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西南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17
1
作者 兰安军 张百平 +1 位作者 熊康宁 安裕伦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3-741,共9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之一。黔西南具有典型的喀斯特生态环境 ,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重点治理区。长期以来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喀斯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土壤侵蚀以及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问...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之一。黔西南具有典型的喀斯特生态环境 ,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重点治理区。长期以来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喀斯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土壤侵蚀以及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问题 ,制约着地区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 ,分析了研究区内主要生态退化问题的现状和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 ,构建了生态脆弱度指标 ,并将研究区分为四个亚区 ,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土壤侵蚀 空间格局
下载PDF
侵蚀细沟水力学特性及细沟侵蚀与形态特征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8
2
作者 雷廷武 M.A.Nearing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49-54,共6页
本文进行了一系列水槽试验 ,研究不同长度的侵蚀细沟在坡度及入流量影响下的浅水水流水力学特性、侵蚀量及细沟的形态特征 .所采用的土壤材料为砂壤土 ,试验使用四种入流流量 ,四种坡度 ,四种细沟长度 .记录水流速度、沟宽及径流中的泥... 本文进行了一系列水槽试验 ,研究不同长度的侵蚀细沟在坡度及入流量影响下的浅水水流水力学特性、侵蚀量及细沟的形态特征 .所采用的土壤材料为砂壤土 ,试验使用四种入流流量 ,四种坡度 ,四种细沟长度 .记录水流速度、沟宽及径流中的泥沙含量 ,并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它们与坡度、入流量或它们的交互项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一种数学模型来描述试验中沟宽的周期性形态变化 .提出了通过试验得出的不同细沟长度的产沙量来确定水流输沙能力的方法 ,并得出出测定输沙能力的采样长度为 2~ 4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槽试验 周期性形态 细沟侵蚀 水力学
下载PDF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坡面细沟侵蚀动态过程研究 被引量:46
3
作者 霍云云 吴淑芳 +1 位作者 冯浩 原立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2期32-37,46,共7页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探索多场降雨情况下同一坡面细沟侵蚀的动态过程,为解释细沟侵蚀过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在坡度为15°的土槽上进行恒降雨强度的7场降雨冲刷实验,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每场降雨冲刷后的坡...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探索多场降雨情况下同一坡面细沟侵蚀的动态过程,为解释细沟侵蚀过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在坡度为15°的土槽上进行恒降雨强度的7场降雨冲刷实验,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每场降雨冲刷后的坡面形态进行了监测,定量分析坡面细沟侵蚀的动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前2场降雨与后5场降雨产流产沙过程和细沟侵蚀发育过程有较大差异,细沟从第3场降雨开始明显发育。表现为小跌水—下切沟头—断续细沟—连续细沟—细沟沟网的发育过程。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精确监测7场降雨坡面各点微地形变化,发现细沟平均沟宽、平均沟深、沟长最大值、细沟平均密度在前2场降雨增长幅度较小,至第3场降雨后开始迅速增大,细沟侵蚀强度不断加强。侵蚀强度由第1场降雨的0.103 kg/m2发展至第7场降雨的8.788 kg/m2,增加了8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 侵蚀 坡面形态 发育过程 三维激光扫描仪
下载PDF
克拜东部黑土区侵蚀沟遥感分类与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40
4
作者 闫业超 张树文 岳书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3-199,共7页
近百年来,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大量发育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弄清侵蚀沟的类型、数量及分布情况是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条件。以黑龙江省克拜东部黑土区作为典型研究区,采用2005年SPOT-5高分辨率卫星影象,结... 近百年来,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大量发育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弄清侵蚀沟的类型、数量及分布情况是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条件。以黑龙江省克拜东部黑土区作为典型研究区,采用2005年SPOT-5高分辨率卫星影象,结合野外调查,根据侵蚀沟的活跃程度,将黑土区的侵蚀沟分为活跃性、半活跃性和稳定性三种类型,阐述了不同类型侵蚀沟的影象特征和遥感分类方法,为利用遥感手段在区域尺度上对侵蚀沟进行快速调查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在对侵蚀沟进行信息提取和空间插值后,形成研究区不同类型侵蚀沟密度图,探讨了克拜东部黑土区侵蚀沟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地貌发育过程中的“分水岭迁移”现象是造成该地区侵蚀沟密度东西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侵蚀沟 遥感分类 空间格局 分水岭迁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以贵州省关岭县石板桥流域为例 被引量:33
5
作者 吴秀芹 蔡运龙 蒙吉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48,77,共4页
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但在不同地区表现不一。喀斯特山区由于土壤侵蚀的特殊性,不能直接沿用其它地区已有的相关成果。选取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发育典型的一个小流域为案例,从土地利用的类型、坡度格局和高度格局三方面与土壤... 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但在不同地区表现不一。喀斯特山区由于土壤侵蚀的特殊性,不能直接沿用其它地区已有的相关成果。选取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发育典型的一个小流域为案例,从土地利用的类型、坡度格局和高度格局三方面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覆被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与其它地区不尽相同,表现在:喀斯特山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发生率依次为:草地>林地>旱地>难利用地>建筑用地>水田。除水田外,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控制存在临界值:20%~60%。土壤侵蚀强度与植被覆盖度近似呈正比。土地利用在坡度和海拔上的分布格局对土壤侵蚀的控制同样存在临界值,其中临界坡度在15~25°之间,临界海拔在1485~1505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喀斯特 坡度 海拔 植被覆盖度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兴国县土壤侵蚀演变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王库 史学正 +1 位作者 于东升 史德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4-97,116,共5页
利用1958年、1975年、1982年和1996年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在GIS软件支持下生成土壤侵蚀强度栅格分类图。通过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计算出了10多种景观类型参数,并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2个层次上定量地分析了兴国县土壤侵蚀... 利用1958年、1975年、1982年和1996年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在GIS软件支持下生成土壤侵蚀强度栅格分类图。通过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计算出了10多种景观类型参数,并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2个层次上定量地分析了兴国县土壤侵蚀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兴国县的土壤侵蚀状况从1958年到1996年已发生了明显的好转。此期间经历了两个明显的时期:即1958年到1975年的侵蚀加剧时期和1975年后的侵蚀减退期。到1996年,兴国县无明显侵蚀的面积已达到全县面积的74.6%,严重土壤侵蚀状况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兴国县 土壤侵蚀 演变 景观指数 FRAGSTATS 斑块类型 景观
下载PDF
不同雨型下反坡台阶减少红壤坡耕地氮磷流失的效果 被引量:29
7
作者 王帅兵 宋娅丽 +4 位作者 王克勤 赵洋毅 张继辉 闫腾云 陈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60-169,共10页
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反坡台阶对坡耕地氮、磷流失的影响,该文基于滇中红壤坡耕地标准径流小区45场典型降雨观测资料,根据降雨量、最大30 min雨强和降雨侵蚀力,综合采用快速聚类和判别聚类,划分确定出A(高雨量、大雨强、高侵蚀力)、B(... 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反坡台阶对坡耕地氮、磷流失的影响,该文基于滇中红壤坡耕地标准径流小区45场典型降雨观测资料,根据降雨量、最大30 min雨强和降雨侵蚀力,综合采用快速聚类和判别聚类,划分确定出A(高雨量、大雨强、高侵蚀力)、B(低雨量、小雨强、低侵蚀力)、C(中低雨量、中小雨强、中低侵蚀力)、D(中高雨量、中雨强、中高侵蚀力)4种降雨类型。研究发现,反坡台阶减流率和减沙率达到52.11%和71.30%,减沙率显著大于减流率(P<0.01);不同降雨类型下反坡台阶的减流率表现为:C雨型>B雨型>D雨型>A雨型,减沙率表现为:D雨型>A雨型>C雨型>B雨型,C雨型和B雨型下反坡台阶减流率显著高于D雨型和A雨型(P<0.05),减沙率则显著低于D雨型和A雨型(P<0.05)。反坡台阶对径流中总氮(WT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削减率分别达到68.10%、69.81%、50.14%,对径流中总磷(WTP)、溶解无机磷(DIP,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ate)的削减率分别达到71.52%和72.77%,不同自然降雨类型下反坡台阶对径流中WTN、NO_3^--N、NH_4^+-N、WTP、DIP的削减率均呈现出随着雨量和雨强增大而降低的趋势。反坡台阶对泥沙中全氮(STN)、水解性氮(HN,hydrolyzable nitrogen)的削减率分别达到57.32%和54.22%,对泥沙中全磷(STP)、速效磷(AP)的削减率分别为67.38%和63.69%,不同自然降雨类型下反坡台阶对泥沙中STN、HN、STP、AP的削减率呈现出削减率随着雨量和雨强增大而提高的趋势。该研究可以深入地揭示反坡台阶控制坡耕地面源污染的机理,以及对于控制坡耕地氮磷流失的效果,为源头控制山区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侵蚀 反坡台阶 坡耕地 降雨类型 产沙 氮磷流失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铜仁地区1987—2015年土壤侵蚀时空特征 被引量:28
8
作者 胡先培 曾成 +2 位作者 钱庆欢 王权 李阳兵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8-166,共9页
以数字高程模型(DEM)、日降雨量、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技术,结合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与景观格局的分析手段,研究铜仁地区1987—2015年的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 以数字高程模型(DEM)、日降雨量、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技术,结合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与景观格局的分析手段,研究铜仁地区1987—2015年的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在1987—1995年土壤侵蚀比较严重,而1995—2015年土壤侵蚀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此期间大部分区域以及岩溶槽谷区的土壤侵蚀强度向低一级转移,其中剧烈和极强等级侵蚀向中度和轻度等级侵蚀转出较多;从景观格局的角度来看,土壤侵蚀状况越来越受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优势景观类型所支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岩溶槽谷 RUSLE模型 景观格局 铜仁地区
下载PDF
东北典型黑土区40年来沟蚀空间格局变化及地形分异规律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文娟 邓荣鑫 张树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8-71,共4页
以SPOT5和Corona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获取了东北典型黑土区1965年和2005年的侵蚀沟分布数据,生成了侵蚀沟密度空间分布图;基于1∶5万地形图,插值求取DEM,提取了地形因子;最后,在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分析典型黑土区40年来沟蚀空间格局... 以SPOT5和Corona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获取了东北典型黑土区1965年和2005年的侵蚀沟分布数据,生成了侵蚀沟密度空间分布图;基于1∶5万地形图,插值求取DEM,提取了地形因子;最后,在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分析典型黑土区40年来沟蚀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地形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经过40年的开发,研究区侵蚀沟密度剧增,且各等级侵蚀沟密度都出现向更高一级发展的趋势,呈现出以北西南东向为轴心,从沟蚀剧烈增加区到微度增加区变化特征;沟蚀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层状分布规律,在海拔250~275m高度出现密度最大值,说明岗坡地带是黑土区沟蚀易发区;坡度分异表明黑土区侵蚀沟出现向高坡度发展趋势;各坡向上侵蚀沟密度和动态发展状况表明,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坡向不是影响侵蚀沟发育的首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蚀 侵蚀沟密度 空间格局 东北典型黑土区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杨秀春 严平 +1 位作者 刘连友 徐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7-743,共7页
在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采集的土壤样品的风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模式的不同导致土壤风蚀状况的差异。在深松、翻耕、翻耕碾碎、小麦茬10 cm、荞麦茬10 cm、胡麻茬10 cm与无残茬等7种耕作模式的风洞实验中,翻耕碾碎风... 在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采集的土壤样品的风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模式的不同导致土壤风蚀状况的差异。在深松、翻耕、翻耕碾碎、小麦茬10 cm、荞麦茬10 cm、胡麻茬10 cm与无残茬等7种耕作模式的风洞实验中,翻耕碾碎风蚀速率均值最大,达到124.8 g m-2 min-1,胡麻茬最小,为15.14 g m-2 min-1,前者是后者风蚀速率的8.24倍。7种耕作模式风蚀速率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翻耕碾碎>无残茬>深松>荞麦茬>翻耕>小麦茬>胡麻茬。结合对不同耕作模式土壤风蚀速率与风速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可定量揭示出:翻耕碾碎、无残茬模式防风蚀效果最差,胡麻茬、小麦茬、翻耕模式防风蚀效果最好,深松、荞麦茬防风蚀效果居中。本文结论对农牧交错带旱作农业增强农田防风抗蚀能力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壤风蚀 耕作模式 风洞实验
下载PDF
秦岭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景观格局 被引量:22
11
作者 郭思琪 韩磊 +3 位作者 赵永华 员学锋 王达 李蕴琪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167-2176,共10页
土壤侵蚀是制约秦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秦岭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及景观格局的变化,基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解译结果,采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计算各年的土壤侵蚀量,分析研究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量化秦岭地... 土壤侵蚀是制约秦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秦岭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及景观格局的变化,基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解译结果,采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计算各年的土壤侵蚀量,分析研究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量化秦岭地区5个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探讨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及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区土壤侵蚀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秦岭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及面积均有明显改善,2005年和2015年总侵蚀量分别为0.90×10^8和0.33×10^8 t,减少了63.33%;研究区内土壤侵蚀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向东、由南至北减弱的特征;位于研究区西部的嘉陵江流域土壤侵蚀最为严重,其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3872.80、1454.31和1461.91 t·km^-2·a^-1;土壤侵蚀模数与坡度、高程等地形因子呈正相关,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均有减弱的趋势,其中未利用土地土壤侵蚀的降低最为明显;秦岭地区的整体侵蚀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斑块总数减少,破碎度指数变小,景观异质性降低,人类活动对秦岭地区景观的干扰随时间而减弱,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时空变化 景观格局 RUSLE
原文传递
基于RUSLE-SMA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评价及景观格局分析——以庆城县蔡家庙流域为例 被引量:21
12
作者 潘竟虎 文岩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6-444,共9页
以甘肃省庆城县蔡家庙小流域为例,运用混合光谱线性分解(SMA)从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植被覆盖度,获取流域的植被覆盖因子,借助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计算了2003和2010年土壤侵蚀量,分析了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和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对流... 以甘肃省庆城县蔡家庙小流域为例,运用混合光谱线性分解(SMA)从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植被覆盖度,获取流域的植被覆盖因子,借助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计算了2003和2010年土壤侵蚀量,分析了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和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对流域土壤侵蚀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年间,蔡家庙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由3.61×106t·a-1增加到4.48×106t·a-1,增加了24%;平均侵蚀强度由8590.23t·km-2增加到10652.01t·k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状况差异较大,未利用地、草地、园地的侵蚀状况严重;坡度大于15°、高程低于1395m以及坡向朝西的区域,土壤侵蚀较严重。研究区整体侵蚀景观高度破碎,斑块总数减少,破碎度变小,景观异质性减小,整体形状趋于规则;除微度侵蚀景观外,其余景观类型趋于简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 混合光谱分解 景观格局
原文传递
北方土石山区土壤侵蚀强度垂直景观格局——以沂蒙山区为例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刘前进 于兴修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71-1483,共13页
以具北方土石山区典型特征的沂蒙山区为例,在分析土壤侵蚀过程的基础上,选取具生态学意义的侵蚀强度景观格局指数,从垂直维度上分析侵蚀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侵蚀景观格局具有显著垂直分带性。50~200带为低侵蚀稳定区,人类... 以具北方土石山区典型特征的沂蒙山区为例,在分析土壤侵蚀过程的基础上,选取具生态学意义的侵蚀强度景观格局指数,从垂直维度上分析侵蚀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侵蚀景观格局具有显著垂直分带性。50~200带为低侵蚀稳定区,人类活动影响大,缀块成片分布,连通性强,形状较规则;400~800带为高侵蚀稳定区,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缀块密度大且分散,形状较复杂;200~400带为侵蚀景观急剧变化区,侵蚀程度随高程增加而增大,自然因素作用增强。微度与轻度侵蚀景观、强烈与极强烈侵蚀景观具相同垂直变化趋势,此两组侵蚀景观变化趋势的差异主要分布于低于300带和高于500带处;中度侵蚀景观变化趋势可视为前两组侵蚀景观变化趋势的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景观格局 垂直维度 沂蒙山区
原文传递
多流域降雨和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影响的比较分析——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被引量:20
14
作者 钟莉娜 王军 赵文武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2-443,共12页
土壤侵蚀是制约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为分析不同面积流域降雨和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变化趋势,本文基于土壤侵蚀评价指数,发展了降雨和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影响的表征方法,探讨了多流域降雨和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 土壤侵蚀是制约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为分析不同面积流域降雨和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变化趋势,本文基于土壤侵蚀评价指数,发展了降雨和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影响的表征方法,探讨了多流域降雨和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6-2012年,研究区降雨侵蚀力因子R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呈现下降趋势;(2)随流域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内降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逐渐降低,而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变大;(3)在流域面积较小时,降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要大于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而在流域面积较大时,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大于降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4)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加,研究区的林地比例有所下降,陡坡植被覆盖类型趋于单一,这是在流域面积增大时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影响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流域面积较小时,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较大,但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加,松软的土壤性质和沟壑纵横的地形增大了发生重力侵蚀的可能性,土壤和地形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降雨 土地利用 格局 多流域 黄土丘陵沟壑区
原文传递
重庆市土壤侵蚀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阳兵 邵景安 +1 位作者 杨华 陈国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12-15,F0002,共5页
基于重庆地区1∶10万土壤侵蚀图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栅格版)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数、斑块周长和分形维数角度进行了土壤侵蚀格局分析和破碎化评价。结果表明,中强... 基于重庆地区1∶10万土壤侵蚀图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栅格版)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数、斑块周长和分形维数角度进行了土壤侵蚀格局分析和破碎化评价。结果表明,中强度土壤侵蚀分布在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的区域;微度侵蚀和中度侵蚀的边界密度较高,异质性特征也较强烈,显示出对整个地区景观有较高程度的影响;剧烈侵蚀、极强度侵蚀斑块高度破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景观格局 重庆
下载PDF
基于GIS的重要水源地东圳库区土壤侵蚀与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查轩 张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47,共5页
以重要水源地东圳库区的法国SPOT-5影像图和土壤侵蚀强度图为源数据,运用GIS的信息管理、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功能,以土地利用景观为研究对象,提取景观空间格局特征信息,选取景观格局分析指标,对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化研究,寻求... 以重要水源地东圳库区的法国SPOT-5影像图和土壤侵蚀强度图为源数据,运用GIS的信息管理、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功能,以土地利用景观为研究对象,提取景观空间格局特征信息,选取景观格局分析指标,对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化研究,寻求一定的规律,探讨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库区景观类型和生态系统分布不均;随着侵蚀级别的增加,多样性指数减小,优势明显,均匀度降低;库区的园地和耕地景观破碎程度较大,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东圳库区 土壤侵蚀 景观格局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植被结构类型与降雨模式对林下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陈洋 张海东 +3 位作者 于东升 马利霞 陆晓松 王鑫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0-157,共8页
植被和降雨是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探究二者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开展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鹰潭红壤生态试验站5种植被结构类型的径流小区2016-2018年93次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以及各小区植被结构参数,利用自组织映射(self... 植被和降雨是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探究二者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开展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鹰潭红壤生态试验站5种植被结构类型的径流小区2016-2018年93次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以及各小区植被结构参数,利用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maps,SOM)方法,根据雨量、历时、60 min最大雨强、平均雨强、降雨集中性等特征指标划分降雨模式,研究了不同降雨模式和植被结构类型的水土流失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RDA)定量研究降雨与植被对林下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SOM方法能客观识别红壤区4种典型侵蚀降雨模式,R_Ⅲ模式(短历时、大雨强、雨量集中)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降雨模式,R_Ⅳ模式(多雨量、大雨强、长历时)最具侵蚀性破坏力;植被结构类型显著影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功能从大到小依次为:灌草混交林、草地、低灌林、乔木林、高灌林。RDA分析表明,降雨模式与植被结构类型能够改变降雨、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随着降雨模式由弱到强转变,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逐渐减小,降雨影响增强,水土流失由植被主控演变为平衡控制、降雨主控;随着植被结构类型由近地表植被向灌木、乔木的变化,植被的调节能力减小,降雨影响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径流 土壤 植被结构 降雨模式 南方红壤区
下载PDF
降雨类型对北方土石山区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邬铃莉 王云琦 +2 位作者 王晨沣 王玉杰 王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57-164,共8页
该文基于北京市房山区蒲洼径流小区2013-2015年观测的105场自然降雨,采用实测水文数据与WEPP模型模拟降雨侵蚀过程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了北方土石山区不同雨型下的坡面土壤侵蚀差异。结果表明:1)自然降雨中,单场降雨的侵蚀能力表现为B型雨... 该文基于北京市房山区蒲洼径流小区2013-2015年观测的105场自然降雨,采用实测水文数据与WEPP模型模拟降雨侵蚀过程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了北方土石山区不同雨型下的坡面土壤侵蚀差异。结果表明:1)自然降雨中,单场降雨的侵蚀能力表现为B型雨(低频率、短历时、中雨量、大雨强)>A型雨(中频率、长历时、大雨量、中雨强)>C型雨(高频率、中历时、小雨量、小雨强),其中,侵蚀性降雨中A型雨降雨频率最高、对研究区土壤侵蚀的累计贡献率最大;而C型雨几乎不会引发土壤侵蚀。2)诱发北方土石山区棕壤坡面土壤侵蚀的临界雨量为8 mm、临界雨强为9.5 mm/h。3)利用WEPP模型通过设置最大30 min雨强I30出现的不同时间将3类雨型进一步划分为4个子雨型,结果表明同一雨强出现的降雨时序差异会影响土壤侵蚀的发生程度,且子雨型下土壤侵蚀量整体表现为递增型>峰值型>递减型>均值型,其中A型雨4个子雨型下侵蚀量差异最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土石山区棕壤坡面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及土壤侵蚀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径流 雨型 径流小区 WEPP模型 北方土石山区
下载PDF
Pyrite Surface after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Leaching at 30℃ 被引量:17
19
作者 LU Jianjun LU Xiancai WANG Rucheng LI Juan ZHU Changjian GAO Jian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51-455,共5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iobacillusferrooxidans on the oxidation of pyrite, two parallel experiments, which employed H2SO4 solutions and acidic solutions inoculated with ThiobaciUus ferrooxidans, were 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iobacillusferrooxidans on the oxidation of pyrite, two parallel experiments, which employed H2SO4 solutions and acidic solutions inoculated with ThiobaciUus ferrooxidans, were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at 30℃. The initial pH of the two solutions was adjusted to 2.5 by dropwise addition of concentrated sulphuric acid. The surfaces of pyrite before exposure to leaching solutions and after exposure to the H2SO4 solutions and acidic solutions inoculated with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re were a variety of erosion patterns by Thiobacillusferrooxidans on the bio-leached pyrite surfaces.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the oxidation of pyrite might have been caused by erosion of the surfaces. Attachment of the bacteria to pyrite surfaces resulted in erosion pits, leading to the oxidation of pyrit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direct mechanism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oxidation of pyrite. The changes in iron ion concentrations of both the experimental solutions with time suggest that ThiobaciUus ferrooxidans can enhance greatly the oxidation of pyr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rite surface BIO-OXIDATION erosion pattern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下载PDF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土壤侵蚀学中的应用与实例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游珍 李占斌 袁琼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1-144,共4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日渐成熟的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就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渗透理论和源汇系统理论、格局过程关系理论以及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在土壤侵蚀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证实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土壤侵蚀学中应用...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日渐成熟的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就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渗透理论和源汇系统理论、格局过程关系理论以及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在土壤侵蚀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证实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土壤侵蚀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然后以黄土高原黄家二岔流域为例,从土壤侵蚀角度出发,分析了阴坡和阳坡的景观格局,提出并计算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斑块排列顺序三个指标,然后判断它们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认为阴坡的景观格局受人为干扰大,耕地比重大,且地块形状规则,分布在坡下部位置,利于土壤侵蚀的发生;而阳坡人工草地比重大,灌木林和林地的等高连通度大,且分布在耕地之下,有利于水土保持。最后,认为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评判流域土壤侵蚀是可行的,并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土壤侵蚀 景观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