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关系 被引量:19
1
作者 贾立茹 于晨 +2 位作者 于少杰 武敬亮 田桂香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年第6期910-91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为家校共育共同提升大学生共情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潍坊某高校在校本科生中随机抽取334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SPSS 19.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在性别...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为家校共育共同提升大学生共情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潍坊某高校在校本科生中随机抽取334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SPSS 19.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在性别方面上,父母严厉、惩罚维度存在着明显差异(F=11.728,5.914;P<0.01),且与是否是独生子女存在交互效应(F=4.451,5.087;P<0.05),同时其与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三者间也存在交互效应(F=3.981,8.117;P<0.05)、父亲偏爱维度在性别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且与生源地存在交互效应(F=8.957,7.466;P<0.01);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父母偏爱维度(F=29.377,16.603;P<0.001)、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维度(F=7.483,4.852;P<0.05)差异显著,且均和生源地存在交互效应(F=12.119,5.122;P<0.05);在生源地方面,母亲偏爱维度存在显著差异(F=4.267,P<0.05),且父母过分干涉维度上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都存在交互效应(F=12.361,5.147;P<0.01);对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分析中得出:共情能力在性别这个因素上主效应差异极其显著,女生显著高于男生(F=17.893,P<0.001),而在其余两个因素上主效应均差异不显著,多因素交互效应分析得出: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两者的交互效应差异显著(F=5.123,P<0.05),其余因素交互效应不显著;家庭教养方式对共情能力的回归分析得出:6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对共情能力有正预测作用的是父母情感温暖、理解(t=7.941,9.532;P<0.001),对共情能力有负预测作用的是父母严厉、惩罚和父母拒绝否认(t=-8.347,-8.148,-6.113,-6.268;P<0.001)。结论:家庭教养方式能有效预测大学生共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养方式 大学生 共情能力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基本共情量表
下载PDF
家庭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人格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19
2
作者 蒋敏慧 万燕 程灶火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7-910,共4页
目的: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IA)的影响及人格的中介效应。方法: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USQ)、大五人格问卷简版(NEO-FFI-R)和网络成瘾测验(IAT)对11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网瘾组)和118名正常青少年(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1)网瘾组家... 目的: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IA)的影响及人格的中介效应。方法: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USQ)、大五人格问卷简版(NEO-FFI-R)和网络成瘾测验(IAT)对11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网瘾组)和118名正常青少年(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1)网瘾组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t=5.56-11.48,P<0.001),宜人性、严谨性、外向性和开放性等人格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t=3.57-9.23,P<0.001),神经质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t=-9.08,P<0.001);(2)家庭教养方式和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测验总分显著相关(r=0.176-0.554,P<0.001),可解释44.3%的变异;其中尊重-羞辱(β=-0.330)、宜人性(β=-0.147)、严谨性(β=-0.212)、神经质(β=0.211)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宜人性、严谨性和神经质在尊重-羞辱教养方式对网瘾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分别为23.0%、23.2%、28.3%。结论: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和人格特质显著关联,其中尊重-羞辱、宜人性、严谨性、神经质对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宜人性、严谨性和神经质在尊重-羞辱对网络成瘾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成瘾 家庭教养方式 人格特质
原文传递
家庭教养方式对中职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梦柔 张文华 +1 位作者 郭英 索涛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11-1117,共7页
目的:探讨中职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控制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为缓解其网络游戏成瘾倾向寻求干预方式。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482名中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中职学生家庭教养... 目的:探讨中职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控制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为缓解其网络游戏成瘾倾向寻求干预方式。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482名中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中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其网络游戏成瘾(β=0.366,P<0.01)具有预测作用;②自我控制系统在父母拒绝与网络游戏成瘾关系中起中介作用[0.02,0.07];自我冲动系统在父母拒绝与网络游戏成瘾关系中起中介作用[0.03,0.10];自我冲动系统在父母情感温暖与网络游戏成瘾关系中起中介作用[-0.08,-0.03];自我冲动系统在父母过度保护与网络游戏成瘾关系中起中介作用[0.02,0.08]。结论:通过家庭教养方式及自我控制共同作用缓解中职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倾向,是中职学生减轻网络依赖、增强社会适应、积极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家庭教养方式 自我控制 网络游戏成瘾 中介效应
下载PDF
家庭教养方式对男性罪犯犯罪性获得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甘霖 王志庆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5-90,共6页
该研究对赣州监狱成年男性服刑人员进行父母教养方式(EMBU)问卷的测试。结果表明,家庭教方式是犯罪倾向性获得的心理机制,影响着个体认知图式的形成,对犯罪性获得产生普遍性的影响;影响犯罪的严重程度;父亲因子更多在一般犯罪性层面发... 该研究对赣州监狱成年男性服刑人员进行父母教养方式(EMBU)问卷的测试。结果表明,家庭教方式是犯罪倾向性获得的心理机制,影响着个体认知图式的形成,对犯罪性获得产生普遍性的影响;影响犯罪的严重程度;父亲因子更多在一般犯罪性层面发挥作用,而母亲因子会影响犯罪的特殊倾向;家庭结构因素要通过家庭功能因素对犯罪发生作用。结论是:不良的教养方式对犯罪性的获得产生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养方式 环境 犯罪性获得 影响 服刑人员
下载PDF
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龚务 陈旭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11-15,共5页
采用修订后的看护人教养方式问卷、社交自我知觉问卷、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方便取样得到418名农村留守小学生、179名非留守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社交自我知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 采用修订后的看护人教养方式问卷、社交自我知觉问卷、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方便取样得到418名农村留守小学生、179名非留守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社交自我知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社交焦虑、社交自我知觉不存在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从五年级开始显著提高。六年级的高社交焦虑组的人数多于四五年级。(2)留守儿童的支持温暖主要来自母亲,惩罚拒绝来自父亲。父辈和祖辈教养介于父母之间。(3)看护人的支持温暖与过分干涉通过社交自我知觉对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起部分中介作用。支持温暖与社交自我知觉反向预测社交焦虑,惩罚拒绝、过分干涉正向预测社交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庭教养方式 社交自我知觉 社交焦虑
下载PDF
女性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与生活应激事件及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朱宏 孙静 +7 位作者 尚晓芳 倪苏琳 关承斌 乔慧芬 郭苏皖 李箕君 张宁 侯钢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生活应激事件与家庭教养方式对女性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神经质倾向的影响。方法:采用顺序入组方式,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访谈员使用电脑评估系统进行一对一访谈,入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及门诊精神科或心理科确诊的女性复... 目的:探讨生活应激事件与家庭教养方式对女性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神经质倾向的影响。方法:采用顺序入组方式,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访谈员使用电脑评估系统进行一对一访谈,入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及门诊精神科或心理科确诊的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主要采用艾森克神经质量表、生活应激事件量表、父母亲情关系量表(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访谈,同时与正常女性作对照。结果:共访谈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193例,正常女性对照571名。抑郁症组神经质维度评分为(11.21±6.08),对照组评分(2.04±2.95),协方差分析(控制年龄与婚姻)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组在生活应激事件、PBI照料维度/母亲、PBI控制维度/母亲、PBI照料维度/父亲、PBI控制维度/父亲5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活应激事件、PBI照料维度/父亲及PBI控制维度/父亲(β值分别为0.342,0.144,0.111)三者进入回归方程,且均可预测神经质倾向(P<0.01)。其中生活应激事件对神经质倾向的预测作用大于PBI照料维度/父亲及PBI控制维度/父亲两个维度。结论:女性抑郁症患者神经质人格特质与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及个体经历的不良生活应激事件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抑郁症 人格特质 家庭教养方式
下载PDF
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邵冰 杜娟 +4 位作者 朱妙柔 章赛雪 郗艳丽 富校轶 王舒然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7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了解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并分析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吉林市某医学院校201名医学生为对象,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医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适应能力状况... 目的了解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并分析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吉林市某医学院校201名医学生为对象,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医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开展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98份。应用SAS9.2软件进行统计,数据采用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98名医学生中,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很强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1%(16人)和2.0%(4人);城市来源以及独生子女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农村和非独生子女学生(P〈0.05);在父母教养方式上,无论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生源地,“情感温暖、理解”均与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呈正相关(P〈0.05),而“拒绝、否认”均与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呈负相关(P〈0.05);另外,“惩罚、严厉”“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与社会适应能力也呈一定程度负相关(P〈0.05)。结论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家庭教养方式与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相关性。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父母应给予子女温暖和理解,而非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才有助于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适应能力
原文传递
二孩政策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分析
8
作者 王玉娇 李海君 《科技视界》 2019年第12期122-123,共2页
通过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幼儿社会性发展问卷调查生育二胎和未生育二胎家庭教养方式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已经生育二胎的家庭幼儿比尚未生育二胎的家庭幼儿更依恋家人,并且随着年龄增加,二孩子女也更依恋家人。除专制型以外,不... 通过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幼儿社会性发展问卷调查生育二胎和未生育二胎家庭教养方式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已经生育二胎的家庭幼儿比尚未生育二胎的家庭幼儿更依恋家人,并且随着年龄增加,二孩子女也更依恋家人。除专制型以外,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均有一定相关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孩政策 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性发展
下载PDF
四-六年级儿童在数学测验自阅卷情境中的说谎行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东斌 毋静芳 孙君洁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50-54,共5页
为探讨四-六年级儿童说谎行为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选取小学四-六年级共6个班儿童为被试,采用自编数学测验和家庭教养方式问卷为实验材料,在自阅卷情境中了解四-六年级儿童说谎行为的差异,并探讨其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 为探讨四-六年级儿童说谎行为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选取小学四-六年级共6个班儿童为被试,采用自编数学测验和家庭教养方式问卷为实验材料,在自阅卷情境中了解四-六年级儿童说谎行为的差异,并探讨其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四-六年级的儿童对考试说谎行为的认知和判断已经基本形成;在影响儿童考试说谎行为的三个因素上,自阅卷情境对四、五年级儿童的说谎行为并不存在显著影响,对六年级的儿童有显著影响。五年级或许是影响儿童说谎因素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或转折点;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因子对儿童说谎行为的影响有所不同。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或是拒绝否认,以及母亲的家庭教养方式中的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或是不偏爱儿童,都更容易导致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六年级儿童 自阅卷情境 家庭教养方式 说谎行为 违规程度
下载PDF
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周春燕 吕紫嫣 +3 位作者 邢海燕 于伟 陈洋 钱沁清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9年第4期887-890,共4页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绍兴市柯桥区4所学校4~9年级的学生,其中留守儿童401名,非留守儿童527名。问卷主要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文版(s...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绍兴市柯桥区4所学校4~9年级的学生,其中留守儿童401名,非留守儿童527名。问卷主要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文版(s-EMBU-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中文版儿童青少年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edsQL4.0)。结果留守儿童学校表现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非留守儿童较留守儿童获取更高的主观支持和总的社会支持。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监护人拒绝维度得分较高,情感温暖得分较低。除客观支持和情感功能无相关性外,留守儿童总的生存质量及各维度得分与总的社会支持及各个维度得分、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具有较低的生存质量,较少的社会支持和较差的家庭教养方式,良好的社会支持及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生存质量 社会支持 家庭教养方式
原文传递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以上海市郊某初级中学为例
11
作者 卫红云 毛英 项亚光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86-93,共8页
文章主要探讨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系指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本研究以上海市郊地区典型初中六至九年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调查对象,采用家庭自然状况... 文章主要探讨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系指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本研究以上海市郊地区典型初中六至九年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调查对象,采用家庭自然状况问卷表(自编)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研究结果表明:1.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和母亲在情感温暖和理解方面特别明显,而母亲在过度干涉和保护维度上的表现也特别突出。2.在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中,父亲倾向于对男生采取严厉苛刻的教养方式,母亲对于男女生倾向于采取一致的教养方式。3.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包括父母的职业、家庭收入、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劳动时间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 家庭教养方式 调查研究
下载PDF
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王丽敏 陈晓慧 +5 位作者 刘金芝 刘爱书 宋国力 吕杰 杨硕 赵清侠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目的 探讨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发现主要危险因素 ,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 SCL-90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 EMBU)及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哈尔滨市及其所辖县 (市 )的初高中学生 855名 (男生4 53名 ... 目的 探讨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发现主要危险因素 ,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 SCL-90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 EMBU)及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哈尔滨市及其所辖县 (市 )的初高中学生 855名 (男生4 53名 ,女生 4 0 2名 )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 经多因素分析 :与学生心理问题发生有关的家庭危险因素依次为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总和、父亲对孩子缺乏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嗜好多。典型相关分析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不良与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关系密切。结论 中学生心理问题较多 ,父亲素质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问题 家庭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
下载PDF
叙事疗法治疗情绪障碍患儿初步探讨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兆 陈一心 +3 位作者 杜文东 陈图农 吴丹丹 李沙沙 《精神医学杂志》 2012年第6期404-407,共4页
目的探讨叙事治疗对情绪障碍儿童家庭动力学和父母养育方式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童年情绪障碍诊断标准,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确诊的情绪障碍儿童21例,对患儿及父母实施... 目的探讨叙事治疗对情绪障碍儿童家庭动力学和父母养育方式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童年情绪障碍诊断标准,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确诊的情绪障碍儿童21例,对患儿及父母实施叙事治疗,采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SSFD)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比较治疗前后家庭动力学、父母养育方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EMBU在父亲情感温暖、偏爱被试和母亲情感温暖、偏爱被试上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2.56、-3.25、-2.60,P<0.05),在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上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2.55,P<0.05)。治疗后SSFD家庭气氛、个性化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3.83,P<0.05)。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后母亲情感温暖、偏爱被试因子差值同治疗前后家庭气氛差值、个性化差值呈正相关(r=0.52、0.45、0.45、0.50,P<0.05)。结论叙事治疗可以使情绪障碍儿童家庭动力学和父母养育方式产生良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情绪障碍 叙事治疗 家庭动力学 父母养育方式
下载PDF
高职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家庭教养方式对网瘾行为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冠利 董义革 +1 位作者 齐志明 吴任钢 《精神医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症(简称IAD)的高职学生的内部个性特征和外部家庭教养方式等两大类因素对网络成瘾行为的贡献率。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量表(MMPI),共10个临床分量表和7个附加量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父亲教养方式6个分量...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症(简称IAD)的高职学生的内部个性特征和外部家庭教养方式等两大类因素对网络成瘾行为的贡献率。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量表(MMPI),共10个临床分量表和7个附加量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父亲教养方式6个分量表和母亲教养方式5个分量表,构成28个分量表。采用主因素分析法与主分量分析软件来分析青少年的内部个性特征和外部家庭教养方式等两大类因素对网络成瘾行为的贡献率。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作为独立影响因素对网瘾行为影响的独立贡献率为55.49%,父母教养方式对IAD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来自父亲母亲的过度保护、严厉和拒绝;个性行为特征的独立贡献率为35.03%。个性特征对IAD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精神衰弱、依赖和支配性,并与责任感负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IAD学生网瘾成瘾行为的影响显著大于学生本身个性特征的影响。后者可能在网络成瘾行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次要和配合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成瘾 主分量计算方法 家庭教养方式 个性特征
下载PDF
私立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家庭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晓东 赵玉萍 +1 位作者 唐济生 赵贵芳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索私立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家庭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 ,家庭教育方式量表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 2 43名私立学校初中生及 2 84名普通学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 ,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 私立学校学生认... 目的 探索私立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家庭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 ,家庭教育方式量表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 2 43名私立学校初中生及 2 84名普通学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 ,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 私立学校学生认为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父亲过度保护方面高于公立学校的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低者在惩罚、严厉方面高。私立学校学生父母关系差者明显多于公立学校。结论 私立学校学生的父母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 ,而公立学校学生的父母多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 初中生 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方式 对照研究
下载PDF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及其家庭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曾昭祥 刘琳 《四川精神卫生》 2006年第4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家庭环境量表(FES-CV)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36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36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加以比较。结...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家庭环境量表(FES-CV)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36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36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加以比较。结果①强迫症组不成熟和中间防御机制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强迫症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及娱乐性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矛盾性及控制性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③强迫症组父母惩罚及过分拒绝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另外患者父亲的情感温暖因子评分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过度保护因子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正常人相比有其特点,可以针对其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防御方式 家庭环境 父母教养方式
下载PDF
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儿童自我意识、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查彩慧 欧婉杏 +3 位作者 汪玲华 杨思达 李志斌 麦坚凝 《上海精神医学》 2010年第6期330-334,共5页
目的探讨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PNES)儿童自我意识、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特征及其与正常儿童的区别。方法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S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43例PNES儿童和43名正常对... 目的探讨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PNES)儿童自我意识、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特征及其与正常儿童的区别。方法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S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43例PNES儿童和43名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了评估。结果 PNES儿童CSS总分及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分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儿童;FES-CV中的知识性分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儿童;EMBU中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儿童,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母亲的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因子、父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儿童。结论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儿童存在不良的自我意识、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 自我意识 家庭环境 父母养育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