以及其利用书写打破"沉默"之枷,为第三世界女性获得话语权所作的努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寻求印度女性的身份价值,建立女性主体意识的创作目的。认真探究这一主题,对于深入分析安妮塔·德赛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女性主义 安妮塔·德赛 《斋宴·盛宴》 主题
下载PDF
城市哈萨克族的宴事活动与多元文化
13
作者 杨凌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3-29,共7页
本文从居住在城市里的哈萨克族宴事活动入手 ,探讨了城市哈萨克族宴事活动的庆典、宴席、娱乐、宴会厅、互助礼金制等模式 ,分析了城市哈萨克族宴事活动的共时性质和历时发展变化 ,从而得出各民族杂居的城市是多元化的摇篮 ,单一民族聚... 本文从居住在城市里的哈萨克族宴事活动入手 ,探讨了城市哈萨克族宴事活动的庆典、宴席、娱乐、宴会厅、互助礼金制等模式 ,分析了城市哈萨克族宴事活动的共时性质和历时发展变化 ,从而得出各民族杂居的城市是多元化的摇篮 ,单一民族聚居地是保留古老民族文化的基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哈萨克族 宴事活动 共时性质 历时变化 多元文化 城市 生活习俗
下载PDF
从宋代皇储培养与经筵制度看皇帝文化素质
14
作者 臧兴崇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皇储作为未来的皇帝,是封建政权传承的重要环节,是封建社会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储的选定与培养关系到皇室血脉的传承以及封建统治的延续,是为政立国的根本。历朝皇帝不可避免都会加强对皇储各方面的培养,在宋代重文轻武的风气中,... 皇储作为未来的皇帝,是封建政权传承的重要环节,是封建社会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储的选定与培养关系到皇室血脉的传承以及封建统治的延续,是为政立国的根本。历朝皇帝不可避免都会加强对皇储各方面的培养,在宋代重文轻武的风气中,对于皇储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尤为看重,而且皇储登基之后的经筵制度对于维护国家安定也具有重要作用,是宋代皇帝治国安邦的重要一环。皇储培养与经筵制度对于宋代皇帝的综合文化素质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储培养 经筵制度 帝王文化素质
下载PDF
唐德宗曲江赐宴及君臣唱和诗系年考
15
作者 陶成涛 《唐都学刊》 2015年第2期26-30,共5页
曲江赐宴是唐代重要的官方文化活动。德宗是赐宴曲江最多的唐代皇帝,据史书记录共计13次,可用诗歌证实史书缺载1次。唐德宗开创了长安曲江园林第二个繁荣时代。伴随赐宴活动有较多君臣唱和诗,今保存下来的有20余首,其中德宗皇帝诗9首,其... 曲江赐宴是唐代重要的官方文化活动。德宗是赐宴曲江最多的唐代皇帝,据史书记录共计13次,可用诗歌证实史书缺载1次。唐德宗开创了长安曲江园林第二个繁荣时代。伴随赐宴活动有较多君臣唱和诗,今保存下来的有20余首,其中德宗皇帝诗9首,其中8首可准确系年,德宗与崔元翰重出诗1首可推测系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江赐宴 唐德宗 崔元翰 权德舆 曲江诗
下载PDF
英国街会推动下的聚餐空间解读
16
作者 岳阳 朱文一 《城市设计》 2020年第6期42-49,共8页
本文梳理了英国街会组织以及他们致力于推广的街道派对空间,以城市设计视角,将英国街会派对指南中的空间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划分为街道长桌式聚餐空间、街道食间娱乐空间、门前散桌式聚餐空间、街区野餐式聚餐空间4种类型,并讨论每种空间... 本文梳理了英国街会组织以及他们致力于推广的街道派对空间,以城市设计视角,将英国街会派对指南中的空间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划分为街道长桌式聚餐空间、街道食间娱乐空间、门前散桌式聚餐空间、街区野餐式聚餐空间4种类型,并讨论每种空间类型的特点和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街会 街道聚餐空间 街道派对
下载PDF
《诗经·小雅》礼仪用诗考论
17
作者 祝秀权 《学术问题研究》 2011年第1期42-51,共10页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为周礼而作,是周代各种礼仪用诗,它们应用于各种不同的礼仪场合。以礼为背景对诗篇加以观照,可知《小雅》诗篇所咏者有“养老乞言”礼、觐见礼、燕礼、军礼等礼仪用诗。对这些诗篇加以分类考查,可以窥视...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为周礼而作,是周代各种礼仪用诗,它们应用于各种不同的礼仪场合。以礼为背景对诗篇加以观照,可知《小雅》诗篇所咏者有“养老乞言”礼、觐见礼、燕礼、军礼等礼仪用诗。对这些诗篇加以分类考查,可以窥视《诗》与礼的关系及《诗》、礼互解的重要意义,揭示诗篇创作的礼仪背景和诗的本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雅 养老乞言礼 觐见礼 燕礼 军礼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角下典籍翻译研究——以《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为例
18
作者 凤岚 陈萍 《现代英语》 2021年第3期53-55,共3页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的理论源于德国,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University of Konstanz)的文艺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1997)于1967年提出。接受美学的核心理论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对...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的理论源于德国,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University of Konstanz)的文艺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1997)于1967年提出。接受美学的核心理论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对于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的三种英译本分析以接受美学理论出发,从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视域融合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英译本的情感与原作的异同之处,融入译者的译本中,发掘译者同时作为创作者与原文的读者,在原文的解读上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并发挥其主体性对原文进行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理论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视域融合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英译本
原文传递
中秋节及其节俗内涵在唐宋时期的兴起与流变 被引量:14
19
作者 熊海英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5-140,共6页
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仿,造成了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围影响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在北宋灭... 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仿,造成了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围影响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在北宋灭亡的背景下,中秋月的“团圆”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和强调。“团圆”涵义的加入使中秋节俗内涵变得完整,节日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到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秋节 宴饮 团圆
下载PDF
饭局的功能与过程——一种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119-123,共5页
本文从饮食人类学的视域切入今日中国最普遍的饮食现象——"饭局",并以功能和过程为视点对"饭局"进行探究。分析表明:中国式"饭局"虽因参加者之间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但由于中国人文化中的&q... 本文从饮食人类学的视域切入今日中国最普遍的饮食现象——"饭局",并以功能和过程为视点对"饭局"进行探究。分析表明:中国式"饭局"虽因参加者之间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但由于中国人文化中的"差序格局"因素,导致饭局参加者总有强化彼此间情感关系的意图,而对"饭局"前、中、后的过程分析也显示:合食式"饭局"其特有的多种互动因素已成为增强参加者情感成分的最佳媒介,它拉近距离,润滑关系,最终使得"饭局"成为中国人最常用的交往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饭局 功能 过程 饮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