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渊明的父爱情怀
1
作者 郭丽娜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91-93,共3页
陶渊明的伟大不仅在于其诗人、辞赋家身份所取得的成就,还有其为人父所体现的浓浓父爱。陶渊明在《命子》《责子》《与子俨等疏》《和郭主簿二首》《拟挽歌辞三首》等诗文著作中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爱情怀,体现了其顺任自然的心态,宽慰... 陶渊明的伟大不仅在于其诗人、辞赋家身份所取得的成就,还有其为人父所体现的浓浓父爱。陶渊明在《命子》《责子》《与子俨等疏》《和郭主簿二首》《拟挽歌辞三首》等诗文著作中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爱情怀,体现了其顺任自然的心态,宽慰罢仕归隐的自己,同时也体现了其"真淳"的诗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父爱 顺任自然 真淳
下载PDF
父爱的缺失与找寻——透视萧红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及其创作心理 被引量:4
2
作者 谢丽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76-80,共5页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勇敢走出父亲家门的"娜拉",她对父亲的反叛可谓决绝。在她的好些散文及自传性小说中,父亲张廷举被描绘成一个冷酷自私、缺乏人伦常情的人。但她的短篇小说《看风筝》、《旷野的呼喊》和《北中国》中的父亲...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勇敢走出父亲家门的"娜拉",她对父亲的反叛可谓决绝。在她的好些散文及自传性小说中,父亲张廷举被描绘成一个冷酷自私、缺乏人伦常情的人。但她的短篇小说《看风筝》、《旷野的呼喊》和《北中国》中的父亲形象却极其生动感人,且有着颇为相似的情感结构模式,即"儿子离家———父亲思念"。曾经激烈反抗父权的萧红却极力在小说中回避父子之间的尖锐冲突,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执著于塑造同一类型的慈父形象,这不能不令人感到诧异。文章立足于文本分析,并试图从作家的情感经历及创作心理对这种奇异现象做出合理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父亲形象 父爱 情感结构模式 创作心理
下载PD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Love Absence and Lonelines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Functionalist Theory and the Social Needs Theory
3
作者 Yaping Zhou He Zhong +1 位作者 Xiaojun Li Yanhui Xi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2024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Fath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dolescents’development,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their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s their mental health,including feeling of loneliness.However,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father-lov... Fath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dolescents’development,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their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s their mental health,including feeling of loneliness.However,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father-love absence on individual loneliness are not clear.Based on the social functionalist theory and the social needs theory,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fatherlove absence on loneliness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ministered to 319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1,476 high school stud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dolescents with father-love absence had higher levels of loneliness,and that father-love absence affected loneliness levels through mediating pathways of individual gratitude,peer relationships,and gratitude to peer relationships.This study not only confirm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father-love absence on adolescents’loneliness,but also explains the mediate roles of individual gratitude and peer relationships.It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related to family education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interventions on adolescents’mental heal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therless paren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her-love absence LONELINESS GRATITUDE peer relationships
下载PDF
试论父爱对作家人格的影响
4
作者 王诚良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66-70,共5页
作家与其父亲的伦理关系实际上是两代人心灵碰撞的关系。父爱对作家人格的影响是随着父子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父子和谐 ,作家继承父亲的事业和人格 ;父子对立 ,作家可能违背父愿 ,愈坚定自己的文学选择 ;父子分离 ,父爱缺失 。
关键词 父爱 崇父意识 反抗意识 主体意识 作家 人格发展 影响 文学创作
下载PDF
父爱的绝唱——周国平与《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5
作者 任俊华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53-56,共4页
作为一名哲学博士,周国平用哲学与人性的观点写出了对女儿妞妞深沉的爱,写出了对人生的另一种思考。虽然妞妞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悲剧,但是周国平却谱写出一曲父爱的绝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人生也是完整与幸福的。
关键词 周国平 妞妞 父爱 哲学 悲剧
下载PDF
论孔子仁学的父性人格崇拜特质
6
作者 潘澈 《洛阳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13-16,共4页
孔子的以"仁"为核心范畴的儒学表现了鲜明的与道学相悖的父性人格崇拜的特质。这种人格是自我中心、自主自立、刚健正直、有为进取、言否责成、大气大度的体现仁爱要求的人格。而正是儒家这种以"仁"为核心的父爱人... 孔子的以"仁"为核心范畴的儒学表现了鲜明的与道学相悖的父性人格崇拜的特质。这种人格是自我中心、自主自立、刚健正直、有为进取、言否责成、大气大度的体现仁爱要求的人格。而正是儒家这种以"仁"为核心的父爱人格,构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仁学 父爱 父性人格崇拜
下载PDF
父爱的尺度(译文)
7
作者 李军 马春玲 张艳华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85-87,共3页
本文概要介绍了父、母亲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作用以及如何把握好父爱的尺度,对现代家庭家长对孩子因材施教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父爱 尺度 把握
下载PDF
父爱的背后——《高老头》中高里奥偏执的“父爱”剖析
8
作者 杨秀秀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56-57,共2页
本文就《高老头》中高里奥异乎寻常的父爱其原因、结局以及这种并不抽象的资产阶级的父爱实质展开剖析,从而使人们透过作者过于人性化的描写,看清作为资产者的父亲的最终目的和这种父爱的误区。
关键词 金钱 错位 父爱 支撑 政治地位 泡影
下载PDF
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 被引量:47
9
作者 卢清 曾彬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78-80,共3页
文章主要阐述了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现象及其孩子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的原因。同时从相反角度阐述了“父亲在位”有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且不易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作者在介绍了国外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举措后,针对我国父... 文章主要阐述了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现象及其孩子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的原因。同时从相反角度阐述了“父亲在位”有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且不易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作者在介绍了国外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举措后,针对我国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现象提出了一些适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 '父亲缺位' '缺乏父爱综合症'
下载PDF
论曹禺剧作中的父子关系
10
作者 黄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547-550,566,共5页
曹禺剧作中的男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懦弱型”的儿子,一类则是“权威型”的父亲。作为对立面的父与子,强与弱的反差造成了父子之间的冲突缺少一种斗争的张力,因而曹禺剧作中的“父子冲突”始终未能真正形成。而曹禺的这种创... 曹禺剧作中的男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懦弱型”的儿子,一类则是“权威型”的父亲。作为对立面的父与子,强与弱的反差造成了父子之间的冲突缺少一种斗争的张力,因而曹禺剧作中的“父子冲突”始终未能真正形成。而曹禺的这种创作倾向是与他的个性气质、家庭环境、童年生活及民族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相关的。对曹禺而言,他的创作可能无法超越自身的情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子冲突 仇父恋母 “懦弱型” “权威型”
下载PDF
论父爱缺失对简·爱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晓燕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54-56,共3页
简·爱的故事家喻户晓,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读者赞美简.爱的爱情故事。但是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整个故事分析之后不难发现,简.爱的故事是恋父情结酿成的爱情苦果:童年生活中的父爱缺失形成了简.爱的恋父情结,所以她一生苦苦追求的爱... 简·爱的故事家喻户晓,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读者赞美简.爱的爱情故事。但是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整个故事分析之后不难发现,简.爱的故事是恋父情结酿成的爱情苦果:童年生活中的父爱缺失形成了简.爱的恋父情结,所以她一生苦苦追求的爱人不过是父亲形象的一个替代品;怀有恋父情结的作者自然地将简·爱送进了恋父的爱情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父情结 父爱缺失 心理分析 爱情
下载PDF
从角色表现以及创作意图探析“宝玉挨打”中贾政的人文教育思想
12
作者 柏民理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89-92,共4页
人文教育,使现代人拥有更加开阔的胸怀,更加重视精神追求,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不断挖掘各门学科的人文底蕴.《红楼梦》中“宝玉挨打”故事情节动人心弦,传统评价却往往集中在价值观念的对立.笔者在重点再现事件,全面剖析... 人文教育,使现代人拥有更加开阔的胸怀,更加重视精神追求,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不断挖掘各门学科的人文底蕴.《红楼梦》中“宝玉挨打”故事情节动人心弦,传统评价却往往集中在价值观念的对立.笔者在重点再现事件,全面剖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从前因以及后果分析“宝玉挨打”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从角色表现以及创作意图分析贾政的舐子之情;从具体情节以及现实主义研究分析贾政的人文教育思想.体察了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更加深刻地探析了贾政的人文教育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宝玉挨打” 父爱亲情 人文情怀 人文教育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