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儒学的中国现代体育礼仪文化的体系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种莉莉 曹莉 张显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15,共5页
从儒学视角对中国体育礼仪文化进行整体研究,探讨儒学与中国体育礼仪文化融合的渠道,梳理儒学中对现代体育礼仪仍有启示和价值的部分,以丰富现代体育礼仪文化的价值体系和内容体系,并尝试构建了现代体育礼仪文化的体系结构。儒学视角下... 从儒学视角对中国体育礼仪文化进行整体研究,探讨儒学与中国体育礼仪文化融合的渠道,梳理儒学中对现代体育礼仪仍有启示和价值的部分,以丰富现代体育礼仪文化的价值体系和内容体系,并尝试构建了现代体育礼仪文化的体系结构。儒学视角下的体育礼仪文化研究有助于拓宽儒学与体育礼仪文化的研究视野,促进儒学及体育礼仪文化研究的双向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体育礼仪 礼仪文化 体系结构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礼制与交椅的文化交融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雅婧 吴燕 《家具》 2020年第3期27-31,共5页
礼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中国古代营事活动的发展,礼文化也随之贯穿其中。交椅是中国古代传统家具的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与礼文化息息相关。从交椅的起源与发展、交椅的设计及交椅的功用3个方面来探讨... 礼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中国古代营事活动的发展,礼文化也随之贯穿其中。交椅是中国古代传统家具的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与礼文化息息相关。从交椅的起源与发展、交椅的设计及交椅的功用3个方面来探讨交椅中蕴含的礼学思想,以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交椅作为中华礼制文化载体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椅 礼制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传统堡寨聚落形成演变的社会文化渊源——以晋陕、闽赣地区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昕泽 任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27-33,共7页
民居聚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出异彩纷呈的形式。所研究的堡寨聚落就是这诸多形式中,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的堡寨型聚落。地处黄河流域的晋陕地区,在君权统治和儒家思想的共... 民居聚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出异彩纷呈的形式。所研究的堡寨聚落就是这诸多形式中,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的堡寨型聚落。地处黄河流域的晋陕地区,在君权统治和儒家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发展了表现尊卑、主次、内外的君统聚落。而地处东南沿海的闽赣客家,虽同属汉文化的后代,却在宗族统治和慎终追远的思想作用下,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其不同于晋陕聚落的实用、平等、内聚的独特宗统聚落。通过对同源文化、不同地域堡寨聚落发展演变过程的比较剖析,揭示社会文化对堡寨聚落形成演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堡寨 聚落 社会文化 组织型制 礼制
下载PDF
宋金《礼志》比较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汤勤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80,共16页
本文对宋金《礼志》进行比对,考证出《金史·礼志》脱漏亡佚礼目数十条。《宋史·礼志》、《政和五礼新仪》之礼仪,金朝大致都实施过,未见《金史·礼志》载录者,实为脱漏或元人修史时未修入内。金朝主动模仿或说移植汉制礼... 本文对宋金《礼志》进行比对,考证出《金史·礼志》脱漏亡佚礼目数十条。《宋史·礼志》、《政和五礼新仪》之礼仪,金朝大致都实施过,未见《金史·礼志》载录者,实为脱漏或元人修史时未修入内。金朝主动模仿或说移植汉制礼仪,始于熙宗;主动实施汉制礼仪且有一定规模者,当是海陵王;世宗、章宗两朝则集其大成,并尽可能按照唐宋礼典实施。《金史·礼志》缺漏有关农业的礼目,或与女真族起于渔猎有关。然金朝入主中原后,也逐渐重视农业生产。一些应该具有的皇朝礼仪,金朝阙而不载,当是史料缺佚所致。宋朝特有礼仪,金朝并未施行,其情可以理解。金朝未设某些礼仪,还可能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因此,金朝实行的是汉制五礼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金朝 礼志 礼制 五礼制度
下载PDF
元代礼失百年与明初礼制变革 被引量:6
5
作者 吴恩荣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1-109,共9页
朱元璋一改历代因袭前朝礼制的传统,开国之初即弃元礼不用,而另谋擘划一代礼制,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元明之际"华风沦没、彝道倾颓"的礼俗现状使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受到严重挑战,不仅为朱元璋的礼治宏图提供了反面借鉴,也使... 朱元璋一改历代因袭前朝礼制的传统,开国之初即弃元礼不用,而另谋擘划一代礼制,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元明之际"华风沦没、彝道倾颓"的礼俗现状使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受到严重挑战,不仅为朱元璋的礼治宏图提供了反面借鉴,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礼治的治政作用,从而将礼治推到"国之纪纲"的政治高度,并且属意于创立一代礼制。朱元璋的制礼思路主要是因袭前代之制,稍加损益以合时宜,但元代五礼皆以"国俗"行之,带有浓厚的蒙古特色,严重偏离了历代相承的"礼统",不堪新诞生的汉族政权袭用,构成明初礼制变革的根本原因。自元礼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种断裂,但以周汉唐宋以来的"礼统"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对元代礼失百年的一种反正,又是一种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初 礼仪制度 国俗 五礼
下载PDF
海昏侯刘贺墓园五号墓初探 被引量:7
6
作者 张仲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95,共6页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考古成果近些年颇为学界关注。五号墓最新考古成果公布,再次为海昏侯墓园考古添以浓笔重彩,值得重视。五号墓墓主确认为刘贺长子刘充国,这一确认不止对刘充国,也是关于刘贺及其刘贺墓园许多特性的有力证据。它的特...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考古成果近些年颇为学界关注。五号墓最新考古成果公布,再次为海昏侯墓园考古添以浓笔重彩,值得重视。五号墓墓主确认为刘贺长子刘充国,这一确认不止对刘充国,也是关于刘贺及其刘贺墓园许多特性的有力证据。它的特殊地位与丰富内容也带出一系列相当重要的研究课题,包括一些仅见资料及其涉及的礼制问题等,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学术意义。其墓葬的几个重要礼制问题,涉及到刘贺墓独特的祔葬,祔葬的尊卑次序,祔葬与殇葬,刘贺父子丧葬礼仪发现与“葬先轻后重”“祭先重后轻”,祔葬墓设祠以及五号墓随葬等等。其认识价值或独特,或具多重性,意义多不寻常。笔者对其作了初步的辨析认识考证诠释,期藉以尽可能贴近地了解该墓葬丧葬礼仪内涵,也对有汉一代礼仪推行尤其对刘贺昌邑集团礼仪追求和实践能有所感受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侯墓 五号墓 刘充国 礼制
下载PDF
有关海昏侯墓葬文物礼制的三个问题 被引量:7
7
作者 周洪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4,共4页
江西南昌市海昏侯墓考古发现,首次揭开了南方西汉列侯墓的真实面貌。通过分析墓中出土文物所蕴含的礼仪制度,可将这个从诸侯王到皇帝再到列侯的刘贺临终前的心理揭示给后人,让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他在离世前的不平与愤懑。
关键词 苍璧 金版 主棺 礼制
下载PDF
走出“律令体制”——重新认识中华法系 被引量:5
8
作者 俞荣根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6-123,共8页
“律令体制”说肇始于日本汉学界。中华法系不应归结为“律令体制”,而是一种“礼法体制”。从“礼法体制”来重新认识中华法系,以廓清长期以来对其的误读、误解和误判,揭示古代中国法由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组成的法律样式,寻求中华... “律令体制”说肇始于日本汉学界。中华法系不应归结为“律令体制”,而是一种“礼法体制”。从“礼法体制”来重新认识中华法系,以廓清长期以来对其的误读、误解和误判,揭示古代中国法由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组成的法律样式,寻求中华法系追求“礼法之治”“良法善治”的法文化遗传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法系 律令体制 礼法体制 礼法之治
下载PDF
论汉服文化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9
作者 岳佳欣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15期15-17,共3页
汉服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传统价值。它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形制、色彩搭配上,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礼仪制度、道德观念以及民族精神。汉服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汉服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传统价值。它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形制、色彩搭配上,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礼仪制度、道德观念以及民族精神。汉服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汉服的形制设计体现了古人对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追求。如宽袍大袖的设计,寓意着包容并蓄的胸怀,而衣带飘逸,象征着君子的高雅风度。此外,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服饰差异,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制秩序,体现了儒家的“礼”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服文化 传统文化价值 历史积淀 礼仪制度
下载PDF
礼教秩序与明代社会生活变迁——兼论礼制、观念与生活之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宝良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9,共15页
礼是道德规范,是对人们生活、习俗的约束。礼制是一种“生活法则”,它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礼制约束了生活,而生活的变迁实与礼制的盛衰休戚相关。明初朱元璋创设的一代礼制,从衣、食、住、行以及社交礼仪诸方面,确立了一代生活准则。... 礼是道德规范,是对人们生活、习俗的约束。礼制是一种“生活法则”,它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礼制约束了生活,而生活的变迁实与礼制的盛衰休戚相关。明初朱元璋创设的一代礼制,从衣、食、住、行以及社交礼仪诸方面,确立了一代生活准则。自明代中期以后,以城市化、商业化为先导,儒家知识精英开始对礼、礼制加以重新的认知。无论是礼因人情之说,还是对“非礼之礼”的批评,无不是因应时代的变迁,得出了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并切合时代需求的新的礼观念,进而形成对传统礼教的冲决之势。至于以“家礼”为典型的民间礼制,也随之发生变革,进而沿着以下两条路径展开:一是礼因俗制,二是礼之简化。伴随着礼观与礼教秩序的变化,明朝人的生活观念开始出现转向,社会生活因之发生巨大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礼制 礼教秩序 社会生活
下载PDF
“大一统”视野下的袁世凯祀孔及其困局
11
作者 李俊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4,共11页
以往学界讨论袁世凯祀孔多从其个人称帝与信仰危机的角度出发,若从“大一统”的视角进行观察,可呈现其新的历史面相。袁氏当国伊始,在争议声中将北京孔庙祀孔典礼纳入国家礼制,使之成为新“大一统”体制的重要一环。1914年9月28日,袁氏... 以往学界讨论袁世凯祀孔多从其个人称帝与信仰危机的角度出发,若从“大一统”的视角进行观察,可呈现其新的历史面相。袁氏当国伊始,在争议声中将北京孔庙祀孔典礼纳入国家礼制,使之成为新“大一统”体制的重要一环。1914年9月28日,袁氏亲临孔庙,行礼如仪,场景肃然有序。袁氏祀孔虽有维系传统礼俗之名,但重在彰显其独掌国家治理大权的正统性、权威性与“治教合一”方略。由于袁氏在祀孔问题上始终回避民主共和理念,因而受到宗教界、国民党与新知识人的质疑与批判。其祀孔典礼虽连年举行,但终究无助于政治文明的进步。如何建设过渡时代的“大一统”体制,成为需要解决的国家治理制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祀孔典礼 大一统 政治象征 礼仪制度
原文传递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礼制建设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贤栋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3-455,共3页
孝文帝时期的礼制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政治上,找到了北魏王朝正统地位的经学与历史依据;二、社会变革上,实现了拓跋部由游牧文化向中原农耕文化在礼制方面的转变;三、学术上,解决了汉魏晋诸儒没有解决的一些经学难题。
关键词 北魏 孝文帝 礼制 经学
下载PDF
唐代先蚕礼探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范芷萌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95-96,共2页
唐代先蚕礼举行的时间一般在季春吉巳日,地点和祭品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这显示了唐朝统治者对古礼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唐代先蚕礼的变化反映了唐代礼制之间的继承与沿革。先蚕礼还是政治角逐中的有力工具,往往被干政欲望强烈的皇后用来... 唐代先蚕礼举行的时间一般在季春吉巳日,地点和祭品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这显示了唐朝统治者对古礼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唐代先蚕礼的变化反映了唐代礼制之间的继承与沿革。先蚕礼还是政治角逐中的有力工具,往往被干政欲望强烈的皇后用来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宣示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蚕礼 唐朝 礼制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制度的历史演进与伦理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芮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4-22,共9页
中国在五千年文明赓续传承中因高度发达的礼仪文化而被誉为“礼仪之邦”,在近代以来的道德转型历史进程中,传统礼仪发生巨大变革。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礼仪制度在塑造伦理认同、推动思想教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国在五千年文明赓续传承中因高度发达的礼仪文化而被誉为“礼仪之邦”,在近代以来的道德转型历史进程中,传统礼仪发生巨大变革。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礼仪制度在塑造伦理认同、推动思想教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道德建设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科学指引,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扬弃”了封建礼仪糟粕,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推动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制度 马克思主义伦理 道德建设
下载PDF
先秦食前祭礼考述
15
作者 李思齐 孙宝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8,共9页
食前祭礼是先秦礼仪中的重要一环。先秦时期在重大典礼和宴会的饮食前必先进行祭祀,此即食前祭礼,简称为食祭礼或食祭。食前祭礼源于对上古先民艰辛获取食物的纪念,以及在原始宗教观念下感谢神灵赐予的恩惠。食前祭礼存在于诸多先秦礼... 食前祭礼是先秦礼仪中的重要一环。先秦时期在重大典礼和宴会的饮食前必先进行祭祀,此即食前祭礼,简称为食祭礼或食祭。食前祭礼源于对上古先民艰辛获取食物的纪念,以及在原始宗教观念下感谢神灵赐予的恩惠。食前祭礼存在于诸多先秦礼典仪节中,颇具广泛性。食前祭礼的体系完备,祭法及祭品多样,并且祭祀时所用的牲体极具时代特色,尤其是牲肺的使用反映了周人飨神“贵臭不重味”的理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食物来源的广泛以及原始宗教观念的淡化,食前祭礼逐渐走向衰落。但食前祭的习俗仍在民间有所保留。食前祭礼反映了先秦礼制与饮食文化因时而异、文质兼修与深刻持久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前祭礼 先秦时期 礼仪制度 饮食文化 经学研究
下载PDF
神、水、人:北宋以降晋祠主神变迁及相关史料新辨
16
作者 胡英泽 樊慧慧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121,共16页
晋祠为三晋第一祠,源于周成王“桐叶封弟”唐叔虞故事,北宋毁灭晋阳城后,晋祠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北宋重整礼制,封唐叔虞为汾东王,晋水之神为显灵昭济圣母,典制明确。后来,圣母庙的地位超过了唐叔虞祠,文化精英试图赋予圣母邑姜的身份化... 晋祠为三晋第一祠,源于周成王“桐叶封弟”唐叔虞故事,北宋毁灭晋阳城后,晋祠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北宋重整礼制,封唐叔虞为汾东王,晋水之神为显灵昭济圣母,典制明确。后来,圣母庙的地位超过了唐叔虞祠,文化精英试图赋予圣母邑姜的身份化解这一不“合礼”现象。礼制需要具体实践,它不仅是地方官员简单地遵守祀典履行职责,也不仅是文化精英执着于儒家观念的正统性实践,还需要民间实践参与其中,提供组织、经济等方面的持续保障,精英文化与普通民众文化交织在一起,正统才能在地方社会扎根。圣母出现之前,唐叔虞祠和地方社会关系密切,圣母加封晋水水神之后,唐叔虞不具有水神职能,主要受到文化精英的重视,缺乏与地方社会联系的基础。国家意识形态存在于地方水利,后形成“神-水-人-地”的实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祠 唐叔虞 圣母 礼制 多元实践
原文传递
孔子的教育惩戒 被引量:4
17
作者 蔡宗模 翁帮燕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75,共7页
教育惩戒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与教育赏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链条。基于谈“惩”色变、避“戒”不谈的教育现状,挖掘孔子的教育惩戒遗产,探讨孔子教育惩戒的方式、效果和经验,在今天仍有重要启示价值。孔子教育惩戒的方... 教育惩戒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与教育赏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链条。基于谈“惩”色变、避“戒”不谈的教育现状,挖掘孔子的教育惩戒遗产,探讨孔子教育惩戒的方式、效果和经验,在今天仍有重要启示价值。孔子教育惩戒的方式有避而不见、言语责备、后果体验、叩击警告等,教育效果体现在学生学习、性格、德行等诸方面的改变上。其主要经验在于因性施戒、因时施戒、因情施戒,良好的教化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深入的观察了解等是其施行教育惩戒并得以成功的条件。当然,孔子的教育惩戒也有其历史局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加以辨别和扬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教育惩戒 传统教育 礼制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下载PDF
老子的礼德观及其教育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峻杉 《基础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22,共10页
在"礼"的研究和教育中,人们较少关注老子对"礼"所作的阐释,但老子的身份背景决定了其不大可能不知"礼"或只是对"礼"简单否定与排斥。《老子》文本中存在着对"礼"的应用,而且老子将&q... 在"礼"的研究和教育中,人们较少关注老子对"礼"所作的阐释,但老子的身份背景决定了其不大可能不知"礼"或只是对"礼"简单否定与排斥。《老子》文本中存在着对"礼"的应用,而且老子将"礼"置于其"道、德、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中来论述,礼是下德状态第三阶段的主导德性。从内在的"礼德"层面来说,"礼"的人格气质修养特征是诚敬尊重,光明畅达,心平气和,明理自律。从外在的"礼仪与制度"方面来看,"礼"的本质是对自然之道的诚敬顺应,"礼"的自觉持守是和谐稳定的表征。老子礼德观对于接续中华礼文化,帮助调试个体的内心和谐,推动社会和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礼仪 平等 自律 自由 制度
下载PDF
晚清外交中的传统对外观念研究
19
作者 邓海成 刘梅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8-35,共8页
鸦片战争后,中西交往频度和深度不断加强,摩擦和冲突不断加深。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对外观念的天下观、华夷观逐渐异位于近代的民族观、国家观,表现出中西外交观念的重大差异,反映出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的不相兼容。纵观晚清外交,传统对外... 鸦片战争后,中西交往频度和深度不断加强,摩擦和冲突不断加深。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对外观念的天下观、华夷观逐渐异位于近代的民族观、国家观,表现出中西外交观念的重大差异,反映出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的不相兼容。纵观晚清外交,传统对外观念是清廷处理对外关系的资源库和思想源,对近代外交实践和外交近代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文化复兴背景下,聚焦晚清外交中的观念因素,梳理外交礼仪的转变历程,检视朝贡体系的历史价值,不仅有利于当下外交话语体系的构建,还可补益于当今世界秩序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外交观念 外交礼仪 朝贡体系
下载PDF
清代盛京三陵总理事务衙门设立时间考辨——以《黑图档》为中心
20
作者 徐芳 范立君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95,共5页
清代盛京三陵总理事务衙门是管理盛京三陵的机构,盛京三陵始建于入关前,对盛京三陵的管理蕴含清代“敬天法祖”思想,及清帝对皇权与礼仪制度的重视。目前学界对于此衙门的设立时间有分歧,大致分为四种,一为雍正八年(1730)之前已有设立;... 清代盛京三陵总理事务衙门是管理盛京三陵的机构,盛京三陵始建于入关前,对盛京三陵的管理蕴含清代“敬天法祖”思想,及清帝对皇权与礼仪制度的重视。目前学界对于此衙门的设立时间有分歧,大致分为四种,一为雍正八年(1730)之前已有设立;二为乾隆九年(1744)六月;三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本文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及《黑图档》等满汉档案,梳理《清实录》《大清会典》等相关文献,考证盛京三陵总理事务衙门的设立时间应为乾隆十七年(175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盛京 陵寝 三陵总理事务衙门 礼仪制度 《黑图档》 满汉档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