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口流动与居住分离:经济理性抑或制度制约? 被引量:40
1
作者 杨菊华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40,共15页
国际移民家庭成员的居住分离多被看作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在中国,流动和留守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经济理性的范畴。本文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制度和结构视角出发,突出户籍制度的"双二元性"... 国际移民家庭成员的居住分离多被看作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在中国,流动和留守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经济理性的范畴。本文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制度和结构视角出发,突出户籍制度的"双二元性",综合考虑个体、家庭和社区因素,分析了在业流动人口核心家庭成员居住分离的基本特征和影响要素。结果表明,大约四成流动人口未能实现与家庭团聚。他们大多来自农村,跨越省界,缺乏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居住在雇主提供的免费住房中,流动人口居住社区的政治准入门槛较高,流动人口生活在东部或西部城市。尽管东部和西部地区家庭分离的概率几乎相同,但机制有别:前者主要是被选择的结果,因为团聚的门槛较高;后者主要是自选择的结果,因为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资源对流动人口家庭成员缺乏吸引力。故此,推进家庭团聚需因地制宜,针对重点人群,实现"从流动到留住"的转变,为流入地积累人力资源,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家庭团聚 居住分离 户籍制度 经济结构
下载PDF
流动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基于江苏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 被引量:13
2
作者 吕青 《人口与社会》 2018年第5期94-101,共8页
江苏省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周边省份和本省的苏北地区,集中分布于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首次流动时,个体迁移与家庭迁移的比例不相上下,随后核心家庭成员在流入地的同住比例不断提高,家庭化迁移呈现渐次实现的特征。... 江苏省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周边省份和本省的苏北地区,集中分布于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首次流动时,个体迁移与家庭迁移的比例不相上下,随后核心家庭成员在流入地的同住比例不断提高,家庭化迁移呈现渐次实现的特征。总体而言,江苏流动人口家庭成员的同住规模较小,与其他地区相比,婚姻稳定性较高。家庭收入与支出分布区间较大,差异明显,以租房为主要居住形式,租房支出小于一线城市,消费成本相对较低。"80后""90后"是江苏省流动人口的主体,他们的人力资本禀赋与"80前"人口相比更有利于家庭化迁移,苏南的务工需求和宽松的落户政策为家庭化迁移营造了有利的环境,经济收入制约着家庭化迁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家庭化 人口迁移 人口政策 社会管理
下载PDF
城市规模等级对农民工核心家庭团聚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谷莎菲 白萌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2-103,共12页
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统计年鉴及公报数据,根据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使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多层次非线性回归,分析了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中农民工核心家庭迁移的特征及城市规模等级对农民工核心家庭团聚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 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统计年鉴及公报数据,根据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使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多层次非线性回归,分析了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中农民工核心家庭迁移的特征及城市规模等级对农民工核心家庭团聚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中的农民工核心家庭迁移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大城市中的农民工核心家庭团聚状况最好;城市规模等级对农民工核心家庭迁移决策有稳定的显著影响,大城市中的农民工核心家庭最可能实现团聚,特大及以上城市中的农民工核心家庭最难实现团聚;其他城市特征、家庭特征及先行者个体特征对农民工核心家庭团聚的影响作用在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中均存在差异。因此,应在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间优化资源配置,以应对可能的人口流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等级 农民工核心家庭 家庭团聚
原文传递
城镇化与流动人口家庭空间结构关系研究--基于全国大样本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宏胜 王兴平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28,共10页
建立“家庭友好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解决流动人口家庭空间分离问题,实现城市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是中国新时代人口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采用全国性大规模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对全国流动人口的家庭空间“团聚-分离”及其影响因素... 建立“家庭友好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解决流动人口家庭空间分离问题,实现城市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是中国新时代人口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采用全国性大规模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对全国流动人口的家庭空间“团聚-分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流动人口夫妇同城务工的比例较高,但携子女与父母共同外出的比例较低。流动人口家庭的“团聚-分离”状态受所在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流入地的城镇化率与流动人口与其子女和父母团聚的可能性均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而与流动人口配偶团聚的可能性呈正向线性关系。“家庭团聚”已成为流动人口重要的家庭发展诉求,本研究提出,在既定的城镇化模式下,城镇化发展进程存在流动人口家庭“团聚-离散”的平衡点,在平衡点以下城镇化外部环境以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团聚的正效应为主(“家庭团聚效应”),在平衡点以上外部环境将转为负效应为主,家庭将被迫离散以降低外部负效应(“家庭离散效应”)。正负效应转变的平衡点随着城镇化模式与阶段的转变而变化,改进城镇化模式、提升城镇化的经济社会效益将使平衡点向更高水平城镇化区间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效应 家庭团聚 家庭离散 流动人口
下载PDF
我国外出劳动力省际回流特征及其个体影响效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段成荣 郭倩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4,共12页
非户籍地省际回流是回流返迁的重要构成,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劳动力回流特征及其返迁后生活状况的变化,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CMDS),探究我国外出劳动力非户籍地省际回流的特征,并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PSM)从经济收入与消... 非户籍地省际回流是回流返迁的重要构成,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劳动力回流特征及其返迁后生活状况的变化,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CMDS),探究我国外出劳动力非户籍地省际回流的特征,并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PSM)从经济收入与消费、家庭团聚、社会保障、社会归属感四个维度对其省际回流的个体影响效应进行评估。主要结果发现:第一,城镇地区是外出劳动力非户籍地省际回流的优先选择,其中县级城市的回流比例相对较低,非省会的地级市回流比例高于省会城市;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双向流动模式已初步显现;回流的家庭化特征明显,实现家庭团聚和寻求家庭稳定发展是流动人口的终极目标。第二,与跨省流动相比,省际回流后的劳动力收入水平显著降低,与配偶、子女居住的家庭化流动程度更高,社会医疗保险参与度和社会归属感得到明显的提升。此外,协变量中年龄、受教育年限与省际回流均呈现“倒U型”的关系;已婚、少数民族人口更容易回流;跨省流动时间越长和跨省时子女随迁的劳动力回流可能性越小。总体来看,家庭因素是整个回流决策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流动人口政策的制定要更多地考虑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成员的发展和福利保障;同时回流地区也要重视回流劳动力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创业扶持和产业转型等方式为提升回流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和地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回流 子女随迁 家庭团聚 非原籍地回流
下载PDF
城市农民工网络休闲直播中的乡愁文化研究——以快手平台陇南籍女主播为例
6
作者 剡自勉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9-76,共8页
甘肃陇南籍城市农民工网络休闲直播中的乡愁文化,主要表现为唱家在花儿歌唱中对两地分居的农民工夫妻之间交流互动的情景模拟及其情感体验、外出务工者对老家父母与子女的牵挂、举家外迁者对故乡的怀旧。甘肃陇南农民家庭中的部分成员外... 甘肃陇南籍城市农民工网络休闲直播中的乡愁文化,主要表现为唱家在花儿歌唱中对两地分居的农民工夫妻之间交流互动的情景模拟及其情感体验、外出务工者对老家父母与子女的牵挂、举家外迁者对故乡的怀旧。甘肃陇南农民家庭中的部分成员外出,部分在家留守,是城市农民工网络休闲直播中出现乡愁文化的根本原因。身在城市的农民工除了用花儿歌声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与亲人团聚的愿望外,还通过网络聊天方式缓解乡愁情绪。陇南籍城市农民工相关的乡愁文化是农民外出务工导致的农村社会问题的直接反映,主要有源于农民与农村分离造成的农村男青年婚恋难问题,源于家庭成员分离导致的高离婚率与婚外情导致的农村公共卫生问题,以及农村学生家长进县城陪读产生的新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解决两地分居,现实经验是农村“黄金家庭”举家进城落户、举家移民搬迁、农民工回乡创业与就业以及农村家庭通过培养子女升学进入体制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网络休闲直播 家庭离散 家庭团聚 乡愁文化
原文传递
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及其决定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72,共11页
在从迁出地转移出来之后,我国流动人口的二次迁移(永久迁移)意愿出现了明显分化。在构建"推力—拉力—阻力—能力"的"四力"解释机制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呈现出层次性特征,按意愿强烈... 在从迁出地转移出来之后,我国流动人口的二次迁移(永久迁移)意愿出现了明显分化。在构建"推力—拉力—阻力—能力"的"四力"解释机制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呈现出层次性特征,按意愿强烈程度依次是"长期居留""家庭团聚""户籍转换"和"置业安家"。迁入地拉力越大、个体能力越强、家乡羁绊与迁移阻力越小,则其永久迁移意愿越强烈;而来自迁出地及家庭的推力仅能提高其"户籍转换"意愿;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和"置业安家"意愿主要受到"能力"机制影响,"家庭团聚"与"户籍转换"意愿主要由"拉力"机制决定。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决策已主要遵循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逻辑,而不再是生存理性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永久迁移 长期居留 家庭团聚 户籍转换 置业安家
下载PDF
韩国秋夕的社会文化内涵、功能及其传承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林宣佑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22-27,共6页
韩国的秋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属于法定休假日。秋夕是祭拜祖先、家人团聚、邻里之间加深感情的重要时刻,具有很强的生活意义及社会整合的功能。秋夕是韩国人血缘和非血缘关系之间建立新人伦观的纽带,是感情交往的传统日子。通过秋... 韩国的秋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属于法定休假日。秋夕是祭拜祖先、家人团聚、邻里之间加深感情的重要时刻,具有很强的生活意义及社会整合的功能。秋夕是韩国人血缘和非血缘关系之间建立新人伦观的纽带,是感情交往的传统日子。通过秋夕,可以增强韩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以及民族凝聚力。随着时代的变化,地域、家族范围的固定性发生松动,象征团聚、感恩、祭祖以及承载着社会整合功能的秋夕具有较强的现实传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夕 团聚 报恩 功能 传承
下载PDF
中秋节形成的文化考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姬娟 张文安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46-49,共4页
中秋节这个孕育于史前定型于宋代的节日,后来居上,并在明清以后成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其文化要素赏月、月饼、亲人团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融合于一体的。它是一个提倡和谐、感恩、团结的盛会,也是庆祝丰收、合家团圆的宴会,其... 中秋节这个孕育于史前定型于宋代的节日,后来居上,并在明清以后成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其文化要素赏月、月饼、亲人团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融合于一体的。它是一个提倡和谐、感恩、团结的盛会,也是庆祝丰收、合家团圆的宴会,其节日仪式更是倾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拜月 赏月 月饼 亲人团圆
下载PDF
夫妻分离流动家庭团聚迁移演进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战文 郑芳 《经济动态与评论》 2020年第2期1-26,217,共27页
在中国市民化制度政策基本完善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夫妻分离流动家庭仍占有较大比重,实现夫妻家庭团聚迁移仍不如预期。本文依据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综合考虑成本收益,构建了夫、妻迁移群团聚迁移演进模型,研究了夫妻家庭从分离... 在中国市民化制度政策基本完善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夫妻分离流动家庭仍占有较大比重,实现夫妻家庭团聚迁移仍不如预期。本文依据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综合考虑成本收益,构建了夫、妻迁移群团聚迁移演进模型,研究了夫妻家庭从分离流动到团聚迁移的演进过程。研究表明:3人以下小规模夫妻家庭经过十几年时间能够实现团聚迁移,含2个以上非劳动力的较大规模夫妻家庭不能实现团聚迁移。系统仿真结果进一步表明,提高夫、妻迁移群分离流动收益和共同努力实现团聚迁移预期收益率,降低两迁移群单方努力边际成本,可以使小规模夫妻家庭加速实现团聚迁移。但如果考虑定居商品房购房成本,则小规模夫妻家庭也无法实现团聚迁移。为促使夫妻分离流动家庭实现团聚迁移,需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市民化制度政策落实方面采取进一步优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妻分离流动家庭 家庭迁移 家庭团聚 系统仿真
下载PDF
论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的地方形象塑造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红叶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111-112,共2页
闽南风情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通过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和提炼地方文化特色,运用多元化的创编手法塑造具有地方特点的人物形象,在重构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演绎地方人性内容,完成了对闽南地方形象的完整塑造。该作品充分体现了地方形象塑造... 闽南风情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通过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和提炼地方文化特色,运用多元化的创编手法塑造具有地方特点的人物形象,在重构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演绎地方人性内容,完成了对闽南地方形象的完整塑造。该作品充分体现了地方形象塑造与新时代舞蹈创作之间的重要联系,对解决舞蹈作品如何塑造地方形象这一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沉的厝里情 地方形象 民俗文化
下载PDF
超大城市青年移民家庭化的双重困境——基于北京市多数据来源的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史毅 《人口与社会》 2019年第2期44-57,共14页
基于2015年北京市青年人口发展状况调查和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数据,从本地家庭化和家庭本地化两个层面讨论北京市青年移民的家庭发展问题。发现非京籍青年移民的家庭化过程受到经济条件、户籍问题和社会融合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基于2015年北京市青年人口发展状况调查和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数据,从本地家庭化和家庭本地化两个层面讨论北京市青年移民的家庭发展问题。发现非京籍青年移民的家庭化过程受到经济条件、户籍问题和社会融合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从就地组建家庭的视角看,户籍是促成婚姻市场"本地-外来"分割的重要因素,非京籍人口与京籍人口在恋爱和婚配过程中存在严重隔离,京籍青年移民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比较优势。从家庭团聚的视角看,由于家庭规模减小和结构功能变动带来的双重影响,核心家庭团聚成为主要的迁移模式,在家庭团聚过程中夫妻随迁和子女随迁处于优先地位。尽管主干家庭成员随迁依然存在,但表现出短期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因此,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调整城市区域户籍准入机制等方式,促进青年移民的家庭团聚和关系本地化,有助于大城市青年移民摆脱在婚姻匹配和家庭团聚方面的双重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移民 北京户籍 社会融合 家庭团聚 迁居决策
下载PDF
城市迁移人口的群体分化与认同困境--基于2011年CSS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史毅 《中国名城》 2016年第6期29-37,共9页
新一轮户籍改革之后,以城乡分割为基础视角的市民化问题被淡化,属地化问题受到重视。从城市迁移人口的类型划分及群体差异出发,使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户籍制度、社区环境、家庭和个体禀赋等三个层面对城市迁移人口本地身份认同的... 新一轮户籍改革之后,以城乡分割为基础视角的市民化问题被淡化,属地化问题受到重视。从城市迁移人口的类型划分及群体差异出发,使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户籍制度、社区环境、家庭和个体禀赋等三个层面对城市迁移人口本地身份认同的影响。分析发现,城市迁移人口与本地人口在人力资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福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同时,其内部也存在严重群体分化,从而导致不同类型迁移人口本地身份认同的不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本地化 迁移人口 家庭团聚 社会融入
下载PDF
宋代中秋节日内涵演变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舰戈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39-44,共6页
中秋节是华夏民族传统阖家团圆的节日,在唐代及其前期主要是文人、官吏的节日,到宋代时期逐渐从文人群体走向市井百姓,形成文人、官吏、百姓共同庆贺的一大佳节,靖康之乱以后逐步加入"亲朋团圆"的节日内涵。宋代中秋节民俗和... 中秋节是华夏民族传统阖家团圆的节日,在唐代及其前期主要是文人、官吏的节日,到宋代时期逐渐从文人群体走向市井百姓,形成文人、官吏、百姓共同庆贺的一大佳节,靖康之乱以后逐步加入"亲朋团圆"的节日内涵。宋代中秋节民俗和前几代相比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节日民俗更加本土化、民族化,节日内涵不断丰富发展,至南宋时期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中秋节 赏月习俗 节日内涵 阖家团圆
下载PDF
回流农民工家庭成员居住区位的离合和城镇化
15
作者 郭卓 朱宇 +2 位作者 林李月 柯文前 钱宏胜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77-2387,共11页
居住地选择是农民工回流后必然面对的现实问题,开展回流农民工家庭成员居住区位的研究对县域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22年河南省唐河县604份调查问卷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农民工回流过程中其家庭成... 居住地选择是农民工回流后必然面对的现实问题,开展回流农民工家庭成员居住区位的研究对县域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22年河南省唐河县604份调查问卷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农民工回流过程中其家庭成员在居住区位上的分离、聚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将近6成的回流农民工其家庭成员仍然处于分离状态,这些家庭部分延续了在流动过程中的跨地区生计,部分则在县域范围内产生了新的跨地区生计类型,呈现出“分而不离”的特征;②在实现聚合的回流农民工家庭中,半数家庭居住在户籍地县域城镇,实现了家庭成员的城镇化,而居住在农村的处于“半工半耕”的家庭则蕴含着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潜力;③回流农民工的年龄越小、家庭人数越少、月均收入水平越高、距县城中心越近,越有可能实现家庭聚合;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人数越少、劳动力人数越多、已购房或建房、月收入水平越高、在外流动时间越久、回流时间越长,居住区位距县城中心越远者,其家庭越有可能在城镇聚合。研究结果可为地方政府制定引导农民工回流与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农民工 家庭聚合 家庭分离 居住区位 县域城镇化
原文传递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家庭团聚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谢元 《城市学刊》 2017年第3期64-68,共5页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开启了实践多元的破冰之举,使农民工子女家庭团聚开始进入到公众视野。但因国家政策布局尚未完善、家庭团聚条件受限、深层次矛盾存在、合法性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子女家庭团聚的基本权利尚无切实...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开启了实践多元的破冰之举,使农民工子女家庭团聚开始进入到公众视野。但因国家政策布局尚未完善、家庭团聚条件受限、深层次矛盾存在、合法性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子女家庭团聚的基本权利尚无切实保障。为此,要通过打破制度壁垒,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等方式,为农民工家庭自由流动创造条件,使"进得去城,回得去乡"成为一种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农民工子女 家庭团聚
下载PDF
春节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爱丽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9期24-29,共6页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春节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春节被赋予了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文化内涵。共同的道德情感、民族大联欢意识、强烈的民族向心力集中反映了中华儿女一致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认知。春节承载着民族情感与...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春节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春节被赋予了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文化内涵。共同的道德情感、民族大联欢意识、强烈的民族向心力集中反映了中华儿女一致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认知。春节承载着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是维系国家统一与各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树立和突出春节文化符号,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旧迎新 阖家团圆 普天同庆 民族向心力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家庭团聚程度、ICT运用与非户籍人口城市融入的关联研究——来自于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的实证数据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亚男 王兴起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62-77,共16页
通过上海、北京、西安、成都四座城市非户籍人口的1421份问卷实证研究发现:城市融入各维度间呈现不均衡差异,心理和文化融入整体水平较高,经济融入和社会融入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非户籍人口的城市融入呈现个体异质性与地区差异;家庭团聚... 通过上海、北京、西安、成都四座城市非户籍人口的1421份问卷实证研究发现:城市融入各维度间呈现不均衡差异,心理和文化融入整体水平较高,经济融入和社会融入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非户籍人口的城市融入呈现个体异质性与地区差异;家庭团聚程度与非户籍人口的城市融入具有显著正相关;家庭团聚程度对非户籍人口的影响强度受到其子女学龄阶段的调节,子女学龄阶段越低,家庭团聚程度对非户籍人口的城市融入影响作用越强烈;信息通讯技术(ICT)运用通过本人ICT运用和因ICT运用与他人互动两个维度对城市非户籍人口的城市融入呈现显著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户籍人口 个体异质性 家庭团聚 ICT 城市融入
下载PDF
中国南北分开过春节:破解春运难题的制度性路径
19
作者 朱与墨 李振湖 《中国律师和法学家》 2008年第3期31-33,共3页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但伴随着春节出现的春运问题一直是中国的社会难题,尽管近年来中国交通有了巨大的发展。当物质的、技术的手段无法解决春运难题时,从变革制度入手,中国南北在时间上分开过春节可以彻底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 中国春节 家庭团圆 春运交通 分开过春节
下载PDF
《董西厢》“大团圆”结局新探
20
作者 赵琳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22,共5页
“西厢故事”的嬗变过程体现出《董西厢》“大团圆”结局的思想意义,这种意义的实现有赖于对女主人公崔莺莺“自献”情节的改造,上承唐传奇《莺莺传》,表明传统两性文化中以“男主女从”为要义的男权意识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 《董西厢》 大团圆 自献 改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