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冲击地铁车辆设计及整车碰撞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谢素超 田红旗 周辉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70,共6页
针对地铁车辆自身特点进行耐冲击地铁车辆吸能结构设计,提出了耐冲击地铁车辆设计理念,将该地铁头车在撞击过程中的能量吸收过程设计为4级:第1级为车钩缓冲装置缓冲器,第2级为缓冲装置中的压溃变形管,第3级为车钩剪切螺栓,第4级为位于... 针对地铁车辆自身特点进行耐冲击地铁车辆吸能结构设计,提出了耐冲击地铁车辆设计理念,将该地铁头车在撞击过程中的能量吸收过程设计为4级:第1级为车钩缓冲装置缓冲器,第2级为缓冲装置中的压溃变形管,第3级为车钩剪切螺栓,第4级为位于头车前端底架的吸能结构和防爬器等可变形结构。并对地铁中耐冲击车体进行了研究,在车体结构中于指定部位设计大塑性变形结构,即设置专用吸能结构;建立了该地铁头车的车体碰撞模型,进行了各碰撞工况的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撞击过程中吸能结构从预期部位开始发生稳定有序的塑性变形,车体客室仅发生弹性变形,大部分冲击动能(超过80%)转化为吸能结构的塑性变形,表明该车具有很好的耐冲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辆 耐冲击 吸能结构 数值仿真 显式有限元
下载PDF
高速列车吸能结构设计和耐撞性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松晏 郑志军 虞吉林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4-170,共7页
建立了高速列车头车的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软件LS-DYNA模拟了头车碰撞刚性墙的冲击过程。在碰撞发生时,原有设计方案的牵引梁主体的变形以整体屈曲为主,不利于缓冲吸能。在对原设计的耐撞性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对原有牵引梁结构加以改进... 建立了高速列车头车的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软件LS-DYNA模拟了头车碰撞刚性墙的冲击过程。在碰撞发生时,原有设计方案的牵引梁主体的变形以整体屈曲为主,不利于缓冲吸能。在对原设计的耐撞性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对原有牵引梁结构加以改进,并在前端增加两组不同尺寸和厚度的带圆角的方管作为缓冲吸能管,考虑了在缓冲管中填充泡沫铝与否,形成了4种设计方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原设计方案相比,新方案的整个头车的吸能量有大幅度提高,刚性墙反力的峰值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采用大的圆角半径的厚管并填充泡沫铝的方案的改进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耐撞性 有限元方法 吸能结构 高速列车
下载PDF
考虑材料失效准则的吸能装置失效行为与碰撞特性 被引量:14
3
作者 冯悦 肖守讷 +3 位作者 朱涛 杨冰 阳光武 车全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7-496,共10页
在对广义增量应力状态相关损伤模型(GISSMO)失效准则5个基本特性分析的基础上,以DP800为基础材料,从应变场分布、失效单元应力三轴度和应力-应变关系3个方面验证GISSMO失效准则在仿真过程中预测各向同性韧性材料失效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 在对广义增量应力状态相关损伤模型(GISSMO)失效准则5个基本特性分析的基础上,以DP800为基础材料,从应变场分布、失效单元应力三轴度和应力-应变关系3个方面验证GISSMO失效准则在仿真过程中预测各向同性韧性材料失效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以挤压式与压溃式2种机车车辆常用吸能装置为研究对象,对比不考虑失效、考虑V-M应变失效准则,考虑GISSMO失效准则条件下,2种吸能装置的失效行为与碰撞特性。研究结果表明:GISSMO失效准则在描述各向同性韧性材料失效行为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吸能装置在轴向碰撞过程中的应力三轴度处于不断变化中,采用考虑应力三轴度的GISSMO失效准则使得仿真结果更准确;针对压溃式吸能装置,在材料断裂应变较小时,采用GISSMO失效准则的仿真计算中结构压溃过程会出现大面积撕裂等失效行为,降低结构的碰撞力和吸能量,在此类吸能装置设计的材料选择中应选择断裂应变较大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车车辆 耐撞性能 吸能装置 失效准则
下载PDF
出口伊朗车吸能车体设计及撞击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万静 田红旗 +1 位作者 王军 李永乐 《铁道机车车辆》 2003年第3期17-20,共4页
针对出口伊朗客车的结构特点 ,进行吸能结构设计 ,解决了吸能结构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并利用ANSYS/LS
关键词 铁路车辆 客车 伊朗 出口车 吸能结构 车体 结构设计 碰撞 耐冲击性
下载PDF
基于耐撞性的汽车多腔结构吸能盒轻量化设计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婷婷 张姗 +1 位作者 秦东晨 马迎坤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114,共4页
为了在保证耐撞性的前提下实现汽车吸能盒的轻量化,通过有限元碰撞仿真对比确定了符合要求的吸能盒结构,并采用基于近似模型的优化方法获得了性能最优的多腔结构吸能盒设计方案。首先建立了多种截面形状吸能盒的有限元模型,使用有限元... 为了在保证耐撞性的前提下实现汽车吸能盒的轻量化,通过有限元碰撞仿真对比确定了符合要求的吸能盒结构,并采用基于近似模型的优化方法获得了性能最优的多腔结构吸能盒设计方案。首先建立了多种截面形状吸能盒的有限元模型,使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了碰撞仿真分析。通过对单腔结构吸能盒与不同截面的多腔结构吸能盒的碰撞性能进行评价与决策,确定了符合要求的吸能盒截面形状。其次对此截面吸能盒的内外壁厚进行试验设计,拟合了碰撞性能参数的响应面模型,建立了以吸能盒内外壁厚作为设计变量,以比吸能最大作为目标函数的数学优化模型,并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得到的最优方案能够在保证碰撞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多腔结构吸能盒的轻量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能盒 多腔结构 轻量化设计 耐撞性 近似模型
下载PDF
岩土锚固吸能锚杆支护材料/结构及其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景文 乔建刚 +1 位作者 付旭 刘晓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67-1574,共8页
吸能锚杆自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有效解决了岩土层的大变形和瞬时高动载荷问题,在深部软岩工程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吸能锚杆的传统支护材料一般主要包括杆体、托板、螺母和锚固剂,其中杆体材料一般为圆钢和螺纹钢,在静载和动载条件... 吸能锚杆自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有效解决了岩土层的大变形和瞬时高动载荷问题,在深部软岩工程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吸能锚杆的传统支护材料一般主要包括杆体、托板、螺母和锚固剂,其中杆体材料一般为圆钢和螺纹钢,在静载和动载条件下表现出了优良的材料性能;树脂锚固剂是最主要的锚固剂之一,分为慢、中、快和超快四种型号,澳大利亚与中国均成功研制了双速树脂锚固剂。目前,已有几十种吸能锚杆被研制出来,例如锥形锚杆、D形锚杆、Garford锚杆、Yield-Lok锚杆、Roofex锚杆等,这些锚杆可分为杆体可延伸型和构件可滑移型两类。例如,锥形锚杆主要依靠杆体上的锥形体在锚固剂中的滑移来吸收和转移围岩膨胀变形能; D形锚杆主要依靠杆体上桨状或波纹状的锚固单元屈服变形来吸收和转移围岩膨胀变形能; Garford锚杆和Roofex锚杆均依靠拉力载荷迫使锚杆杆体从滑移元件(套筒状,要求内径小于锚杆直径)中被挤压出,从而吸收和转移围岩膨胀变形能。对于上述吸能锚杆,其所受拉力载荷(工作阻力)随位移而变化,延伸率有限,当围岩膨胀变形能足够大时,锚杆支护系统易被冲击破坏,难以满足大变形控制要求。鉴于此,何满朝院士首次在岩土锚固领域中提出了负泊松比(NPR)材料/结构的概念,并成功研发了具有独特负泊松比效应的吸能型NPR锚杆。NPR锚杆在抗剪、抗动载荷和吸能方面比传统材料锚杆更具优势,有利于岩土锚固领域向更深部的软岩支护方向发展。随着采掘深度的不断加大,软岩体所表现出的非线性物理力学现象也更加复杂,吸能锚杆仍需在新材料和新结构、与围岩间的协调工作机制、多场耦合下的锚固机理、杆体腐蚀问题及信息智能化设计方法与工艺方面继续开展深入研究。本文分别对传统支护材料和负泊松比材料/结构吸能锚杆的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锚固 吸能锚杆 大变形控制 支护材料/结构 可延伸型 可滑移型 负泊松比
下载PDF
高速列车多边形多胞吸能管耐撞性分析与优化 被引量:11
7
作者 邹翔 高广军 +3 位作者 董海鹏 李健 谭善志 陈榕森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86-1392,共7页
为设计高速列车专用吸能结构,基于吸能薄壁管多角化和多胞化的设计原则,在传统四边形管基础上提出3种不同截面薄壁管,然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LS-DYNA以初始峰值力、比吸能和压缩力效率为评价指标对这4种截面薄壁管轴向吸能性能进行对比... 为设计高速列车专用吸能结构,基于吸能薄壁管多角化和多胞化的设计原则,在传统四边形管基础上提出3种不同截面薄壁管,然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LS-DYNA以初始峰值力、比吸能和压缩力效率为评价指标对这4种截面薄壁管轴向吸能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4管具有较强的吸能性能,能够满足高速列车碰撞吸能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升T4管的吸能性能,以内管边长和壁厚为设计变量,以比吸能和初始峰值力为优化函数,采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其进行多目标结构优化,得到pareto前沿解集。利用优化结果与原设计对比发现,在峰值力一定时优化前和优化后的比吸能仅相差了0.11%,这说明原方案中T5管的结构尺寸设计的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吸能结构 多胞管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某客车侧翻安全性吸能结构的设计 被引量:9
8
作者 姜勇 那景新 王童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4-446,443,共4页
基于对客车侧翻过程的分析,为某款全承载客车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侧翻缓冲吸能结构,分别建立了其原结构与改进结构的车身段封闭环侧翻分析模型,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结构各侧翻安全性评价指标均较原结构有所改善,车身结构侧翻安全... 基于对客车侧翻过程的分析,为某款全承载客车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侧翻缓冲吸能结构,分别建立了其原结构与改进结构的车身段封闭环侧翻分析模型,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结构各侧翻安全性评价指标均较原结构有所改善,车身结构侧翻安全性得到加强,有效地保证了乘员的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车 吸能结构 设计 侧翻安全性
下载PDF
基于Sobol’法的轨道车辆前端吸能结构灵敏度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陈秉智 汪驹畅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68,共6页
将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应用到轨道列车耐撞性分析当中。以轨道车辆前端吸能结构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分别以总吸能量和接触力峰值作为目标响应,采用Sobol’分析法,通过构建Kriging代理模型,计算各参数的一阶主灵敏度值、总灵敏度值和二阶交... 将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应用到轨道列车耐撞性分析当中。以轨道车辆前端吸能结构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分别以总吸能量和接触力峰值作为目标响应,采用Sobol’分析法,通过构建Kriging代理模型,计算各参数的一阶主灵敏度值、总灵敏度值和二阶交互效应灵敏度值,并进行分析,辨别对吸能性能影响较大的参数,将简化后结构与原结构的优化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Kriging代理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满足耐撞性分析的要求;Sobol’法能很好地评价该过程的灵敏度,为优化设计提供有力参考,简化优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 吸能结构 灵敏度 Sobol’法 KRIGING模型 结构优化
下载PDF
考虑材料变形路径及应变率的车身前端吸能结构优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金轮 兰凤崇 陈吉清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5-271,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厚度及强度的高强度钢板对车辆正面碰撞性能的影响,以车身前端主要吸能结构的比吸能最大化为目标,构件的材料和厚度为设计变量,并考虑材料的变形路径和应变率效应,通过试验设计、近似模型与自适应响应面法相结合进行优化,... 为了研究不同厚度及强度的高强度钢板对车辆正面碰撞性能的影响,以车身前端主要吸能结构的比吸能最大化为目标,构件的材料和厚度为设计变量,并考虑材料的变形路径和应变率效应,通过试验设计、近似模型与自适应响应面法相结合进行优化,得到了高强度钢板最优的匹配方案。优化后降低了车辆加速度和制动踏板侵入量等乘员伤害指标,提高了车体结构的耐撞性。本研究同时验证了基于自适应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0%正面碰撞 自适应响应面法 高强度钢板 吸能结构 优化
下载PDF
切削式吸能的惯性效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国伟 夏茜 +1 位作者 王千叶 董茹玲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70,共9页
在考虑切削热影响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切削式吸能过程的惯性效应,计算了不同初始撞击条件下的稳定切削力、切削位移、最高温度、热耗散能量和热耗散能量比例。计算结果表明:初始撞击能量为20kJ时,切屑生成时切削力未出现明... 在考虑切削热影响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切削式吸能过程的惯性效应,计算了不同初始撞击条件下的稳定切削力、切削位移、最高温度、热耗散能量和热耗散能量比例。计算结果表明:初始撞击能量为20kJ时,切屑生成时切削力未出现明显的初始峰值,稳定切削力变化范围为63.0~63.8kN,变化规律相同,变化趋势一致;撞击质量为200kg,撞击速度变化范围为3~10m·S-1时,稳定切削力变化范围为63.0~64.4kN;撞击速度为10m·S-1,撞击质量由0.4t增加至3.2t时,热耗散能量由4.12kJ增加到36.64kJ,热耗散能量随撞击质量的增大而增大,最高温度变化范围为586℃~602℃,热耗散能量比例变化范围为20.6%~23.2%,稳定切削力的变化范围为63.0~64.1kN。可见,在切削深度和刀具几何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初始撞击能量、撞击质量和撞击速度对切削力影响很小,切削式吸能过程的惯性敏感性弱,切削式吸能结构属于第工类,而且,切削热占能量耗散比例大,撞击速度对其影响程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吸能结构 切削式吸能过程 惯性效应 有限元法 热力学
原文传递
材料应变率效应对2类吸能结构碰撞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冯悦 肖守讷 +2 位作者 朱涛 杨冰 杨皓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625-2635,共11页
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变形时伴随着明显的应变率效应,为了研究材料应变率效应对碰撞仿真结果的影响,以应变率敏感材料Q235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和理论解对比2种方法,证明考虑应变率效应的Q235材料模型的可靠性;然后,研究材料应... 轨道车辆吸能结构变形时伴随着明显的应变率效应,为了研究材料应变率效应对碰撞仿真结果的影响,以应变率敏感材料Q235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和理论解对比2种方法,证明考虑应变率效应的Q235材料模型的可靠性;然后,研究材料应变率效应对挤压式和压溃式圆锥管吸能结构碰撞载荷与吸能、变形模式等耐撞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2种受材料应变率效应的影响不明显、变形有序可控的诱导式吸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结构,材料应变率效应影响因子不同,考虑材料应变率强化效应的挤压式吸能结构碰撞力放大因子比压溃式圆锥管结构的大;对于不同结构,材料应变率效应影响因子随速度变化的幅度不同,挤压式吸能结构的应变率效应放大因子随速度变化幅度比压溃式的小;材料应变率效应对第二类吸能结构的变形模式影响显著,应变率强化效应减少了应变率较大的变形,增加或促进了应变率较小的变形;诱导式吸能结构的变形模式受材料应变率效应的影响不明显,变形有序可控,在工程设计中可考虑采用诱导结构,以减少材料应变率效应对结构变形模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 碰撞性能 吸能结构 应变率效应
下载PDF
Multi-objective optimisation of a vehicle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 based on surrogate model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素超 周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2539-2546,共8页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crashworthy characteristic of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s, the surrogate models of 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 (SEA) and ratio of SEA to initial peak force (REAF) with respect to the design...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crashworthy characteristic of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s, the surrogate models of 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 (SEA) and ratio of SEA to initial peak force (REAF) with respect to the design parameters were respectively constructed based on surrogate model optimization methods (polynomial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PRSM) and Kriging method (KM)). Firstly, the sample data were prepared through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 (DOE). Then, the test data models were set up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rrogate model, and the data samples were trained to obtain the 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A &amp; REAF and design parameters. At last, the structure optimal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by visual analysis and genetic algorithm (G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KM, where the local interpolation method is used in Gauss correlation function, has the highest fitting accuracy and the structure optimal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as: the SEA of 29.8558 kJ/kg (corresponding toa=70 mm andt= 3.5 mm) and REAF of 0.2896 (corresponding toa=70 mm andt=1.9615 mm). The basis function of the quartic PRSM with higher order than that of the quadratic PRSM, and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the design variables are considered, so the fitting accuracy of the quartic PRSM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quadratic PR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lway vehicle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 surrogate model Kriging method (KM) polynomial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PRSM) structure optimization
下载PDF
切削式吸能热力耦合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国伟 夏茜 +1 位作者 王千叶 董茹玲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93-99,共7页
据非线性动态模拟及热力耦合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对切削式吸能过程进行热力耦合研究。通过分析切削式吸能过程中切削力及能量耗散随切削行程的变化曲线,所得切削式吸能过程的力学特性十分稳定,撞击力未出现较大峰值;切削热耗散... 据非线性动态模拟及热力耦合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对切削式吸能过程进行热力耦合研究。通过分析切削式吸能过程中切削力及能量耗散随切削行程的变化曲线,所得切削式吸能过程的力学特性十分稳定,撞击力未出现较大峰值;切削热耗散能量约占撞击总能量的21%,模拟中需考虑切削热影响。在热力耦合基础上分析撞击速度、切削截面参数及刀具参数对切削式吸能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削式吸能 热力耦合 切削热 撞击速度 切削截面参数 刀具参数
下载PDF
增材制造吸能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兆毅 吕云卓 +1 位作者 陈秉智 周俊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02-2315,共14页
增材制造通常被称为3D打印,它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RP),可以直接将复杂的3D Computer Aided Design(CAD)结构模型加工成实际物体。增材制造技术的出现为开发复杂几何图形提供了一个平台,并在原产品... 增材制造通常被称为3D打印,它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RP),可以直接将复杂的3D Computer Aided Design(CAD)结构模型加工成实际物体。增材制造技术的出现为开发复杂几何图形提供了一个平台,并在原产品的设计空间内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和生产时间。吸能材料和结构,主要依靠在碰撞中快速地吸收撞击能量,减少撞击物的撞击加速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被撞物的伤害。近年来,新型吸能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层出不穷,同时由于增材制造技术自身的低成本、生产周期短、可制造精密复杂结构的特性,两者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由于吸能结构在众多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关注,几乎所有的主要行业都在享受着吸能结构所带来的好处。因此,本文旨在对吸能结构的各种晶格形态、设计和增材制造技术进行全面综述。此外,还介绍了该结构的优越性能、应用和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吸能结构 多胞结构 晶格形态 点阵结构
原文传递
带隔板单锥薄壁方管结构吸能特性研究和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许平 陈凯 +2 位作者 邢杰 屈秋云 姚曙光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5-191,共7页
研究轴向静载荷工况下带隔板单锥薄壁方管的能量吸收特性和耐撞性优化设计。试验和数值仿真结果证明该结构的变形模式具有规律性和稳定性,并通过静载荷试验验证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响应面模型,探究该结构不同部位壁厚对其吸能特... 研究轴向静载荷工况下带隔板单锥薄壁方管的能量吸收特性和耐撞性优化设计。试验和数值仿真结果证明该结构的变形模式具有规律性和稳定性,并通过静载荷试验验证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响应面模型,探究该结构不同部位壁厚对其吸能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比吸能和初始峰值力受到外管壁厚的影响比隔板厚度的影响要大。为进一步优化带隔板单锥薄壁方管的吸能性能,以外管和隔板的厚度为设计变量,以比吸能和初始峰值力为优化函数进行多目标结构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目标比吸能和初始峰值力相互冲突,吸能比的增加会导致初始峰值力的增加。优化结果可为地铁车辆的耐撞性提供良好的设计矩阵,以获得性能更好的吸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辆 吸能结构 薄壁结构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切削式吸能结构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潘胜娟 刘金鑫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15年第6期52-55,共4页
利用显示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切削式吸能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与同样工况下的方管、圆管压溃吸能结构做了比较。分析了切削深度、刀具前角、工件材料对吸能过程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切削式吸能结构吸收的能量与压溃式吸能相当... 利用显示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切削式吸能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与同样工况下的方管、圆管压溃吸能结构做了比较。分析了切削深度、刀具前角、工件材料对吸能过程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切削式吸能结构吸收的能量与压溃式吸能相当,并且吸能过程稳定,力峰值远小于压溃管力峰值;切削式吸能结构吸收的能量、撞击力与切削深度成正比,与刀具前角成反比,工件的材料对切削吸能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削 吸能结构 压溃 有限元
下载PDF
基于行人腿部保护的SUV车型前端吸能结构设计 被引量:3
18
作者 岳国辉 韩峰 +4 位作者 李夕亮 马立军 蒋斌庆 陈现岭 张凯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07-312,共6页
在行人保护法规中,吸能结构的伤害值指标与关键零部件的板厚、材料等参数高度相关。该文提出了一种适合于高大运动型多功能车(SUV)车型的前端行人腿部保护的吸能结构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结合多款车型的改进,运用"计算机辅助工程(... 在行人保护法规中,吸能结构的伤害值指标与关键零部件的板厚、材料等参数高度相关。该文提出了一种适合于高大运动型多功能车(SUV)车型的前端行人腿部保护的吸能结构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结合多款车型的改进,运用"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环境下的"试验设计(DOE)"理念,对行人腿部保护分析模型中吸能结构做非线性的DOE处理,改变吸能结构中关键零部件的板厚、材料,比较非线性分析结果,并与试验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得了预期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保护 运动型多功能车(SUV) 吸能结构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 试验设计(DOE)
下载PDF
机车车体非正面碰撞吸能装置仿真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增盛 李新东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86-289,294,共5页
针对车辆的碰撞事故,需设计安全的吸能装置。吸能装置是提高机车车体耐碰撞性能的关键部件,为保证运行车辆安全,建立耐碰撞车辆数学模型,进行碰撞仿真分析,确保车体具有良好碰撞性能。利用显式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分析了薄壁... 针对车辆的碰撞事故,需设计安全的吸能装置。吸能装置是提高机车车体耐碰撞性能的关键部件,为保证运行车辆安全,建立耐碰撞车辆数学模型,进行碰撞仿真分析,确保车体具有良好碰撞性能。利用显式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分析了薄壁结构吸能装置对其碰撞性能的影响,找出了薄壁结构在非正面碰撞时的规律。对安装了由薄壁结构组成的吸能装置的某型机车车体进行了非正面碰撞仿真,仿真结果得到机车车体碰撞过程的能量—时间历程,表明结构吸能装置具有良好的吸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撞性 吸能装置 计算机仿真 薄壁结构
下载PDF
基于蜂窝的高速大载荷直线感应电机动子紧急制动装置 被引量:2
20
作者 卢露 马伟明 +1 位作者 鲁寨军 熊又星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0,共6页
为提高高速直线感应电机动子的应急制动保护能力,首先比较了几种被动式吸能结构的优缺点,并结合动子的具体结构和制动要求,选取蜂窝作为紧急制动装置的吸能元件;然后,在系统研究蜂窝的结构和吸能特性、主要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蜂窝选型... 为提高高速直线感应电机动子的应急制动保护能力,首先比较了几种被动式吸能结构的优缺点,并结合动子的具体结构和制动要求,选取蜂窝作为紧急制动装置的吸能元件;然后,在系统研究蜂窝的结构和吸能特性、主要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蜂窝选型与紧急制动装置设计的方法;最后,进行了实例设计和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蜂窝适合用于制作动子紧急制动装置,该设计方法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感应电机 动子 吸能结构 紧急制动 蜂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