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训诂学与解释学之比较——兼及训诂学当代发展的途径 被引量:14
1
作者 杜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8-44,共7页
西方解释学与中国训诂学有共同的起因。在历史发展中,解释学于当代成为流行的哲学思潮,而训诂学却面临时代的挑战。二者的差异在于解释学更善于更新,不断扩大学科影响。训诂学应不断更新观念,运用科学方法,走多向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 解释学 训诂学 古典文献 语义学
下载PDF
浅述运用训诂学研究腧穴名称的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9-542,共4页
腧穴名称具有极其丰富的中医学意义和文化内涵,而其命名多源于古代汉语。为了更清楚地探析腧穴名称蕴含的重要意义,借用训诂学工具进行研究。发现运用训诂学研究腧穴名称有助于明确有争议的腧穴定位,揭示腧穴背后文化内涵和蕴含的中医... 腧穴名称具有极其丰富的中医学意义和文化内涵,而其命名多源于古代汉语。为了更清楚地探析腧穴名称蕴含的重要意义,借用训诂学工具进行研究。发现运用训诂学研究腧穴名称有助于明确有争议的腧穴定位,揭示腧穴背后文化内涵和蕴含的中医基本理论,同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腧穴的作用原理(如天枢为何既可治疗便秘又可治疗腹泻)、发掘腧穴的临床作用,发现并纠正一些对腧穴的错误命名(例如字音、字形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腧穴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名称 训诂学 含义
原文传递
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在词汇词义研究方面的差异与互补 被引量:6
3
作者 杨端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57,共6页
训诂学是我国古代学者从认知方面研究汉语语义的传统学科,词汇词义是其核心。词汇学是近百年来在西方语言学影响下形成的新学科,其研究中心也是词汇词义。但是,这两个学科产生的条件不同,哲学基础不同,研究汉语的历史阶段也不同。因此,... 训诂学是我国古代学者从认知方面研究汉语语义的传统学科,词汇词义是其核心。词汇学是近百年来在西方语言学影响下形成的新学科,其研究中心也是词汇词义。但是,这两个学科产生的条件不同,哲学基础不同,研究汉语的历史阶段也不同。因此,对词汇词义的认识无论在理论体系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别。但是,由于研究的都是词汇词义,它们又有一定的内同性。差别和内同都反映了这两个学科的互补性,而互补性当中就包含了汉语词汇词义研究的原创性。其重点在于汉语语言单位、汉"字"的性质、汉语词汇的单位、结构和理据以及词汇系统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词汇学 词汇词义研究
下载PDF
词例求义法新论——兼谈相因生义说的问题 被引量:9
4
作者 杨琳 《南开语言学刊》 CSSCI 2009年第2期116-130,181,共16页
词例指不同的词具有相同的词义演变轨迹的语言现象,是词义发展演变的模式。很多词的词义的产生途径可以通过观察其他词的词义演变现象来加以认识和把握。关于词例的成因,不少学者认为是"相因生义"的结果。本文认为"相因... 词例指不同的词具有相同的词义演变轨迹的语言现象,是词义发展演变的模式。很多词的词义的产生途径可以通过观察其他词的词义演变现象来加以认识和把握。关于词例的成因,不少学者认为是"相因生义"的结果。本文认为"相因生义"说只是对词义成因的一种主观猜测,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实质。词例是基于人类面对的相同认知对象、具有的相同认知能力及心理联想而产生的词义引申现象,是"语际共性"(inter-language similarity)的表现,跟词语的类推作用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例 训诂学 词汇学
原文传递
《尔雅》中的训诂术语 被引量:4
5
作者 徐朝华 《南开语言学刊》 CSSCI 2009年第2期131-137,181,共8页
本文对《尔雅》使用的训诂术语进行了总结分析。《尔雅》大量、集中地在比较固定的格式中使用了某些训诂用语,使得这些用语基本上有了确定的意义和用法,使之成为了真正的训诂术语。这些训诂术语大多为后世训诂专著所沿用,成了常用的训... 本文对《尔雅》使用的训诂术语进行了总结分析。《尔雅》大量、集中地在比较固定的格式中使用了某些训诂用语,使得这些用语基本上有了确定的意义和用法,使之成为了真正的训诂术语。这些训诂术语大多为后世训诂专著所沿用,成了常用的训诂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雅 训诂 术语
原文传递
论异文求义法 被引量:4
6
作者 杨琳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2-106,共5页
异文指同样的话在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是其他书中转引时个别词语有差异的现象,也包括同一内容在不同文献中的不同表述以及同一词语在不同文献中的不同书写形式。异文在训诂中可以有三种作用:一是据以订正讹误,二是昭示词语的新义或少用义... 异文指同样的话在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是其他书中转引时个别词语有差异的现象,也包括同一内容在不同文献中的不同表述以及同一词语在不同文献中的不同书写形式。异文在训诂中可以有三种作用:一是据以订正讹误,二是昭示词语的新义或少用义,三是有助于在多种可能的理解中确定唯一正确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文 训诂学 词汇学
下载PDF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发微
7
作者 金琦 张广中 贾春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124-5128,共5页
《金匮要略》中“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一句受到后世广泛引用,该文基于文字训诂学与逻辑学,结合理论自洽性与实用性对这句的本意进行了探讨。根据秦汉两晋时期的中医典籍可知,“四季”特指四时之末各十八日,“四季脾王”不能理解... 《金匮要略》中“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一句受到后世广泛引用,该文基于文字训诂学与逻辑学,结合理论自洽性与实用性对这句的本意进行了探讨。根据秦汉两晋时期的中医典籍可知,“四季”特指四时之末各十八日,“四季脾王”不能理解为“脾主四时”;“脾王”应解释为脾主导机体在生、长、收、藏四态之间转化,以适应春、夏、秋、冬气候变易,与“脾气健旺”没有直接关系。《素问》“脾王易受邪”理论与《难经》“脾王不受邪”理论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所谓王者是主于内,失于外,故《素问》云脾王易受外邪,《难经》云脾王不受内邪相传,而“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一句是《素问》脾王易受外邪观念的具体应用。把握“即”这一关联词,“四季脾王不受邪”是判断脾实的重要方法,四时之末各十八日,脾应天时主导机体平衡转化,如果此时能不受外邪干扰,则提示脾气坚实,不用补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 脾王 不受邪 《金匮要略》 治肝实脾 训诂学
原文传递
《玉田县志》方言词本字考
8
作者 苏琦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3-25,101,共4页
根据字形、词义的相关性、语音演变规律及玉田方言的特点,以《说文解字》《方言》《广韵》《玉篇》《燕说》等著作为参考,对河北省玉田县光绪十年序刊的《玉田县志》中10个方言词进行本字考索,以期增进理解,知其原始,并为《汉语方言大... 根据字形、词义的相关性、语音演变规律及玉田方言的特点,以《说文解字》《方言》《广韵》《玉篇》《燕说》等著作为参考,对河北省玉田县光绪十年序刊的《玉田县志》中10个方言词进行本字考索,以期增进理解,知其原始,并为《汉语方言大词典》补充语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田方言 方志 冀鲁官话 训诂学 本字考
下载PDF
语义的拨云见日:《黄帝内经素问》译介之训诂学路径考辨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振 张宗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942-3945,共4页
受医学理论、语言体系、通讯手段、书写喜恶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代表的中医典籍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特殊性,通假字、形近字、异体字及讹误字等客观存在给以"忠实原文"为原则的翻译实践活动带来了挑... 受医学理论、语言体系、通讯手段、书写喜恶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代表的中医典籍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特殊性,通假字、形近字、异体字及讹误字等客观存在给以"忠实原文"为原则的翻译实践活动带来了挑战。准确理解语义,译者须具备一定的训诂意识和知识,通过因形求义、因声求义、因文定义、因理求解等4种训诂基本路径,实现译文在语义和医理两方面全方位忠实地对应原文,从而保证翻译活动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 译介 训诂路径
原文传递
“会厌”解剖名称的由来及考证 被引量:4
10
作者 柴宇琪 滕磊 忻耀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38-1640,共3页
会厌是喉的重要解剖结构,其主要生理功能为吞咽时封闭喉入口,保护呼吸道、避免误吸。“会厌”是古已有之的解剖专有名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被称为“音声之户”,其后历代著作均可见会厌解剖或功能方面的内容,至明清时期基本完善,其... 会厌是喉的重要解剖结构,其主要生理功能为吞咽时封闭喉入口,保护呼吸道、避免误吸。“会厌”是古已有之的解剖专有名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被称为“音声之户”,其后历代著作均可见会厌解剖或功能方面的内容,至明清时期基本完善,其中以《类经》和《医林改错》最具代表性。《类经》对“会厌”进行了释名,《医林改错》从解剖和生理病理方面对会厌都进行了详尽描述,并创制以“会厌”命名的名方“会厌逐瘀汤”,广泛应用于各种咽喉疾病,此外还运用训诂学对会厌的发音进行了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厌 解剖 《类经》 《医林改错》 会厌逐瘀汤 训诂
下载PDF
《说文解字》中的声训类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晓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6-58,共3页
《说文解字》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词典,在释义上除了采用形训和义训的训诂方法外,也用了大量的声训。从行文的形式和被释字与用来声训的字的形体联系对《说文》声训进行分类考察,进而探讨《说文解字》声训产生的思想基础和时代背景。
关键词 《说文解字》 声训 训诂学
下载PDF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振中 肖素英 肖小华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52-157,共6页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关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训诂学能有效指导教师的古文教学;二是训诂学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古文阅读。这两个方面的探讨,对中学古文教学,尤其对当今强调必须提升学科研究与语文教学适配层次和适配水平的中学语文...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关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训诂学能有效指导教师的古文教学;二是训诂学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古文阅读。这两个方面的探讨,对中学古文教学,尤其对当今强调必须提升学科研究与语文教学适配层次和适配水平的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学科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 双向适配
下载PDF
训诂方法的现代拓展:异语求义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琳 《南开语言学刊》 CSSCI 2008年第2期112-120,166,共10页
传统训诂学只是在汉语内部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据,这种方法对有些词语显得无能为力或是难得真相,比如从原始汉藏语沉淀下来的"化石"词语以及来自其他语言的借词,要弄清这些词语的来龙去脉,就得借助异语来求证,此即所谓异语求义法... 传统训诂学只是在汉语内部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据,这种方法对有些词语显得无能为力或是难得真相,比如从原始汉藏语沉淀下来的"化石"词语以及来自其他语言的借词,要弄清这些词语的来龙去脉,就得借助异语来求证,此即所谓异语求义法,是传统训诂学方法的现代拓展。本文阐述了异语求义法的价值,并对"鸟"的读音演变及"焚轮"、"毗岚"等词的来源进行了新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方法“鸟”的读音演变 焚轮 毗岚
原文传递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字词教学 被引量:2
14
作者 左林霞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2期14-17,共4页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训诂学对中学语文字词教学特别是文言文字词教学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 训诂学 中学语文 文言文 现代文 字词教学
下载PDF
论词例求证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琳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8-71,共4页
词例即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词例求证法就是利用一组词共有的发展演变规律来求证词义的方法。它将词置于系统演变模式中进行考察,从而发现新的词义,辨明已知词义产生的原由。词例可分为同义词例、反义词例及类义词例3种类型,其中同义词... 词例即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词例求证法就是利用一组词共有的发展演变规律来求证词义的方法。它将词置于系统演变模式中进行考察,从而发现新的词义,辨明已知词义产生的原由。词例可分为同义词例、反义词例及类义词例3种类型,其中同义词例比较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例 训诂学 词汇学
下载PDF
从语言学理论角度看反训问题 被引量:2
16
作者 金小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90,共6页
词的同一性是分析反训问题的关键。应该从理论上区分语言和言语,把词义理解为语言系统中客观的、概括的、稳定的意义,而不是在具体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临时性的意义;词是共时态的语言系统的基本单位,词义是共时态词义系统的产物... 词的同一性是分析反训问题的关键。应该从理论上区分语言和言语,把词义理解为语言系统中客观的、概括的、稳定的意义,而不是在具体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临时性的意义;词是共时态的语言系统的基本单位,词义是共时态词义系统的产物,词义的形成受词义彼此之间关系的制约,不能混淆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符号系统,应该把作为书写符号的字与这个字所代表的词语区别开来,不能以字为单位来解释反训现象;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系统性,反训现象不能用不同的语言来类比;词义的发展变化也是有理据的,词义引申不可能产生反义。所以,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反训是不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反训 语言学理论 词义 词的同一性 索绪尔
下载PDF
“亂”是{治}{乱}同词吗 被引量:2
17
作者 金小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57-60,共4页
相反的两个义位如果不属于同一个词位(词),就不能看作是反训现象,因为"词"这个语言学概念是从共时同一性角度来确定的。{治}{乱}两个义位有不同的来源,语音形式也不相同,虽然它们后来采用了同一个字形,却代表了不同的词,因而&... 相反的两个义位如果不属于同一个词位(词),就不能看作是反训现象,因为"词"这个语言学概念是从共时同一性角度来确定的。{治}{乱}两个义位有不同的来源,语音形式也不相同,虽然它们后来采用了同一个字形,却代表了不同的词,因而"亂"不是{治}{乱}同词,不是反训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训 训诂学 语言单位同一性
下载PDF
“莫之或欺”之“或”注释商榷 被引量:2
18
作者 江山丽 《莆田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29-31,共3页
学者对《孟子》中"莫之或欺"的"或"的注解历来见解不同,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出此处的"或"应理解为通"克",表"能够"之意的结论。它的词性应是助动词,即能愿动词。
关键词 孟子 莫之或欺 训诂
下载PDF
管理科学关键术语的训诂与翻译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光辉 师桂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94-96,共3页
工商管理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是从英语、法语、或其他语言中借来的。本文用训诂学、社会学和应用学的方法 ,对若干英语术语的渊源和翻译予以对比或订正。
关键词 管理学 英语术语 翻译 训诂
下载PDF
经学同文学的分野与冲突——以唐宋与清代古文运动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关爱和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1-8,共8页
本文以唐宋古文运动与清代桐城派的发展为切入点 ,描述了唐宋以来中国传统学术的文章之学、训诂之学、儒者之学由混沌一体而渐至分离的历史过程 ,以及在经学君临时代 。
关键词 文章学 训诂学 经学 文学 儒学 唐代 宋代 清代 古文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